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
作者 Linlin CAO Jinrong YANG Shiqin Y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4年第8期9-13,16,共6页
The sustenance of humani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production of food.The foundation of this production is agriculture,which in turn is dependent up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nd.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agricultura... The sustenance of humani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production of food.The foundation of this production is agriculture,which in turn is dependent up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nd.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agricultural advancement,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serves as a principal indicator of the efficacy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the extent of agricultural advancement.Nevertheless,there is a paucity of research examin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land,particularly a lack of specialized research on large agricultural provinces.In light of the aforementioned considera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and its regional variatio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22,with the aid of pertinent statistical data.The finding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among the prefecture-level cities,Daqing and Suihua exhibit the highest level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Additionally,Zhaodong City,Zhaozhou,Qinggang,Wangkui,and Lanxi counties exhibit high level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prefecture-level cities.There are notable disparities in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across various regions,including Yichun,Heihe,Harbin,Daqing,Hegang,and Suihua.In contrast,other regions demonstrate a more 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it is essential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the land,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to establish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and to create a development synergy that will collectively adv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regionAL DIFFERENCE heilongjiang province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on study of hadrosaurid dinosaurs in Heilongjiang(Amur) River area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被引量:3
2
作者 Pascal Godefroit Pascaline Lauters +7 位作者 Jimmy Van Itterbeeck Yuri L. Bolotsky DONG Zhiming JIN Liyong WU Wenhao Ivan Y. Bolotsky HAI Shulin YU Tingxiang 《Global Geology》 2011年第3期160-191,共32页
Four main dinosaur-bearing s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latest Cretaceous deposits from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 Jiayin and Wulaga in China ( Yuliangze Formation), Blagoveschensk and Kundur in Russia (Udu... Four main dinosaur-bearing s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latest Cretaceous deposits from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 Jiayin and Wulaga in China ( Yuliangze Formation), Blagoveschensk and Kundur in Russia (Udurchukan Formation). More than 90% of the bones discovered in these localities belong to hollow-crested lambeosaurine hadrosaurids: Charonosaurus fiayinensis at Jiayin, Amurosaurus riabinini at Blagoveschensk, Olorotitan arharensis at Kundur, and Sahaliyania elunchunorum at Wulaga. Flat-headed hadrosaurine hadrosaurids are much less numerous, but appear well diversified as well: Kerberosaurus manakini at Blagoveschensk, Wulagasaurus dongi at Wulaga, and a new genus at Kundur. Theropods are represented by shed teeth and isolated bones; isolated scutes and teeth discovered at Kundur ar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nodosaurids. Palyn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se sites are probably synchronous with the Lancian' vertebrate localitie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which represent the youngest dinosaur faunas in this area. However, the latest Cretaceous dinosaur assemblag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lambeosaurines abundant, ceratopsids absent) and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ceratopsids abundant, lainbeosaurines extremely rare or absent). This probably reflects some kind of geographical barrier between both areas by Maastrichtian time rather than strong differences in palaeoec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longjiang province Amur region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s HADROSAURIDAE PALAEOBIOGEOGRAPHY
下载PDF
Mechanism and effects of the in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region on cold wint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 for the period 1961-2018
3
作者 WANG Xiaodi LI Yongsheng +4 位作者 ZHANG Lijuan SONG Shuaifeng PAN Tao REN Chong TAN Yul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25-240,共16页
With the advent of climate change,winter temperatures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in the middle-to-high latitudes of the world.However,we have not found a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xtremely cold winte... With the advent of climate change,winter temperatures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in the middle-to-high latitudes of the world.However,we have not found a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xtremely cold winters.This paper,based on 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re-analysis data,and methods of trend analysis,mutation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reports on the effects of Arctic warming o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1)during the period 1961-2018,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increased considerably,that is,3.5 times those of the Equator,which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temperat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Arctic and the Equator.An abrupt chang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was observed in 2000.(2)Due to the global warming,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warming occurred in Heilongjiang in winter,in particular,after the Arctic mutation in 2000,although there were two warm winters,more cold winters were observed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 also increased.(3)Affected by the warming trend in the Arctic,the Siberian High has intensified,and both the Arctic Vortex and the Eurasian Zonal Circulation Index has weakened.This explains the de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and why cold winters still dominate.Moreover,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rctic and the Equator is another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of Arctic region in winter cold winter effect MECHANISM heilongjiang province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4
作者 张振宇 李灿东 +5 位作者 郭泰 王兴强 张明秀 张颖 王艳华 盖学峰 《大豆科技》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是我国优势大豆产区之一。为促进当地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市及其示范县和农场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进行调研,提出发展大豆生产建议。调研内容包括202...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是我国优势大豆产区之一。为促进当地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市及其示范县和农场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进行调研,提出发展大豆生产建议。调研内容包括2023年大豆生产特点、面积、产量、效益情况及其变动原因分析,服务区内大豆品种及技术推广应用情况,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 大豆 生产情况
下载PDF
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5
作者 王天亮 杨雪冰 姜洋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1期153-155,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也应有所调整。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处于新发展阶段的省属科研院所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定义,同时结合相关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也应有所调整。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处于新发展阶段的省属科研院所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定义,同时结合相关研究客观分析省属科研院所的优劣势,为省属科研院所未来发展规划了三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省属科研院所 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 差异化发展
下载PDF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6
作者 张武 李春杰 +5 位作者 焦晓丹 杨树 项鹏 吴俊彦 李艳杰 战丽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2,共7页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耐情况,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适宜该地区种植的113份大豆育成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开展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份抗病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19%;5份中间类...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耐情况,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适宜该地区种植的113份大豆育成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开展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份抗病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19%;5份中间类型种质,占鉴定总数的4.42%。其中,从第三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1份抗病种质,中间类型种质1份;从第四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3份,中间类型种质2份;从第五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1份,中间类型种质2份;从第六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2份,未见中间类型种质。结果表明在不同积温带参试材料中均存在抗性种质。该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培育和利用抗疫霉根腐病大豆种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种质资源 抗病性鉴定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7
作者 张国锋 黄佳慧 董大朋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1期142-145,共4页
由于地理、资源、历史、人文、技术等原因,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影响着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各地区经济差异不断加大。文章通过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 由于地理、资源、历史、人文、技术等原因,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影响着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各地区经济差异不断加大。文章通过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黑龙江省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受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并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地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不平衡发展 黑龙江省 产业发展 城乡发展
下载PDF
利用区位熵分析产业结构合理性——以黑龙江为例
8
作者 张国锋 黄佳慧 董大朋 《中国商论》 2024年第7期135-138,共4页
由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历史因素、人文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多重原因影响,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阻碍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利用各地区的区位熵值来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区产业... 由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历史因素、人文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多重原因影响,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阻碍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利用各地区的区位熵值来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发现黑龙江省各地区存在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等问题。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挑战,分析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并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提出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区位熵 产业集聚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下载PDF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岩^(14)C测年及其源区特点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招崇 李兆鼐 +4 位作者 李树才 辛影 李兆木 王先政 尹金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9-286,共8页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位于镜泊湖西北侧的“火山口森林”和蛤蟆塘两个地区。本次研究分别在“火山口森林”地区的Ⅰ号火山口、Ⅴ号火山口(大干泡)的一、二旋回层和蛤蟆塘地区的Ⅻ号火山口外围的第一旋回层的火山渣中取了3个碳化...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位于镜泊湖西北侧的“火山口森林”和蛤蟆塘两个地区。本次研究分别在“火山口森林”地区的Ⅰ号火山口、Ⅴ号火山口(大干泡)的一、二旋回层和蛤蟆塘地区的Ⅻ号火山口外围的第一旋回层的火山渣中取了3个碳化木进行^(14)C测年,其结果分别为3430±60a、2470±120a、2470±110a和3490±140a(其中Ⅴ号火山口的碳化木进行了两次测试)。根据本区存在3个火山旋回和其他地质特征以及树木的最老年龄推测,该区最后一次火山活动可能在1000~2000a之间,并且两次火山喷发间隔大约在1000a左右,由此证明镜泊湖火山是东北地区最危险的火山之一。另外,由于“火山口森林”地区和蛤模塘地区的玄武质岩石在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所含的包体特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表明该区在3490a BP前地幔存在着强烈的不均一性,其原因可能与地幔柱的三级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火山岩 源区特点 碳同位素 测年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等级区划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见 郝成元 吴文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以灾害发生概率、种植面积和单产减产率分别作为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指标,对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28个地面气象站1971—2012年气温资料和11个地市1986—2011年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数据,运用自然... 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以灾害发生概率、种植面积和单产减产率分别作为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指标,对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28个地面气象站1971—2012年气温资料和11个地市1986—2011年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数据,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概率统计等方法,建立以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为风险构成因素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3个因素的大小并绘制危险性和易损性区划图。运用GIS技术计算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绘制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大兴安岭地区、黑河西北部、齐齐哈尔、伊春、双鸭山、哈尔滨为轻微风险区,南部、西北、东北为低风险区,中部、北部、绥化为中风险区,鸡西、佳木斯、鹤岗的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评价结果对于正确认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风险水平及制定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灾害 GIS 风险等级 区划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东北典型丘陵漫岗区沟谷侵蚀动态及空间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晓燕 王宗明 +1 位作者 张树文 闫业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1-536,共6页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分析1954年和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以侵蚀沟密度变化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分区侵蚀因素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6年间,克山县东南部侵蚀沟密度趋于减少,西北部侵蚀沟密度增大...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分析1954年和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以侵蚀沟密度变化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分区侵蚀因素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6年间,克山县东南部侵蚀沟密度趋于减少,西北部侵蚀沟密度增大。1954~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值在侵蚀减弱区与高程和坡度呈负相关,在侵蚀增强区呈正相关。随着坡长增加,侵蚀沟密度变化量呈增加趋势。侵蚀沟变化与坡长相关性最大,R2达0.974 3,其次为高程,R2为0.689 3,与坡度的相关性最小,R2为0.343 7。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不是东北丘陵漫岗地区土壤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坡长是该区侵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与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加速侵蚀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漫岗区 沟谷密度 土壤侵蚀动态 遥感和GIS技术 黑龙江省克山县
下载PDF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省和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效军 欧名豪 +1 位作者 李景刚 臧俊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6-81,共6页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保护问题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命题。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为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以耕地赤字区福建省和耕地...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保护问题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命题。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为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以耕地赤字区福建省和耕地盈余区黑龙江省为例,从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对象、价值标准、面积标准、补偿资金的运行管理、机制监督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我国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区域补偿机制 福建省 黑龙江省
下载PDF
松花江—辽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晓东 王晓光 +3 位作者 刘强 王长琪 肖长来 程旭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2-1074,共13页
松花江—辽河流域(简称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下水资源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97.31×108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276.4×108m^(3)。松辽流域地下水面临着水资源局部短... 松花江—辽河流域(简称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下水资源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97.31×108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276.4×108m^(3)。松辽流域地下水面临着水资源局部短缺,局部水位持续下降,“三氮”污染加剧,以及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驱动因素分析,主要是气温升高导致水稻适宜区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地面积特别是水田面积大幅增加,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面源污染加剧;水库的大量修建加剧干旱缺水地区河道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来源不足,造成地下水供水能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水资源调查监测,开展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降落漏斗 生态 环境 土地利用 种植结构 松辽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辽宁、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
下载PDF
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国明 杜蕾 +1 位作者 薛剑 周圆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3-139,共7页
基于第二土地调查数据和GIS方法对比分析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以富锦市为例反映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的异同,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结果显示,①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 基于第二土地调查数据和GIS方法对比分析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以富锦市为例反映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的异同,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结果显示,①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均属于集聚分布,但垦区居民点在空间上更为密集;②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但都不完全符合中心地理论提出的中心地分布模式,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秩序;③垦区居民点平均规模小于农区,但大小居民点间的规模差异更为显著;④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存在微型居民点所占比例偏高、空间网络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居民点体系重构,优化居民点的网络体系和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垦区与农区间居民点体系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点体系 黑龙江省 垦区 农区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帅 曲长祥 冯翔迪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147,共6页
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2009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分析计算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1417,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2009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分析计算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1417,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为0.14,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特征;耕地利用集约度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主要地级市(包括加格达奇区)及其周边县市,三江平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部和东部;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主要受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 区域差异 黑龙江省
下载PDF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张莉 冯德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34,共5页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划分 主导因素 河南省
下载PDF
坡度和降雨强度对坡耕地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卫喜国 严昌荣 +2 位作者 魏永霞 李娜 陆永玲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116,共3页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对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不同坡度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产流历时和稳定入渗速率二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大,产流历时提前,稳定入渗速率逐渐减小,坡面产流历时与坡...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对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不同坡度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产流历时和稳定入渗速率二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地面坡度的增大,产流历时提前,稳定入渗速率逐渐减小,坡面产流历时与坡度呈对数函数关系,土壤稳渗速率与坡度呈幂函数关系;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流历时提前,稳定入渗速率逐渐增大;坡面产流历时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降雨强度也呈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 坡耕地 降雨强度 坡度 产流历时 稳定入渗速率
下载PDF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66
18
作者 耿玉德 万志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93,共8页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曾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尽管目前该区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林业产业体系,但林业产业结构的诸多弊端表现得愈发突出,致使林业产业效益低下。随着环境的变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曾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尽管目前该区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林业产业体系,但林业产业结构的诸多弊端表现得愈发突出,致使林业产业效益低下。随着环境的变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显得越来越必要和迫切。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必须依据相关理论,根据林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遵循相关的经济政策进行。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国有林区 产业结构 调整与优化
下载PDF
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崔健 陶成 +1 位作者 高俊 牛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54,共4页
以我国冰雪竞技体育为研究起点,结合区位理论,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在地区差异、经济影响、文化风情等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冰雪区域体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可行性发展对... 以我国冰雪竞技体育为研究起点,结合区位理论,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在地区差异、经济影响、文化风情等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冰雪区域体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可行性发展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冰雪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区域体育 协调发展
下载PDF
21世纪初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邓吉祥 程叶青 张阳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4-218,共5页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塞尔指数和GIS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差异,并基于2000~2007年42个典型县域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评估模型,探讨该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粮...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塞尔指数和GIS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差异,并基于2000~2007年42个典型县域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评估模型,探讨该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省域东部、南部和西部,三大片区行政面积约占全省的46%,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的80%。(2)2000年以来,全省及三大片区内部各县域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逐渐由波动趋于相对稳定。(3)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耕地面积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涝面积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耕地面积、水库容量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差异 成因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