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term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 chang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ypical red paddy soil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29
1
作者 GAO Song-juan ZHANG Ren-gang +8 位作者 CAO Wei-dong FAN Yuan-yuan GAO Ju-sheng HUANG Jing BAI Jin-shun ZENG Nao-hua CHANG Dan-na Shimizu Katsu-yoshi Kristian Thorup-Kristens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512-2520,共9页
On the basis of a long-term(30 years) field experiment that involved four rotation systems, rice-rice-winter fallow(RRF), rice-rice-ryegrass(RRG), rice-rice-rape(RRP), and rice-rice-milk vetch(RRV), this stu... On the basis of a long-term(30 years) field experiment that involved four rotation systems, rice-rice-winter fallow(RRF), rice-rice-ryegrass(RRG), rice-rice-rape(RRP), and rice-rice-milk vetch(RRV), this study described the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red paddy soils using 454 pyrosequencing for the 16 S r RNA gene. The Chao1 richness and non-parametric Shannon's index increased in all soil samples that received green manure treatments. The communities' structures with the green manure ap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ssimilar from that under the winter fallow. Using Metastats tests, many genera in the RRG, RRP and RRV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RRF soil, including a number of genera that functioned in the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es. Analyses of the genera with these functions revealed the shifts in microbial ecosystem functions after long-term green manuring.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creased the ammonium supply and decreased the soil acidification in green-manure-amended soils. Together, these data suggested powerful effects of green manure on both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driven by the shifts in bacterial functional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manure community structure community function 16S rRNA gene double rice
下载PDF
EFFECTS OF SEEDING DENSITY AND BASIC MANURE ON THE GROWTH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IN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SOUTH CHINA
2
作者 Zhang Xu Kong Qingni Huang Nongrong Lin Daoxuan Liu Yanzhuo(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ai Hanxiong Liang Quan Liang Youqiang Liang Chengying(Cereal and Oil Crop Production Section,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0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0-15,共6页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eedlings at 4-leaf stage (18-day-old seedling), bu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oot growth in old seedlings with 6-7 leaves (27-day-old seedling) at suitable seeding densities (65-125g m<sup>-2</sup>). There were s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or 0.05 levels)between treatments in root number and rooting ability of root-pruned seed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cropping LATE season rice DRY NURSERY seedling SEEDING density Basic manure
下载PDF
Effects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green manures on ferric iron reduction in a red paddy soil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7
3
作者 GAO Song-juan CAO Wei-dong +5 位作者 GAO Ju-sheng HUANG Jing BAI Jin-shun ZENG Nao-hua CHANG Dan-na SHIMIZU Katsuyosh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959-966,共8页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geochemical cycle of iron in anoxic environment. As the main products of dissimilatory iron reduction, the Fe(Ⅱ) species accumulation could indicate t...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geochemical cycle of iron in anoxic environment. As the main products of dissimilatory iron reduction, the Fe(Ⅱ) species accumulation could indicate the reduction abilit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reen manures on Fe(Ⅲ) reduction in paddy soil were explored based on a 31-year rice-rice-winter green manure cropping experiment. Four treatments were involved, i.e., rice-rice-milk vetch (RRV), rice-rice-rape (RRP), rice-rice-ryegrass (RRG) and rice-rice-winter fallow (RRF). Soils were sampled at flowering stage of milk vetch and rape (S1), before transplantation (S2), at tillering (S3), jointing (S4), and mature (S5) stages of the early rice, and after the harvest of the late rice (S6). The contents of TFeHa (HCI-extractable total Fe), Fe(Ⅱ)HCI (HCI-extractable Fe(Ⅱ) species) and Fe(Ⅲ)HCI (HCI- extractable Fe(Ⅲ) species) were measured.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ose Fe species with selected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Fe(Ⅱ)HCI accum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FeHc~ in RRF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reen manure treatments at most of the sampling stages. Fe(II)Ha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the incorporation of green manures in all treatments and kept rising with the growth of early rice. Fe(Ⅱ)Ha in RRG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other treatments, i.e., it reached the highest at the S2 stage, then increased slowly and became the lowest one at the S4 and S5 stages. Fe(Ⅲ)Ha showed oppositely, and Fe(Ⅱ)HCI/Fe(Ⅲ)HCI performed similarly to Fe(Ⅱ)HCI The maximum accumulation potential of Fe(Ⅱ)HC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RF, while the highest maximum reaction rate of Fe(Ⅱ)Ha accumulation appeared in RR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indexes of Fe(Ⅱ)HCI accumulation and soil pH,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Eh) and total organic acids, respectively. In together, we found that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green manures decreased the TFeHa in red paddy soils, but promoted the ability of Fe(lll) reduction, especially the ryegrass; Fe(Ⅱ)Ha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rice and was affected by soi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the water and redox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manure red paddy soil ferric iron reduction rice-rice-winter 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下载PDF
西兰花复种绿肥-当归高效轮作种植技术规程 被引量:1
4
作者 龚成文 米永伟 +3 位作者 邵武平 谢志军 石小强 范爱平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87-290,共4页
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推进高原夏菜和当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西兰花栽培技术、绿肥复种技术、轮作当归栽培技术等方面制订了西兰花复种绿肥-当... 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推进高原夏菜和当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西兰花栽培技术、绿肥复种技术、轮作当归栽培技术等方面制订了西兰花复种绿肥-当归高效轮作种植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轮作 西兰花 复种绿肥 种植规程
下载PDF
水分调控下绿肥种植和石灰施用对双季稻稻米镉含量的影响
5
作者 唐志伟 朱相成 +2 位作者 张俊 邓艾兴 张卫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目的]农田镉(Cd)污染是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稻米商品价值和人民健康。本研究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探究水分调控下绿肥种植、石灰施用对稻米Cd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目的]农田镉(Cd)污染是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稻米商品价值和人民健康。本研究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探究水分调控下绿肥种植、石灰施用对稻米Cd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试验用早、晚稻品种分别为湘早籼24号和华润2号,试验地在湖南省益阳市,设置常规栽培(CK)、水分调控(W)、绿肥+水分调控(GW)、石灰+水分调控(LW)、绿肥+石灰+水分调控(GLW)共5个处理。[结果]与CK处理相比,W、GW和LW处理早晚稻平均糙米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4.5%、83.5%和83.3%,稻谷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3%、82.5%和83.4%;GLW处理仅晚稻的糙米镉含量显著降低43.7%,稻谷镉含量显著降低40.8%。相比CK处理,GW和LW处理早晚稻平均稻壳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71.3%和74.2%,茎叶镉含量显著下降85.3%和79.1%;GLW处理仅晚稻的稻壳镉含量显著降低38.5%,茎叶镉含量显著降低51.9%。相比CK处理,W、GW和LW处理早晚稻平均灌浆期土壤pH值分别显著提高6.2%、23.7%和20.0%,GW处理早晚稻灌浆期土壤有效镉含量显著降低20.0%~22.6%。相比CK处理,GW和LW处理可显著降低早稻稻壳中的Cd向糙米转运;除W处理早稻稻壳和晚稻茎叶较CK处理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的Cd向茎叶、糙米和稻壳富集。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水稻孕穗后淹水灌溉基础上,配套冬季豆科绿肥种植或春季石灰施用,可实现轻度镉污染稻田水稻安全生产,不影响水稻丰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稻田 双季稻 水分调控 绿肥种植 石灰施用
下载PDF
轮作及减氮对绿洲灌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波 赵财 +4 位作者 殷民兴 王岩 白春生 曹悦 杨莉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0-220,共11页
基于2018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设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连作(W)4种种植模式,减氮25%(270 kg·hm^(-2),N 1)、传统施氮(360... 基于2018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设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RV)、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V)、春小麦-箭筈豌豆-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连作(W)4种种植模式,减氮25%(270 kg·hm^(-2),N 1)、传统施氮(360 kg·hm^(-2),N 2)两个施氮水平,共8个处理,于2020—2021年测定并分析不同轮作模式结合减氮对农田CO 2、N 2O排放的影响及其与春小麦产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期为当地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轮作结合减氮处理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作物产量,以WRVN 1处理增产减排效果最佳,其CO 2、N 2O排放总量分别较WN 2处理降低了15.2%、28.0%,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降低15.7%和30.4%,作物产量增加16.7%。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0~10 cm高于10~30 cm土层,轮作降低了小麦开花期土壤酶活性,以WRVN 1处理土壤酶活性最低;在N 1处理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N 2处理分别降低20.1%~28.7%、8.3%~12.2%,且CO 2、N 2O排放速率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轮作模式结合减氮25%可作为实现绿洲灌区农业增效减排的合理种植模式与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减施氮肥 冬季覆盖作物 绿肥 温室气体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汉中地区4种冬绿肥还田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
7
作者 秦宇航 吴玉红 +5 位作者 王吕 淡亚彬 陈浩 郝兴顺 王地 杨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06-2315,共10页
研究汉中地区水稻(Oryza sativa)-绿肥轮作制下翻压还田绿肥的腐解动态变化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水稻-绿肥轮作生产中的水稻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山黧豆(Lathyrus cicera)和... 研究汉中地区水稻(Oryza sativa)-绿肥轮作制下翻压还田绿肥的腐解动态变化及养分释放特征,可为水稻-绿肥轮作生产中的水稻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山黧豆(Lathyrus cicer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供试材料,进行145 d的田间原位埋袋腐解试验,并定期观测4种豆科绿肥腐解变化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均表现为前期(0~14 d)快、后期(41~145 d)慢。经过145 d,紫云英、毛叶苕子、山黧豆和箭筈豌豆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74.58%、74.17%、72.14%和72.57%,而氮、磷、钾平均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5.64%、75.23%和96.22%。翻压量为22500 kg·hm^(-2)的紫云英、毛叶苕子、山黧豆和箭筈豌豆腐解145 d后,氮素累计释放量分别为82.27、134.73、144.73和94.17 kg·hm^(-2),磷素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4.68、21.39、21.21和17.25 kg·hm^(-2),钾素累计释放量分别为70.90、93.72、85.23和82.13 kg·hm^(-2)。4种绿肥的氮、磷、钾平均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13.99、18.63和83.02 kg·hm^(-2),可为后茬水稻提供63.33%N、20.70%P2O5和79.07%K2O。综上,紫云英、毛叶苕子、山黧豆和箭筈豌豆均适于汉中地区冬闲稻田种植,且理论化肥减量顺序为毛叶苕子≈山黧豆>箭筈豌豆>紫云英,此外,水稻生育前期氮和钾减施潜力较大,建议水稻季氮肥和钾肥后移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绿肥-水稻轮作 紫云英 毛叶苕子 山黧豆 箭筈豌豆 养分释放 腐解率
下载PDF
西瓜—水稻—绿肥水旱轮作栽培技术
8
作者 谢长宝 刘江林 +2 位作者 周贤达 林茂 王浩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8期9-13,共5页
为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集成了西瓜—水稻—绿肥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本文总结分析了该模式栽培技术要点及效益。利用小拱棚栽培技术,选用早中熟优质西瓜品种,4月上旬定植,6月采收,罢园时将健康瓜蔓留... 为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集成了西瓜—水稻—绿肥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本文总结分析了该模式栽培技术要点及效益。利用小拱棚栽培技术,选用早中熟优质西瓜品种,4月上旬定植,6月采收,罢园时将健康瓜蔓留田作为水稻有机肥;水稻选用高产优质中稻品种,软盘育秧,6月底机插,10月底收割;收割前15~20 d撒紫云英种子作绿肥,绿肥生长期间注意排水防涝,第二年3月翻耕还田。该模式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农田周年效益,促进了西瓜和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减轻了田间病虫害的发生,达到减肥减药的效果,有利于西瓜和水稻的稳产高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水稻 绿肥 水旱轮作
下载PDF
绿肥油菜还田提高水稻产量与土壤磷钾肥力
9
作者 盛雪雯 陶玥玥 +3 位作者 徐坚 吴正贵 王海候 孙华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 为评价太湖地区油菜花后作绿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水土养分的影响,在太湖地区连续进行2年田间定位试验,明确在2种不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绿肥油菜-水稻、饲用油菜-水稻(CK)]引起的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土壤氮磷钾含量以及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油菜终花期后压青还田下2年水稻产量提高了6.1%~15.2%,试验第1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了20.0%,成穗率显著提高了14.7%,穗实粒数显著提高13.1%(P<0.05),结实率、千粒质量2种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2年绿肥油菜还田下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1.6%和27.8%,同时移栽至分蘖期稻田田面水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显著提高36.3%和53.7%(P<0.05)。由此,太湖地区油菜作绿肥还田可维持水稻产量并补充土壤磷钾库,但应结合配套油菜绿肥还田技术以降低稻田盈余养分潜在流失风险,为太湖保护区提供化学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等有效环保型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油菜-水稻两熟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田面水养分 产量构成
下载PDF
“稻-豆-油”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诚永 夏英 +4 位作者 李韵 李正泉 徐南昌 王宏航 袁敏良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12-816,共5页
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稳定粮油生产,本研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作物品种优势,通过多年的实验示范,总结集成了“早稻-鲜食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绿色安全生产和稳粮增粮,而且大幅提高了土地... 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稳定粮油生产,本研究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作物品种优势,通过多年的实验示范,总结集成了“早稻-鲜食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水旱轮作绿色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绿色安全生产和稳粮增粮,而且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豆-油”三熟制 水旱轮作 绿色高效
下载PDF
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157
11
作者 高菊生 曹卫东 +4 位作者 李冬初 徐明岗 曾希柏 聂军 张文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542-4548,共7页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结果表明,绿肥作物与双季稻轮作种植后,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冬闲对照,绿...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1982年布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体系下水稻产量变化趋势、稻田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及土壤活性有机质组成。结果表明,绿肥作物与双季稻轮作种植后,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冬闲对照,绿肥作物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处理年平均水稻产量(1982—2008年)分别为10.8 t.hm-.2a-1,10.2 t.hm-.2a-1和10.0t.hm-.2a-1,较冬闲对照分别提高27.2%,20.5%和18.1%。试验前期(1982—1993年)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试验开展11a后(1994—2008年)种植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油菜和黑麦草处理。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土壤有机质随年份显著增加,双季稻紫云英轮作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最快,年增加0.31 g/kg,双季稻黑麦草次之,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8g/kg,双季稻油菜轮作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26g/kg。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稻田土壤活性有机质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种植绿肥作物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冬闲对照。其中黑麦草和紫云英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油菜和冬闲对照处理。在湘南红壤丘陵双季稻区,种植绿肥作物对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绿肥选择上以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培肥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绿肥轮作 水稻产量 土壤有机质 土壤活性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豆科绿肥和化肥氮对双季稻稻田氧化亚氮排放贡献的研究 被引量:47
12
作者 熊正琴 邢光熹 +3 位作者 鹤田治雄 施书莲 沈光裕 杜丽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04-710,共7页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施用绿肥与化肥N后 ,双季稻区稻田土壤氧化亚氮 (N2 O)的排放。结果表明 ,在早稻生长季节既施绿肥又施化肥的处理 (VN)N2 O N的排放量高达 2 75kghm- 2 ,显著高于只施绿肥不施化肥 (V0 )、只施化肥不施绿肥 (FN)或既...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施用绿肥与化肥N后 ,双季稻区稻田土壤氧化亚氮 (N2 O)的排放。结果表明 ,在早稻生长季节既施绿肥又施化肥的处理 (VN)N2 O N的排放量高达 2 75kghm- 2 ,显著高于只施绿肥不施化肥 (V0 )、只施化肥不施绿肥 (FN)或既不施绿肥也不施化肥 (F0 )的处理 (后三者在早稻生长季节N2 O N的排放量分别为 0 2 9kghm- 2 、0 3 5kghm- 2 和 0 1 8kghm- 2 ) ,也显著高于在晚稻生长季节各处理N2 O N的排放量 (VN、V0、FN和F0处理分别为 0 3 4、0 2 6、0 2 8和 0 2 3kghm- 2 )。绿肥不仅影响稻田土壤N2 O的排放量 ,还影响其排放模式。VN处理N2 O的排放主要集中早稻生长季节的中期烤田之后 ,其它处理则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均有排放。在早稻生长季节绿肥与化肥N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绿肥 化肥 双季稻 稻田 氧化亚氮 排放量 生长季节
下载PDF
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13
作者 高菊生 曹卫东 +3 位作者 董春华 徐明岗 曾希柏 文石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2-676,共5页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布置了紫云英(T1)、油菜(T2)、黑麦草(T3)绿肥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生长发育影响的长期轮作制度定位试验。27年的研究结果...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布置了紫云英(T1)、油菜(T2)、黑麦草(T3)绿肥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生长发育影响的长期轮作制度定位试验。2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冬闲(CK)处理相比,种植绿肥处理能促进水稻增产,增产幅度依次为T1>T2>T3;2)与CK相比,绿肥处理下水稻年产量与CK处理间差异随年份增加而增大;T1处理与T2、T3处理间及T2处理与T3处理间差异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长期试验 稻-稻-绿肥轮作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混作方式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学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思超 唐利忠 +6 位作者 李超 杨晶 石泉 陈平平 屠乃美 易镇邪 周文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8-225,共8页
为探索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条件下双季稻田较优的绿肥混作方式,以早稻品种中早39和晚稻品种泰优390为材料,于2016-2017年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混作方式(紫云英单作,AS;紫云英与满园花混作,AR;紫云英与黑麦草混作,AL;紫云英与满园花... 为探索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条件下双季稻田较优的绿肥混作方式,以早稻品种中早39和晚稻品种泰优390为材料,于2016-2017年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混作方式(紫云英单作,AS;紫云英与满园花混作,AR;紫云英与黑麦草混作,AL;紫云英与满园花与黑麦草混作,ARL;冬闲处理,CK)与氮肥减量配施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绿肥还田处理绿肥替代化肥氮比例,2016年为28. 98%~39. 68%,2017年为30. 55%~39. 47%,以AS处理较大,AL处理最低。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对水稻分蘖动态无显著影响,但各绿肥还田处理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不同模式间差异明显,2016年早、晚稻均以AS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3%和8. 5%),其次是AR处理(分别较CK增产6. 0%和7. 1%); 2017年早、晚稻均以AR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2%和5. 5%),其次是AS处理(分别较CK增产5. 5%和4. 7%)。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各处理在年际间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以AS和AR处理表现较好。可见,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学氮肥有利于提高双季稻产量,且以紫云英单作和紫云英+满园花混作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氮肥减量 双季稻 产量形成
下载PDF
绿肥种植模式对连作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银平 徐文修 +4 位作者 陈冰 候松山 韩晶磊 侯猛 陈雅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9-153,共5页
2007-2008年在连作棉田进行2种不同种植模式(春麦复播绿肥、直播绿肥)的绿肥翻压试验,研究绿肥翻压后对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且沙打旺、油葵绿肥对土壤有较强的富磷和富钾... 2007-2008年在连作棉田进行2种不同种植模式(春麦复播绿肥、直播绿肥)的绿肥翻压试验,研究绿肥翻压后对棉田土壤肥力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且沙打旺、油葵绿肥对土壤有较强的富磷和富钾作用;复播绿肥草木樨、油葵、大豆,直播绿肥沙打旺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除毛苕子外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速效氮含量。此外,各种绿肥茬口均能提高连作棉田的棉花产量,其中春麦复播草木樨茬口的棉花增产最高达48.8%,其次是直播绿肥沙打旺茬口的棉花增产36.1%。建议长期连作棉田的倒茬应优先选择小麦复播草木樨种植方式,单作可选沙打旺直播绿肥作为棉花前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绿肥 连作 茬口 棉花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水稻产量对双季稻-不同冬绿肥轮作及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晶 刘淑军 +2 位作者 张会民 王晓辉 高菊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71-1276,共6页
双季稻和冬季绿肥轮作体系是实现南方稻区水稻高产、稳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探讨水稻产量对双季稻-不同冬季绿肥轮作及环境的响应特征,以开始于1982年的双季稻-不同冬季绿肥(稻-稻-紫云英,R-R-MV;稻-稻-油菜,R-R-RP;稻-稻-黑麦草,... 双季稻和冬季绿肥轮作体系是实现南方稻区水稻高产、稳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探讨水稻产量对双季稻-不同冬季绿肥轮作及环境的响应特征,以开始于1982年的双季稻-不同冬季绿肥(稻-稻-紫云英,R-R-MV;稻-稻-油菜,R-R-RP;稻-稻-黑麦草,R-R-RG;稻-稻-冬闲,R-R-WF)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产量变异系数(CV)、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及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稻谷总产量稳定性的双季稻-不同冬季绿肥轮作、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分析,研究稻谷产量对长期双季稻-不同冬季绿肥轮作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双季稻-不同绿肥轮作稻谷产量变异系数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与其他绿肥轮作模式相比,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减小产量变异系数。早稻和晚稻均以稻-稻-紫云英处理的SYI值最高,分别为0.58和0.59。双季稻-不同绿肥轮作与年际间环境的互作(F×E)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2.3%,达到了显著差异(P=0.012 5)。双季稻-不同绿肥轮作方式和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水稻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年际气候因子变化,稻-稻-紫云英轮作更能积极适应气候因子的变化。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认为稻-稻-紫云英轮作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理想轮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双季稻-绿肥轮作 产量变异系数 可持续性指数 AMMI分析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22
17
作者 丛日环 张丽 +5 位作者 鲁艳红 黄庆海 石孝均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0-388,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NH4+最大吸附量(qmax)和吸附系数(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NH4+最大吸附量(qmax)和吸附系数(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0月水稻收获后,在湖南望城(稻–稻轮作)、江西进贤(稻–稻轮作)、重庆北碚(稻–麦轮作)三个长期定位试验点(25年)采集不施肥(CK)、长期施用化肥(NPK)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三个处理、0—20 cm和20—40 cm两个土层的土样,进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室内试验,吸附试验为添加不同浓度的NH4Cl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NH4+浓度;解吸试验采用吸附试验后的土壤样品,经无水乙醇淋洗至无NH4+后,再加入0.01 mol/L的KCl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NH4+浓度。【结果】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试验点土壤NH4+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差异较大。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耕层土壤。当平衡溶液NH4+浓度<400 mg/L时,不同试验点耕层和亚耕层处理间差异均不明显;当平衡溶液浓度>400 mg/L时,处理间耕层土壤对NH4+吸附表现出差异,其中望城试验点土壤对NH4+的吸附表现为CK>NPK>NPKS,北碚试验点则表现为CK>NPKS>NPK,且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对NH4+的吸附显著高于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贤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且土壤对NH4+的吸附量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qmax和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b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与qmax则相反。从土壤对NH4+的解吸曲线来看,耕层和亚耕层土壤对NH4+的解吸在各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其中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NH4+的最大解吸量高于其吸附量,而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NH4+的最大解吸量(541.89~742.38 mg/kg)则远低于其吸附量(1003.83~2014.79mg/kg)。【结论】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NH4+的吸附–解吸作用影响不同,对于土壤吸附位点较多且钾离子含量丰富的紫色土而言,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对氮的吸附;而对于土壤偏酸性的红壤性水稻土而言,长期秸秆还田则可能因为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位点,从而降低了土壤对氮的吸附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NH4^+的吸附-解吸 双季稻轮作 稻麦轮作 土壤pH
下载PDF
播期和施肥对冬闲田紫花苜蓿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菁 张于卉 +2 位作者 马力 周鹏 安渊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41,共7页
为建立南方紫花苜蓿—玉米、水稻等草田轮作栽培技术,以紫花苜蓿WL903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和施肥水平下紫花苜蓿春季和初夏的生长规律和品质特征,结果表明:9月20日播种的紫花苜蓿,其第二年的产量和株高明显高于10月20日播种,但10月20日... 为建立南方紫花苜蓿—玉米、水稻等草田轮作栽培技术,以紫花苜蓿WL903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和施肥水平下紫花苜蓿春季和初夏的生长规律和品质特征,结果表明:9月20日播种的紫花苜蓿,其第二年的产量和株高明显高于10月20日播种,但10月20日播种提高了紫花苜蓿的叶茎比;施肥明显增加了紫花苜蓿的株高、产量和分枝数,适宜施肥量为NPK2(N、P、K分别为24g/m^2、14.4g/m^2、48g/m^2)。NPK2施肥处理,9月20日和10月20日播种的紫花苜蓿均获得较高的产量,从播种到第二年5月中旬产量分别为10.8t/hm^2和9.6t/hm^2;同时,紫花苜蓿叶片氮含量明显增加,但磷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秋眠级 蛋白质 绿肥 草田轮作
下载PDF
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 被引量:40
19
作者 王振忠 吴敬民 +1 位作者 陈留根 朱普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51-156,共6页
 试验设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及配施其它肥料共4个处理,在稻麦两熟农田(江苏苏州)采用连续4年小区定位方法并辅以盆栽水稻微区观察,调查不同肥料处理的水稻增产效果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化肥处理与单施化...  试验设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及配施其它肥料共4个处理,在稻麦两熟农田(江苏苏州)采用连续4年小区定位方法并辅以盆栽水稻微区观察,调查不同肥料处理的水稻增产效果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化肥处理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稻、麦分别增产6.2%和3.7%;土壤生产力提高19.5%;当季氮肥利用率提高13.2个百分点,同时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供肥时间长且稳定。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化肥+猪粪处理的增产效果及土壤改良效应更优于秸秆+化肥处理。展示了在稻麦两熟地区,采用作物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并配以化肥或有机肥的施肥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熟地区 秸秆还田 施肥技术 培肥效果 土壤 理化性状
下载PDF
麦-稻两熟集约生产土壤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庄恒扬 曹卫星 +1 位作者 沈新平 陆建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66-770,共5页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 ,研究了麦 -稻两熟集约生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 ,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一般产量条件下高 1 4 .2 2 %~ 1 8.69% ,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 3 80 .0~4 ... 以兴化市钓鱼乡为例 ,研究了麦 -稻两熟集约生产的土壤有机质、养分的动态平衡以及调控途径。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 ,高产农田有机物归还量比一般产量条件下高 1 4 .2 2 %~ 1 8.69% ,氮、磷盈余量、钾亏缺量分别为 3 80 .0~4 3 2 kg/hm2、1 9.1 5~ 3 2 .78kg/hm2、99.1~ 1 74 .0 kg/hm2 ,与一般产量条件下比较 ,氮、磷盈余量提高 ,而钾的亏缺量相近。提出了改善高产农田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生产 麦-稻两熟 养分平衡 秸秆还田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