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被引量:42
1
作者 史晋川 黄良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49,共17页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参照1970—2008年国际需求结构演变的一般形式,剖析了中国转型发展中的总需求结构特征,分析了总需求结构失衡且调整缓慢的内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总需求结构调整必须跳出需求结构本身,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收入分配制...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参照1970—2008年国际需求结构演变的一般形式,剖析了中国转型发展中的总需求结构特征,分析了总需求结构失衡且调整缓慢的内在机理。研究结论表明,总需求结构调整必须跳出需求结构本身,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收入分配制度两个方面着手,确立以扩大内需为支撑的内生发展战略和构建"劳动偏向型"的收入分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需求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内生发展战略 “劳动偏向型”收入分配
下载PDF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215
2
作者 陆玉麒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95,共11页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宁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宁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山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从形成类型看,可分为内源型和外生型2种类型的双核结构,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其典型代表。对于后者,还衍生出由新旧首都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核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与流域有莫大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流域的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流域自然条件、运输结构的改变,以及运输主通道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双核结构的形成区域由流域拓展至其它一般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结构模式 形成机理 内源型双核结构 外生型双核结构 区域中心城市 港口城市
下载PDF
成本冲击与中国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光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88,共10页
中国近年正面临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东部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由升到降,而中西部省份显著上升,这一转型对各地就业与收入等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地劳动力工资、土地、交通运输、税收成本差异对企业贸易方式选... 中国近年正面临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东部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由升到降,而中西部省份显著上升,这一转型对各地就业与收入等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地劳动力工资、土地、交通运输、税收成本差异对企业贸易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5年28个省份短面板数据,控制人口密度、教育水平、贸易开放度等基本面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制造业工资成本、税收成本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负向影响,及表征内生趋势性的贸易开放度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十分显著。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发展对于低工资、低税收的依赖则更加严重,而贸易开放度则对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比重呈正向线性影响。不同地区政府应针对各自贸易方式转型的阶段特点做好差别性就业保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方式 成本冲击 内生趋势 产业结构
下载PDF
技术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韩工业部门的实证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菲琼 王寅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8-205,共8页
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演进,技术结构合理性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突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深入探讨了技术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得出了核心结论:合理的技术结构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互相... 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演进,技术结构合理性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突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深入探讨了技术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得出了核心结论:合理的技术结构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互相促进。在与韩国的实证对比基础上,认为中国工业部门技术结构经历调整后正趋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技术选择指数(TCI) 内生增长
原文传递
地区差距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期叠加”下的内生增长 被引量:74
5
作者 邓忠奇 高廷帆 朱峰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37,共16页
在没有发生重大经济事件的情况下,2013年起中国南北经济差距逐渐拉大;2016年起,在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情况下,南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却开始趋同。探明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是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一道难题。... 在没有发生重大经济事件的情况下,2013年起中国南北经济差距逐渐拉大;2016年起,在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情况下,南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却开始趋同。探明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是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一道难题。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历程的梳理,本文发现新时代南北差距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老问题。实证研究表明:1998年至2018年资本贡献了74.7%的中国经济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只贡献了8.3%,在转变资本拉动型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南北地区承受了不同的阵痛,导致南北差距扩大。在"三期叠加"阶段,南北差距扩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仅仅是导火索,其后的经济刺激计划则形成了短暂的隔离带,将南北差距问题推迟到2013年。2016年起南北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有效性在本文得到验证。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本文认为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集聚,以此为抓手促进创新型要素在北方的培育和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经济差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增长方式 内生增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