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ipid Bilayer of Biological Vesicles: A Liquid-Crystalline Material as Nanovehicles of Information
1
作者 Annette Alfsen Irène Tatischeff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Nanobiotechnology》 2014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The biological intracellular vesicles, formed from the cell membrane or from different cell organelles, play a main role in the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transfer and exchange of molecules and information. Extracellula... The biological intracellular vesicles, formed from the cell membrane or from different cell organelles, play a main role in the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transfer and exchange of molecules and informatio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re also detected in organisms belonging to any of the three main branches of evolution, Archaea, Bacteria and Eukarya. There is an increasing consensus that these vesicles are important mediators of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All the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esent a characteristic lipid composition and organization that governs their formation, targeting and function.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ipid chemical and physical structure, strongly related to their biological function. The properties and rol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ipids from membranes and vesicles are described. Then, their physical structure is shown as self-associated in a bilayer and organized as a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 The present paper underlies the structural similarity between these biological vesicles and a new synthetic material, the “liquid crystalline fullerodendrimers” obtained from the biological model. It is composed of a baske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a liquid crystalline material and has been shown to exhibit highly efficient propertie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Our observation stresses 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liquid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lipids in their function as biological nanovehicles of informati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synthetic material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lipids for cell communication in living 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ted vesicles EXTRACELLULAR vesicles LIPID BILAYER Liquid CRYSTALLINE MATERIAL
下载PDF
Bioengineered exosomal-membrane-camouflaged abiotic nanocarrier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被引量:2
2
作者 Daniela Lopes Joana Lopes +9 位作者 Miguel Pereira-Silva Diana Peixoto Navid Rabiee Francisco Veiga Omid Moradi Zhan-Hu Guo Xiang-Dong Wang Joao Conde Pooyan Makvandi Ana Claudia Paiva-Santos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699-725,共27页
A bio-inspired strategy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for camouflaging nanocarriers with biomembranes,such as natural cell membranes or subcellular structure-derived membranes.This strategy endows cloaked nanomaterials ... A bio-inspired strategy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for camouflaging nanocarriers with biomembranes,such as natural cell membranes or subcellular structure-derived membranes.This strategy endows cloaked nanomaterials with improved interfacial properties,superior cell targeting,immune evasion potential,and prolonged duration of systemic circulation.Here,we summariz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xosomal membrane-coated nanomaterials.The structure,properties,and manner in which exosomes communicate with cells are first reviewed.This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types of exosomes and their fabrication methods.We then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biomimetic exosomes and membrane-cloaked nanocarriers in tissue engineering,regenerative medicine,imaging,and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Finally,we appraise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clinical translation of biomimetic exosomal membrane-surface-engineered nanovehicles and evaluate the future of this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imetic Cell membrane coating EXOSOME Exosomal-membrane-coated nanoparticle Extracellular vesicle(EV)
下载PDF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姚鹏程 叶恭银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S1期22-25,69,共5页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是目前公认的生物体摄取生物大分子的途径,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又是最主要的受体介导方式.结合国内外最新报道,介绍了网格蛋白和衔接蛋白的结构、分子特性和功能;从衔接蛋白、网格蛋白的招募;包被小凹的内陷、缢缩...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是目前公认的生物体摄取生物大分子的途径,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又是最主要的受体介导方式.结合国内外最新报道,介绍了网格蛋白和衔接蛋白的结构、分子特性和功能;从衔接蛋白、网格蛋白的招募;包被小凹的内陷、缢缩和包被液泡的芽殖和包被液泡的脱壳等过程,阐释了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蛋白 衔接蛋白 包被液泡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
下载PDF
绿色杜氏藻被膜泡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晓航 张小庆 +1 位作者 吴超元 AlfsenAnnette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5-569,共5页
于1990年5月—1991年5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绿色杜氏藻,对该藻被膜泡囊的形态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观察表明,绿色杜氏藻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膜附近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被膜泡囊;这些被膜泡囊由泡囊及其表面的网... 于1990年5月—1991年5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绿色杜氏藻,对该藻被膜泡囊的形态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观察表明,绿色杜氏藻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膜附近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被膜泡囊;这些被膜泡囊由泡囊及其表面的网状结构构成,其直径在45—120nm之间;在细胞膜附近的被膜泡囊直径较大;在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上还观察到被膜泡囊的形成过程。结果提示:在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绿色杜氏藻细胞中,被膜泡囊起着细胞内大分子物质运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杜氏藻 被膜泡囊 藻类 电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针刺过程中有衣小泡的形成、形态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张书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9-44,共6页
针刺大鼠“人中”、“四白”穴使之产生明显镇痛效果后,再将针刺时间分别延长至1、2、4、6、8、10、12h,到预定时间立即将动物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计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各种有衣小泡的数量、形态以及在... 针刺大鼠“人中”、“四白”穴使之产生明显镇痛效果后,再将针刺时间分别延长至1、2、4、6、8、10、12h,到预定时间立即将动物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计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各种有衣小泡的数量、形态以及在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小泡的形成与针刺时间无明显正比例关系;而双壁有衣小泡则显然与之不同,它不仅形态多样,数目也随针刺时间而改变。本文将观察到的双壁有衣小泡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1、尚未与相邻两终末质膜脱离的孤立存在者。2、游离于终末内孤立存在者。3、与终末质膜相连且融合而成簇存在者;4、游离于终末内融合成簇者;5、树突棘凸入另一轴突或树突内并与之共同形成的不典型的双壁有衣小泡簇。本研究还发现,在针刺过程中双壁有衣小泡在1~8h内的形成与时间成正比,即1h时开始增多,4h显著增多,8h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10h已恢复到4h的水平,到12h恢复到针刺前的状态。对照组仅见少数孤立的双壁有衣小泡,其形成基本上不随时间而变化。本文认为双壁有衣小泡的形成,是较大单壁有衣小泡的形成更为有效地继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之后膜再循环的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壁有衣小泡 针刺 三叉神经
下载PDF
矮生菜豆胚乳细胞形成时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国凤利 邵宗泽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13,共13页
应用透射电镜对矮生菜豆的游离核胚乳、胚乳细胞及珠被绒毡层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揭示了胚乳细胞化过程中自由生长壁的形成方式。实验表明,在游离核胚乳中存在大量有被小泡,胚乳游离核的外层核膜发生明显外突并以出芽的方式产生有被... 应用透射电镜对矮生菜豆的游离核胚乳、胚乳细胞及珠被绒毡层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揭示了胚乳细胞化过程中自由生长壁的形成方式。实验表明,在游离核胚乳中存在大量有被小泡,胚乳游离核的外层核膜发生明显外突并以出芽的方式产生有被小泡。初始胚乳细胞壁为自由生长壁,大量有被小泡融合于自由生长壁末端使之不断延伸并产生分枝。与珠被绒毡层相邻的胚乳细胞产生发达的壁内突,具有传递细胞特征;在这些细胞中出现大量的核糖体及粗糙内质网,表现现高度的合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生菜豆 胚乳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荞麦水合花粉和花粉管中的被膜小泡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新起 王秀玲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0-266,共7页
荞麦水合花粉粒和生长中的花粉管中内质网潴泡形成的囊袋状结构较少见 ,但内质网囊袋中含有丰富的被膜小泡 ,直径约为 10 0~ 15 0nm。刚刚形成的花粉管中 ,被膜小泡主要来自于花粉粒营养细胞的细胞质。生长中的花粉管的被膜小泡可由高... 荞麦水合花粉粒和生长中的花粉管中内质网潴泡形成的囊袋状结构较少见 ,但内质网囊袋中含有丰富的被膜小泡 ,直径约为 10 0~ 15 0nm。刚刚形成的花粉管中 ,被膜小泡主要来自于花粉粒营养细胞的细胞质。生长中的花粉管的被膜小泡可由高尔基体分泌形成。另外还观察到内质网的碎裂也是荞麦花粉管中产生被膜小泡的一种机制。花粉管的被膜小泡中含有花粉管壁的前体物质 ,与花粉管的壁融合参与花粉管的生长。被膜小泡可能含有与脂体和造粉质体水解有关的酶 ,参与此类物质的降解。荞麦花柱和柱头细胞内含物的解体物质参与花粉管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水合花粉 花粉管 被膜小泡
下载PDF
棉花花粉水合和萌发时超微结构的变化——着重论述内质网和被膜小泡 被引量:2
8
作者 袁宗飞 胡适宜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12期1085-1090,共6页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花粉在授粉后水合至萌发时期的营养细胞中贮藏的大量淀粉粒和脂体被动用。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首先是造粉质体中的淀粉粒降解,尔后是脂体。在花粉水合至萌发时期,营养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十分活跃,并含...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花粉在授粉后水合至萌发时期的营养细胞中贮藏的大量淀粉粒和脂体被动用。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首先是造粉质体中的淀粉粒降解,尔后是脂体。在花粉水合至萌发时期,营养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十分活跃,并含丰富的被膜小泡。内质网的构型发生明显的变化:花粉刚水合时内质网潴泡高度扩张,不同程度扩张的内质网潴泡连续成网状并折迭形成许多囊袋状结构单位,其中包含造粉质体、脂体和被膜小泡群;其后,内质网潴泡形成的囊袋状结构消失,变为分支互通的网状结构;至萌发时,内质网潴泡略为扩张,有些连续成简单的网状,有些呈游离的囊泡状。被膜小泡始终是成群地分布,并与脂体联结,当脂体降解时一些被膜小泡与之融合。根据棉花花粉在水合至萌发时期,营养细胞质中存在独特形态的内质网系统和含丰富的被膜小泡,它们的动态行为及与淀粉和脂体的转化和降解之间的密切关系,讨论了这两种细胞器可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花粉 水合作用 萌发 内质网 被膜小泡
下载PDF
针刺麻醉中有衣小泡的形成形态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1 位作者 王峰 刘胜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45-151,共7页
经给予大白鼠不同的针刺时间(1、2、4、6、8、10、12hr)后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记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大单壁,尤其是双壁有衣小泡(DWCVs)的形态,数目及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 经给予大白鼠不同的针刺时间(1、2、4、6、8、10、12hr)后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记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大单壁,尤其是双壁有衣小泡(DWCVs)的形态,数目及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小泡的数量与针刺时间无明显正比关系,而DWCVs不但形态多样化,其数目也随针麻时间均不同而改变。本文依据Eckenhoff的分类方法将DWCVs归纳为以下5种类型:(1)尚未与相邻两终末质膜脱离的孤立的DWCVs;(2)游离于终末内孤立的DWCVs;(3)与终末质膜相连的融合的DWCV簇;(4)游离于终末内融合的DWCV簇;(5)树突棘凸入另一轴或树突内并与之共同形成的不典型的DWCV簇。本研究还发现,在针刺麻醉中DWCVs在1~8小时内的形成与时间成正比,即1小时始增多,4小时显著增多,8小时达高峰,此后开始下降,10小时已回到4小时的水平,直至12小时才恢复到针麻前的状态。对照组仅见少数孤立的DWCVs,其形成基本不随时间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状质亚核 双壁有衣小泡 针刺麻醉
下载PDF
针刺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慢性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10
作者 郭森 朱江 +1 位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0-503,516,共5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慢性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针刺组、缺血对照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大鼠电针刺激大鼠的“四白”穴,缺血对照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不予针刺处理.采用尼...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慢性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针刺组、缺血对照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大鼠电针刺激大鼠的“四白”穴,缺血对照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不予针刺处理.采用尼氏染色,计数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存活神经元的数目.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有衣小泡的产生和形态.结果:光镜下,针刺组大鼠神经元计数明显高于缺血组,但仍低于假手术组.电镜下,缺血组大鼠神经元呈明显的缺血性改变,针刺组大鼠变化较轻,神经元内可见有衣小泡出现,假手术组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结论:针刺“四白”穴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慢性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有衣小泡 脑缺血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下载PDF
针刺麻醉中有衣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的胞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1 位作者 谢洪林 杨振江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进一步证实在针刺镇痛中有衣的大致密核心小泡 (CL DV)通过非突触部位胞吐递质参与疼痛的调节 ,为疼痛生理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取大鼠的“人中”、“四白”穴进行针刺镇痛 ,并将针刺显效时间分别延长至 0 .5、1、2、3、4小... 目的 :进一步证实在针刺镇痛中有衣的大致密核心小泡 (CL DV)通过非突触部位胞吐递质参与疼痛的调节 ,为疼痛生理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取大鼠的“人中”、“四白”穴进行针刺镇痛 ,并将针刺显效时间分别延长至 0 .5、1、2、3、4小时 ,各组动物时间一致 ,立即杀死取材 ,制作电镜样品 ,电镜下观察、记录各针刺时间段内动物延髓三叉神经脊束核胶状质亚核中间部分神经元的 CL DV于非突触部位的胞吐影像。结果 :在三叉神经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发现了各阶段 CL DV的胞吐影像 ,实验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别 (P<0 .0 1)。结论 :在针刺镇痛中 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致密核心小泡 针刺镇痛 非突触部位胞吐 三叉神经脊束交状质亚核 疼痛
下载PDF
低浓度单宁酸对神经元胞吐后膜再循环的影响
12
作者 孔祥玉 赵淑敏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9-11,共3页
目的 :研究低浓度单宁酸 (TA)对胞吐后神经细胞膜再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低频、低电压、疏密波刺激、诱导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胶状质亚核神经元胞吐 ,然后用 2 % TA灌流大鼠的脑组织 ,取材 ,电镜下观察、记录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 目的 :研究低浓度单宁酸 (TA)对胞吐后神经细胞膜再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低频、低电压、疏密波刺激、诱导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胶状质亚核神经元胞吐 ,然后用 2 % TA灌流大鼠的脑组织 ,取材 ,电镜下观察、记录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神经细胞轴、树突内小有衣小泡 (SCV)的数量、形态特征及其转归。结果 :低浓度 TA不但可促进 SCV的形成 ,数量的增加还可使 SCV得到良好的媒染。结论 :低浓度的 TA有显著加速 SCV形成、转运和媒染作用 ,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 膜再循环 小有衣小泡 胞吐 神经元
下载PDF
牛脑V型质子转运ATP酶复合体依赖于温度的活性变化
13
作者 李生广 谢小松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1期87-92,共6页
在KCl介质中牛脑V-型质子转运ATP酶复合体活力温度的Arrhenius图在33℃附近呈现明显的折点,同样做其N-[1-芘]马来酰亚胺(N-[1-P]M)的荧光-温度的Arrhenius图,发现其折点温度也为33℃... 在KCl介质中牛脑V-型质子转运ATP酶复合体活力温度的Arrhenius图在33℃附近呈现明显的折点,同样做其N-[1-芘]马来酰亚胺(N-[1-P]M)的荧光-温度的Arrhenius图,发现其折点温度也为33℃,当加入100μmol/LNEM(N-ethylmaleimide),ATP酶复合体活力部分被抑制后的Arrhenius图折点下降为27℃,加入0.75-0.85mol/L尿素则活力的Arrhenius图的折点变为30℃。加入6%(V/V)的乙醇后,活力的Arrhenius图的折点上升为38℃。加入NEM,尿素和乙醇的内源荧光和N-[1-P]M标记的荧光测定,表明它们确实引起了牛脑V-型质子转运复合体构象的改变,这表明引起构象变化配基的加入,可改变牛脑V-型质子转运ATP酶复合体的Arrhenius图折点温度,也说明牛脑V-型质子转运ATP酶复合体Arrhenius图折点与酶复合体的构象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脑V-型质子 ATP酶复合体 活度
下载PDF
对“default pathway”译法的一点建议
14
作者 常世民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86-86,共1页
对于“default pathway” ,国内的一些资料译法不妥 ,本文拟对此作一些解释 .
关键词 蛋白质 合成 转运过程 英语 翻译 分选途径 细胞 组成型分泌 COP I有被小泡 默认途径 “default pathway”
下载PDF
SeO_3^(2-)及SeO_3^(2-)和半胱氨酸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联用对牛脑V
15
作者 李生广 谢小松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Se_3^(2-)对牛脑V型质子转运ATP酶复合体活力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对剂量和预保温时间的依赖关系,且不被稀释效应所恢复,但过量的DTT可去除这种抑制作用。半胱氨酸对这种抑制作用呈双功能效应。低浓度... Se_3^(2-)对牛脑V型质子转运ATP酶复合体活力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对剂量和预保温时间的依赖关系,且不被稀释效应所恢复,但过量的DTT可去除这种抑制作用。半胱氨酸对这种抑制作用呈双功能效应。低浓度时促进抑制作用,高浓度时部分恢复抑制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半胱氨酸有类似效应。但促进抑制作用没有半胱氨酸强,而恢复抑制作用却较半胱氨酸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图谱表明,SeO_3^(2-)和半脱氨酸优先结合在70kD亚基上。并且验证了ATP酶复合体的-SH基和SeO_3^(2-)及半胱氨酸的-SH基以-S-Se-S-键相连接。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70kD亚基的-SH基及其相关的结构域涉及到ATP酶的活性中心,70kD亚基可能是ATP酶复合体的水解活性亚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质子转运 ATP酶复合体 半胱氨酸
下载PDF
外被体蛋白Ⅰ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光亚 熊杰 陈凤玲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外被体蛋白Ⅰ(COPⅠ)是一个七聚体复合物,在酵母及真核细胞生物体中广泛表达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COPⅠ参与形成逆向转运囊泡(即COPⅠ囊泡),介导囊泡的逆向转运功能,将细胞中含双赖氨酸基序的蛋白、高尔基体糖基转移酶类、KDEL蛋白... 外被体蛋白Ⅰ(COPⅠ)是一个七聚体复合物,在酵母及真核细胞生物体中广泛表达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COPⅠ参与形成逆向转运囊泡(即COPⅠ囊泡),介导囊泡的逆向转运功能,将细胞中含双赖氨酸基序的蛋白、高尔基体糖基转移酶类、KDEL蛋白等逆向运输到细胞内的特定区域,在保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完整性、调节细胞内脂质代谢、维持细胞稳态及机体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COPⅠ功能缺陷会导致脂质代谢异常、肿瘤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被体蛋白Ⅰ 囊泡逆向转运 高尔基体糖基转移酶 脂质代谢 肿瘤
下载PDF
Ectopic mineralization-inspired cell membrane-based matrix vesicle analogs for in-depth remineralization of dentinal tubules for treating dentin hypersensitivity 被引量:1
17
作者 Mingjing Li Xiaoran Zheng +7 位作者 Zhiyun Dong Yuyue Zhang Wei Wu Xingyu Chen Chunmei Ding Jiaojiao Yang Jun Luo Jianshu Li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3年第5期7269-7279,共11页
The invasion of etched dentinal tubules(DTs)by external substances induces dentin hypersensitivity(DH).The deep and compact occlusion of DTs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treating DH but still challenging due to the limited... The invasion of etched dentinal tubules(DTs)by external substances induces dentin hypersensitivity(DH).The deep and compact occlusion of DTs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treating DH but still challenging due to the limited penetrability and mineralization capacities of most current desensitizers.Matrix vesicles(MVs)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ectopic mineralization.Herein,ectopic MV analogs are prepared by employing natural cell membranes to endow mineral precursors with natural biointerfaces and integrated biofunctions for stimulating dentin remineralization.The analogs quickly access DTs(>20μm)in only 5 min and further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interior of DTs(an extraordinary~200μm)in 7 days.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confirm that the DTs are efficiently sealed by the newly formed minerals(>50μm)with excellent resistance to wear and acid erosion,which is significantly deeper than most reported values.After repair,the microhardness of the damaged dentin can be recovered to those of healthy dentin.For the first time,cell membrane coating nanotechnology is used as a facile and efficient therapy for in-depth remineralization of DTs in treating DH with thorough and long-term effects,whic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ir potential for hard tissue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inspiration dentin remineralization cell membrane coating nanotechnology ectopic matrix vesicles mineral precursors
原文传递
针刺中大单壁有衣小泡参与神经细胞膜再循环的形态学证实
18
作者 赵淑敏 孔祥玉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297-300,共4页
在针刺条件下,延髓背角胶状质轴、树突终末内大单壁有衣小泡(LSWCV)均活跃生成,但主要位于轴突终未内(91.0%)。电镜下看到了LSWCV处于形成中各阶段的影像及多个同时出现构成的有衣小泡簇,其外衣在高倍镜下呈现网... 在针刺条件下,延髓背角胶状质轴、树突终末内大单壁有衣小泡(LSWCV)均活跃生成,但主要位于轴突终未内(91.0%)。电镜下看到了LSWCV处于形成中各阶段的影像及多个同时出现构成的有衣小泡簇,其外衣在高倍镜下呈现网格状,具备泡衣的典型形态特点。认为LSWCV的形成是膜回收和转运的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 有衣小泡 神经细胞 膜再循环 形态 解剖
下载PDF
转运蛋白颗粒复合体在囊泡拴系中的作用与相关疾病(英文)
19
作者 李春满 余小彬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在真核细胞中,囊泡介导的蛋白质转运是一个高度可控的多步骤过程。在囊泡与靶细胞器膜成分融合之前,许多因子参与了它们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拴系。其中大部分由多亚基复合体或卷曲螺旋蛋白构成的拴系因子,在小G蛋白的协助下,介导了囊泡... 在真核细胞中,囊泡介导的蛋白质转运是一个高度可控的多步骤过程。在囊泡与靶细胞器膜成分融合之前,许多因子参与了它们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拴系。其中大部分由多亚基复合体或卷曲螺旋蛋白构成的拴系因子,在小G蛋白的协助下,介导了囊泡与靶细胞器膜成分之间最初的结合。转运蛋白颗粒(transport protein particle,TRAPP)复合体就是一种广泛参与囊泡在细胞内转运的多亚基拴系因子。本文将就TRAPP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与TRAPP复合体基因突变相关疾病做一简单综述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运蛋白颗粒复合体 囊泡 COPII衣被蛋白 精神发育迟滞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