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双节段以上椎间融合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傅宇 傅云根 +3 位作者 罗嘉全 曹盛生 李俊宁 徐文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797-4803,共7页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2节段以上椎间融合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4例2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n=30)和Cage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n=24)。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评价临床结果,椎间融合后3,6个月依据X射线检查评价颈椎前凸角、椎体间高度和颈椎融合状态。结果与结论:对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桥形连接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4±0.4)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4.3±0.5)分,治疗后6个月(14.5±0.8)分,Cage椎间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6±0.7)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3.9±0.4)分,治疗后6个月(14.0±0.6)分,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该植入体植入后能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出现螺钉钢板固定并发症,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 桥形连接融合器 前路减压和融合 多节段颈椎椎间盘切除 钢板内固定 颈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在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大鹏 强晓军 +2 位作者 王振江 刘涛 杨光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分析使用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44例颈椎病患者(56个节段)。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融合、邻... 目的分析使用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44例颈椎病患者(56个节段)。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手术前后患者颈椎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病变节段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评价,应用JOA评分及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神经恢复情况及颈部局部症状改善情况,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60~150(85.4±10.4)min,出血量20~150(60.0±11.7)ml。颈椎曲度和病变椎间隙高度:术后3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及VAS评分:术后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42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5.5%。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术后2例(4.5%)出现轻度吞咽困难,1例(2.3%)出现声音嘶哑,2例(4.5%)出现不同程度轴性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应用ROI-C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组织损伤少,能有效恢复并长时间维持病变椎体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提供早期椎体间稳定,椎体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融合术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