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s of river bed evolution to flow-sediment process changes after Three Gorges Project in middle Yangtze River:A case study of Yaojian reach 被引量:3
1
作者 Li-qin Zuo Yong-jun Lu +2 位作者 Huai-xiang Liu Fang-fang Ren Yuan-yuan Su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has changed the flow-sediment proces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For navigation purposes,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river regime over a long-term period and the s...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has changed the flow-sediment proces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For navigation purposes,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river regime over a long-term period and the shoal-channel evolution over different seasons since the completion of the TGP.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results of a two-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the changes of the river regime and river bed evolution in the Yaojian reach downstream of the TGP were studied.Results show that a high sediment transport flux helps to keep the main flow in the North Branch,while a low sediment transport flux helps to keep the main flow in the South Branch.Thus,the main branch will not change in the near future because of the low sediment transport load.In this study,the flow-sediment process adjusted by the TGP was restored to the conditions before the TGP,and the river bed evolution under the adjusted and non-adjusted flow-sediment conditions was calculated.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GP,the reservoir storage accelerated the flood recession process and decreased the erosion by 11.9%under the flow-sediment conditions in 2010,and the deposition in the flood season decreased by 5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regime river bed evolution Flow-sediment process three gorges Project Yaojian reach Middle yangtze river Navigation channel
下载PDF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expanding dimensions of waterway downstream of Three Gorges Dam 被引量:5
2
作者 Tao Yan Yun-ping Yang +2 位作者 Yi-bing Li Yuan-fang Chai Xiao-bing Che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36-144,共9页
The waterwa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long been known as the Golden Waterway and has served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Therefore,expandi... The waterwa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long been known as the Golden Waterway and has served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Therefore,expanding its dimensions is a significant goal,particularly given the long-range cumulative erosion occurring downst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TGD),which has been concentrated in the dry river channel.With the regulation of the volume from upstream reservoirs and the TGD,the minimum discharge and water level of the river downstream are increasing,and cre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increase of the depth of the waterway.The discharge compensation effect during the dry season offsets the decline in the water level of the river channel caused by the down-cutting of part of the riverbed,but the minimum navigable water level of the segment near the dam still shows a declining trend.In recent years,several waterway remedi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downstream reaches of the TGD and although the waterway depth and width have been increased,the channel dimension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in the Yichang-Anqing reach (with a total length of 1026 km),as compared to the upstream reservoir area and the deep water channel in the downstream tidal reaches.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water depth and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shoals in the waterway indicates that its dimensions can be increased to 4.5 m ×200 m and 6.0 m×200 m in the Yichang-Wuhan and Wuhan-Anqing reaches,respectively.This is also feasible given the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currently available,but remediation projects need to be coordinated with those for flood preven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WAY DIMENSION Condition analysis three gorges Project Yichang-Anqing reach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Interacting effects of multiple factors on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meandering reaches downstream the Three Gorges Dam 被引量:3
3
作者 HAN Jianqiao ZHANG Wei +1 位作者 FAN Yongyang YU Mengq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10期1268-1278,共11页
Elucidating the influence of dams on fluvial processes can inform river protection and basin management. However,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how multiple factors interact to affect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 Elucidating the influence of dams on fluvial processes can inform river protection and basin management. However,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how multiple factors interact to affect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meandering reaches. Using hydr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data, we analyz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nd regulate the meandering reaches downstream the Three Gorges Dam (TGD). Our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meandering reach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based on their evolution during the pre-dam period: G1 reaches, characterized by convex point bar erosion and concave channel deposition (CECD), and G2 reaches, characterized by convex point bar deposition and concave channel erosion (CDCE). Both reach types exhibited CECD features during the post-dam period, (2) Flow processe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re the factors that caused serious erosion of the low beaches located in the convex point bars. However, changes in the river regime, river boundaries and jacking of Dongting Lake do not act as primary controls on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meandering reaches. (3) Flood discharges ranging from 20,000 to 25,000 m^3/s result in greater erosion of convex point bars. The point bars become scoured if the durations of these flows, which are close to bankfull discharge, exceed 20 days. In addition, the reduction in bedload causes the decreasing of point bar siltation in the water-falling period. (4) During the post-dam period, flood abatement, the increased duration of discharges ranging from 20,000 to 25,000 m^3/s, an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ediment transport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d meandering reaches to show CECD features. Our results are relevant to other meandering reaches, where they can inform estimates of riverbed change, riv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river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hes downstream dams meandering river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three gorges Dam
原文传递
晚清长江中上游民船运输状况——以《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占路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通过实勘实测的方法记录了其在长江中上游流域乘坐民船的航行情况,并留下数万字的旅行记录——《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生动再现了晚清我国长江中上游流域传统民船的运输状况。通过对行记的考察可以厘清我国民船的...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通过实勘实测的方法记录了其在长江中上游流域乘坐民船的航行情况,并留下数万字的旅行记录——《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生动再现了晚清我国长江中上游流域传统民船的运输状况。通过对行记的考察可以厘清我国民船的运输情形,自从清代前期长江流域全面贯通以来,逐渐积累了成熟的造船技术、完善的民船运营结构、丰富的行船经验等,都促进了长江民船运输专业化,高效率水运系统的形成。与近代轮船运输相比,传统民船在运输价格、航行范围、运营的灵活性上都具有优势,即使在晚清长江中上游开通轮船运输后,民船运输仍在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长江中上游 民船运输 《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
下载PDF
三峡水库秋汛期水沙特点及秋汛洪水对库区冲淤的影响
5
作者 杨成刚 平妍容 +1 位作者 袁晶 董炳江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长江上游秋汛洪水是三峡水库重要水沙事件,对三峡库区冲淤特性有直接影响。基于1954-2022年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近70年来长江上游秋汛期来水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均值在2013年前后减幅达到87%。2013年以后,三峡库区秋汛洪水的来沙高度集中于... 长江上游秋汛洪水是三峡水库重要水沙事件,对三峡库区冲淤特性有直接影响。基于1954-2022年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近70年来长江上游秋汛期来水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均值在2013年前后减幅达到87%。2013年以后,三峡库区秋汛洪水的来沙高度集中于嘉陵江流域,占寸滩沙量的70%以上,秋汛洪水通过影响嘉陵江的水沙条件,进而间接影响三峡水库秋汛期的入库水沙条件。与汛期洪水相比,秋汛洪水的泥沙90%以上在库区淤积,且库尾淤积更加突出。实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汛洪水期间适时加大水库下泄流量,可显著增大排沙量,减轻库区淤积。研究成果对加深三峡水库淤积特性认识、优化三峡水库秋汛洪水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三峡水库 秋汛洪水 泥沙淤积 水库调度
下载PDF
三峡工程重大泥沙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春宏 方春明 史红玲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9期10-16,共7页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道冲刷是一个长期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跟踪研究。近年三峡工程重大泥沙问题研究取得多方面的重要进展,研究得出:坝前水位150 m左右是控制水库防洪库容损失的临界水位,提出了典型洪水过程水库排沙比控制指...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与坝下游河道冲刷是一个长期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跟踪研究。近年三峡工程重大泥沙问题研究取得多方面的重要进展,研究得出:坝前水位150 m左右是控制水库防洪库容损失的临界水位,提出了典型洪水过程水库排沙比控制指标;明晰水库中小洪水调度对坝下游河道滩地植被发育和行洪能力的影响,提出了优化调度方案;预测了三峡水库坝下游河道冲刷与演变趋势,阐明其对沿江崩岸、航道、供水等的影响;评估水沙变化对长江河流健康的影响,揭示坝下游河道床面泥沙生物膜量减少的现象和规律。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水库调度运行中泥沙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为拓展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维护长江河流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中下游河道 泥沙 中小洪水调度 河流健康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的径流过程变化
7
作者 周建银 高菲 +2 位作者 元媛 黄仁勇 闫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6-708,共13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运行前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径流过程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利用宜昌、监利、大通、七里山、湖口共5个水文站的流量资料,分析了各站径流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论:(1)各站年径流量均减少,但除七里山站之外,其它各站... 为探索三峡水库运行前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径流过程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利用宜昌、监利、大通、七里山、湖口共5个水文站的流量资料,分析了各站径流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论:(1)各站年径流量均减少,但除七里山站之外,其它各站减少比例均小于10%且变化不显著;(2)干流各站月径流量最大减幅发生在10月,而七里山站、湖口站分别发生在7月、4月;(3)干流各站月径流量最大增幅发生在3月,而七里山站、湖口站分别发生在1月、6月;(4)宜昌站,1-4月径流量增加是三峡水库入库径流增加和水库调度的共同作用结果,6-8月径流量减少的主因是三峡水库入库径流量减少,5、9、10月径流量变化的主因是三峡水库调度;(5)监利站,径流量的变化与宜昌站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但冬季各月径流量的增幅均大于宜昌站;(6)大通站,4-6月径流量变化方向与湖口站一致,其它月份变化方向均与宜昌站一致。(7)七里山站,7月径流量减少的主因是洞庭湖流域来水减少,9、10月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荆江分流减少,但洞庭湖流域来水减少也是重要原因。(8)湖口站,4、5月径流量减少的主因是流域降水减少,9、10月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鄱阳湖汛期水位降低、低水位提前、蓄水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中下游 径流量 江湖关系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许全喜 董炳江 +1 位作者 袁晶 朱玲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0-661,共12页
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成运用后,大坝下游“清水下泄”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2001-2021年期间宜昌至长江口已累计冲刷了50.3亿m^(3),需厘清河道冲刷对河势、防洪、航运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表明:三峡... 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成运用后,大坝下游“清水下泄”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2001-2021年期间宜昌至长江口已累计冲刷了50.3亿m^(3),需厘清河道冲刷对河势、防洪、航运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稳定,弯道段出现切滩撇弯、汊道段出现塞支强干等现象;河道槽蓄量的持续增加,进一步增大了河道调蓄和行洪能力,但水流顶冲点的变化和近岸河床的冲刷下切,使得河道崩岸频发,并影响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在河道冲刷、河势控制与航道工程综合作用下,长江中下游航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但河道不均衡冲刷使得坝下游砂卵石河段出现“坡陡流急”,沙质河段出现洲滩散乱、航槽移位等现象,影响航道条件;同流量下枯水位呈下降态势,逢极枯年份影响长江中下游用水安全;江湖关系发生新变化,“三口”分流道由原淤积转为冲刷,两湖湖区水位不同程度的降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有所提前,不利于湖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实施枯水期补水调度和“压咸潮”调度以及长江口北支淤积减缓,对于遏制长江口咸潮入侵有利,入海泥沙显著减少引起长江口近岸河床冲刷,影响沿岸码头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 水沙变化 河道冲淤 河势变化 防洪安全 江湖关系
下载PDF
涉河工程影响下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水力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超 王福良 +1 位作者 李浩 柴元方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2期48-54,共7页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长历时的冲刷,河道水位及形态出现显著调整,对长江中游河床的影响最为明显。以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研究区域,探究了长江中游河床冲淤、深泓变化、横向调整、床面糙率变化以及岸...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长历时的冲刷,河道水位及形态出现显著调整,对长江中游河床的影响最为明显。以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研究区域,探究了长江中游河床冲淤、深泓变化、横向调整、床面糙率变化以及岸滩植被生长等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同流量下洪、中、枯水位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河床横向形态变化有助于岸线的展宽;2001~2009年间河床糙率显著增加,并自2009年以来河段粗化作用基本完成;而河段沿程深泓变化则与相应的中、枯水位的变化规律一致。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游河道治理、防洪规划及蓄滞洪区的利用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河工程 河道形态 河床演变 水位变化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 被引量:95
10
作者 段辛斌 陈大庆 +3 位作者 李志华 王珂 黄木桂 刘绍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3-532,共10页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类减少了10余种,但监测到了多年未见的鳡(Elopichthys bambus)。在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300多km江段分布10余个四大家鱼产卵场,与水库蓄水前相比,产卵场地理分布的范围变化不大。2003-2006年长江中游主要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143720×10^4ind,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108069×10^4ind。与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规模严重缩小,4年四大家鱼产卵总量为1997-2002年平均值的42.82%,为蓄水前2002年的56.88%。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温和涨水持续时间及水位日上涨率等生态水文指标密切相关,产卵期期间水温波动范围为18.6-25.5℃,水温适宜于四大家鱼繁殖;江水持续上涨时间一般为4-7d,水位的日涨率一般在0.30m/d左右,较为适宜于四大家鱼产卵。与20世纪70年代和水库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鱼苗比例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鲢比例相对上升,而多年来占绝对优势的草鱼比例显著下降,表明长江中游草鱼受三峡水库调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漂流性卵 产卵场 四大家鱼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 被引量:57
11
作者 段辛斌 陈大庆 +2 位作者 刘绍平 池成贵 杨如恒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5-611,共7页
1997— 2 0 0 0年在长江三峡库区的巴南和万州江段共监测 1 2 92船次 ,统计渔获物40 96.38kg,生物学测定 2 4 64尾 ,共采集鱼类 30种 ,分属 8科 2 4属。目前库区渔获物组成和结构与 2 0世纪 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 ,白甲鱼、中华倒... 1997— 2 0 0 0年在长江三峡库区的巴南和万州江段共监测 1 2 92船次 ,统计渔获物40 96.38kg,生物学测定 2 4 64尾 ,共采集鱼类 30种 ,分属 8科 2 4属。目前库区渔获物组成和结构与 2 0世纪 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 ,白甲鱼、中华倒刺、岩原鲤等在渔获物中比例已经很少 ,铜鱼资源也明显下降 ,、鳡、等在渔获物中已基本消失 ,而南方鲇、鲤、黄颡鱼等比例相对上升 ,渔获物中高龄鱼个体减少 ,低龄鱼及幼鱼个体比重增加。与 70年代资料相比 ,三峡库区鱼类资源已呈衰退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库区 鱼类资源 现状 动态监测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被引量:40
12
作者 戴仕宝 杨世伦 +1 位作者 赵华云 李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39,共5页
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 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用十分明显,仅2003年6-12月份,水库淤积泥沙即达1.24亿t。由于泥沙被水库拦截,其下游各站输沙量均降低,河道沿程普遍发生冲刷(除监利至螺山段外)。各江段冲淤响应表现不一,从宜昌至监利冲刷量逐渐减小,监利至螺山段淤积,而从螺山到大通冲刷量逐渐增大。宜昌站至大通站间长江河道2003年总冲刷量为0.798亿t,比预测值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河道冲淤形势发生的变化将对长江中下游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强及时的监测与研究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中下游 河道冲淤 洞庭湖
下载PDF
三峡大坝下游近坝段沙质河床形态调整及洲滩联动演变关系 被引量:16
13
作者 赵维阳 杨云平 +3 位作者 张华庆 张明进 袁晶 杨保岑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2-874,共13页
大型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引起河床冲淤、洲滩形态等适应性调整,尤其是近坝段沙质河床的响应最为敏感。以三峡大坝下游近坝段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1955—2018年水沙数据与1975—2018年地形资料,研究了河床冲淤量及河床形态... 大型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引起河床冲淤、洲滩形态等适应性调整,尤其是近坝段沙质河床的响应最为敏感。以三峡大坝下游近坝段沙质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1955—2018年水沙数据与1975—2018年地形资料,研究了河床冲淤量及河床形态、洲滩形态演变及联动关系等。研究表明:伴随流域来沙量减少,1975—2018年河床为累积冲刷态势,枯水河槽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93.1%,同步发生洲滩面积减少、深泓下切;以2009年分界,滩槽冲淤逐渐由"低滩冲刷,高滩淤积"逐渐向"低滩、高滩均冲"转变;受来沙量锐减、河道采砂活动等影响,2013年以来河床冲刷强度显著增大,疏浚抛泥对滩槽冲淤的影响较小;航道工程实施前滩群演变关联性强,太平口心滩发育与头部下移引起腊林洲边滩上段面积减小并后退,对应腊林洲边滩尾部面积增大且淤宽,使得三八滩面积减小且右缘蚀退,金城洲逐渐由边滩演变为心滩;航道工程实施后太平口心滩与腊林洲边滩上段关联性减弱,受航道工程及疏浚抛泥等影响腊林洲边滩下段淤宽,引起三八滩维持面积持续减小、右缘后退及左移态势,促使金城洲萎缩且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形态 洲滩演变 人类活动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河段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趋势 被引量:33
14
作者 戴会超 王玲玲 蒋定国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26-231,共6页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长江上游来沙量明显减少,这将对三峡水库的效益产生影响。本文首先用实测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双累积曲线统计分析法及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分析了三峡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的事实,并统计得到了近期来水来沙量的相关关系...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长江上游来沙量明显减少,这将对三峡水库的效益产生影响。本文首先用实测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双累积曲线统计分析法及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分析了三峡上游来水来沙减少的事实,并统计得到了近期来水来沙量的相关关系,该关系可用于预测近期三峡水库的入库年沙量。然后研究了上游大中小水库群拦沙淤积对减沙的影响系数,α相关分析结果表明α与水库下游沿程距离L呈指数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水文 长江上游 三峡水库 输沙量变化 水库群拦沙
下载PDF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与岸线利用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卢金友 张细兵 黄悦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6,共4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河道与岸线演变特点,结合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长江中下游来水来沙、河床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根据宜昌至大通河段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预估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结果表明... 基于长江中下游河道与岸线演变特点,结合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长江中下游来水来沙、河床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根据宜昌至大通河段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预估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总体河势变化不大,局部河段河势将有所调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岸线开发利用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小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 河道演变 岸线开发利用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拟的三峡区间洪水预报(I)——模型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13
16
作者 许继军 杨大文 +1 位作者 蔡治国 金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7,共6页
长江三峡区间因暴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对三峡水库的防洪安全和运行调度的影响很大。本论文依据三峡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采用基于GIS的机理性分布式水文模型,来模拟三峡区间入库洪水,以尽量减少洪水预报中的不确定性。利用近期建成的7... 长江三峡区间因暴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对三峡水库的防洪安全和运行调度的影响很大。本论文依据三峡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采用基于GIS的机理性分布式水文模型,来模拟三峡区间入库洪水,以尽量减少洪水预报中的不确定性。利用近期建成的78个自动雨量站网监测的小时降雨信息作为模型的输入,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大多数洪水过程的模拟精度较好,但也有的模拟结果较差,其中降雨信息缺失是洪水预报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三峡区间 洪水预报 分布式水文模型
下载PDF
三峡大坝下游粗细颗粒泥沙输移规律及成因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云平 张明进 +4 位作者 李松喆 朱玲玲 由星莹 李侃禹 余新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2-954,共13页
以三峡下游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14年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粗细颗粒在时间和空间的输移过程,并以水文站作为划分单元探讨其成因.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d≤0.125 mm(细颗粒)各粒径组沙量沿程递增,并小于蓄水前均值;d>0.125 mm(粗颗... 以三峡下游河段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14年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粗细颗粒在时间和空间的输移过程,并以水文站作为划分单元探讨其成因.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d≤0.125 mm(细颗粒)各粒径组沙量沿程递增,并小于蓄水前均值;d>0.125 mm(粗颗粒)沙量在宜昌—监利河段得到补给,其下游为淤积趋势,其中2003-2007年至监利站恢复程度最大.在成因上:(1)宜昌—沙市河段,河床粗化限制了粗细颗粒泥沙补给,其中细颗粒补给受制于总水量,粗颗粒受制于大流量持续天数和量值;(2)沙市—监利河段,粗细颗粒补给均受制于总水量;(3)监利—螺山河段,洞庭湖入汇对细颗粒补给起决定作用,河床补给量中洪水年大于中枯水年,粗颗粒为淤积趋势,且中洪水年淤积量小于中枯水年;(4)螺山—汉口河段,细颗粒增加受河床补给决定,2008-2014年补给强度弱于2003-2007年,2010年前后粗颗粒泥沙由淤转冲,与大流量持续天数和量值增加有关;(5)汉口—九江河段,细颗粒泥沙淤积,粗颗粒因河床冲刷得到补给,大水年补给量高于枯水;(6)九江—大通河段,鄱阳湖入汇和河床补给对细颗粒增加的贡献比例为1∶2.82,河床冲刷对粗颗粒泥沙起补给作用,受大流量持续天数和量值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组沙 输移规律 成因分析 三峡大坝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长江中游河段冲淤变化(1975-2017年)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少希 杨云平 +3 位作者 张华庆 朱玲玲 朱玉德 张明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0-1531,共12页
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改变了河道演变的自然进程,尤其是流域大型水库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下游的水沙通量与河道演变过程及趋势.以三峡工程为对象,研究坝下游水沙通量及河道演变过程对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关系,可加深大型水利... 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改变了河道演变的自然进程,尤其是流域大型水库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下游的水沙通量与河道演变过程及趋势.以三峡工程为对象,研究坝下游水沙通量及河道演变过程对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关系,可加深大型水利枢纽运行对下游河道演变影响的认识.本文以长江中游河段(宜昌湖口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1975-2017年河道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长江中游河床已发生了累积性的冲刷,近坝段砂卵石河段冲刷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沙质河段冲刷强度呈增强态势.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同河型演变特征归纳为:分汊河段江心洲以冲刷为主,上荆江河段内实施的航道整治工程稳定了江心洲形态,但面积受清水下泄的影响呈减小态势,枯水期主汊分流比呈减小态势,部分汊道发生了主支汊交替变化;下荆江及下游分汊河段江心洲面积虽然交替变化,整体上航道整治工程控制了江心洲规模;弯曲河段凸岸侧边滩以冲刷为主,急弯段的凹岸侧深槽淤积,微弯段凸岸边滩冲刷,对应的凹岸侧深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冲淤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长江中游防洪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曼 周建军 黄国鲜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4期1-10,共10页
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防洪的重点是保荆江安全。在此背景下分析长江中游当前防洪形势和三峡工程存在的问题,认为相对于长江中游洪水形势和防洪要求,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远小于长江中游超额洪水,动态防洪库容小于设计静态防洪库容,有... 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防洪的重点是保荆江安全。在此背景下分析长江中游当前防洪形势和三峡工程存在的问题,认为相对于长江中游洪水形势和防洪要求,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远小于长江中游超额洪水,动态防洪库容小于设计静态防洪库容,有效防洪库容更小;长期河道演变使城陵矶等地同流量水位显著升高;中游蓄滞洪区建设规模严重偏小,而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已有蓄滞洪区使用困难;当前大规模清水冲刷没有降低洪水位,反而荆江向洞庭湖分洪减小、河道泄洪能力进一步萎缩;三峡水库2008年按正常水位运行以来,连年拦中小洪水和超汛限水位运行,大量占据防洪库容和压低下泄洪水流量,使下游河道长期得不到洪水塑造,行洪能力和堤防得不到检验和考验。考虑到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影响,现在长江中游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建议:切实维护三峡工程规划确定目标和防洪调度方式,严格控制汛限水位,积极采取优化调度增加水库防洪能力;尽快完成三峡工程规划要求的城陵矶附近蓄滞洪区建设,采取政策措施保证分洪与发展兼顾;改变和优化金沙江下游4大梯级水库汛期运行方式;加强三峡库区岸坡治理、提高水库防洪调度灵活性;采取积极措施维护长江中游江湖关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调度 防洪库容 汛限水位 防洪形势 三峡水库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鄂西清江中上游高海拔砾石层ESR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令占 涂兵 +2 位作者 田洋 谢国刚 曾波夫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6-322,共7页
在鄂西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上游利川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多处残留的高海拔河流相砾石层,其特征指示砾石层可能为NNE向古水系残留的"高阶地"。对高海拔砾石层进行了ESR测年,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 在鄂西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上游利川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多处残留的高海拔河流相砾石层,其特征指示砾石层可能为NNE向古水系残留的"高阶地"。对高海拔砾石层进行了ESR测年,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成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677±67)^(789±78)ka,上游利川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371±37)^(551±55)ka,说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清江中游地区尚发育NNE向古水系,而直至中更新世中期,清江上游利川地区仍发育NNE向古水系。这可能指示清江袭夺中游水系发生于早、中更新世之交,袭夺上游水系发生于中更新世中期,现代清江水系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之后。由于清江贯通、长江贯通三峡都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有密切关系,从而指示长江贯通三峡的方式总体上可能也是自东向西的不断袭夺,而贯通时间则可能要稍早于清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砾石层 ESR定年 清江中上游地区 清江贯通 长江贯通三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