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伏邪学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被引量:2
1
作者 郑志华 聂课朝 +5 位作者 潘静琳 刘鹏 黄远程 文艺 刘凤斌 李培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148-1151,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胃癌前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病程缠绵、容易迁延恶化等特点。广东省名中医刘凤斌教授多年诊疗CAG,认为CAG的病因、病程特性与伏邪致病过程密切相关,从伏邪学说论治CAG,遵循透邪外出、补益脾胃、祛瘀通络与清热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胃癌前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病程缠绵、容易迁延恶化等特点。广东省名中医刘凤斌教授多年诊疗CAG,认为CAG的病因、病程特性与伏邪致病过程密切相关,从伏邪学说论治CAG,遵循透邪外出、补益脾胃、祛瘀通络与清热养阴治疗原则,随证用药,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慢性萎缩性胃炎 透邪外出 补益脾胃 祛瘀通络 清热养阴 @刘凤斌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通腑泄浊法衍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子涵 张琪琪 +2 位作者 马晨稀 袁静雅 张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817-822,827,共7页
代谢毒素的产生和潴留是慢性肾衰竭的显著特点。改善代谢毒素产生的内环境,减少代谢毒素生成并增加其排泄,是阻止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环节。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水湿、湿热、瘀血、浊毒... 代谢毒素的产生和潴留是慢性肾衰竭的显著特点。改善代谢毒素产生的内环境,减少代谢毒素生成并增加其排泄,是阻止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重要环节。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等邪实为标,久病则湿、瘀、毒蕴结。邪实既是慢性肾衰竭的病理产物,又诱导疾病进展。《温热逢源》言“盖脏病无出路,必借道于腑,乃能外出”,六腑可为邪实之出路,故六腑通则邪实输泻有余。通腑泄浊法以邪实为标靶,是慢性肾衰竭在扶正固本之外的治标之法。狭义的通腑泄浊法功同下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局限,应进一步阐释其内涵,拓展其应用范围以适应临床需要。广义的通腑泄浊法当重恢复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给予邪实以出路,并“攻邪已病”。根据邪实的特性因势利导,使之排出体外,邪去则正安,主要包括通达气机、通利小便、通畅肠腑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通腑泄浊法 腑以通为用 邪有出路 通达气机 通利小便 通畅肠腑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基于“蓄毒致毒”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态靶治毒思路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宪顺 田佳庆 +6 位作者 何晓铭 何敏聪 魏腾飞 韦雨柔 詹芝玮 林天烨 魏秋实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2006-2010,共5页
痛风性关节炎是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的一种反复炎症性疾病,专家团队在长期临证学习及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因湿、热相搏,郁而不解,热极成毒,蓄毒于内,阳动生风,助热毒攻注骨节而发病,疾病发展演变历经“蓄毒而发,毒... 痛风性关节炎是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的一种反复炎症性疾病,专家团队在长期临证学习及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因湿、热相搏,郁而不解,热极成毒,蓄毒于内,阳动生风,助热毒攻注骨节而发病,疾病发展演变历经“蓄毒而发,毒损骨络——湿滞难去,毒伏骨脉”过程。近年研究发现尿酸钠晶体刺激体内炎性体的激活和肠道菌群失调是痛风性关节发生的重要机制,其中炎性体激活可促进机体分泌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加重炎症过程,并且肠菌失调还会导致尿酸的分解、排泄减少。团队认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疾病可借鉴仝小林院士的“态靶结合”辨治方略,对痛风辨毒识态定其靶,热毒为痛风急性期所处之“态”,湿毒为痛风缓解期所处之“态”,炎性体、肠菌失调为痛风治疗的重要靶点;治疗上遵循“解毒—化毒”原则,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定风为法,缓解期以除湿化毒通络为法。结合态靶辨治方略,分期辨态治毒打靶,减低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 蓄毒致毒 态靶结合 清热解毒定风 除湿化毒通络
下载PDF
陈士铎从肝肾论治痢疾经验
4
作者 武书澎 李栋梁 +1 位作者 任振杰 张业 《河南中医》 2023年第4期527-530,共4页
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湿热是痢疾发生的根本原因,善于从肝肾论治痢疾,在《辨证录》一书中基于五行和脏腑生克的理论体系首次提出“痢之来始于肝,痢之成本于肾”的观点,揭示了痢疾与肝木肾水的密切联系。辨证时,陈士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 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湿热是痢疾发生的根本原因,善于从肝肾论治痢疾,在《辨证录》一书中基于五行和脏腑生克的理论体系首次提出“痢之来始于肝,痢之成本于肾”的观点,揭示了痢疾与肝木肾水的密切联系。辨证时,陈士铎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辨痢疾之阴阳盛衰,辨痢疾之寒热真假,并提出治痢六法:从肝肾论治、升清降浊、补阴护阳、因势利导、下其瘀血、通中有塞。其治痢用药特色:喜用顺气之药,重用白芍为君,多伍养阴之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痢疾 湿热 从肝肾论治 升清降浊 补阴护阳 因势利导 下其瘀血 通中有塞 陈士铎
下载PDF
张琪教授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被引量:15
5
作者 梁光宇 兰智慧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64-165,共2页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张琪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方法。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在脾、肾两脏,脾肾虚损贯穿疾病始终,也是湿浊产生的基础,瘀血为基本病理表现;病理变...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张琪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方法。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在脾、肾两脏,脾肾虚损贯穿疾病始终,也是湿浊产生的基础,瘀血为基本病理表现;病理变化呈现出虚实错杂、湿毒内蕴、血络瘀阻等特征。结论:国医大师张琪采用化浊泄热、活血解毒、健脾补肾、温阳泄浊等治法治疗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琪 慢性肾功能衰竭 化浊泻热 活血解毒 健脾补肾 温阳泄浊
下载PDF
泻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政 陈湘君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2-93,共2页
用泻 (化 )浊通络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2 5例。结果 :临床痊愈 2 3例(92 % ) ,显效 1例 (4 % ) ,有效 1例 (4 % ) ;血尿酸、血沉。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 清热泻浊通络法 健脾益肾通络法
下载PDF
1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症状特点及治疗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芳 李智杰 +3 位作者 李旭成 张栋 周勇 张彩蝶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8期1407-1411,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1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机,认为COVID-19为肺系疫病中湿毒疫范畴。从病机病机而言,发病的主要原因为疫戾毒邪,发病的外在条件为气候伏邪“湿邪”,发病的内在因素为正气不足。初期:湿毒困表,营... 本文通过分析16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机,认为COVID-19为肺系疫病中湿毒疫范畴。从病机病机而言,发病的主要原因为疫戾毒邪,发病的外在条件为气候伏邪“湿邪”,发病的内在因素为正气不足。初期:湿毒困表,营卫失调;中后期:邪毒壅肺,湿毒困脾,肾不纳气,若遇素有伏邪,正气本虚,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从疾病临床症状而言,COVID-19发病变得更加隐蔽。发热、咳嗽等症状仍是疾病主要症状。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症状常常兼有,疾病临床证候变得多样化。合并多系统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转化为危重病例。危重病例中胸闷、心慌、乏力、喘息、气促等临床表现早期更容易出现,而畏寒、咽痛、咽干、咽痒、呼吸困难、烦躁、食欲减退或厌食、腹痛、呕吐、影像学改变等症状早期并未出现。COVID-19产生的这些变化,可能会增加防疫的难度,这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对于疾病的防治,始终强调早期中医药干预。本院使用自制药“宣清和化方”治疗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普通型发热患者,全方采用“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4法联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以期表里双解,从而明显改善患者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缩短病程,有效预防病情向重型及危重型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宣清和化方 宣透达表法 清热解毒法 表里和解法 辟秽化浊法
下载PDF
张磊教授涤浊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何延忠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总结张磊教授涤浊法的理论来源、方药组成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跟师学习,整理应用涤浊法治疗内科杂症的典型病案,研究分析涤浊四法的理论形成,及涤浊四法的处方、药物组成、应用特点。结果与结论:张磊教授的涤浊四法是中医理论... 目的:总结张磊教授涤浊法的理论来源、方药组成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跟师学习,整理应用涤浊法治疗内科杂症的典型病案,研究分析涤浊四法的理论形成,及涤浊四法的处方、药物组成、应用特点。结果与结论:张磊教授的涤浊四法是中医理论和个人临床经验结合的结晶,方药组成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学习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磊 涤浊法 肝热脾湿 浊在下焦
下载PDF
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的中风湿热证证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温雅 许永楷 张思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30-32,64,共4页
认为脾胃肠湿热是中风湿热证发病率升高的始动因素。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提出中风湿热证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湿热致中,易于蒙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与热结,易犯中焦;湿热氤氲,易于流下。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 认为脾胃肠湿热是中风湿热证发病率升高的始动因素。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提出中风湿热证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湿热致中,易于蒙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与热结,易犯中焦;湿热氤氲,易于流下。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菖蒲郁金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脾胃-肠”轴理论 中风 湿热证 浊邪扰清 祛湿清热 通腑开窍
下载PDF
《东垣试效方》内科中的风药运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怀芝 罗良 杨金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4-19,共6页
风药即“药类法象”中的“风升生”药,具有上升外浮、发散疏达等特点。风药的运用贯穿了《东垣试效方》的始终,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以内科最为突出。头痛头眩,风药上行,疏风散邪;脾胃病,以风药益气升阳、疏木达土、疏壅消滞、健... 风药即“药类法象”中的“风升生”药,具有上升外浮、发散疏达等特点。风药的运用贯穿了《东垣试效方》的始终,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以内科最为突出。头痛头眩,风药上行,疏风散邪;脾胃病,以风药益气升阳、疏木达土、疏壅消滞、健脾除湿;劳倦发热,以风药升发脾胃清阳,疏散下流伏火;风湿腰痛,以风药祛风除湿散寒;消渴燥热,以风药发散郁热;瘟毒郁火,以风药发散瘟毒郁火。风药与不同药配伍可发挥不同效用,防风配伍柴胡、升麻升提脾气,配伍白术、黄芪治虚证外感,配伍白术、白芍、陈皮柔肝疏肝达脾,伍羌活疏肝息风,伍以祛风、活血药祛风通痹止痛。柴胡、升麻配伍,可发散少阳、阳明二经郁火或脾经郁火,或升提脾胃清阳。东垣对风药的运用灵活,风药或作为君药,或作为引经药、臣佐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风药思想在宋代已有发端,金元时期得以发展,近代张锡纯之升陷汤用风药,乃是对东垣风药思想之承续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药 《东垣试效方》 内科 疏风散邪 升阳益气 发散郁火 祛风除湿 疏木达土 疏壅散结
下载PDF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石膏篇 被引量:4
11
作者 袁红霞 周祎然 彭日盛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423-428,共6页
《伤寒杂病论》的处方用药思路传承于《神农本草经》(《本经》),从《本经》所载的药物性味、功效出发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用药规律,对于还原经方配伍规律的本来面貌具有重要意义。石膏是张仲景常用药物,现代中药学认为其甘辛大寒,分析... 《伤寒杂病论》的处方用药思路传承于《神农本草经》(《本经》),从《本经》所载的药物性味、功效出发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用药规律,对于还原经方配伍规律的本来面貌具有重要意义。石膏是张仲景常用药物,现代中药学认为其甘辛大寒,分析其在处方中的作用,多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论,临床最常应用于外感发热类疾病的治疗。从经典原文出发,结合《本经》所述,探究石膏的性味和功用,发现石膏之性味实以辛而微寒为主,除清热散邪外,还具有降逆气、化痰饮、通阳明的作用,被张仲景及后世医家广泛运用于中风风痱、肺胃气逆、痰饮水气、妇人产乳等诸多疾病中。而当今临床中,限于对石膏性味、功效的认识,对其应用并不充分。结合《本经》系统总结石膏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以期为发掘经方原意、拓展石膏在当今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石膏 经方 辛而微寒 清热散邪 降逆化饮 通降阳明
下载PDF
清法论治放射性肺损伤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延龙 朱振刚 李文治 《河南中医》 2020年第10期1471-1474,共4页
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RILI)病机为热毒犯肺,早期以邪实为主,晚期以正虚为主,热毒贯穿疾病始终。由于火热毒邪有轻重、虚实之不同,清法可分为清伏透热法、清金降火法、清肺通络法、清补气阴法等。对于放射面积小... 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RILI)病机为热毒犯肺,早期以邪实为主,晚期以正虚为主,热毒贯穿疾病始终。由于火热毒邪有轻重、虚实之不同,清法可分为清伏透热法、清金降火法、清肺通络法、清补气阴法等。对于放射面积小、放射剂量少、临床发现早、症状表现轻微的患者,火毒之势不著,火微宜凉,用药宜轻,以麻杏甘石汤为基础方。短时间大剂量放疗导致疾病骤发或反复放疗致疾病复发、加重者,病势较急,热势偏重,当治以清金降火,以银翘散为基础方。随着RILI病程进展,所形成的肺纤维化与瘀血密切相关,当在清肺基础上,治以活血通络,以当归活血汤加减为基础方。病至后期,当时刻顾护气阴,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清热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肺损伤 清伏透热法 清金降火法 清肺通络法 清补气阴法
下载PDF
毒邪实质刍议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辛欣 焦华琛 李运伦 《陕西中医》 2019年第4期511-514,共4页
"毒"在中医学中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近代对"毒"的研究不断发展,在各个系统疾病中都有与"毒"相关的论述。本文通过对近现代文献的总结分析,明确毒邪概念、分类,对毒邪的病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中的... "毒"在中医学中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近代对"毒"的研究不断发展,在各个系统疾病中都有与"毒"相关的论述。本文通过对近现代文献的总结分析,明确毒邪概念、分类,对毒邪的病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演变中的作用进行全面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邪 实质 分类 浊毒 瘀毒 热毒
下载PDF
陈新宇教授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15例经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佑晖 陈青扬 +5 位作者 蔡虎志 林泉成 邓旭 王伟 管聘 陈新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515-520,共6页
陈新宇教授从“正邪分争”角度分析正邪消长变化辨证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陈教授谨守“温热浊毒犯肺”病机,把握“正邪分争”这一影响疾病发展及转归的根本原因,会诊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15例,达167诊次,疗效显著。邪气初入,正... 陈新宇教授从“正邪分争”角度分析正邪消长变化辨证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陈教授谨守“温热浊毒犯肺”病机,把握“正邪分争”这一影响疾病发展及转归的根本原因,会诊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15例,达167诊次,疗效显著。邪气初入,正气尚足为新冠肺炎“正邪分争”的第一阶段,以祛邪为主,或辛凉透邪,或泻肺防喘,或清热化痰,或运脾化浊;若温热浊毒之邪进一步亢盛,予以宣泄肺热、泻下通腑、分消走泄等逐邪之法,同时兼顾阴分;若邪气极盛,正气欲脱,则予以回阳救逆,或清肺热,固脱并举;经治得当,邪祛正虚,则以扶正为主,更需注意余邪留恋,施以芳香化浊法,总归令患者邪祛正复,归入“平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温热浊毒 正邪分争 扶正祛邪 陈新宇
下载PDF
祛风通络、清热凉血法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清清 韩宁林 李忠志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清热凉血法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对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祛风通络、清热凉血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均连续...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清热凉血法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对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祛风通络、清热凉血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西医基础治疗,均连续治疗14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以及血清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CD8+T细胞比例和血清Ig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在这些指标的改善方面,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祛风通络、清热凉血法对单纯型过敏性紫癜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与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型过敏性紫癜 祛风通络 清热凉血
下载PDF
从《温疫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美君 张恒 张葆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762-765,787,共5页
基于《温疫论》一书对疫病的论述,认为疫气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疫气与“寒”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病位为膜原,强调疏利透达治疗的重要性;早期治疗应重视下法,做到“逐邪勿拘结粪”;根据运气学说和本病特点,用药应避免大量... 基于《温疫论》一书对疫病的论述,认为疫气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疫气与“寒”密切相关,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病位为膜原,强调疏利透达治疗的重要性;早期治疗应重视下法,做到“逐邪勿拘结粪”;根据运气学说和本病特点,用药应避免大量使用寒凉、破气药物;愈后有劳复、食复、自复三种情况,强调患者病后饮食应循序渐进。《温疫论》作为疫病专著,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他疫病的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气 疏利透达 逐邪勿拘结粪 瘟疫
下载PDF
不同地域中医名家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学术特点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泳茵 吴皓萌 +3 位作者 秦书敏 郑欢 唐旭东 黄绍刚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5期2117-2120,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食管黏膜病理改变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增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食管内外均可表现刺激症状,症状隐匿多样,患者常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目前现代医学多用质...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食管黏膜病理改变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增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食管内外均可表现刺激症状,症状隐匿多样,患者常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目前现代医学多用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主要治疗药物,无明确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中医流传千年,古籍中已对GERD病名、病因、病机等进行了详尽论述。而因所处年代、地域、环境不同,学术流派之间互相影响,在一代代中医人的思想传承下,现代名中医对GERD的认识、病因病机、治疗用药规律及常用方剂等方面各有见解。现就董建华、徐景藩、李佃贵、劳绍贤、周福生、唐旭东、沈洪等著名医家的经验进行了概述和学术特点比较。以名中医为代表凝练北方、江南、岭南等地医家的学术思想,各位医者学习他们的经验,开阔GERD诊治思路,提高临床水平,在“因人、因时、因地”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名中医 诊疗特点 专家经验 通降论 浊毒学说 伏邪学说 岭南医学
下载PDF
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和肾脏损伤 被引量:16
18
作者 周悦欣 田瑞娜 +2 位作者 赵越 朱琳 安晓飞 《河南中医》 2021年第3期388-391,共4页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热湿瘀毒为标,临床中将糖尿病肾病分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中期和糖尿病肾病晚期,针对不同分期的特点,分别采取清热益气养阴、利湿化瘀通络、补肾活血降浊等治疗大法,可改善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热湿瘀毒为标,临床中将糖尿病肾病分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糖尿病肾病中期和糖尿病肾病晚期,针对不同分期的特点,分别采取清热益气养阴、利湿化瘀通络、补肾活血降浊等治疗大法,可改善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和肾脏损伤。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发挥中医特色,不断优化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案,寻找更有效的中药配伍和方剂,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 肾脏损伤 脾肾亏虚 热湿瘀毒 清热益气养阴法 利湿化瘀通络法 补肾活血降浊法
下载PDF
岭南中医对肾病的辨治特色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礼财 汤水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1271-1275,共5页
总结了岭南中医辨治肾病的特色。岭南中医作为我国中医学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既继承了中原中医对肾病的基本认识(认为肾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其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等),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积极吸纳西... 总结了岭南中医辨治肾病的特色。岭南中医作为我国中医学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既继承了中原中医对肾病的基本认识(认为肾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其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等),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积极吸纳西方医学相关知识,开创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肾病。叶任高、黄春林、洪钦国、杨霓芝等岭南中医名家在辨治肾病时,结合岭南地域与气候特色,具有重补益脾肾、重清利湿热、重通腑泄浊、重活血化瘀、善用岭南地方草药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中医 肾病 补益脾肾 清利湿热 通腑泄浊 活血化瘀 岭南中医名家
下载PDF
基于“玄府-络脉”理论探讨开玄通络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显光 刘丽芳 +2 位作者 郑璇 曾丽红 周瑶 《河南中医》 2021年第12期1803-1806,共4页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机为玄府受外邪侵袭,郁闭不通,或玄府虚损,开阖失司,外感邪毒、内生痰浊、瘀毒,着于乳络不去,致乳络受损失养。根据玄府-络脉结构与病变特点,肉芽肿性乳腺炎初期,肿块突发,郁火不散,当以透表开玄为主,选金银花、连翘、...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机为玄府受外邪侵袭,郁闭不通,或玄府虚损,开阖失司,外感邪毒、内生痰浊、瘀毒,着于乳络不去,致乳络受损失养。根据玄府-络脉结构与病变特点,肉芽肿性乳腺炎初期,肿块突发,郁火不散,当以透表开玄为主,选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辛凉之品;中期肿块成脓,痰饮、瘀血等浊毒积而不祛,应祛浊开玄,给邪气以出路,可使用鸡血藤、丝瓜络、王不留行等通络之品;后期久病及络,乳络虚损,正虚邪恋,须补虚通络,扶正祛邪,可采用温阳法温煦乳络,也可采用补血养虚法濡养乳络,使乳络得荣,玄府得养,可用阳和汤、托里消毒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玄府 乳络 开玄通络法 透表开玄 祛浊开玄 补虚通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