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邓丽仙 杨帆 +4 位作者 杨洋 李姣 赵兰兰 胡成龙 李长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127,共9页
以滇池流域1970—2020年汛期(5—10月)降水量资料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集中度、集中期、降水中心和旱涝发生频率等演变特征。结... 以滇池流域1970—2020年汛期(5—10月)降水量资料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集中度、集中期、降水中心和旱涝发生频率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中部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盘龙江上游的松华坝水库以上区域及南部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2)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存在31 a的主周期,中部主城区降水集中度高于南部地区;(3)汛期降水的中心整体呈现向东部、南部方向偏移的态势,且移动趋势显著;(4)滇池流域旱涝频发,尤其盘龙江中段昆明主城区为旱涝多发区。该成果对滇池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及水资源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汛期降水 集中度 集中期 降水中心 旱涝特征
下载PDF
水稻品质及产量对灌浆期旱涝急转的响应
2
作者 龙泓锦 王辉 +2 位作者 欧阳赞 黎小东 贺翠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8-947,共10页
为探究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湘早籼6号为研究对象,基于桶栽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设置干旱水平(田间持水量的65%±5%,50%±5%,35%±5%)、干旱历时(5,7,9 d)、淹涝水平(淹没株高的50%,75%,1... 为探究灌浆期旱涝急转对水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湘早籼6号为研究对象,基于桶栽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设置干旱水平(田间持水量的65%±5%,50%±5%,35%±5%)、干旱历时(5,7,9 d)、淹涝水平(淹没株高的50%,75%,100%)、淹涝历时(5,7,9 d),共计9个旱涝急转处理,以及对照处理(CK),探究灌浆期旱涝急转下各水稻品质指标及产量的响应规律,并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通过理想点法技术(TOPSIS)对产量及品质的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灌浆期旱涝急转会导致米粒偏短、偏窄,透明度与黄粒米率显著提高,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分别较CK提高了13.42%~69.16%和6.14%~48.72%;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在灌浆期旱涝急转下较CK提高12.39%~34.46%,而胶稠度的降低幅度为25.26%~36.84%;除碱消值外,灌浆期旱涝急转下的水稻品质受干旱和淹涝的共同影响,淹涝水平是大部分品质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对照相比,灌浆期旱涝急转导致水稻减产67.32%~98.71%,大部分品质指标与产量呈负相关,长宽比与产量的负相关性最强(r为-0.78***),胶稠度与产量呈正相关(r为0.68***);灌浆期旱涝急转下水稻产量及品质的综合质量最优的处理为轻旱轻涝急转,综合质量最差的处理为重旱重涝急转.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旱涝急转的水稻品质改良以及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浆期 旱涝急转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民国时期安徽防治水旱灾害的思想与实践探究
3
作者 房利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民国时期,安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类型多样,主要以水旱灾害为主。自然灾害的严重状况,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与反思,森林和水利防灾思想开始盛行,造林和水利事业成为这一时期安徽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民国时期,安徽省颁布了一系列森林保护法规,... 民国时期,安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类型多样,主要以水旱灾害为主。自然灾害的严重状况,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与反思,森林和水利防灾思想开始盛行,造林和水利事业成为这一时期安徽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民国时期,安徽省颁布了一系列森林保护法规,开展植树造林运动,造林事业开始兴起。1931年水灾后,安徽省的水利建设思想开始转变为以预防水旱灾害为主,全省制定了四期水利工程建设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发挥了应有的防灾保障作用。纵观民国时期安徽省的防灾工作,虽然一些计划没有落实到位,但是其防灾思想与实践,对于当时的水旱灾害治理具有一定的成效,对我们今天的防灾减灾也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水旱灾害 防灾减灾
下载PDF
民国时期洪泽湖流域水旱灾害剖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向向 黄观宇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5-22,88,共9页
1912—1937年间,由于气候地形、社会历史和水利失修等因素的影响,洪泽湖周边县区共发生自然灾害91起,灾害种类上呈现出水灾最多、蝗灾次之、旱雹灾害交替发生的状况,在地域分布上,湖东发生次数高于湖西,时间分布上呈现连续性。频发的自... 1912—1937年间,由于气候地形、社会历史和水利失修等因素的影响,洪泽湖周边县区共发生自然灾害91起,灾害种类上呈现出水灾最多、蝗灾次之、旱雹灾害交替发生的状况,在地域分布上,湖东发生次数高于湖西,时间分布上呈现连续性。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人畜伤亡和基层民众负担加重,官方与民间采取了提前预防、官赈为主,民间义赈和居民自行善后为辅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洪泽湖流域 水旱灾害
下载PDF
长江源区旱涝急转事件演变特征
5
作者 王永峰 樊立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6-190,共5页
根据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1年径流资料,使用长、短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LRDFAI和SRDFAI),分析长江源区旱涝急转事件发生变化情况,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分析长江源区旱涝急转强度周期变化。结果表明: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短... 根据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1年径流资料,使用长、短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LRDFAI和SRDFAI),分析长江源区旱涝急转事件发生变化情况,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分析长江源区旱涝急转强度周期变化。结果表明: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短期径流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3—9月份,“旱转涝”和“涝转旱”事件发生频次相当。发生频次在不同年代波动较大,总体上呈现“多-少-多-中-多-多”的趋势。短期旱涝急转事件中“旱转涝”事件强度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而“涝转旱”事件强度呈现微弱的递减趋势,分别存在7.1 a和12.3 a的主周期。共发生长期径流旱涝急转事件20次,“旱转涝”和“涝转旱”事件发生频次分别为8次和12次,存在8.3 a和14.2 a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旱涝急转指数 径流 周期分析
下载PDF
1961—2016年果洛天然牧草生长季降水时空变化
6
作者 贾绪芝 蔡忠周 +1 位作者 向雯 窦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3期77-81,共5页
为详细突出反映牧草生长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天然牧草生长、降水及旱涝之间的关系,采用目前最先进和简便的方法对果洛牧草生长季的侯降水时空分布以及和牧草、旱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果洛主要降水时间段分为1... 为详细突出反映牧草生长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和天然牧草生长、降水及旱涝之间的关系,采用目前最先进和简便的方法对果洛牧草生长季的侯降水时空分布以及和牧草、旱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果洛主要降水时间段分为1961—1969、1970—1979、1980—1991、1992年以后;从空间上看,降水从东南至西北呈减少趋势明显,最多降水量分布在久治,最少分布在玛多,最多降水量是最少降水量的2.3倍,中部地区降水量接近最多降水和最少降水量的平均值;(2)牧草产量与平均气温、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明显高于PCD趋势线的阶段和发生暴雨洪涝高频次时段相吻合,明显高于PCP趋势线的阶段和干旱发生高频次的时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生长季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相关性 旱涝
下载PDF
江西省干旱洪涝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7
作者 蔡哲 章毅之 +2 位作者 何拥凤 胡菊芳 姜智怀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根据1981-2010年江西省83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统计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评价的划分标准,分析了江西省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并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江西省旱涝灾害发生的空间、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根据1981-2010年江西省83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统计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评价的划分标准,分析了江西省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并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江西省旱涝灾害发生的空间、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西省近30年旱涝灾害较为严重,整体上表现为增趋势,且存在涝-旱的交替循环转换,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旱涝事件的周期振荡规律显著,洪涝灾害具有16年、9年和5年的周期,干旱灾害具有18年和5年的周期。从旱涝灾害频次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干旱主要发生在江西省和福建省交界的武夷山西侧和赣南,而洪涝主要发生在赣北沿九江一带和吉泰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洪涝 Z指数 空间特征 周期
下载PDF
海河流域近500年旱涝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严小林 张建云 +2 位作者 鲍振鑫 王国庆 关铁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3,共7页
研究海河流域近500年旱涝演变规律能为流域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海河流域内1470—2000年间11个序列较完整站点的旱涝等级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以及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对海河流域旱涝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海河流域近500年旱涝演变规律能为流域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海河流域内1470—2000年间11个序列较完整站点的旱涝等级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以及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对海河流域旱涝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1470—2000年期间经历了干旱(1470—1644年)-湿润(1645—1898年)-干旱(1899—2000年)的旱涝转换;(2)1470—2000年流域旱涝呈现出2-7年、10.4年、19年、22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其中10.4和22年周期变化显著;(3)EOF第一模态表现为全流域性的干旱或洪涝,其方差贡献率为44%;第二模态为流域自西向东涝-旱-涝(或旱-涝-旱)的分布特征,其方差贡献率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旱涝 周期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兰州地区500余年来旱涝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赵玉 穆兴民 蒋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36,141,共6页
旱涝是影响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频发性自然灾害。利用兰州地区1470—2008年间旱涝等级序列,借助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500余年来兰州地区旱涝变化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旱涝演变存在1580—1721年... 旱涝是影响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频发性自然灾害。利用兰州地区1470—2008年间旱涝等级序列,借助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500余年来兰州地区旱涝变化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旱涝演变存在1580—1721年、1757—1789年、1891—1930年的3个显著干旱阶段和1533—1580、1721—1757年、1789—1891、1953—1961年的4个显著洪涝阶段,且旱多于涝;兰州地区旱涝序列存在年代际尺度和百年尺度的突变;不同时间尺度上正负相位交替出现,波动明显,兰州地区旱涝变化的第一、二、三主周期分别为108a、39a和13a;1951—2008年,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兰州地区旱涝气候变化表现为干旱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洪涝 周期 兰州地区
下载PDF
近50年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前汛期华南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75
10
作者 苗春生 吴志伟 +1 位作者 何金海 池艳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49-1256,共8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中国160站华南前汛期(5~6月)月平均降水、气温资料、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和Reynolds海温资料,对东北冷涡与华南前汛期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前汛期东北冷涡强度指数...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中国160站华南前汛期(5~6月)月平均降水、气温资料、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和Reynolds海温资料,对东北冷涡与华南前汛期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前汛期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并研究了前汛期东北冷涡异常年同期东亚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对流层低层的垂直运动异常特征和前期全球海表温度(SST)的先兆信号,结果表明:前汛期东北冷涡强度与华南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前期东亚冬季风偏弱,同期东亚夏季风异常爆发提前且偏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华南地区低层上升运动发展,降水偏多;东北冷涡偏弱年,前期东亚冬季风偏弱,同期东亚夏季风爆发推迟且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华南地区低层下沉运动发展,降水偏少;前汛期东北冷涡与前期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前汛期东北冷涡异常强年,前期对应着La Ni^na的成熟阶段或发展阶段,而前汛期东北冷涡异常弱年则对应着El Ni^no的成熟阶段或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 东北冷涡 旱涝
下载PDF
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胜 鲁俊 +1 位作者 吴必文 陈正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870-2873,共4页
[目的]探讨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降水时间序列线性趋势分析、距平计算和小波变换来研究降水变化规律;采用旱涝Z指数计算气候旱涝指数。[结果]结果表明:夏季降水强度增强趋势明显,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以淮北显... [目的]探讨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降水时间序列线性趋势分析、距平计算和小波变换来研究降水变化规律;采用旱涝Z指数计算气候旱涝指数。[结果]结果表明:夏季降水强度增强趋势明显,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以淮北显著;夏季淮北准2年和准8年周期振荡较明显,沿江江南准16年周期较明显;全省平均入梅日期6月16日,出梅为7月10日,梅雨量年际变幅大。[结论]安徽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气候旱涝灾害频繁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线性趋势 周期性 旱涝灾害
下载PDF
广东省汛期旱涝成因和前期影响因子探讨 被引量:73
12
作者 梁建茵 吴尚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108,共12页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降水量资料,用正态化Z指数对前、后汛期旱涝等级进行了划分。前汛期旱涝年对比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造成的南海地区较强偏南风和较强东亚大槽以及较强南支西风急流(有利于中纬度冷空气南侵)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 根据广东省86个气象站降水量资料,用正态化Z指数对前、后汛期旱涝等级进行了划分。前汛期旱涝年对比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造成的南海地区较强偏南风和较强东亚大槽以及较强南支西风急流(有利于中纬度冷空气南侵)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广东前汛期降水偏多的直接原因。广东前汛期偏旱的主要原因是冷空气偏弱。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变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因子,暖池海温偏高(低),广东前汛期正常偏旱(涝)。前期12~2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是前汛期旱涝变化的重要强信号之一;预测前汛期旱涝时应特别关注两极极涡的强度变化和中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变化。后汛期旱涝年份对比分析表明:亚洲夏季风系统偏强(弱)是造成广东省后汛期偏涝(旱)的最重要因素,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对后汛期降水的影响也比较大。还探讨了后汛期旱涝的预测问题,提出前期5月份北太平洋东部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是预测后汛期旱涝的重要强信号,其位势高度为正距平,则广东后汛期偏旱,负距平则偏涝。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变化通过对印度夏季风的影响从而影响后汛期旱涝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广东 汛期 旱涝灾害 成因 降水量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山东省旱、涝、地震灾害的时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翠英 王红卫 +2 位作者 孙昭民 刘元生 刘厚赞 《灾害学》 CSCD 1995年第1期63-68,共6页
分析了山东地区历史干旱、洪涝和地震灾害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发现旱涝与地震灾害一样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活动特征,且地震与旱涝具有一定相关关系.如内陆大地震多与干旱活动相继发生,海域地震多发生在洪涝活动时期;破... 分析了山东地区历史干旱、洪涝和地震灾害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发现旱涝与地震灾害一样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活动特征,且地震与旱涝具有一定相关关系.如内陆大地震多与干旱活动相继发生,海域地震多发生在洪涝活动时期;破坏性地震前多发生干旱,震后又常有洪涝相随等。进而对山东旱涝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期。文中还对上述现象的成因作了简单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旱 洪水 地震 活动幕 自然灾害 时序特征
下载PDF
对1996年江淮梅雨的剖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曾奎 张欣 杨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20,共6页
1996年江淮梅雨梅期长,梅雨量大,梅雨期暴雨频繁,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性的洪涝年。作者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中高纬阻塞形势、超长波及长波的增衰演变等的研究,分析了1996年梅雨期的划定,并通过对历史上... 1996年江淮梅雨梅期长,梅雨量大,梅雨期暴雨频繁,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性的洪涝年。作者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中高纬阻塞形势、超长波及长波的增衰演变等的研究,分析了1996年梅雨期的划定,并通过对历史上4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总量M值(梅雨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环流特征 旱涝周期 江淮流域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堤防修建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郑丹 李卫红 +1 位作者 董天增 张宏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5-750,共6页
通过2001—2003年对塔里木河干流3个断面18眼地下水监测井数据分析表明,沙子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无明显变化;乌斯满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表现为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阿其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略呈减小趋势。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化特征为:... 通过2001—2003年对塔里木河干流3个断面18眼地下水监测井数据分析表明,沙子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无明显变化;乌斯满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表现为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阿其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略呈减小趋势。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化特征为:沙子河口断面水分条件最差;乌斯满河口断面的地下水埋深均小于3m,水分条件最好。洪、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为:沙子河口断面地下水埋深变化很小;乌斯满河口断面和阿其河口断面,由于受提闸放水的影响,2003年地下水埋深普遍小于2002年。塔里木河中游输水堤防的修建对遏制河水在洪水期任意漫流,增加下游来水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水分条件 沙子 修建 放水 下游 空间变化 河口 堤防 断面
下载PDF
陕西及我国东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川 杜继稳 +1 位作者 杜川利 袁君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6,共5页
利用我国50 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 2年、1 6 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 6 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 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 利用我国50 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 2年、1 6 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 6 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 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资料发现,陕西及东部地区降水均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变化,且变化有所差异。定义了陕北区域旱涝指数,在未来十年,陕北地区旱涝变化趋势是正常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变化 陕西 气候突变 旱涝资料 变化周期 华北地区 华东地区 气候资料 同时分析 周期变化 东部地区 旱涝指数 变化趋势 陕北地区 50年 500 降水
下载PDF
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及其海气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邢彩盈 胡德强 +1 位作者 吴胜安 李海燕 《干旱气象》 2018年第4期568-577,共10页
利用1966—2017年海南岛18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定义了后汛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据此分析了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近52 a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现... 利用1966—2017年海南岛18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定义了后汛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据此分析了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的气候特征及其海气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近52 a海南岛后汛期旱涝急转现象年际变化大,并呈现一定的年代际特征,存在14 a的强显著周期。空间上,保亭、儋州和白沙发生频率高,东南部沿海次之,乐东最少;北部部分地区和中部强度最强、西南部最弱。(2)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异常偏东、强度偏弱,海南处于反气旋流场中心区,且其上空为下沉运动区和整层水汽辐散区;涝期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和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在海南附近交汇,伴随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和整层水汽输送汇合,海南降水形势有利。涝转旱年情况相反。(3)后汛期LDFAI与前期和同期热带中太平洋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后汛期 旱涝急转 海气异常
下载PDF
海河流域历史水旱序列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路 刘家宏 +2 位作者 秦大庸 王浩 于赢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8,共5页
对历史时期旱涝灾害的重建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探求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的热点之一,而对周期的计算和对突变点的检测又是探求规律的重要手段。基于海河流域540 a旱涝等级资料,运用谱功率分析、小波分析、指数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分... 对历史时期旱涝灾害的重建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探求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的热点之一,而对周期的计算和对突变点的检测又是探求规律的重要手段。基于海河流域540 a旱涝等级资料,运用谱功率分析、小波分析、指数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分别对海河流域水旱发生周期和突变点进行计算分析。结论显示:海河流域水旱灾害在历史上分别存在10 a,23 a,37 a和75 a左右的主导周期;在17至18世纪间,流域经历了旱型-涝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水旱序列 周期 突变点 Mann-Kendall检测
下载PDF
用CEOF分析近百年中国东部旱涝的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魏凤英 张先恭 李晓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54-460,共7页
通过1850~1991年旱涝百分率的CEOF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中国东部旱涝的分布特证、时空变化特点及年际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主要有三种旱涝分布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大范围旱或涝,空间位相近似... 通过1850~1991年旱涝百分率的CEOF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中国东部旱涝的分布特证、时空变化特点及年际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主要有三种旱涝分布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大范围旱或涝,空间位相近似相同,且有10.7年和3.1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923~1924年间曾发生过增强突变。第二种类型为南北旱涝趋势相反的分布,空间位相自北向南变化显著,且有4.3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884~1885年间曾有一次减弱突变。第三种类型呈江淮流域与华北和华南旱涝趋势相反的分布,空间位相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中间或相反方向移动,并有3.4年周期性变化,振幅强度在1911~1912年有过增强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旱涝 分布 年际变化 CEOF分析
下载PDF
洞庭湖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0
20
作者 张人权 梁杏 +1 位作者 张国梁 皮建高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探讨了洞庭湖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 ,初步得出以下规律 :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 ,气候组合为暖湿 (温湿 )与冷干 ;全新世气候转为温凉 ,主要气候组合为温湿与凉干 ;历史时期气候主要仍为温湿与凉干交替 ,但 15世纪以来出现短暂的温干与... 探讨了洞庭湖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 ,初步得出以下规律 :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 ,气候组合为暖湿 (温湿 )与冷干 ;全新世气候转为温凉 ,主要气候组合为温湿与凉干 ;历史时期气候主要仍为温湿与凉干交替 ,但 15世纪以来出现短暂的温干与凉湿期 ;15世纪以来 ,气候波动频繁 ,有愈来愈不稳定的趋向 ,进入 2 0世纪 ,旱涝灾害更加频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预计该区未来气候趋向于暖湿 ,但不排除暖干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洞庭湖区 第四纪 旱涝灾害 更新世 全球变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