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utting Interval between Harvests on Dry Matter Yield and Nutritive Value in Alfalfa 被引量:4
1
作者 Doohong Mi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6年第8期1226-1231,共6页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y matter yield and nutritive value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will help optimize the cutting intervals between harvests in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The Ogallala Aquife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y matter yield and nutritive value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will help optimize the cutting intervals between harvests in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The Ogallala Aquifer is a very important water source when growing alfalfa in Southwest Kansas and unfortunately, the water level of the Ogallala Aquifer is shrink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cutting interval that optimizes dry matter yield and nutritive values of alfalfa. Alfalfa was harvested with different cutting intervals, i.e., every 28, 35, 42 and 49 day, which was equivalent of 5, 4, 4, and 3 cuttings per year, respectively in 2013 and 2014. Based on 2-yr total yield, by delaying alfalfa harvest by 21 days, i.e., from every 28th day to 49th day, alfalfa yield increased by 2.25 Mg/ha whereas by 5.58 Mg/ha by delaying cutting intervals from every 28th day to 42nd day. Although harvesting alfalfa every 42nd day had the same cutting frequency as the 35th day treatment (i.e., 4 cuttings per year), the treatment harvesting every 42nd day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lfalfa yield than 35th day cutting interval. Alfalfa yield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20% by delaying one week for harvesting alfalfa from 35th to 42nd day interval, based on dry matter yields of 2013 and 2014. As cutting interval increased from every 28th to 49th day, crude protein (CP) content decreased. In contrast to CP, acid detergent fiber and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increased as the cutting interval and stage of maturity increased in 2013 and 2014.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falfa producers in Southwest Kansas possibly could reduce the cutting frequency from 5 to 4 per year. Cutting interval of every 42nd day between harvests appears to be the optimum when considered a dry matter yield and nutritive values in alfal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alfa Cutting Interval Cutting Frequency dry Matter Yield Forage Quality
下载PDF
Moisture Content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Alfalfa under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2
作者 Qian Shanzhu Zhang Zhe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8年第1期43-46,51,共5页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on moisture content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alfalfa.[Method] Alfalfa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piece of land in early flowering period were ...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on moisture content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alfalfa.[Method] Alfalfa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piece of land in early flowering period were dried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solar drying,outdoor drying in the sun and outdoor drying in the shade,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on contents of moisture, crude protein, crude ash and 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 were measured. [Result] The moisture evaporation rate of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over the same period successively were solar drying 〉 outdoor drying in the sun 〉 outdoor drying in the shade.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alfalfa was the highest through solar drying(P〈0.05), followed by outdoor drying in the shade, and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through outdoor drying in the sun was the lowe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s,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dried samples through outdoor drying in the sun decreased by 6.86%-22.43% compared to solar drying, and that through outdoor drying in the shade reduced by 4.92%-17.20%. Under the same moisture content, the crude ash content successively were outdoor drying in the shade 〉 outdoor drying in the sun 〉 solar drying; the crude ash content of alfalfa through solar drying was 3.72%-19.22% lower than outdoor drying in the sun, and 8.12%-29.93% lower than outdoor drying in the shade. The NDF content of alfalfa through outdoor drying in the sun was the highes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drying methods( P〈0.05). The NDF content through solar drying was the lowest, 9.08%-27.25% lower than outdoor drying in the sun, and 4.84%-24.84% lower than outdoor drying in the shade. [Conclusion] The paper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alfalfa dry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drying alfalfa Moisture content Crude protein Crude ash 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
下载PDF
南疆风沙区不同保护播种模式紫花苜蓿的产量、品质及综合效益研究
3
作者 王丹 徐珍珍 +4 位作者 李明 孟翔 褚浩晴 陈述明 谢开云 《草学》 2024年第3期53-62,共10页
新疆南疆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因苗期生长缓慢、受风沙影响成活率低,普遍采用小麦保护紫花苜蓿播种的方式。为探索一种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且适合当地推广发展的最优种植模式,本研究以新疆南疆地区紫花苜蓿主要种植模式为切入点,选... 新疆南疆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因苗期生长缓慢、受风沙影响成活率低,普遍采用小麦保护紫花苜蓿播种的方式。为探索一种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且适合当地推广发展的最优种植模式,本研究以新疆南疆地区紫花苜蓿主要种植模式为切入点,选择当地常见的紫花苜蓿5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营养价值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2020年播种青贮玉米,2021年实施春小麦套种紫花苜蓿的种植模式(M5)在紫花苜蓿干物质总产量、粗蛋白含量以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增益效果更为明显,适合当地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干物质产量 营养价值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热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均风板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子文 张晓勤 +3 位作者 王志琴 王光辉 王德成 孙庆运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8-246,共9页
为提高苜蓿干燥过程中的均匀性和热利用效率,设计了一台热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并进行了干燥腔内均风板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了在侧向进风条件下的不同结构参数对流场均匀性的影响。采用数值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为提高苜蓿干燥过程中的均匀性和热利用效率,设计了一台热风红外联合干燥装置,并进行了干燥腔内均风板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了在侧向进风条件下的不同结构参数对流场均匀性的影响。采用数值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均风板进行结构参数优化,以均风板级数、孔径、孔径比、开孔率和均风板间距为试验因素,以气流速度的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佳的结构参数并进行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结构参数为一级均风板孔径12mm、孔径比0.75、二级均风板开孔率12.57%、两级均风板间距20mm时,整体流场的变异系数最低为6.15%。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均速度的相对偏差为4.92%,流场的变异系数的相对偏差小于2%,空气流速的相对偏差低于12%,气流均化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可为苜蓿干燥装置均风板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风联合干燥 CFD仿真 均风板 苜蓿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下黄土区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
5
作者 黄梦琦 张超波 +3 位作者 丁阳 张强 冯潇慧 蒋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目的]研究黄土区干湿交替过程对草本植物根系抗拔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草本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方法]选取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塑土根系拉拔试验,研究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及其与根径、根长、土壤... [目的]研究黄土区干湿交替过程对草本植物根系抗拔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草本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方法]选取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塑土根系拉拔试验,研究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及其与根径、根长、土壤容重、干湿交替作用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1)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与根径、根长和土壤容重存在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2)相比未干湿交替试样,干湿交替试样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均显著减小。(3)砂壤土中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均优于壤土,且干湿交替在砂壤土中对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小于在壤土中的影响。(4)根径、根长及容重和干湿交替的耦合作用对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指标有显著影响。[结论]在干湿交替作用下,根径、根长和土壤容重对苜蓿根系抗拔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苜蓿根系 抗拔力学性能 耦合影响
下载PDF
南疆干旱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适应性综合评价
6
作者 段继超 何万荣 +2 位作者 道敏 王玉祥 席琳乔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23-128,共6页
试验为筛选适合南疆干旱荒漠绿洲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以8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小区试验,测定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秋季再生速度表现,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WL358HQ、赛迪7和游客各茬次干草产量、年... 试验为筛选适合南疆干旱荒漠绿洲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以8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小区试验,测定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秋季再生速度表现,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WL358HQ、赛迪7和游客各茬次干草产量、年干草产量及各茬次株高表现突出。新疆大叶苜蓿的平均粗蛋白(CP)含量最高,赛迪7的平均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最低,而WL903的平均相对饲喂价值(RFV)最高。新疆大叶苜蓿越冬率显著高于除苜蓿5020外的其他苜蓿品种(P<0.05)。0~28 d的秋季再生速度与秋眠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评价排序:赛迪7>WL903>新疆大叶苜蓿>游客>WL358HQ>WL5252HQ>皇冠>苜蓿5020。研究表明,考虑干旱荒漠绿洲区水、土、气候以及管理水平,推荐种植赛迪7和游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紫花苜蓿 品质 干草产量 再生速度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湿法收获苜蓿草捆阶段式热风干燥试验与工艺优化
7
作者 丁立利 张家瑞 +2 位作者 李晓康 段宗科 李正锁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0,F0003,共8页
通过苜蓿干燥加工工艺的分析,依据湿法收获加工工艺研究内强制式苜蓿草捆的热风干燥特性。为提高内强制式苜蓿草捆的干燥效率,优化干燥工艺流程,依据苜蓿草捆干燥特性试验数据,确定苜蓿草捆的内强制阶段式干燥工艺和工艺控制参数。试验... 通过苜蓿干燥加工工艺的分析,依据湿法收获加工工艺研究内强制式苜蓿草捆的热风干燥特性。为提高内强制式苜蓿草捆的干燥效率,优化干燥工艺流程,依据苜蓿草捆干燥特性试验数据,确定苜蓿草捆的内强制阶段式干燥工艺和工艺控制参数。试验在干燥热风量为2 500 m3/h、3 000 m^(3)/h、3 600 m^(3)/h保持不变时,测试不同干燥温度对苜蓿草捆含水率和干燥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草捆干燥工艺优化前,在干燥风量为3 600 m3/h,干燥温度为120℃时,草捆的干燥时间是37.5 min,耗电量为160 kWh/t,草捆干燥品质达到一级标准;工艺优化后,采用阶段式干燥工艺,在干燥风量为3 600 m^(3)/h,干燥温度设为120℃时,草捆的干燥效率提高近20%,能耗节省12.5%,草捆品质无显著差异。因此,采用优化后的干燥工艺,有效地保持苜蓿的营养品质,显著提高苜蓿草捆的干燥效率和内强制式热风干燥的热效率,为苜蓿干燥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干燥 加工工艺 湿法收获 阶段式 干燥试验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内强制阶段式苜蓿捆干燥加工工艺研究
8
作者 王帅 李辉 +5 位作者 张华 丁立利 贺成柱 孙安 毛新宇 宋金库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4年第4期72-78,共7页
针对干燥加工设备与干燥工艺不匹配而导致营养物质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内强制阶段式的新型苜蓿干燥工艺流程,对草捆进行分阶段式干燥,分为快速干燥阶段(将草捆的含水率从35%降至25%)以及降速干燥阶段(再从25%降至17%),测量不同含水率... 针对干燥加工设备与干燥工艺不匹配而导致营养物质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内强制阶段式的新型苜蓿干燥工艺流程,对草捆进行分阶段式干燥,分为快速干燥阶段(将草捆的含水率从35%降至25%)以及降速干燥阶段(再从25%降至17%),测量不同含水率状态下苜蓿草捆的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以及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并对新型干燥工艺的效果稳定性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苜蓿干燥工艺相对于自然晾晒工艺的主要营养成分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能够有效地将蛋白质损失率从30%-50%降至15.6%左右,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优可控制在36.3%,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优可控制在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阶段式干燥 SPSS分析 蛋白质损失 干燥工艺
下载PDF
3个紫花苜蓿新品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产性能评价
9
作者 对山开勒得·热合木江 朱文煜 +1 位作者 董佳乐 王玉祥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
[目的]评价3个紫花苜蓿新品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产性能。[方法]以新疆农业大学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选育的3个紫花苜蓿新品系MX01、MX02、MX03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育的紫花苜蓿本地品种“新牧4号”作为对照(CK),测... [目的]评价3个紫花苜蓿新品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产性能。[方法]以新疆农业大学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选育的3个紫花苜蓿新品系MX01、MX02、MX03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育的紫花苜蓿本地品种“新牧4号”作为对照(CK),测定并比较不同紫花苜蓿材料在3个刈割茬次下的株高、干鲜比、叶茎比、鲜草产量、鲜草总产量、干草产量、干草总产量,并对各性状指标与鲜草总产量和干草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4份材料的平均株高从高到低依次为MX01(95.23 cm)、CK(94.56 cm)、MX03(90.25 cm)、MX02(88.36 cm),表明MX01的生长速度较快。4份材料的平均干鲜比从高到低依次为MX02(32.22%)、CK(28.81%)、MX01(27.76%)、MX03(25.36%),表明MX02在干物质积累方面的表现较好。4份材料的平均叶茎比从高到低依次为MX03(70.85%)、MX02(67.53%)、CK(66.68%)、MX01(62.76%),表明MX03在品质方面具有优势。MX02和MX03前2个刈割茬次的鲜草产量对鲜草总产量的贡献率较高,均达到80%以上;4份材料的鲜草总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MX03(89.01 t/hm^(2))、MX02(86.33 t/hm^(2))、CK(83.53 t/hm^(2))、MX01(76.62 t/hm^(2)),MX03的鲜草总产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份材料,提示该份材料适宜用作鲜草生产。3个紫花苜蓿新品系材料在3个刈割茬下干草产量对干草总产量的贡献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4份材料的干草总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MX02(27.82 t/hm^(2))、CK(24.06 t/hm^(2))、MX03(22.57 t/hm^(2))、MX01(21.27 t/hm^(2)),提示MX02适宜用作干草生产。第2茬鲜草产量与鲜草总产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第2茬叶茎比与干草总产量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结论]对不同刈割茬次及整个生产周期下3个紫花苜蓿新品系多项性状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新品系MX02和MX03的综合表现更好,具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广种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株高 叶茎比 干鲜比 草产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干燥过程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汪春 车刚 李玉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25-228,共4页
该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探讨干燥因素对紫花苜蓿干燥生产率及其品质的影响,研究干燥温度、表观风速、初始含水率和干燥时间对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规律。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各因素与试验指标的关系,确定各因素在二次非... 该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探讨干燥因素对紫花苜蓿干燥生产率及其品质的影响,研究干燥温度、表观风速、初始含水率和干燥时间对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规律。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各因素与试验指标的关系,确定各因素在二次非线性模型中的主次顺序。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对苜蓿品质影响最大,干燥温度次之,干燥时间再次之,表观风速的影响最小。通过优化与试验验证,得出了在温度为176.5℃、表观风速为0.32 m/s、初始含水率为79%w b、干燥时间为3 m in的条件下,干制苜蓿的粗蛋白含量高,色泽翠绿,气味芳香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苜蓿 粗蛋白 试验研究
下载PDF
紫花苜蓿茎秆在常压热风干燥中的传质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车刚 李成华 +1 位作者 汪春 万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1,共5页
根据斐克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可以预测干燥过程中苜蓿茎秆内部水分分布的常压热风干燥的传质数学模型。通过对扩散模型边界条件的处理,结合紫花苜蓿茎秆内部水分扩散的干燥试验结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干燥苜蓿茎秆的传质系... 根据斐克定律和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可以预测干燥过程中苜蓿茎秆内部水分分布的常压热风干燥的传质数学模型。通过对扩散模型边界条件的处理,结合紫花苜蓿茎秆内部水分扩散的干燥试验结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干燥苜蓿茎秆的传质系数。结果表明,干燥苜蓿样本的含水率与模拟分析含水率的决定系数为R2=0.927,模拟分析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苜蓿茎秆内部水分分布的模拟计算保证了与苜蓿非稳态干燥过程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热风干燥 苜蓿茎秆 传质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宁南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干层水分动态及草粮轮作恢复效应 被引量:36
12
作者 刘沛松 贾志宽 +3 位作者 李军 任小龙 李永平 刘世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3-191,共9页
以各类作物农田水分为对照,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深层土壤水分以及10年生苜蓿地耕翻后轮作不同年份作物农田的水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干层深度与厚度先增加后减小。3年生苜蓿干层深度为720c... 以各类作物农田水分为对照,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深层土壤水分以及10年生苜蓿地耕翻后轮作不同年份作物农田的水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干层深度与厚度先增加后减小。3年生苜蓿干层深度为720cm,6年生干层最深可达1000cm以下,10年生干层深度为920cm,3—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基本上均属于土壤干层范围。苜蓿地0—800cm土壤湿度随生长年限增加而降低,2004年测定的4、7年生和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0%、5.22%和5.01%;2005年测定的3、6年生和10年生苜蓿地0—800cm土层湿度分别为6.26%、5.60%和5.27%;而800~1000cm土层湿度在一定年限后有恢复趋势。300cm为苜蓿地降水下渗的最大临界深度,300cm以下土壤干层一旦形成,将长期存在,7—12年生苜蓿300~700cm土层湿度仅维持在4.0%左右。苜蓿地和农田的土壤干层厚度与湿度有较大差异,草粮轮作可使苜蓿土壤干层水分基本恢复到农田湿度,而且轮作年份越长,土壤各层次水分恢复效果越好,10年生苜蓿轮作18年后土壤水分基本恢复到农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土壤干层 草粮轮作 水分恢复
下载PDF
提高紫花苜蓿热风干燥品质的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文明 陈红意 赵满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37-345,共9页
紫花苜蓿的热风干燥是牧草收获后贮藏、深加工的必要预处理方式,为了研究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各因素对干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实际生产工艺提供参考,解决目前紫花苜蓿干燥加工中存在的营养成分损失大、含水率不稳定等问题,利用GZ-1型干... 紫花苜蓿的热风干燥是牧草收获后贮藏、深加工的必要预处理方式,为了研究紫花苜蓿干燥过程中各因素对干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实际生产工艺提供参考,解决目前紫花苜蓿干燥加工中存在的营养成分损失大、含水率不稳定等问题,利用GZ-1型干燥试验装置,对紫花苜蓿的热风干燥特性和工艺进行了研究。以新鲜的紫花苜蓿为原料,紫花苜蓿的干品品质(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指标,在对其有影响的4个因素(热风温度、热风速度、茎秆压扁与切断长度情况、助干剂种类与浓度)进行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与方差分析,找出了优化工艺参数组合并得出结论:热风温度是影响苜蓿干品粗蛋白质含量的最主要因素,茎秆压扁与切断长度情况是影响苜蓿干品中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最主要因素,热风干燥优化后的工艺参数组合为热风温度70℃、热风速度2.5m/s、茎秆切断长度10 cm且压扁、碳酸钾浓度3%。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能有效提高干燥效率,并降低干草中营养成分的损失。研究为确定紫花苜蓿热风干燥工艺参数,提高紫花苜蓿热风干燥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温度 紫花苜蓿 热风干燥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蒸腾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3
14
作者 刘玉华 史纪安 +1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11-1814,共4页
在旱作条件下测定了4年生紫花苜蓿初花期光合蒸腾特性,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田间CO2浓度(Ca)、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a)等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并采用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分析了紫花苜蓿光合蒸腾特性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在旱作条件下测定了4年生紫花苜蓿初花期光合蒸腾特性,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田间CO2浓度(Ca)、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a)等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并采用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分析了紫花苜蓿光合蒸腾特性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光合速率日变化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是Ta,而RH、PAR和Ca主要是通过Ta而间接地影响光合速率日变化;对蒸腾速率日变化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是PAR,而RH、Ta和Ca主要是通过PAR而间接地影响蒸腾速率日变化.对光合蒸腾特性起主要决定作用的因子是PAR,主要限制因子是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环境因子 紫花苜蓿 旱作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不同苜蓿品种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被引量:113
15
作者 刘玉华 贾志宽 +2 位作者 史纪安 韩清芳 曾庆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68-1477,共10页
晴天,利用LI-6400光合仪研究了旱作条件下4年生紫花苜蓿新疆大叶、巨人201、牧歌401和路宝再生草初花期(2004年6月23日)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个苜蓿品种Pn、Tr和Gs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12:00左右存在明显的光合“... 晴天,利用LI-6400光合仪研究了旱作条件下4年生紫花苜蓿新疆大叶、巨人201、牧歌401和路宝再生草初花期(2004年6月23日)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个苜蓿品种Pn、Tr和Gs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12:00左右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品种Pn、Tr和Gs的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刻和高低不同。WUE日进程,除路宝呈“单峰”型外,新疆大叶、巨人201和牧歌401呈“双峰”型,4个品种在8:00左右的WUE均达到全天的最高值,14:00左右的峰值不明显。②根据Pn、Ci、Ls的变化方向,推测4个品种的光合“午休”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③国外苜蓿品种巨人201、牧歌401和路宝日平均Pn、Tr和WUE均优于国内地方品种新疆大叶,尤其是巨人201是一种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率的品种。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Pn影响最显著的因子是PAR,其次是Gs、RH、Ta和VPD;对蒸腾速率影响最显著的因子为PAR,其次是RH、Ta、Gs和V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旱作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气孔导度
下载PDF
磷肥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刘焕鲜 李宁 +2 位作者 盛建东 付彦博 王潇丹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1-575,共5页
以新牧一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研究不同磷肥水平(P2O5施用量分别为0(P0),75(P1),150(P2),225(P3),300(P4),400(P5)kg.hm-2)对其相关器官干物质累积、磷肥吸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在现蕾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分取茎、叶及花... 以新牧一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研究不同磷肥水平(P2O5施用量分别为0(P0),75(P1),150(P2),225(P3),300(P4),400(P5)kg.hm-2)对其相关器官干物质累积、磷肥吸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在现蕾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分取茎、叶及花荚进行常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水平下苜蓿茎、叶、花荚干物质累积量均表现为P2>P3>P1>P4>P5>P0;磷素吸收量在花期P2处理下最大,茎、叶及花荚中磷素吸收量分别为23.94,11.88,8.36mg.株-1;当施磷肥量为150kg.hm-2时,单株有效分枝数43个,单株有效花序数123个,单株荚果数为403个,千粒重为1.41g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464.01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干物质 磷肥 种子产量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中苜一号苜蓿年内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起简 周禾 +1 位作者 孙彦 张正海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5期50-52,共3页
2002年在北京农学院农学试验站内对紫花苜蓿中苜一号各茬的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全年干草总产量9582.3kg/hm2,第二茬与第一茬和第三茬的干草产量和株高存在显著差异。中苜一号苜蓿年... 2002年在北京农学院农学试验站内对紫花苜蓿中苜一号各茬的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全年干草总产量9582.3kg/hm2,第二茬与第一茬和第三茬的干草产量和株高存在显著差异。中苜一号苜蓿年内各茬粗蛋白含量依次是19.82%、11.70%和21.14%,第二茬与第一、三茬的粗蛋白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除第二茬苜蓿等级评价为中等外,其余两茬都为上等。苜蓿加工调制的方法不同,也会影响其营养物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分析 北京地区 粗蛋白含量 紫花苜蓿 干草产量 北京农学院 2002年 显著水平 含量差异 等级评价 加工调制 营养物质 总产量 二茬 株高 三茬 两茬
下载PDF
压扁处理对苜蓿水分散失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郭江泽 王成章 +3 位作者 严学兵 韩明鹏 樊文娜 范开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晾晒时间与水分损失的规律,以压扁和未压扁2种处理,在田间自然干燥条件下,测定了刈割后不同晾晒时间的苜蓿含水量以及集堆和打捆时间。结果表明:水分散失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压扁处理显著快于未压处理;天气状...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晾晒时间与水分损失的规律,以压扁和未压扁2种处理,在田间自然干燥条件下,测定了刈割后不同晾晒时间的苜蓿含水量以及集堆和打捆时间。结果表明:水分散失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压扁处理显著快于未压处理;天气状况对失水速率有一定影响;未压扁处理集堆和打捆时间分别25和49 h,而压扁处理上述2个时间分别缩短至21和29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晾晒时间 含水量 天气状况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姜华 毕玉芬 +2 位作者 陈连仙 单贵莲 何承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7-1080,共4页
为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南方干旱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对昆明地区春季旱作条件下的德钦野生紫花苜蓿、逸散紫花苜蓿AC-3及其6个杂交种株系的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水分饱和亏缺4个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为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南方干旱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对昆明地区春季旱作条件下的德钦野生紫花苜蓿、逸散紫花苜蓿AC-3及其6个杂交种株系的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水分饱和亏缺4个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个紫花苜蓿材料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水分饱和亏缺随着旱作时间的延续明显增加,而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将8个紫花苜蓿材料可分为3类,高抗旱性:AC-3、杂交种4和杂交种6;中抗旱性:德钦紫花苜蓿、杂交种3和杂交种5;弱抗旱性:杂交种1和杂交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旱作条件 抗旱指标 隶属函数
下载PDF
紫花苜蓿常压热风干燥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车刚 汪春 +1 位作者 李成华 李玉清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7-178,共2页
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在牧草薄层干燥实验台上研究苜蓿的干燥特性和干燥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与表现风速对苜蓿干燥速率呈正相关性;苜蓿湿基含水率在大于40%~45%左右时,其干燥速率较高;压扁处理的茎秆比未... 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在牧草薄层干燥实验台上研究苜蓿的干燥特性和干燥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与表现风速对苜蓿干燥速率呈正相关性;苜蓿湿基含水率在大于40%~45%左右时,其干燥速率较高;压扁处理的茎秆比未压扁茎秆的干燥速度快1.5~2倍,且营养成分的偏差不显著;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干草,适宜条件为热风温度在190℃~200℃,表现风速在0.2~0.3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试验研究 热风干燥 常压 干燥速率 影响规律 干燥条件 干燥特性 薄层干燥 正相关性 干燥温度 试验结果 干燥速度 营养成分 热风温度 适宜条件 实验台 含水率 风速 茎秆 压扁 牧草 干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