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Dry Island Effect in Xiamen City
1
作者 张少丽 郑礼新 +3 位作者 郑世文 邹夷 吕文惠 黄阳霞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7期28-32,共5页
Using relative humidity data from tw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Xiamen and absolute humidity calculated from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the an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relative humidity and ... Using relative humidity data from tw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Xiamen and absolute humidity calculated from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the an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relative humidity and absolute humidity were comprehensive analyzed.Then the dry island effect of Xiamen city was studied.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because of unique geographical features,the air humidity showed different change rules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There was no obvious dry island effect in urban and suburb at last century.The change trend of average air humidity was unapparent before 90th of last century.From early 90th of last century,the air humidity in suburb began to decrease obviously.There was dry mutation for these two stations in 1993 and 2004 respectively.From the beginning of early of this century,both areas became dry obviously.The seasonal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of Tongan station decreased each season,but what in Xiamen station changed unapparent.The seasonal average absolute humidity of Tongan station decreased apparently in spring and summer,but what did not change obviously in autumn and winter.The seasonal average absolute humidity of Xiamen station decreased apparently in summer,but what did not change apparently in other seasons.As respect from climate change of air humidity of each time,it decreased obviously at all four times at Tongan station.Relative humidity diminished most apparently at 8 and 20 o'clock.Absolute humidity diminished most apparently at 14 o'clock.For Xiamen station,relative humidity diminished most apparently at 14 o'clock.Absolute humidity diminished most apparently at 2 and 20 o'c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men City dry island effect Air humidity Climate change China
下载PDF
Impact of Local Climate Zones on the Urban Heat and Dry Islands in Beijing: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Relative Contribu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Zuofang ZHENG Fu LUO +2 位作者 Nana LI Hua GAO Yuanjian Y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Based on the building height and density data on a 100-m resolution,hourly 2-m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ata at83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and gridded local climate zone(LCZ)data on a 120-m resolution in urban Beiji... Based on the building height and density data on a 100-m resolution,hourly 2-m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ata at83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and gridded local climate zone(LCZ)data on a 120-m resolution in urban Beijing in2020,this study first employs the semivariogram combined with building parameters to calculate spatial correlations and has identified an LCZ grid resolution of 500 m suitable for best usage of the available observation data.Then,how th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LCZs affect and contribute to the canopy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and urban dry island intensity(UDII)are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It is found that UHII is high in winter and low in summer with a unimodal diurnal variation while UDI is low in winter but high in summer with a bimodal diurnal variation.The LCZ with compact mid-rise(open high-rise)buildings exhibits the highest UHII(UDII),followed by the compact high-rise(compact low-rise),while the LCZ of scattered trees presents both the lowest UHII and the lowest UDII.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UHII(UDII)among the nine LCZ types in the urban area of Beijing is2.62℃(1.1 g kg^(-1)).Area-weighted averaging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open mid-rise LCZ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UHII(UDII),immediately followed by compact mid-rise(open low-rise),with the least contribution from bare rock or paved(scattered trees).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beyond the intrins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LCZs of a city,their area proportions cannot be overlooked in evaluating their impact on the UHI and UDI.These quantitatively findings could help urban planners to create a livable urba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by adjusting the relevant land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climate zone(LCZ) urban heat island(UHI) urban dry island(UDI) distribution pattern contribution rate BEIJING
原文传递
Wet and Dry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Circular Islandic Protrusion Patterns on M2 Steel Discs under Spinning Condi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庆贤 董光能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8年第5期720-726,共7页
Under spinning conditions, lubricant on islandic spot patterned M2 steel disc experiences centrifugal and tangential force components. Depending upon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spots and the flow of lubricant, accum... Under spinning conditions, lubricant on islandic spot patterned M2 steel disc experiences centrifugal and tangential force components. Depending upon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spots and the flow of lubricant, accumulation of lubricant in front of patterned islandic spots creates thrusting to mating part and subsequently reduces contact between the mating couple. Whilst wear debris is likely to be spun off the plateau of the spots to their neighbouring valleys so as to reduce wear. Hence, it gives favorable trib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verifying such mechanisms,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M2 steel disc specimens slid with ASSAB 17 tool steel pin. The M2 steel disc specimens were respectively (i) machined with non-patterned (NP), (ii) etched to produce in-lined (INE) islandic patterns, and (iii) etched to produce staggered (STE) islandic spot patter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E patterned discs gave most favorable wear characteristics, the NP of the worse characteristics whilst the STE ranged in the middle. However, the actual contact mechanism leads to the descending sequence of favorable friction behaviors nominally as: NP, INE and 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and wet lubrication friction and wear circular islandic spot patterns M2 steel disc ASSABI7 steel pin
下载PDF
硫酸锌胶结珊瑚砂渗透特性试验及工程应用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新志 黄鹏 +3 位作者 雷学文 文东升 丁浩桢 刘铠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94-2104,共11页
对松散珊瑚砂进行胶结处理以降低岛礁地层渗透性是促进生态岛淡水涵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开展了硫酸锌胶结珊瑚砂的渗透试验,分析了不同浸泡时长、硫酸锌溶液浓度及初始干密度对胶结珊瑚砂渗透性的影响,采用干湿循环试验验证其耐久性... 对松散珊瑚砂进行胶结处理以降低岛礁地层渗透性是促进生态岛淡水涵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开展了硫酸锌胶结珊瑚砂的渗透试验,分析了不同浸泡时长、硫酸锌溶液浓度及初始干密度对胶结珊瑚砂渗透性的影响,采用干湿循环试验验证其耐久性,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简称EDS)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扫描研究微观胶结机制。结果表明:(1)硫酸锌胶结可将珊瑚砂渗透系数降低70.17%~95.79%;(2)干湿循环16次后,胶结处理36 h的珊瑚砂样品质量损失率不超过4%,渗透系数变化不超过1.0×10^(-3)cm/s,表明样品耐久性良好;(3)珊瑚砂和硫酸锌反应生成二水石膏与菱锌矿填充样品孔隙,使孔喉平均半径、配位数均减小,孔隙连通性显著下降。该技术可应用于岛礁吹填初期固砂防侵蚀、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渗透性以促进地下淡水涵养和生态岛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锌 珊瑚砂 渗透系数 干湿循环 岛礁
下载PDF
基于新型探测资料对西安一次弱降水预报失误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肖贻青 张黎 +2 位作者 姚静 刘慧 刘嘉慧敏 《气象科技》 2024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利用微波辐射计、激光测风雷达、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及多模式数值预报结果对2022年4月24日西安城区一次弱降水预报出现明显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和中尺度... 利用微波辐射计、激光测风雷达、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及多模式数值预报结果对2022年4月24日西安城区一次弱降水预报出现明显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和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本次过程西安城区均报有明显降水,主要原因为模式对低层相对湿度预报明显偏大;②多种新型探测数据分析认为近地层湿度条件较差及中层的绝对水汽含量低,中层的干暖空气不利于成云致雨,垂直上升运动不强,且由于低层非常干燥,使水滴在下沉过程中蒸发,从而无法形成雨滴下落,这些原因共同造成西安城区无降水,低层相对湿度预报偏大是造成这次西安城区降水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③造成西安城区近地层湿度条件差的原因是城市干热岛效应和低层干暖平流输送,且降水云团翻越秦岭后其湿空气绝热下沉至城区后出现增温降湿,使得城区形成较为深厚的干层,即使有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也会造成更强的蒸发,这也是城区没有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④预报员主观预报订正出现空报主要是源于对边界层水汽、抬升条件等关键降水要素缺乏订正能力,且对大城市的干热岛效应和秦岭山区地形影响研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资料 弱降水 空报 大城市 干热岛效应
下载PDF
海南岛南渡江和万泉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6
作者 张波 陈小齐 +1 位作者 吴多锋 刘长杰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0,共7页
为揭示近年来海南岛南渡江和万泉河的河床演变特征及其主控因子,基于2008—2021年和1994—2021年间南渡江龙塘站和万泉河加积站实测断面资料,分析河床断面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水文数据进一步分析河床演变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站... 为揭示近年来海南岛南渡江和万泉河的河床演变特征及其主控因子,基于2008—2021年和1994—2021年间南渡江龙塘站和万泉河加积站实测断面资料,分析河床断面演变特征,并结合同期水文数据进一步分析河床演变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站的河床演变特征均在2015年前后发生转变,龙塘站由“全年淤积、断面萎缩”转变为“全年冲刷、断面扩张”,加积站则由“洪冲枯稳、断面扩张”转变为“洪冲枯淤、冲淤平衡”。人类活动是河床演变特征发生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促使龙塘站河床由淤转冲,而水库对径流的调节引起加积站河床年内冲淤发生变化。来沙强度与断面面积间形成了较好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来沙强度变化是河床演变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河流 河床演变 洪枯季 人类活动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旱闸标准化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以舟山本岛为例
7
作者 李哲 甘建军 +4 位作者 龚浩哲 何昱 唐渊 陈仁哲 韩宇 《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6期39-42,共4页
舟山本岛海塘沿线旱闸众多,结构复杂,管理单位不统一,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为了提升旱闸运行管理效率,不断推进旱闸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为新阶段浙江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合目前水利工程标准化的管理实践经验... 舟山本岛海塘沿线旱闸众多,结构复杂,管理单位不统一,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为了提升旱闸运行管理效率,不断推进旱闸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数字化,为新阶段浙江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合目前水利工程标准化的管理实践经验,开展旱闸工程管理技术及管理模式的研究总结。通过技术标准系列化、管理模式统一化,构建针对海塘交叉建筑物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工程管理技术有标准、规范可依,加快完成旱闸等交叉建筑物标准化管理水平提档升级,优化标准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闸 标准化管理 舟山本岛 交叉建筑物
下载PDF
南京城市边界层微气象特征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刘红年 蒋维楣 +1 位作者 孙鉴泞 刘罡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06,共8页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分别于2005年7月17日~7月31日,2006年2月18日~3月10日在南京市市区和郊区两个观测点进行了城市边界层气象观测,同时采用流动观测方法和在6个固定观测点进行城市热岛观测,观测发现:南京市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特征,...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分别于2005年7月17日~7月31日,2006年2月18日~3月10日在南京市市区和郊区两个观测点进行了城市边界层气象观测,同时采用流动观测方法和在6个固定观测点进行城市热岛观测,观测发现:南京市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特征,气温由市区中心的最高值向郊区逐步减少,冬夏季节的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1.2℃和0.83℃,晴天热岛强度大于阴天,夜间热岛强度普遍高于白天,夏季和冬季热岛强度最大可达3.6℃和2.4℃.热岛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约400 m高度,城区和郊区气温没有明显差异.观测结果还表明城区湿度普遍低于郊区,冬夏季节的城市与郊区的相对湿度差分别为10.6%和7.3%.南京紫金山森林地区对附近地区的气温和湿度有明显影响;城区风速明显低于郊区,高度越低,城区与郊区风速相差越大.南京市区的平均零平面位移约为19.9 m,平均粗糙度1.1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城市热岛 城市干岛 城市粗糙度 南京
下载PDF
城市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9
作者 史军 梁萍 +3 位作者 万齐林 何金海 周伟东 崔林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2-951,共10页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气候效应凸显,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等造成影响。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城市气候效应,包括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混浊岛效应、干岛效应和雷暴岛效应的...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气候效应凸显,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等造成影响。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城市气候效应,包括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混浊岛效应、干岛效应和雷暴岛效应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其与城市化、天气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并对未来城市气候效应的研究方向及技术方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混浊岛效应 干岛效应 雷暴岛效应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88
10
作者 任春艳 吴殿廷 董锁成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3-241,共9页
以西北地区五个省会城市所在的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近50年西北地区城市气候的变化趋势,考察了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发现西北地区大城市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和暗岛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发展与城市气候变化... 以西北地区五个省会城市所在的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近50年西北地区城市气候的变化趋势,考察了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发现西北地区大城市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和暗岛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发展与城市气候变化之间的回归模型,证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不完全符合库次涅茨曲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干岛效应 暗岛效应 库次涅茨曲线
下载PDF
郑州市城市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和平 朱玉周 +3 位作者 代佩玲 姚胜 侯春梅 张素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1期72-74,共3页
利用郑州城市生态站与郑州国家基准气候站2004-2007年的温、湿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郑州城市干、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结果发现:郑州城市热岛强度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则具有夜间强、白昼弱的特点;干岛强度同样是秋季大于春季,日... 利用郑州城市生态站与郑州国家基准气候站2004-2007年的温、湿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郑州城市干、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结果发现:郑州城市热岛强度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则具有夜间强、白昼弱的特点;干岛强度同样是秋季大于春季,日变化特点也为夜间强,白天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热岛 干岛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区域城市热岛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江学顶 夏北成 郭泺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171-175,共5页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十分迅速,城市热岛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极大。城市热岛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有利于城市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广州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模式采用四重嵌套网格,最高水平分辨率为1k...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十分迅速,城市热岛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极大。城市热岛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有利于城市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广州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模式采用四重嵌套网格,最高水平分辨率为1km。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气温和ETM+热红外波段反演的地温的对比,表明该方案能准确模拟地表的温度状况和城市热岛的环境效应。研究还表明城市干岛与热岛相伴而生,02时和11时广州热岛强度较小,相对湿度较高,20时热岛强度达到最大,城区相对湿度则最低;因城市热岛的存在,改变了原盛行风向,减弱了风速,且湿地、绿地、河流廊道等景观分割了城市热岛和干岛,增加了其破碎度,调节了城市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中尺度模式MM5 环境效应 城市干岛 广州
下载PDF
昆明城市气候特征 被引量:21
13
作者 施晓晖 顾本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41,共4页
利用云南大学观测点与昆明国家气候基准站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昆明的热岛强度干季大于雨季 ,冬季大于夏季 ,日变化则基本上具有夜间强、白昼弱的特点。干岛强度同样是干季大于雨季 ,冬季大于夏季 ,日变化特点在雨季为夜间弱 ,白天... 利用云南大学观测点与昆明国家气候基准站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昆明的热岛强度干季大于雨季 ,冬季大于夏季 ,日变化则基本上具有夜间强、白昼弱的特点。干岛强度同样是干季大于雨季 ,冬季大于夏季 ,日变化特点在雨季为夜间弱 ,白天强 ,在干季则反过来为夜间强 ,白天弱。同时提出了一些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城市气候 干岛效应 日变化 热岛效应
下载PDF
上海大气环境中的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淑贞 王行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68-80,共13页
本文根据上海城区11个气象站和近郊4个县站近7年(1984—199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大气湿环境(水汽压)的城、郊对比分析.阐明上海城市千岛与城市温岛的出现频率、强度变化、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上海城市湿岛的... 本文根据上海城区11个气象站和近郊4个县站近7年(1984—199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大气湿环境(水汽压)的城、郊对比分析.阐明上海城市千岛与城市温岛的出现频率、强度变化、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上海城市湿岛的形成,除过去国内外文献中所论及的凝露湿岛和融雪湿岛外,尚有雨天湿岛、雾天湿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类型,这在城市大气环境学上是一个新的发现,文章对城市于岛和湿岛与城市热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作了详细论述,这对论证人类活动(通过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城市大气温、湿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上海 城市干岛 城市湿岛 大气环境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湿度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郑祚芳 任国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71-1478,共8页
应用北京20个常规气象站1976—2015年逐日观测及同期北京城市发展数据,并借鉴一个新的城、郊区代表站点分类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相对湿度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城市化发... 应用北京20个常规气象站1976—2015年逐日观测及同期北京城市发展数据,并借鉴一个新的城、郊区代表站点分类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相对湿度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城市化发展早期相对湿度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年代城市效应的影响更为明显,(2)近40年来北京地区平均相对湿度呈现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9%·(10 a)^(-1)。城区相对湿度的下降速率比郊区大,城、郊差异主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3)近40年来北京城市干岛强度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10 a)^(-1),城市干岛效应在季节分布上以冬季为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较弱。检验表明自1995年以来北京干岛效应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增强趋势;(4)北京城市干岛效应与城市化进程有密切联系,其与北京城市化率及城市热岛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7和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相对湿度 气候变化 干岛效应 北京
下载PDF
多年来合肥市城市与郊县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斌 严平 +1 位作者 杨书运 宋卫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3949-3950,共2页
利用合肥及三县4个站点的近36年气候资料,分析了合肥市城、郊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36 a来合肥市城、郊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合肥市城、郊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随季节变化;年降水量呈增... 利用合肥及三县4个站点的近36年气候资料,分析了合肥市城、郊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36 a来合肥市城、郊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合肥市城、郊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随季节变化;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幅度很大;城区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城市干岛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干岛效应 平均气温 年际变化
下载PDF
杭州植物园的“冷岛”效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鲍淳松 曾新宇 +2 位作者 楼建华 项志松 巫东江 《浙江林业科技》 2001年第5期56-58,共3页
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 4 个点,在春、夏、秋、冬分 8:00、14:00、20:00 三个时段进行了气温观测,得到热岛强度和干岛强度以晚上 20:00 最大,四季中以夏秋季节最大,获得最大热岛强度为 6℃,四季平均约为 2℃,最大的干岛强度为 30%,... 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 4 个点,在春、夏、秋、冬分 8:00、14:00、20:00 三个时段进行了气温观测,得到热岛强度和干岛强度以晚上 20:00 最大,四季中以夏秋季节最大,获得最大热岛强度为 6℃,四季平均约为 2℃,最大的干岛强度为 30%,四季平均约为 9%。植物园同城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气温 相对湿度 热岛强度 干岛强度 冷岛 植物园
下载PDF
城市化发展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以济宁市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晓默 谷山青 董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6期242-247,共6页
为了研究济宁城市化发展对相对湿度的影响,利用1981—2010年济宁及周边郊区3县(兖州、汶上、嘉祥)台站的相对湿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济宁城区、郊区的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济宁城郊相对湿度的影响。研究... 为了研究济宁城市化发展对相对湿度的影响,利用1981—2010年济宁及周边郊区3县(兖州、汶上、嘉祥)台站的相对湿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济宁城区、郊区的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对济宁城郊相对湿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济宁城区、郊区1981—2010年相对湿度有相同的年际变化趋势,均呈现减少趋势。其中,相对湿度在春季和秋季减幅最大,且郊区相对湿度的降低速度高于城区,意味着济宁城区和郊区正逐步暖干化。(2)近30年来,济宁市在年平均相对湿度上表现为明显的干岛现象,且呈上升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较为突出,2000年以后城市干岛现象虽高于平均值,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3)济宁城市干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特征和四季变化特征:即冬半年明显高于夏半年。四季干岛强度均有加强的趋势,春秋季节最强,夏季最弱,冬季居中,四季均表现为1991—2000年热岛强度较强,2000年以后热岛效应有所减缓,与年度变化一致。济宁在2时、8时、14时、20时4个时刻的年平均上都反映了干岛效应,2时的干岛强度最大,而在午后14时干岛强度是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相对湿度 干岛效应
下载PDF
云南高原保山市城市气候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萍 茶文彦 +2 位作者 番丽明 黄惠 李宏波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49,共6页
利用保山市及其郊区昌宁1964―2010年47a的气象观测资料,主要选取城区与郊区同期的气温、相对湿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保山市城市热岛、干岛强度均逐年增强。热岛强度季节变化春季最强,秋季最弱;日变化T02:00达到最强,而T14:00最弱。... 利用保山市及其郊区昌宁1964―2010年47a的气象观测资料,主要选取城区与郊区同期的气温、相对湿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保山市城市热岛、干岛强度均逐年增强。热岛强度季节变化春季最强,秋季最弱;日变化T02:00达到最强,而T14:00最弱。干岛季节变化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日变化T02:00最强,而白天较弱。同时,利用灰色模型对保山市城市热岛与干岛强度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城市热岛、干岛强度影响较大的人文因子均是年末人口,而影响最大的自然因子分别是降水量和总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市 城市气候 热岛 干岛 关联度
下载PDF
南京城区近地表不同地面覆盖层热岛效应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施斌 唐朝生 +3 位作者 高磊 王宝军 赵理政 姜洪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在2008年7月27~28日南京城郊14个观测点温湿度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南京城区、环玄武湖区和郊区的水泥地面、草地以及地面以上80cm高程近地表处的大气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南京城区近地表... 在2008年7月27~28日南京城郊14个观测点温湿度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南京城区、环玄武湖区和郊区的水泥地面、草地以及地面以上80cm高程近地表处的大气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热岛效应和干岛效应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南京城区近地表的热岛效应十分明显,城郊最大日平均温差:水泥地为3.1°C,大气为1.9°C,草地为1.2°C;②环玄武湖区水泥地的热岛效应明显,但近地表的大气和草地的热岛效应几乎不存在;③城区干岛效应明显,城区湿度比郊区明显要小,其中水泥地的平均湿度差最大,达到-14.1%;④城区湿度与温度呈相反的日变化规律,且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温度变化;⑤南京城区雨花台、新街口、南汽和夫子庙等地的热岛效应较强,城市中的湖泊和草地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的作用,而城市中的水泥地面对城市热岛效应起到明显的加剧作用,长江对城西地区的热岛效应起到消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热岛效应 干岛效应 温度 空气湿度 水泥覆盖层 草地覆盖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