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ource-Sink Manipulatio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f and the Remobilization of Dry Mass and Nitrogen in Vegetative Organs of Wheat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Ying-hua SUN Na-na +6 位作者 HONG Jia-pei ZHANG Qi WANG Chao XUE Qing-wu ZHOU Shun-li HUANG Qin WANG Zhi-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680-1690,共11页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f and the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of pre-anthesis dry mass(DM) and nitrogen(N) in vegetable organs in nine wheat cultivars under different source-sink manipula...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lag leaf and the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of pre-anthesis dry mass(DM) and nitrogen(N) in vegetable organs in nine wheat cultivars under different source-sink manipulation treatments including defoliation(DF), spike shading(SS) and half spikelets removal(SR)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S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photosynthetic rate(Pn) of flag leaf in source limited cultivar,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ink limited cultivar. The SR treatment decreased the Pn of flag leaf. Grain DM accumulation was limited by source in some cultivars, in other cultivars, it was limited by sink. Grain N accumulation was mainly limited by source supply. The contribution of pre-anthesis dry mass to grain yield from high to low was stem, leaf and chaff,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pre-anthesis N to grain N from high to low was leaf, stem and chaff. Cultivars S7221 and TA9818 can increase the contribution of remobilization of DM and N to grain at the maximum ratio under reducing source treatments, which may be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se cultivars having lower decrease in grain yield and N content under reducing source trea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otypic variation remobilization of pre-anthesis dry mass and nitrogen source-sink treatment WHEAT
下载PDF
Soil Depth and Changes in Dry Mass and Competitive Intensity of Two C<sub>4</sub>Grasses
2
作者 J. K. Bush O. W. Van Auke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The presence of grassland biomes and species cannot be predicted by examining bottom up causes such as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Top down causes including herbivory and fire seem to be major controlling aspects w... The presence of grassland biomes and species cannot be predicted by examining bottom up causes such as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Top down causes including herbivory and fire seem to be major controlling aspects with other factors secondary. We examined soil depth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wo North American C4 grasses in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Changes in dry mass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etitive intensity was calculated for both species. Species were grown separately or together in pots 30, 90, or 180 cm deep. When grown in monoculture, Schizachyrium scoparium total and belowground dry mass increased from the 30 to 90 cm depth, with no further significant increase from 90 to 180 cm. Aboveground dry mass did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depth. Total dry mass of Buchloe dactyloid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depth when grown in monoculture. Aboveground dry mass increased from 30 to 90 cm depth but not from 90 to 180 cm. Belowground dry mass of B. dactyloides did not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depth. In 180 cm pots, 53% of S. scoparium root dry mass was in the top 30 cm;74% of B. dactyloides root dry mass was in the top 30 cm. Roots of B. dactyloides were not found deeper than 90 cm. Aboveground dry mass of S. scoparium was not different in mixture or monoculture at any depth. Buchloe dactyloides aboveground dry mass in mixtu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monoculture at the 30 cm depth, but not at 90 or 180 cm. The greatest competitive intensity was in the shallow soil pots. Soil depth could partially explain mosaics found in C4 grasslands where both species were found together with S. scoparium on deeper soils and B. dactyloides on shallower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 Grasses BUFFALO GRASS LITTLE Bluestem dry mass Depth Competitive Intensity SEMI-ARID Grasslands
下载PDF
Effects of a Dry-Mass Conserving Dynamical Core on the Simul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3
作者 Shaoying LI Jun PENG +4 位作者 Weimin ZHANG Jianping WU Qiang YAO Xiangrong YANG Tengling LU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64-482,共19页
The accurate forecasting of tropical cyclones(TCs)is a challenging task.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dry-mass conserving(DMC)hydrostatic global spectral dynamical core on TC simulation... The accurate forecasting of tropical cyclones(TCs)is a challenging task.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dry-mass conserving(DMC)hydrostatic global spectral dynamical core on TC simulation.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DMC and total(moist)mass conserving(TMC)dynamical cores.The TC forecast performance was first evaluated considering 20 TCs in the West Pacific region observed during the 2020 typhoon season.The impacts of the DMC dynamical core on forecasts of individual TCs were then estimated.The DMC dynamical core improved both the track and intensity forecasts,and the TC intensity forecast improvement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TC track forecast improvement.Sensitivity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DMC dynamical core-simulated TC intensity was stronger regardless of the forecast lead time.In the DMC dynamical core experiments,three-dimensional winds and warm and moist cores were consistently enhanced with the TC intensity.Drier air in the boundary inflow layer was found in the DMC dynamical core experiments at the early simulation times.Water vapor mixing ratio budge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is mainly depended on the simulated vertical velocity.Higher updraft above the boundary layer yielded a drier boundary layer,resulting in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SLHF)enhancement,the major energy source of TC intensification.The higher DMC dynamical core-simulated updraft in the inner core caused a higher net surface rain rate,producing higher net internal atmospheric diabatic heating and increasing the TC intensity.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onger DMC dynamical coresimulated TC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higher DMC vertical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mass conservation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forecast track forecast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PHENOMENON IN WOOD DURING DRYING
4
作者 常建民 蔡力平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3期62-65,共4页
According to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study, the heat and mass transtfer phenomenon.in wood during dring process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at initial stage of drying, moisture movement in wood i... According to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study, the heat and mass transtfer phenomenon.in wood during dring process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at initial stage of drying, moisture movement in wood is due to capillary force, heat transfer is major effect, at end stage, moisture movement in wood is due to diffusive transport, heat transfer is l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 dryING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NALYSIS
下载PDF
铁尾矿混凝土力学性质及耐久性
5
作者 龚新亚 刘颖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这是一篇陶瓷及复合材料领域的论文。为了研究铁尾矿混凝土在受硫酸钠溶液干湿循环作用后的力学特性和耐久性,开展了受硫酸钠溶液侵蚀混凝土的抗压实验、抗氯离子侵蚀实验、抗冻实验和水化特性实验,分析不同铁尾矿掺量、干湿循环次数、... 这是一篇陶瓷及复合材料领域的论文。为了研究铁尾矿混凝土在受硫酸钠溶液干湿循环作用后的力学特性和耐久性,开展了受硫酸钠溶液侵蚀混凝土的抗压实验、抗氯离子侵蚀实验、抗冻实验和水化特性实验,分析不同铁尾矿掺量、干湿循环次数、溶液浓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质和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铁尾矿掺量为30%、干湿循环次数为60次和硫酸钠浓度为5%时,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较小而抗压强度耐腐蚀系数较大。随着铁尾矿掺量的不断增大,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性能、抗冻性能越好,水化反应放热量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及复合材料 铁尾矿 干湿循环次数 质量损失率 抗氯离子侵蚀性能 水化反应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八角果实挥发性化合物代谢组分析
6
作者 李玉祥 黄兴粉 +4 位作者 王灿 滕娟 杨玉玲 王晓静 孙宏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目的】探明不同干燥方式对八角果实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八角果实干燥的处理方式,为八角后期深加工、保存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新鲜八角果实为材料,采用自然晾晒、40℃、50℃、60℃、70℃、80℃和90℃烘干7种处理方式进... 【目的】探明不同干燥方式对八角果实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八角果实干燥的处理方式,为八角后期深加工、保存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新鲜八角果实为材料,采用自然晾晒、40℃、50℃、60℃、70℃、80℃和90℃烘干7种处理方式进行干燥,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技术检测分析八角果实代谢产物,阐明八角果实不同温度干燥与自然晾晒处理的代谢物差异。【结果】与自然晾晒相比,八角果实40℃干燥差异代谢产物有11类17种,其中,萜类、醇类和醛类3类代谢物上调;50℃干燥差异代谢物有10类25种,其中,上调代谢物6类(萜类、醇类、酯类、酮类、卤代烃类、酚类);60℃干燥差异代谢物有8类13种,其中,醇类和烃类代谢物上调;70℃干燥差异代谢物为13类40种,其中,醇类、萜类和酯类3类代谢物上调;80℃干燥差异代谢物有13类38种,仅醇类代谢物上调;90℃干燥差异代谢物有13类52种,其中,上调代谢物4类(萜类、醇类、酮类、卤代烃类)。40℃、50℃和60℃干燥的八角果实与自然晾晒差异代谢物较少,上调代谢物主要是苯甲醛、醋酸植物醇、茴香脑、6-异羟基樟脑、乙酸异丁香酚酯和甲基丁香酚等挥发性化合物,提升了八角浓厚的香味。70℃、80℃和90℃干燥的八角果实与自然晾晒差异代谢物较多,且与八角香味相关的许多代谢物下调表达,主要有香芹酮、茴香脑、E-氧化玫瑰、4-蒈烯、对薄荷脑1,5,8-三烯、苯甲醛、芳樟醇、3-甲基苯并噻吩、2-甲基-2-四氢呋喃和2-乙酰基-5-甲基呋喃等挥发性化合物,减弱了八角香味。【结论】不同干燥处理八角果实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均存在一定差异。40℃、50℃和60℃干燥八角果实,苯甲醛、醋酸植物醇和茴香脑等上调表达的挥发性化合物提升了八角香味。八角果实经50℃干燥后,上调表达的代谢物有萜类、醇类、酯类、酮类、卤代烃类和酚类6类,果实独特香气保持最好,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 干燥温度 干燥 自然晾晒 液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大豆脲酶诱导碳酸钙固化黄河泥沙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钰轲 陈浩 +3 位作者 宋迎宾 王振海 钟燕辉 张蓓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随着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沿黄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填筑用土需求剧增。黄河泥沙作为填筑材料的可行性已被证实,但其在多雨地区的服役性能需要改善,探索一种生态、高效的泥沙加固方法提高其水稳定性十分关键。本文基于酶诱导碳酸钙... 随着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沿黄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填筑用土需求剧增。黄河泥沙作为填筑材料的可行性已被证实,但其在多雨地区的服役性能需要改善,探索一种生态、高效的泥沙加固方法提高其水稳定性十分关键。本文基于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固化黄河泥沙的方法,分别开展了常规浸水条件和干湿循环条件下固化黄河泥沙的水稳定性试验,研究了浸水后试样的质量损失及强度折损情况,分析了干湿循环对固化后黄河泥沙试样强度软化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EICP技术固化的黄河泥沙试样浸水崩解过程相比原状试样更加缓慢;胶结液浓度1.5 mol/L的黄河泥沙试样长期(56 d)浸水后,几乎保持完整,质量损失率仅为6.36%,强度折损率仅为6.21%;10次干湿循环后,不同胶结液浓度处理后的黄河泥沙试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颗粒松散和脱落现象,胶结液浓度1.5 mol/L、灌浆10次的黄河泥沙试样的抗压强度损失仅为9.96%,抗干湿循环能力最强。利用EICP技术可以有效的固化黄河泥沙并提升其水稳定性,这对推进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EICP 干湿循环 质量损失 强度损失 软化系数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红枣片不同干燥方式热质传递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孟卿 张小强 +4 位作者 朱丽春 张茜 贾文婷 金新文 杨旭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9,共10页
为揭示并对比红枣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干燥及红外真空脉动干燥中的传热传质及干燥动力学特性,并填补关于果蔬红外真空脉动干燥数值模型的研究空白。该研究使用菲克扩散定律、安托因方程及比尔朗伯定律等控制方程分别建立了针对3种干燥... 为揭示并对比红枣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干燥及红外真空脉动干燥中的传热传质及干燥动力学特性,并填补关于果蔬红外真空脉动干燥数值模型的研究空白。该研究使用菲克扩散定律、安托因方程及比尔朗伯定律等控制方程分别建立了针对3种干燥方式的红枣片三维热质传递耦合数值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该研究基于枣片的实际几何尺寸进行建模并利用COMSOL求解。结果表明:1)与热风干燥相比,红外热风与红外真空脉动干燥分别缩短了46.43%和41.07%的干燥时间,且仿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2)温度场模拟图显示红外辐射可有效对红枣片内部进行加热,干燥20 min时红外热风和红外真空干燥的物料中心温度较热风干燥分别提高了11.33%和5.59%;3)模拟数据显示红外真空脉动干燥中的压力变化对干燥动力学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含水率和干燥速率随压力脉动分别呈现阶梯状和峰状分布,并且干燥速率对压力变化的敏感性随着物料含水率的下降而下降;4)将测得的红枣片品质及质构特性与仿真数据进行综合对比,给出了关于分段组合干燥研究方向的见解,并对果蔬干燥数值模型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该研究建立并验证了红枣片3种干燥方式下的数值模型,并结合模拟结果对各干燥过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未来不同果蔬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干燥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动力学 热质传递 数值模型 红外辐射 压力脉动
下载PDF
铁棍山药片热风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规律
9
作者 庞凌云 袁志华 +2 位作者 詹丽娟 李瑜 潘思轶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7-165,共9页
[目的]探明热风干燥过程中铁棍山药片的传质情况,以及干燥空间和山药片的传热情况。[方法]选用7种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山药片热风干燥曲线进行拟合,找出最适传质动力学模型;测定不同温度下山药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 [目的]探明热风干燥过程中铁棍山药片的传质情况,以及干燥空间和山药片的传热情况。[方法]选用7种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山药片热风干燥曲线进行拟合,找出最适传质动力学模型;测定不同温度下山药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模拟热风干燥过程中干燥空间温度场变化和山药片温度变化。[结果]Modified Page模型能准确预测不同热风温度条件下山药片的水分变化情况(R2为0.998 96~0.999 86)。热风干燥过程中干燥室空间温度总体呈水平面上距进出风口近处温度高,远处温度稍低,竖直面上呈上高下低的状态,但温差均不大。热风干燥过程中山药片中心处温度最低,外表面温度最高,内外层温差逐渐缩小,前期温度变化较快而后期缓慢,实测值与模拟值间的温差最大达7.75℃,最小仅为0.07℃,说明模拟结果准确度较高。[结论]Modified Page模型和ANSYS软件能够准确模拟热风干燥过程中山药片的传热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棍山药 热风干燥 导热系数 比热容 传热与传质
下载PDF
超声、红外耦合热风干制可得然胶传质模型构建及品质分析
10
作者 王宏千 戴勤宇 +4 位作者 朱芮 张充 韩永斌 李丹丹 陶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92-201,共10页
目的:采用超声、红外耦合热风干制可得然胶,探究多物理场下可得然胶干制机制和品质变化,开发可得然胶绿色干制技术。方法:以可得然胶湿胶为材料,采用单独热风、超声耦合热风、单独红外、红外耦合热风四种技术干制可得然胶,构建含温度变... 目的:采用超声、红外耦合热风干制可得然胶,探究多物理场下可得然胶干制机制和品质变化,开发可得然胶绿色干制技术。方法:以可得然胶湿胶为材料,采用单独热风、超声耦合热风、单独红外、红外耦合热风四种技术干制可得然胶,构建含温度变化的传质模型,分析理化品质。结果:单独热风干制可得然胶需40 min,超声耦合热风干制、单独红外干制以及红外耦合热风干制的时间分别缩短至36、26、22 min。构建耦合温度变化的传质模型可较准确预测干制过程中可得然胶内部水分变化,红外耦合热风处理下可得然胶内部水分扩散系数范围为9.79×10^(-9)~9.81×10^(-9) m^(2)/s,表面传质系数为4.69×10^(-2) kg water/(m^(2)·s),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其次为单独红外干制、超声耦合热风干制、单独热风干制。四种方法干制的可得然胶凝胶强度、葡萄糖含量、表面化学功能团、晶体结构、热稳定性接近。结论:综合考虑可得然胶干制效率、品质,与单独热风和超声耦合热风相比,红外干制是一种高效的可得然胶干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得然胶 热风干制 红外干制 传质模型 凝胶强度
下载PDF
陆地棉叶片干质量的发育遗传研究
11
作者 宋佳 何良荣 +3 位作者 郭伟锋 胡守林 陈含静 曹新川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采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的非条件与条件分析即ADM遗传模型,研究7个陆地棉亲本及21个正交F1代在3种密度(2.4×10^(5)株/hm^(2)、1.8×10^(5)株/hm^(2)、1.2×10^(5)株/hm^(2))种植下,叶片干质量(LDW)发育... 采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的非条件与条件分析即ADM遗传模型,研究7个陆地棉亲本及21个正交F1代在3种密度(2.4×10^(5)株/hm^(2)、1.8×10^(5)株/hm^(2)、1.2×10^(5)株/hm^(2))种植下,叶片干质量(LDW)发育遗传规律,探讨陆地棉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干质量、发育特征值与发育时间的关系,为优质亲本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存在于整个叶片干质量累积过程,在叶片不同发育时期或时段也存在较大的加性或母体效应影响,加性及母体与环境互作总体来说影响较小,叶片发育过程中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遗传主效应表达受环境调控较大;叶片干质量表现出明显杂种优势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特点。不同发育时期或时段叶片干质量对最终叶片干物质的累积均有较大正向作用,但其遗传机制却各不相同。第20天、第30天对叶干质量具有较好选择效果。叶片干物质累积与叶片生长发育特点及亲本的选择有关,可根据各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值、环境稳定性进行陆地棉叶型育种。7个亲本中,大叶型育种时选择P5为亲本,小叶型育种时选择P2为亲本,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有效储存与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叶片干质量 ADM 发育遗传
下载PDF
长期贮藏干枣在不同温度下的吸水和加工特性
12
作者 尹小琳 胡鑫 +4 位作者 李汴生 丁真真 阮征 李丹丹 金庭飞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3,共9页
干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药食兼用的食品原料,其保健功能、贮藏和加工特性备受关注。长期贮藏的干枣脱水严重,果肉变硬、果皮发暗,商品价值降低。该文以分别贮藏约1和13个月的新疆骏枣和灰枣干枣为对象,研究干枣的浸泡吸(复)水的... 干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药食兼用的食品原料,其保健功能、贮藏和加工特性备受关注。长期贮藏的干枣脱水严重,果肉变硬、果皮发暗,商品价值降低。该文以分别贮藏约1和13个月的新疆骏枣和灰枣干枣为对象,研究干枣的浸泡吸(复)水的规律及其对干枣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贮藏13个月的骏枣和灰枣的湿基含水量较贮藏1个月的骏枣和灰枣减少了约50%,贮藏时间对果形指数、果肉质地和成分均有一定影响,长期贮藏的干枣仍具有很好的加工利用价值。干枣的吸水曲线大都呈对数曲线的规律,吸水过程受水温和干枣种类影响。低场核磁共振成像(Low-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F-MRI)分析显示,水分主要从枣蒂和表面渗入到枣果内。贮藏约13个月的骏枣和灰枣的干基含水量分别为43.18 g/100 g(T=40℃)和41.06 g/100 g(T=60℃)时,出现轻微软化现象,此时可进行去核和切片加工;当干枣浸泡至干基含水量为129 g/100 g时,果肉软化充分,水分分布均匀,则可进行打浆加工,浆液粒度和色泽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枣 干基含水量 核磁成像 吸水/复水 加工
下载PDF
恒温下相对湿度对果蔬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及调控 被引量:1
13
作者 巨浩羽 张卫鹏 +3 位作者 于贤龙 王庆惠 高振江 肖红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0,共12页
相对湿度作为干燥介质的重要参数,对干燥热质传质过程和干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相对湿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机理及优化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相对湿度的调控方式多依靠经验,造成干燥效率低、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对于传质过程,降... 相对湿度作为干燥介质的重要参数,对干燥热质传质过程和干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相对湿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机理及优化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相对湿度的调控方式多依靠经验,造成干燥效率低、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对于传质过程,降低相对湿度能够增大对流传质系数,加快物料表面水分蒸发;而对于传热过程,升高相对湿度能够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加快物料升温速率。相对湿度较高时,物料升温速率快,内部水分迁移量增大,但表面水分蒸发量较小;而当相对湿度较低时,物料升温速率较慢,内部水分迁移量较小,但表面水分蒸发量较大。相对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影响此消彼长,互相耦合。高相对湿度主要体现为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低相对湿度主要体现为对传质过程的影响。高相对湿度能够抑制物料表面的结壳,并能够提高复水性,降低收缩率。阶段降湿及多阶段降湿干燥方式下物料表面形成和保持了蜂窝状多孔结构,能够提高干燥效率和品质。基于监测物料温度的相对湿度调控方式被验证为较优的相对湿度控制方式。阶段降湿干燥方式适用性的实质为:干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流传热热阻和内部导热热阻的相对大小,及对流传质阻力和内部传质阻力的相对大小,不同干燥条件和物料种类、厚度会影响以上传热传质阻力的大小,从而呈现出不同适应性的结果。当阶段降湿干燥过程中传热毕渥数>1且传质毕渥数>0.1时,说明阶段降湿干燥过程适用于此物料的干燥。该文综合论述了相对湿度对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及干燥品质的影响,优化调控策略及适用性范围4个方面内容,明确了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相对湿度的影响机理,为相对湿度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相对湿度 传热过程 传质过程 调控策略 适用性
下载PDF
引黄灌区连续减施化肥对春小麦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14
作者 王月梅 田海梅 +5 位作者 王西娜 郝雯悦 吕喆铭 于金铭 谭军利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54,共16页
【目的】探索宁夏引黄灌区连续减施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产量稳定性的因素,为化肥合理减施、春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作物,2019-2022年连续4年开展化肥减施田... 【目的】探索宁夏引黄灌区连续减施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产量稳定性的因素,为化肥合理减施、春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作物,2019-2022年连续4年开展化肥减施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F,N 270 kg·hm^(-2)、P_(2)O_(5)150 kg·hm^(-2)、K_(2)O 75 kg·hm^(-2))、减量施肥下限(RF1,N 180 kg·hm^(-2)、P_(2)O_(5)45 kg·hm^(-2)、K_(2)O 30 kg·hm^(-2),与传统施肥相比减N 33.3%、减P_(2)O_(5)70.0%、减K_(2)O 60.0%)、减量施肥上限(RF2,N 225 kg·hm^(-2)、P_(2)O_(5)75 kg·hm^(-2)、K_(2)O 45 kg·hm^(-2),与传统施肥相比减N 17.0%、减P_(2)O_(5)50.0%、减K_(2)O 40.0%)及不施肥(CK)处理,分析春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因素,播前土壤水分含量,播前和收获期土壤矿质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收获期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2019-2022年播前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年际差异,其中2022年的较低,平均值仅为19.5%;除2020年受施肥处理显著影响外,其余年份各施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播前和收获期土壤矿质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均以常规施肥(CF)处理较高,RF2处理次之,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RF1处理的趋于降低。2019年,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均以CF处理最高,分别为23261.7和9449.0 kg·hm^(-2),较RF2处理增幅分别为2.8%-4.5%和3.2%-16.0%,而2020-2022年均以RF2处理较高,但与CF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且4年籽粒产量表现最稳定;从年际变化来看,所有施肥处理的公顷穗数、千粒重、产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施肥量并不是造成产量年际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是与播前土壤水分、降水量、气温、湿度和风速有密切关系,其中2022年产量的降低主要与较低的播前土壤水分、灌浆期的干热风现象及氮肥基追比的改变有关。【结论】宁夏引黄灌区连续适量减施化肥(N225 kg·hm^(-2)、P_(2)O_(5)75 kg·hm^(-2)、K_(2)O 45 kg·hm^(-2),相对常规施肥减N 17.0%,减P_(2)O_(5)50.0%,减K_(2)O 40.0%)不会显著降低土壤氮、磷、钾的供应能力,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春小麦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促进地上部干物质量向籽粒的转移和积累,从而趋于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但是,春小麦产量受降雨、风速、湿度等气候因素和土壤墒情、连作障碍、氮肥追施比等的影响而存在年际差异,其中,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影响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其对施肥效果的影响需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连续减施化肥 土壤速效养分 干物质量 产量稳定性 宁夏引黄灌区
下载PDF
夏玉米光谱特征和产量对滴灌氮磷调控的响应
15
作者 赵双会 栗岩峰 王珍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9-28,共10页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氮磷调控对夏玉米冠层光谱特征及产量的影响。【方法】2022—2023年连续开展田间试验,2022年试验设置3个氮肥水平(0、120、240kg/hm^(2))(以纯N计)和2个磷肥水平(0、100 kg/hm^(2))(以P2O5计),2023年施氮处理与2...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氮磷调控对夏玉米冠层光谱特征及产量的影响。【方法】2022—2023年连续开展田间试验,2022年试验设置3个氮肥水平(0、120、240kg/hm^(2))(以纯N计)和2个磷肥水平(0、100 kg/hm^(2))(以P2O5计),2023年施氮处理与2022年一致,磷肥增加为3个水平(0、60、120 kg/hm^(2))。研究滴灌氮磷调控对夏玉米冠层光谱特征、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指标影响。【结果】①施氮和施磷处理夏玉米光谱反射率明显增加,与不施氮不施磷处理相比,施氮后光谱反射率增加9.61%~18.60%,施磷后光谱反射率增加了3.06%~7.06%;②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均随施氮量和施磷量增加而增加,氮磷配施显著提高了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与仅施氮处理产量相比,氮磷配施处理较不施氮不施磷处理的增产幅度提高了8.82%~24.27%;与仅施磷产量处理相比,氮磷配施处理较不施氮不施磷处理的增产幅度提高15.75%~65.79%,氮磷交互作用对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③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地上部干物质量与任意2波段差值植被指数(D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最大值达到0.93。【结论】拔节期最佳植被指数的估测参数可选DVI(810,680),抽穗期可选MCARI1,灌浆期可选DVI(761,383);N2P1(N:240kg/hm^(2)、P2O5:100kg/hm^(2))处理可作为该地区夏玉米优化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氮磷调控 夏玉米 冠层光谱反射率 地上部干物质量 产量
下载PDF
山药片红外联合热风干燥热质传递收缩模拟与品质
16
作者 张继凯 郑霞 +3 位作者 肖红伟 单春会 李义璨 杨涛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5,共12页
为了准确揭示山药片红外联合热风干燥传热传质机理,在考虑山药片收缩变形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COMSOL6.1建立了“温度场-湿度场”多场耦合的山药片红外联合热风干燥传热传质模型。模拟研究基于山药片在不同温度(50、60、70℃)下... 为了准确揭示山药片红外联合热风干燥传热传质机理,在考虑山药片收缩变形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COMSOL6.1建立了“温度场-湿度场”多场耦合的山药片红外联合热风干燥传热传质模型。模拟研究基于山药片在不同温度(50、60、70℃)下收缩变形的传热传质,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不同温度对山药片品质(色差、复水比、多糖和尿囊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药片体积比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干燥温度分别为50、60、70℃时,其值分别为34.55%、37.23%、39.04%。(2)在干燥温度为50、60、70℃时,红外联合热风干燥收缩模型可准确预测山药片干燥过程中干燥温度和含水率,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3、0.976、0.981和0.983、0.984、0.974。(3)山药片外部温度升高,表面水分开始蒸发,形成水分梯度。随着干燥的继续,红外热量在山药片内部不断积累,导致内部温度升高,水分向外扩散,进而减小了内外水分梯度。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增加了山药片温度和湿度梯度,促进了热量和质量的传递,提高了水分迁移的速率。(4)在60℃时,干燥品质最优,其色差为7.49、复水比为2.65 kg/kg、多糖含量为24.17 mg/g、尿囊素含量为2.66μg/g。该模型为其他物料在红外联合热风干燥技术的模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品质控制 山药片 红外联合热风干燥 收缩 传热传质
下载PDF
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不同干燥处理杜仲叶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淑芳 王会锋 +6 位作者 郝学飞 胡永建 李圆圆 马风莲 冯书惠 杨亚琴 于永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采用基于液质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数据自动解析软件AntDAS-LCHRMS分析了4种不同干燥处理(冻干、热泵烘干、电热烘干、晒干)杜仲叶样本中的化合物。杜仲叶样本数据由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 采用基于液质联用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数据自动解析软件AntDAS-LCHRMS分析了4种不同干燥处理(冻干、热泵烘干、电热烘干、晒干)杜仲叶样本中的化合物。杜仲叶样本数据由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采集,经AntDAS-LCHRMS软件解析,共鉴定出71种差异性化合物,经标准品验证确定40种化合物,包括环烯醚萜类、有机酸类、黄酮类、氨基酸类、核苷类、维生素类等9类物质。其中,正、负离子模式下均可识别并验证的化合物有车叶草苷、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车叶草苷酸、京尼平苷等25种化合物。层次聚类分析(HCA)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均显示,相同处理的杜仲叶样本各自聚成一类,不同处理的杜仲叶样本可明显区分。热图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干燥处理杜仲叶样本中差异性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晒干处理样本中苯丙氨酸及色氨酸等氨基酸类物质的水平较高;冻干及热泵烘干处理样本中有机酸类、环烯醚萜类、糖类等含量较高;电热烘干样本中核苷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较高;黄酮类物质在冻干、热泵烘干及晒干样本中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不同干燥处理杜仲叶的成分分析、品质评价及其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为其他复杂药用植物体系的化学成分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代谢组学 化学计量学 AntDAS-LCHRMS软件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 干燥处理
下载PDF
小型堆中窄矩形通道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
18
作者 周涛 陈宁 +3 位作者 姚垚 许鹏 蒋屹 陈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4-901,共8页
针对窄矩形通道在换热过程中有较高功率密度的问题,本文为了解决在小型反应堆中的应用,采用所搭建的小型窄矩形自然循环通道,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在不同参数工况下临界热流密度随不同参数的变化... 针对窄矩形通道在换热过程中有较高功率密度的问题,本文为了解决在小型反应堆中的应用,采用所搭建的小型窄矩形自然循环通道,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在不同参数工况下临界热流密度随不同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参数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流量与系统压力对临界热流密度点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出口干度对临界热流密度呈现负相关;且质量流量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压力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小。利用相关实验数据,基于影响因素大小,通过BP神经网络方式,建立了适合于自然循环窄通道小堆的模型。BP神经网络算法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误差为10%;Katto模型与实验数据相比误差较大,Zhang公式和拟合公式的误差较小,所建立的临界热流密度模型可作为窄矩形通道自然循环临界热流密度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自然循环 临界热流密度 BP神经网络 小堆 出口干度 质量流量 出口温度
下载PDF
电容器薄膜用聚丙烯原料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权志杰 常诚 +3 位作者 段金汤 张才亮 顾雪萍 冯连芳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为了精确分析电容器薄膜用聚丙烯原料中微量元素,介绍了电容器薄膜用聚丙烯原料进行元素测定时的干法灰化法以及微波消解法两种预处理方法,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对比了几种分析手段的特点,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作为... 为了精确分析电容器薄膜用聚丙烯原料中微量元素,介绍了电容器薄膜用聚丙烯原料进行元素测定时的干法灰化法以及微波消解法两种预处理方法,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对比了几种分析手段的特点,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作为分析手段。相比于干法灰化法,微波消解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较高,微波消解法结合ICP-MS法适用于测定电容器薄膜用聚丙烯原料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建立了基于ICP-MS法测定电容器薄膜用聚丙烯原料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器薄膜用聚丙烯 微量金属元素 微波消解 干法灰化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下载PDF
基于单液滴蒸发的离心喷雾干燥数值模拟
20
作者 祝妍妮 王维 +2 位作者 孙闫晨昊 魏岗 张大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0-1710,共11页
为了分析离心式喷雾干燥塔内物理场分布和液滴运动规律,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耦合单液滴干燥模型,建立了喷雾干燥过程的三维稳态数学模型。以70%(湿基)麦芽糊精溶液为原料液,在中试喷雾干燥系统上进行实验,测定了塔内温度分布。结果表明... 为了分析离心式喷雾干燥塔内物理场分布和液滴运动规律,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耦合单液滴干燥模型,建立了喷雾干燥过程的三维稳态数学模型。以70%(湿基)麦芽糊精溶液为原料液,在中试喷雾干燥系统上进行实验,测定了塔内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模拟的塔内特征点温度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为1.84%,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考察塔内连续相传递过程发现,三维物理场分布不是轴对称的,塔中心区域具有较高的温度、较低的水蒸气含量和较大的气流速度。分析液滴运动轨迹和干燥过程发现,较大的液滴干燥时间较长,较小的液滴干燥时间短但由于发生回旋返混停留时间较长。模拟研究了进风温度、雾化盘转速和进风角度对塔内物理场分布和液滴干燥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喷雾干燥过程的传质传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干燥 数值模拟 单液滴干燥动力学 运动轨迹 传质传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