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traw Utilization Methods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Yield of Japonica Rice in Northern China
1
作者 Yuefeng CUI Tiegang LU +3 位作者 Guocai SUN Guiyan WANG Jian WANG Wenjia HU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0年第1期44-49,52,共7页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traw utilization methods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yield of japonica rice in northern China,taking the super japonica rice Shennong 265 as the test material,using the planting method of se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traw utilization methods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yield of japonica rice in northern China,taking the super japonica rice Shennong 265 as the test material,using the planting method of seedling transplanting,setting four treatments,namely,the conventional production,directly returning straws to field(6 t/ha),returning straws to field at low amount of biochar(2 t/ha)and returning straws to field at high amount of biochar(40 t/h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production and yield of super japonica rice Shennong265.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production,after the straws were directly returned to the field,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japonica rice was insufficient,and the leaf output rate and contribu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41.19%and 34.69%,respectively;the number of filled grains per panicle,1000-grain weight,and panicles per plant showed negative effect,leading to a decline in the yield;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turning straws to field at high amount of biochar,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showed a decline trend,both the leaf and stem shea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21.41%and 17.43%,and the number of filled grains per panicle also declined;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turning straws to field at low amount of biochar,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creased,and the leaf contribution rate increased by 11.68%,the number of filled grains per panicle,1000-grain weight,and panicles per plant showed positive effect,showing the potential of yield increase.In conclusion,returning suitable straw biochar to field(2 t/ha)is favorable for promoting the japonica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BIOCHAR JAPONICA rice dry MATTER production
下载PDF
QTL Analysis for Traits Associated with Feeding Value of Straw in Rice (Oryza sativa L.) 被引量:3
2
作者 DONG Chen-fei CAI Qing-sheng +3 位作者 WANG Cai-lin Jiro HARADA Keisuke NEMOTO SHEN Yi-xin 《Rice science》 SCIE 2008年第3期195-200,共6页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he digestibility of rice straw for increasing the utilization of the whole rice plant as feedstuff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feedstuffs shortage in southeastern China. To elucidate the ...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he digestibility of rice straw for increasing the utilization of the whole rice plant as feedstuff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feedstuffs shortage in southeastern China. To elucidate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traits affecting the digestibility of rice straw, a rice population of 111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derived from a cross of Nekken 2xGaya was used to map the quantitative traits loci (QTLs) for 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on (IVDMD), the percentages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and acid detergent fiber (exclusive of residual ash, ADFom) in 2005 and 2006. IVDM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SC,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Fom. A total of 16 QTLs were detected in the two years, and the amounts of variation explained by individual QTLs ranged from 6.9% to 15.5%. Some QTLs for IVDMD and ADFom on chromosome 2 were detected in the two years. On chromosome 2, the interval RM475-RM3515 contained QTLs for IVDMD in the two years and for NSC in 2006 only, while the interval RM3874-RM5305 influenced ADFom in the two years and NSC in 2005 only. At those loci, Gaya contributed favorable alleles to IVDMD and NSC, while Nekken 2 contributed positive alleles to ADF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detergent fiber 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on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rice straw feeding value
下载PDF
基于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的低碳农业园区建设及其减污降碳效益分析
3
作者 丁国平 《上海农业学报》 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根据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针对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秸秆还田温室气体和水污染物排放风险等问题,基于园区水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产生规律和理化特征,构建了以干法厌氧发酵...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根据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针对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秸秆还田温室气体和水污染物排放风险等问题,基于园区水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产生规律和理化特征,构建了以干法厌氧发酵为核心集“农业废弃物处理-热电联产-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了日处理12.0 t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中心,并通过优化秸秆预处理、反应温度、料液回流比等运行参数,实现了高C∕N秸秆类农业废弃物干法厌氧发酵系统的稳定运行,干物质产气量超过350 L∕kg TS,沼气产量约2500 m^(3)∕d,日均发电量4250 kWh,探索出一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农业园区建设之路。根据对2018—2020年三年运行效果的减污降碳综合效益分析,园区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工程每年可减少农田径流TN、TP和COD排放量分别达1.30 t、0.11 t和9.72 t,年均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量约5206 t CO——(2)-eqv,在不计秸秆综合利用政府补贴情况下,通过沼气发电和沼渣生产有机肥取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年均达151.36万元人民币,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水稻秸秆 干法厌氧发酵 资源利用 减污降碳
下载PDF
玉米浆与干稻秸以不同比例混合对黄贮饲料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欣新 张永根 +5 位作者 张微微 张宁 刘凯玉 李春雷 姚庆 王艳菲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82-2688,共7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玉米浆与干稻秸以不同比例混合对黄贮饲料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以水分含量为54.00%的玉米浆和水分含量为10.00%的干稻秸为原料,按玉米浆与干稻秸不同混合比例(1∶1、1∶2、1∶3和2∶1,鲜样质量比)分为4个组... 本试验旨在探讨玉米浆与干稻秸以不同比例混合对黄贮饲料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以水分含量为54.00%的玉米浆和水分含量为10.00%的干稻秸为原料,按玉米浆与干稻秸不同混合比例(1∶1、1∶2、1∶3和2∶1,鲜样质量比)分为4个组(Ⅰ~Ⅳ组),每个组10个重复,在各组中添加等量的复合乳酸菌制剂,并调节水分含量为60.00%,常温贮存60 d后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Ⅱ组的乳酸菌数量、乳酸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Ⅲ组的乙酸含量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Ⅳ组氨态氮/总氮最低,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玉米浆添加量的增加,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并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综合各项指标,确定玉米浆与干稻秸采用1∶2的比例进行混合可得到品质较好的新型黄贮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浆 干稻秸 混合比例 发酵品质
下载PDF
覆草旱作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节水效应 被引量:26
5
作者 秦江涛 胡锋 +3 位作者 李辉信 王一平 黄发泉 黄花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为减小南方季节性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于2003年在江西省余江县进行了水稻覆盖旱作的田间试验。大田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裸地旱作、稻草覆盖旱作和常规水作下水稻大田生长期内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 为减小南方季节性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于2003年在江西省余江县进行了水稻覆盖旱作的田间试验。大田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裸地旱作、稻草覆盖旱作和常规水作下水稻大田生长期内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常规水作处理的灌溉水总量分别是裸地旱作和稻草覆盖旱作灌水量的2.42和3.31倍。旱作处理下水稻的淹水时间明显减少,只有常规淹水处理的1/10左右。由于淹水时间的减少,水分渗漏量和田面蒸发损失也大大降低。旱作条件下,稻草覆盖旱作的水稻分蘖数、叶面积、根系生长明显优于裸地旱作。覆盖旱作产量最高可达6747kg/hm2,接近于常规水作对照的6811.5kg/hm2,两者无显著差异。而裸地旱作处理的水稻产量仅为4716kg/hm2,显著低于常规水作和稻草覆盖旱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为稻草覆盖旱作>裸地旱作>常规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作 秸秆覆盖 节水灌溉 农艺性状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华南地区稻草的厌氧干发酵制取沼气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东 李连华 +2 位作者 马隆龙 袁振宏 孙永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6-760,共5页
研究了经过C/N调节和白腐菌预处理后的稻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干发酵瓶试实验,并根据瓶试实验结果以及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常温1 m^3罐试实验。瓶试实验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秸秆干发酵较为稳定,具有较高的产气率、产甲烷率及沼... 研究了经过C/N调节和白腐菌预处理后的稻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干发酵瓶试实验,并根据瓶试实验结果以及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常温1 m^3罐试实验。瓶试实验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秸秆干发酵较为稳定,具有较高的产气率、产甲烷率及沼气质量。1m^3罐试实验在常温条件下运行89d,累积产气量22.6m^3,且前45d的累积产气量约占总产气量的80.4%。发酵原料产气率为570 L/kgVS,产甲烷率为240 L/kgVS,甲烷百分含量最高可达62%。从pH值、产气量和甲烷百分含量来看,整个发酵过程均为正常发酵。通过循环发酵液的罐试实验表明,发酵液的循环能有效避免酸中毒并提高产气率和产甲烷率,对稻草干发酵而言,循环发酵液是一种较好的搅拌方式。该工艺可为华南地区稻草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秸 干发酵 沼气
下载PDF
秸秆干式厌氧发酵渗滤液回流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徐霄 叶小梅 +3 位作者 常志州 钟盛华 钱玉婷 吴军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3-1278,共6页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干式厌氧发酵渗滤液回流量、回流方式对产气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了渗滤液的COD、VFA、pH变化以及其与产气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温、底物浓度(TS)为18%条件下,发酵培养43d,以0、0.2、0.4、0.6、0.8L...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干式厌氧发酵渗滤液回流量、回流方式对产气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了渗滤液的COD、VFA、pH变化以及其与产气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温、底物浓度(TS)为18%条件下,发酵培养43d,以0、0.2、0.4、0.6、0.8L·d-1的量回流,不同回流量处理间累积产气量差异不显著。底物浓度为20%、发酵84d条件下,每天回流与产气趋势下降后回流以及两相法回流其总产气量较不回流对照分别提高了9.53%、23.13%、12.74%,其中以产气趋势下降后再回流的方式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干式厌氧发酵 渗滤液回流 产气量
下载PDF
氨化与微贮稻草显微组织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15
8
作者 薛志民 邹霞青 郑伸坤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223-227,共5页
干稻草分别通过氨化和微贮处理后,进行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在氨碱的作用下,纤维素与木质素表面之间的结合被破坏,并使部分木质素、矿质、栓质溶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表面保护层结构变化,胞壁膨胀,纤维软化.稻草经微贮处理... 干稻草分别通过氨化和微贮处理后,进行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在氨碱的作用下,纤维素与木质素表面之间的结合被破坏,并使部分木质素、矿质、栓质溶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表面保护层结构变化,胞壁膨胀,纤维软化.稻草经微贮处理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聚糖链的木质素聚合物的酯键被酶解,增加了柔软性和膨胀度,表现为胞壁衬质物亲水强,富有可逆性,结构上的复性呈常态.相比之下,干稻草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交错在一起,粗糙坚韧.经饲料常规分析,普通稻草、氨化及微贮稻草其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41%、9.55%、5.03%,氨化稻草、微贮稻草、干稻草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9%、1.2%、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稻草 氨化 微贮 显微组织结构 饲料
下载PDF
干发酵对稻草结构及产沼气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越敢 郑正 +3 位作者 汪龙眠 罗兴章 张继彪 罗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2,共6页
为了防止稻草焚烧产生的环境污染,采用厌氧干发酵方式对稻草进行资源化处理.通过稻草元素的分析、X射线衍射(XRD)及红外光谱(FT-IR)的分析,考察了干发酵及预处理对稻草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稻草干发酵60d单位挥发固体累积产气量278.1mL/... 为了防止稻草焚烧产生的环境污染,采用厌氧干发酵方式对稻草进行资源化处理.通过稻草元素的分析、X射线衍射(XRD)及红外光谱(FT-IR)的分析,考察了干发酵及预处理对稻草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稻草干发酵60d单位挥发固体累积产气量278.1mL/g(0℃),前30d产气占总产气量的90.3%;XRD显示稻草纤维晶体为纤维素Ⅰ型,堆沤预处理和厌氧发酵未改变纤维素的晶型,但略微增加纤维素的结晶度;FT-IR表明:堆沤预处理使聚糖脱聚、纤维素分子键氢键增强和木质素结构部分改变;发酵主要使聚糖脱聚与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干发酵 结构变化 X射线衍射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下载PDF
旱作水稻营养吸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奕松 黄仲青 +2 位作者 蒋之埙 何方 朱庆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4期469-470,474,共3页
研究了不同覆盖物、施氮量、施氮配比对旱作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覆膜旱作可通过增加施氮量、提高穗肥比例来增加齐穗后叶片、根系中氮素和磷素的含量及茎鞘中钾的含量 ,并提高产量 ;水稻盖草旱作可通过提... 研究了不同覆盖物、施氮量、施氮配比对旱作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覆膜旱作可通过增加施氮量、提高穗肥比例来增加齐穗后叶片、根系中氮素和磷素的含量及茎鞘中钾的含量 ,并提高产量 ;水稻盖草旱作可通过提高分蘖肥比例来增加齐穗后根中氮、磷、钾的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作 覆膜 产量 施肥技术 营养吸收特性
下载PDF
稻秆组合预处理沼气干发酵试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军 杨洪旭 刘强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组合预处理技术对稻草秸秆厌氧干发酵工艺的影响,优化稻秆干发酵组合预处理参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通过温度,粒径,白腐菌剂的质量分数三因素组合对稻秆进行预处理,将其在中温35℃、接种质量分数为30%、料液质量分数为20%、碳氮... 目的探讨组合预处理技术对稻草秸秆厌氧干发酵工艺的影响,优化稻秆干发酵组合预处理参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通过温度,粒径,白腐菌剂的质量分数三因素组合对稻秆进行预处理,将其在中温35℃、接种质量分数为30%、料液质量分数为20%、碳氮质量比为25∶1条件下进行厌氧沼气发酵.结果影响产气量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温度、白腐菌剂、粒径,稻秆最佳组合预处理条件为温度120℃、白腐菌质量分数0.3%、粒径1~2 mm,在此条件下产气量最大,其中甲烷含量平均可达55%以上,且木质素相对含量最高,为24.84%左右.结论热处理、切碎、白腐菌剂组合预处理方法对稻秆沼气干发酵有良好的效果,经过预处理后稻秆中的有机组分释放率增加,从而提高了稻秆发酵产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干发酵 沼气 预处理
下载PDF
旱种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5
12
作者 徐国伟 王朋 +3 位作者 唐成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7,共6页
以汕优63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覆草旱种产量与水种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覆膜旱种稻的产量。覆草旱种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 以汕优63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覆草旱种产量与水种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覆膜旱种稻的产量。覆草旱种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与水种稻无显著差异,而覆膜旱种稻米的垩白度明显高于水种稻,胶稠度和碱解值则显著低于水种稻。水稻旱种后,淀粉谱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消减值提高,覆膜旱种尤为明显。旱种稻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根干重增加,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提高,灌浆中后期根系活力下降较快。表明覆草旱种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物质生产均优于覆膜旱种。对覆草旱种和覆膜旱种在产量和品质形成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草旱种 覆膜旱种 产量 米质
下载PDF
稻草秸秆干发酵产沼气工艺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思颖 樊婷婷 陈雄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12期83-85,共3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以稻草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干发酵产气工艺。确定稻草秸秆干发酵产沼气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pH值7.5、温度33℃、污泥接种量35%、含水率80%,在此条件下,100 g稻草秸秆粉干发酵20d的累积产气量达到了1250 mL。
关键词 稻草秸秆 干发酵 沼气 累积产气量
下载PDF
红壤旱坡地桔园覆盖的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肖润林 李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6-22,共7页
The results show that mulches creat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citru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soil temperature of mulching orchard is higher in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lower in summer and early autumn. The 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ulches creat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citru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soil temperature of mulching orchard is higher in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lower in summer and early autumn. The drought is resisted effectively duing growth of fruit because the higher water content is kept in dry season. Due to the improved nutrient status in soil with mulches the content of nutrient in citrus tree increase significantly . The net economic benefit of citrus orchard with mulching especially mulch with film and rice-straw treatment is 2.229 times th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园 红壤 旱坡地 覆盖 生态效应
下载PDF
覆草旱作对晚稻田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栋 李辉信 +2 位作者 胡锋 李大明 秦江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8-351,共4页
在南方季节性丘陵干旱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覆草旱作、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三种水稻栽培措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下晚稻田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处理显著提高晚稻移栽前和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和... 在南方季节性丘陵干旱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覆草旱作、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三种水稻栽培措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下晚稻田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处理显著提高晚稻移栽前和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和矿质氮含量。在晚稻生育期,覆草旱作和裸地旱作稻田土壤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与裸地旱作相比,覆草旱作和常规水作处理显著提高晚稻成熟期土壤可矿化氮含量。与裸地旱作和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处理显著提高晚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田 旱作 稻草覆盖 土壤氮素
下载PDF
覆草旱种对水稻灌浆期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国伟 王贺正 +2 位作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134,共5页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以及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裸地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对水稻灌浆期间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种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剑叶光合速率以及超氧化物岐化...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以及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裸地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对水稻灌浆期间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种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剑叶光合速率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低于水种水稻,后期尤为明显;旱种稻丙二醛(MDA)含量高于水种水稻,灌浆中后期旱种稻根系活力下降较快;上述生理指标(MDA除外)水种>覆草旱种>覆膜旱种>裸地旱种。表明与其他旱种方式相比,覆草旱种水稻的群体质量相对较好,后期生理活性较高。对覆草旱种与覆膜旱种及水种在生理活性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草旱种 覆膜旱种 生理活性
下载PDF
稻草与氨化稻草干物质采食量的模型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吉鹍 钟小军 +2 位作者 赵辉 肖海红 张鵁 《中国奶牛》 2010年第5期12-14,共3页
本研究分别以稻草、氨化稻草为唯一能量和蛋白质来源,实测了山羊稻草、氨化稻草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并借鉴现有成熟模型,建立了以稻草、氨化稻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DF)为预测因子的干物质采食量预测模型:DMI稻(g/d.kgMW)=30/NDF(%DM),DM... 本研究分别以稻草、氨化稻草为唯一能量和蛋白质来源,实测了山羊稻草、氨化稻草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并借鉴现有成熟模型,建立了以稻草、氨化稻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DF)为预测因子的干物质采食量预测模型:DMI稻(g/d.kgMW)=30/NDF(%DM),DMI氨稻(g/d.kgMW)=39/NDF(%DM)。经验证,稻草、氨化稻草DMI预测模型的平均偏差(MD)分别为0.48g/d.kgMW与0.85g/d.kgMW,相应的平均预测方差(MSPE)为0.3599与1.0124。稻草与氨化稻草的MD、MSPE均很低,表明所建DMI预测模型精确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氨化稻草 采食量 模型
下载PDF
长江地区旱种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国伟 王贺正 +2 位作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91,共8页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以及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裸地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表现及其生长发育的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旱种产量与水种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以及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裸地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表现及其生长发育的特性。结果表明,覆草旱种产量与水种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覆膜旱种与裸地旱种。覆草旱种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与水种稻无显著差异,而覆膜旱种与裸地旱种稻米的垩白度及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水种稻,胶稠度则显著低于水种稻。水稻旱种后,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降低,消减值提高,覆膜旱种尤为明显。与水种相比较,覆盖旱种后籽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的时间提前,活跃灌浆期缩短。水稻覆草旱种后有效分蘖期前生长缓慢,明显低于水种及覆膜旱种,但最终成穗数及成穗率较高,抽穗至成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水种减少,但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旱种方式,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较水种显著提高。文章最后对水稻不同种植方式间在产量和品质形成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草旱种 覆膜旱种 产量 米质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张水清 钟旭华 +1 位作者 黄农荣 吕国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4-290,共7页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蘖,最高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协同提高,最终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稻草还田增强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提高,最终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量。稻谷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及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稻草覆盖还田的情况下,增加前期施氮量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草覆盖还田 稻谷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干物质生产
下载PDF
稻草与不同饲料混合在体外消化率上的组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吉鹍 包赛娜 李龙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7-144,共8页
以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对鲁梅克斯K-1(Rumex patientia,RP)、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AS)、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SHS)、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SS)、矮象草(Pennisetumpurputeumcv.mott,PPM)、苜蓿(Medicagosativ... 以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对鲁梅克斯K-1(Rumex patientia,RP)、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AS)、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SHS)、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SS)、矮象草(Pennisetumpurputeumcv.mott,PPM)、苜蓿(Medicagosativa,MS)、木薯干草(CH)、稻草(RS)、氨化稻草(ARS)与木薯渣(CR)的品质进行了评定。IVDMD(%)自高到低的排序为:CR(77.63)、RP(61.32)、MS(55.26)、AS(54.91)、CH(52.97)、SHS(40.24)、PPM(38.70)、ARS(36.88)、SS(34.15)、RS(26.63)。除AS与MS外,各种饲料间的IVDMD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将组合效应值(AE)定义为混合饲料实测IVDMD与各单个饲料IVDMD加权和值之差。分别以RS、ARS作为低、中等品质基础秸秆饲料,再分别添补RP、AS、SHS、SS、PPM、MS与CH(RS还补饲ARS),共6个组合。结果表明,任一组合均观察到正组合效应,以添补MS的最大;CH作为添补料其效果要好于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相似;对低质秸秆基础饲料的补饲较对中等品质的组合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添补 牧草 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组合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