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hitosan on Fusarium sulphureum in Relation to Dry Rot of Potato Tuber 被引量:13
1
作者 LI Yong-cai SUN Xiao-juan BI Yang GE Yong-hong WANG Y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97-604,共8页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hitosan on Fusarium sulphureum in relation t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dry rot of potato tuber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spore germination and mycelial growth of F. sulphureum we...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hitosan on Fusarium sulphureum in relation t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dry rot of potato tuber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spore germination and mycelial growth of F. sulphureum were inhibited by chitosan treatment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chitosan concentration used in this study. Morph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intertwisting hyphal, distortion, and swelling with excessive branching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observa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observation further indicated the ultrastructural alterations of hyphae. These changes included abnormal distribution of cytoplasma, non-membraneous inclusion bodies assembling in cytoplasm, considerable thickening of the hyphal cellular walls, and very frequent septation with malformed septa. Application of chitosan at higher concentration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fungal hyphae, including cellular membrane disorganisation, cell wall disruption, and breaking of inner cytoplast. New hyphae (daughter hyphae) inside the collapsed hyphal cells was often detected in the cytoplasm of chitosan-treated hyphae. In vivo tests showed that chitosan treatment at 0.5 or 1%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 dry rot of potato tuber inoculated with a spore suspension ofF. sulphureum. However, the chitosan treatment at 1% caused phytotoxicity to potato tuber.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chitosan could be a promising handling as a natural fungicide to partially substitute for the synthetic fungicides in potato tu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TOSAN Fusarium sulphureum 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POTATO dry rot
下载PDF
Differential Rate of Dry Rot in <i>Dioscorea rotundata</i>(White Yam) along the Tuber Length Due to Rot Causing Fungi 被引量:1
2
作者 Apovughaye Taiga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2年第4期452-455,共4页
The 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Dioscorea rotundata (white yam) tuber to rot infecting fungi was investigated. Isolation was made from the periphery of the rotted tuber tissues, followed by a pathogenicity ... The 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Dioscorea rotundata (white yam) tuber to rot infecting fungi was investigated. Isolation was made from the periphery of the rotted tuber tissues, followed by a pathogenicity test and identification of isolates. Three fungi associated with D. rotundata (white yam) were isolated;they include Penicillium oxalicum, Aspergillus niger and Rhizopus stolonifer. Each of the isolates from pure cultures were inoculated on the head, middle and tail regions of healthy yam tubers. The three fungi were found to be pathogenic at different rates at the head, middle and tail ends of the yam tuber respectively. The head region was less susceptible to the three fungi with the following rot depths (P. oxalicum 25 mma, A. niger 18.2 mma and R. stolenifer 12.7 mmb). Rot depth in the middle region was (P. oxalicum 15 mma, A. niger 10.6 mma and R. stolenifer 8.8 mmb). While the tail region of the yam tuber recorded rot depth of (P. oxalicum 32.0 mma, A. niger 26.4 mma and R. stolenifer 20.8 mmb) respectively. Generally, the tail region of D. rotundata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fungal attack and the rot recorded in the tail reg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rot at the middle and the head.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yam tubers should be stacked with their head on the ground to reduce incidence of rotting in stock-piled yam tu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OSCOREA rotundata TUBER Fungal dry rot Head Middle Tail
下载PDF
Unravelling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Stress Response on Development of Dry Root Rot [<i>Rhizoctonia bataticola</i>(Taub.)] Butler in Chickpea
3
作者 Mamta Sharma Suresh Pande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3期584-589,共6页
Erratic rainfalls and rise in temperature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under the changing scenario of climate particularly in semiarid tropics. As a consequence of it, a drastic shift of chickpea diseases have been recor... Erratic rainfalls and rise in temperature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under the changing scenario of climate particularly in semiarid tropics. As a consequence of it, a drastic shift of chickpea diseases have been recorded throughout the major chickpea growing regions in India and elsewhere. Dry root rot (DRR) caused by Rhizoctonia bataticola (Taub.) Butler [Pycnidial stage: Macrophomina phaseolina (Tassi) Goid] was found as a potentially emerging constraint to chickpea production than wilt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iceris).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DRR indicate strong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variable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The present study therefore was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role of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n, colo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RR under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he DRR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deficit. Out of five temperature regimes (15?C, 20?C, 25?C, 30?C and 35?C) and four moisture levels (40%, 60%, 80% and 100%), a combin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35?C)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60%) predisposes chickpea to DRR. The study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high temperature coupled with soil moisture deficit is the climate change variables predisposing chickpea to R. bataticola infection, colo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CKPEA Climate Change Drought dry Root rot Soil Moisture TEMPERATURE
下载PDF
一种河南石榴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胡月华 杜保伟 裴冬丽 《中国果树》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2020年10月对河南省商丘市石榴产区病害进行调查,发现大量石榴果实发生干腐病,病部组织失水干缩,呈干硬的黑褐色斑块,严重的整个果实呈干硬状态。采摘患病的石榴果实,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5株病原菌菌株,其形态特征一致,选取... 2020年10月对河南省商丘市石榴产区病害进行调查,发现大量石榴果实发生干腐病,病部组织失水干缩,呈干硬的黑褐色斑块,严重的整个果实呈干硬状态。采摘患病的石榴果实,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5株病原菌菌株,其形态特征一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纯培养菌株SQPGBD1作为试验菌株。对菌株SQPGBD1进行显微形态学、致病性鉴定和多基因(ITS、TUB2和EF1-α)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石榴干腐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采用十字交叉法分析菌株SQPGBD1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最适合该菌株生长的pH值为6,温度为30℃,光照条件为12 h光照12 h黑暗,最有利于该菌株生长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试验结果为石榴干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干腐病 葡萄座腔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高光谱图像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的马铃薯干腐病潜育期识别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凡 王文秀 +3 位作者 王春山 周冀 潘阳 孙剑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0-489,共10页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其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易被镰刀真菌侵染而产生干腐病,最终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因此实现马铃薯干腐病的早期快速无损检测是必要的。在样品被病原菌侵染时,经历了健康—潜育期...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其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易被镰刀真菌侵染而产生干腐病,最终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因此实现马铃薯干腐病的早期快速无损检测是必要的。在样品被病原菌侵染时,经历了健康—潜育期—轻度病害—重度病害的阶段,其中潜育期的样品难以识别,主要源于病害发生时间较短,表面未形成肉眼可见的病斑,与健康样品相似。为了实现马铃薯干腐病潜育期的识别,结合高光谱成像和深度学习展开马铃薯干腐病早期诊断研究。以健康和不同腐败程度马铃薯为实验对象,获取健康和不同病害等级的马铃薯高光谱图像。然后基于ENVI人工选取健康部位和不同腐败程度样品的病斑部位为感兴趣区域(ROI),并计算ROI的平均光谱值作为该样品的最终光谱信息。以光谱数据作为输入变量,病害等级作为输出变量,建立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并对其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筛选出最优网络层模型为Model_3_3。并基于此结构进行学习率的优化,得到Model_0.0001识别效果最好,其总体准确率、精度、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9.68%、99.76%、98.82%、99.54%。为了进一步突显CNN应用于马铃薯干腐病潜育期识别的优势,建立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随机森林(RF)、K-近邻法(KNN)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结果显示,四种常规算法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0.77%、92.30%、93.10%和92.34%,其中对潜育期样品识别率分别为91.00%、85.58%、94.18%和90.33%。对于总体准确率,CNN模型较几种常规方法提高了6.58%~8.91%;对于潜育期样品的识别,CNN模型较常规方法提高了5.55%~14.15%。研究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CNN可以有效实现马铃薯干腐病潜育期识别,为提高马铃薯病害早期诊断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高光谱成像技术 卷积神经网络 潜育期
下载PDF
灵武长枣干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马乔女 贾慧 +2 位作者 顾欣 赵岩 王新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为明确灵武长枣干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对灵武长枣干腐病发病枝条采样,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3株疑似病原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GF1菌株为灵武长... 为明确灵武长枣干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对灵武长枣干腐病发病枝条采样,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3株疑似病原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GF1菌株为灵武长枣干腐病病原菌。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GF1菌株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GF1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为6;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7;光照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孢子致死条件为55℃/20 min和60℃/10 min及以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长枣 干腐病 病原菌 木贼镰孢菌
下载PDF
核桃楸青皮活性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7
作者 薛佳丽 王子桐 +2 位作者 王珏玉 白龙 赵敏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68-70,共3页
核桃楸青皮中具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抑菌活性(包括真菌和细菌),还有诸多生活类应用如农业、果蔬保鲜、色素类、抗肿瘤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核桃楸青皮的研究现状包括核桃楸青皮的抑菌活性研究现状和其他生活类应用,以及山核桃干... 核桃楸青皮中具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抑菌活性(包括真菌和细菌),还有诸多生活类应用如农业、果蔬保鲜、色素类、抗肿瘤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核桃楸青皮的研究现状包括核桃楸青皮的抑菌活性研究现状和其他生活类应用,以及山核桃干腐病的危害和防治,为核桃楸青皮后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楸青皮 抑菌活性 山核桃干腐病
下载PDF
一株马铃薯干腐病生防菌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8
作者 吴慧芳 蒙耀 +2 位作者 石晖琴 魏琳 沈硕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镰孢菌引起的马铃薯干腐病是影响马铃薯贮存期间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寻找高效低毒的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生防药剂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为病原菌,测定分离自马铃薯块茎的菌株2-1... 镰孢菌引起的马铃薯干腐病是影响马铃薯贮存期间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寻找高效低毒的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生防药剂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为病原菌,测定分离自马铃薯块茎的菌株2-1-9-CJK-2的抑菌活性。该菌株发酵液、无菌发酵液、菌悬液、胞内组分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对腐皮镰孢均具有抑菌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3.37%、61.92%、80.82%、44.01%和49.16%。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其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马铃薯切片试验和马铃薯块茎试验表明,当菌株发酵液浓度为1×10^(9)cfu/mL时,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除此之外,菌株可以分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具有溶磷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但不具有溶血性,并且对供试的其他6种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研究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2-1-9-CJK-2抑菌谱广,具有生物安全性,对腐皮镰孢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可为马铃薯干腐病生防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干腐病 腐皮镰孢 贝莱斯芽胞杆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暹罗芽胞杆菌JZ1-4-10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菌作用及机理
9
作者 蒙耀 吴慧芳 +2 位作者 魏琳 石晖琴 沈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1-651,共11页
为了得到对马铃薯干腐病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4株芽胞杆菌中筛选出暹罗芽胞杆菌JZ1-4-10,并通过马铃薯活体试验探究菌株JZ1-4-10防治马铃薯干腐病及其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芽胞杆菌中菌株JZ1-4-10的抑菌... 为了得到对马铃薯干腐病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生防细菌,本研究从4株芽胞杆菌中筛选出暹罗芽胞杆菌JZ1-4-10,并通过马铃薯活体试验探究菌株JZ1-4-10防治马铃薯干腐病及其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株芽胞杆菌中菌株JZ1-4-10的抑菌活性最高,对茄病镰刀菌的抑菌率达59.15%,发酵液的抑菌率达61.25%;此外,菌株JZ1-4-10处理有效提高了马铃薯SOD和POD活性,降低PPO酶活性和MDA含量,保持了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品质,且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预防效果优于治疗、钝化的防治效果,达85.17%;同时,该菌株菌悬液及挥发性有机物均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并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因此,暹罗芽胞杆菌JZ1-4-10对马铃薯干腐病有着巨大的防治潜力,可进一步开发成生防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病镰刀菌 暹罗芽胞杆菌 马铃薯干腐病 抑菌机理
下载PDF
甘肃窖藏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艳 朱福鹏 +7 位作者 陈富 师桂英 赵元寿 张凤 巩文娟 张威 王小晶 李永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0-248,共9页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马铃薯主产区窖藏块茎干腐病致病菌的种类,确定强致病性的优势种群。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从甘肃省通风贮藏库窖藏的典型马铃薯干腐病发病块茎组织中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真菌ITS序列进行菌种鉴定,用MEGA软...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马铃薯主产区窖藏块茎干腐病致病菌的种类,确定强致病性的优势种群。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从甘肃省通风贮藏库窖藏的典型马铃薯干腐病发病块茎组织中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真菌ITS序列进行菌种鉴定,用MEGA软件比较亲缘关系,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分离菌株对‘大西洋’和‘陇薯7号’马铃薯微型薯的致病性。结果从采集的马铃薯罹病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15株真菌,分别鉴定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环孢镰刀菌(F.annulatum),分离频率在6.67%~26.67%之间。6种镰刀菌均可导致马铃薯块茎发病,其中锐顶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引起的病斑显著大于其他3种镰刀菌引起的病斑。结论引起甘肃窖藏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三线镰刀菌、茄病镰刀菌、锐顶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环孢镰刀菌,致病力强的优势种群为锐顶镰刀菌、三线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环孢镰刀菌作为马铃薯干腐病的致病菌属首次在我国被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镰刀菌 分离 致病性
下载PDF
不同地区枣树干腐病病原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颢光 魏晨星 +5 位作者 祁魏峥 文才艺 王留超 万鑫茹 臧睿 赵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为有效防控枣树干腐病,以47株不同来源的枣树干腐病斑分离物为材料,采用ITS和EF-1α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室内接种方法,对枣树干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47株不同来源的枣树干腐病病原菌包括葡萄座... 为有效防控枣树干腐病,以47株不同来源的枣树干腐病斑分离物为材料,采用ITS和EF-1α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室内接种方法,对枣树干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47株不同来源的枣树干腐病病原菌包括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希氏座腔菌(Spencermartinsia viticola)、平截色二孢(Diplodia mutila)、色二孢菌(D. seriata)和火炬树暗葡腔菌(Phaeobotryon rhois)5个种,其中,S. viticola的分离频率最高,约65.96%,B. dothidea的分离频率次之,为17.02%;河南和河北的优势病原菌分别为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和色二孢菌(D. seriata),山西、甘肃和宁夏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希氏座腔菌(S. viticola);枣树干腐病的5种病原菌中B. dothidea的致病力最强,P. rhois的致病力最弱;病原菌S. viticola在山西和河北的分离株致病力较强,在河南、宁夏和甘肃的分离株致病力较弱。以上研究表明,枣树干腐病的病原主要由5种葡萄座腔科的真菌组成,不同地域的优势病原菌存在差异;此外,不同地区的同种病原菌的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病原菌株间的致病力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干腐病 病原真菌 病原鉴定 致病力 地域差异
下载PDF
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条件筛选及致病性分析
12
作者 肖萌萌 贺付蒙 +5 位作者 冯旭 徐永清 蒋先锋 王雪 刘丹 李凤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94-1602,共9页
旨在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的温度、时间、pH、碳源及碳源浓度进行筛选,应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依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筛选得到影响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的关键因素。以呕吐毒素含量为响应值借助Design-Expert ... 旨在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的温度、时间、pH、碳源及碳源浓度进行筛选,应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依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筛选得到影响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的关键因素。以呕吐毒素含量为响应值借助Design-Expert v8.0.6软件分析各影响因子与响应值的相互作用,预测最适条件并验证。试验得到一个拟合程度高、误差小的模型,得出呕吐毒素含量最大时的条件为: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温度26.19℃、pH 6.12、培养时间25.38 d。在此条件下,呕吐毒素含量预测值为2.50 ng/mL,实际测得呕吐毒素含量为2.57 ng/mL。低浓度呕吐毒素处理能减小马铃薯病斑面积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镰刀菌 响应面法 呕吐毒素
下载PDF
马铃薯育种材料在哈萨克斯坦地区的病毒鉴定和干腐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珍珍 AZIMAKHAN Moldir +5 位作者 SERIKOVA Zhuldyz KHASSANOV Vadim TULEEVA Asiya 张志凯 吕典秋 胡柏耿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4期127-134,共8页
旨在揭示马铃薯育种材料对马铃薯干腐病抗性及马铃薯病毒病侵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尖孢镰刀菌侵染,对3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的病毒侵染情况及马铃薯干腐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阿克莫拉地区马铃薯病毒病侵染发生情况复... 旨在揭示马铃薯育种材料对马铃薯干腐病抗性及马铃薯病毒病侵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尖孢镰刀菌侵染,对3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的病毒侵染情况及马铃薯干腐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阿克莫拉地区马铃薯病毒病侵染发生情况复杂,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38份材料中,18个品系和1个品种材料未侵染马铃薯病毒;对18份马铃薯育种材料尖孢镰刀菌抗性鉴定,其中抗性材料1份,中抗材料1份,其余均不具有抗病性。哈萨克斯坦阿克拉莫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情况复杂,需注重种薯脱毒及防控病毒传播;干腐病抗性材料可作为育种亲本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病 干腐病 尖孢镰刀菌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抗性
下载PDF
甘肃河西马铃薯根际生防木霉菌对接骨木镰刀菌的拮抗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33
14
作者 张茹 李金花 +1 位作者 柴兆祥 王蒂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5,共8页
从甘肃省西部地区农牧交错区的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108株木霉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0株对马铃薯干腐病主要病菌接骨木镰刀菌拮抗效果较好的木霉菌株,抗性系数均在0.826以上,其中天祝3株、永登4株、山丹3株。根据形态学特征、... 从甘肃省西部地区农牧交错区的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108株木霉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0株对马铃薯干腐病主要病菌接骨木镰刀菌拮抗效果较好的木霉菌株,抗性系数均在0.826以上,其中天祝3株、永登4株、山丹3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和ITS序列分析,将这10株生防木霉菌鉴定为哈茨木霉、长枝木霉、深绿木霉和粘绿木霉4个种。研究结果还表明,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生防木霉菌种为哈茨木霉和长枝木霉,长枝木霉与深绿木霉对病原菌接骨木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最强。长枝木霉菌对接骨木镰刀菌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在国内系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根用土壤 木霉菌 十腐病 拮抗作用
下载PDF
黑龙江省马铃薯干腐病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 被引量:25
15
作者 闵凡祥 王晓丹 +6 位作者 胡林双 魏琪 董学志 李凤兰 李鹤春 刘伟婷 郭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2-115,119,共5页
本研究将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干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和病原菌纯化,得到27个镰刀菌菌株,通过致病性鉴定,其中的1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上述18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为6种镰刀菌,分别为拟... 本研究将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干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和病原菌纯化,得到27个镰刀菌菌株,通过致病性鉴定,其中的1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上述18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为6种镰刀菌,分别为拟枝孢镰孢(Fusarium sporotrioides)、茄镰孢(F.solani)、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拟丝孢镰孢(F.trichothecioides)、燕麦镰孢(F.avenaceum)和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solanivar.coerule-um)。同时对上述6种镰刀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致病性不同,以接骨木镰孢、燕麦镰孢和拟丝孢镰孢致病力最强,拟枝孢镰孢致病力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干腐病 镰刀菌 致病性
下载PDF
马铃薯干腐病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丽丽 徐韬 +3 位作者 李琳 相阳 魏涛 李克梅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2-226,共5页
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马铃薯干腐病两种病原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rn)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二者最适生长培养基均为PDA培养基,生长温度5~35℃,25℃为最适温度,pH值5.0~11.0。F.acuminaturn菌... 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马铃薯干腐病两种病原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rn)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二者最适生长培养基均为PDA培养基,生长温度5~35℃,25℃为最适温度,pH值5.0~11.0。F.acuminaturn菌丝生长的最适酸碱度为pH值7.0,相对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尿素;F.culmorum菌丝生长的最适酸碱度为pH值6.0,相对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这两种病原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和72%霜脲·锰锌抑菌效果相对最强,有效中浓度(EC50)平均值范围为70.604~76.812mg/L,表现出良好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外源H_2O_2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及其机理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林刚 李渐鹏 +3 位作者 李永才 毕阳 葛永红 王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4745-4752,共8页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氢(H2O2)处理对采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分析外源H2O2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生长、菌落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并以...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氢(H2O2)处理对采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分析外源H2O2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生长、菌落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并以陇薯3号马铃薯为试材,分别在处理前后接种F.sulphureum,研究外源H2O2对病害的治愈和预防作用。【结果】外源H2O2处理强烈抑制了F.sulphureum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且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显著增大了F.sulphureum的细胞膜透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H2O2处理过的F.sulphureum菌落分布不均匀,菌丝缠绕、扭曲在一起,部分菌丝出现断裂、塌陷等现象;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到H2O2处理过的菌丝细胞壁加厚且内部出现空腔。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外源H2O2处理对处理前后接种F.sulphureum的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均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论】H2O2不仅对病原物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还能有效提高马铃薯块茎组织的抗病性,因此H2O2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马铃薯采后病害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H2O2 抑菌 诱导抗病性
下载PDF
柠檬酸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庆春 李永才 +2 位作者 毕阳 孙小娟 王化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研究了不同柠檬酸浓度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45mmol.L-1的柠檬酸处理对损伤接种F.sulphureum的抑制效果最好,处理后病班直径比对照降低了74%,而60mmol.L-1的柠檬酸处理则对马铃薯产生了轻微... 研究了不同柠檬酸浓度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45mmol.L-1的柠檬酸处理对损伤接种F.sulphureum的抑制效果最好,处理后病班直径比对照降低了74%,而60mmol.L-1的柠檬酸处理则对马铃薯产生了轻微的药害;切片在诱导处理48 h后表现最大抗病性.马铃薯块茎组织经浓度为45 mmoL.L-1的柠檬酸处理后,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明显升高,类黄酮和总酚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说明柠檬酸能有效抑制马铃薯干腐病与组织内这4种抗性酶的活性以及类黄酮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马铃薯 干腐病
下载PDF
三种防腐剂对马铃薯薯块干腐病菌的毒力及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梅 田世龙 +3 位作者 程建新 李守强 葛霞 张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8-192,共5页
马铃薯干腐病是目前马铃薯贮藏期间发生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已成为影响马铃薯贮藏保鲜的瓶颈问题之一。为筛选出施用简便、安全高效且能取代液体类毒性强的防腐剂,试验对二氧化氯、仲丁胺和过氧乙酸三种熏蒸型防腐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 马铃薯干腐病是目前马铃薯贮藏期间发生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已成为影响马铃薯贮藏保鲜的瓶颈问题之一。为筛选出施用简便、安全高效且能取代液体类毒性强的防腐剂,试验对二氧化氯、仲丁胺和过氧乙酸三种熏蒸型防腐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抑制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三种防腐剂对马铃薯干腐病具有不同的抑制活性,其中仲丁胺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菌效果最佳,其毒力回归式为y=3.608 7+7.500 8x,EC50为0.202 8μg/mL。通过3种防腐剂的体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3种防腐剂处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马铃薯块茎的发病率,其中以仲丁胺控制效果最佳,95μg/kg浓度处理可明显降低接种马铃薯薯块的发病率和病斑扩展速度。因此可以推断仲丁胺是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理想药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干腐病 二氧化氯 仲丁胺 过氧乙酸 毒力 抑制效果
下载PDF
寡雄蛋白(Oligandrin)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及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筱 潘静宇 +3 位作者 李永才 杨兰 高春丽 毕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9-344,369,共7页
本实验以"新大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试材,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了寡雄蛋白(oligandrin)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同时从生化和分子水平上分析揭示了寡雄蛋白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苯丙烷代谢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56... 本实验以"新大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试材,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了寡雄蛋白(oligandrin)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同时从生化和分子水平上分析揭示了寡雄蛋白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苯丙烷代谢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56、24、18、12、6μg/m L寡雄蛋白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扩展都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24μg/m L寡雄蛋白处理效果最佳,处理后块茎病斑直径为对照的58.33%;进一步研究表明寡雄蛋白处理能提高与马铃薯块茎组织苯丙烷代谢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脱氢酶(CAD)、肉桂酸羟化酶(C4H)和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的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抗性物质总酚、类黄酮及木质素含量也因寡雄蛋白处理而提高,在处理后第3 d类黄酮含量出现高峰,高于对照果实54%。可见寡雄蛋白可通过增强组织的苯丙烷代谢而提高马铃薯块茎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寡雄蛋白 苯丙烷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