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浸式三维视线追踪算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新灿 潘世豪 +1 位作者 王雅萍 帖云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27-2035,共9页
针对大型沉浸式虚拟环境中人机交互完全依赖肢体动作且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利用三维视线追踪技术得到用户注视点,以实现交互操作,为沉浸式环境提供一种自然、双向的交互手段。创新性地将Leap Motion用于瞳孔位置跟踪,通过被动式光学追踪... 针对大型沉浸式虚拟环境中人机交互完全依赖肢体动作且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利用三维视线追踪技术得到用户注视点,以实现交互操作,为沉浸式环境提供一种自然、双向的交互手段。创新性地将Leap Motion用于瞳孔位置跟踪,通过被动式光学追踪设备获取使用者的头部运动状态,依据初始标定得到的映射方程来估计使用者大空间范围内自由运动状态下的三维注视点。实验表明,使用者在3.0 m×3.2 m×2.0 m的空间内自由运动时,集成系统对三维注视点的估计频率可达60 Hz,估计误差小于45 mm,为视线追踪在沉浸式虚拟环境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视线追踪 双视线向量 沉浸式环境 自由运动
下载PDF
晚清西方漫游者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凝视维度 被引量:1
2
作者 洪思慧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9-76,共8页
晚清西方来华漫游者著述了大量的访华游记,这些作品普遍对彼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作了带有意识形态化的批评和乌托邦化的赞扬。这种双重凝视现象虽然反映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互补,但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来考虑... 晚清西方来华漫游者著述了大量的访华游记,这些作品普遍对彼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作了带有意识形态化的批评和乌托邦化的赞扬。这种双重凝视现象虽然反映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互补,但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来考虑漫游者凝视维度的形象学意义,可以给出新的理解——漫游者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凝视生成了一种在相互对立基础上相互包涵进而综合再现的辩证形象。这种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既矛盾又融合的凝视观感,既是社会空间生产发展的动态展现,也是社会空间形象的综合显现,同时更是社会空间生活的真实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西方漫游者 中国城市 双重凝视
下载PDF
同心多尺度成像模式下的高分辨子成像系统设计 被引量:4
3
作者 吴雄雄 王晓蕊 +1 位作者 袁影 张建磊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44-2650,共7页
以同心多尺度成像模式为基础,结合人眼视网膜凹成像思想,提出了一种宽视场与双分辨率成像组合的新型同心多尺度成像系统,在广域视场范围内实现了对关注的感兴趣目标区域的高分辨动态注视。介绍了同心多尺度双分辨率成像系统的工作方式;... 以同心多尺度成像模式为基础,结合人眼视网膜凹成像思想,提出了一种宽视场与双分辨率成像组合的新型同心多尺度成像系统,在广域视场范围内实现了对关注的感兴趣目标区域的高分辨动态注视。介绍了同心多尺度双分辨率成像系统的工作方式;使用一个单透镜和一个双胶合透镜为初始结构,结合二轴微机电系统(MEMS)扫描微镜组合形成光路;利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优化设计了成像波段为0.486~0.656μm,在单个分通道视场内(30°)可对关注的小视场区域(6°)高分辨注视跟踪的子成像系统。对成像系统的像质以及点列图、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场曲、畸变曲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设计的子成像系统在全视场内成像均匀,接近衍射极限,场曲和畸变较小,最大场曲不超过0.6mm,最大畸变小于1.5%,能够满足同心多尺度双分辨率成像系统对子成像系统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多尺度成像系统 凹成像 双分辨率成像 MEMS扫描微镜 高分辨动态注视 宽视场
下载PDF
“现代性”视角下西人对打箭炉的建筑认知——以20世纪之交西人游记为例
4
作者 邓巍婷 田凯 《华中建筑》 2021年第11期9-12,共4页
20世纪之交大量旅藏西人途经打箭炉,他们以西方城市现代化转型中生成的古典与现代精神并存的现代性认知视角,在游记里塑造了其眼中打箭炉的建筑形象,将这些游记作为线索尝试去剖析西人对打箭炉的建筑认知特征。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将西... 20世纪之交大量旅藏西人途经打箭炉,他们以西方城市现代化转型中生成的古典与现代精神并存的现代性认知视角,在游记里塑造了其眼中打箭炉的建筑形象,将这些游记作为线索尝试去剖析西人对打箭炉的建筑认知特征。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将西人在现代性视角下的记载与当地内部视角下的记载作对比分析,得知在该视角下西人对打箭炉的建筑认知呈现出赞美与批判并存的双重凝视特征,表现为既有对打箭炉在汉藏文化交融下生成独特建筑形态的正面描述,又存在对当时该地落后建筑空间的负面描述。这实质反映的是他们对自身建筑文化的认同与否定。通过研究该认知特征及形成原因,为今后通过西人这一新的视角去研究打箭炉的建筑面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人视角 打箭炉 城市和建筑 认知 双重凝视
下载PDF
肖像凝视的视觉效力——论南希《肖像画的凝视》中的双重凝视 被引量:3
5
作者 陆颖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405-422,564,共19页
《肖像画的凝视》(Le Regard du Portrait)是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在2000年发表的一本画论小册,书中反映了南希本人对肖像画这一艺术形式及肖像画主体的理解。肖像无时无刻不在与个人主体性发生关联与对话,肖像画的凝视是... 《肖像画的凝视》(Le Regard du Portrait)是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在2000年发表的一本画论小册,书中反映了南希本人对肖像画这一艺术形式及肖像画主体的理解。肖像无时无刻不在与个人主体性发生关联与对话,肖像画的凝视是主体性的凝视却又绝非囿于主体性之困。南希凝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凝视的'双重性',其对肖像画凝视的思考大体拆解为以下四个层面:①强调肖像画的自主性,将其视其为主体的出生或再造、缺席或死亡。②肖像画与人物主体之间存在相似性,南希强调正是主体的缺席成全了肖像画的相似性,使画像具有脱离于现实真实的自主性。③肖像画与主体之间的暖昧与张力在于,肖像画的凝视能够唤起读图者对自身'在场'感的回归,即南希所说的由外而内的'回撤'。④肖像画的凝视完成的是一种主体性的打开或延展,是向自身的回返,借由肖像画可以最终解答的问题是:肖像画作为'精神性的生命'如何思考自身和检视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像画 凝视理论 主体性 双重凝视 让-吕克·南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