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of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Effect of wettability and pore structure properties
1
作者 Xiangjie Qin Yuxuan Xia +3 位作者 Juncheng Qiao Jiaheng Chen Jianhui Zeng Jianchao Ca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127-1139,共13页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is involved in numerou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However,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is proces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limited modeling scale and the ef...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is involved in numerou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However,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is proces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limited modeling scale and the effects of complex pore structures and wettability.To address this issue,based on the digital rock of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a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performed considering the interphase drag and boundary slip to clarify the microscopic water-oil displacement process.In addition,a dual-porosity pore network model(PNM)is constructed to obtain the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the sample.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s a recovery process is assessed under different wetting and pore structure properties.Results show that microscopic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explain the corresponding macroscopic relative permeability.The injected water breaks through the outlet earlier with a large mass flow,while thick oil films exist in rough hydrophobic surfaces and poorly connected pores.The variation of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significant,and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s high in the oil-wet system.The flooding is extensive,and the residual oil is trapped in complex pore networks for hydrophilic pore surfaces;thus,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lower in the water-wet system.While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the worst in mixed-wetting systems for poor water connectivity.Microporosity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invading oil volume fraction due to strong capillary resistance,and a large microporosity corresponds to low residual oil saturation.This work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water-oil flow from different modeling perspectives and helps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enhanced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Water-oil flow WETTABILITY pore structures dual porosity pore network model(PNM) Free surface model
下载PDF
仓内谷物通风干燥过程的孔道网络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袁越锦 徐英英 刘相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5-118,共4页
以仓内玉米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孔道网络方法和传递过程原理等知识,建立了考虑颗粒自身热质传递、孔隙气相对流、温度梯度和孔道结构特征等因素的仓内谷物通风干燥孔道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易拓展,干燥变量信息全面,可直接输入物料结构特... 以仓内玉米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孔道网络方法和传递过程原理等知识,建立了考虑颗粒自身热质传递、孔隙气相对流、温度梯度和孔道结构特征等因素的仓内谷物通风干燥孔道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易拓展,干燥变量信息全面,可直接输入物料结构特征参数来模拟预测干燥特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 干燥 孔道网络模型 双尺度
下载PDF
双孔结构储层油气产能的测井预测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夏宏泉 刘红歧 +2 位作者 王拥军 张树东 常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33,共5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预测双孔结构碳酸盐岩储层油气产能的新方法。根据碳酸盐岩剖面中的双孔结构储层的地质和测井特征 ,提取与储层产能密切相关的多个测井和地质参数 ,考虑这些参数与产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以及产能数据的变化特点 ,... 介绍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预测双孔结构碳酸盐岩储层油气产能的新方法。根据碳酸盐岩剖面中的双孔结构储层的地质和测井特征 ,提取与储层产能密切相关的多个测井和地质参数 ,考虑这些参数与产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以及产能数据的变化特点 ,采用 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其储层产能的预测模型。处理了轮南油田的多口井测井资料 ,所预测的储层段产能与试油产能较为一致 ,效果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产能 双孔结构 储层 测井 地质参数 神经网络 预测方法
下载PDF
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洞—裂缝型储层产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军 祁兴中 +1 位作者 夏宏权 刘红歧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9-104,共6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来预测双孔结构碳酸盐岩储层产能的新方法。首先根据碳酸盐岩剖面中双孔结构储层的地质和测井特征,提取与储层产能密切相关的多个测井和地质参数,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产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以及产能数据的变化特点,采... 介绍了一种基于测井资料来预测双孔结构碳酸盐岩储层产能的新方法。首先根据碳酸盐岩剖面中双孔结构储层的地质和测井特征,提取与储层产能密切相关的多个测井和地质参数,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产能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以及产能数据的变化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其储层产能的预测模型,由此处理了轮南地区的多口井测井资料。所预测的储层段产能与试油产能较为一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资料 储层 地持数 神经网络 碳酸盐岩 轮南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碳酸盐岩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构建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罗瑜 王寅 +1 位作者 王容 袁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为了明确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微观渗流机理,需构建能够精准表征真实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三维结构的数字化模型。利用碳酸盐岩样品CT扫描图像和图像分割技术,构建出反映样品结构的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数字岩心模型,并依据不同的形态特征... 为了明确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微观渗流机理,需构建能够精准表征真实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三维结构的数字化模型。利用碳酸盐岩样品CT扫描图像和图像分割技术,构建出反映样品结构的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数字岩心模型,并依据不同的形态特征参数,分离出样品的孔隙和裂缝空间。通过中心线提取法和最大球填充法,对碳酸盐岩裂缝空间进行了裂缝网络模型提取,结合碳酸盐岩孔隙网络模型,融合为一套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该模型计算得出的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与常规物性实验所获数据较为接近。基于该方法构建的碳酸盐岩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能够精准表征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的真实三维结构,可用于后期微观渗流机理的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双重介质 CT扫描 图像分割 数字岩心模型 孔隙网络模型 裂缝网络模型
下载PDF
双孔隙结构因子及其在储层渗透性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丁骞 甘利灯 +4 位作者 魏乐乐 张宇生 杨昊 姜晓宇 王峣钧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9-347,共9页
除孔隙度外,储层渗透率还受到孔隙形态和孔隙尺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在考虑孔隙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储层渗透性预测的精度。剪切柔度因子作为描述孔隙结构的因子,在渗透率预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单个孔隙结构因子不足以描述... 除孔隙度外,储层渗透率还受到孔隙形态和孔隙尺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在考虑孔隙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储层渗透性预测的精度。剪切柔度因子作为描述孔隙结构的因子,在渗透率预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单个孔隙结构因子不足以描述复杂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根据剪切柔度因子的研究思路,从岩石骨架模型中推导出新的孔隙结构因子(剪切Lee因子),其与孔隙主尺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能够近似表示孔隙主尺度。将孔隙纵横比与剪切Lee因子组成双孔隙结构因子,然后利用双孔隙结构因子及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GA-BP)对储层岩相进行分类,最后在岩相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双孔隙结构因子及GA-BP神经网络对储层渗透率进行预测。实际地震资料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双孔隙结构因子的岩相分类和渗透率预测效果都优于单孔隙结构因子。孔隙纵横比和剪切Lee因子从孔隙形态和孔隙尺度两方面描述孔隙结构,其考虑了影响渗透率的多种因素,因此能够提高储层渗透性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渗透性 孔隙结构 岩石骨架模型 双孔隙结构因子 岩相分类 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碳酸盐岩双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微观渗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姚军 王晨晨 +3 位作者 杨永飞 黄朝琴 樊冬艳 孙海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6-902,共7页
碳酸盐岩油藏作为全球的主力油气储集层,在微观尺度上分布有大量发育的大孔隙和微孔隙,研究不同孔隙对其微观渗流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碳酸盐岩中分别描述大孔隙和微孔隙特征的单一尺度孔隙网络模型,利用整合法构建出能够同... 碳酸盐岩油藏作为全球的主力油气储集层,在微观尺度上分布有大量发育的大孔隙和微孔隙,研究不同孔隙对其微观渗流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碳酸盐岩中分别描述大孔隙和微孔隙特征的单一尺度孔隙网络模型,利用整合法构建出能够同时描述大孔隙和微孔隙特征的双孔隙网络模型,最后模拟各网络模型的渗流过程,计算相应的渗流特征参数并同岩心实验室渗透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整合法构建的双孔隙网络模型可根据区间域随机产生任意大小的网络尺寸,不仅同时包含大孔隙和微孔隙的几何拓扑结构信息,而且可同时描述大孔隙和微孔隙的渗流特征,能够较好描述真实碳酸盐岩油藏中多尺度孔隙特征.双孔隙网络模型的绝对渗透率和实验室岩心结果基本一致,水湿油藏条件下对比各网络模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发现,双孔隙网络模型的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均大于大孔隙和微孔隙网络,其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减少,这是由于大孔隙和微孔隙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双孔隙网络的连通性,进而大幅度提高网络的渗流能力,本研究为碳酸盐岩微观渗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整合法 双孔隙网络模型 几何拓扑结构 渗流特征
原文传递
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对微观渗流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姚军 王鑫 +2 位作者 王晨晨 杨永飞 孙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7-1052,共6页
针对碳酸盐岩油藏孔隙大小的双峰分布特征,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建立了描述不同孔隙特征的大孔隙网络模型和微孔隙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耦合算法构建出的同时描述大孔隙和微孔隙特征的碳酸盐岩双孔隙网络模型;然后,基于侵入-逾渗理... 针对碳酸盐岩油藏孔隙大小的双峰分布特征,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建立了描述不同孔隙特征的大孔隙网络模型和微孔隙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耦合算法构建出的同时描述大孔隙和微孔隙特征的碳酸盐岩双孔隙网络模型;然后,基于侵入-逾渗理论,模拟双孔隙网络模型中油水两相流体的一次驱替和二次吸吮过程,并建立了毛细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的求解模型;最后,通过调整双孔隙网络结构参数,模拟水湿油藏条件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孔隙比例因子和平均配位数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升高;随着双孔隙半径比的增加,油相和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这对碳酸盐岩油藏渗流机理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双孔隙网络 储层参数 相对渗透率 微观渗流 数值分析
原文传递
非固结多孔介质干燥的双尺度孔道网络模型与模拟 被引量:7
9
作者 袁越锦 杨彬彬 +1 位作者 徐英英 刘相东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2-306,共5页
以农产品颗粒物料中常见孔隙直径范围(10^(-4)~10^(-3) m)的非固结多孔介质为研究对象,运用孔道网络方法和传递过程原理等知识,建立了考虑骨架吸湿、汽相对流、温度梯度和孔道结构特征等因素对干燥过程影响的非固结多孔介质双尺度孔道... 以农产品颗粒物料中常见孔隙直径范围(10^(-4)~10^(-3) m)的非固结多孔介质为研究对象,运用孔道网络方法和传递过程原理等知识,建立了考虑骨架吸湿、汽相对流、温度梯度和孔道结构特征等因素对干燥过程影响的非固结多孔介质双尺度孔道网络干燥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干燥实验.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模拟非固结多孔介质的干燥过程;非固结多孔介质的孔隙率、直径(包括粒径与孔径)分布对干燥的影响十分显著,孔隙率越大,物料干燥越快,达到相同湿含量干燥所需时间越短;直径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越高,干燥所需时间越长,物料湿含量分布的差异也越大。对于窄筛分农产品颗粒物料,进行干燥计算时可以采用同一直径分布代替实际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固结多孔介质 干燥 孔道网络 模拟 双尺度
原文传递
气固反应多孔填充床反应特性的多尺度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明春 张进 +1 位作者 吴玉胜 曲彦平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5-861,共7页
采用孔隙网络方法建立了颗粒堆积多孔填充床内细观孔隙结构、微观气固反应及宏观传输过程交互耦合的多尺度孔道网络数学模型.以铁矿石间接还原反应为例,计算分析了床层孔道结构特征及颗粒孔结构对传递过程和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采用孔隙网络方法建立了颗粒堆积多孔填充床内细观孔隙结构、微观气固反应及宏观传输过程交互耦合的多尺度孔道网络数学模型.以铁矿石间接还原反应为例,计算分析了床层孔道结构特征及颗粒孔结构对传递过程和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床层孔道结构特征对流动气体浓度分布和固体物料转化程度影响显著,正态分布的孔结构孔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降低时,床层各横截面的平均固体转化率最高,与均匀分布的孔结构计算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9.5%;计算粒级分布范围较窄的颗粒物料时,可采用均匀分布孔结构近似代替实际正态分布孔结构.颗粒孔结构变化引起的转化率最大相对误差随反应进行持续增大,固体转化率为0.5时,颗粒两种孔结构分布的最大相对误差达1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填充床 双重孔隙 孔隙网络 气固反应 传递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