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of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Effect of wettability and pore structure properties
1
作者 Xiangjie Qin Yuxuan Xia +3 位作者 Juncheng Qiao Jiaheng Chen Jianhui Zeng Jianchao Ca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127-1139,共13页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is involved in numerou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However,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is proces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limited modeling scale and the ef... Multiphase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is involved in numerou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However,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is proces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limited modeling scale and the effects of complex pore structures and wettability.To address this issue,based on the digital rock of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a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performed considering the interphase drag and boundary slip to clarify the microscopic water-oil displacement process.In addition,a dual-porosity pore network model(PNM)is constructed to obtain the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the sample.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s a recovery process is assessed under different wetting and pore structure properties.Results show that microscopic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explain the corresponding macroscopic relative permeability.The injected water breaks through the outlet earlier with a large mass flow,while thick oil films exist in rough hydrophobic surfaces and poorly connected pores.The variation of water-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significant,and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s high in the oil-wet system.The flooding is extensive,and the residual oil is trapped in complex pore networks for hydrophilic pore surfaces;thus,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lower in the water-wet system.While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the worst in mixed-wetting systems for poor water connectivity.Microporosity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invading oil volume fraction due to strong capillary resistance,and a large microporosity corresponds to low residual oil saturation.This work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water-oil flow from different modeling perspectives and helps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enhanced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 Water-oil flow WETTABILITY Pore structures dual porosity pore network model(PNM) Free surface model
下载PDF
基于双孔模型的黏土渗透特性预测
2
作者 牛庚 田宇 +1 位作者 程瑞志 周春元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4-50,共7页
【目的】粗粒土的渗透模型比较成熟,然而黏性土的渗透系数很难精确预测,改进经典KC(KozenyCarman)渗透方程应用于黏性土具有实际意义。【方法】基于文献中不同孔隙比的孔径分布曲线,提出了界定集聚体间孔隙与集聚体内孔隙的方法。在双... 【目的】粗粒土的渗透模型比较成熟,然而黏性土的渗透系数很难精确预测,改进经典KC(KozenyCarman)渗透方程应用于黏性土具有实际意义。【方法】基于文献中不同孔隙比的孔径分布曲线,提出了界定集聚体间孔隙与集聚体内孔隙的方法。在双孔模型框架下,扣除对渗流不起作用的集聚体内部孔隙,计算出有效孔隙比和有效比表面积,最终对经典KC渗透方程进行了修正。【结果】选用文献中3种不同黏性土验证改进方程的准确性,对比试验值、经典KC方程预测值与改进KC方程预测值,改进KC方程预测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与试验值比较吻合。【结论】基于双孔模型的改进KC渗透方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应用于黏性土渗透特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系数 黏性土 双孔模型 孔径分布 有效孔隙比 有效比表面积
下载PDF
页岩气藏三孔双渗模型的渗流机理 被引量:47
3
作者 程远方 董丙响 +2 位作者 时贤 李娜 袁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4-47,130,共4页
为了掌握页岩气储层气体复杂流动的规律,从而高效开发页岩气藏,对页岩气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借鉴适用于非常规煤层气藏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和考虑溶洞情况的三重孔隙介质模型,基于页岩气储层特征和成藏机理,提出了页岩气藏三孔双渗介质模... 为了掌握页岩气储层气体复杂流动的规律,从而高效开发页岩气藏,对页岩气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借鉴适用于非常规煤层气藏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和考虑溶洞情况的三重孔隙介质模型,基于页岩气储层特征和成藏机理,提出了页岩气藏三孔双渗介质模型;研究了页岩气解析扩散渗流规律,提出考虑储层流体重力和毛细管力影响的渗流微分方程;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页岩气产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基质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是页岩气开采的主控因素,只有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形成连通性较强的裂缝网络后才能获得理想的页岩气产量和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开发 生产能力 三孔-双渗数学模型 渗流 裂缝网络 采收率
下载PDF
低孔低渗碎屑岩储集层双孔隙饱和度模型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霞 赵文智 +2 位作者 周灿灿 王铜山 李潮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91,共10页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为自由水和微孔隙水两部分电阻的并联,综合考虑大孔隙与微孔隙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利用该模型模拟岩样岩电关系,所得计算值同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在中国东部和中部两种不同成因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表明,与阿尔奇模型相比,双孔模型同时考虑了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对电性的多重影响,因而利用其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更符合油藏的实际规律和岩石物理特征,更接近地层的真实含油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集层 双孔隙饱和度模型 微孔隙 孔隙结构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不同储渗模式下生产特征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彭晖 刘玉章 +2 位作者 冉启全 王欣 童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3-138,共6页
针对致密油储层通常会发育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的地质特点,依据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以及基质的物性好坏,将致密油储层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及裂缝型。开展了不同储层类型下的生产特征研究,获得了对不同储渗模式下油井生... 针对致密油储层通常会发育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的地质特点,依据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以及基质的物性好坏,将致密油储层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及裂缝型。开展了不同储层类型下的生产特征研究,获得了对不同储渗模式下油井生产规律特征的认识。主要通过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符合不同储渗模式特点的模型,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其特点,研究证实裂缝是单井初期高产的必要条件,而具有较好储集能力的基质则是获得较高累产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对致密油开发部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双孔双渗 双孔单渗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盐下油藏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27
6
作者 陈烨菲 蔡冬梅 +2 位作者 范子菲 李孔绸 倪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2-497,508,共7页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在详细岩心观察基础上,综合取心、测井、地质、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数据结构分析和...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在详细岩心观察基础上,综合取心、测井、地质、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数据结构分析和方法优选的基础上,建立相控的储集层基质属性模型;第二步利用地震几何属性分析和岩心裂缝描述结果,模拟建立裂缝分布网络模型;第三步将基质属性和裂缝分布网络模型有机结合,利用基质和裂缝渗流交换原理建立双重介质储集层三维综合地质模型。建模最终给出了裂缝的网络分布模型,裂缝的等效渗透率和双重介质等效渗透率模型,可直接提供给油藏工程研究人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 三维地质建模 裂缝 等效渗透率 肯基亚克油田
下载PDF
基于三重介质模型的体积压裂后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泽沛 彭小龙 王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111,共7页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基本无产能,须进行体积压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开采。一般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进行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但该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远井地带由于压裂开启并相互连通的天然裂缝。为此,针对压裂后的页岩气储层,建立三孔双...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基本无产能,须进行体积压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开采。一般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进行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但该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远井地带由于压裂开启并相互连通的天然裂缝。为此,针对压裂后的页岩气储层,建立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来描述不同区域渗透率变化与气体吸附解吸过程。新建模型考虑了页岩气的吸附机理,将基质作为气源,将二级次生裂缝与一级次生裂缝视为2个等效的多孔连续体,压裂主裂缝则作为离散裂缝予以描述。对比新建模型与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结果后发现,所建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计算的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均高于双重介质模型,结合双重介质模型模拟产量一般低于实际产量的情况,认为采用考虑天然裂缝的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水力压裂井的产量变化。各级裂缝渗透率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对累积产气量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当采取措施提高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累积产气量影响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次生裂缝 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 体积压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双孔模型的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综合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任培罡 施振飞 +2 位作者 侯斌 郑以萍 曹书坡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7,153-154,共6页
以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为目标,结合前人关于储层形成机理、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运用600多口井的相关数据,通过地质与测井的有效结合,分区块、分层段进行了测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区域... 以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为目标,结合前人关于储层形成机理、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运用600多口井的相关数据,通过地质与测井的有效结合,分区块、分层段进行了测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区域分类,有效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解释模型的建立等。研究形成的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解释方法,使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达到行业标准。通过122口新井验证,储层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在8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层 储层参数计算 有效性评价 储层分类 流体性质识别 双孔模型
下载PDF
南海东部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被引量:9
9
作者 宋延杰 王海琦 +1 位作者 唐晓敏 王瑛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110,共5页
针对南海东部储层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饱和度高等特点,采用参数单相关分析方法,优选影响束缚水饱和度和渗透率的主要参数,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渗透率和束缚水饱和度解释模型;考虑可动水和微孔隙水导电路径不同... 针对南海东部储层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饱和度高等特点,采用参数单相关分析方法,优选影响束缚水饱和度和渗透率的主要参数,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渗透率和束缚水饱和度解释模型;考虑可动水和微孔隙水导电路径不同及黏土附加导电,基于岩电实验结果和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建立南海东部低孔渗砂岩含水饱和度模型.实际应用表明储层评价方法求取的参数精度较高,且应用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层 单相关分析 参数优选与建模 微孔隙水导电 黏土附加导电 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 含水饱和度
下载PDF
双孔双渗油藏斜井压力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聂仁仕 贾冉 +3 位作者 蔡明金 李洪 卢聪 杨岚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0-667,共8页
为了解裂缝性油藏斜井的双渗规律及其压力动态的变化特征,建立一个双孔双渗斜井渗流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分离变量和点源函数叠加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Laplace空间下模型的解析解.利用Matlab软件编程绘制一系列受裂缝系统与总... 为了解裂缝性油藏斜井的双渗规律及其压力动态的变化特征,建立一个双孔双渗斜井渗流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分离变量和点源函数叠加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Laplace空间下模型的解析解.利用Matlab软件编程绘制一系列受裂缝系统与总系统渗透率比值等模型参数控制的双孔双渗油藏斜井压力动态特征曲线.利用绘制的压力动态特征曲线,识别斜井纯井筒储集效应、表皮效应、早期径向流、中期线性流、过渡流、基质向裂缝窜流和晚期径向流等7个渗流流动阶段.分析斜井、直井与水平井渗流特征曲线的差异,斜井比直井多了早期径向流和中期线性流阶段,且这两个流动阶段比水平井持续时间短.此外,分析了井斜角和斜井井长等参数对特征曲线的影响.井斜角、井长越大,曲线位置越低,早期径向流和中期线性流阶段越明显;裂缝渗透率比越大,窜流阶段越显著,窜流凹子越深.建立的模型及一系列压力动态特征曲线可以用于研究裂缝性油藏斜井的渗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裂缝性油藏 斜井 双孔双渗 渗流模型 压力动态
下载PDF
考虑井筒储集和表皮系数的煤层气三孔双渗模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先敏 同登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7-49,共3页
考虑井筒储集系数和表皮系数的影响,建立低煤阶煤层气单相流动的三孔双渗试井分析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及Stefest数值反演方法求得模型的数值解,绘制出典型压力曲线。这些结果将为低煤阶煤层气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试井模型。
关键词 煤层气 井筒储集 非平衡吸附 拟稳态 三孔双渗模型
下载PDF
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特低孔渗砂岩储层含气饱和度模型对比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延杰 朱云峰 +3 位作者 李庆峰 何雪莹 唐晓敏 董丽欣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9期1912-1916,共5页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低孔渗油气储层已经成为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低孔渗储层的测井评价也成为测井领域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砂岩储层孔渗低、含泥、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基于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建立了徐家围...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低孔渗油气储层已经成为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低孔渗储层的测井评价也成为测井领域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砂岩储层孔渗低、含泥、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基于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建立了徐家围子地区泥质砂岩储层有效介质导电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泥质附加导电,以及泥的连通性、形状和结构等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它更适用于描述低孔渗泥质砂岩储层的导电规律。有效介质导电模型与双水导电模型和阿尔奇方程的理论与应用对比,表明在泥质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的情况下,3种导电模型均可用于计算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砂岩储层的含气饱和度,且效果相近。但在泥质含量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有效介质导电模型计算砂岩储层的含气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孔渗储层 有效介质导电模型 双水导电模型 阿尔奇方程 含气饱和度
下载PDF
基于三孔两渗产出模型的煤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邹明俊 刘帅 张苗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1-303,共3页
三孔两渗煤层气产出模型认为煤层气从微小孔中解吸扩散进入中大孔,在中大孔和裂隙中分别发生渗流,最后流入井筒产出。该模型能更准确的模拟煤层气的产出过程。
关键词 三孔两渗模型 产能预测 COMET3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三维精细表征技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晓强 吴承美 +2 位作者 刘艳红 夏平 袁霁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7年第2期20-26,共7页
长期以来,裂缝建模一直是地质建模的难点,建立一个准确的地质模型是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火烧山油田属于裂缝性复杂的油藏,目的层二叠系平地泉组是在沉积背景上多次构造、多种成岩作用改造后形成,其储集空间为孔隙、裂缝组合的复杂网络... 长期以来,裂缝建模一直是地质建模的难点,建立一个准确的地质模型是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火烧山油田属于裂缝性复杂的油藏,目的层二叠系平地泉组是在沉积背景上多次构造、多种成岩作用改造后形成,其储集空间为孔隙、裂缝组合的复杂网络,主力储层H3层内裂缝发育,裂缝类型以高角度(大于79°)直劈缝为主,裂缝主方向为南北向,其次为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方向,呈"米"字型展布。充分利用了地应力分析、岩心观察描述、微地震监测、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采用FracMan专业裂缝建模软件对火烧山油田H3油藏的裂缝方位、密度、离散度、空间分布形式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地震反演、生产动态表征,建立了精细的裂缝模型,计算出裂缝的等效渗透率、sigma因子等参数,为H3油藏双孔双渗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地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FracMan软件 三维裂缝模型 双孔双渗
下载PDF
双孔介质有界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新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友全 于伟杰 +2 位作者 王本成 张德志 贾永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55-58,62,共5页
运用一种新的数学解法,研究双重介质有界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问题。基于低渗透渗流理论,建立起双孔介质有界地层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并予以求解,编程绘制出井底压力动态样版曲线,获得低速非达西流三段拟合实用复合图版。
关键词 双孔介质 非达西流 低渗透油藏 渗流模型 试井
下载PDF
裂缝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后期精细描述与挖潜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琼 孟庆春 +3 位作者 赵明千 刘玉聪 顾雪梅 庞宝锐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6-122,共7页
任丘潜山油藏是我国最大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低饱和油藏,经过30多年开采,已进入高含水后期低速缓慢递减阶段,搞清剩余油分布特点对后期挖潜与改善开发效果意义重大。本文在裂缝储层预测基础上,开展水锥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运用... 任丘潜山油藏是我国最大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块状底水低饱和油藏,经过30多年开采,已进入高含水后期低速缓慢递减阶段,搞清剩余油分布特点对后期挖潜与改善开发效果意义重大。本文在裂缝储层预测基础上,开展水锥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运用新建地质模型,结合生产动态,开展单井和区块数值模拟研究,建立单井和多井双孔单渗模型,研究不同时期油水界面变化形态,研究水锥的演变过程和形成机理,确定现阶段油水界面和水锥形态,初步计算在裂缝系统油水界面以上剩余地质储量,进行水锥间剩余油富集区复杂水平井或其他有效动用途径的可行性研究,提出经济有效的挖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单渗模型 水锥形态 油水界面 裂缝系统 剩余储量 复杂水平井
下载PDF
双孔单渗油藏模型数值流线解法研究
17
作者 杜娟 赵子刚 裴海 《河南石油》 CAS 2005年第3期40-41,i003,共3页
数值流线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较新的数值模拟技术,它在油藏模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从双孔单渗的渗流理论出发,建立双孔单渗数学模型,并应用飞行时间变量将其转换为流线格式的双孔单渗流线模... 数值流线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较新的数值模拟技术,它在油藏模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从双孔单渗的渗流理论出发,建立双孔单渗数学模型,并应用飞行时间变量将其转换为流线格式的双孔单渗流线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流线模型,利用数值流线法模拟的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计算结果符合实际裂缝性油藏的生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双孔单渗 油藏模型 数值流线法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斜井三孔双渗试井分析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贾冉 聂仁仕 +3 位作者 刘勇 王培俊 牛阁 卢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611,共6页
缝洞型油藏的基质、裂缝和溶洞之间存在流体窜流,且基质和裂缝同时向井筒供给流体,假设油藏顶底不渗透、侧向无穷大、储集层水平等厚,建立了斜井试井分析理论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分离变量等方法得到了拉普拉斯空间下的试井模型解析... 缝洞型油藏的基质、裂缝和溶洞之间存在流体窜流,且基质和裂缝同时向井筒供给流体,假设油藏顶底不渗透、侧向无穷大、储集层水平等厚,建立了斜井试井分析理论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分离变量等方法得到了拉普拉斯空间下的试井模型解析解,通过Stehfest反演获得了井底压力解。利用受模型参数控制的试井分析样版曲线,开展了流动阶段识别及曲线敏感性分析。典型的斜井三孔双渗试井样版曲线反映出早期径向流阶段、线性流阶段、溶洞向裂缝窜流阶段、溶洞向基质及基质向裂缝窜流阶段等8个主要的流动阶段。井斜角、裂缝与储集层渗透率比等参数取值对试井样版曲线特征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三孔双渗 斜井 试井模型 拉普拉斯变换 样版曲线 流动阶段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渗透率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9
作者 孙建孟 闫国亮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9-335,共7页
讨论单重孔隙介质和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的发展,分析渗透率建模面临的问题:建模理论研究缺乏,至今没有提出统一的模型,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亟待发展。单重孔隙介质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性较好,但仅有孔隙度不能建立精确的渗透率模型... 讨论单重孔隙介质和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的发展,分析渗透率建模面临的问题:建模理论研究缺乏,至今没有提出统一的模型,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亟待发展。单重孔隙介质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性较好,但仅有孔隙度不能建立精确的渗透率模型,还需考虑岩石结构和孔隙结构参数。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可分为基质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2个方面研究,它们之间的耦合是渗透率建模重点考虑的问题。提出应用分形理论和成像测井有望提高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模型的建模精度。渗透率建模发展方向是三维数字岩心技术和激发极化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岩石物理性质 渗透率模型 单重孔隙介质 双重孔隙介质 研究进展 数字岩心
下载PDF
双模迭代技术在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振南 霍春亮 +2 位作者 罗成栋 徐静 李俊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2,共5页
MB油田为碳酸盐岩油藏,受微裂缝影响导致部分生产井含水剧增、产能骤降。针对微裂缝无法有效定量刻画的难题,基于岩心描述及地质、测井、地震综合分析,创新性提出并应用双模迭代技术,以地震曲率属性体为约束条件进行微裂缝离散网络建模... MB油田为碳酸盐岩油藏,受微裂缝影响导致部分生产井含水剧增、产能骤降。针对微裂缝无法有效定量刻画的难题,基于岩心描述及地质、测井、地震综合分析,创新性提出并应用双模迭代技术,以地震曲率属性体为约束条件进行微裂缝离散网络建模,结合生产动态及数值模拟开展储层三维驱替敏感性分析,反馈合理的动态响应约束微裂缝模型修正,多次迭代后得到MB油田裂缝发育规律:南区裂缝以中高角度缝形式发育在Ⅲ、Ⅵ、Ⅷ小层,底水锥进明显,剩余油富集;北区不发育裂缝,产出程度高。在此基础上优化注水方案,有效指导MB油田底注顶采注水开发,目前MB油田日产油能力提高19%,达到0.94×104m^3/d。该研究成果为MB油田底注顶采注水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微裂缝 双孔双渗模型 双模迭代技术 MB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