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al metal ions/BNQDs boost PMS activation over copper tungstate photocatalyst for antibiotic removal:Intermediate,toxicity assessment and mechanism 被引量:1
1
作者 Ruyao Chen Haiyue Zhang +1 位作者 Yuming Dong Haifeng Sh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24,共14页
In the metal-based peroxymonosulfate(PMS)activation process,the sluggish surface redox cycle of metal ions generally hampered the efficiency of PMS activation for pollutant removal.Herein,Codoped CuWO 4/BN quantum dot... In the metal-based peroxymonosulfate(PMS)activation process,the sluggish surface redox cycle of metal ions generally hampered the efficiency of PMS activation for pollutant removal.Herein,Codoped CuWO 4/BN quantum dots(CW/Co/BNQDs)photocatalysts were developed to realize Cu^(2+)/Cu+and Co^(2+)/Co^(3+)dual ions redox cycles for PMS activation,which would facilitate the tetracycline(TC)removal.CW/4Co/2BNQDs could degrade 94.8%TC within 30 min in PMS/Vis system,and the apparent rate constant of CW/4Co/2BNQDs was 2.7 times and 1.2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CW and CW/4Co,respectively.The improved TC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synergetic effect between BNQDs and dual redox cycle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spectra of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action demonstrated that BNQDs were beneficial for accelerating the Cu^(2+)/Cu+and Co^(2+)/Co^(3+)redox cycles in CW/4Co/2BNQDs,further boosting the activation of PMS in TC degradation.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radical scavengers revealed that the SO_(4)^(·−)/·OH/h+/^(1)O_(2)reactive species participated in the PMS activation for the TC degradation process.The possible TC degradation pathway and intermediate toxicity were detailed investigated.In addition,CW/4Co/2BNQDs exhibited outstanding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ver five consecutive cycles,which illustrated that it was supposed to be a reliable PMS activator over antibiotic eliminatio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And this work shed new light on constructing dual redox cycles for efficient PMS ac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redox cycles PHOTOCATALYSIS PEROXYMONOSULFATE BN quantum dots Toxicity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微电网孤岛模式下全钒液流电池逆变器控制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峰 王科 +1 位作者 朱桂萍 陈建业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5,共5页
储能单元在微电网中能起到平定负荷、改善电能质量的作用,其中全钒液流电池以其诸多高性能在微电网有广泛应用前景。提出一种在微电网孤岛模式下全钒液流电池逆变器的双环控制策略。内环控制在对电流进行d、q坐标系分量进行解耦基础上,... 储能单元在微电网中能起到平定负荷、改善电能质量的作用,其中全钒液流电池以其诸多高性能在微电网有广泛应用前景。提出一种在微电网孤岛模式下全钒液流电池逆变器的双环控制策略。内环控制在对电流进行d、q坐标系分量进行解耦基础上,设计了PI控制器;外环控制基于类似发电机的功率、频率下垂曲线,并根据微电网低压系统的特点,采用电压-有功和频率-无功控制方式。仿真及装置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双环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全钒液流电池 逆变器 双环控制
下载PDF
一种无源吸收的DC/DC变换器的设计
3
作者 王珂 杨秀芹 雷加智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37,43,共3页
基于全钒液流电池(VRB)并网与离网运行的需要,设计了一种无源吸收的DC/DC变换器,避免了电路谐振对电池端的影响,并抑制了开关器件的开关电压尖峰。详细分析了电路工作原理,并设计了电路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控制器的参数。实验结果证明了... 基于全钒液流电池(VRB)并网与离网运行的需要,设计了一种无源吸收的DC/DC变换器,避免了电路谐振对电池端的影响,并抑制了开关器件的开关电压尖峰。详细分析了电路工作原理,并设计了电路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控制器的参数。实验结果证明了无源吸收的DC/DC变换器设计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器 全钒液流电池 双环控制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建模及充放电双闭环控制
4
作者 陈梅 洪涛 李鑫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3,共3页
介绍了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特性,并依据全钒液流电池和DC/DC双向变换器的电路模型建立数学函数模型,采用充放电的双闭环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电池充放电的仿真。结果验证了全钒液流电池双闭环充放电控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全... 介绍了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特性,并依据全钒液流电池和DC/DC双向变换器的电路模型建立数学函数模型,采用充放电的双闭环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电池充放电的仿真。结果验证了全钒液流电池双闭环充放电控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全钒液流电池在大型光伏储能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其进行充放电控制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DC/DC 双闭环充放电控制策略
下载PDF
基于含苯硼酸聚合物的双响应性胶束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小成 杨浩 +3 位作者 王建祖 马如江 安英丽 史林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70-1578,共9页
分别合成了苯硼酸修饰的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b-聚(天冬氨酸-co-天冬酰氨基苯硼酸)[PEG-b-P(Aspco-AspPBA)]和含有二硫键及多元二醇的小分子3,3'-二硫代二[1,2(S)-丙二醇](DTBPD).以DTBPD为小分子交联剂,通过二醇单元与苯硼酸之间的... 分别合成了苯硼酸修饰的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b-聚(天冬氨酸-co-天冬酰氨基苯硼酸)[PEG-b-P(Aspco-AspPBA)]和含有二硫键及多元二醇的小分子3,3'-二硫代二[1,2(S)-丙二醇](DTBPD).以DTBPD为小分子交联剂,通过二醇单元与苯硼酸之间的共价酯化作用,诱导PEG-b-P(Asp-co-AspPBA)自组装形成以苯硼酸环酯为核、PEG为壳的交联胶束.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和激光光散射对胶束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分别测定了该胶束在葡萄糖和氧化-还原试剂二硫苏糖醇(DTT)刺激下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DTBPD可与聚合物链上的苯硼酸形成苯硼酸环酯,通过交联作用诱导聚合物形成胶束.交联度不同时,胶束对于外界刺激(葡萄糖和DTT的响应行为也不同:随着DTT和葡萄糖浓度的增加,交联度高的胶束只发生响应性溶胀,交联度低的胶束则先溶胀,之后溶胀程度较大的部分胶束则发生解体,导致胶束的平均粒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硼酸 二硫键 交联胶束 葡萄糖响应 氧化还原响应 双响应性胶束
下载PDF
双重氧化还原敏感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学全 李赛 +1 位作者 张漫 万诗雨 《当代化工》 CAS 2019年第11期2459-2463,共5页
以胱胺为引发剂,L-天冬氨酸4-苄酯内酸酐(BLA-NCA)和L-苯丙氨酸内酸酐(Phe-NCA)为单体通过开环聚合方法合成聚氨基酸共聚物(ASP(Z)),经氢溴酸脱保护得到侧链带羧基的氧化还原敏感响应的聚氨基酸共聚物(ASP-COOH),再将氧化还原敏感响应... 以胱胺为引发剂,L-天冬氨酸4-苄酯内酸酐(BLA-NCA)和L-苯丙氨酸内酸酐(Phe-NCA)为单体通过开环聚合方法合成聚氨基酸共聚物(ASP(Z)),经氢溴酸脱保护得到侧链带羧基的氧化还原敏感响应的聚氨基酸共聚物(ASP-COOH),再将氧化还原敏感响应的喜树碱(CPT-SS-OH)小分子药物键合到聚合物侧链,得到双重氧化还原敏感响应的生物可降解两亲性聚合物,核磁共振氢谱(H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成功的合成了目标分子。通过两亲性高分子的自组装形成胶束,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胶束的粒径及分布、zeta电位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发现,两亲性聚合物可形成球形结构胶束,粒径为(233.23±7.90)nm,zeta电位为(-21±1.10)m V。同时,胶束在生理条件下稳定,在谷胱甘肽(GSH)存在条件下,双重氧化还原敏感胶束结构"崩解"。设计的双重氧化还原敏感胶束可用于响应肿瘤的微环境而实现快速药物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氧化还原敏感 氨基酸 聚合物胶束 谷胱甘肽
下载PDF
还原和pH双重响应型中空介孔二氧化硅递送系统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母佳富 高银璐 +3 位作者 孟奂 隋菁 赵天畅 赵勤富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5-201,共7页
目的为控制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前于载药系统的提前释放,提高疗效和降低毒性及不良反应,研究制备了还原和pH双重响应型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HMSN)递送系统。方法采用后修饰法制备巯基化的HMSN(HMS... 目的为控制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前于载药系统的提前释放,提高疗效和降低毒性及不良反应,研究制备了还原和pH双重响应型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HMSN)递送系统。方法采用后修饰法制备巯基化的HMSN(HMSN-SH)载体,并将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通过二硫键接枝于HMSN表面,构建出还原和pH双重响应型递送系统;采用透射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仪、ξ电位测定仪、红外等进行表征,并选取抗癌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DOX)作为模型药物,对药物的还原和pH敏感型释药进行考察。结果所构建的还原和pH双重响应型HMSN载药系统,在pH 7.4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中,药物释放量较低,而在弱酸性pH 5.0 PBS中,药物释放量有所增加,当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存在条件下,药物释放量明显增加,显示出明显的还原和pH响应型释药特性。当PAA接枝于HMSN表面后,载体的溶血率和蛋白吸附量明显降低。结论所构建的载药系统具有明显的还原及pH双重响应释药特征,为控制药物的释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阿霉素 还原和pH双重响应 谷胱甘肽 聚丙烯酸
下载PDF
一种全钒液流电池并网控制系统的仿真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宋伟 肖恺 +2 位作者 严丁 季宁 张秀莲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0,共4页
分布式发电系统通过将各种不同的能源形式转换为电能加以利用,是分布式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全钒液流电池是大型的电力存储系统,在分布式电源中有许多潜在的应用。介绍了微电网的系统结构,阐述了储能电池的作用,设计了5 k W全钒... 分布式发电系统通过将各种不同的能源形式转换为电能加以利用,是分布式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全钒液流电池是大型的电力存储系统,在分布式电源中有许多潜在的应用。介绍了微电网的系统结构,阐述了储能电池的作用,设计了5 k W全钒液流电池放电系统的双环控制系统,详细分析了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基于全钒液流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和放电特性,利用Matlab搭建了5 k W全钒液流电池放电系统的仿真电路,仿真表明了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全钒液流电池 双环控制 设计 仿真
下载PDF
多柔比星与依克立达联载纳米粒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体外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杨佳 程丽芳 +4 位作者 杨书 胡青 张倢 宿露 陈大为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9-385,共7页
目的制备pH、还原双重敏感的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的纳米载体PSSP,用于联合携载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及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ELC),同时对其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载体进行结构表征;... 目的制备pH、还原双重敏感的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的纳米载体PSSP,用于联合携载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及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ELC),同时对其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载体进行结构表征;共聚焦显微镜考察载药纳米粒在细胞内的释药情况;流式细胞术和MTT实验分别考察联合载药纳米粒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成功制备联合载药PSSP/多柔比星/依克立达纳米粒,并通过细胞实验证实p H、还原双重敏感性。共聚焦定位实验表明载体进入细胞后主要集中在溶酶体,在其酸性条件下促发释药并扩散入核。罗丹明123外排实验表明,依克立达可显著增加MCF-7/ADR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蓄积量。并且PSSP/多柔比星/依克立达纳米粒对MCF-7/ADR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大于游离药多柔比星以及PSSP/多柔比星纳米粒。结论多柔比星和依克立达联载纳米粒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显著提高,且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增强,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克立达 多柔比星 pH-还原双重敏感 多药耐药逆转
原文传递
依克立达双重敏感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逆转多药耐药的考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佳 程丽芳 +2 位作者 程亮 宿露 陈大为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8-293,共6页
将聚乙二醇(PEG)以二硫键连接到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表面构建还原-pH双重敏感纳米载体(PSSP),再用其包载多药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1)。所得载药纳米粒(PSSP/1)平均粒径(19.3±3.4)nm,z电位(+1.83±0.13)mV,载药量和包封... 将聚乙二醇(PEG)以二硫键连接到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表面构建还原-pH双重敏感纳米载体(PSSP),再用其包载多药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1)。所得载药纳米粒(PSSP/1)平均粒径(19.3±3.4)nm,z电位(+1.83±0.13)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0.9)%和(82.3±3.5)%。体外释放试验表明,PSSP/1纳米粒的释放具有明显的还原和p H敏感性。通过体外毒性试验考察1或PSSP/1纳米粒与多柔比星(2)联合用药对乳腺癌耐药细胞系MCF-7/AD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表明,1和PSSP/1纳米粒均能显著增强2对MCF-7/ADR的细胞毒性,呈现出耐药逆转效果。逆转效率随PSSP/1纳米粒中1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并且,PSSP/1纳米粒的耐药逆转效果优于游离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克立达 多柔比星 还原-p H双重敏感 逆转效果 多药耐药
原文传递
两亲性双硒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聚集体形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晓瑜 王朝阳 童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36-1140,共5页
由于Se—Se键相对活泼,对外部氧化和还原环境敏感,双硒聚合物在药物控释系统有广泛的应用.采用双硒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低分子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出了两亲性的双硒聚合物.这种共聚物能够在水中发生自组装现象,形成稳定的以PU为核,... 由于Se—Se键相对活泼,对外部氧化和还原环境敏感,双硒聚合物在药物控释系统有广泛的应用.采用双硒二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低分子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出了两亲性的双硒聚合物.这种共聚物能够在水中发生自组装现象,形成稳定的以PU为核,壳聚糖为壳的球形纳米聚集体,粒径约为130 nm.并探索了该聚集体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响应性,发现不管在弱氧化还是弱还原环境下,这种双硒聚合物都能发生Se—Se键断裂,使得装载在聚集体中的正电荷药物盐酸阿霉素达到控制释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硒 两亲性 氧化还原 盐酸阿霉素 释放
原文传递
双重敏感的磺酸甜菜碱-姜黄素药物载体的合成和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陆爱菁 侯宇 +2 位作者 吴正中 陈元维 罗祥林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00-1408,共9页
合成了聚姜黄素-二硫键-聚甲基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聚磺酸甜菜碱(Cur-DA-ss-PDEA-PS,或简写为Cur-ss-PDEA-PS),采用核磁、红外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示差扫描量热法测试了聚合物热性能.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合物胶束,形成了聚磺酸甜... 合成了聚姜黄素-二硫键-聚甲基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聚磺酸甜菜碱(Cur-DA-ss-PDEA-PS,或简写为Cur-ss-PDEA-PS),采用核磁、红外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示差扫描量热法测试了聚合物热性能.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合物胶束,形成了聚磺酸甜菜碱为亲水壳层、聚姜黄素为疏水核、二硫键作为还原敏感基团和聚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为p H敏感基团的胶束.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临界胶束浓度,动态光散射以及扫描电镜对胶束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胶束稳定性良好,粒径分布较窄,且具有p H敏感性和还原敏感性.胶束载药量及包封率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聚己内酯为内核的聚合物胶束,聚姜黄素的引入提高了胶束对药物的封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还原敏感的高分子 胶束 药物载体 磺酸甜菜碱 姜黄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