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多序列MRI特征与临床
1
作者 蔡崧 崔兴宇 孟祥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2例SDAVF患者进行多序列MRI检查,其中14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8例实施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治疗;以病变定性诊断及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作为评...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2例SDAVF患者进行多序列MRI检查,其中14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8例实施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治疗;以病变定性诊断及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将多序列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例SDAVF患者均存在长节段脊髓病变,在矢状位可见T2WI呈“铅笔样”;18例MRI平扫在髓周可见“串珠状”、“虫蚀样”的多发流空血管影;8例MRI增强后髓周可见迂曲扩张的冠状静脉丛,脊髓内病变斑片状强化。22例经多序列MRI检查均明确显示脊髓异常血管及病变范围,3例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很好的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定位瘘口有一定的帮助。结论多序列MRI是诊断SDAVF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对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疾病 硬脊膜 动静脉瘘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人工硬脑膜在硬膜下电极埋置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伟 夏毅 +1 位作者 井晓荣 王超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替代自体硬脑膜原位缝合在降低硬膜下电极埋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行硬膜下电极埋置术的30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的163例采取自体硬脑... 目的探讨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替代自体硬脑膜原位缝合在降低硬膜下电极埋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行硬膜下电极埋置术的30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的163例采取自体硬脑膜原位缝合(自体硬脑膜组),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手术的145例采取人工硬脑膜修补(人工硬脑膜组)。两组手术评估、手术操作均为同一治疗团队完成,除对硬脑膜处理方式改变之外,其余手术流程保持一致。结果自体硬脑膜组术后继发颅内出血13例(7.97%)、脑脊液漏22例(13.50%)、颅内感染5例(3.07%);人工硬脑膜组术后继发颅内出血4例(2.76%)、脑脊液漏7例(4.83%)、颅内感染3例(2.07%)。人工硬脑膜组术后继发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自体硬脑膜组(P<0.045)。两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45)。结论在硬膜下电极埋置术中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替代自体硬脑膜原位缝合,在降低继发颅内出血、脑脊液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电极埋置术 人工硬脑膜 自体硬脑膜 并发症
下载PDF
硬膜外瘢痕粘连与脊髓中P物质、c-fos的表达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仲文 肖光 +2 位作者 朱东 闫敬军 徐莘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 :研究硬膜外瘢痕粘连与脊髓中感受疼痛有关的P物质、c -fos的关系。方法 :作大鼠椎板切除模型 ,分别在硬膜外放置脂肪片、聚己内酯 /聚乳酸膜 (PCL/PLA) ,并作空白对照 ,术后 1,3 ,6 ,12周处死动物 ,造成不同程度的硬膜外粘连。分... 目的 :研究硬膜外瘢痕粘连与脊髓中感受疼痛有关的P物质、c -fos的关系。方法 :作大鼠椎板切除模型 ,分别在硬膜外放置脂肪片、聚己内酯 /聚乳酸膜 (PCL/PLA) ,并作空白对照 ,术后 1,3 ,6 ,12周处死动物 ,造成不同程度的硬膜外粘连。分别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脊髓中P物质的表达 ,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c -fos的表达 ,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检测结果 ,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PCL/PLA膜、脂肪片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硬膜外瘢痕粘连 ,使脊髓中P物质、c -fos表达减少 ,瘢痕粘连与P物质、c-fos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在硬膜外瘢痕粘连达到一定程度后 ,随着瘢痕粘连的加重 ,P物质、c -fos的表达也相应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 粘连 P物质 C-FOS基因 脊髓 腰腿痛
下载PDF
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附6例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曹代荣 李银官 +2 位作者 游瑞雄 蔡建忠 张杰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6例颅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6例中累及左侧顶骨及硬膜2例,双侧顶骨及大脑镰后部1例,额骨及硬膜1例,右侧颅骨及右侧脑膜1例,枕骨、天幕及幕... 目的观察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6例颅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6例中累及左侧顶骨及硬膜2例,双侧顶骨及大脑镰后部1例,额骨及硬膜1例,右侧颅骨及右侧脑膜1例,枕骨、天幕及幕上下凸面脑膜1例。3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颅骨内外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较明显强化;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4例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相邻的脑实质见中度水肿带,6例颅骨改变均较轻微,CT骨窗位上呈虫蚀样改变,颅骨外形尚完整,MRI上仅表现为局限性颅骨信号减低,术前4例误诊为脑膜瘤。结论颅骨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易与脑膜瘤相混淆,颅骨改变轻微可能提示恶性淋巴瘤,但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型 恶性淋巴瘤 颅骨 硬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和丝裂霉素C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孙钰 曹晓建 +1 位作者 汪雷 孙思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13-1216,F0002,共5页
目的:比较局部应用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和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预防腰椎板切除手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30只SD大鼠制作L1椎板切除模型。随机分成3组,HCPT组以棉片浸透0.1 g/LHCPT,MMC组以棉片浸透0.1 ... 目的:比较局部应用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和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预防腰椎板切除手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30只SD大鼠制作L1椎板切除模型。随机分成3组,HCPT组以棉片浸透0.1 g/LHCPT,MMC组以棉片浸透0.1 g/L MMC,对照组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置于裸露的硬脊膜后5 min,检测用药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术后4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染色和MRI检查,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成纤维细胞计数和硬膜外瘢痕面积测量。结果:HCPT组存在轻度粘连,MMC组无明显粘连,对照组形成紧密的硬膜外瘢痕粘连。用药前后各组SEP检测无显著性差异,HCPT组和MMC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和硬膜外瘢痕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局部短时应用HCPT可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瘢痕形成,有效预防硬膜外粘连,但MMC较HCPT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术 羟基喜树碱 丝裂霉素C 硬膜 粘连
下载PDF
24例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DSA诊断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波 韩国胜 +3 位作者 高明清 陈圣攀 李萌 曾现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总结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DSA诊断经验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选取近5年我院经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分别经全椎板入路(4例)及半椎板入路... 目的总结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DSA诊断经验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选取近5年我院经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分别经全椎板入路(4例)及半椎板入路(20例),紧靠硬脊膜下电凝并切断瘘结构向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术后予以扩容、血液稀释、改善循环、减轻水肿等药物治疗,24例患者均于刀口拆线后复查造影,证实脊髓表面引流静脉未再显影,术后3个月脊髓MRI检查及6~18个月随访,大部分患者脊髓表面静脉流空影消失,水肿减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胸段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症状多变,查体定位不准确,需根据脊髓MRI发现异常,并行脊髓DSA确诊,瘘口多偏于一侧,经半椎板入路多可显露并切断引流静脉,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早期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并行手术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段脊髓 硬脊膜 动静脉瘘 DSA诊断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脊柱术后脑脊液漏三种处理方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储朝明 陈鸣 +2 位作者 吕游 秦入结 刘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0期140-143,共4页
目的比较伤口加压包扎、蛛网膜下置管引流和延长切口引流3种方法处理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7年3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术后脑脊液漏患者183例,按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三组:伤口加压包扎... 目的比较伤口加压包扎、蛛网膜下置管引流和延长切口引流3种方法处理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7年3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术后脑脊液漏患者183例,按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三组:伤口加压包扎法61例(A组),蛛网膜下置管引流方法25例(B组),延长切口引流法97例(C组)。比较三组脑脊液漏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初次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发热、头痛、炎症指标增高、异常切口疼痛、肌力感觉异常发生率。结果C组、B组脑脊液漏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A组、换药次数少于A组,C组脑脊液漏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B组,换药次数少于B组。C组初次治疗成功率高于A、B组,C、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初次治疗成功率以及C、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发热、炎症指标增高、头痛、切口异常疼痛、肌力感觉减退、总发生均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切口引流是处理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脑脊髓液 硬脊膜损伤 引流
下载PDF
影像检查对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访的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蔡传书 陈俊伟 +1 位作者 黄雄 曹代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3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对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病理证实的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前、后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5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颅骨内外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较明显强...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对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病理证实的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前、后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5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颅骨内外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较明显强化;10例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7例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相邻的脑实质见中度水肿带,10例颅骨改变均较轻微,CT骨窗位上呈轻度虫蚀样改变,颅骨外形尚完整,MRI上仅表现为局限性颅骨信号减低。10例化疗及放疗后均进行了多次CT及MRI复查,均显示软组织肿块范围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CT、MRI检查对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并可作为放、化疗后疗效评估的最有效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型 恶性淋巴瘤 颅骨 硬膜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海绵窦解剖学新概念 被引量:5
9
作者 邵君飞 惠国桢 +4 位作者 张岩松 常义 王海秋 姚建社 孙骏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解剖学新概念,为海绵窦区手术提供详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手术显微镜对经福尔马林固定、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年尸颅21例进行手术观察、测量海绵窦区的硬膜关系、神经与血管走行及相邻结构的关系;利用组织化学技术...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解剖学新概念,为海绵窦区手术提供详实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手术显微镜对经福尔马林固定、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年尸颅21例进行手术观察、测量海绵窦区的硬膜关系、神经与血管走行及相邻结构的关系;利用组织化学技术对硬膜、神经及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中颅窝鞍旁两层硬膜形成一个腔,即鞍旁硬膜间腔;在鞍旁硬膜间腔内,硬脑膜结缔组织包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Meckel腔、三叉神经节及其三个分支组成一纵行板层样结构,我们称之为神经隔。颈内动脉及颅内、外静脉亦穿行于鞍旁硬膜间腔内;神经隔将海绵窦区分隔成硬膜间隙区、血液间隙区及床突间隙区。结论通过对海绵窦区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提出了该区构筑学新概念,为颅底手术经硬膜间隙侧壁入路提供了外科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硬膜间腔 硬膜间隙 血液间隙 床突间隙
下载PDF
不同生物型外科补片与自体帽状腱膜在硬脑膜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朝阳 蔡风景 邬树凯 《中国医药》 2012年第6期746-747,共2页
目的 观察2种不同生物型外科补片(需缝合和免缝人工硬膜)与自体帽状腱膜修补硬膜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根据采用补片的差异将80例患者分为缝合组(采用需缝合的人工硬膜,32例)、免缝组(采用免缝合的人工硬膜,28例)和自体组(... 目的 观察2种不同生物型外科补片(需缝合和免缝人工硬膜)与自体帽状腱膜修补硬膜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根据采用补片的差异将80例患者分为缝合组(采用需缝合的人工硬膜,32例)、免缝组(采用免缝合的人工硬膜,28例)和自体组(采用自体帽状腱膜,20例),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2组生物型外科补片与自体帽状腱膜在手术时间、引流液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热、脑脊液漏、皮下积液及癫痫)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缝合组、免缝组及自体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1±0.6)、(2.5±0.5)和(3.0±0.5)h,缝合组手术耗时高于自体组,而免缝组手术耗时低于自体组,缝合组和免缝组分别与自体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免缝组及自体组的引流量分别为(120±75)、( 178±68)和(131±66)ml,缝合组的引流量与自体组基本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免缝组高于自体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与免缝组患者术后发热及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与自体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热:12.5% (4/32)比5.0% (1/20),7.1% (2/28)比5.0% (1/20);脑脊液漏/皮下积液:6.2% (2/32)比0%,25.0%(7/28)比0%,均P>0.05].癫痫发生例数较少,仅缝合组为3.1%(1/31),余2组患者均无癫痫发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自体帽状腱膜取材受到一定限制时可采用生物型外科补片.免缝人工硬膜可相应减少手术时间,对难以缝合的部位不失为一种好材料.严密缝合生物型外科补片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缺损 人工硬脑膜 生物材料 外科补片
下载PDF
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毅 张树文 +3 位作者 叶尔扎提.哈加合曼 努尔哈那提.沙依兰别克 杨新明 金格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4401-4404,共4页
目的比较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与单纯人工硬脑膜修补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柱手术中硬脊膜破裂的30例脊柱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单纯人工硬脑膜组(20... 目的比较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与单纯人工硬脑膜修补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柱手术中硬脊膜破裂的30例脊柱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单纯人工硬脑膜组(20例)和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10例),单纯人工硬脑膜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采用在传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将自体脂肪组织覆盖于人工硬脑膜表面。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后2、3 d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引流量均少于单纯人工硬脑膜组(P<0.05)。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术后1 d引流量多于术后2、3 d(t=15.060、28.460,P<0.001);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术后2 d引流量多于术后3 d(t=7.041,P<0.001)。单纯人工硬脑膜组术后1 d引流量少于术后2、3 d(t=-9.235、-9.521,P<0.001)。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单纯人工硬脑膜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结论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较好,可减少引流量、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硬脊膜破裂 人工硬脑膜 脂肪组织
下载PDF
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术与硬脊膜及神经根损伤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里 廖中东 汪冬生 《中国骨伤》 CAS 2005年第11期686-687,共2页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脊神经根 硬脊膜
下载PDF
生物型人工脑膜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永宏 梁成 张熠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2年第8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脑膜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颅脑手术中硬脑膜缺损患者应用生物型人工脑膜治疗,并对其术后疗效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中2例死亡(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出现创伤性脑梗死... 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脑膜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颅脑手术中硬脑膜缺损患者应用生物型人工脑膜治疗,并对其术后疗效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中2例死亡(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出现创伤性脑梗死,植物生存;2例并发脑膨出,经弹力绷带适当约束后好转;癫间发作1例。余59例患者按照GOS分级,56例良好,3例中残。所有病例7~9 d如期拆线,无切口渗液、感染、皮肤过敏、组织排异反应等不良反应,未发生骨窗疝。其中36例患者在行Ⅱ期颅骨修补术中观察到生物型人工脑膜封闭,有良好的保护脑组织作用及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炎症反应,解剖层次清晰。结论在颅脑手术中应用生物型人工脑膜安全、有效,可明显降低各种并发症,避免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的迟发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脑膜 颅脑手术 硬脑膜缺损 脑膜修补
下载PDF
外源性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硬脊膜损伤修复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季兴华 霍建忠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2期168-171,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实验性硬脊膜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分为3组,即自体筋膜组(A组)、0.9%氯化钠注射液+脊柱膜组(B组)、GM-CSF+脊柱膜组(C组),每组9只,制造L2-L3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 目的探讨外源性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实验性硬脊膜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分为3组,即自体筋膜组(A组)、0.9%氯化钠注射液+脊柱膜组(B组)、GM-CSF+脊柱膜组(C组),每组9只,制造L2-L3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模型,分别于术后1、2、4周处死,取标本,行肉眼大体观察,苏木素-伊红(HE)染色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白细胞介素(IL)-1、IL-6在修复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肉眼观察发现药物作用组能够起到诱发炎症反应的目的 ,与其他2组比较,局部应用GM-CSF能增强修复部位外周肉芽组织的生长,起到物理加压效果,加快创面愈合;组织学观察A组与B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C组硬脊膜修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1周时已达到修复目的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修复过程中处理因素间存在差异,其中以药物作用效应为主;作用时间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GM-CSF在硬脊膜损伤修复过程中通过趋化增殖修复部位细胞成分、增加细胞因子表达实现促进硬脊膜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硬脊膜损伤 修复
下载PDF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用于颅脑损伤硬膜修补术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多 肖妮 +4 位作者 叶世阳 胡稻 胡斌 刘传金 游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9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用于颅脑损伤硬膜修补术中的效果。方法 60例拟行硬膜修补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A组行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 B组行自体膜修补,两组二期手... 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用于颅脑损伤硬膜修补术中的效果。方法 60例拟行硬膜修补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 A组行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 B组行自体膜修补,两组二期手术均为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二期手术情况、预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B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二期手术硬膜外总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二期手术术中出血量(70.19±17.40)ml少于B组的(85.65±18.79)ml,手术时间(72.90±21.48)min短于B组的(92.65±24.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预后GO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硬膜修补术中使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二期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缩短颅骨修补术用时,减少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硬膜修补术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 自体膜 预后
下载PDF
胶原海绵人工硬脑膜在颅脑损伤硬脑膜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16
作者 陈敏 陈新生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534-536,共3页
目的 观察与评价胶原海绵人工硬脑膜在开颅术中硬脑膜修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5例颅脑损伤手术需行硬脑膜修补病例,随机分为人工脑膜修补组(试验组)与自体膜修补组(对照组),对2组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二期颅骨修补... 目的 观察与评价胶原海绵人工硬脑膜在开颅术中硬脑膜修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5例颅脑损伤手术需行硬脑膜修补病例,随机分为人工脑膜修补组(试验组)与自体膜修补组(对照组),对2组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二期颅骨修补术中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组术后颅内感染及脑膨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皮下积液及癫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二期颅骨修补术中分离皮瓣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硬脑膜外总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原海绵人工硬脑膜使用安全、简便,是开颅手术中硬脑膜修补较为理想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缺损 人工硬脑膜 自体膜 硬脑膜修补
下载PDF
人工硬脑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宇杭 胥光申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2期83-85,共3页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硬脑膜替代物对于维持解剖学的完整和脑组织保护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研究技术的发展,人工硬脑膜的研究取得许多进展。本文对人工硬脑膜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人...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硬脑膜替代物对于维持解剖学的完整和脑组织保护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研究技术的发展,人工硬脑膜的研究取得许多进展。本文对人工硬脑膜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人工硬脑膜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硬脑膜 硬脑膜修复 硬脑膜缺损 免缝合型人工硬脑膜
下载PDF
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刚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脊髓硬膜损伤和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该院行脊髓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手术过程中对照组采用直接缝合修补。观察...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脊髓硬膜损伤和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该院行脊髓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手术过程中对照组采用直接缝合修补。观察组给予硬脑膜补片,并结合筋膜密封硬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脑脊液漏19例,占63.33%;观察组发生脑脊液漏5例,占16.67%,说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2 8,P<0.05)。结论硬脑膜补片是治疗硬膜外硬膜损伤,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损伤 脑脊液漏 脊柱手术 硬脑膜补片
下载PDF
颅脑外伤患者行网状与放射状硬膜切开减压的疗效对比分析
19
作者 程贤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25期42-42,45,共2页
目的观察颅脑外伤患者行网状与放射状硬膜切开减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予以治疗,对照组配合网状硬膜切开,观察组配合放射状硬膜切开,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颅脑外伤患者行网状与放射状硬膜切开减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予以治疗,对照组配合网状硬膜切开,观察组配合放射状硬膜切开,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意外情况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意外情况比较:观察组术中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发生率与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残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硬膜切开减压术中行放射状硬膜切开具有低感染率、低脑脊液漏发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致残率等优点,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硬膜切开术,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硬脑膜网状切开 硬脑膜放射状切开
下载PDF
窦汇区解剖形态的MR血管成像表现 被引量:12
20
作者 高歌军 冯晓源 +1 位作者 耿道颖 黎元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1-334,共4页
目的 探讨窦汇区解剖形态的MR血管成像 (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 3例受检者常规进行T1WI和T2 WI磁共振检查 (1 5T) ,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血管畸形。然后进行窦汇区MR血流成像。其中 72例采用了二维时间飞跃 (2DTOF)磁共... 目的 探讨窦汇区解剖形态的MR血管成像 (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 3例受检者常规进行T1WI和T2 WI磁共振检查 (1 5T) ,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血管畸形。然后进行窦汇区MR血流成像。其中 72例采用了二维时间飞跃 (2DTOF)磁共振静脉成像 (MRV)方法 ,4 4例采用了三维相位对比 (3DPC)MRA方法 ,7例志愿者同时采用了上述 2种方法。结果  (1)横窦引流优势表现为右侧为主 84例 ,左侧为主 2 3例 ,基本相等 16例。 (2 )按照上矢状窦、直窦和双侧侧窦吻合关系 ,全部病例可分为 4型 :第 1型 ,包括 2种情况 :①上矢状窦和直窦汇合成一个真正的总池 ,从总池发出左右横窦 ;②上矢状窦和直窦在终末端分成 2股 ,左右分支构成两侧侧窦。第2型 ,上矢状窦引流至一侧横窦 ,直窦引流至对侧横窦。第 3型 ,上矢状窦和直窦汇合后主要向右侧横窦引流。第 4型 ,上矢状窦和直窦汇合后主要向左侧横窦引流。结论 MRA是显示窦汇区解剖形态的有效方法 ,对窦汇区解剖形态分类有助于判断横窦引流优势和现存的和 (或 )潜在的代偿通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汇区 解剖形态 磁共振血管成像 二维时间飞跃 三维相位对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