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ear leaf senescence of summer maize(Zea mays L.) under fi eld condition
1
作者 WEI Shan-shan WANG Xiang-yu +3 位作者 LIU Peng ZHANG Ji-wang ZHAO Bin DONG Shu-t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005-1016,共12页
As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 in plant photosynthesis, the lea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eaf senescence is associated with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proteome. To research the molecular ... As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 in plant photosynthesis, the lea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eaf senescence is associated with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proteome. To research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leaf senescence, protein expression in senescing maize ear leaves grown under field conditions was analyzed using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sation time-of-flight/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TOF MS). A total of 60 senescence-associat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The identified proteins are involved in 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 especially energy, metabolism and protein synthesis. Several of the identified proteins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as senescence-associated, including glycine-rich RNA-binding prot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Zea mays L.) ear leaf PROTEOMICS SENESCENCE
下载PDF
Relationship of late-season ear leaf nitrogen with early- to mid-season plant height of corn
2
作者 Xinhua Yin M. Angela McClure Robert M. Hayes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2年第2期306-316,共11页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ear leaf is a good indicator of corn (Zea mays L.) N nutrition status during late growing season. This study was don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late-season ear leaf N concentration w...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ear leaf is a good indicator of corn (Zea mays L.) N nutrition status during late growing season. This study was don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late-season ear leaf N concentration with early- to mid- season plant height of corn at Milan, TN from 2008 to 2010 using linear, quadratic, square root, logarithmic, and exponential models. Six N rate treatments (0, 62, 123, 185, 247, and 308 kg·N·ha-1) repeated four times were implemented each year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under four major cropping systems: corn after corn, corn after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corn after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and irrigated corn after soybean. The relationship of ear leaf N concentration determined at the blister growth stage (R2) with plant height measured at the 6-leaf (V6), 10-leaf (V10), and 12-leaf (V12) growth stag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n non-irrigated corn under normal weather conditions. However, the strength of this relationship was weak to moderate with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R2) values ranging from 0.21 to 0.51. This relationship was generally improved as the growing season progressed from V6 to V12. Irrigation and abnormal weather seemed to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is relationship. The five regression models performed similarly in the evalu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regardless of growth stage, year, and cropping system.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unlike the relationship of corn yield at harvest with plant height measured during early- to mid-season or the relationship of leaf N concentration with plant height when both are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early- to mid-season, the relationship of late-season ear leaf N concentration with early- to mid-season plant height may not be strong enough to be used to develop algorithms for variable-rate N applications on corn within a field no matter which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this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 ear leaf N Plant Height RELATIONSHIP Models CROPPING Systems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穗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春奇 王庭梁 +4 位作者 程相文 曹偌遥 李芸 芦鹏 李潮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99-2105,共7页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穗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以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浚单20为材料,采用石蜡制片和超薄切片法对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玉米品种穗位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穗位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以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浚单20为材料,采用石蜡制片和超薄切片法对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玉米品种穗位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的叶片厚度、叶脉横截面积和叶脉木质部面积减小,上、下表皮的气孔频度减少(郑单958显著,浚单20不显著),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减少,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的数量减少;种植密度在75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叶脉木质部面积、气孔频度、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基粒数量与种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因而成为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结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夏玉米 穗位叶 解剖结构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穗位叶光合性状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唐海涛 张彪 +3 位作者 谭君 田玉秀 康继伟 叶国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3,共5页
玉米的产量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果穗产量性状是其直接表现。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尤其是穗位叶的光合性状对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玉米穗位叶光合性状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病、广... 玉米的产量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果穗产量性状是其直接表现。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尤其是穗位叶的光合性状对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玉米穗位叶光合性状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对选育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玉米新杂交种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与穗位光合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单穗粒重最为相关的穗部光合性状是穗位茎节长,其次是叶面积、叶长、光合效率和比叶重等。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综合影响较大的穗位光合性状有穗位茎节长、叶长、比叶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产量性状 穗位叶 光合性状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利用不同群体对玉米株高和叶片夹角的QTL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于永涛 张吉民 +3 位作者 石云素 宋燕春 王天宇 黎裕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2,共5页
应用H21×Mo17、自330×K36、B73×L050这3个F23∶群体为作图材料,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对株高、穗位高和叶片夹角3个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对株高共检测到18个QTL,对穗位高检测到12个QTL,对叶夹角检测到9个QTL... 应用H21×Mo17、自330×K36、B73×L050这3个F23∶群体为作图材料,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对株高、穗位高和叶片夹角3个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对株高共检测到18个QTL,对穗位高检测到12个QTL,对叶夹角检测到9个QTL。在这些影响不同性状的QTL中,有一部分处于染色体上的同一区域,有的则是区域间部分重叠或处于邻近区域。此外,有的QTL还与其他研究中发现的影响相应性状的质量性状基因位点处于相同基因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高 穗位高 叶片夹角 QTL
下载PDF
氮素对灌浆期夏玉米叶片蛋白质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祥宇 魏珊珊 +3 位作者 董树亭 刘鹏 张吉旺 赵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27-1736,共10页
【目的】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氮素对灌浆期玉米叶片蛋白质表达的调控。【方法】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紧凑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对玉米穗位叶花后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 【目的】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氮素对灌浆期玉米叶片蛋白质表达的调控。【方法】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紧凑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对玉米穗位叶花后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采用TCA-丙酮沉淀法提取灌浆期(花后20 d)两个施氮处理下玉米穗位叶总蛋白质,并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分离获得蛋白质图谱。采用Image Master-2D Elite 7.0图像分析软件对蛋白质图谱进行比较,确定玉米叶片应答灌浆期施氮处理的差异蛋白点。通过MALDI-TOF/TOF MS质谱分析及NCBInr数据库搜索,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鉴定并分析其涉及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开花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NR、SOD和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MDA含量则呈上升趋势。相对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NR、SOD和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而MDA含量则显著下降。对灌浆期玉米叶片进行双向电泳及图谱分析,分别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检测出1 086和1 170个蛋白点。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成对匹配分析,共得到29个显著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分析,29个显著差异蛋白点中有25个被成功鉴定,鉴定成功的蛋白中除未知蛋白(蛋白点55)和30s核糖体蛋白(蛋白点1089)外,其余蛋白表达量均在施氮条件下上调。通过搜索NCBInr数据库,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分为8类,包括13个能量相关蛋白,2个防御相关蛋白,2个蛋白合成相关蛋白,2个蛋白目的和储存相关蛋白,1个细胞生长相关蛋白,1个次级代谢相关蛋白,1个转运相关蛋白和3个未知蛋白。【结论】施氮对灌浆期玉米叶片光合能力、碳代谢能力、防御能力、蛋白合成能力、蛋白目的和储存能力、以及次级代谢能力等均有显著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夏玉米 穗位叶 差异蛋白质组学 灌浆期
下载PDF
灌水和施用钾肥对玉米果穗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建忠 肖荷霞 +1 位作者 胡铁欢 刘艳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184-186,共3页
在玉米生育期间进行灌水和施用钾肥,对玉米果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和玉米籽粒灌浆及最终的籽粒产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灌水与施用钾肥之间有一定的互作效应;钾肥(K2O)的适宜施用量在90—135kg/hm^2为宜。
关键词 灌水 钾肥 玉米果穗叶片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超级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8
作者 付立东 王宇 +3 位作者 隋鑫 任海 李旭 李宝军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38,共5页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滨海稻区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2∶5∶3处理(B)的单产9780kg/hm2,比A(2∶4∶4)、C(2∶6∶2)、CK(2∶8...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滨海稻区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2∶5∶3处理(B)的单产9780kg/hm2,比A(2∶4∶4)、C(2∶6∶2)、CK(2∶8∶0)处理分别增产了0.6%、3.4%和5.6%;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生物产量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A、C、CK处理。随着穗肥施入比例的加大,齐穗期水稻群体的高效叶面积率、功能叶片SPAD值逐渐增大,且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功能叶片SPAD仍维持较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基蘖穗肥 叶龄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下载PDF
冬小麦节水栽培群体“穗叶比”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永平 张英华 +1 位作者 黄琴 王志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57-3667,共11页
建立高光效低耗水的群体结构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内容。为此,需要明确节水高产群体的适宜调控指标。以穗叶比(单位面积穗数与上三叶总面积之比,穗/m2)为指标,在不同品种、不同灌水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群体穗叶比的变化,并... 建立高光效低耗水的群体结构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内容。为此,需要明确节水高产群体的适宜调控指标。以穗叶比(单位面积穗数与上三叶总面积之比,穗/m2)为指标,在不同品种、不同灌水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群体穗叶比的变化,并分析了穗叶比与群体光合性能、水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随着灌水减少,孕穗、开花和灌浆期的穗叶比均相应增大;在限水灌溉下,随密度增加穗叶比也相应增加。不同品种的穗叶比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适宜叶面积基础上,随穗叶比增加,群体中非叶面积指数(NAI)增加,冠层内光照状况明显改善,群体光合效率提高;非叶器官贮藏物质转移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穗叶比增加产量明显增加,而耗水量显著减少,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研究认为,群体穗/叶比是衡量小麦节水栽培库源关系是否协调的适宜指标。试验中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适宜的穗叶比值为230—270穗/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叶比 节水栽培 非叶器官 群体结构
下载PDF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株型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吕腾飞 周伟 +4 位作者 孙永健 朱懿 严奉君 杨志远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为探究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一些主要株型因子的影响,以四川主推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为材料,采用2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 d 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占总施氮量0%、20%、40%和60%的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 为探究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一些主要株型因子的影响,以四川主推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为材料,采用2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 d 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占总施氮量0%、20%、40%和60%的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不断降低,且65 d秧龄的平均LAI显著低于35 d和50 d秧龄,但由于65 d秧龄上3叶的叶片长而宽,其高效叶面积率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随穗肥比例的加大,50 d和65 d秧龄齐穗期水稻LAI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穗肥比例40%时叶面积最大;随着秧龄的延长,上3叶的长、宽和夹角整体表现为变大趋势,比叶质量则是65 d>35 d>50 d秧龄,且65 d秧龄的剑叶、倒2叶长及上3叶夹角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倒3叶长和上3叶宽也显著高于35 d秧龄;在65 d秧龄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加大,剑叶夹角明显增大,倒2叶和倒3叶夹角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40%最大).上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夹角均与总粒数、实粒数和单穗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延长秧龄,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株高显著降低.秧龄对水稻株型的影响与穗肥运筹密切相关,延长秧龄和加大穗肥施用比例可以提高F优498的耐肥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在长秧龄下重施穗肥还可使其具有较优群体质量和较强光合生产能力,但是上部叶片过大且披散,势必对下层叶片造成遮光,降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使长秧龄水稻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长秧龄 穗肥 叶面积 株型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惠惠 杨吉顺 +4 位作者 李耕 刘鹏 董树亭 杨今胜 柳京国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23-27,共5页
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随密度增大而呈降低趋势,且均在生育后期差异较显著。光合作用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活... 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随密度增大而呈降低趋势,且均在生育后期差异较显著。光合作用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活性亦呈降低趋势。叶绿素含量、Pn、Fv/Fm、ΦPSⅡ、PEPCase和RuBPCase活性在低密度下各行距配置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中高密度下,"80+40"配置均高于其他配置,尤其是在生育后期差异显著,适宜的行距配置可提高穗位叶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 穗位叶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基于玉米导入系群体的3个农艺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晋杰 陈景堂 +3 位作者 祝丽英 胡利宗 张祖新 黄亚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通过回交育种程序结合SSR标记构建以玉米自交系农系531为受体亲本、10个具有不同农艺性状的自交系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在该群体BC3F3世代,利用GGT32图示基因型软件和Windows QTL IciMappingv1.0对导入片段进行检测、并结合田... 通过回交育种程序结合SSR标记构建以玉米自交系农系531为受体亲本、10个具有不同农艺性状的自交系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系群体,在该群体BC3F3世代,利用GGT32图示基因型软件和Windows QTL IciMappingv1.0对导入片段进行检测、并结合田间调查对控制玉米穗位高、穗上叶夹角和株高的QTL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导入系群体的创建在遗传结构上改良了农系531穗位偏高、穗上叶夹角偏大的不足,并得到基本符合育种目标的改良株系。通过QTL分析,在具有相同性状改良的单株上,分别检测到4个包含穗位高、4个包含穗上叶夹角和6个包含株高QTL的共同的导入染色体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导入系群体 穗位高 穗上叶夹角 株高 QTL分析
下载PDF
多年秸秆还田后减追氮肥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段宏凯 王宏富 +3 位作者 鱼冰星 王钰云 杨健 李卫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14,共7页
[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配套深翻土地的耕作制度对减追氮肥的贡献。[方法]本研究以9个玉米品种为主因素,4个追肥量为副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在拔节期追施尿素,调查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指标。[结果]结果表明:... [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配套深翻土地的耕作制度对减追氮肥的贡献。[方法]本研究以9个玉米品种为主因素,4个追肥量为副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在拔节期追施尿素,调查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指标。[结果]结果表明:追氮量显著影响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指标,减追50%氮肥、减追25%氮肥与常规追氮处理下穗位叶Pn、SPAD以及叶面积均显著高于不追氮处理,且减追25%氮肥处理下穗位叶Pn、SPAD以及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常规追氮处理,说明减追25%氮肥可以在保证穗位叶Pn、SPAD以及叶面积不降低的前提下减少氮肥投入,且能够改善穗位叶光合特性。减追50%氮肥、减追25%氮肥与常规追氮处理下穗位叶POD与SOD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不追氮处理,且常规追氮处理下穗位叶POD与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高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位叶POD与SOD酶活性。常规追氮处理下穗位叶MDA含量显著高于减追25%氮肥处理,且减追25%氮肥处理下穗位叶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说明减追25%氮肥有利于延缓穗位叶衰老。[结论]在山西中晚熟区连续多年的秸秆还田配合深翻土地的耕作制度下,玉米追氮量可以较常规追氮量减施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追氮肥 玉米 穗位叶 光合特性 衰老生理
下载PDF
玉米穗三叶叶面积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娟 王铁固 +1 位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28,共4页
以玉米组合PH6WC/7873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穗三叶叶面积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旨在为玉米株型、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三叶叶面积均检测到主基因,... 以玉米组合PH6WC/7873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穗三叶叶面积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旨在为玉米株型、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三叶叶面积均检测到主基因,穗三叶叶面积在春播环境下符合D-2模型,夏播环境下符合E-1模型。春播环境下,穗三叶叶面积的多基因遗传率在B1、B2、F2世代分别为87.22%、83.64%、49.38%,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夏播环境下,穗三叶叶面积在F2世代存在较大的主基因遗传率(75.82%),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由此可见,叶面积在夏播和春播环境下,受主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表现并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不同的方法对叶面积进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三叶 叶面积 主基因+多基因
下载PDF
玉米穗位叶碳氮代谢的关键指标测定 被引量:19
15
作者 申丽霞 王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55-157,共3页
碳、氮代谢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两大代谢过程,玉米一生中碳、氮代谢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量结果。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穗位叶的碳氮代谢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施氮量在120~180kg/hm2间明显促进玉米穗位叶蔗... 碳、氮代谢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两大代谢过程,玉米一生中碳、氮代谢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量结果。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穗位叶的碳氮代谢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施氮量在120~180kg/hm2间明显促进玉米穗位叶蔗糖的积累,在120~240kg/hm2间明显促进碳代谢的关键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氮代谢的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增强。说明适宜的施氮量可明显促进玉米穗位叶碳氮代谢能力的增强,从而积累较多的同化产物满足籽粒灌浆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位叶 碳氮代谢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不同宽窄行种植方式下玉米穗位叶的光合生理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铁东 宋凤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光合生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在大田条件下,以玉米品种北育288和先玉335为研究材料,分析了3种不同种植方式(P1,宽窄行170 cm+30 cm;P2,宽窄行90 cm+40 cm;CK,匀垄65 cm)对玉米穗位叶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净...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光合生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在大田条件下,以玉米品种北育288和先玉335为研究材料,分析了3种不同种植方式(P1,宽窄行170 cm+30 cm;P2,宽窄行90 cm+40 cm;CK,匀垄65 cm)对玉米穗位叶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中,2种不同基因型玉米穗位叶叶片SPAD值间存在差异,宽窄行种植方式表现出明显优势;叶绿素荧光参数Fo在P1和P2中均大于CK;Fm和Fv/Fm在关键的生育时期差异显著,表现为宽窄行P1和P2大于CK;3种模式中,P1和P2中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CK。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方式对提高作物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宽窄行种植方式 光合特性 穗位叶
下载PDF
玉米穗位叶蛋白质含量等生理性状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郝玉兰 潘金豹 +1 位作者 张秋芝 张露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2-34,共3页
研究不同时期穗位叶的部分生理性状表明 :从吐丝期至其后 4 2d ,穗位叶的含水量、单位叶面积、蛋白质含量和单位叶面积蛋白质重量均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 ;穗位叶叶片干重和叶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时期穗位叶的蛋白... 研究不同时期穗位叶的部分生理性状表明 :从吐丝期至其后 4 2d ,穗位叶的含水量、单位叶面积、蛋白质含量和单位叶面积蛋白质重量均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 ;穗位叶叶片干重和叶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时期穗位叶的蛋白质含量、单位叶面积蛋白质重量与子粒蛋白质含量无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位叶 蛋白质含量 生理性状 相关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两夏玉米品种穗位叶光谱特征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牛鲁燕 孙家波 +1 位作者 郑纪业 张晓艳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45-149,共5页
为了探索不同施肥处理夏玉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特征,利用高光谱近地遥感技术,采集五种施肥处理(CK,控释肥K40和K30,复合肥F50+N和F40+N)下不同生育期登海605(DH605)和鲁单981(LD981)的穗位叶高光谱图像,利用ENVI软件提取光谱反射率。结... 为了探索不同施肥处理夏玉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特征,利用高光谱近地遥感技术,采集五种施肥处理(CK,控释肥K40和K30,复合肥F50+N和F40+N)下不同生育期登海605(DH605)和鲁单981(LD981)的穗位叶高光谱图像,利用ENVI软件提取光谱反射率。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两夏玉米品种穗位叶的反射波谱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均表现出在绿波段(550 nm左右)有1个反射峰,在近红外波段(760~1 050 nm)有1个较高的反射率平台。在光谱曲线表现特征上,玉米生长前期(抽穗-灌浆期),DH605和LD981均以不施肥处理的光谱反射率最高,且DH605明显高于LD981;其次分别为K30和F40+N处理。玉米生长后期(灌浆-蜡熟期),DH605和LD981分别以K30和F40+N处理的光谱反射率最高,明显高于CK和其他施肥处理。在施用复合肥的条件下,除了灌浆后期外,其他生育期LD981穗位叶的高光谱反射率值略大于DH605,但差别较小;而在施用控释肥的条件下,在蜡熟-完熟期,LD981穗位叶的高光谱反射率值明显高于其他生育期的高光谱反射率值,也明显高于DH605在该时期的高光谱反射率值,其他生育期LD981穗位叶的高光谱反射率值与DH605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夏玉米 穗位叶 光谱反射率 光谱特征
下载PDF
水稻剑叶形态与单株产量的基因定位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邹德堂 王晋 +3 位作者 王敬国 刘化龙 刘宇强 贾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8,共6页
以剑叶形态和单株穗重差异较大的亲本小白粳子和空育131以及其后代F3群体为试验材料,构建包含99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剑叶长度、剑叶宽度、剑叶面积、剑叶基角、剑叶张角和单株穗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研究。在水稻第1、3、4、5... 以剑叶形态和单株穗重差异较大的亲本小白粳子和空育131以及其后代F3群体为试验材料,构建包含99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剑叶长度、剑叶宽度、剑叶面积、剑叶基角、剑叶张角和单株穗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研究。在水稻第1、3、4、5、6、7、9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7个QTL。其中控制剑叶长度的QTL 3个,控制剑叶宽度的QTL 4个,控制剑叶面积的QTL 2个,控制剑叶基角的QTL 3个,控制剑叶张角的QTL 2个,控制单株穗重的QTL 3个。为水稻剑叶形态、理想株型的改良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剑叶形态 单株稳重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下载PDF
小麦不同抗蚜品种(系)中吲哚生物碱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青年 王宇 +1 位作者 张青文 周明牂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37-539,共3页
UV spectrometry measurement on the indole alkaloids (IA) contents of seven wheat varieties (KOK1679,My295,Li,Han4564 and Yanda1817,resistant to S. avenae;Shaanximazha and Lovrin10,susceptible to S. avenae) showed that... UV spectrometry measurement on the indole alkaloids (IA) contents of seven wheat varieties (KOK1679,My295,Li,Han4564 and Yanda1817,resistant to S. avenae;Shaanximazha and Lovrin10,susceptible to S. avenae) showed that during tillering and stem elongation stages,KOK1679,My295 and Li had a higher IA content (>0.5 mg·g -1 FW);and during heading and anthesis stages,the penultimate leaves of all five resistant varieties contained higher IA (>0.5 mg·g -1 FW).The IA content was lower in the flag leaves of both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varieties,bu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ars of resistant varieties (up to 0.645 mg·g -1 FW in KOK1679) than in those of susceptible ones.It was showed that the IA content in wheat’s ea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istance to S.aven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蚜品种 吲哚生物碱 含量测定 植物次生化合物 抗性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