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插秧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 被引量:84
1
作者 袁奇 于林惠 +2 位作者 石世杰 邵建国 丁艳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125,共5页
以水稻晚粳品种武香粳9号为材料,通过对分蘖跟踪挂牌,研究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特点,并与手栽处理分蘖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主要集中在0/4、0/5、0/6、0/7的一级分蘖和4/1低蘖位二级分蘖;随着栽插密度增... 以水稻晚粳品种武香粳9号为材料,通过对分蘖跟踪挂牌,研究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特点,并与手栽处理分蘖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主要集中在0/4、0/5、0/6、0/7的一级分蘖和4/1低蘖位二级分蘖;随着栽插密度增加,0/4、0/5、0/6、0/7的一级分蘖的发生率均下降,4/1等低位的二级分蘖发生率下降更多,最终成穗率也下降。研究还表明机栽3苗时产量最高,与手栽处理相比,0/5、0/6、0/7的一级分蘖的发生与成穗率及最终产量均高于手栽处理。该文揭示了机插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密度 分蘖 成穗率 产量
下载PDF
水稻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关系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钟旭华 彭少兵 +1 位作者 JohnE.SHEEHY 刘鸿先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 (TIL和 RGR模型 ) ,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 :(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 ;(2 )最高茎数与穗分化始期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 (TIL和 RGR模型 ) ,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 :(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 ;(2 )最高茎数与穗分化始期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快是苗峰过高的原因之一 ;(3)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同样的干物质积累量 ,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 ,其茎数动态相差很大。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相近的情况下 ,穗分化以前干物质积累所占的比例越大 ,成穗率越低。采用一组独立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 ,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由此可见 ,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是提高成穗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穗率 干物质积累动态模拟 水稻 群体质量 茎数动态模型 产量
下载PDF
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 被引量:22
3
作者 雷小龙 刘利 +3 位作者 刘波 黄光忠 马荣朝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4-1055,共12页
为探明不同播期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早播与迟播2个处理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杂交籼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各分蘖穗的穗部性状。结果表明: (1)... 为探明不同播期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早播与迟播2个处理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杂交籼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各分蘖穗的穗部性状。结果表明: (1) 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且稳定, 均在58.67%-63.82%之间; 主茎对产量贡献率以机直播最高, 手插最低; 机插和手插二次分蘖群占产量比例均显著高于机直播。(2) 不同种植方式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不同, 机直播与机插分蘖发生均属一次高峰型, 手插属二次高峰型。机直播分蘖发生早而快,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第8叶位, 其中第1-第4叶位分蘖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成穗以第1、第2叶位为主。机插分蘖发生晚、起点低, 但比较集中, 一次分蘖群以3/0-8/0发生为主, 3/0-6/0分蘖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成穗以第3-第5叶位为主。手插秧田与本田均发生分蘖, 分蘖发生叶位数多, 持续时间长,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第2、第4-第8叶位, 其中第1、第2、第4、第5和第6叶位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发生与成穗主要在第1、第2叶位。分蘖成穗叶位数和产量均随播期延迟而减少。(3) 3种种植方式的主茎及中低叶位一次分蘖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多, 粒大, 单穗重高; 高叶位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枝梗数和穗粒均较少, 稻穗小。机直播优势叶位为第1-第4叶位, 机插为第3-第6叶位, 手插为第1、第2、第4、第5和第6叶位, 对产量贡献率分别达70.51%、73.83%和76.81%。优势叶位分蘖发生与成穗率高, 稻穗大, 对产量贡献率高, 应优化农艺措施挖掘其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械化种植 分蘖特性 优势叶位 成穗率
下载PDF
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86
4
作者 凌启鸿 苏祖芳 张海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63-469,共7页
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肥料和搁田处理,造成适宜穗数相近、成穗率不同的群体,结果如下:在适宜穗数范围内,成穗率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抽穗期单茎茎鞘重、顶三叶比叶重均呈极显... 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肥料和搁田处理,造成适宜穗数相近、成穗率不同的群体,结果如下:在适宜穗数范围内,成穗率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抽穗期单茎茎鞘重、顶三叶比叶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成穗率与抽穗期后叶面积下降速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在合理群体下,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改善冠层结构和群体质量,改善中后期群体光照条件,延长功能叶片寿命,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效率,获取高产.从栽培措施看,提早搁田均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但不同的肥料运筹水平间存在差异,当基蘖肥所占比例较大时,搁田宜更早,反之宜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群体质量 成穗率 叶面积率
下载PDF
杂交中籼稻长秧龄移栽的分蘖成穗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吕腾飞 周伟 +4 位作者 李应洪 张绍文 李玥 孙永健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9-672,共14页
以中籼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以及不同叶位与等级分蘖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且在65 d... 以中籼迟熟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穴插苗数和水肥管理模式下长秧龄水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以及不同叶位与等级分蘖对产量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水稻分蘖能力强,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叶位多,且在65 d秧龄下不同水肥管理模式的分蘖能力强弱表现为干湿交替模式>旱种模式>淹灌模式;同时,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的各级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高于双苗.长秧龄水稻不同等级茎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1次>2次>主茎>3次;不同等级茎蘖对长秧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整体上,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1次>2次>主茎,结实率则是1次>主茎>2次.长秧龄水稻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1~9叶位,2次分蘖1~2和7~8叶位;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2和7~9叶位,2次分蘖1~3和7~8叶位;对产量贡献的优势叶位是1次分蘖6~9叶位,2次分蘖1~2和7叶位;总体上,长秧龄水稻的优势分蘖叶位是1~2和7~9叶位,它们对产量的贡献之和达到了68.95%.延长秧龄,产量随之降低,但在长秧龄下穴插单苗,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仍然可以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长秧龄 分蘖 成穗率
下载PDF
生物质炭基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乔志刚 陈琳 +6 位作者 李恋卿 刘福礼 胡仁健 郑金伟 俞欣妍 王家芳 潘根兴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5期175-180,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农学性状和氮素利用率等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生物质炭基肥(低氮量炭基肥,BCF1;高氮量炭基肥,BCF2)和常规复合肥(常规肥,CF)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复合肥相比,虽然BCF1处理施氮总量显著...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农学性状和氮素利用率等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生物质炭基肥(低氮量炭基肥,BCF1;高氮量炭基肥,BCF2)和常规复合肥(常规肥,CF)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复合肥相比,虽然BCF1处理施氮总量显著降低了30%,但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BCF1处理谷草比最高,较CF处理显著提高了23.6%;BCF1处理水稻茎蘖成穗率为86.1%,较CF处理显著提高14.6%;施用生物质炭基肥氮素吸收利用率均有增加,而以BCF1处理最为显著达36.3%,较CF处理提高10.2%。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仍以BCF1处理为最高,分别提高了37.4%~54.7%和6.3%~10.4%。生物质炭和化肥混合造粒施用可降低氮肥施用量,维持水稻正常产量,显著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有效降低氮素的损失,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和市场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基肥 水稻产量 氮素利用率 茎蘖成穗率 生物炭
下载PDF
烯效唑干拌种对不同群体小麦分蘖成穗的调控 被引量:8
7
作者 韩惠芳 杨文钰 +1 位作者 樊高琼 任万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采用烯效唑干拌种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40 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0~4、180×10~4、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后,公蘖前期(出苗50d内)烯效唑浓度越高,达到... 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采用烯效唑干拌种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40 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0~4、180×10~4、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后,公蘖前期(出苗50d内)烯效唑浓度越高,达到最大分蘖速度的时间越早,低节位分蘖特别是第1、第2分蘖的发生加快;分蘖后期(出苗50 d后)分蘖速度减慢,高浓度处理(40 mg/kg)的分蘖发生比低浓度提早10 d结束。烯效唑提高了孕穗后期单位面积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单株穗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其中以20 mg/kg最优。密度不同,烯效唑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效果有差异,以高密度下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干拌种 小麦 群体 分蘖成穗率 调控
下载PDF
两系粳杂超稀播壮秧的分蘖成穗率初探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2 位作者 罗彦长 吴爽 李成荃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19,共4页
通过设置秧田每公顷150kg(A)、225kg(B)、300kg(C)3个播种量,对两系粳杂70优双九作双晚种植的分蘖成穗特点进行定株观察,结果表明,以净秧田播量150kg/hm2,培育多蘖壮秧,每穴1粒种苗的栽植方... 通过设置秧田每公顷150kg(A)、225kg(B)、300kg(C)3个播种量,对两系粳杂70优双九作双晚种植的分蘖成穗特点进行定株观察,结果表明,以净秧田播量150kg/hm2,培育多蘖壮秧,每穴1粒种苗的栽植方式;以及提高栽插质量并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是提高成穗率和产量、降低用种成本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粳杂 稻播壮秧 分蘖 群体成穗率
下载PDF
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一些相关性状 被引量:7
9
作者 董桂春 李进前 +6 位作者 张彪 周娟 张传胜 张岳芳 杨连新 黄建晔 王余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9-296,共8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对植株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期、株高、成穗率、穗部性状等进行了测定。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对植株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期、株高、成穗率、穗部性状等进行了测定。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分为6种类型,研究不同NUEg类型品种生育期、株高、成穗率、穗部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高NUEg品种生育期(特别是播种至抽穗)较短,NUEg与全生育期、播种至抽穗天数呈显著负相关;2)不同NUEg类型品种间株高无显著差异,株高与NUEg无密切关系;3)高NUEg类型品种分蘖成穗率高,分蘖成穗率与干物质运转及氮素运转关系密切;4)高NUEg类型品种穗长较短,着粒密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氮素生产效率 生育期 成穗率 穗部性状
下载PDF
移栽密度与施肥方法对优质早稻成穗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自明 石庆华 +1 位作者 李木英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4-168,共5页
通过不同移栽密度与不同施肥方法对优质早稻———金优F6进行成穗率的研究 ,结果表明 :移栽密度( 2 3 .1cm× 13 .2cm)与施氮比例 (基肥∶促蘖肥∶促花肥∶保花肥 =4∶2 .4∶1.2∶2 .4)的组合T8(A3 B2 ) ,群体分蘖增长速率快而分蘖... 通过不同移栽密度与不同施肥方法对优质早稻———金优F6进行成穗率的研究 ,结果表明 :移栽密度( 2 3 .1cm× 13 .2cm)与施氮比例 (基肥∶促蘖肥∶促花肥∶保花肥 =4∶2 .4∶1.2∶2 .4)的组合T8(A3 B2 ) ,群体分蘖增长速率快而分蘖消亡速率慢 ,能够早生快发 ,个体健壮 ,有效分蘖数多 ,成穗率高 ,产量最高。比相同移栽密度T7(A3 B1 )、T9(A3 B3 )分别增产 6.73 %和 7.42 % ,比相同施肥方法T2 (A1 B2 )、T5(A2 B2 )增产 12 .2 2 %和 13 .9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早稻 移栽密度 施肥方法 成穗率
下载PDF
搁田始期对水稻成穗率、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苏祖芳 周兴安 +4 位作者 张亚洁 李国生 姚志发 沈富荣 姚友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5-102,共8页
1992年至1994年在江苏省扬州、宜兴、金湖、盐城郊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适当提早搁田有刊于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有效叶面积率,增加每穗总粒数,提高抽穗期的单茎茎鞘重和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重量。... 1992年至1994年在江苏省扬州、宜兴、金湖、盐城郊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适当提早搁田有刊于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有效叶面积率,增加每穗总粒数,提高抽穗期的单茎茎鞘重和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重量。2)在基蘖肥用量占总施氮量60%时,总茎蘖苗数达预期穗数80%时搁田,能显著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在N叶期搁田,并持续1个叶龄期,对N叶内的分蘖芽长度有抑制作用,茎蘖生长呈迟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穗率 穗粒结构 搁田始期 产量 水稻
下载PDF
不同群体条件下穗肥施用量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镇铭 姚金富 +1 位作者 邵达孚 高莲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149-152,共4页
为探索穗肥用量与群体的联因效应对分蘖成穗率的影响,明确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施肥条件和技术。试验表明,水稻分蘖成穗率随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较高的群体条件下,穗肥与分蘖成穗率具有较大的正相关性,穗肥施用量对基本苗与分蘖... 为探索穗肥用量与群体的联因效应对分蘖成穗率的影响,明确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施肥条件和技术。试验表明,水稻分蘖成穗率随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较高的群体条件下,穗肥与分蘖成穗率具有较大的正相关性,穗肥施用量对基本苗与分蘖成穗率的相关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群体 穗肥 成穗率
下载PDF
杂交中稻成穗率的限制因素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朱永川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周兴兵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7,共5页
以II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及三角形施氮方式处理,研究了影响杂交中稻成穗率的限制因素及其高产栽培途径。结果表明,最高苗期前后是影响水稻成穗率的环境敏感期,光照是该期影响成穗率的主导因素,增施氮肥对提高成穗率... 以II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及三角形施氮方式处理,研究了影响杂交中稻成穗率的限制因素及其高产栽培途径。结果表明,最高苗期前后是影响水稻成穗率的环境敏感期,光照是该期影响成穗率的主导因素,增施氮肥对提高成穗率的作用不如改善光照条件的大,而且只有在群体基部光照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才会起到明显作用。采取"三角形栽培改善最高苗期的群体基部光照条件和N-n-2期施上林氮肥"的栽培途径,具有显著降低苗峰、壮苗以及提高成穗率和着粒数的作用而增产,但其增产程度与稻田土壤肥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成穗率 限制因素 栽培途径
下载PDF
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水稻茎蘖成穗率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永相 郭涛 +3 位作者 李伟 蒋世河 陈志强 郭建夫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0-303,共4页
选择丛生型籼稻品种HFA-1与少蘖型粳稻品种02428为亲本构建5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F2和F2∶3),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对水稻茎蘖成穗率进行遗传模型判别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水稻茎蘖成穗率既受... 选择丛生型籼稻品种HFA-1与少蘖型粳稻品种02428为亲本构建5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F2和F2∶3),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对水稻茎蘖成穗率进行遗传模型判别和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水稻茎蘖成穗率既受1对主基因控制又受多个微效基因影响,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D-4模型;分别在F2和F2∶3世代估算的主基因遗传率为55.51%和53.57%、多基因遗传率为33.13%和38.94%,表明水稻高茎蘖成穗率育种不仅要考虑主基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微效基因的影响,并可在低世代进行目标性状筛选;由各世代所估得的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为-19.92和-6.48,表明选育高茎蘖成穗率材料时应考虑选配不同基因型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茎蘖成穗率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遗传效应
下载PDF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11
15
作者 钟旭华 黄农荣 郑海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9-22,共4页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省肥省药、节本增效的施肥新技术,其主要生物学基础是:(1)氮肥利用率与总施氮量、基蘖肥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肥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后者又高于分蘖肥,因此应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实...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省肥省药、节本增效的施肥新技术,其主要生物学基础是:(1)氮肥利用率与总施氮量、基蘖肥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肥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后者又高于分蘖肥,因此应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实行氮肥后移;(2)分蘖速率由群体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决定,提高成穗率要从控制最高苗数和提高已有分蘖成活率两方面入手,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适当控制幼穗分化前生长速率和提高幼穗分化后生长速率,是提高群体成穗率的重要物质基础;(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主要由气候条件和植株群体指标决定,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最高茎蘖数、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呈负相关,为通过群体调控减少纹枯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控”施肥 氮肥利用率 成穗率 纹枯病
下载PDF
高效缓释肥在直播水稻上的使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施俭 沈寅寅 +1 位作者 包士忠 郭栋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145,共4页
研究了水稻缓释肥对崇明县直播水稻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水稻缓释肥后,直播水稻成穗率较常规施肥处理有明显增加;在等氮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目前大面积采用的常规施肥处理;减氮30%,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相仿。
关键词 直播稻 缓释肥 成穗率 产量 产量构成
下载PDF
杂交中稻单茎茎鞘干物重与再生力的关系及其高产栽培途径 被引量:12
17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洪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43,共10页
1992~1995年,以汕优63、K优3号、K优5号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单茎茎鞘干物重与再生力的关系及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1)头季稻生长后期光合物质是影响再生芽生长的主导因素,环境因素仅能通过光合物质间接起作用... 1992~1995年,以汕优63、K优3号、K优5号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单茎茎鞘干物重与再生力的关系及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1)头季稻生长后期光合物质是影响再生芽生长的主导因素,环境因素仅能通过光合物质间接起作用;(2)头季稻生长后期单茎茎鞘干物重分别与再生芽活芽率、芽长、芽重、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产量、收获指数分别与再生芽长呈极显著负相关;(3)在保证头季稻高产所需有效穗数前提下,提高成穗率、提高头季稻抽穗后单位颖花绿叶占有量、施促芽肥可有效增加母茎单茎茎鞘干物重,实现中稻及再生稻双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茎鞘干物重 中稻 再生力 成穗率 栽培
下载PDF
晒田土壤含水量对水稻有效分蘖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军 黄淑娥 +2 位作者 张金恩 张崇华 王尚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4期36-42,共7页
为探究水稻有效分蘖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分早晚季进行试验,以不晒田为对照,设计4个晒田处理(分蘖数达预计成穗数的70%连续晒田5天及10天、80%成穗数晒田5天及10天,分别记为W1、W2、W3... 为探究水稻有效分蘖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分早晚季进行试验,以不晒田为对照,设计4个晒田处理(分蘖数达预计成穗数的70%连续晒田5天及10天、80%成穗数晒田5天及10天,分别记为W1、W2、W3和W4),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记录仪监测土壤5、10、20 cm深的体积含水量,研究不同晒田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分蘖末期W1、W3和W4晒田处理及晚稻W2和W3处理均能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早稻晒田处理效果排序为:W4〉W1〉W3〉CK〉W2,晚稻为W2〉W3〉W1〉CK〉W4。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与5、1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早、晚稻分蘖末期排水晒田至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55%时,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晒田 土壤含水量 有效分蘖数 成穗率
下载PDF
栽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结构和叶面积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苏祖芳 杜永林 +3 位作者 张亚洁 王辉斌 季春梅 周培南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23-27,共5页
试验以中粳稻武育粳3号、盐粳4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栽插行距及生育中期疏蘖措施对产量结构及其叶面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扩大,抽穗期群体叶面积适宜,有效、高效叶面积率高,孕穗期到成熟期叶面积衰减率小,... 试验以中粳稻武育粳3号、盐粳4号和杂交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栽插行距及生育中期疏蘖措施对产量结构及其叶面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扩大,抽穗期群体叶面积适宜,有效、高效叶面积率高,孕穗期到成熟期叶面积衰减率小,保持较高的光合生产力,成穗率高,穗粒数协调,产量提高。本试验条件下,中粳稻盐粳4号、武育粳3号适宜行株距为(26.7~30)cm×10cm,汕优63适宜行株距为(30~33)cm×1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结构 叶面积组成 成穗率 栽插行距
下载PDF
长江中游南部稻区杂交晚稻高产育种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宏玉 彭玉生 +5 位作者 钟平安 易全华 罗赣丰 石庆华 谢金水 黄英金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以61个杂交晚稻组合组成供试群体,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单位面积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我国长江中游南部稻区尤其是江西生态条件下杂交晚稻的高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产量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 以61个杂交晚稻组合组成供试群体,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单位面积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我国长江中游南部稻区尤其是江西生态条件下杂交晚稻的高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产量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杂交晚稻高产育种的方向必需着重选配大穗、大粒型的组合,但除此之外,还必需在保证较高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穗数与大穗、大粒的协调结合。通过成穗率高的选择,不仅对提高新组合的产量水平具有正效应,而且成穗率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性状协调多穗与大穗、大粒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有效穗数多与大穗、大粒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在实现有效穗数多与大穗、大粒在更高水平上的协调结合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也是必需顾及的一个方向;其中的关键是打破结实率与每穗总粒数之间的不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晚稻 高产育种策略 成穗率 性状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