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Nitrogen Distribution and Plant Nitrogen Utilization in Direct-Seeded Rice in Response to Deep Placement of Basal Fertilizer-Nitrogen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Danying YE Chang +4 位作者 XU Chunmei WANG Zaiman CHEN Song CHU Guang ZHANG Xiufu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6期404-415,共12页
Deep placement of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increases nitrogen (N) use efficiency in rice planting but is expensive. Few studies on direct-seeded rice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eep placement of conventional fe... Deep placement of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increases nitrogen (N) use efficiency in rice planting but is expensive. Few studies on direct-seeded rice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eep placement of conventional fertilizer. With prilled urea serving as N fertilizer,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ith two N rates (120 and 195 kg/hm2) and four basal N application treatments (B50, all fertilizer was broadcast with 50% as basal N;D50, D70 and D100 corresponded to 50%, 70% and 100% of N deeply placed as basal N, respectively) were conducted in direct-seeded rice in 2013 and 2014. Soil N distribution and plant N uptak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ep placement of basal 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tal N concentrations in soil. Significantly greater soil N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D100 compared with B50 at 0, 6 and 12 cm (lateral distance) from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point both at mid-tillering and heading stages. D100 presented the highest values of dry matter and N accumulation from seeding to mid-tillering stages, but it presented the lowest values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stages and the lowest grain yield for no sufficient N supply at the reproductive stage. The grain yield of D50 was the highest,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grain yield, N agronomic efficiency or N recovery efficiency between D70 and D50, or between D70 and B50, while D70 was more labor saving than D50 for only one topdressing was applied in D70 compared with twice in other treatments.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70% of fertilizer-N deeply placed as a basal fertilizer and 30% of fertilizer-N topdressed as a panicle fertilizer constituted an ideal approach for direct-seeded rice. This recommendation was further verified through on-farm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s in 2015, in which D70 produced in similar grain yields as B50 d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seeded RICE NITROGEN FERTILIZER deep placement soil NITROGEN DISTRIBUTION NITROGEN utiliza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 o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single season late japonica rice 被引量:9
2
作者 ZHAO Can HUANG Heng +6 位作者 QIAN Zi-hui JIANG Heng-xin LIU Guang-ming XU Ke HU Ya-jie DAI Qigen HUO Zhong-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487-1502,共16页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reducing the times of nitrogen(RTN)application and reducing the nitr...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reducing the times of nitrogen(RTN)application and reducing the nitrogen rate(RNR)of application on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under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 in paddy fields.Therefore,a field experiment of RNT and RNR treatments was conducted with nine fertilization modes during the 2018–2019 rice growing seasons in a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We found that under the sam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the yield of RTN3 increased by 9.64 and 10.18%in rice varieties NJ9108 and NJ5718,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farmers’fertilizer practices(FFP).The nitrogen accumulation of RTN3 was the highest at heading stage,at 11.30 t ha^(–1)across 2018 and 2019.Under the sam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the N agronomic use efficiency(NAE),N physiological efficiency(NPE)and N recovery efficiency(NRE)of RTN3 were 8.1–21.28%,8.51–41.76%and 0.28–14.52%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fertilization modes,respectively.RNR led to decreases in SPAD value,leaf area index(LAI),dry matter accumulation,nitrogen accumulation,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TN3 increased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under the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and RNR1 could achieve the goals of saving cost and increasing resource use efficiency.Two fertilization modes RTN3 and RNR1 both could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d thus are worth further appl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onica rice(Oryza sativa L.) fertilization mode side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 grain yiel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下载PDF
Effects of mechanized deep placeme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 and type on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Chuanxi Plain,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ZHU Cong-hua OUYANG Yu-yuan +4 位作者 DIAO You YU Jun-qi LUO Xi ZHENG Jia-guo LI Xu-y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581-592,共12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of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cultivated using mechanized deep placement of N fertilizer in the rice–wheat rotation region of Chuanxi Plain,China.It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of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cultivated using mechanized deep placement of N fertilizer in the rice–wheat rotation region of Chuanxi Plain,China.I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N-saving and improves qualit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Using a single-factor complete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in field experiments in 2018 and 2019,seven N-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were applied,with the fertilizer being surface broadcast and/or mechanically placed beside the seedlings at (5.5±0.5) cm soil depth when transplanting.The treatments were:N0,no N fertilizer;U1,180 kg N ha^(–1) as urea,surface broadcast manually before transplanting;U2,108 kg N ha^(–1) as urea,surface broadcast manually before transplanting,and 72 kg N ha^(–1) as urea surface broadcast manually on the 10th d after transplanting,which is not only the local common fertilization method,but also the reference treatment;UD,180 kg N ha^(–1) as urea,mechanically deep-placed when transplanting;M1,81.6 kg N ha^(–1) as urea and 38.4 kg N ha^(–1) as controlled-release urea (CRU),mechanically deep-placed when transplanting;M2,102 kg N ha^(–1) as urea and48 kg N ha^(–1) as CRU,mechanically deep-placed when transplanting;M3,122.4 kg N ha^(–1) as urea and 57.6 kg N ha^(–1) as CRU,mechanically deep-placed when transplanting.The effects of the N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rice yield and NUE were consistent in the 2 yr.With a N application rate of 180 kg ha^(–1),compared with U2,the N recovery efficiency (NRE),N agronomic use efficiency (NAE) and yield under the UD treatment were 20.6,3.5 and 1.1% higher in 2018,and 4.6,1.7 and 1.2% higher in 2019,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urea alone (U1,U2 or UD),the NRE,NAE and yield achieved by M3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urea and controlled-release urea) were higher by 9.2–73.3%,18.6–61.5% and 6.5–16.5%(2018),and 22.2–65.2%,25.6–75.0% and 5.9–13.9%(2019),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M3,the lower-N treatments M1 and M2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RE by 4.0–7.8% in 2018 and 3.1–4.3% in 2019,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urea surface application (U1 or U2),the yield under the M2 treatment was higher by 4.3–12.9% in 2018 and 3.6–10.1% in 2019,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U2,the NRE and NAE under the M2 treatment was higher by 36.9 and 36.3% in 2018,and 33.2 and 37.4% in 2019,mainly because of higher N uptak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ate in the top 0–20 cm soil under U1,U2 and M2 treatments during the full heading and maturity stages.During the full heading stage,U2 produc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nitrite in 0–20 cm and 20–40 cm soil among the N fertilizer treatments.In conclusion,mechanized deep placement of mixed urea and controlled-release urea (M2) at transplanting is a highly-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hat enables increased yield of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and improved NUE,while reducing the amount of N-fertilization appl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N-fertilization rate controlled release urea side deep fertilization YIEL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下载PDF
基于模糊策略的水肥一体机控制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伟强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6-230,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水肥一体机的综合作业效率,实现用水量与施肥量的混合浓度最优配置,以模糊策略为设计基点,针对整机控制展开可行性分析研究。以整机作业架构组成为基础,考虑灌溉施肥同步过程的水肥动态平衡,搭建正确的模糊策略模型...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水肥一体机的综合作业效率,实现用水量与施肥量的混合浓度最优配置,以模糊策略为设计基点,针对整机控制展开可行性分析研究。以整机作业架构组成为基础,考虑灌溉施肥同步过程的水肥动态平衡,搭建正确的模糊策略模型,进行系统的软件设计与硬件匹配。通过升级型水肥一体机实施灌施作业的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模糊策略的水肥一体机控制系统整体试验过程顺畅,灌施的肥液均匀度可相对提升8.77%,系统对于各监测参数的响应度与稳定性均保持在90%以上,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试验中节水率和肥料利用率分别较模糊策略应用前提升至91.70%和93.15%,整体灌施效率良好,说明了此模糊策略应用设计的优越性。研究结果对于实现水肥一体装备的智能控制水平向纵深提升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机 模糊策略 动态平衡 肥料利用率 纵深提升
下载PDF
冷凉区黑土有机质和玉米产量双提升技术探索及经济效益分析
5
作者 徐超 侯瑞星 +5 位作者 杨克军 付健 王宇先 孙淑楠 苗宇 齐翔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为明确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黑龙江省西部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双提升技术效果,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开展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有机肥+深松40 cm(YS40)、秸秆留茬+深松40 cm(WS40)、有机... 为明确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黑龙江省西部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双提升技术效果,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开展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有机肥+深松40 cm(YS40)、秸秆留茬+深松40 cm(WS40)、有机肥+旋耕20 cm(YS20)、秸秆留茬+旋耕20 cm(WS20)、有机肥表施+免耕(YB);一个对照:秸秆留茬+免耕(CK)。结果表明:施入有机肥的处理能够提升深土层土壤肥力,在20~40 cm土层中YS20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机质和全氮依次提升11.56 g·kg^(-1)和0.57 g·kg^(-1);40~60 cm土层中YS40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机质和全氮依次提升2.83 g·kg^(-1)和0.28 g·kg^(-1)。土壤结构方面,在0~20 cm土层中YB处理的容重较CK降低17.5%、含水量提升35.5%,40~60 cm土层中YS40处理的容重较CK处理降低5.3%、含水量提升38.4%。有机肥与保护性耕作处理提高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第二年的YS40、YS20、YB处理较CK处理分别增产14.5%、18.5%、11.4%。收益分析表明,与CK处理相比,2021年YB处理和2022年YS20处理收益增加最多,分别增加5770元·hm^(-2)和5223元·hm^(-2)。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西部薄层黑土实施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是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储量、全氮、全氮储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凉区黑土 有机肥深施深松 玉米产量 经济效益 土壤培肥
下载PDF
超大颗粒肥水田气力深施加速器设计及参数优化
6
作者 辛明金 张曼 +4 位作者 朱仰昆 姜志文 宋玉秋 孔爱菊 崔红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52,共10页
为解决水稻撒施追肥存在的肥料流失、利用率低及机械深施肥工作部件易堵塞、伤根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用于水田深施追肥机的超大颗粒肥气力式加速器。该加速器利用双螺旋高压气流,在其与肥料上端构成的近封闭空间内加速超大颗粒肥,... 为解决水稻撒施追肥存在的肥料流失、利用率低及机械深施肥工作部件易堵塞、伤根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用于水田深施追肥机的超大颗粒肥气力式加速器。该加速器利用双螺旋高压气流,在其与肥料上端构成的近封闭空间内加速超大颗粒肥,实现其高速射入泥壤,并可避免肥料颗粒与管壁碰撞;出口设置渐扩管扩散气流,可减轻对泥壤的冲击,提高施肥位置的稳定性。根据超大颗粒肥参数与加速器功能要求,确定了加速器的结构参数,并根据肥料入泥深度所需的射出速度,分析确定了加速器的工作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Fluent软件的六自由度重叠动网格建立了加速器仿真模型,以进口气流速度、螺旋角和加速管直径为试验因素,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与三因素三水平Box Behnken组合仿真试验,研究各因素对肥料射出速度与气流扩散率的影响。多因素试验分析及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加速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进口气流速度47 m/s、加速管直径21 mm、螺旋进气口螺旋角43°。在此条件下进行台架验证试验,得到肥料射出速度均值为12.61 m/s,出口气流扩散率均值为85.5%,肥料入泥平均深度为4.7 cm,达到了水稻追肥要求。该研究可为超大颗粒肥水田气力深施追肥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设计 试验 超大颗粒肥 水田深施追肥 气力加速器 螺旋进气口
下载PDF
减氮和侧深基施缓混肥对‘南粳5055’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阚建鸾 石吕 +4 位作者 韩笑 周志宏 苏建平 刘建 薛亚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旨在探讨减氮和侧深基施缓混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当地主推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0N)、当地常规施肥(CK)、一次性侧深基施缓混肥(S1)、侧深基施缓混肥+追施速效氮肥(S2) 4个处理,分别在如皋... 旨在探讨减氮和侧深基施缓混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当地主推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0N)、当地常规施肥(CK)、一次性侧深基施缓混肥(S1)、侧深基施缓混肥+追施速效氮肥(S2) 4个处理,分别在如皋市东陈镇和白蒲镇两地的水稻田开展试验。两地的试验结果均表明:与CK相比,在减氮25%情况下,S1和S2均明显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两者的水稻产量和总吸氮量均有所降低,平均分别减少了5.12%、1.27%和9.53%、2.77%。其中S1明显减产主要由于每穗粒数的显著降低,而S2则与CK无显著差异。另外,S2也较CK显著提高了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表明在氮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采用侧深基施缓混肥+追施速效氮肥更有利于实现水稻的绿色优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氮 侧深施缓混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聚脲甲醛缓释肥减量深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及氮肥吸收率的影响
8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2 位作者 何斌 寇长林 李太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 为了探究聚脲甲醛缓释肥(PF)减量深耕对小麦和玉米作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以及矿质养分迁移的影响,设置对照(CK)、尿素+旋耕(OPTX)、尿素+深耕(OPTS)、PF+旋耕(PFX)和PF+深耕(PFS)5个处理,在豫南砂姜黑土小麦、玉米农田开展大区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尿素(OPT)处理,P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显著高于OPT处理,尤其PFS处理较OPTX处理小麦和玉米季产量分别高12%和6.4%,较OPTS处理分别高3.4%和1.8%;与产量不同,PFS处理仅显示玉米季氮肥利用率(NUE)高于OPTX和OPTS处理,而小麦季NUE甚至低于OPTS处理,这可能与PF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养分释放速度慢有关。对比两种耕作方式,发现PFS处理小麦季产量与PFX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别,而玉米季产量显著高于PFX处理;与产量不同,PFS处理小麦季NUE显著低于PFX处理,而玉米季无显著差别,这可能与玉米季更适宜的气象条件和小麦季PF养分的后续释放有关。对比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残留量和总氮浓度,发现作物收获后,PFS处理0~30和30~60 cm土层NH_(4)^(+)-N残留量与PFX处理无显著差异,NO_(3)^(-)-N残留量显著低于PFX处理,而总氮含量略高于PFX处理,这可能与PF处理在小麦季深耕条件下氮素未释放完全有关。总而言之,依据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聚脲甲醛缓释肥在深耕条件下显示出更高的产量效益和增产潜势,尤其玉米季作物吸氮量、产量和NUE有了显著提升,值得被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甲醛缓释肥 小麦玉米轮作 深耕与旋耕 砂姜黑土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基于处方图的水稻侧深变量施肥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9
作者 王金峰 吕振阳 +1 位作者 赵敏义 王震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2,共12页
为解决水稻侧深施肥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处方与智能决策而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无法实现空间差异化肥力补给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处方图的水稻侧深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结合排肥理论分析得出变量施肥作业中影响排肥量的可控因素(排肥... 为解决水稻侧深施肥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处方与智能决策而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无法实现空间差异化肥力补给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处方图的水稻侧深变量施肥控制系统。结合排肥理论分析得出变量施肥作业中影响排肥量的可控因素(排肥轴转速、外槽轮工作长度、机组前进速度),探究施肥控制策略,构建并训练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决策模型;利用土壤养分平衡法结合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在ArcGIS中生成施肥处方图;最后设计水稻侧深变量施肥控制系统并集成到水稻插秧机上,开展性能测试试验。双变量控制模型肥量控制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最大排肥误差为3.27%,最小误差为0.06%,总平均误差为1.23%。目标施肥量播量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尿素、磷酸二胺、硫酸钾、掺混复合肥平均播量误差分别为4.60%、4.41%、4.18%和3.66%,平均示量误差分别为5.04%、4.83%、3.81%和4.84%。基于电子处方图的田间试验中系统获取有效定位信息54867个,定位错误点数6个,均发生在田块边界附近,分区定点变量施肥平均播量误差为4.23%。结果表明集成创制的水稻插秧侧深变量施肥一体机具有较高的播量精度和稳定性,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肥量控制精度,利用电子处方图指导施肥作业切实可靠,可实现插秧智能变量施肥一体化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深变量施肥 处方图 双变量控制 智能决策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钱泳其 熊鹏 +4 位作者 王玥凯 张中彬 郭自春 邵芳荣 彭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砂姜黑土黏闭僵硬问题突出,耕作是改良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耕作试验基地,采集免耕(No-tillage,NT)、旋耕(Rotarytillage,RT)和深翻(Deepploughing,DP)处理的原状土柱(高20cm,直径10cm),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 砂姜黑土黏闭僵硬问题突出,耕作是改良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耕作试验基地,采集免耕(No-tillage,NT)、旋耕(Rotarytillage,RT)和深翻(Deepploughing,DP)处理的原状土柱(高20cm,直径10cm),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和ImageJ软件等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处理,定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孔径大小分布、孔隙形态特征、网络特征以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免耕相比,旋耕和深翻下土壤的大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92.7%和261.1%(P<0.05);与旋耕相比,深翻下土壤大孔隙度增加了23.4%;(2)相较于免耕,旋耕和深翻显著增加了土壤孔隙的水力半径、紧密度、分形维数和全局连通性(P<0.05),显著降低了各向异性程度和欧拉数(P<0.05),土壤饱和导水率得到显著提升,且深翻的改良效果总体优于旋耕;(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除水力半径外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连通性最大孔隙度的相关性最高(r=0.833**,P<0.01)。综上所述,深翻扩大了土壤孔隙的水力半径,改善了连通性,提升了复杂程度,从而构建了相对良好的土壤孔隙形态和网络结构,提高了导水能力,消减砂姜黑土结构性障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深翻 CT扫描技术 孔隙结构 饱和导水率
下载PDF
侧深施肥装置三通管气固两相流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威 王川 +3 位作者 王丽伟 张瑾 王伟 卢碧芸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为探究气吹式侧深施肥装置三通管不同结构特征对气流和肥料颗粒运动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设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垂直的a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呈45°夹角的b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同轴的c型三通管。在三通管内径为28 mm... 为探究气吹式侧深施肥装置三通管不同结构特征对气流和肥料颗粒运动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设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垂直的a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轴线呈45°夹角的b型三通管、气流入口与出口同轴的c型三通管。在三通管内径为28 mm、通入气流速度为16.4 m/s、肥料颗粒流量为20 g/s的条件下,采用CFD-EDM耦合方式对不同管道内气流、压力、颗粒运动状态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气流经a、b、c三种类型三通管产生不同的流动效果,进而影响肥料颗粒运动特性,颗粒最大运动速度分别为1.99 m/s、2.94 m/s、2.07 m/s,期间颗粒产生最大碰撞力分别为0.05 N、0.13 N、0.34 N。通过验证试验对比表明,采用b型管侧深施肥装置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为0.81,肥料破损率为0.72%,施肥过程中无肥料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侧深施肥 气吹式 三通管 气固两相流 仿真分析
下载PDF
侧深施肥通过优化叶片功能与氮素积累来提高大豆产量
12
作者 徐一帆 徐彩龙 +5 位作者 李瑞东 吴宗声 华建鑫 杨琳 宋雯雯 吴存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5-2346,共12页
肥料为作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推动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优质大豆主要产区,优化该地区施肥技术对于提高大豆单产,缓解我国大豆进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设置不施肥(nofertilization,F0)、侧... 肥料为作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推动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优质大豆主要产区,优化该地区施肥技术对于提高大豆单产,缓解我国大豆进口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设置不施肥(nofertilization,F0)、侧深施肥(sidedeepfertilization,F1)、等距施肥(equidistantdeepfertilization,F2)和地表撒施(surfacefertilization,F3)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大豆叶片生理指标、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施肥方式与大豆生产的相互关系,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绿色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 F1处理增加了大豆荚粒期叶片的光系统Ⅱ潜在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_(P));相较于其他处理, F1处理大豆生育后期叶片的Y(Ⅱ)增加3.61%~22.86%。在抗氧化代谢方面, F1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叶片的SOD和CAT活性,与其他处理相比,鼓粒后期F1处理叶片S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6.32%~35.34%和1.93%~50.55%,进而促进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提升(29.42%~70.10%)。F1处理光合功能的改善提升了生育中后期干物质(1.17%~101.18%)和氮素(1.01%~88.14%)的积累,为产量的增加奠定基础。施肥方式的改变(F1、F2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较F3处理分别提高了10.66%和6.55%。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豆叶片F_(v)/F_(m)、Y(Ⅱ)、P_(n)、SOD和CAT活性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侧深施肥增强了大豆叶片后期抗氧化系统的功能,提升光合与物质积累,优化产量构成,促进大豆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深施肥 叶绿素 荧光参数 光合能力 产量
下载PDF
花生连作土壤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设计与试验
13
作者 张宁宁 康建明 +4 位作者 张春艳 王小瑜 彭强吉 张正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88,共11页
针对目前花生连作导致花生减产的问题,设计研制了土层置换式深翻犁。重点对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翻转机构进行机械设计和运动分析,对犁体曲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受力分析。为验证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作业性能,以犁铧安装角、耕宽、作业速度... 针对目前花生连作导致花生减产的问题,设计研制了土层置换式深翻犁。重点对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翻转机构进行机械设计和运动分析,对犁体曲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受力分析。为验证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作业性能,以犁铧安装角、耕宽、作业速度为试验因素,以耕深变异系数、植被残茬覆盖率和翻垡率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三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田间预试验,得到各因素的响应曲面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性能的影响,并以耕深变异系数最低、植被残茬覆盖率最高和翻垡率最高为目标对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结果为:犁铧安装角为25.58°、耕宽为526.01mm、作业速度为5.82 km/h时,耕深变异系数为3.35%、植被残差覆盖率为93.95%、翻垡率为94.39%。以最优结果为基础,对作业速度设置5个梯度进行田间验证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层置换式深翻犁以最优犁铧安装角、耕宽作业时,各个速度梯度下耕深变异系数均小于4%、残茬覆盖率均大于90%、翻垡率均大于90%,满足翻转犁作业质量要求。连续两年应用土层置换式深翻犁对连作花生地进行增产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22年花生产量比对照组增产21.2%,2023年增产16.9%,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可为连作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连作 土层置换 深翻犁 增产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深施肥对春小麦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光合碳同化的影响
14
作者 梁进宇 尹嘉德 +6 位作者 侯慧芝 薛云贵 郭宏娟 王硕 赵绮志 张绪成 谢军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78-2090,共13页
深施肥能提高旱地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但目前对其营养生理机制,尤其是从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本研究采用桶栽定量控制试验的方法,在2021—2022年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30... 深施肥能提高旱地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但目前对其营养生理机制,尤其是从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本研究采用桶栽定量控制试验的方法,在2021—2022年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30 cm深施肥(D30)、15 cm浅施肥(D15)和不施肥(CK)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春小麦挑旗至灌浆期春小麦旗叶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C/N、C/P、N/P)的影响,揭示春小麦旗叶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旗叶SPAD值、Pn、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地上部生长速率、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D30旗叶C/N值较D15和CK分别降低2.1%~6.4%、5.4%~10.2%;C/P值分别降低3.8%~5.2%、5.4%~6.0%;2021年N/P值分布提高1.4%和4.1%,2022年N/P值分别降低1.6%和0.2%。灌浆期D30旗叶SPAD值较D15和CK分别提高1.8%~6.5%、15.5%~18.2%;Pn分别提高21.6%~27.0%、28.5%~36.6%。扬花至灌浆期D30地上部生长速率较D15和CK分别提高22.1%~41.2%、68.4%~80.8%。成熟期D30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D15和CK分别提高10.6%~11.1%;产量分别提高15.7%~16.0%、46.5%~49.3%。D30氮肥贡献率较D15提高46.6%~52.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5.7%~16.0%;氮肥农学效率提高69.6%~76.7%。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期春小麦旗叶C、N、P含量与旗叶SPAD值、Pn、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旗叶SPAD值、Pn、干物质积累呈负相关。因此,在干旱条件下30 cm深施肥通过提高春小麦挑旗至灌浆期旗叶C、N、P含量,延缓扬花期后旗叶N、P含量的降低,优化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降低N、P对春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限制,提高春小麦旗叶Pn和地上部生长速率,并且延缓旗叶衰老,促进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旱 深施肥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旗叶衰老
下载PDF
侧深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剑锋 吴家乐 +2 位作者 金羽清 蔡建军 叶正钱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297-1301,共5页
肥料深施是提高粮食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关键要素。鉴于当前临海地区化肥种类繁多、施肥方式多样,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肥料与不同施肥方式相结合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惠多利复合肥深施(HS)和惠多利复合肥减量深施(HSJ... 肥料深施是提高粮食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关键要素。鉴于当前临海地区化肥种类繁多、施肥方式多样,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肥料与不同施肥方式相结合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惠多利复合肥深施(HS)和惠多利复合肥减量深施(HSJ)对水稻增产效果明显;茂施缓释肥一次性深施(MSY)显著增加了稻谷含氮量。因此,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受肥料类型和施肥方式的影响较大。茂施缓释肥减量深施(MSJ)提升pH值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综上所述,HS和HSJ施肥处理的株高和穗长增效显著且显著提升水稻产量,建议在后续生产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深施肥 产量 水稻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6
作者 王磊 姬强 +3 位作者 王亚麟 王锐 何进勤 雷金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63-67,共5页
[目的]揭示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筛选适宜宁南山区的种植技术模式。[方法]通过设置G_(1)(翻耕不覆膜)、G_(2)(翻耕覆膜+保水剂)、G_(3)(翻耕覆膜)、G_(4)(深松不覆膜)、G_(5)(深松覆膜+保水剂)、G_(6)(深松覆膜)6个处理,... [目的]揭示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筛选适宜宁南山区的种植技术模式。[方法]通过设置G_(1)(翻耕不覆膜)、G_(2)(翻耕覆膜+保水剂)、G_(3)(翻耕覆膜)、G_(4)(深松不覆膜)、G_(5)(深松覆膜+保水剂)、G_(6)(深松覆膜)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不同保水措施对土壤结构、养分和水分的影响。[结果]不同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与翻耕相比,深松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有利于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其中深松覆膜+保水剂处理的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大粒径团聚体百分含量与土壤各养分均呈正相关。[结论]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覆膜+保水剂可作为理想的耕作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技术 深松模式 保水措施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胡希 李艳 刘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3-897,903,共6页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目前在医学领域已有许多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如影像诊断、生物医学数据处理、药物研发、个性化医疗等,提高了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及效率。...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目前在医学领域已有许多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如影像诊断、生物医学数据处理、药物研发、个性化医疗等,提高了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及效率。在辅助生殖领域,深度学习在干预过程中高效识别生长良好的胚胎、适宜的卵母细胞或精子,协助专业人员做出更为准确的选择,提高妊娠率,减少多胎妊娠风险。本文将综合归纳近5年深度学习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辅助生殖技术 体外受精 胚胎质量 精子形态 卵母细胞
下载PDF
侧深施氮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洋 肖大康 +5 位作者 李炫 李锦涛 胡仁 任科宇 侯俊 曹玉贤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侧深施氮(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214组SDN和农民常规撒施(BN)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水稻种植区、土壤...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侧深施氮(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214组SDN和农民常规撒施(BN)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水稻种植区、土壤氮素含量、不同施氮量等条件下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明确了影响SDN效果的主控因素。相对于BN,SDN能够显著提高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57%、4.57%、23.94%和21.11%。不同种植区域下SDN对产量的提升幅度东北稻区最大。不同水稻类型下SDN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不同,产量提升方面,粳稻(6.85%)>籼稻(5.11%),杂交稻无显著提升;SDN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方面,籼稻>粳稻>杂交稻。不同种植模式下SDN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均为单季稻>双季稻。土壤全氮<2 g/kg、速效氮<150 mg/kg时SDN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大。当SDN的氮肥施用量≤150 kg/hm^(2)和追肥施氮均使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较大,然而,随着SDN施氮量的提升,增产增效幅度下降。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SDN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主要受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施氮量的影响,而其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主要受速效氮、施氮量和有效磷的影响。SDN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南方稻区和长江流域采取SDN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幅不如东北稻区,SDN有利于含氮量较低的土壤水稻增产增效,且SDN施氮量不宜超过150 kg/hm^(2),增效型氮肥、追施氮肥以及磷肥与SDN配合施用利于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侧深施肥 氮素 产量 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和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
19
作者 杨文辉 罗灏程 +5 位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王媛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0-2403,共14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钾、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化肥钾结合秸秆还田及其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及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为合理使用钾肥和提高钾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2022年...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钾、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化肥钾结合秸秆还田及其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及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为合理使用钾肥和提高钾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2022年在山西省晋中市进行长期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秸秆还田结合有机肥(MS)、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NPKMS)、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和深翻(NPKMSD),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籽粒产量、地上部钾吸收量、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和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与NP和NPK比较,MS、NPKMS和NPKMSD提高籽粒产量6%—8%,地上部钾吸收量提高22%—43%。NPKMS和NPKMSD处理钾素农学利用效率仅为NPK和MS的50%;施肥改变了土壤剖面钾形态,2022年收获后与CK、NP和NPK处理相比,MS、NPKMS和NPKMSD处理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2—2.8倍,缓效钾提高了8%—10%;与NPKMS比较,NPKMSD提高了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能解释地上部钾吸收量的64.1%,0—20 cm土层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是影响植株钾吸收的关键因子。用氯化钙浸提时NPK、MS、NPKMS和NPKMSD处理0—20 cm土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分别是NP的1.04、1.77、1.99和1.81倍,柠檬酸浸提时则分别为1.05、1.41、1.85和1.63倍。与NPKMS处理比较,NPKMSD处理20—40 cm土层柠檬酸浸提的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提高17.8%,而氯化钙浸提对其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施用相当量的化肥钾比较,秸秆还田和有机肥能明显活化土壤钾,提高土壤有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提高钾肥利用效率。化肥钾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会造成作物钾奢侈吸收降低钾利用效率。深翻提高根层下土层速效钾含量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明显促进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长期秸秆还田结合适量有机肥能够替代化学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深翻 土壤钾平衡 土壤钾形态 非交换性钾释放 玉米高粱轮作 秸秆还田 有机肥
下载PDF
磷肥深施对谷子根系分布、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樊永强 韩燕丽 +2 位作者 王彦辉 张晓申 代书桃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119,共6页
为探明磷肥运筹获得谷子高产高效的合理途径,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法,设置低、中、高3个磷肥水平(P2O550、100、150 kg/hm^(2))和深、浅2个施磷肥深度(15、5 cm),研究磷肥深施对谷子根系分布、水肥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肥... 为探明磷肥运筹获得谷子高产高效的合理途径,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法,设置低、中、高3个磷肥水平(P2O550、100、150 kg/hm^(2))和深、浅2个施磷肥深度(15、5 cm),研究磷肥深施对谷子根系分布、水肥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肥水平下,磷肥深施(15 cm)均可降低谷子抽穗期0~10 cm土层内的根长和根干质量,而显著提高10~20、20~40 cm土层中的根长和根干质量;磷肥深施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1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促进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磷肥深施也降低成熟期1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氮含量,促进植株对深层土壤氮素的利用;磷肥深施不同程度地提高单穗重、单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最终籽粒产量提高6.20%~8.35%。肥料偏生产力分析显示,磷肥深施有效提高氮、磷和钾肥的偏生产力,尤其是低磷条件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深层土壤的含水量、有效氮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与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有效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磷肥深施15 cm促进了深层土壤中谷子根系的生长、提高了谷子对深层土壤中水肥资源的利用,进而提高谷子产量,具有高产高效、节肥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磷肥深施 根系 肥料偏生产力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