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台北缘乌兰哈雅地区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推覆构造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新亮 胡凤翔 +1 位作者 李玉玺 熊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华北地台北缘乌兰哈雅地区发现二叠纪未—三叠纪初蒙古寺—盘羊山—乌兰哈雅推覆构造,将晚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绿片岩系推覆到震旦系什那干组灰岩和古生代碎屑岩系之上。推覆面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大于50km,推覆方向180~230°,推... 华北地台北缘乌兰哈雅地区发现二叠纪未—三叠纪初蒙古寺—盘羊山—乌兰哈雅推覆构造,将晚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绿片岩系推覆到震旦系什那干组灰岩和古生代碎屑岩系之上。推覆面走向近东西向,延伸长度大于50km,推覆方向180~230°,推覆距离大于4.5km。推覆界面被中三叠世(U-Pb同位素年龄231Ma)二长花岗岩侵入,又被中侏罗统大青山组不整合覆盖。本推覆构造的发现改变了前人认为本区不存在古生代末大型推覆构造的看法,对了解华北地台(板块)构造发展历史与地壳演化有重要意义。说明华北地台(板块)晚古生代末存在大型陆内造山事件,其动力来源推测为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巨大挤压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乌兰哈雅地区 二叠纪末-三叠纪初 推覆构造 晚古生代 陆内造山事件
下载PDF
贵州罗甸大文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海平面变化及其全球对比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海峰 刘建波 江崎洋一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9-602,共14页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区分出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4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其中,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 对华南地区贵州罗甸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凝块石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描述,区分出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4种中型构造。凝块石所具有的沉积构造特征和岩石学统计数据表明其形成于潮下带沉积环境,其中,斑状和层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低的深潮下带,而枝状和网状中型构造的凝块石形成于能量较高的浅潮下带。18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显示Hindeodus parvus带内部海平面逐渐降低;Isarcicella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早期,海平面降到最低,之后海平面开始升高。通过与其他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对比发现,全球普遍存在二叠–三叠纪之交的海平面下降,而大文剖面早三叠世早期的H.parvus带、I.staeschei带和I.isarcica带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在古特提斯洋范围内可以广泛对比,可能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中型构造 早三叠世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黔西滇东地区早三叠世早期植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建华 喻建新 +3 位作者 黄其胜 Jean Broutin 宋倩倩 陈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0-510,共11页
早三叠世华南地区海相沉积广为发育,陆相沉积仅在海南岛和康滇古陆的东缘零星分布,植物化石非常罕见.报道的植物化石采自黔西滇东陆相岔河剖面宣威组顶部、海陆过渡相密德剖面和土城剖面的卡以头组下部,与晚二叠世晚期宣威组植物化石比... 早三叠世华南地区海相沉积广为发育,陆相沉积仅在海南岛和康滇古陆的东缘零星分布,植物化石非常罕见.报道的植物化石采自黔西滇东陆相岔河剖面宣威组顶部、海陆过渡相密德剖面和土城剖面的卡以头组下部,与晚二叠世晚期宣威组植物化石比较,植物类型单调,保存较破碎,共计14属31种,其中以Annalepis为主的石松纲5种;楔叶纲5种;真蕨纲包括7种形态类型;种子蕨纲6种;大羽羊齿类6种;另未鉴定类型2种.从纲级分类看,植物化石以石松纲和种子蕨纲为主要成分,类型较多,数量较大.这些植物化石不仅包括前人报道的该地区同一时期所有植物化石,而且发现许多具有地层意义和演化意义的新类型,如石松类Annalepis(脊囊属)植物化石(A.zeilleri,A.brevicystis)、种子蕨类Peltaspermum(盾籽属)、Lepi-dodendron(鳞木属)等.它们与早三叠世早期的海相动物化石(Bivalves,Ostracods,Brachiopods和Ammonites)同层或之上出现,其地质时代暂属早三叠世早期.鉴于Annalepis在全球三叠纪地层分布时限及广布性,提出以Annalepis的首次出现作为海陆过渡相三叠纪沉积的开始.通过对该植物组合中其成分的生态分析,结合岩性特征,认为黔西滇东地区早三叠世早期处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早期 植物组合 古气候 脊囊属 黔西滇东 地层学
原文传递
内蒙古狼山地区中三叠世早期C型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文龙 滕学建 +5 位作者 刘洋 郭硕 滕飞 何鹏 田健 段霄龙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0-233,共14页
狼山构造带位于索伦缝合带南西,华北北缘及中亚造山带南缘的结合位置,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场所.在该地区新识别出中三叠世早期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扎拉山岩体,该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花... 狼山构造带位于索伦缝合带南西,华北北缘及中亚造山带南缘的结合位置,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场所.在该地区新识别出中三叠世早期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扎拉山岩体,该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介于244.9±1.2Ma~244.1±2.3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68.77%~72.58%)、Al_2O_3(14.48%~16.28%)、Sr(287×10^(-6)~455×10^(-6),平均值413×10^(-6))含量及Sr/Y比值(46.07~95.50),较低的Y(4.07×10^(-6)~8.01×10^(-6))、Yb(0.43×10^(-6)~0.78×10^(-6))、Cr(5.18×10^(-6)~8.92×10^(-6))、Ni(1.34×10^(-6)~7.71×10^(-6))含量及Mg#值(35.54~41.64),Na_2O/K_2O比值为0.86~1.19,重稀土元素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26.45<(La/Yb)N <56.13),铕异常较弱(0.82<δEu<1.02),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εHf(t)值介于2.5~8.9,对应的二阶模式年龄TDM2介于707~1 115Ma,表明其源区主要为年轻地壳.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结果表明内蒙古狼山地区中三叠世早期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的扎拉山岩体应为古亚洲洋闭合之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为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山地区 中三叠世早期 埃达克 加厚地壳 古亚洲洋闭合 岩石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