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High-Pressure Multigrain X-Ray Diffraction for Exploring the Earth’s Interior 被引量:1
1
作者 Li Zhang Hongsheng Yuan +1 位作者 Yue Meng Ho-Kwang Mao 《Engineering》 SCIE EI 2019年第3期441-447,共7页
The lower mantle makes up more than a half of our planet’s volume. Minera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experiments on realistic bulk compositions under high pressure–temperature (P–T) condition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 The lower mantle makes up more than a half of our planet’s volume. Minera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experiments on realistic bulk compositions under high pressure–temperature (P–T) condition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deep mantle processes. Such high P–T experiments are commonly conducted in a laser-heated diamond anvil cell, producing a multiphase assemblage consisting of 100 nm to submicron crystallite grains.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lower mantle phases often cannot be preserved upon pressure quenching;thus, 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is needed. The X-ray diffraction (XRD) pattern of such a multiphase assemblage usually displays a mixture of diffraction spots and rings as a result of the coarse grain size relative to the small X-ray beam size (3–5 lm) available at the synchrotron facilities. Severe peak overlapping from multiple phases renders the powder XRD method inadequate for indexing new phases and minor phases. Consequently,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new phases in a high P–T multiphase assemblage has been extremely difficult using conventional XRD techniques. Our recent development of multigrain XRD in high-pressure research has enabled the indexation of hundreds of individual crystallite grains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s for these individual grains. Once indexation is achieved, each grain can be treated as a single crystal. The combined crystallographic information from individual grain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new phases and minor phases simultaneously in a multiphase system. With this new development, we have opened up a new area of crystallography under the high P–T conditions of the deep lower mantle. This paper explains key challenges in studying multiphase systems and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capabilities of high-pressure multigrain XRD through successful examples of its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pressure SYNCHROTRON X-ray Multigrain Diamond ANVIL cell MINERALS PETROLOGY earth’s interior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2
作者 臧绍先 周蕙兰 +1 位作者 魏荣强 周元泽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5期522-533,共12页
The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done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from 1999 to 2002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s several research areas: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 The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done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from 1999 to 2002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s several research areas: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s using seismic tomography, anisotropy of the upper mantle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quality factor Qb for S waves, subduction zone, mantle discontinuities,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arths materials and others. The review concerns mainly the contents, the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It can be seen that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4 years in China. It is shown on three aspects: advancement made on some preexistent areas; pioneering on some new fields and new methods adop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earths materials seismic tomography ANISOTROPY subduction zone mantle discontinuity
下载PDF
Anomalous Nuclear Reaction in Earth’s Interior:a New Field in Physics Science?
3
作者 蒋崧生 何明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38-441,共4页
Tritium (3^H) in excess of the atmospheric values was found at volcanic Lakes Pavin (France), Laacher (Germany) and Nemrut (Turkey), as well as Kilauea Volcano at Hawaii (USA) and other volcanoes. Because 3^... Tritium (3^H) in excess of the atmospheric values was found at volcanic Lakes Pavin (France), Laacher (Germany) and Nemrut (Turkey), as well as Kilauea Volcano at Hawaii (USA) and other volcanoes. Because 3^H has a short half-life of 12.3 years, the tritium and the resulting 3^He must have formed recently in the Earth.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nuclear reactions may generat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ritium in the interior of the Earth, although we have not yet learned wha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may be responsible. The nuclear reaction that can be responsible for tritium production in the Earth is probably a new research field in physics science. Nuclear reactions that generate tritium might be a source of "missing" energy (heat) in the interior of the Earth. Finding in-situ 3^H in the mantle may exhibit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 3^He origin in the deep Ea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um 3^He/4^He ratio anomalous nuclear reaction earth's interior
下载PDF
“In Space” or “As Spac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4
作者 Charles H. Smi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年第4期375-382,共8页
In this analysis, natural systems are posed to subsystemize in a manner facilitating both structured information/energy sharing and an entropy maximization process projecting a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outcome. Nume... In this analysis, natural systems are posed to subsystemize in a manner facilitating both structured information/energy sharing and an entropy maximization process projecting a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outcome.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first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whether n × n input-output matrices could, once entropy-maximized, project a three-dimensional Euclidean metric. Only 4 × 4 matrices could;a small proportion passed the test. Larger proportions passed when grouped random patterns on and within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forms were tested. The pattern of structural zonation within the earth was then tested in analogous fashion us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asures, and for three time periods: current, 95 million years b.p. and 200 million years b.p. All expected results were obtained;not only do the geometries of zonation project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s anticipated, but also do secondary statistical measures reveal levels of equilibrium among the zones in all three cases that are nearly total, distinguishing them from simulations that do not incorporate a varying-surface zone-width e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ropy Maximization earth’s interi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ENEDICT de SPINOZA SPATIAL Extension SPACE
下载PDF
基于岩石样本数据的地球内部物质化学成分统计分析及其对地球构造的影响
5
作者 李晶晶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2期38-40,共3页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化学组成对于理解其构造、演化及地质活动非常关键。为深入探讨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与地球构造的关系,从多个地质钻探点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样本并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使用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显示,地...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化学组成对于理解其构造、演化及地质活动非常关键。为深入探讨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与地球构造的关系,从多个地质钻探点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样本并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使用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结果显示,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富含硅和氧,地幔和核则含有较多的铁、镁及其他重元素,化学成分与地质活动,如地震和火山喷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数据分析显示,地震活动的频率与地区的硅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这对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构造与地质活动至关重要。未来,需要在更深的地方进行钻探研究,结合多学科知识更全面地探索地球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化学成分 地质活动 数据可视化 地球构造影响
下载PDF
地球气体运移与地热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6
作者 卢予北 《钻探工程》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通过多年地热钻探工程实践认为:在传统地热系统“热、通、储、盖”理论指导下,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地热资源靶区和井位选址,存在着钻井风险大、勘查成果远不及预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地热勘查深度的增加,其问题愈发... 通过多年地热钻探工程实践认为:在传统地热系统“热、通、储、盖”理论指导下,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地热资源靶区和井位选址,存在着钻井风险大、勘查成果远不及预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地热勘查深度的增加,其问题愈发严重。针对以上问题和地球气体相关文献,结合地热钻探工程实践,阐明了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高温高压气体,地热、油气及煤系气等能源资源的形成与地球气体的运移密切相关,地热资源的形成主要是深部气体起到携带和驱动(介质和动力)作用,并在一定地质环境和空间富集。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了水热型地热资源成藏模式,有对流型、传导型和对流-传导复合型3种。并提出在传统地热系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地热理论创新、建立地球气体动力学学科,使地热系统理论更加科学和完善,从而为地热资源的持续稳定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气体运移 地热资源 形成机制 地球气体动力学 对流型成藏模式 传导型成藏模式 对流-传导复合型成藏模式
下载PDF
初论华北东部中生代金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胶东金矿为例 被引量:44
7
作者 刘建明 叶杰 +2 位作者 徐九华 姜能 应汉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1期39-46,共8页
山东金矿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 ,胶东众多金矿床 (无论矿化类型、产出空间、地质背景的不同)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 1 1 5± 1 5Ma(早白垩世 )前后这一狭短的时段内 ,暗示它们都受某一次统一的重大地质事件的制约 .金矿石中碳酸盐矿物... 山东金矿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 ,胶东众多金矿床 (无论矿化类型、产出空间、地质背景的不同)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 1 1 5± 1 5Ma(早白垩世 )前后这一狭短的时段内 ,暗示它们都受某一次统一的重大地质事件的制约 .金矿石中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中的CO2 很可能来自深部 (岩石圈地幔甚或更深 ) .1 1 5± 1 5Ma(早白垩世 )前后正是华北东部中生代动力学体制转折的关键时段 ,此时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斜向快速俯冲、华北东部岩石圈剧烈减薄、郯庐断裂发生强烈左行走滑、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强烈引张、火山 -岩浆活动也最为强烈、尤其是深源(幔源 )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同时 ,这也与部分学者提出的超级地幔柱的高潮时段 (1 2 5~ 1 0 0Ma)相吻合 ,暗示可能有深部物质 (不仅是上地幔物质 ,还可能包括下地幔物质 )和热能的大规模强烈上涌 .因此 ,胶东金矿 (以及华北东部的许多其它金矿床 )的形成有可能是 1 1 5±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庆 深部物质上涌 中生代 成矿时代 碳同位素 地球动力学 氧同位素
下载PDF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345
8
作者 莫宣学 潘桂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51,共9页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然而,从特提斯的形成演化到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明显的演化阶段:古特提斯阶段、新特提斯阶段、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阶段。古特提斯洋自早石炭世开始打开,形成三个主支(修沟-玛沁洋、金沙江-哀牢山洋、澜沧江-昌宁孟连洋),至早二叠世扩张到最大规模后开始俯冲消减,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初洋盆闭合,冈瓦纳古陆的前缘与劳亚古陆的前缘碰撞拼合。这大约经历了150Ma的时间。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早,古特提斯以南的新特提斯洋两支同时打开,并大致于早-中侏罗世之交扩张到最大规模,然后开始消减、缩小。北支班公湖-怒江洋在晚侏罗世初到早白垩世末(大致在160~100Ma的时间间隔内)闭合,完成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南支雅鲁藏布洋闭合较晚,在白垩纪/古近纪之交(65/70Ma左右)印度大陆开始与拉萨地块(即欧亚大陆南缘)碰撞。新特提斯洋从打开到闭合,经历了约140Ma。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青藏高原形成的直接原因,从开始到完成,整个碰撞过程用了约20Ma(大致在65-40/45Ma时间间隔内);然后转入后碰撞阶段至今。很显然,几亿年时间尺度和几万公里空间尺度的特提斯的开合、演化、特别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必定对应着地球各圈层间巨大的物质与能量的调整和交换。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物质、能量交换,才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特提斯演化 大陆碰撞 圈层间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球内部
下载PDF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臧绍先 周蕙兰 +1 位作者 魏荣强 周元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2-502,共11页
对 1999~ 2 0 0 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分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研究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 ,S波介质品质因子Qβ,俯冲带研究 ,地幔间断面的研究 ,... 对 1999~ 2 0 0 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分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研究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 ,S波介质品质因子Qβ,俯冲带研究 ,地幔间断面的研究 ,地球物质性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各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得到的结果 .从这 4年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中国的科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 :一些原有领域中的研究更加深入 ;开辟了新的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球内部结构 物质物理性质 地震层析成像 介质各向异性 俯冲带 地幔间断面
下载PDF
同步辐射激光加温DAC技术及在地球深部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景 肖万生 +3 位作者 李晓东 李延春 谢鸿森 胡天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101,共9页
实验室模拟地球深部的温度和压力环境,研究地球相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解释地震波数据、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途径。用高功率的红外激光光束,加温金刚石对顶砧压腔(DAC)中的样品,可以获得深部地幔乃至地核的... 实验室模拟地球深部的温度和压力环境,研究地球相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解释地震波数据、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途径。用高功率的红外激光光束,加温金刚石对顶砧压腔(DAC)中的样品,可以获得深部地幔乃至地核的极端温度和压力条件,已广泛地用于地球深部矿物的相变、熔融和状态方程研究。同步辐射微束技术的发展,为激光加温DAC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使地幔及地核条件下的矿物研究有了重要的突破。文章介绍激光加温DAC技术的发展;阐述高温高压原位的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方法;例举激光加温DAC技术在地球深部物质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并对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加温 DAC同步辐射 X射线衍射 高压 地球深部
下载PDF
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 被引量:90
11
作者 陈颙 朱日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489,共5页
20世纪末,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地球表面清晰的图像,使人们可以实时地观测地球水圈和大气圈的结构、状态和运动过程,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这是地球系统科学革命性的进展。介绍的“地下明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获得地球内部... 20世纪末,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地球表面清晰的图像,使人们可以实时地观测地球水圈和大气圈的结构、状态和运动过程,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这是地球系统科学革命性的进展。介绍的“地下明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获得地球内部不同深度情况下不同尺度的图像,这些图像是新型的地球内部“三维地图”,它将完善和改变我们对大陆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和状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明灯研究计划 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运动与动力学响应和力源 被引量:7
12
作者 滕吉文 董兴朋 +1 位作者 闫雅芬 毛慧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3-538,共26页
地球内部物质在动力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深部和浅部物质与能量进行着强烈的交换和运动,并导致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地震与火山等灾害的形成。地球动力学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相继产生了诸多假说,如地球的收缩说、膨胀说、... 地球内部物质在动力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深部和浅部物质与能量进行着强烈的交换和运动,并导致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地震与火山等灾害的形成。地球动力学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相继产生了诸多假说,如地球的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自转说、涌流说、地幔对流说、地壳均衡说等,而问题是何为其力源?因为力源确是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对各种动力假说的分析和理解,讨论了1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2对历史上诸多动力学假说的分析和理解;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深层动力学过程;4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思考;5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与力源及机制问题的探索。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仅涉及到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空间特异结构与变异,而更为重要的却是如何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并厘定物质运动的动力学响应和力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物质运动 深层过程 动力学响应 力源机制
下载PDF
中国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年)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义刚 郭正府 刘嘉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3-696,共14页
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在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进一步查明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火山喷发物的成因类型,建立了中国活动火山地质基础数据库;(2)深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 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在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进一步查明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火山喷发物的成因类型,建立了中国活动火山地质基础数据库;(2)深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岩成因,认为在地幔过渡带中滞留板片的脱碳和脱水作用及相关的熔融和交代作用是板内岩浆成因的主要驱动力,提出了东亚大地幔楔导致板内玄武岩成因的深部熔/流体助熔机制;通过深源包体研究为中国东部深部岩石圈的改造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3)对峨眉山和塔里木两个二叠纪大火成岩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揭示两者的异同;(4)将我国活动火山监测与灾害防御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5)开展了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与物理火山学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火山灰年代学的研究方法与测试手段,开展了火山学与地热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火山学研究的广度。本文还明确了学术组织在火山学学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对我国火山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学 地球内部化学 中国
下载PDF
临界区流体与矿物和岩石在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的反应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荣华 张雪彤 胡书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67,共15页
极端条件下水热化学反应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借助于高温超高压原位直接测量方法、各种谱学方法和同步辐射光源技术研究地球内部流体物质相互作用,可以获得反应过程的产物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提供认识极端条件下水和矿物(... 极端条件下水热化学反应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借助于高温超高压原位直接测量方法、各种谱学方法和同步辐射光源技术研究地球内部流体物质相互作用,可以获得反应过程的产物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提供认识极端条件下水和矿物(岩石)反应动力学的新实验途径。地球内部的流体性质随所处高温高压条件发生变化。水的密度、介电常数等物理参数随温度压力变化而改变,在临界态会出现突变。水的性质的剧变会影响水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文中报道了在极端条件下(20~435℃和23~35MPa)实验测量矿物(钠长石、辉石、石英和阳起石等)和岩石(玄武岩、正长岩)在水溶液里的溶解反应速率的研究结果,发现矿物里各种不同类型金属离子与水反应的速率不同,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在升温过程中,进入临界态时,矿物(岩石)与水反应出现一次反应速率的涨落。在恒压升温过程中(临界压力,或略高于临界压力),硅酸盐矿物溶解速率会逐步升高,如硅近临界区(300℃)抵达最大值,然后随升温溶解反应速率减低。地球内部的流体由深处上升到浅处,会从超临界区域进入近临界的气与液的两相不混溶区域。含金属流体里的金属会在气相与液相分离时出现再分配。实验表明:金属Au、Cu、Sn、W、Zn会进入气相,气体可以迁移金属。事实说明:地球内部流体结构和性质从深到浅在不断变化,在跨越临界区时的水的性质异常变化会导致水与矿物(岩石)反应动力学涨落,并且促使金属在临界区出现沉淀和在气液相分离过程中进行再分配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高温超高压 临界态 流体性质 分子谱 化学动力学 气体迁移金属
下载PDF
1690-2000年地磁场能量的三维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康国发 白春华 +2 位作者 李伟 吴小平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6,共7页
利用Bloxham&Jackson地磁场模型扣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研究了1690~2000年地磁总能量及其北向、东向扣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以及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地表扣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及其北向扣... 利用Bloxham&Jackson地磁场模型扣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IGRF),研究了1690~2000年地磁总能量及其北向、东向扣垂直向分量的能量以及非偶极子磁场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地表扣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及其北向扣垂直向的能量是持续衰减的,垂直向的磁场能量占总能量的64%以上,对总能量的贡献起主要作用;东向分量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增加为主.地磁场的能量变化率存在56年的周期,主要是由偶极子磁场产生的.地表以外的非偶极子磁能从减小到增大转折出现在1770年,比地核以外滞后40年.地球内部磁能随时间的变化显示,偶极子磁能逐渐减小,非偶极子磁能增加,越靠近核幔边界增加越快;偶极子扣非儡极子磁能的变化量相等的分界面在距地心3780km处.从核幔边界到地表,磁能变化的衰减非偶极子比偶极子快,表明偶极子磁场比非偶极子磁场有更深的场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磁场能量 非偶极子磁场 地球内部 长期变化
下载PDF
我国动力大地测量学的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许厚泽 蒋福珍 张赤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综合了近 40年 ,特别是近 1 0年来我国利用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体测量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固体潮汐和非潮汐重力、地极移动和自转速率变化、大地水准面和海平面变化、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及其与地表变化... 综合了近 40年 ,特别是近 1 0年来我国利用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体测量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固体潮汐和非潮汐重力、地极移动和自转速率变化、大地水准面和海平面变化、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及其与地表变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成果以及国际合作的情况 ,说明我国在动力大地测量学方面虽然起步较晚 ,但进展较快 ,已在生态环境、灾害预测预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研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国内国际的地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亚太空间动力学研究计划”、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国家大型科学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项目的启动、实施 ,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必将取得快速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大地测量学 地球自转 海平面变化 地壳形变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下载PDF
地球深部物质科学——在静高压大腔体实验研究方面的某些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鸿森 侯渭 +4 位作者 周文戈 郑海飞 苏根利 朱卫国 郭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介绍近年来使用静态超高压大腔体实验技术 ,在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 ,对地球物质进行的若干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实验研究。高压同时高温条件下多种岩石样品的弹性波速就位测量揭示出物质的声软化现象和振幅效应 ;高温高压下陨石和... 介绍近年来使用静态超高压大腔体实验技术 ,在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 ,对地球物质进行的若干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实验研究。高压同时高温条件下多种岩石样品的弹性波速就位测量揭示出物质的声软化现象和振幅效应 ;高温高压下陨石和岩石的熔融结晶实验发现了陨石硅酸盐相的不混溶现象以及玄武岩熔体结构的变化 ,在玄武岩转变为榴辉岩的实验中观测到了刚玉相 ;在高温高压水的实验中 ,发现了冰 Ⅶ 的亚稳相和熔融前效应以及超临界水及其稀溶液的一些新性质。这些实验结果为探索地球深部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以及迁移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深部物质 高温高压 弹性波速 岩浆熔体结构
下载PDF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1
18
作者 朱介寿 蔡学林 +1 位作者 曹家敏 严忠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93-803,共11页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 中国大陆及邻近陆域海域是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较小的板块或地块汇聚形成的。中生代亚洲东部岩石圈拉张解体和减薄。古新世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地壳缩短隆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根据中国大陆及相邻区域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其他地学资料,采用多学科多手段进行反演。对沉积层、地壳、岩石圈特性及厚度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岩石圈结构特征及深部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及相邻陆域海域 岩石圈结构模型 地球深部动力学
下载PDF
试论地球内部流体与地质作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思考 被引量:13
19
作者 葛良胜 郭晓东 邹依林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对地球内部流体的讨论,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范围内已找不到关于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转移、转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完整答案。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将地球内部流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贯穿到了所有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当中。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地球内部流体广泛存在,并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与固体地球部分同样重要,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仅在各种地质作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切地质作用的最初根源,也就是说,流体作用贯穿于一切地质作用(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质自然灾害等)过程的始终。地球内部一切地质作用又通过地球内部流体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可将地球内部流体按其与特定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具包含循环性质的初始流体、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三类。针对目前的研究大量地集中在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方面的现状,在体现现代地质科学和传统地质科学本质区别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科学 地球内部流体 地质作用 成矿地质学
下载PDF
地球内部矿物相变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巍 杜建国 丁建才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11-215,共5页
地球内部矿物相变主要包括固—固相转变和固—液 (熔体 )相物态转变。相变对矿物和岩石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会导致电导率、弹性波速、热力学、流变学参数的异常和产生相变磁效应等。相变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可用于建立地幔矿物模型... 地球内部矿物相变主要包括固—固相转变和固—液 (熔体 )相物态转变。相变对矿物和岩石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会导致电导率、弹性波速、热力学、流变学参数的异常和产生相变磁效应等。相变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可用于建立地幔矿物模型剖面 ,为地震波速不连续界面提供解释并且深刻影响地球深部的物质运动 ,包括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性质 地球学部物质 固-固相变 固-液相变 电导率 弹性波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