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路与土质路产流产沙过程的比较试验 被引量:12
1
作者 郑世清 田风霞 +1 位作者 王占礼 徐学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放水冲刷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坡度(3—18°),5种雨强(1~3mm·min^-1),5组放水流量(1.4~9.Okg·m~·s^-1)下的黄棉土土质路面和早熟禾植物路面进行了共60余场次试验,对比分析了植物路... 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放水冲刷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坡度(3—18°),5种雨强(1~3mm·min^-1),5组放水流量(1.4~9.Okg·m~·s^-1)下的黄棉土土质路面和早熟禾植物路面进行了共60余场次试验,对比分析了植物路相对于土质路侵蚀过程差异及产水、减沙效果。结果表明:在放水冲刷条件下,植物路侵蚀率随放水历时降低,其过程可用对数函数描述;土质路面侵蚀率变化复杂。两类道路的放水流量与侵蚀强度均呈现幂函数变化,且植物道路表现出明显的防蚀作用。雨强增加引起径流量、侵蚀强度增加,土质路的增加快于植物路;坡度增大时,侵蚀强度增大,径流深则为植物路稳定,土质路有小幅增加。植物路相对土质路的减沙幅度为26.24%~47.22%,减少能力可用抛物线方程描述,但植物路较土质路面有利于产生径流,径流深增加幅度平均为58.7%~144.1%,由于径流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道路的侵蚀产沙反而有一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质路 植物路 道路侵蚀过程 防蚀效益
下载PDF
多任务卫星簇适应性轨道设计
2
作者 黄河 周军 刘莹莹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4-839,共6页
卫星簇是介于卫星编队和卫星星座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网卫星构型。通过多颗卫星联合工作,组网卫星簇能够提高对指定区域的覆盖时间,扩展对地面的观测范围。针对多任务卫星簇,提出了一种满足多种载荷任务约束的适应性轨道方案。将多任... 卫星簇是介于卫星编队和卫星星座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网卫星构型。通过多颗卫星联合工作,组网卫星簇能够提高对指定区域的覆盖时间,扩展对地面的观测范围。针对多任务卫星簇,提出了一种满足多种载荷任务约束的适应性轨道方案。将多任务卫星簇分为侦察卫星簇和长时间连续覆盖卫星簇两部分:侦察卫星簇在实现全球快速侦察的同时,能够弥补对热点区域的连续覆盖时间;连续覆盖部分卫星簇在实现区域长时间连续覆盖的同时,可以拓展对地球的侦察区域。仿真结果表面,若载荷天线波束为60°,有效作用距离为1 200 km,那么只需要6颗卫星就可以每天对全球进行1次侦察,并且对热点区域的连续覆盖时间超过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覆盖 全球侦察 轨道 多任务 优化设计 卫星簇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质裸露路面冲刷过程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翠红 郑世清 +1 位作者 田风霞 马春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48,53,共5页
土质道路是当前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主要道路,也是发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野外调查研究定位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室内人工降雨与人工放水冲刷组合模拟试验的方法进行实验模拟,对该地区土质道路硬地面次降雨侵蚀... 土质道路是当前黄土丘陵区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主要道路,也是发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野外调查研究定位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室内人工降雨与人工放水冲刷组合模拟试验的方法进行实验模拟,对该地区土质道路硬地面次降雨侵蚀产流、产沙、侵蚀过程及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地区土质道路侵蚀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质路 道路侵蚀过程 防蚀机理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质路面与植物路侵蚀过程及其防蚀效应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玉 田风霞 +1 位作者 马春艳 郑世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0,105,共5页
针对黄土高原严重的道路侵蚀问题,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及人工放水试验,对黄土山坡土质路与植物路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植物路与土质路的侵蚀过程差异及其减水减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植物路侵蚀过程呈... 针对黄土高原严重的道路侵蚀问题,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及人工放水试验,对黄土山坡土质路与植物路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植物路与土质路的侵蚀过程差异及其减水减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植物路侵蚀过程呈逐渐减弱趋势,可用对数函数进行描述;而土质路侵蚀过程呈非稳定现象;植物路具有明显的蓄流减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质路 植物路 道路侵蚀过程 防蚀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