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0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藏秦简《制衣》“襲”字考
1
作者 贾玺增 杨蝉溪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80,共12页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期汉墓遣策记载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秦汉时期,“襲”在服饰名称、穿戴动作及礼仪方面有规范的用法;《制衣》中“襲”为无下裙拼接的短款上衣,结合遣策、文献典籍记载,证明其为真实存在的;“襲”衣的形制、用途、使用人群在秦代、西汉初期至西汉中晚期经历了快速变化;“襲”字在“裼襲礼”中的使用有吉丧之分,结合遣策推测,在丧礼中“襲”衣为地方官府所赠裞衣,用以抚恤已故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藏秦简 《制衣》 “襲” 遣策 三礼
下载PDF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三阴脉循行考证
2
作者 程施瑞 邱科 +4 位作者 孙睿睿 张乙小 周兴兰 梁繁荣 曾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研究其循行方向及路径特点,对于研究早期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老官山汉墓 经穴髹漆人像 足三阴脉 经脉学说
下载PDF
郭嗣本与唐贞观时期北疆经营探究
3
作者 赵海军 王庆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6-100,共5页
郭嗣本墓志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郭嗣本墓志记载了郭嗣本家族的相关情况以及其相关仕宦。郭嗣本在传世史书中记载有限,墓志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对于研究郭嗣本的仕宦以及唐初史事都起到了补遗的作用,... 郭嗣本墓志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郭嗣本墓志记载了郭嗣本家族的相关情况以及其相关仕宦。郭嗣本在传世史书中记载有限,墓志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对于研究郭嗣本的仕宦以及唐初史事都起到了补遗的作用,特别是郭嗣本曾参与了唐初与突厥的战争和交往等,对于研究唐初与突厥的关系也起到作用,志文还记载了郭嗣本曾担任鸿胪寺卿,对于了解和认识唐初的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嗣本墓志 突厥 贞观 鸿胪寺
下载PDF
牛马不同槽——嘉峪关魏晋墓两幅壁画的现实表达与文化意涵
4
作者 魏文斌 黄婷婷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4,共12页
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牛马不同槽”的现象。结合礼仪艺术与世俗绘卷中的同类图像,揭示了此类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的意涵。先秦哲学从牛马习性出发,抽象出了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多情境中牛马间的对立还可转化... 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牛马不同槽”的现象。结合礼仪艺术与世俗绘卷中的同类图像,揭示了此类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的意涵。先秦哲学从牛马习性出发,抽象出了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多情境中牛马间的对立还可转化为对应,例如祭祀中的牛马,图像中的牛马合犋犁耕、牧马牧牛、牛车鞍马,宗教语境下的牛头马面等。“牛马不同槽”从民间俗语到文献与图像的表达,反映了古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马不同槽 嘉峪关墓葬壁画 牛车鞍马 牛头马面
下载PDF
拉萨北部江多墓群墓主考释
5
作者 次旺 平措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4年第1期53-64,188,共13页
江多墓群位于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江多村,海拔4200米左右,墓群均坐北朝南,依山临水,坐落于热振藏布北岸。墓群共有101座封土墓,其中14座分布在江多沟西岸台地,87座分布在玛钦山腰坡地上。根据地表上封土形状,可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 江多墓群位于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江多村,海拔4200米左右,墓群均坐北朝南,依山临水,坐落于热振藏布北岸。墓群共有101座封土墓,其中14座分布在江多沟西岸台地,87座分布在玛钦山腰坡地上。根据地表上封土形状,可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在墓群中,大型墓葬都坐落于视野开阔处,其封土平面呈梯形,最大者为编号M1的梯形墓,封土底边长50米、腰长32米、高7米,为众墓之首。而中小型墓葬封土平面以圆形为主,居于大型墓葬的两侧。文章通过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封土外观、构筑方式、布局特征、选址环境等方面将江多墓地与青藏高原其他高等级吐蕃墓地的比较分析,认为江多墓地属于吐蕃时期营建的高等级墓地群。并结合《弟吴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相关记载,发现江多一带在吐蕃时期为迥巴东岱,其地正是属庐氏领地。另外,根据《格西仲敦巴传记(写本)》中关于热振周围墓地相关的史料记载,推测江多墓地为庐氏家族之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多 大型墓地 属庐氏
下载PDF
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出土剔犀镜箱新释
6
作者 王少羽 《中国生漆》 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
南宋许峻墓出土剔犀镜箱的形制、髹饰两大工艺元素——“镜箱”、“剔犀”,均被视为宋代漆工艺的突破性进展。从形制上看,这件漆器与远隔千里的江苏常州武进蔣塘村南宋墓出土的剔犀镜箱接近,是南宋福州对外交往的证明。它属于向镜箱转... 南宋许峻墓出土剔犀镜箱的形制、髹饰两大工艺元素——“镜箱”、“剔犀”,均被视为宋代漆工艺的突破性进展。从形制上看,这件漆器与远隔千里的江苏常州武进蔣塘村南宋墓出土的剔犀镜箱接近,是南宋福州对外交往的证明。它属于向镜箱转变过程中镜箱的早期形态,反映了南宋福州对漆工艺革新的敏感度、接受力,乃至推动作用。从髹饰上看,这件漆器不见地区间交融的痕迹,采用的是极具福州地域特色的“福犀”工艺。南宋时,福州漆艺不乏与其它地区交流、共融的机遇和能力。“福犀”的别具一格,当是漆工们有意识的坚持。“福犀”工艺的独特性世代承传,跨越千年,绵延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峻墓 剔犀 镜箱 福犀
下载PDF
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壁画墓M1373发掘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爱东 贾蓉(照相/绘图) +4 位作者 王洋(照相/绘图) 王曾 李鑫 李莎 王昕晗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61,I0001,共13页
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白杨寨村南发掘了一座晚唐时期砖室壁画墓。该墓破坏严重,但其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时代特征明显。该墓所处位置为刘弘规家族墓地,根据墓葬形制及位置关系,推测墓主应为刘弘规家族第二代成... 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白杨寨村南发掘了一座晚唐时期砖室壁画墓。该墓破坏严重,但其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时代特征明显。该墓所处位置为刘弘规家族墓地,根据墓葬形制及位置关系,推测墓主应为刘弘规家族第二代成员,即晚唐时期权宦刘行深或其夫人。该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刘弘规子辈成员墓葬,为研究晚唐时期家族墓地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而出土的精美壁画,为近年来所罕见,对研究唐宋之际壁画题材及风格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壁画墓 宦官 刘行深 家族墓
下载PDF
武威吐谷浑贵族墓葬研究
8
作者 王丹 李明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20世纪以来,在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地区,发掘了一批吐谷浑贵族墓葬。该地区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吐谷浑亡国后的“先茔”地,其中喜王慕容智墓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通过对武威地区吐谷浑墓发掘资料的整理,对葬俗进行溯源探究,从更... 20世纪以来,在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地区,发掘了一批吐谷浑贵族墓葬。该地区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吐谷浑亡国后的“先茔”地,其中喜王慕容智墓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通过对武威地区吐谷浑墓发掘资料的整理,对葬俗进行溯源探究,从更多角度分析武威地区吐谷浑贵族墓葬葬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 吐谷浑贵族墓 鲜卑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戴至德夫妇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昕 +2 位作者 张小丽 吴晓璇 张星(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0,F0002,共14页
2019年7月至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郭杜街道任家寨村南发掘古墓葬2座,其中编号为M1的墓葬为长斜坡墓道五天井土圹砖室墓,出土器物50件(组),其中有墓志2合,确定墓主为唐代宰相戴至德和夫人博陵崔氏合葬墓。
关键词 陕西西安 唐墓 戴至德 宰相
下载PDF
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形制考
10
作者 高丹丹 王亚蓉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4-103,117,共11页
对明代吴氏墓出土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形制进行研究推考,探讨明代命妇褶裙形制特征。运用实验考古学、文献图像查阅、个案分析与多元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裙的出土背景、面料、形制、裙片拼缝方式、褶裥制式及数量、裙与上衣组配... 对明代吴氏墓出土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形制进行研究推考,探讨明代命妇褶裙形制特征。运用实验考古学、文献图像查阅、个案分析与多元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裙的出土背景、面料、形制、裙片拼缝方式、褶裥制式及数量、裙与上衣组配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为两片一腰样式的侧褶裙,裙片共用七幅料拼缝,裙两侧捏“四对四”抱合对褶,为明代较为典型的褶裙制式,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该裙与墓中出土短上衣组配,体现了弘治年间江南地区命妇着装的礼仪性与时尚性,代表了明中期命妇典型的生活着装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藩王 宁靖王夫人 吴氏墓 褶裙 形制
下载PDF
从地中海到青海——都兰热水墓出土“半人半鱼”图像考
11
作者 苗亚婻 杜建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2,I0002,共8页
青海都兰热水墓出土了3件半人半鱼图像金饰片,母型是来自古希腊海神特里同的另一种形象肯陶洛斯—特里同,主要流行于希腊化时期至罗马帝国时期,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中亚与西北印度,继而进入都兰。其在墓葬中既象征王权,又护佑死者灵... 青海都兰热水墓出土了3件半人半鱼图像金饰片,母型是来自古希腊海神特里同的另一种形象肯陶洛斯—特里同,主要流行于希腊化时期至罗马帝国时期,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中亚与西北印度,继而进入都兰。其在墓葬中既象征王权,又护佑死者灵魂进入极乐冥界,同时直观反映了丝绸之路青海道上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人半鱼图像 都兰热水墓 特里同 丝绸之路青海道
下载PDF
廖仲恺何香凝墓建筑设计解析——兼论民国时期国葬墓建筑布局与形制特征研究
12
作者 朱阁珲 郭华瑜 胡占芳 《城市建筑》 2024年第7期76-80,共5页
廖仲恺何香凝墓(以下简称“廖墓”)建设于1925—1937年,其间经历近代两部《国葬法》的兴替,陵墓两任建筑师均以西方留学背景应对当时社会普遍追求的中国古典复兴形式主义要求,集中展现了变革年代中社会与建筑环境特点。文章从廖墓建设... 廖仲恺何香凝墓(以下简称“廖墓”)建设于1925—1937年,其间经历近代两部《国葬法》的兴替,陵墓两任建筑师均以西方留学背景应对当时社会普遍追求的中国古典复兴形式主义要求,集中展现了变革年代中社会与建筑环境特点。文章从廖墓建设的历史研究和工程图档解读两方面出发,对影响廖墓设计的各方面进行考察,通过与同时代国葬墓比较,探索国葬机制对廖墓设计的影响,以及设计师面对山地基址和中国式风格要求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仲恺何香凝墓 近代国葬墓 建筑布局 形制特征
下载PDF
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备茶图”研究
13
作者 陈爱东 王曾 李鑫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备茶图”壁画为例,通过对其内涵的分析,对墓葬中“备茶图”出现的社会背景、早期发展脉络、后期的变化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晚唐墓 壁画 备茶图
下载PDF
概念、视角、叙述与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书写——巫鸿The 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Understanding Chinese Tombs评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晓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在大量美术考古材料不断出土的情况下,新方法、新视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概念,构成了最近30年来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的总体特征。如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这三个学术概念就建构了巫鸿新作《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 在大量美术考古材料不断出土的情况下,新方法、新视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概念,构成了最近30年来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的总体特征。如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这三个学术概念就建构了巫鸿新作《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的研究线索,也体现出作者希望以提出若干重要学术概念为依托,重新思考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同时所呈现出的叙述与分析风格及美术史观,相对于传统的中国美术通史叙述方式,则具有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这些特征都为以后的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继续探索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墓葬美术史 巫鸿 《黄泉下的美术》 学术概念 叙述框架
下载PDF
鸟居龙藏及其《辽代画像石墓》
15
作者 姜忻彤 孟鑫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3,共5页
鸟居龙藏是日本近代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学术生涯后期致力于辽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画像石墓则是其研究的重点。1942年,鸟居龙藏在燕京大学出版《辽代画像石墓》一书,汇集了鸟居氏对鞍山地区辽画像石墓的历... 鸟居龙藏是日本近代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学术生涯后期致力于辽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画像石墓则是其研究的重点。1942年,鸟居龙藏在燕京大学出版《辽代画像石墓》一书,汇集了鸟居氏对鞍山地区辽画像石墓的历次调查成果,认为这些画像石展现了契丹风俗、佛教典故、二十四孝故事、西游记故事等诸多场景。其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判断亦有不准确之处。本文在译注《辽代画像石墓》的基础上,考述鸟居龙藏对辽代遗存的调查行实,评介《辽代画像石墓》的主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居龙藏 画像石墓 辽代考古
下载PDF
北魏平城皇陵营建与经济发展研究
16
作者 许孝堂 倪润安 许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85,共13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先后发现了北魏桓帝与帝后祁氏合葬的祁皇墓、冯太后的方山永固陵等皇陵。拓跋鲜卑族的陵寝文化也由最初的“潜埋虚葬”发展为鲜卑习俗与中原墓葬文化相融合的“陵寺结合”,葬在山巅之上,设守墓人及因守墓而设县...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先后发现了北魏桓帝与帝后祁氏合葬的祁皇墓、冯太后的方山永固陵等皇陵。拓跋鲜卑族的陵寝文化也由最初的“潜埋虚葬”发展为鲜卑习俗与中原墓葬文化相融合的“陵寺结合”,葬在山巅之上,设守墓人及因守墓而设县的北魏特有的陵寝文化。然而现有研究始终未对北魏平城皇陵进行系统的揭示。在北魏文献研读和田野考古调查均有新突破的基础上,理清北魏平城皇陵位置、范围及皇陵龙脉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对北魏云中金陵、金陵、盛乐金陵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同时讨论北魏平城皇陵营建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有助于填补北朝史研究的空白,也将对北朝史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 陵寺结合 潜埋虚葬 地理环境 皇陵营建 经济发展
下载PDF
山西临猗铁匠营汉墓M14、M15发掘简报
17
作者 耿鹏(绘图) 刘泽鹏(绘图) +6 位作者 武奕晶(制图) 郝丽君(制图) 郭东芳(摄影) 郝丽君 李金霞 李辉 张晓剑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2016年3—8月,为配合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山西段)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当地文物部门对施工范围涉及的一处汉代墓地进行了发掘。其中两座汉墓M14、M15为砖室墓,出土器物丰富,尤以M14甬道砖雕建筑结构较为罕见,价... 2016年3—8月,为配合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山西段)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当地文物部门对施工范围涉及的一处汉代墓地进行了发掘。其中两座汉墓M14、M15为砖室墓,出土器物丰富,尤以M14甬道砖雕建筑结构较为罕见,价值重大,应是墓主或者造墓者丧葬观念、墓葬装饰的个性化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临猗 汉墓 砖雕 建筑结构
下载PDF
陕北商代墓葬初论
18
作者 孙战伟 于有光 种建荣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9,共7页
本文通过对寨沟遗址新发掘商代墓葬及以往相关资料的分析,对陕北商代墓葬的分类、等级、墓葬特征及陕北晚商社会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目前可知陕北商代墓葬近百座,分为带墓道墓葬和竖穴土圹墓两类,依墓葬形制、规模和随葬品状况... 本文通过对寨沟遗址新发掘商代墓葬及以往相关资料的分析,对陕北商代墓葬的分类、等级、墓葬特征及陕北晚商社会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目前可知陕北商代墓葬近百座,分为带墓道墓葬和竖穴土圹墓两类,依墓葬形制、规模和随葬品状况可划分为三个等级,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陕北高原地区的商代晚期墓葬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和社会复杂化现象,对认识区域社会结构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商代 墓葬等级 墓葬特征 社会结构
下载PDF
朝鲜王朝士林家族墓群空间格局解析——以韩国新安朱氏为例
19
作者 彭鸿绪 吴单程 +1 位作者 吴昊 姜泰昊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朝鲜王朝士林家族墓群表达了朝鲜半岛在该时期的礼制思想,探究其风水选址和空间格局,对挖掘中韩传统文化内涵之共性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将韩国庆州新安朱氏家族墓群作为案例,通过文献研究、图例解析等方法,分析《新安朱氏家谱》中记载的... 朝鲜王朝士林家族墓群表达了朝鲜半岛在该时期的礼制思想,探究其风水选址和空间格局,对挖掘中韩传统文化内涵之共性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将韩国庆州新安朱氏家族墓群作为案例,通过文献研究、图例解析等方法,分析《新安朱氏家谱》中记载的十四世至二十八世朱氏后人墓群分布以及墓图空间特征,探究其与中国古代宗法礼制的源流关系。研究得出新安朱氏家族墓群具有“长白发源,南至尚庆”“四象端明,藏气于穴”“屈曲围绕,汇聚明堂”“穴点居中,众星拱之”的风水选址特征,以及“左昭右穆”“多占宝地”“渐理学化”的空间格局特征,体现了朱氏后裔对先祖“慎终追远”的感情,为传统丧葬文化与朱子理学等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思想在海外的保留与嬗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林家族 墓群 风水选址 空间格局 新安朱氏
下载PDF
青海都兰哇沿水库墓葬中的苯教因素考——兼论M23墓主身份
20
作者 赛本加 张建林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以2014年青海都兰哇沿水库吐蕃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结合敦煌藏文苯教相关写卷内容与研究成果,认为哇沿水库墓葬中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殉牲坑、羊肩胛卜骨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吐蕃时期苯教文化因素。尤其是在M23中集中出现的大量陶... 以2014年青海都兰哇沿水库吐蕃时期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结合敦煌藏文苯教相关写卷内容与研究成果,认为哇沿水库墓葬中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殉牲坑、羊肩胛卜骨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吐蕃时期苯教文化因素。尤其是在M23中集中出现的大量陶灯、羊肩胛卜骨、墨绘人像羊胛骨等遗物均为用于占卜或祭祀的工具,进而认为其墓主人身份应是主持殡丧仪轨的苯教祭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哇沿水库墓葬 占卜 镇魔 苯教祭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