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optic-scale reversal of dipole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East Asia and Central Siberia in November 2021
1
作者 Yan Kong Xinping Xu Botao Zho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3期33-38,共6页
2021年11月,东亚与中西伯利亚经历了相反的冷暖异常转换,表现为“中西伯利亚偏冷,东亚偏暖”与“中西伯利亚偏暖,东亚偏冷”的交替出现.该偶极型气温异常的天气尺度反转伴随着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反转.进一步分析表明,东亚与中西伯利... 2021年11月,东亚与中西伯利亚经历了相反的冷暖异常转换,表现为“中西伯利亚偏冷,东亚偏暖”与“中西伯利亚偏暖,东亚偏冷”的交替出现.该偶极型气温异常的天气尺度反转伴随着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反转.进一步分析表明,东亚与中西伯利亚的偶极型气温异常反转是1979-2021年期间11月欧亚气温日变化的主导模态之一(发生概率超过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尺度反转 偶极型气温异常 东亚-中西伯利亚 大尺度环流
下载PDF
Soil carbon stock of the Central-East Asia in the climate warming
2
作者 Xinqing LEE Daikuan HUANG +3 位作者 Wei JIANG Zhaodong FENG Hongguang CHENG Qian JI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278-278,共1页
关键词 土壤化学 气候变化 内蒙古 温室效应
下载PDF
A GIGANTIC N-S TRENDING TECTONO-METALLOGENIC BELT IN ASIA──THE TECTONO-METALLOGENIC BELT AT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EAST ASIA AND CENTRAL ASIA CRUSTOBODIES
3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4年第Z2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A GIGANTIC N-S TRENDING TECTONO-METALLOGENIC BELT IN asia THE TECTONO-METALLOGENIC BELT AT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east asia AND central asia CRUSTOBODIES AT east
下载PDF
The Yanshanian Orogeny and Two Kinds of Yanshanides in Eastern-Central China 被引量:18
4
作者 WU Geny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07-518,共12页
The Tan-Lu Fault was once a transform fault in the Paleotethys, west of which was the Qinling-Dabie Ocean separating the Yangtze Craton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east of which was the Su-Lu Ocean separating the... The Tan-Lu Fault was once a transform fault in the Paleotethys, west of which was the Qinling-Dabie Ocean separating the Yangtze Craton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east of which was the Su-Lu Ocean separating the Su-Wan Block from the Jiao-Liao Craton. The Qinling-Dabie Ocean closed in the Indosinian orogeny, which created the China-Southeast Asia Subcontinent, with the Tan-Lu Fault becoming a marginal shear zone along the newly-formed amalgamated subcontinent. The Su-Lu Ocean subducted partly in the Indosinian.orogeny, but not closed. In th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the Su-Wan Block drifted northwards with subduction of the Su-Lu Ocean and moved westwards to converge the subcontinent by sinistral sheafing of the ENE-striking fractures. The Su-Lu Ocean finally closed and the Su-Wan Block collided with the Jiao-Liao Crat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which constituted a part of the magnificent interplate Yanshanides. The interplate orogeny rejuvenated the fossil sutures and deep fractures, as well as the Indosinian orogen, and the intraplate (intracontinental) Yanshanian orogeny occurred in the subcontinent. The East Asia Yanshanides, consisting of the interplate orogens in the outer side and the intraplate orogens in the inner side, collapsed quickly in the latest Early Cretaceous and Late Cretaceous. The eastern China area entered a tensile period from the Eogene, and the tecton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reas since the Jurassic was further strength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shanian orogeny interplate orogen intraplat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east asia Yanshanides eastern-central China
下载PDF
THE MECHANICAL RELATIONSHIP TO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BURIED HILLS AND THE DEEP-SEATED FRACTURAL ZONE IN THE DIWA-TYPE FAULTED BASIN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CHINA
5
作者 LIN Ge & WEI Zhouling (Chang sha Institute of Geotectonics, Acad emia Sinica, Chang sha, 410013)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4年第Z1期27-31,共5页
The author proves the existence and movement of a deep-seated fraetural Zone located in the eenter zone of the diwa-type faulted basin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 This deep-seated fraeturai zone tending in NNE directio... The author proves the existence and movement of a deep-seated fraetural Zone located in the eenter zone of the diwa-type faulted basin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 This deep-seated fraeturai zone tending in NNE direction is a structural effect of the mtodle East Asin Grustobody in the Mexozoic-Cenozoic. This paper will diseuss the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the meehanism of the deep-seated fraetural zone, faulted basin and the buried hill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uthor expounds that the deep geological process is the major factor of the structural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ated fraetural ZONE buried HILL east asia Crustobody the BASIN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
下载PDF
Land use change and carbon cycle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of East and Central Asia 被引量:34
6
作者 Togtohyn Chuluun Dennis Ojim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2年第z1期48-54,共10页
Dramatic changes in land use have occurred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of Asi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Grassland conversion into croplands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is widespread due to the high growth rate of human p... Dramatic changes in land use have occurred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of Asi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Grassland conversion into croplands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is widespread due to the high growth rate of human population and political reforms of pastoral systems. Rangeland degradation made many parts of this region vulnerable to environment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The collapse of the livestock sector in some states of central Asia, expansion of livestock inChina and intensiv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s in China are examples of the responses of pastoral systems to these chang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Carbon dynamics in this region is highly variable in space and time. Land use/cover changes with widespread reduc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s increased carbon emission from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carbon cyc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原文传递
An over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n the climat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of Central and East Asia 被引量:7
7
作者 Yuzhi LIU Chuqiao WU +1 位作者 Rui JIA Jianping HU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183-1194,共12页
The arid and semi-arid(ASA) region of Asia occupies a large area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f which the main body is the ASA region of Central and East Asia(CEA). In this region, the climate ... The arid and semi-arid(ASA) region of Asia occupies a large area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f which the main body is the ASA region of Central and East Asia(CEA). In this region, the climate is fragile and the environment is sensitive.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ASA region of CEA is located in the marginal zone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s jointly influenced by westerly circulation and the monsoon system, whil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ASA of CEA,the climat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westerly circulation.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climate over this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n the climate system over the ASA region of CEA. In this paper, 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ASA region i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ASA region of CEA. In the years with a strong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water vapor flux increases and precipitation is abundan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The opposite situation occurs in years whe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weak. With the weakening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climate tends to dry over the semi-arid region located in the monsoon marginal zone. Recently, owing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more water vapor has been transported to the ASA region of Asia. The Plateau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exhibi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Central Asia 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Mongolia.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lso exists between the westerly index and the temperature over the arid region of CEA. The change in the westerly circulation may be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precipitation over the arid region of Central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 半干旱 循环 东亚 中央 大气 亚洲季风 季风系统
原文传递
北疆地区阿尔曼太蛇绿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43
8
作者 肖文交 BF WINDLEY +6 位作者 阎全人 秦克章 陈汉林 袁超 孙敏 李继亮 孙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7,共6页
东准噶尔带阿尔曼太蛇绿岩是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重要构造单元,记录了古亚洲洋的演化,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报道阿尔曼太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9组测试数据给出了较好的206Pb/238U年龄503±7... 东准噶尔带阿尔曼太蛇绿岩是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重要构造单元,记录了古亚洲洋的演化,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报道阿尔曼太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9组测试数据给出了较好的206Pb/238U年龄503±7Ma(MSWD=1.2)。结合相关大地构造解剖与前人的年龄数据,本文认为阿尔曼太蛇绿岩是古亚洲洋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残余,与岛弧火山岩组成洋内弧。该洋内弧向北拼贴到阿尔泰地体南缘,形成科迪勒拉型俯冲边缘。东准噶尔带是阿尔泰南缘在古生代向南增生的弧碰撞-增生造山带,对大陆侧向增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蛇绿岩 锆石SHRIMP年龄 东准噶尔 中亚
下载PDF
末次冰期-间冰期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12
9
作者 冯兆东 陈发虎 +1 位作者 张虎才 马玉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1-177,共7页
地球环境 -气候系统的长周期变化是随日 -地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仍有 15 %~ 2 0 %的长周期变化没有得到解释。至于中短周期变化的机制 ,目前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与北美冰盖动力相关的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一直被认为是... 地球环境 -气候系统的长周期变化是随日 -地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仍有 15 %~ 2 0 %的长周期变化没有得到解释。至于中短周期变化的机制 ,目前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与北美冰盖动力相关的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一直被认为是这些中短周期变化的调控仪。然而 ,赤道太平洋的长周期厄尔尼诺波动被表明是更为有效的调控仪。由于海洋研究的优势地位 ,陆地的相关研究近 2 0~ 30 a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 ,陆地下垫面控制的反射率的变化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 ,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变化。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大气粉尘的贡献很可能在中短周期的全球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该区的南界和北界的变幅可达 30 0~ 5 0 0 km。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向大气输送粉尘的源区 ,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可能很大程度地调控着大气中的 CO2 含量 ,因此全球的温度也受到了调控。这个思路的逻辑是 :干旱、半干旱区向大气输送含铁粉尘 ,此粉尘沉积于海洋 ;这些含铁粉尘控制着浅海的铁化肥供给。铁化肥的供给又控制着浅水中的固氮过程。固氮过程又控制着浅海的植物生产量。植物生产量通过储存碳和沉积碳 (碳酸钙 )来控制大气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全球变化 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末次冰期
下载PDF
中东亚中全新世气候与植被反馈作用:PMIP 2多模式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志远 靳立亚 +2 位作者 俞飞 张肖剑 姜大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47,共12页
文章选取了参加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PMIP)的6个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着重对中全新世中东亚干旱区以及东亚季风区的夏季气候变化(气温、降水)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反馈作用对这... 文章选取了参加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aleoclimate Mode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简称PMIP)的6个耦合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着重对中全新世中东亚干旱区以及东亚季风区的夏季气候变化(气温、降水)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反馈作用对这3个区域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各个模式之间以及所用的植被模块的差异,它们模拟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的幅度有所不同,本文利用PMIP 2中6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全新世轨道因素的影响下,3个区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都有所增加。而中全新世植被的变化在:1)东亚季风区,各个模式模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其中FOAM,ECHAM5.3-MPIOM127-LPJ和MRI-CGCM2.3.4FA这3个模式的模拟结果显示温度较现代低,而ECBILTCLIOVECODE,UBRIS-HADCM3M2和MRI-CGCM2.3.4NFA模式的模拟结果显示植被的变化导致地表温度较现代高,但各个模式对东亚季风区的中全新世植被变化所引起的降水变化并不理想,并且差异较大;2)中东亚干旱区,ECBILTCLIOVECODE,FOAM和UBRIS-HADCM3M2模式的模拟结果表现出中全新世植被的变化导致中东亚干旱区夏季平均温度较现代低,而其他3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则表现出较现代高的趋势,但除MRI-CGCM2.3.4NFA模式外,其余5个模式均在中国西北新疆地区表现出0.5℃左右的降温,而几乎所有的模式都在中东亚干旱区表现出降水增加;3)中亚地区,在温度方面,除了MRI-CGCM2.3.4NFA随着植被的变化表现出了较大的增温幅度外,其余5个模式夏季温度随着植被变化不大;而在降水方面,除了FOAM模式外,其他5个模式结果都显示出区域平均降水的增加。由此可见,在中全新世东亚季风区、中东亚干旱区以及中亚地区,除了太阳辐射等因素,植被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中东亚干旱区 中亚地区 中全新世 气候模式 植被反馈
下载PDF
中东-中亚地区重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田纳新 殷进垠 +1 位作者 陶崇智 孔凡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2-591,共10页
根据区域地质-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的研究思路,总结了不同类型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重点盆地资源潜力。研究认为,中东-中亚地区经历了地体群南离北聚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发育了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区域地质-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的研究思路,总结了不同类型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重点盆地资源潜力。研究认为,中东-中亚地区经历了地体群南离北聚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发育了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等4类主要的原型盆地。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于阿拉伯板块西北部中生代古被动大陆边缘和东欧地台东南缘等稳定构造区的边缘,以及扎格罗斯褶皱带和斯基夫-图兰构造带等活动构造区相对稳定的构造带;层系上,主要分布在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近系;发育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储集层,以前者为主,已发现储量占80.45%。在地质综合评价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完成了8个重点盆地71个成藏组合待发现资源量的定量计算评价,优选了Ⅰ,Ⅱ类有利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组合 油气盆地 油气地质 资源评价 中东-中亚
下载PDF
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C_3植物δ^(13)C值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丽霞 李心清 郭兰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5-961,共7页
植物化石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指标常用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然而碳同位素这个指标在特定地区反映气候的定量关系缺乏检验。研究剖面选择自中国的秦岭(34°14′24″N,106°55′30″E)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接近贝加尔湖地区(... 植物化石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指标常用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然而碳同位素这个指标在特定地区反映气候的定量关系缺乏检验。研究剖面选择自中国的秦岭(34°14′24″N,106°55′30″E)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接近贝加尔湖地区(51°35′08″N,100°45′49″E)的研究剖面线,选择了3种C3植物(Artem isia scoparia,Ajaniaachilleides和Artem isia frigida),在剖面线上沿南北方向上每隔4′到5′采取一个样点,共选取161个C3植物茎叶样品进行了1δ3C值测定。同时收集了剖面线附近气象站的降水、气温等资料,用插值方法得到每个采样点的气温、降水数据。分析表明:C3植物的1δ3C值分布范围为-30‰^-22‰,其平均值为-26.81‰,该平均值较全球C3植物1δ3C平均值偏正。通过对比C3植物1δ3C与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生长季节的干燥度等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发现C3植物1δ3C、年均降水量、生长季节的干燥度有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而C3植物1δ3C和年均温不具有一致性。通过一元回归分析也同样发现C3植物1δ3C与年均降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y=-0.0077x-24.838,n=161,R2=0.4418,p=0.01),与生长季节的干燥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y=0.7328x-28.806,n=161,R2=0.3685,p=0.01),而与年均温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y=-0.0461x-26.756,n=161,R2=0.0232,p=0.01)。在本研究区C3植物1δ3C对年均降水量和生长季节的干燥度响应十分显著,而对温度的响应不明显。研究区具有明显的降水和温度的梯度分布特征,是验证植物碳同位素与气候关系的理想场所,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与其地面上的植物碳同位素息息相关。研究也说明,在本研究区或其他气候植物组合相似的地区可以利用古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来定量或半定量地反映古气候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植物 碳同位素 年均降水量 生长季节 干燥度 中东亚
下载PDF
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图像的创立与演变 被引量:9
13
作者 宫治昭 贺小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78,共15页
以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像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其在印度、中亚、东亚的信仰演变情况,对二菩萨信仰在印度与东亚的异同及其理由、背景进行考察。
关键词 弥勒菩萨 观音菩萨 印度 中亚 东亚
下载PDF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区划和盆地类型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池洋 邱欣卫 +1 位作者 吴柏林 赵红格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2-418,共7页
根据区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成矿条件等的差异,将中-东亚巨型能源矿产成矿域划分为松辽—鄂尔多斯、阿拉善—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4个成矿区。综合分析和对比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条件和勘探现状认为,相对稳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适度... 根据区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成矿条件等的差异,将中-东亚巨型能源矿产成矿域划分为松辽—鄂尔多斯、阿拉善—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4个成矿区。综合分析和对比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条件和勘探现状认为,相对稳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适度(较弱)的构造变动,是大中型砂岩型铀矿床、油气田(区)和煤田形成、共存和保存的必要条件。适于油、气、煤、铀同盆共存成藏的盆地主要为大中型内克拉通盆地、中间地块盆地以及由其肢解、分离的中小型残留盆地。中生代晚期兴衰的中型断陷盆地,也具有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及共存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东亚 能源矿产成矿域 油气 砂岩型铀矿 成矿区划 能源盆地类型
下载PDF
6 kaBP中东亚气候对植被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俞飞 靳立亚 +1 位作者 张肖剑 王志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31,共8页
选取PMIP2计划中ECBilt-CLIO-VECODE模式的结果,对比中全新世(6 kaBP)气候对于现代气候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在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中的意义.中东亚干旱区受西风环流影响,而东亚地区6 kaBP季风深入,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两区域大尺度气候特... 选取PMIP2计划中ECBilt-CLIO-VECODE模式的结果,对比中全新世(6 kaBP)气候对于现代气候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在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中的意义.中东亚干旱区受西风环流影响,而东亚地区6 kaBP季风深入,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两区域大尺度气候特征差异大,同时该时期植被的变化增强了气候系统对轨道参数变化的响应:一系列气候要素对植被的动态响应导致气温、降水都因植被反馈而发生较大变化,但是该模式的结果存在低估6 kaBP升温幅度的缺陷,尤其是对冬季温度的模拟;即使耦合植被后有所改善,但对6 kaBP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仍需深入,同时对局地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还需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ECV模式 植被反馈 中东亚
下载PDF
中亚以东南绵羊群体钾座位遗传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伟 常洪 +4 位作者 张鉴华 马国龙 角田健司 王伟 吴萍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2,共6页
利用中心产区典型群简单随机抽样法,以湖羊、同羊、滩羊、小尾寒羊、洼地羊为研究对象,引用我国周边国家、地区绵羊品种资料为分析背景,采用Na/K/Cl离子分析仪对红细胞中钾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各群体钾座位中立性检测的观察值除... 利用中心产区典型群简单随机抽样法,以湖羊、同羊、滩羊、小尾寒羊、洼地羊为研究对象,引用我国周边国家、地区绵羊品种资料为分析背景,采用Na/K/Cl离子分析仪对红细胞中钾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各群体钾座位中立性检测的观察值除Bhyanglung绵羊外,其余均在L95和U95之间,表明钾座位作为中立性座位,基本未受到选择等因素的影响;2)血钾基因频率在地理分布上存在一定规律,基本符合将中亚以东南固有绵羊系统划分为“蒙古羊”、“藏羊”和“南亚-东南亚羊”三大集团;3)中亚以东南16个绵羊群体的钾座位基因分化系数为0.185 9。这说明上述16个绵羊群体钾座位81.41%的变异是由群体内的遗传多态现象引起的,只有18.59%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以东南 绵羊 钾型 遗传分化
下载PDF
中国中亚研究70年:成就与问题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壮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中亚五国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区域概念,由于与中国的新疆邻近,对这个地区的研究和关注也比较早,但真正系统的、成规模的学术研究,还是最近这30年。国内一些重要的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研究中亚问题的机构,有相对稳定的研究人... 中亚五国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区域概念,由于与中国的新疆邻近,对这个地区的研究和关注也比较早,但真正系统的、成规模的学术研究,还是最近这30年。国内一些重要的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研究中亚问题的机构,有相对稳定的研究人员队伍,对中亚地区及每个国家的研究都日益深入,成果也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中亚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关于中亚国家政治、安全和外交方面的综合著述越来越多,国别研究也受到重视,成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尽管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中亚问题研究受到的关注和扶持越来越多,正在进入一个“繁荣”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五国 国别研究 东欧中亚研究 建国70年
下载PDF
冬季中东急流对中国西南地区覆冰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曲巧娜 李栋梁 +1 位作者 熊海星 金西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5-203,共9页
采用西南地区(25°N~35°N,95°E~110°E)9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同时满足地面日最低气温在-10~1℃、相对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小于等于2个小时这三个条件,计算1月... 采用西南地区(25°N~35°N,95°E~110°E)9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逐日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同时满足地面日最低气温在-10~1℃、相对湿度大于80%、日照时数小于等于2个小时这三个条件,计算1月中国西南地区覆冰日数。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强覆冰年时欧亚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为"北高南低"、中高纬地区"西高东低"、中低纬地区"西低东高"的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里海东部低压槽、副热带高压均偏强,有利于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强烈交汇,是西南地区形成覆冰的基本条件;冬季中东急流强,则有利于西南地区覆冰的形成,相关最好的区域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北部与西藏东南部交界处、陕西省西南部以及川西二郎山附近,这些均是最易发生严重覆冰的区域;500hPa中亚低槽活动,将中东急流变化与西南地区覆冰强弱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前期12月北大西洋百慕大群岛附近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是1月中东急流异常偏强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覆冰 大气环流 中东急流 中亚低槽活动指数
下载PDF
中东亚干旱区土地覆盖变化和人类占用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静 张丽 +1 位作者 韩瑞丹 郑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5-987,共13页
研究中东亚干旱区2001-2013年期间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潜在自然植被的影响程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气象数据和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研究中东亚干旱区2001-2013年期间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潜在自然植被的影响程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气象数据和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模型模拟了中东亚干旱区的潜在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其次基于2001-2013年的MODIS土地覆盖数据集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情况,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研究了潜在自然植被的人类占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潜在自然植被以林地、草地、冻原、荒漠四大类为主;2)中东亚干旱区土地覆盖变化较大,其中中亚灌丛面积波动增加,中国华北干旱区农田面积扩张明显,蒙古国中西部灌丛和草地覆盖面积明显减少;3)研究区人类占用强度增强。其中,2010-2013年增长较为明显,4年间人类占用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增长了1.45%。潜在草地人类占用比例在2009-2013年间增幅最大,为2.88%;潜在林地人类占用比例在2001-2005年间增幅最大,为6.99%。4)在北哈萨克斯坦三州(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库斯塔奈州),人口迁移是潜在自然植被人类占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2006-2013年间人类占用强度比例增长了11.38%;中国的呼伦贝尔和山西干旱区,农业开发是人类占用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2001-2013年间人类占用强度比例分别增长了6.62%和17.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亚干旱区 土地覆盖变化 潜在自然植被 综合顺序分类法 人类占用强度 农田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浅析美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新战略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锦前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6期38-43,共6页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在美国反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美国与阿巴两国在反恐合作上矛盾重重、纷争不断。奥巴马的"阿-巴反恐新战略"旨在打击"基地"组织,改善该地区安全形势,确保美国不再遭受恐怖袭击,...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在美国反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美国与阿巴两国在反恐合作上矛盾重重、纷争不断。奥巴马的"阿-巴反恐新战略"旨在打击"基地"组织,改善该地区安全形势,确保美国不再遭受恐怖袭击,并恢复其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和影响。但美国自身面临着金融危机压力,且阿巴战略显然是一套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的战略,阿巴地区法律的缺失以及特有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情结等长期困扰中亚南亚反恐合作的制约因素并未消除。这一系列困难和障碍不可能使美国成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主宰,更不足以破解美国面临的全球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恐新战略 温和塔利班 普什图族 和平相处 中东与中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