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the Closure of the East Paleo-Tethys Ocean on Southern South China:Evidences from Kinematics and^(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Rongxian Ductile Shear Zone in Southeastern Guangxi 被引量:1
1
作者 HUANG Wenqiang LI Saisai +5 位作者 XIN Liangwei FENG Zuohai ZHANG Hongrui GENG Jieli LIU Kun SHI Chun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125-1140,共16页
The Triassic was a crucial period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Research on tectonic de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mechanisms in South China.In t... The Triassic was a crucial period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Research on tectonic deform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mechanisms in South China.In this study,alongside thermochronological analyses,we examine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Rongxian ductile shear zone,located south of the Darongshan granite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Guangxi Province,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Sinistral shear is indica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tatedσ-type feldspar porphyroclasts,stretching lineations defined by elongated quartz grains and the orientations of quartz c-axes.LA-ICP-MS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two samples of granitic mylonite and one of granite yielded ages of ca.256 Ma.Furthermore,two samples of granitic mylonite yield muscovite^(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249-246 Ma.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ongxian ductile shear zone resulted from Early Triassic deformation of the late Permian Darongshan granite.This deformation was likely related to the closure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Ocean and the subsequent collision of the South China and Indochina blocks,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Indosinian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tile shear zone ^(40)Ar/^(39)Ar geochronology TRIASSIC South China Block east paleo-tethys Ocean
下载PDF
基于场域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研究——以“冀东三枝花”为例
2
作者 王逸飞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基于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冀东三枝花”为例,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介、公共文化及旅游场域下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场域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基于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冀东三枝花”为例,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介、公共文化及旅游场域下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场域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冀东三枝花 场域理论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被引量:379
3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32,共10页
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属于地壳尺度上的巨型构造。该巨型构造是在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拼合过程中 ,在特提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太平洋和古亚洲及其后的环西伯利亚弧形构造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共同作用下 ,由构成中... 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属于地壳尺度上的巨型构造。该巨型构造是在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拼合过程中 ,在特提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太平洋和古亚洲及其后的环西伯利亚弧形构造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共同作用下 ,由构成中国大陆的主要造山带及地块交接汇聚而成 ,成为东西向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系、近南北向的川滇—贺兰构造带和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青藏高原之间交接转换的关键构造域。在先期构造基础上 ,构造结形成具有东、西和北三个重要边界以及内部东北、东南、西南和南端等多个具体构造结点。其内部主干构造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又将其划作西秦岭和松潘地块南北两部分。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主要形成于中国大陆印支主拼合期 ,并叠加印支期后陆内构造。构造结内组成与结构复杂 ,构造样式繁多 ,包含有丰富的大陆地质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 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交接转换 印支期 东古特提斯域
下载PDF
最近区域法与地质块段法在富钴结壳资源量评估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武光海 周怀阳 杨树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7-92,共6页
首次应用最近区域法对东太平洋某海山 (简称 X海山 )进行了初步的资源量评估 ,最近区域法具有能对矿区无限分块和能快速圈定富矿区的优点 ,结合地质块段法的评估结果可以对矿区资源量进行综合分析。经过初步评估认为 ,该海山具有储量远... 首次应用最近区域法对东太平洋某海山 (简称 X海山 )进行了初步的资源量评估 ,最近区域法具有能对矿区无限分块和能快速圈定富矿区的优点 ,结合地质块段法的评估结果可以对矿区资源量进行综合分析。经过初步评估认为 ,该海山具有储量远景 ,应进行进一步的勘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近区域法 地质块段法 富钴结壳 资源量 评价指标 算术平均法 克立格法
下载PDF
确定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20
5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1 位作者 高枞亭 李尚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3-510,共8页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动范围、建立、持续和撤退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定义,计算其建立时间(候)和空间分布,发现EASSM除继续向北推进的方向外,在20°─25°N还有明显向东的分支,以及向西稍偏北的分支,107.5°E以西的季风建立等时线梯度十分密集,而以东的等时线梯度很小,季风建立的等时线的总体以110°─115°E为轴心、明显向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凸起的近于折线的分布,表明EASSM先在中国大陆建立,而同纬度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夏季副热带季风后建立;(2)撤退的等时线则近于与建立的等时线相反分布,沿120°E的方向凸向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和近海地区先撤退;(3)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EASSM建立的概率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我们尝试定义了<35%概率等值线的地区为其影响的边缘地带,北边界始于黑龙江省北部48°N附近向东南经由黑龙江省南部和俄罗斯滨海省,穿过日本海止于日本北海道南部,其西边界由东北向西南沿中蒙边境止于青藏高原。20世纪90年代北部边缘地带与多年平均比偏南3─5纬度,而西部边缘变动较小,只向东偏了1个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 夏季副热带季风 建立和撤退 活动范围
下载PDF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区划和盆地类型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池洋 邱欣卫 +1 位作者 吴柏林 赵红格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2-418,共7页
根据区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成矿条件等的差异,将中-东亚巨型能源矿产成矿域划分为松辽—鄂尔多斯、阿拉善—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4个成矿区。综合分析和对比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条件和勘探现状认为,相对稳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适度... 根据区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成矿条件等的差异,将中-东亚巨型能源矿产成矿域划分为松辽—鄂尔多斯、阿拉善—河西走廊、新疆和中亚4个成矿区。综合分析和对比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条件和勘探现状认为,相对稳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适度(较弱)的构造变动,是大中型砂岩型铀矿床、油气田(区)和煤田形成、共存和保存的必要条件。适于油、气、煤、铀同盆共存成藏的盆地主要为大中型内克拉通盆地、中间地块盆地以及由其肢解、分离的中小型残留盆地。中生代晚期兴衰的中型断陷盆地,也具有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及共存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东亚 能源矿产成矿域 油气 砂岩型铀矿 成矿区划 能源盆地类型
下载PDF
东北三省与内蒙古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才 王晓芳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8年第1期28-32,共5页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组成的东北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有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天然条件和深厚基础。加强四省区跨区域合作是东北振兴规划的延伸与具体化,是实施东北振兴规划的重点。东北三省与蒙东省际合作...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组成的东北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有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天然条件和深厚基础。加强四省区跨区域合作是东北振兴规划的延伸与具体化,是实施东北振兴规划的重点。东北三省与蒙东省际合作的主要领域:能源领域、原材料领域、加工工业领域、科技文化领域、地区中心城市间合作、跨省际的生态环境与流域治理合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蒙东地区 跨区域合作 合作领域 现状与问题
下载PDF
东亚古典文献呈现模式:辐射、兼容、新畴、演化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无未 《东疆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1-15,127,共16页
东亚古典文献呈现出辐射、兼容、新畴、演化四种模式。辐射,以《西游记》为例,如果我们仅从中国一个国家视野的文献入手,你所能见到的,不过是一个线性的《西游记》文献系列流动脉络,而以日本、韩国、越南视野解读则可以看到学术血脉的... 东亚古典文献呈现出辐射、兼容、新畴、演化四种模式。辐射,以《西游记》为例,如果我们仅从中国一个国家视野的文献入手,你所能见到的,不过是一个线性的《西游记》文献系列流动脉络,而以日本、韩国、越南视野解读则可以看到学术血脉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变异性等特征;兼容不同于“以周边看中国”的思考方式,它是从东亚看各国,可以客观呈现历史的自然状态。比如申叔舟、新井白石,因此,跨越东亚各国界限,而以“跨文化”视野审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新畴指的是另辟新路,具有创新性,以近年来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中与东亚古典文献研究相关项目选题的部分情况分析可以发现,还有许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所涉及的领域范畴处于严重的“缺位”状态。东亚古典文献演化研究应有三个尺度:宏观史、中观史、微观史。需要打下坚实的东亚特有的古典文献学基础,才可以进入到具体思考的模式,以便寻求到最合适的东亚古典文献的呈现方式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古典文献 呈现 辐射 兼容 新畴 演化
下载PDF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64
9
作者 刘池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23,共23页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动力学 盆地成因机制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 后期改造与改造盆地 油气逸散 小型含油气盆地 中国沉积盆地 研究系统 复杂性科学 方法论
下载PDF
具备中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活性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0
作者 于虹 邱洪杰 +7 位作者 潘婷 李琳 唐健 郭彦 孙世惠 寇志华 赵光宇 周育森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88-390,共3页
目的制备并鉴定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开展MERS-CoV感染与免疫保护机制研究,以及发展诊断与治疗手段奠定基础。方法 MERS-CoV S蛋白受体结合区与人IgG Fc片段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免疫BAL... 目的制备并鉴定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开展MERS-CoV感染与免疫保护机制研究,以及发展诊断与治疗手段奠定基础。方法 MERS-CoV S蛋白受体结合区与人IgG Fc片段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ELISA筛选出阳性克隆,随后通过多次亚克隆筛选出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单抗腹水并进行抗体效价测定及亚类鉴定;通过MERS-CoV假病毒及活病毒中和试验筛选出中和单抗。结果获得了10株能够稳定分泌抗原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的腹水单抗亚类均为IgG1;其中7株单抗抗体ELISA效价达到10 000以上,并有1株单抗对MERS-CoV具有良好的中和活性。结论本研究获得了1株对MERSCoV具有良好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单克隆抗体 中和活性 受体结合区
下载PDF
东海多道地震虚反射压制技术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陶 颜中辉 +1 位作者 赵倩 方刚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4期58-63,共6页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产生的虚反射和一次反射波的波形是一样的,很大程度上会抑制低频分量,造成频域的陷波点,降低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使地震记录的同相轴发生混叠甚至产生假的同相轴。在已知检波器深度和海水速度的情况下,在F—K域中,先分选...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产生的虚反射和一次反射波的波形是一样的,很大程度上会抑制低频分量,造成频域的陷波点,降低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使地震记录的同相轴发生混叠甚至产生假的同相轴。在已知检波器深度和海水速度的情况下,在F—K域中,先分选至炮域压制检波点虚反射,再分选至检波点域压制炮点虚反射,在叠加剖面上,虚反射得到了明显压制。在虚反射压制后的频谱上,陷波得到了恢复,频带得到了明显拓宽,为后续地震反演提供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K域 陷波 虚反射 东海
下载PDF
Bas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Tracing the Tethyan Realm 被引量:16
12
作者 LIU Hailing ZHENG Hongbo WANG Yanlin LIN Qiujin WU Chaohua ZHAO Meisong DU Yunk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37-655,共19页
The bas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and adjacent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divisions(regions)-Paleozoic Erathem graben-faulted basement division in Beibu Gulf,Paleozoic Erathem strike-slip pull-apart in Yi... The bas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and adjacent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divisions(regions)-Paleozoic Erathem graben-faulted basement division in Beibu Gulf,Paleozoic Erathem strike-slip pull-apart in Yinggehai waters,Paleozoic Erathem faulted-depression in eastern Hainan,Paleozoic Erathem rifted in northern Xisha(Paracel),Paleozoic Erathem strike-slip extending in southern Xisha,and Paleozoic-Mesozoic Erathem extending in Nansha Islands(Spratly)waters.The Pre-Cenozoic basement in the SCS and Yunkai continental area are coeval within the Tethyan tectonic domain in the Pre-Cenozoic Period.They are form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leo-Tethyan tectonic domain,and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Eastern Tethyan multi-island-ocean system.Three branches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tectonic domain,North Yunkai,North Hainan,and South Hainan sea basins,have evolved into the North Yunkai,North Hainan,and South Hainan suture zones, respectively.This show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localization for the Pre-Cenozoic basement.The Qiongnan(i.e.South Hainan)Suture Zone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an be considered the vestige of the principal ocean basin of Paleo-Tethys,and connected with the suture zone of the Longmucuo-Shuanghu belt-Bitu belt-Changning-Menglian-Bentong-Raub belt,the south extension of Bitu-Changning-Menglian-Ching Mai belt-Chanthaburi-Raub-Bentong belt on the west of South China Sea,and with the Lianhua-Taidong suture zone(a fault along the east side of Longitudinal Valley in Taiwan)-Hida LP/HT(low pressure-high temperature)metamorphic belt-Hida -marginal HP/LT metamorphic belt in southwestern Honshu of Japan,on the e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The Qiongbei(North Hainan)suture zone may eastwards extended along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and connects with the Lufeng-Dapu-Zhenghe-Shangyu(Lianhuashan)deep fault zone through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he Meso-Tethys developed on the sou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The Nansha Trough may be considered the vestige of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Meso-Tethys. The oceanic crust of the Meso-Tethys has southwards subducted along the subduction-collision-thrust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ansha Trough with a subduction-pole opposite to those of the Yarlung Zangbo-Mytkyina-Bago zone on the 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and the Meso-Tethyan(e.g.Northern Chichibu Ocean of the Meso-Tethys)suture zone"Butsozo tectonic line"in the outer belt of th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errene group in southwest Japan,on the e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enozoic basement east Tethys tectonic domain Tethyan sutures tectonic framework tectonic evolutio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Zircon and Monazite Ages Constraints on Devonian Magmatism and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in the Southern Qaidam Block:Implications for Evolution of Proto-and Paleo-Tethys in East Asia 被引量:10
13
作者 Jin Ba Lu Zhang +5 位作者 Chuan He Neng-Song Chen Timothy M.Kusky Qinyan Wang Yusheng Wan Xiaoming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132-1150,共19页
High-temperature magma generation process and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mantle-crustal interac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The strongly peralu- minous monzonite pluton, the ... High-temperature magma generation process and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mantle-crustal interac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The strongly peralu- minous monzonite pluton, the Jinshuikou cordierite granite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lock,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ntle-crustal interaction and constraints on tectonic tran- sition from Proto-Tethys to Paleo-Tethys. This pluton develops enclaves of mafic granulite, amphibolite and quartzofeldspathic rocks, and is cut by massive monzonitic leuco-granite veins. Zircon and monazite U-Pb dating for the cordierite granite, the granulite enclaves and a massive monzonitic leuco-granite vein reveal that the cordierite granitic magma was generated from Mesoproterozoic continental crust with protolith derived from a provenanee that was composed of 〉2.8 Ga old recycled crustal materials and re- corded a -1.7 Ga magmatic event. The continental crust underwent low-pressure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t -380 Ma ago, whereas the cordierite granite magmas was generated and emplaced during 380 Ma, followed by intrusion of the massive monzonitic leuco-granite vein at circa 370-330 Ma.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fter the final closure of Proto-Tethys Ocean spreading along the southern Qaidam Block at -420 Ma, break-off of the subducted slab or delamination of the lower crustal base and upwelling of the asthen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ern Qaidam Block occurred before the Mid-Devonian, and that the initiation of the Paleo-Tethys tectonics might initiate near the end of Early-Carboniferous in the East Kunlun-Qaidam regio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and monazite U-Pb geochronology cordierite peraluminous granite low pressure granulite Proto- and paleo-tethys evolution east Kunlun-Qaidam.
原文传递
东海陆架盆地类型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48
14
作者 张建培 张田 唐贤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33-2043,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处于华南陆块(包括西部的扬子地块和东部的华夏地块)之上。其基底是华夏地块在东海陆架的延伸,也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三角带区域...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处于华南陆块(包括西部的扬子地块和东部的华夏地块)之上。其基底是华夏地块在东海陆架的延伸,也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三角带区域,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巨型汇聚的地带,也是全球汇聚中心,其东西两侧分别与特提斯和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息息相关。总体来说,东海陆架盆地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弧后扩张,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汇聚、碰撞、楔入的远程效应,以及地球深部动力学作用"共同叠加、复合作用形成的弧后盆地。其形成机制符合被动扩张模式,向东的地幔流和软流圈下降流是导致弧后扩张的主要地球深部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太平洋构造域 俯冲 被动扩张 弧后盆地
下载PDF
互动仪式视域下清鲜外交文书中的敬谦语
15
作者 陈艳平 陈娟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5,共14页
《同文汇考》是朝鲜王朝时期用汉文字撰写的外交文书集,是研究清鲜外交关系与东亚汉文字、汉文化史的重要文献。本研究以《同文汇考》“饬谕”中的敕书(清对鲜)和谢恩表(鲜对清)为语料,从互动仪式视角探讨清鲜外交文书中敬谦语的语用功... 《同文汇考》是朝鲜王朝时期用汉文字撰写的外交文书集,是研究清鲜外交关系与东亚汉文字、汉文化史的重要文献。本研究以《同文汇考》“饬谕”中的敕书(清对鲜)和谢恩表(鲜对清)为语料,从互动仪式视角探讨清鲜外交文书中敬谦语的语用功能及其仪式化互动模式,并分析讨论敬谦语的使用与权利义务的关系内涵。研究发现,敬谦语在清鲜外交文书中可实现指称、恭维、感谢、陈述、祝颂、希冀等多种语用功能;敕书与谢恩表形成的“一(责)问一答(谢)”的仪式模式主要从规约化的体例格式与仪式化的交聘互动两方面得以呈现,其话语实现方式遵守宗主—藩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现出清朝“天朝上国”“柔远怀来”与朝鲜“事大保国”的政治外交目的。此外,朝贡体系、儒家敬谦思想以及汉字域外传播的影响是造就该仪式秩序的深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谦语 互动仪式 外交文书 《同文汇考》 域外汉字 东亚汉文化史
原文传递
Satsuma's Invas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and Changes i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 Asia
16
作者 Yuan Jiad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4期118-138,共21页
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 Asia. The powe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declining d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and depleted finances... 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 Asia. The powe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declining d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and depleted finances, whereas Japan had been rising steadily since Toyotomi Hideyoshi unified the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order, centered on the Ming dynasty and based on the tributary system, faced a challenge from Japa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invas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by the Japanese feudal domain of Satsuma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existing regional geopolitical structur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ual subordination" of the Ryukyu Kingdom, a new geopolitical structure gradually took shape in which the two great powers, China and Japan, competed for dominance. The Ming dynasty's limited awareness of maritime issues and of the geo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Ryukyu Islands, its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Satsuma's invasion, and especially, its tolerance of the Ryukyu Kingdom's "dual subordination" fed Japan's ambitions for further expahsion and encouraged its ultimate annexation of the kingdom by forc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military conquest of the Ryukyu Kingdom by Satsuma foreshadowed the decline of the Ming and the rise of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AN Satsuma domain the Ryukyus east Asia GEOPOLITICS
原文传递
东亚之眼:汉语音韵学史几种审视方式
17
作者 李无未 李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4-138,共15页
在东亚整体性视域中审视东亚各国的汉语音韵学史,比起从各国自身学术史出发线性地看待汉语音韵学史,其研究视野更为广阔。主要原因在于,这样做就等于多了一双“东亚之眼”,能够将汉字文化圈内各国汉语音韵学史的各种关系看得更为清楚。... 在东亚整体性视域中审视东亚各国的汉语音韵学史,比起从各国自身学术史出发线性地看待汉语音韵学史,其研究视野更为广阔。主要原因在于,这样做就等于多了一双“东亚之眼”,能够将汉字文化圈内各国汉语音韵学史的各种关系看得更为清楚。如何从单一的以各国自身汉语音韵学史的角度转变为以东亚整体性视域审视汉语音韵学史?东亚汉语音韵学史的审视方式主要有辐射、新畴、兼容、演化、环流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审视方式发挥作用,“东亚之眼”的学术效应也会因此而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之眼 东亚汉语音韵学史 辐射 新畴 兼容 演化 环流 审视方式
原文传递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18
作者 卢帅 蓝佳明 +4 位作者 陈迎珠 周剑芳 秦堃 楼永良 谭文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RBD)蛋白进行原核表达、纯化与鉴定及抗原性初步研究。方法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MERS—CoVRBD编码基因,克隆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BL21(DE3... 目的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RBD)蛋白进行原核表达、纯化与鉴定及抗原性初步研究。方法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MERS—CoVRBD编码基因,克隆至pET30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BL21(DE3)。利用IPTG诱导,探索优化表达条件,并用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和Westernblot进行鉴定,并采用间接ELISA对原核表达的RBD进行抗原活性和特异性初步分析。结果重组RBD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以37℃0.5mmol/LIFFG诱导4h表达量最高;变性复性后纯化获得了较纯的重组RBD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29×10^3,与预期一致;Westernblot表明其能与感染MERS—CoV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ELISA显示原核表达RBD蛋白在检测正常和MERS—CoV感染患者血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抗原活性和特异性。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纯化获得重组MERS—CoVRBD蛋白,为MERS—CoV的免疫学检测及疫苗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呼吸综合征 冠状病毒 受体结合区 原核表达 纯化 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