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leseismic shear wave splitting and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 de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eastern Tarim basin
1
作者 Lijun CHANG Chunyong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556-1568,共13页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 of teleseismic data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nd delay times for 38 temporary stations and 15 permanent stations from a NW linear seismic array acros...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 of teleseismic data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fa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and delay times for 38 temporary stations and 15 permanent stations from a NW linear seismic array across the eastern Tarim basin(ETB) and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NTP),and 10 permanent st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array.We present an image of upper mantle anisotropy in the ETB and NTP using the 63 new measure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st directions and delay times have complex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The delay times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Tarim basin are very small,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6 s,which is not on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Tianshan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the basin,but also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NTP,reflecting that the delay time of stable blocks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active blocks.Along the array,from east to west,the fast directions contrarotate from NNW in the southern Songpan-Garze terrane to NW in the northern Songpan-Garze terrane,to near E-W or ENE in the north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then first abruptly rotate to NW in the Qiman Tagh fault o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second abruptly rotate to ENE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south of the ETB,and third abruptly rotate to NW in the north of the ETB,then finally rotate to WNW in the Tianshan.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fast wave directions measured by shear wave splitting and predicted from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field shows that,with the exclusion of the five observations with larger misfits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ETB(with an average misfit of 27°),the misfits in the NTP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the Tarim basin are relatively small(with an average misfit of 9°).In addition,the fast wave directions of the tectonic units such as the Altyn Tagh fault,East Kunlun fault,and Tianshan are parallel to the strikes of faults and mountains in the region,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ep and shallow deformations of the NTP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the ETB are consistent,where the crust-mantle coupling extent of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is higher,according with the vertical coherent deformation of the lithosphere.Conversely,the crust-mantle coupling extent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Tarim Basin is weak,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weak anisotropy,stable rigidity,and thick lithosphere,which may remain the “fossil” anisotropy of ancient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eastern tarim basin Altyn Tagh fault East Kunlun fault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原文传递
Diagenetic Sequence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Siluria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Eastern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Jingxiang Guo Qiang Li +3 位作者 Wenwen Wang Qian Zhang Junhui Wang Zhiteng Ho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109-1125,共17页
The Silur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 has recent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Tarim Basin, with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profitable hydrocarbon pools discovered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 The Silur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 has recent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Tarim Basin, with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profitable hydrocarbon pools discovered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Previous exploration activities indicate that the Silurian stratigraphic sequence in the eastern Tarim Basin has great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The Silurian reservoirs comprise a set of tight marine sandstones, whose diagenetic sequence and genetic mechanism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timing of the peak expulsion of the source rock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eservoirs remains unclear. An integrated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core samples from eleven wells selected from the eastern Tarim Basin. A range of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with thin-section petrograph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cathodoluminescence(CL),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geochemistry, formation water analysis, X-ray diffractometry(XRD),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and fluid inclusion microthermometry, the genesis and occurrence of individual diagenetic events were documented to reconstruct the diagenetic sequence and diagenetic model for the Silurian sandstone. Additionally, the tight nature of the Silurian reservoirs can mainly be attributed to the compaction processes and cementation. In particular, the destructiveness of the compactional processes to the original porosity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from the cementation. Furthermore, fluid inclusion analyse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Silurian sandstone has experienced three phases of hydrocarbon charge. The first two phases occurred during the eodiagenesis stage(from the Late Silurian to the Early Devonian and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end of the Late Permian), when the Silurian sandstone was not tight and had a porosity of greater than 20%. The third phase occurred during the stage B of mesodiagenesis(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 when the Silurian sandstone was fully t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tarim basin Silurian sandstone diagenetic sequence hydrocarbon charge genetic mechanism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
3
作者 李清瑶 尹成明 +5 位作者 高永进 徐大融 曹崇崇 白忠凯 刘亚雷 程明华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塔里木盆地东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在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政策背景下,中央-地方-企业紧密融合新机制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实现突破的新模式,带来了极大的... 塔里木盆地东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在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政策背景下,中央-地方-企业紧密融合新机制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实现突破的新模式,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优化制定了塔东尉犁西1区块勘探部署方案,实现了8000 m以深地质层位设计和实钻对比“零”误差,取得了信源1井、信源2井、信源3井超深层油气重大发现。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了超深层地质体识别精度,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明确了缝洞型储层发育区,形成了2亿t级规模超深层油气富集新区。新机制新模式开辟了“十四五”油气增储上产新领域,奠定了塔东油气资源接续基地建设基础,推进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东地区 尉犁西1区块 超深层 油气资源接续基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带构造分析
4
作者 蒋俊 缪卫东 +9 位作者 赵凤全 李君 袁瑞 周慧 邓晓睿 王珊 董才源 黄智斌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新生代逆冲断层 反转构造 基底卷入构造 元古宇变质岩 古隆起 吐格尔明背斜 阳北断裂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沉积特征及优质白云岩储层成因 被引量:46
5
作者 刘永福 殷军 +3 位作者 孙雄伟 金英爱 卡德乐·托乎提 党青宁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6-132,共7页
英东2井、米兰1井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发现的优质白云岩储层是目前在该区下古生界勘探中发现的最有利储集层,该优质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碳酸盐浅缓坡沉积。通过碳氧同位素、白云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白云石有序度测定及分析后指出,塔... 英东2井、米兰1井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发现的优质白云岩储层是目前在该区下古生界勘探中发现的最有利储集层,该优质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碳酸盐浅缓坡沉积。通过碳氧同位素、白云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白云石有序度测定及分析后指出,塔东地区优质白云岩储层属于早期回流渗透白云岩化后又叠加高温热液白云岩化形成;在该地区的2种主要成因模式中(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和高温热液白云岩化),高温热液白云岩化模式对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东部 寒武系 白云岩 沉积特征 成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震旦—寒武白云岩类型及成因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永福 桑洪 +2 位作者 孙雄伟 党青宁 朱长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7-31,共5页
通过详细的岩芯描述及镜下薄片观察,对塔东地区近年钻遇的震旦系至寒武系白云岩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出该区白云岩主要由结晶白云岩(粗晶、中晶、细晶、粉晶白云岩和粉-泥晶或泥-粉晶白云岩)、残余藻纹层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组成。通... 通过详细的岩芯描述及镜下薄片观察,对塔东地区近年钻遇的震旦系至寒武系白云岩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出该区白云岩主要由结晶白云岩(粗晶、中晶、细晶、粉晶白云岩和粉-泥晶或泥-粉晶白云岩)、残余藻纹层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组成。通过碳、氧同位素、均一包裹体测温、白云石有序度分析及微观岩石薄片研究将该地区的白云岩总结为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高温热液(水)白云石化3种成因。其中,高温热液(水)白云石化作用最有利于本地区储集空间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东部 震旦系 寒武系 白云岩 成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及相控特征 被引量:28
7
作者 邵龙义 韩俊 +4 位作者 马锋 刘永福 许怀先 邬光辉 吉丛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3-961,共9页
根据钻井岩心、薄片、物性等数据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可分为交代白云岩及缝洞充填型白云岩两大类型,交代白云岩又可分为泥粉晶白云岩、细—中... 根据钻井岩心、薄片、物性等数据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可分为交代白云岩及缝洞充填型白云岩两大类型,交代白云岩又可分为泥粉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以及角砾状白云岩等次级类型。白云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以晶间孔隙、溶蚀孔隙、缝合线孔隙和裂缝为主,裂缝起到了连通孔隙的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研究表明:交代白云岩具有明显的相控特点,东侧的英东—罗西一带的交代白云岩主要发育在内缓坡背景的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及潮坪相带,而在西侧的古城4井一带的交代白云岩以角砾状白云岩为主,发育于环边陆棚的礁前斜坡带。白云岩储层发育除受后期成岩作用(白云化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断裂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受早期沉积相带的控制,内缓坡是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东部 寒武系 白云岩储层 相控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断裂系统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38
8
作者 卢华复 王胜利 +5 位作者 罗俊成 舒良树 桑洪 朱文斌 李毓丰 金英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3-441,共9页
通过逾3 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 通过逾3 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行剪切挤压断裂系和新生代活动的孔雀河断裂。孔雀河断裂系统在晚古生代与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的碰撞相关,中生代受阿莫尔海关闭构造事件的影响,新生代与印-藏碰撞相关。东南断裂系统包括志留纪的走向NE向NW逆冲的车尔臣断裂,它在白垩纪再次活动,还有新近纪和第四纪活动的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剪切挤压断裂。东南断裂系统志留纪与塔里木地块和中昆仑地体的碰撞相关,中、新生代与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碰撞和印-藏碰撞相关。伸展断裂系统发育于寒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中-晚侏罗世和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吉苏走滑断裂系 孔雀河断裂系统 东南断裂系统 伸展断裂系统 塔里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塔里木东部满东1井志留系天然气成因与成藏期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肖中尧 卢玉红 +3 位作者 吴懿 赵福元 钱玲 金英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273,283,共13页
满东1气藏的发现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勘探获得新突破的重要标志。本文充分利用目前所获得的大量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天然气的组份特征、成因类型、成熟度和气源对比等方面对该井天然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满东1井天然气属于海... 满东1气藏的发现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勘探获得新突破的重要标志。本文充分利用目前所获得的大量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天然气的组份特征、成因类型、成熟度和气源对比等方面对该井天然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满东1井天然气属于海相腐泥型天然气,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过成熟烃源岩,烃类气体组成具有油裂解气的特征。海相泥质烃源岩中氨基粘土矿物在过成熟阶段分解并氧化,形成大量的氮气,导致满东1气藏高含氮气。包裹体和埋藏史研究结果表明满东1气藏成藏过程复杂,主要成藏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天然气 志留系 成藏条件 组份特征 成因类型 成熟度 气源对比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海相碎屑岩中的有效烃源岩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志勇 张水昌 +3 位作者 李建军 张宝民 顾乔元 卢玉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塔里木盆地东部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碎屑岩中多个泥岩样品的热解有机碳分析、英东2井岩心详细描述及多条二维地震剖面的综合解释表明,在巨厚的却尔却克组碎屑岩地层的中下部存在一套累计厚度约100m的海相烃源岩。这套烃源岩总有机... 对塔里木盆地东部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碎屑岩中多个泥岩样品的热解有机碳分析、英东2井岩心详细描述及多条二维地震剖面的综合解释表明,在巨厚的却尔却克组碎屑岩地层的中下部存在一套累计厚度约100m的海相烃源岩。这套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可达1.23%;具有较高的自然伽马值和低电阻率值;在地震剖面上具明显的强相位反射特征。该套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均有分布,向东、西两方向分别超覆尖灭于罗西台地边缘和古城—轮古东台地边缘,在南北方向上,分别断失在车尔臣断裂、孔雀河断裂发育处,其中西北缘超覆在孔雀河斜坡处。却尔却克组海相烃源岩是在海侵背景下,大规模海底扇发育间歇期,水体相对安静时沉积的一套深水陆棚—盆地相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东部 奥陶系 却尔却克组 海底扇 深水陆棚 海侵 烃源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胡九珍 冉启贵 +3 位作者 刘树根 孙玮 王东 张长俊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2期70-75,共6页
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及薄片鉴定分析,确定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类型为深海相、半深海—等深积岩相、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在沉积微相... 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及薄片鉴定分析,确定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类型为深海相、半深海—等深积岩相、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各时期的沉积相模式、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认为早寒武世主要于东部发育台盆模式,中晚寒武世台盆模式更为明显,持续至早—中奥陶世该区中部发育深水坳拉槽沉积区,西部和东部则为台地相区及过渡带,为典型的三分结构。在台地与深海盆的边缘带发育礁滩储集体,有利于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破坏性成岩作用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寒武系-奥陶系 塔东地区
下载PDF
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生烃期次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鼐 邢永亮 +5 位作者 曾云 毛光剑 张宝民 张斌 陈延贵 赵瑞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2-697,共6页
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中的烃包裹体存在于白云石脉中,而这些白云石脉内有的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有的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对其形成温度的推测也不太确定。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白云石进行拉曼分析发现,可以通过拉曼特征峰来推测白... 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中的烃包裹体存在于白云石脉中,而这些白云石脉内有的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有的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对其形成温度的推测也不太确定。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白云石进行拉曼分析发现,可以通过拉曼特征峰来推测白云石的形成温度,从而推导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白云石脉的形成温度。根据烃包裹体赋存位置、形成期次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有关白云石的拉曼波谱分析,推断了本区寒武系白云岩矿物的形成及油气充注顺序。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和各井镜质体反射率特征,提出英东2井寒武系白云岩有3期生烃:奥陶纪末期到志留纪为第一期,在成岩期重结晶的白云石中见大量的黑色沥青质包裹体;志留纪末期到侏罗纪,烃演化处于终止阶段;侏罗纪末为第二期,此期生烃量少,只在裂缝中有黑色沥青质沥青残余;喜山期为第三期,在孔隙、裂缝中储集了油气,同时也是现存油气藏的主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地区 英东2井 白云石 流体包裹体 拉曼 成藏史
下载PDF
塔东地区构造热事件及其对原油裂解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冉启贵 程宏岗 +3 位作者 肖中尧 叶信林 伍大茂 桑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1-548,共8页
塔东地区目前共有7口探井钻遇油气勘探潜力较大的寒武系—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主要对这7口井古生界的有机质成熟度资料做了系统分析,发现其中2口井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剖面呈直线型,属于正常的地热演化剖面;另外5口井古生界有机质成... 塔东地区目前共有7口探井钻遇油气勘探潜力较大的寒武系—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主要对这7口井古生界的有机质成熟度资料做了系统分析,发现其中2口井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剖面呈直线型,属于正常的地热演化剖面;另外5口井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存在非常明显的拐点;7口井古生界与中新生界的有机质成熟度之间不连续,即有明显的"断层",表明塔东隆起区及斜坡区古生界地层的有机质成熟度增加并不是由于沉积埋藏造成的,而是由于深部的异常热事件造成的。从成熟度变化分析,异常热事件在垂向上主要影响下古生界地层,在平面上异常成熟度现象分布在走滑性深大断裂带附近,远离走滑性深大断裂带的井中有机质成熟度表现为正常的热演化剖面,说明在塔东地区异常热事件与深大断裂有关,称之为构造热事件。构造热事件成为塔东隆起或斜坡区在中新生代时古生界原油裂解的主要热动力。7口探井中多期沥青的存在,进一步说明该地区有过后期原油裂解,同一样品中沥青反射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沥青是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其中1期沥青分布区域没有受到异常热事件影响,沥青只是早期正常埋藏成因;对2期沥青分析说明有1期后期异常热事件,与该区断裂主要活动时期(J3末)是一致的;对3期沥青分析说明存在2期后期异常热事件,与车尔臣断裂带的2期活动(S3—D2、J3末)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原油裂解 有机质成熟度 沥青反射率 车尔臣断裂系统 塔东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白云岩成因类型 被引量:18
14
作者 金振奎 杨有星 +2 位作者 余宽宏 王哲 董晨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7-756,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简称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主要有泥—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和中—粗晶白云岩。通过岩石学特征、有序度、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比值、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等分析,认为该地区有4种成因的白云岩,即深水回流准同生白...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简称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主要有泥—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和中—粗晶白云岩。通过岩石学特征、有序度、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比值、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等分析,认为该地区有4种成因的白云岩,即深水回流准同生白云岩、潮坪蒸发泵准同生白云岩、回流渗透白云岩以及深埋藏白云岩。不同类型的白云岩,其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深水回流准同生白云岩为泥—粉晶白云岩,分布在塔东盆地中,是附近的碳酸盐岩台地上蒸发浓缩形成的咸化海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海底回流到深水盆地中并使刚沉积不久的灰泥发生白云化而形成的。潮坪蒸发泵准同生白云岩亦为泥—粉晶白云岩,形成于台地潮坪环境。回流渗透白云岩为细晶白云岩,发育于潮坪准同生白云岩和蒸发岩之下。深埋藏白云岩为中—粗晶白云岩,是石灰岩在地下深处由循环流动的富含Mg2+、Ca2+的地层水白云化形成的,Mg2+、Ca2+主要来自于已经存在的白云岩的溶蚀,而非来自页岩压实排替出来的地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 寒武系 深水回流准同生白云岩 蒸发泵准同生白云岩 回流渗透白云岩 深埋藏白云岩
下载PDF
塔东地区下古生界固体沥青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
15
作者 程宏岗 魏国齐 +4 位作者 冉启贵 伍大茂 刘立炜 肖中尧 桑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0-46,共7页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下古生界固体沥青比较发育,由于固体沥青是原油裂解的产物,分析其特征和形成期次有助于了解该区油气的生成、运移历史。为此,研究了该区下古生界各地层中固体沥青的富集形式、产状、类型、含量及分布特征,将下古生界...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下古生界固体沥青比较发育,由于固体沥青是原油裂解的产物,分析其特征和形成期次有助于了解该区油气的生成、运移历史。为此,研究了该区下古生界各地层中固体沥青的富集形式、产状、类型、含量及分布特征,将下古生界富含的固体沥青划分为源内沥青和储层沥青2种类型,并根据产状细分出7种类别。该区固体沥青含量整体上并不太高,源内沥青主要分布于碳质泥岩中,而储层沥青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中;层位上,下古生界主要以源内沥青为主,储层沥青仅见于该区东、西部上寒武统白云岩和中下奥陶统石灰岩中,沥青含量整体上以寒武系为最高。固体沥青形成期次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发育不同期次的固体沥青:①只受沉积埋藏作用而形成的单峰型沥青,主要分布在库尔勒鼻隆和罗布泊鼻隆西部地区;②受沉积埋藏及1期构造热事件影响而形成的双峰型沥青,主要分布在英吉苏凹陷及其东南部地区;③受沉积埋藏及2期构造热事件影响而形成的三峰型甚至多峰型沥青,主要分布在古城鼻隆和塔东低凸起。结论认为:塔东隆起区和斜坡区下古生界不但可能发育古油藏,而且原油发生多期裂解,晚期油气可能再次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东部 固体沥青 早古生代 源内沥青 储层沥青 多峰型 碳质泥岩 原油裂解
下载PDF
白云岩储集层埋藏溶蚀作用特征及意义——以塔里木盆地东部下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59
16
作者 金振奎 余宽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34,共7页
根据岩心、薄片、物性特征及碳、氧、锶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塔里木盆地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储集层特征、溶蚀作用特征及机理。块状溶蚀孔洞型白云岩为塔东地区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型,溶蚀孔洞以中小孔为主,分布较密集。溶蚀孔洞及裂缝充填物... 根据岩心、薄片、物性特征及碳、氧、锶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塔里木盆地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储集层特征、溶蚀作用特征及机理。块状溶蚀孔洞型白云岩为塔东地区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型,溶蚀孔洞以中小孔为主,分布较密集。溶蚀孔洞及裂缝充填物δ18O值偏负,一般远低于围岩;δ13C值略偏负,部分正值;87Sr/86Sr值略偏高。包裹体成分中CH4、CO2含量较高,部分包裹体H2S含量也较高,包裹体形成时有机质已经进入高演化阶段,反映深埋藏环境。大量硅化作用以及较高的均一温度均反映热液活动。溶蚀作用主要包括有机酸溶蚀、热水溶蚀;酸性流体主要有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CO2、H2S,以及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2S和深部火山活动带来的CO2;热流体作为酸性流体的载体,克服溶蚀作用动力学障碍,完成了对深层白云岩的溶蚀。深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为热流体运移提供通道,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晶间孔以及压实作用下形成的微裂缝使得酸性流体呈弥散状扩散并对白云岩储集层进行整体溶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 下古生界 白云岩 溶蚀孔洞 埋藏溶蚀 酸性流体 热流体
下载PDF
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奥陶系储层流体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东 王国芝 +1 位作者 刘树根 丁代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7-876,共10页
系统分析了英东2井中、上寒武统和中、下奥陶统围岩及裂缝中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示踪流体的形成期次、来源,划分流体充注的时序关系,探讨流体对储层改造的影响,进而对油气... 系统分析了英东2井中、上寒武统和中、下奥陶统围岩及裂缝中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示踪流体的形成期次、来源,划分流体充注的时序关系,探讨流体对储层改造的影响,进而对油气动态保存条件进行探索性评价。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上寒武统和中、下奥陶统存在3期外来壳源富锶流体,其中第一期流体的87Sr/86Sr比值为0.710 8,第二期流体的87Sr/86Sr比值介于0.709 8~0.710 0,最晚一期为来自地壳深部的热液流体,其87Sr/86Sr比值为0.713 8。3期流体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均起到了破坏性作用,但晚期热液流体在对储层改造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最早一期流体充注时,中、上寒武统储层具有相对较好的油气保存条件;随后两期流体充注时,中、上寒武统储层不再具有保存油气的能力。流体地球化学示踪为动态了解英东构造带乃至整个塔东地区深部流体活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流体包裹体 地球化学示踪 储层流体 英东2井 寒武系 奥陶系 塔东地区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古近系—白垩系储层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区 被引量:23
18
作者 沈扬 马玉杰 +3 位作者 赵力彬 张荣虎 寿建峰 张惠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库车坳陷东部山前复杂构造区储层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埋深及构造应力等多种因素控制,有效储层分布预测难度大。通过综合研究,首次建立起库车东部白垩系对比关系,明确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在库车东部广泛分布,受沉积微相及物源分布影响,... 库车坳陷东部山前复杂构造区储层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埋深及构造应力等多种因素控制,有效储层分布预测难度大。通过综合研究,首次建立起库车东部白垩系对比关系,明确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在库车东部广泛分布,受沉积微相及物源分布影响,储层物性具有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变好的趋势。刚性颗粒含量较高的储层预测有效埋深可以大于7000m。古构造应力对储层的构造压实作用从造山带向盆地减弱。结合多种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储层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控制因素 有利勘探区 古近系 白垩系 库车坳陷东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天然气中氮的来源及塔里木盆地东部天然气中氮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4
19
作者 陈践发 朱岳年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2-176,共5页
氮气 ( N2 )是天然气中最常见的非烃组分之一。天然气中的 N2 依其成因与来源特征总体可分为大气来源、源岩有机质的生物降解或热分解成因、沉积岩含氮矿物的高温热解成因、地壳深部和上地幔来源等。不同来源 N2 的地球化学特征有一定... 氮气 ( N2 )是天然气中最常见的非烃组分之一。天然气中的 N2 依其成因与来源特征总体可分为大气来源、源岩有机质的生物降解或热分解成因、沉积岩含氮矿物的高温热解成因、地壳深部和上地幔来源等。不同来源 N2 的地球化学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对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 N2 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该盆地天然气中的 N2 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的热解 ;由于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母质类型的不同而造成该盆地内不同地区天然气的 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塔里木盆地 地球化学 源岩 有机质 生物降解
下载PDF
塔东地区古城4井上寒武统-中、上奥陶统流体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东 王国芝 +3 位作者 冉启贵 刘树根 胡九珍 张长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6-591,共6页
通过对塔东地区古城4井上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围岩及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对比研究表明,充填于中、上奥陶统和上寒武统的流体分属于2个不同来源的流体体系。充填于中、上奥陶统灰岩裂缝中方解... 通过对塔东地区古城4井上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围岩及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对比研究表明,充填于中、上奥陶统和上寒武统的流体分属于2个不同来源的流体体系。充填于中、上奥陶统灰岩裂缝中方解石脉的w(87Sr)/w(86Sr)介于0.7084~0.7088,它与早奥陶世海水的w(87Sr)/w(86Sr)相近;流体体系为CH4-H2O体系;充填物与围岩间具有明显的碳、氧同位素差异,表明上部流体体系中的流体来自于奥陶系地层本身。上寒武统白云岩裂缝中方解石脉的w(87Sr)/w(86Sr)为0.7138,明显地高于同时代海水的锶同位素值;流体体系为CO2-H2O体系;下部流体体系中的流体为外来富锶流体。上、下流体体系间互不连通暗示着上寒武统地层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奥陶系 流体 地球化学 塔东地区 古城4井 碳、氧、锶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