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被引量:585
1
作者 张旗 王焰 +4 位作者 钱青 杨进辉 王元龙 赵太平 郭光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 ,以亏损 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 ,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 ,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 ,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 O型...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 ,以亏损 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 ,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 ,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 ,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 O型和 C型两类 :O型埃达克岩富 Na,其成因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有关 ;C型埃达克岩富 K (大部分仍然是钠质的 ,少数为钾质的 ) ,可能是玄武岩浆底侵到加厚的陆壳 (>5 0 km )底部导致的下地壳麻粒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C型埃达克岩对解释中国东部燕山期许多地质现象是有启发的。由于 C型埃达克岩保存了下地壳的许多印记 ,因此 ,还可以利用 C型埃达克岩来反演下地壳的组成 ,探讨与下地壳及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燕山期 埃达克岩 下地壳 构造意义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酸性火成岩
下载PDF
燕山东段森林群落及灌木群落枯落物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郑均宝 王德艺 +3 位作者 郭泉水 李志增 杜灿章 刘志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73-479,共7页
燕山东段森林群落枯落物现存量平均为4.35~28.67t/hm^2,以山杨混交林、松栎混交林、椴树混交林最高,栎林和油松林次之,侧柏林最低。灌木群落枯落物现存量平均为4.15~18.94t/hm^2,低于森林群落。森林枯落物现存量受树种组成、年龄、立... 燕山东段森林群落枯落物现存量平均为4.35~28.67t/hm^2,以山杨混交林、松栎混交林、椴树混交林最高,栎林和油松林次之,侧柏林最低。灌木群落枯落物现存量平均为4.15~18.94t/hm^2,低于森林群落。森林枯落物现存量受树种组成、年龄、立地条件及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人为干扰影响最大,几乎使枯落物损失殆尽。森林枯落物营养元素总贮量0.176~1.534t/hm^2,最大贮水量3.9~54.0t/hm^2,平均41.2t/hm^2;灌木群落枯落物营养元素总贮量0.327~0.846t/hm^2,最大贮水量为4.8~26.9t/hm^2,平均16.2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东段 森林枯落物 森林群落
下载PDF
前寒武纪细粒碎屑岩中纺锤状裂缝的成因分析:以燕山东部长城群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林 汤冬杰 +3 位作者 付星梅 周锡强 李楠 梁光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9-706,共8页
燕山东部天津蓟县至河北兴隆一带中元古界长城群细粒碎屑岩中,普遍发育有在层面上表现为纺锤状裂缝的沉积构造,并曾经被解释为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或地震震荡液化脉等。这种沉积构造常与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等相伴产出。根据初步观察与研究... 燕山东部天津蓟县至河北兴隆一带中元古界长城群细粒碎屑岩中,普遍发育有在层面上表现为纺锤状裂缝的沉积构造,并曾经被解释为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或地震震荡液化脉等。这种沉积构造常与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等相伴产出。根据初步观察与研究的结果推断,纺锤状裂缝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席对沉积面的封闭作用,导致沉积物在成岩作用早期发生脱气与脱水等作用的产物,因此可以将其归入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席底构造)的范畴。纺锤状裂缝与其他的席底构造一样,为前寒武纪的沉积环境重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同时也说明在前寒武纪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微生物以其新陈代谢的多样性及巨大的生物量,在沉积纪录中留下了重要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锤状裂缝 微生物参与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成因分析 碎屑岩 长城群 燕山东部
下载PDF
河北省山区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对策——以燕山东段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赵莉 葛京凤 +1 位作者 梁彦庆 崔媛媛 《资源与产业》 2012年第3期128-133,共6页
针对河北省山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4个层次17项指标的预警评价体系;运用多目标模糊优选决策模型对燕山东段山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时间、空间两个尺度... 针对河北省山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4个层次17项指标的预警评价体系;运用多目标模糊优选决策模型对燕山东段山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时间、空间两个尺度分析了区域警级变化的情况,寻找警情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可行性的调控对策,以期对河北山区生态安全系统整体定量研究提供参考,为山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预警 多目标模糊优选决策模型 调控对策 燕山东段
下载PDF
冀东冷口断裂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陈云峰 王根厚 +3 位作者 张长厚 秦渊 穆胜利 刘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分为四期:①中侏罗世早期由南向北逆冲;②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正—左行走滑;③晚白垩世由北向南逆冲;④后期右行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冷口断裂 燕山板内造山带 正—左行走滑
下载PDF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 被引量:15
6
作者 彭兆蒙 彭仕宓 +2 位作者 吴智平 李伟 孔旭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2,共6页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反映了燕山运动的幕式过程.在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残留盆地分布、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恢复了晚中生代华北东部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由...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反映了燕山运动的幕式过程.在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残留盆地分布、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恢复了晚中生代华北东部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由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早期发育一些小的山间沉积盆地群,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世进入中生代重要的构造转折期,华北东部构造演化受控于西太平洋区板块活动,晚侏罗—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发育,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沉积充填受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系统控制;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华北东部地区持续隆升,仅局部洼陷有红色碎屑沉积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侏罗-白垩纪 盆地演化 燕山运动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时空演化与成矿规律 被引量:21
7
作者 吕劲松 张雪辉 +3 位作者 孙建东 张勇 武彬 骆学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635-3658,共24页
钦杭成矿带东段处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的交接部位,其特殊的构造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岩浆事件与成矿作用。本文详细总结了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时空演化与成矿规律,认为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岩浆活动是连续的,可分为"两期四阶段":... 钦杭成矿带东段处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的交接部位,其特殊的构造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岩浆事件与成矿作用。本文详细总结了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时空演化与成矿规律,认为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岩浆活动是连续的,可分为"两期四阶段":早期早阶段(180~160Ma)主要形成I型花岗岩,早期晚阶段(160~145Ma)形成I型、S型花岗岩,晚期早阶段(145~125Ma)以形成S型花岗岩为主(136Ma之后开始形成A型花岗岩),晚期晚阶段(125~100Ma)主要形成A型花岗岩。以东乡-德兴I型花岗岩带为岩浆活动中心,总体经历了从西往东,从I型→S型→A型的演化过程。按成矿专属性,将I型花岗岩分为两种类型:I_1型花岗岩以形成铜(金)铅锌铁多金属矿床为特色,I_2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钨钼矿;将S型花岗岩分为三类:S_1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钨锡钼矿床,高分异的S_2型花岗岩形成铌钽矿,S_3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铅锌银铀矿床;A型花岗岩则具备I型、S型两种花岗岩的成矿特征。与岩浆作用一致,成矿作用也是连续的,可分为相应的"两期四阶段"。成岩成矿的时空演化过程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动力条件变化的控制,导致不同部位的基底地层发生熔融,发生不同程度的壳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东段 燕山期 成岩成矿规律 构造背景 岩浆起源
下载PDF
油松天然更新的数量化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郭泉水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99-106,共8页
本文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对燕山东段封山育林区油松天然更新与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油松天然更新的主要因子是林分蓄积量、坡向、坡位、灌木层盖度、林分郁闭度,其他因... 本文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对燕山东段封山育林区油松天然更新与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油松天然更新的主要因子是林分蓄积量、坡向、坡位、灌木层盖度、林分郁闭度,其他因子的影响较小。文中还对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开展油松大然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天然更新 数量化理论
下载PDF
冀东燕山中段地热地质条件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程立群 徐一鸣 +3 位作者 杜立新 郝文辉 聂晨光 谢吾 《矿产勘查》 2020年第12期2637-2646,共10页
该文综合了地质路线调查、机民井(地热井)地温测量、水化学分析、物探剖面测量等工作成果,对冀东燕山中段的地热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区内地热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冀东燕山中段地热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肖... 该文综合了地质路线调查、机民井(地热井)地温测量、水化学分析、物探剖面测量等工作成果,对冀东燕山中段的地热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区内地热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冀东燕山中段地热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肖营子岩体边部,地热流体的分布、运移和储存受断裂控制;热储岩性为片麻岩或花岗岩,基本无盖层。热储深度3000~3200 m,温度105~110℃,热水形成时间12.3~27.8a。地下流体化学成分主要受肖营子岩体影响。热量来自于地壳深部。活动性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交汇部位、背斜核部、高热导率且具有一定延深的岩体或隐伏岩体与低热导率地层接触带附近、区域地下水排泄区等为山区地热形成有利地段。通过估算,研究区内各地热异常区地下热水总可开采量为207.03×104m3/a,其产生的能量为21.59×1010kJ/a,相当于7367.59 t标煤或5156.29 t石油产生的能量。为今后研究区内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规划、采矿权设置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条件 水化学特征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燕山中段 冀东
下载PDF
吉黑东部燕山早期斑岩型钼矿床、燕山晚期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碧乐 史雨凡 +1 位作者 于润涛 孙永刚 《黄金》 CAS 2020年第9期28-34,共7页
吉黑东部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广泛发育斑岩型钼矿床,同期还发育矽卡岩型金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3类矿床受统一挤压构造背景控制,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过程中,强烈挤压过程中由挤压向伸展的转换时期。与斑岩型钼矿床成矿有... 吉黑东部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广泛发育斑岩型钼矿床,同期还发育矽卡岩型金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3类矿床受统一挤压构造背景控制,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过程中,强烈挤压过程中由挤压向伸展的转换时期。与斑岩型钼矿床成矿有关的斑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略过铝质、分异指数高的壳源花岗岩,钼矿质主要来源于硅铝质地壳。燕山晚期(早白垩世晚期)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床形成的高峰期,也发育斑岩型铜矿床如常发沟铜矿床,二者构成不同地壳深度层次的成矿系列。矿床形成于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岩石圈强烈减薄时期,为弧后伸展的构造背景。斑岩型铜矿床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为分异指数偏低的中酸性—偏碱性浅成侵入岩,岩浆源区和铜矿质主要来源于新生地壳,次为幔源或混合源。早—中侏罗世浅成酸性侵入体、早白垩世晚期中酸性—偏碱性浅成侵入体分别是斑岩型钼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找矿的目标地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早期 斑岩型钼矿床 燕山晚期 斑岩型铜矿床 成矿机制 吉黑东部
下载PDF
鲁东晚中生代热隆-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45
11
作者 宋明春 李杰 +4 位作者 李世勇 丁正江 谭现锋 张照录 王世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1-964,共24页
为理清山东省鲁东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的关系及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晚中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序列、地球化学演化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等。研究表明:该区侵入岩由侏罗纪陆壳重熔型花... 为理清山东省鲁东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的关系及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晚中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序列、地球化学演化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等。研究表明:该区侵入岩由侏罗纪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白垩纪壳幔混合型花岗岩、白垩纪深源花岗岩和白垩纪脉岩组成,并且从早期到晚期,侵入岩的岩石化学成分由高钾钙碱性系列向橄榄安粗岩系列演化,微量元素由高Ba、Sr花岗岩向低Ba、Sr花岗岩演化,稀土元素由无或弱正铕异常向显著负铕异常演化,岩浆岩成因由S型向I型、A型演化。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复杂的岩浆岩类型指示了剧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鲁东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强烈的拉张构造环境,其在140~110 Ma期间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同时发生了强烈的地壳隆升事件。通过对断陷盆地、火山活动、变质核杂岩和断层系统的类型、性质、控制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它们是大规模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伸展构造的活动时间为130~98Ma。进一步分析表明,鲁东地区的白垩纪构造-岩浆组合构成了热隆-伸展构造,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与燕山运动主变形时期(岩石圈增厚)后续效应的产物,岩石圈拆沉、地壳减薄和克拉通破坏是引起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的根本原因,热隆-伸展构造为胶东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隆-伸展构造 晚中生代 岩浆活动 地壳隆升 燕山运动 鲁东
下载PDF
燕山东段野生花灌木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兴友 王同坤 +2 位作者 孟宪东 王华芳 尹伟伦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5-28,共4页
对燕山东段野生花灌木资源进行了调查,共有140种,隶属37科77属,对其观赏类型进行了分类,初步分析了它们的垂直分布情况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对今后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燕山东段 野生花灌木 资源调查 园林 观赏类型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活动与地壳演化(英文) 被引量:46
13
作者 Gregory A. DAVIS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6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California 90089-0740 USA Department of Geology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eijing 100083, 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73-384,共12页
埃达克质火成岩在中国东部,包括燕山带是很常见的,一般认为它们是下地壳不均匀的镁铁质岩石及/或富集的上地幔岩石在高压(≥1.5 GPa)下部分熔融的结果。在燕山带内埃达克岩浆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时间(约190~80 Ma),然而岩浆活动的峰期... 埃达克质火成岩在中国东部,包括燕山带是很常见的,一般认为它们是下地壳不均匀的镁铁质岩石及/或富集的上地幔岩石在高压(≥1.5 GPa)下部分熔融的结果。在燕山带内埃达克岩浆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时间(约190~80 Ma),然而岩浆活动的峰期却与约170~130 Ma间有基底岩石卷入的陆壳收缩期相一致。尽管埃达克质岩浆活动的历史很长,但那种把岩浆活动与岩石圈的拆沉效应相联系的模式似乎是不适当的。在该带内,埃达克质与非埃达克质岩浆活动有一部分是同时的,而且在地理分布上也是相间的,这说明了在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中成分是相当不均匀的。侏罗纪及白垩纪熔融作用的热源应当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中生代板底垫托的玄武岩浆。除了局部例外,在燕山带,埃达克质岩浆活动的终结和碱性岩浆活动的开始约在130~120 Ma,在此时期收缩作用使东亚大达200万km^2以上的地区发生了NW—SE向的区域性伸展作用。强烈的地壳伸展仅局限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分布的少数几个变质核杂岩中。陆壳的伸展减薄合理地解释了130~120 Ma间发生高压埃达克质熔融条件的终结,尽管还有局部年轻的埃达克火山活动(约120~80Ma)可以在伸展规模有限而厚的地壳依然存在的地区继续出现。燕山区早白垩世的碱性侵入体中的锆石不存在前寒武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带 中国东部 中生代构造 埃达克质岩浆作用
下载PDF
燕山东段宁城-平泉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14
作者 李文宣 王吉中 陈安国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6期683-687,共5页
宁城─平泉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为一内陆山间断陷盆地,形成于中侏罗世,结束于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发育。根据其盆地岩相特征,划分为侏罗世火山喷发旋回和白垩世火山喷发旋回。盆地基底断裂呈北东东和北北东方向展布,控制了盆地的... 宁城─平泉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为一内陆山间断陷盆地,形成于中侏罗世,结束于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发育。根据其盆地岩相特征,划分为侏罗世火山喷发旋回和白垩世火山喷发旋回。盆地基底断裂呈北东东和北北东方向展布,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火山 沉积旋回 燕山东段 沉积盆地
下载PDF
燕山东部尾脉木本植物资源调查和分析
15
作者 康晓强 《河北林果研究》 2014年第2期209-213,共5页
通过调查分类,确认燕山东部尾脉木本植物共52科108属191种。其中,被子植物48科100属179种,裸子植物4科8属12种;落叶乔木98种,灌木66种,木质藤本14种,常绿乔木9种,亚灌木4种;列入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7种;优势科13,优势属19,单属... 通过调查分类,确认燕山东部尾脉木本植物共52科108属191种。其中,被子植物48科100属179种,裸子植物4科8属12种;落叶乔木98种,灌木66种,木质藤本14种,常绿乔木9种,亚灌木4种;列入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7种;优势科13,优势属19,单属科29,单种科23,单种属70。群落受小地形和海拔影响大,油松、栎类、椴树、刺槐等少数木本植物形成绝对优势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东部尾脉 木本植物 分类 群落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中酸性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6
作者 陈宇宁 《世界有色金属》 2022年第10期124-126,共3页
为了研究燕山期中酸性岩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以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中酸性岩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21个具有代表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采用主微量二元图解、岩石类型、岩石系列划分、Harker投图以及埃达克岩判定等方法重点研究并概括... 为了研究燕山期中酸性岩地球化学特征,本文以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中酸性岩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21个具有代表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采用主微量二元图解、岩石类型、岩石系列划分、Harker投图以及埃达克岩判定等方法重点研究并概括带内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样品中的主量元素Si、Al、Ca、Na、K均一定程度上受到热液蚀变的影响且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中酸性岩石大部分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碱钙性-钙性-准铝-过铝质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类,部分属于碱性-准铝-过铝质-碱性玄武岩/粗面安山岩类(包括其对应的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东段 燕山期 中酸性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Late Mesozoic tectono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he Yanshanian Orogeny 被引量:1
17
作者 Jichang ZHU Youliang FENG +8 位作者 Qing-Ren MENG Fengcheng WU Hao LI Haitao LIU Feipeng ZHANG Tianyu WANG Guoli WU Caineng ZOU Rixiang Z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783-1804,共22页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Mesozoic sequences of the Bohai Bay basin in North China, based mainly on geochronology and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and logging data. Five tectono-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re defi...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Mesozoic sequences of the Bohai Bay basin in North China, based mainly on geochronology and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and logging data. Five tectono-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re defined: Lower-Middle Triassic, Lower-Middle Jurassic, Upper Jurassic, Lower Cretaceous and Upper Cretaceou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detrital zircons, the clastic rocks recorded two intervals of Jurassic magmatic activity, during 180–175 and 160–152 Ma, which can be correlated to the Nandaling and Tiaojishan Formations in the Yanshan area, respectively. However, since Jurassic volcanic rocks have not yet been foun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e speculate that these two stages of activity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around the peripher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rather than withi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zircons from volcanic rocks and pyroclastics, the early 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Bohai Bay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125–120 and 110–100 Ma,which can be correlated to magmatism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CC. The zircon ages indicate an absence of volcanic activity during the late Tuchengzi and Zhangjiakou periods which may correlate to the uplift of the Bohai Bay basin in the late Late Jurassic.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sozoic basins and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Yanshan tectonic belt and the the Bohai Bay basin indicates that the two areas are generally comparable, but with substantial differences.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the Yanshan structural belt lacks Early-Middle Triassic strata, and the Bohai Bay basin lacks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strata.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from late Mesozoic sedimentary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Yanshan tectonic belt, we infer that episode A of the Yanshanian Orogeny was weak in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its periphery, while episode B of the Yanshanian Orogeny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its periphery. The available data reveal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episodes: the Bohai Bay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 uplift,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CC is characterized by horizontal compression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shanIAN OROGENY Late MESOZOIC Central-eastern part of yanshan TECTONIC belt The Bohai BAY basin Tectonostratigraphic divi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