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gging curves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 mechanisms of basaltic facies and sub-facies: A case study from eastern sag of Liaohe depressio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U Xiaojian QIU Wen +3 位作者 GUO Qiang FENG Yuhui WANG Guodong LENG Qinglei 《Global Geology》 2023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Based on five types of conventional logging curves including GR,RLLD,CNL,DEN and AC,and 39 core samples from 30 representative boreholes,the log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lithofacies and sub-facies of the basaltic rocks... Based on five types of conventional logging curves including GR,RLLD,CNL,DEN and AC,and 39 core samples from 30 representative boreholes,the log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lithofacies and sub-facies of the basaltic rocks were studied.Three basaltic facies and four sub-facies are recognized from the well logs,includ-ing volcanic conduit facies(post intrusive sub-facies),explosive facies,and effusive lava flow facies(tabular flow,compound flow and hyaloclastite sub-facies).The post intrusive,tabular flow and compound flow sub-facies logging curv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vesiculate zones and vesiculate content,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four curves with good correlation.Post intrusive sub-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LLD,high DEN,with a micro-dentate logging curve pattern,abrupt contact relationships at the top and base.Tabular flow sub-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LLD,high DEN,with a bell-shaped log curve pattern,abrupt contact at the base and gradational contact at the top.Compound flow sub-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medium-low RLLD,with a micro-dentate or finger-like logging curve pattern,abrupt contact at the base and gradational contact at the top.Explosive facies and hyaloclastite sub-facies logging curv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ize and sorting of rock particles,which can be recognized by four kinds of logging curves with poor cor-relation.Explosive 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RLLD,medium-low CNL and low DEN,with a micro-dentate logging curve pattern.Hyaloclastite sub-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RLLD,high CNL,low DEN and high AC,with a micro-dentate logging curve pattern.The present resear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prediction of basaltic reser-voirs not only in the Liaohe depression but also in the other volcanic-sedimentary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OZOIC Liaohe depression eastern sag logging characteristics basaltic facies
下载PDF
Origin and migration model of natural gas in L gas field, eastern slope of Yinggehai Sag, China
2
作者 YANG Jihai HUANG Baoj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3期471-481,共11页
Based on the chemical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atural gas and light hydrocarbons, along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the genetic type,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L lithologic gas ... Based on the chemical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natural gas and light hydrocarbons, along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the genetic type,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L lithologic gas field, the eastern slope of Yinggehai Sag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gases have a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with 33.6%–91.5% hydrocarbon, 0.5%-62.2% CO2, and dryness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94 to 0.99. The alkane ga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δ13C1 values of -40.71‰--27.40‰,δ13C2 values of –27.27‰– –20.26‰, and the isoparaffin contents accounting for 55%–73% of the total C5–C7 light hydrocarbon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natural gases belong to the coal-type gas and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Miocene terrigenous organic-rich source rocks. When the CO2 contents are greater than 10%, the δ13CCO2 values are –9.04‰ to – 0.95‰ and the associated helium has a 3He/4He value of 7.78×10^–8, suggesting that the CO2 here is crustal origin and inorganic and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alcareous mudstone and carbonate in deep strata. The gas migrated in three ways, i.e., migration of gas from the Miocene source rock to the reservoirs nearby;vertical migration of highly mature gas from deeper Meishan and Sanya Formations source rock through concealed faults;and lateral migration along permeable sandbodies. The relatively larg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reservoir”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gas. Short-distance migration and effective “source - reservoir” match control the ga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SLOPE of Yinggehai sag L lithologic GAS field coal-type GAS CRUSTAL inorganic CO2 gas-source correlation MIGRATION model
下载PDF
Genetic Types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Slope Break Belt in Paleogene in Qikou Sag,Huanghua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
3
作者 Chuanyan Huang~(1,2),Hua Wang~1,Peigang Ren~1,Shi Chen~1 1.Key Laboratory of Tectonics and Petroleum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8-228,共1页
Enrichmen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relates to the slope break types in continental basin(sag)in China. Division and analysis of genetic types of slope break will help to study the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relates to the slope break types in continental basin(sag)in China. Division and analysis of genetic types of slope break will help to study the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guiding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exploration and enhancing prediction accuracy.This paper,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using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drill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takes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BREAK belt subtle reservoir PALEOGENE Qikou sag in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沾化东部古—中生界潜山构造样式与成藏模式
4
作者 张波 王永诗 +1 位作者 黄铮 王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7,共12页
济阳坳陷古—中生界潜山经历多期挤压、伸展、走滑及剥蚀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以沾化东部潜山为例,利用丰富的钻井与地震资料,在潜山构造层划分的基础上,剖析了潜山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总结了潜山构造样式,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 济阳坳陷古—中生界潜山经历多期挤压、伸展、走滑及剥蚀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以沾化东部潜山为例,利用丰富的钻井与地震资料,在潜山构造层划分的基础上,剖析了潜山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总结了潜山构造样式,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在多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沾化东部古—中生界潜山经历了4期挤压作用、2期伸展作用、2期走滑作用、4期剥蚀作用,形成了高位、中位和低位3类潜山,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与剥蚀4类9种构造样式。依据构造样式及潜山地层残留和上覆盖层的差异,建立了3类潜山成藏模式,其油气来源、油气富集层段及富集特征各不相同,其中高位潜山斜坡带上古生界与中生界、中位潜山下古生界和低位潜山中紧靠油源的潜山各层系油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油气富集程度高,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沾化东部 古—中生界 潜山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成藏模式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煤系成因生物气特征及勘探突破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星州 郭强 +4 位作者 张斌 韩宏伟 孙新宇 刘岩 杜新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91,共16页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是我国最早发现生物气的地区之一,勘探早期由于中深层勘探效果较好,对浅层生物气一直未重视,缺乏对浅层生物气源岩和分布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对已钻井发现浅层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系统分析基础上,以碳同位素值等为重...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是我国最早发现生物气的地区之一,勘探早期由于中深层勘探效果较好,对浅层生物气一直未重视,缺乏对浅层生物气源岩和分布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对已钻井发现浅层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系统分析基础上,以碳同位素值等为重要指标,将东部凹陷浅层气划分为原生生物气、生物—过渡带气、改造型生物气和混合气4种类型;进一步探讨了浅层气成因,认为研究区内浅层生物气主要为煤系地层成因;深化研究形成了浅层生物气分布明显受煤系地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和沙一段两套区域性封盖层等因素控制,构造晚定型、油气晚期充注成藏有利于形成浅层气的规模富集等地质认识。以此为指导,发现了高产工业气流井与规模储量,开辟了辽河坳陷煤系成因生物气勘探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凹陷 浅层气 煤系成因生物气 煤系地层 晚期成藏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东次洼天然气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
6
作者 高雁飞 杨海风 +2 位作者 王德英 王航 黄振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为渤海湾盆地南部典型边缘凹陷,由于盆浅洼小,烃源岩规模有限且成熟度较低,不具备大规模供气条件,但远离烃源灶却发现大量天然气藏。以20余口钻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数据等资料,对研究区... 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为渤海湾盆地南部典型边缘凹陷,由于盆浅洼小,烃源岩规模有限且成熟度较低,不具备大规模供气条件,但远离烃源灶却发现大量天然气藏。以20余口钻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数据等资料,对研究区天然气成因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明确天然气横向运移机理,厘清油气差异分布的主控因素,建立油气差异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气成因为次生改造,主要来自于油藏的降解气;受区域盖层差异封盖、广布式砂体和油气流体势能的共同控制,天然气沿明化镇组上段底部盖层向构造高部位稳定聚集,表现为小洼差异供烃、脊-断联合控运、区域盖层控保的油气差异成藏特征;天然气藏作为油藏降解的产物,可估算构造低部位残留稠油藏的规模,进而指导后期油气勘探,对具备类似地质背景的盆缘洼陷勘探也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东次洼 天然气成因 原油降解气 横向运移机理 差异成藏模式
下载PDF
大湾区块陡坡带沙三中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成因探讨
7
作者 陈启南 程俊生 +2 位作者 冯国良 杨德强 刘畅 《录井工程》 2024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大湾区块陡坡带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砂砾岩体,由于该区勘探程度较低,前人尚未对该区砂砾岩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其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粒度分析、重...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大湾区块陡坡带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砂砾岩体,由于该区勘探程度较低,前人尚未对该区砂砾岩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其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粒度分析、重矿物组合特征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砂砾岩体沉积特征、物源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湾区块陡坡带沙三中亚段砂砾岩体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物源来自于东部茨榆坨潜山凸起,同时大湾区块位于茨榆坨潜山凸起倾没端,是主物源的优势倾泻方向,有利于形成规模扇体。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大湾区块陡坡带沙三中亚段砂砾岩体展布特征,从而为大湾区块陡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寻找有利目标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陡坡带 沉积特征 近岸水下扇 成因探讨 东部凹陷 大湾区块
下载PDF
吉南凹陷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陈煦 邱波 +4 位作者 石湘 白洁 李文霞 陈毓清 何伯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5-1255,共11页
吉南凹陷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新发现的含油凹陷,其中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是该凹陷最主要的含油层系。基于多口井的岩心常规分析、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吉南凹陷井井子沟组二段砂岩储层... 吉南凹陷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新发现的含油凹陷,其中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是该凹陷最主要的含油层系。基于多口井的岩心常规分析、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吉南凹陷井井子沟组二段砂岩储层岩矿特征、储层物性及孔隙特征、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研究表明,井井子沟组二段砂岩储层为低矿物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属于低—特低孔、特低—超低渗、纳米级吼道、处于中成岩A期的致密储层特征。通过定性、半定量分析,认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特别是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致密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中成岩期的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计算结果表明,井井子沟组二段砂岩储层原始孔隙度平均约27.1%,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减孔量平均为11.3%、9.8%,溶蚀作用增孔量平均约为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南凹陷 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 储层岩矿特征 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石钱滩凹陷石钱滩组层序划分 被引量:2
9
作者 康积伦 付国斌 +4 位作者 韩成 梁辉 马强 梁桂宾 陈高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为建立石钱滩凹陷上石炭统石钱滩组标准剖面,给凹陷内井下地层划分对比及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以野外调查为重点,利用地质探槽,根据岩性特征、沉积建造、接触关系、标志层、生物化石等综合分析,进行石钱滩组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恢复及区域地... 为建立石钱滩凹陷上石炭统石钱滩组标准剖面,给凹陷内井下地层划分对比及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以野外调查为重点,利用地质探槽,根据岩性特征、沉积建造、接触关系、标志层、生物化石等综合分析,进行石钱滩组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恢复及区域地层对比。石钱滩组由洪积扇(扇三角洲)沉积开始,经扇前湖泊沉积,于海湾潟湖沉积结束,构成3次海侵退积型层序,可划分为3段。下段下部为砾岩和砂砾岩,夹砂岩和粉砂岩,中部为中—细砾岩、杂砂岩与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和粉砂岩;中段下部为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夹粉砂岩,上部为钙质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上段下部为砾岩、砂岩与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为紫褐色、砖红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夹含砾粗砂岩和砾岩,上部为深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夹灰岩。宏观上为下段、中段及上段上部为深灰色,上段下部为浅褐—砖红色,各段均为正粒序。扇前沼泽—海湾潟湖相暗色泥岩为有利烃源岩,扇中、扇端砂岩和砾岩为储集层,生储配置好,油气地质条件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东部隆起 石钱滩凹陷 上石炭统 石钱滩组 地层层序 沉积相 地层划分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斜坡带扇三角洲地震沉积学表征
10
作者 黄德榕 张宪国 +2 位作者 王友净 蔡国钢 解宝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8,共15页
扇三角洲是断陷盆地斜坡带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岩性复杂,沉积相带横向变化快,井间沉积相表征难。选取发育典型扇三角洲沉积的辽河东部凹陷斜坡带铁匠炉地区,开展地震反射等时性分析和多属性融合的沉积相地震表征。研究发现:1)斜坡带扇... 扇三角洲是断陷盆地斜坡带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岩性复杂,沉积相带横向变化快,井间沉积相表征难。选取发育典型扇三角洲沉积的辽河东部凹陷斜坡带铁匠炉地区,开展地震反射等时性分析和多属性融合的沉积相地震表征。研究发现:1)斜坡带扇三角洲沉积区存在局部地震反射“穿时”现象,分频倾角差分析能识别显著的穿时地震反射。2)均方根振幅、能量半时和振幅不对称性属性包含了砂岩发育程度和岩性组合信息,对三者进行RGB融合,可为少井区沉积相地震表征提供简便且有效的方法。3)研究区发育北物源的两个大型扇三角洲和东南物源的一个小型扇三角洲,目前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北物源扇三角洲储层。研究为斜坡带扇三角洲沉积相地震表征提供了有效方法,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斜坡带 辽河东部凹陷 地震沉积学 多属性融合
下载PDF
辫状河转曲流河沉积特征分析——以阜康凹陷东缘头屯河组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宗来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 +2 位作者 姚宗全 曹天儒 阿克丹·斯坎迪尔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40,共7页
为了剖析阜康凹陷东缘头屯河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演化模式,文中结合岩相特征、垂向序列、结构构造等相标志,对头屯河组沉积相进行准确识别,弥补了研究区大部分地区沉积相研究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主要发育块状层理砾岩相、板状... 为了剖析阜康凹陷东缘头屯河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演化模式,文中结合岩相特征、垂向序列、结构构造等相标志,对头屯河组沉积相进行准确识别,弥补了研究区大部分地区沉积相研究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主要发育块状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等12种岩相类型;研究区沉积相以近源辫状河、曲流河、河漫滩湖泊为主,进一步划分出亚相和微相,并建立多期曲流河砂体叠加模式;探讨了头屯河组沉积演化序列,划分出1个上升的长期基准面旋回、1个完整的中期旋回和2个上升半旋回,建立了头屯河组沉积演化模式。该成果对研究区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源辫状河 曲流河 沉积序列 沉积模式 头屯河组 阜康凹陷东缘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中基性火成岩相分类及储集意义 被引量:32
12
作者 黄玉龙 单俊峰 +4 位作者 边伟华 顾国忠 冯玉辉 张斌 王璞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1-680,共10页
根据岩心、岩屑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建立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中基性火成岩相分类体系和识别标准。辽河坳陷新生界中基性火成岩相包括6相16类亚相: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次火山岩、火山颈亚相),爆发相(火山碎屑流、... 根据岩心、岩屑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建立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中基性火成岩相分类体系和识别标准。辽河坳陷新生界中基性火成岩相包括6相16类亚相:火山通道相(隐爆角砾岩、次火山岩、火山颈亚相),爆发相(火山碎屑流、热基浪、空落亚相),溢流相(复合熔岩流、板状熔岩流、玻质碎屑岩亚相),侵出相(外带、中带、内带亚相),火山沉积相(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含外碎屑火山沉积亚相),侵入相(边缘、中心亚相)。从火成岩结构构造、岩石组合、成因和物源、产状与分布等4方面刻画亚相特征和识别标志。火成岩亚相决定原生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组合,并影响后期构造和溶蚀改造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从而控制储集层的物性和有效性。溢流相复合熔岩流、侵出相外带和侵入相边缘亚相是东部凹陷新生界中基性火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可作为重点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东部凹陷 中基性火成岩 岩相 火成岩储集层 裂谷盆地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含气性评价 被引量:32
13
作者 徐波 李敬含 +5 位作者 李晓革 王传峰 刘凯波 徐美香 景佳骏 聂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0-458,共9页
通过类比国外页岩气盆地的页岩有机质类型、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厚度等指标,初步确定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存在发育页岩气藏的条件。页岩吸附气量实验研究表明,东部凹陷页岩吸附气量与暗色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和热演化程度呈正比关系,东... 通过类比国外页岩气盆地的页岩有机质类型、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厚度等指标,初步确定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存在发育页岩气藏的条件。页岩吸附气量实验研究表明,东部凹陷页岩吸附气量与暗色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和热演化程度呈正比关系,东部凹陷页岩吸附气量为0.2-1.2m3/t,与加拿大Gordondale页岩和中国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基本相当。利用气测全烃值,结合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含气页岩厚度等指标,对不同层系页岩含气性进行了整体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指出驾掌寺—二界沟洼陷为东部凹陷内页岩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东部凹陷 页岩气 吸附气 含气性 气测全烃 有利勘探区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郝琦 查明 +1 位作者 刘震 李春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6-251,共6页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发育茨榆坨、三界泡及油燕沟三个潜山带,在平面上沿NE向呈条带分布,均为平行型背向传递带。潜山油气藏的主要油源为新生界沙河街组第一段、第三段和中生界侏罗系的烃源岩;储集层由太古界变质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发育茨榆坨、三界泡及油燕沟三个潜山带,在平面上沿NE向呈条带分布,均为平行型背向传递带。潜山油气藏的主要油源为新生界沙河街组第一段、第三段和中生界侏罗系的烃源岩;储集层由太古界变质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砂岩、火山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沙河街组、中生界、下古生界泥岩和房身泡组火山岩构成潜山油气藏良好的盖层。根据潜山构造特征、成藏条件及圈闭类型的差异,将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部及内幕两种类型。潜山油气多分布于近源的断裂带附近,盖层是油气富集和保存的重要条件,潜山带构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潜山 东部凹陷 辽河坳陷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欧-黄地区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新培 邓宏文 +1 位作者 张吉昌 孙晓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0-376,共7页
辽河坳陷欧-黄地区沙河街组发育玄武岩、粗面岩、凝灰岩3类火山岩,后期受构造裂缝改造的粗面岩为该区的优质储层。综合运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X-CT扫描等方法,对粗面岩储集空间内的原生孔隙及裂缝、次生溶孔及裂缝作精细描述,并结合... 辽河坳陷欧-黄地区沙河街组发育玄武岩、粗面岩、凝灰岩3类火山岩,后期受构造裂缝改造的粗面岩为该区的优质储层。综合运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X-CT扫描等方法,对粗面岩储集空间内的原生孔隙及裂缝、次生溶孔及裂缝作精细描述,并结合探边测试获取的储层物性信息,准确地提取反映储集空间类型和特征的参数。结果显示,溶孔洞-裂缝型储层最好,溶孔-微孔型储层次之。在常规难以有效区分火山岩岩性的情况下,利用测井响应、多井约束波阻抗反演等技术,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参数类型,实现了研究区内优质储层的识别和预测,结果与钻井实测数据符合度较高(储层厚度误差仅有3%),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岩 储集空间 储层类型 东部凹陷 辽河坳陷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宝鸿 张斌 +4 位作者 郭强 谭宁川 韩锋 王建飞 陈星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43,共11页
火山岩油气藏是辽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以粗面岩为代表的中浅层火山岩油藏,但在深层火山岩及天然气领域未获发现。为寻求规模资源发现开展了针对深层火山岩的攻关研究,通过岩心观察、单井分析、储层描述、烃源... 火山岩油气藏是辽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以粗面岩为代表的中浅层火山岩油藏,但在深层火山岩及天然气领域未获发现。为寻求规模资源发现开展了针对深层火山岩的攻关研究,通过岩心观察、单井分析、储层描述、烃源岩评价等研究,结合“两宽一高”地震资料与时频电磁技术,识别出多个火山岩体目标,成功部署了风险探井JT1井,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具有规模生气潜力,为天然气规模成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相比沉积岩,火山岩物性受埋深影响小,特别是玄武质角砾岩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烃源岩层系中的火山岩被泥岩包裹,泥岩既是气源岩又是盖层,具有得天独厚的成藏条件。JT1井的成功,实现了东部凹陷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对辽河坳陷乃至渤海湾深层火山岩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东部凹陷 天然气 火山岩 玄武岩 勘探发现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樊爱萍 杨仁超 +2 位作者 韩作振 蔡国刚 李春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3-36,共4页
为查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古近系有利储集相带类型和分布规律,以钻井剖面、测井曲线分析、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为基础,对东部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进行了全面研究。确定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带具备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并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 为查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古近系有利储集相带类型和分布规律,以钻井剖面、测井曲线分析、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为基础,对东部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进行了全面研究。确定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带具备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并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范围和层位,识别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亚相及微相。研究认为,东部凹陷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构造活动具有很好的耦合性,河流入口常位于构造传递带内,断层带常为沉积(亚)相分界,构造坡折带为碎屑沉积物有利堆积场所,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东部凹陷 古近系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体系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山岩构造裂缝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春林 刘立 王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0期46-50,共5页
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次生裂缝是构造裂缝,是火山岩受构造应力作用后产生的裂缝。按规模构造裂缝可以分为区域构造裂缝与局部构造裂缝。局部构造裂缝包括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裂缝、与横弯褶皱有关的裂缝和与断层有关的裂缝。构造裂缝反映出的... 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次生裂缝是构造裂缝,是火山岩受构造应力作用后产生的裂缝。按规模构造裂缝可以分为区域构造裂缝与局部构造裂缝。局部构造裂缝包括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裂缝、与横弯褶皱有关的裂缝和与断层有关的裂缝。构造裂缝反映出的应力场与区域或局部的应力场是一致的,同时不同级别、不同期次的断层活动过程也是局部或区域裂缝产生和叠加的过程。本区的区域构造裂缝的产生与整个辽河盆地新生代时期,受燕山运动、喜山运动、、幕的强烈影响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是一致的。构造裂缝的规模相对较大,在岩体中分布广、研究程度高、规律性强,且成组出现。火山岩要成为良好的储层,必须发育由后期构造作用产生的构造裂缝,将原生的孔隙连通起来,才能成为好的储层。因此,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对研究裂缝性储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构造裂缝 机制 辽河坳陷 东部凹陷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辉绿岩油气藏储集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军 邵龙义 +4 位作者 时林春 李敬含 汪国文 孙晓 王素芹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24,共6页
在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辉绿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储集空间类型、形成机理、储集性能及影响储集性能的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古近系辉绿岩主要侵位于古近系沙三段和沙一段中,为东营中、晚期侵入,属碱性系列;辉绿岩储集空间类... 在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辉绿岩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储集空间类型、形成机理、储集性能及影响储集性能的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古近系辉绿岩主要侵位于古近系沙三段和沙一段中,为东营中、晚期侵入,属碱性系列;辉绿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方式复杂多样,次生储集空间(尤其是裂缝)占主导地位,其形成受侵入时间及其侵入后所经历的后生改造作用等因素控制;储层多为低孔低渗储层,裂缝对物性改善具重要作用,储集性能受岩相、构造作用、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岩体成藏受油源、储集性能及侵入期等多因素综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凹陷 辉绿岩 油气藏 储集特征 裂缝
下载PDF
辽河东部凹陷火山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及储集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宗利 王祝文 +2 位作者 刘菁华 赵淑琴 欧伟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5-297,共13页
在郯庐断裂多期构造活动作用下,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发生了多期火山活动,致使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以玄武岩和粗面岩为主,可分为5相14亚相。以常规测井曲线特征为基础,结合电成像的分析,识别出了爆发相(火山碎屑流和热基浪亚相)、溢流相(... 在郯庐断裂多期构造活动作用下,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发生了多期火山活动,致使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以玄武岩和粗面岩为主,可分为5相14亚相。以常规测井曲线特征为基础,结合电成像的分析,识别出了爆发相(火山碎屑流和热基浪亚相)、溢流相(玻质碎屑岩、板状熔岩流和复合熔岩流亚相)、侵出相(内带、中带和外带亚相)和火山沉积相(含外碎屑和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10种岩相/亚相:火山碎屑流亚相具"焊接"特征,热基浪亚相具层理特征;玻质碎屑岩亚相具高CNL的特征,板状熔岩流亚相DEN、CNL和AC测井曲线显示微齿平滑的特征,而复合熔岩流亚相测井曲线呈指状叠加的特征;侵出相内带→中带→外带电阻率逐渐减小;含外碎屑和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GR值范围不同,并且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具水平层理特征。火山岩相控制原生储集空间的类型,并作用于后期的次生改造,从而影响储层的物性、储集性和有效性。复合熔岩流亚相储层孔隙发育,物性好,但由于内部纵向上结构不一致,非均质性强,因而储层含油性差。火山碎屑流亚相内部在纵向上岩性及结构相对一致,因而储层物性相对均一、分布集中,为有利的火山岩储层,可以作为东部凹陷进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东部凹陷 火山岩相 测井响应 火山岩储层 储集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