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化: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立法模式研究
1
作者 单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6-56,共11页
以协同概念的辨析与适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完善立法权配置、最小化立法成本以及践行立法传承与立法国际化等3个方面展开协同立法必要性之证成。基于理论探索和实践考察两个层面,检视共同立法和合作协议区域协同立法模式,其中,低成... 以协同概念的辨析与适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完善立法权配置、最小化立法成本以及践行立法传承与立法国际化等3个方面展开协同立法必要性之证成。基于理论探索和实践考察两个层面,检视共同立法和合作协议区域协同立法模式,其中,低成本、高效率、重灵活的合作协议模式与协同理念高度契合,立法软化是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立法的适宜选择。从城市群生态环境合作协议的合宪性与合法性、法律效力、缔结主体以及利益衡量等维度进行论证,以期建立高效公平且具制度约束力的协同立法模式,为城市群生态环境共治提供法治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生态环境立法 生态环境协同立法模式 软法 合作协议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态效率:水平测度、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
2
作者 王帅 王亚静 +2 位作者 方正 吕昊泉 刘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6-716,共11页
为揭示中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及变化特征,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30个省份2000—2021年粮食生态效率进行估算,通过非参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其演进特征,进而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粮食生态效率水平来看,2000—2021年... 为揭示中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及变化特征,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30个省份2000—2021年粮食生态效率进行估算,通过非参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其演进特征,进而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粮食生态效率水平来看,2000—2021年中国粮食生态效率由0.662上升至0.787,年平均增长0.827%。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生态效率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层面相近,主销区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时空格局演变来看,中国粮食生态效率长期存在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两极分化现象,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向较高水平一侧集聚,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粮食主产区高于粮食非主产区的特征;在各影响因素中,人均GDP、粮食经营规模的影响显著为正,化肥施用强度、农业机械强度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显著为负。研究表明,中国粮食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仍较低且区域差距较大,多数省份未达到效率前沿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生态效率 时空格局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下载PDF
汉江流域三生空间转型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3
作者 安彬 王澜凯 +2 位作者 肖薇薇 崔晓明 朱妮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汉江流域在我国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开展三生空间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能为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视角... 汉江流域在我国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开展三生空间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能为该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视角,运用转移矩阵、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汉江流域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汉江流域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态空间面积先减后增且集中分布在丹江口以上流域,生产空间由增转减,生活空间始终处于增加态势;1990—2020年汉江流域三生空间类型转移关系保持稳定,以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互转为主,转移规模呈先减后增趋势;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西高东低空间格局,高质量区面积持续增加,其他质量区不同程度下降;影响汉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恶化的主导用地类型分别为生产空间转化为林地绿色和蓝色生态空间,草地及林地绿色、蓝色生态空间转化为生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质量 转型格局 生态贡献率 汉江流域
下载PDF
居民健康导向下的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4
作者 颜文涛 赵筠蔚 +1 位作者 任婕 沈子艺 《风景园林》 2023年第12期49-55,共7页
【目的】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设计是促进人群健康的上游干预措施,当前规划实践中对居民福祉的考虑较少,讨论如何将健康理念融入生态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城市生态空间与居民身心健康的关系辨析,以提升物理环境的健康... 【目的】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设计是促进人群健康的上游干预措施,当前规划实践中对居民福祉的考虑较少,讨论如何将健康理念融入生态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城市生态空间与居民身心健康的关系辨析,以提升物理环境的健康供给效能、增加居民参与及获取自然的机会、引导居民对自然的感知和互动为实施途径,从宏观基底格局构建、中观绿地供给优化、微观节点功能组织3个层次,构建居民健康导向下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城市生态空间的现状问题及健康导向的实践探索。【结果/结论】探讨了城市生态空间与居民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形成正面干预居民健康的生态空间规划框架,为城市生态空间的健康效应强化提供理念借鉴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空间 居民健康 规划框架 格局优化 自然感知与互动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朱从谋 苑韶峰 杨丽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88-4501,共14页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以有效评估规划对国土开发保护的指导作用,为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以快速城镇化地区浙江省为例,运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浙江省主体...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以有效评估规划对国土开发保护的指导作用,为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格局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以快速城镇化地区浙江省为例,运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后两个时期(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对不同时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浙江省国土空间转换动态度下降,其空间集聚性减弱,重点开发区的高值集聚(H-H)区域占比由22.3%增加至39.3%。(2)2000—2010年浙江省不同国土空间变化量的增减关系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2010—2020年其空间负相关性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区域在各主体功能区具有显著空间差异。(3)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速度放缓,生态环境提升区域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的分布由生态经济区和优化开发区转移至重点开发区。(4)相比于2000—2010年,2010—2020年各主体功能区内农业生产空间与森林生态空间的转换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恶化的贡献率提升,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农业生产向城镇和农村生活空间转换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贡献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格局演变 生态环境质量 主体功能区 浙江省
下载PDF
河南省柘城容湖两栖动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及分析
6
作者 申士圆 郭阳 +4 位作者 刘瑶 朱艳军 李寒玉 徐海根 陈卓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67,共8页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评估的重要依据.为了解河南省柘城容湖区域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按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标准及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本研究设置了10条调查样线和5个围栏陷阱,于2016—2018...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评估的重要依据.为了解河南省柘城容湖区域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按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标准及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本研究设置了10条调查样线和5个围栏陷阱,于2016—2018年每年的4月中旬、6月初和7月底进行观测研究.观测期间记录到两栖动物5种6311只,隶属1目4科4属,其中,该区域内黑斑侧褶蛙优势度最高,北方狭口蛙的优势度最低;不同月份间比较发现,6月份观测物种个体数量最多,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低;不同生境类型下物种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城区内J'值较高,城区外物种丰富度和H'值较高,其中河流生境下的H'值最高.总体上,受不同的栖息地类型、繁殖时期、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河南省柘城容湖两栖动物呈现出物种多样性较低但整体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时空分布格局 生态环境 保护策略
下载PDF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城市沿江生态空间划定与管控研究--以武汉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懿娴 孙俊桥 陈晨 《华中建筑》 2023年第4期119-123,共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沿江空间是城市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较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亟需对沿江生态空间进行保护和管控。既有研究中,对我国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仍存在边界不清晰、管控要素不...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沿江空间是城市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较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亟需对沿江生态空间进行保护和管控。既有研究中,对我国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仍存在边界不清晰、管控要素不全面、管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该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城市武汉为对象,首先通过最小阻力模型划定武汉市沿江空间范围,基于格局与过程原理对沿江空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继而利用CA模型模拟武汉市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的城市增长情况,在考虑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兼顾的前提下,试图构建“分区管控—动态反馈—政策保障”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以期为后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的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沿江生态空间 城市增长 空间管控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易 蒙吉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8-1001,共14页
绿洲、城镇和荒漠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景观类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内绿洲-城镇-荒漠的景观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转型核密度与景观结构指... 绿洲、城镇和荒漠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景观类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内绿洲-城镇-荒漠的景观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转型核密度与景观结构指数分析2000—2020年期间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的时空格局与转型特征,借助多元回归树(MRT)模型探究三类景观转型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景观转型生态贡献率揭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黑河流域荒漠广布,绿洲仅在中下游河道沿岸集中分布,城镇面积占比最小,其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与绿洲有紧密关联;(2)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可概括为:农业活动主导期(2000—2005年)、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15年)和发展转型协调期(2015—2020年);(3)气温、GDP、海拔、降水量是影响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因素;(4)2000—2020年期间流域景观转型以正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主,耕地扩张是正效应的主导因素;耕地退化、水域减少与草地退化则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城镇-荒漠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生态环境效应 黑河流域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
9
作者 曹诗怡 翁远鑫 +3 位作者 戴阿淼 贺重玉 周煌美 陈纯峰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33-40,共8页
为探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选取2000、2010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和相应时间序列的高程、坡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等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评价... 为探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选取2000、2010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和相应时间序列的高程、坡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等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评价模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大体良好且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呈变差态势﹒2)NPP是导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高程、林草地面积比例和年平均气温为主导驱动因子,且4者影响力均逐渐增强;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更强﹒3)自然因素是首要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的一方,但人为因素中的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演变格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东北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旖琳 吴相利 程李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85-94,共10页
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作为实证研究样本,运用Super-SBM模型、空间自相关、变异系数以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功能区类型、依托资源类型、产业升级速率类型等视角对2008~2019年期间东北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空间格局... 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作为实证研究样本,运用Super-SBM模型、空间自相关、变异系数以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功能区类型、依托资源类型、产业升级速率类型等视角对2008~2019年期间东北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空间格局特征刻画及影响因素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生态效率总体呈小幅波动上升态势;三类功能区生态效率水平由2008年非生态功能区大于森林生态功能区大于湿地生态功能区转变为2019年湿地生态功能区大于森林生态功能区大于非生态功能区;五类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水平由2008年石油类大于非资源型大于森工类大于煤炭类大于金属类转变为2019年石油类大于森工类大于非资源型大于金属类大于煤炭类;三类产业升级速率城市生态效率水平始终为高速率大于低速率大于中等速率。研究期间生态效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北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低值区则集中在南部辽宁省;三个视角城市生态效率空间差异总体呈收敛态势。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依次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大于人均GDP大于城镇化率大于环境规制指数大于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森林生态功能区和非生态功能区的主导因素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主导因素为城镇化率;煤炭类城市的主导因素为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其余资源类型城市的主导因素均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产业升级速率的低速率、中等速率、高速率类城市的主导因素均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后根据不同视角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效率 时空格局演变 影响因素 东北地区 多维视角
下载PDF
流域尺度的景观破碎化分析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1
作者 王富武 张玉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5,共9页
为了解乌裕尔河流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文中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对乌裕尔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尤其是破碎化过程进行分析,并且从景观稳定性、景观受干扰度和社会经济影响度3个方面选... 为了解乌裕尔河流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文中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对乌裕尔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尤其是破碎化过程进行分析,并且从景观稳定性、景观受干扰度和社会经济影响度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了乌裕尔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BF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定量评价了乌裕尔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980—2020年间乌裕尔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优和一般之间,并且有向不良方向退化的趋势。评价结果可作为今后乌裕尔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治理的依据,并为相似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裕尔河流域 景观格局 景观破碎化 生态环境质量 径向基神经网络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源地区生态地质格局动态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颖维 张亚峰 +4 位作者 钱信禹 杨运军 崔继岗 游军 边小卫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丹江源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坡面调查方法,梳理不同地质建造上的典型生态关键带生态地质特征,利用ENVI 5.3、ArcGIS 10.2及Fragstats4.2软件,解译分析区内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和景观格局演...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丹江源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坡面调查方法,梳理不同地质建造上的典型生态关键带生态地质特征,利用ENVI 5.3、ArcGIS 10.2及Fragstats4.2软件,解译分析区内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受构造地质背景影响,各地质建造垂向上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水文类型,在以上立地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地质格局。②区内林地比例占绝对优势,林地和耕地占比85%以上,其他土地类型比例偏低。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较为剧烈。区内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之间转入转出频繁,但整体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扰动较少。林地和耕地将长期是水源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直接影响着其生态环境效应。③丹江源地区2000~2020年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尤其在2010~2020年景观生态过程较活跃。区内各斑块类型趋于规则呈均衡趋势分布,斑块类型间形成了良好的连接性,景观聚集程度逐渐提升,空间分布趋向集中。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进一步保障了研究区林地基数和水域面积的稳定增长,丹江源地区的生态趋势向好;调水工程及城市化进程建设及保护水源地的移民搬迁导致区内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存在草地退化和耕地减少现象。建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林地和耕地保护及生态补偿,将有利于丹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区 丹江源地区 生态地质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山东省粮食生产生态效率评价与驱动因素分析——基于面源污染、碳排放双重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梦凡 李敬锁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197-205,共9页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00—2019年山东省16地市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采用ArcGIS可视化技术和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构建Tobit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呈波动上...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00—2019年山东省16地市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采用ArcGIS可视化技术和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构建Tobit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值为0.58,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差异性,粮食生产生态效率高水平地区逐渐向鲁西北及鲁西南转移;除2002年、2006年、2008年以外,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总体呈现为“H-H”和“L-L”集聚。财政支农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种植结构对山东省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不同地区之间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存在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态效率 SBM-Undesirable模型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山东省
下载PDF
基于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肇庆市为例
14
作者 韩雅敏 江玉麟 +1 位作者 邹明亮 曾建军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11期33-40,共8页
以肇庆市为例,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识别为区域重要生态源地,利用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结果对生态阻力面数据进行修正后,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肇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提供参考和... 以肇庆市为例,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识别为区域重要生态源地,利用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结果对生态阻力面数据进行修正后,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肇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区域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可直接识别为区域内的重要生态源地。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能定量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和差异,是修正生态阻力面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全市共识别出87个重要生态源地,面积合计2 717.39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24%。其中,9个一级生态源地,面积合计1 982.07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30%;78个二级生态源地,面积合计735.32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94%。全市共提取了8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1 958.47 km。其中,10条用于连通各一级生态源地的一级生态廊道,总体呈现“五横五纵”的分布特征;71条用于连通各二级生态源地的二级生态廊道,呈辐射状分布于全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肇庆市
下载PDF
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黄道友 唐昆 +2 位作者 盛良学 王克林 陈桂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8-362,共5页
开展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业由资源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湖南省近10年生态农业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针对全省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开展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业由资源数量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湖南省近10年生态农业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针对全省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系统研究阐明了山地“林—药—果”、丘陵“草—粮—牧”、岗地“果—粮—猪”、平湖“粮—经—牧—渔”、水域“水生经济作物—水禽—水产”共生、蓄洪垸“林—草—牧—渔”、庭园“猪—沼—果”、城郊(或旅游区)“农业观光园”等区域生态农业实用模式的建设重点与技术要点,并实例分析了推广应用上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所产生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类型区 生态农业 模式 技术 农业结构
下载PDF
三江平原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以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7
16
作者 周德民 宫辉力 +1 位作者 胡金明 赵魁义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96,共11页
对我国所剩为数不多的淡水湿地植物生态系统原生景观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对于湿地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多年期遥感影像提取洪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分类信息,在GIS支持下,进行了群落、植被型和景观带3个尺度的景观格局... 对我国所剩为数不多的淡水湿地植物生态系统原生景观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对于湿地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多年期遥感影像提取洪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分类信息,在GIS支持下,进行了群落、植被型和景观带3个尺度的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草甸灌丛景观是研究区的基质性景观,草甸和沼泽湿地共同占据了研究区植被型的核心地位,小叶章-苔草群落则是植物优势群落。植物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草甸灌丛分布在广阔的河间干湿交替地带,沼泽湿地主要成条带延伸于河道与洼地带,岛状林则出现在地势较高的岗地段,呈断块分布。研究区典型沼泽湿地面积7年间缩小约10%,周边人类活动造成水资源缺失是退化主要驱动因素,应尽早实行以流域为管理单元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 格局 水文生态
下载PDF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及生态水文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崇巍 刘世荣 +1 位作者 孙鹏森 葛剑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1-698,共8页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6个不同集水区1992、1993、1995年植被生长季降雨、径流及同期NOAA/AVHRR的N DVI数据,构建了植被保水指数作为表征植被生态水文功能分析的指标。并用此对岷江上游6个不同集水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6个不同集水区1992、1993、1995年植被生长季降雨、径流及同期NOAA/AVHRR的N DVI数据,构建了植被保水指数作为表征植被生态水文功能分析的指标。并用此对岷江上游6个不同集水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集水区植被组成及景观结构有显著差异;不同集水区植被保蓄降雨能力即保水指数有明显差异;不同集水区景观结构指数与保水指数之间具有很高相关性,其中边界密度、多样性指数与保水指数呈负相关,聚集度指数与保水指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景观格局 保水指数 降雨 径流
下载PDF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165
18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陈利顶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1-76,共6页
景观生态规划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它可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既要满足景观的自然功能和人类需要,又要满足持续的土地利用。本文论述了景... 景观生态规划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它可以协调人与自然及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既要满足景观的自然功能和人类需要,又要满足持续的土地利用。本文论述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过程、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我国的景观规划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31
19
作者 吴燕锋 章光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88-2598,共11页
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水文格局及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对流域、区域乃至我国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是揭示湿地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介绍了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概念、内涵、构建方... 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水文格局及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对流域、区域乃至我国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是揭示湿地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介绍了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概念、内涵、构建方法及分类,回顾了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论述了目前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研究应用的重点领域:湿地生态水文调控与生态补水、流域湿地生态恢复重建与水资源综合管控和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水文变化评估与应对策略。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加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水文格局 生态水文过程 生态水文模型 生态水文调控
下载PDF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避灾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景保 朱翔 蔡炳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8-112,共5页
鉴于洞庭湖区1998年冬至2000年春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后水面扩大,耕地减少的问题,围绕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应用种植业、养殖业生态工程原理,分别在单退垸、双退垸区建立了数年一淹区、常年淹水区、季节性淹水区、渍水低... 鉴于洞庭湖区1998年冬至2000年春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后水面扩大,耕地减少的问题,围绕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应用种植业、养殖业生态工程原理,分别在单退垸、双退垸区建立了数年一淹区、常年淹水区、季节性淹水区、渍水低湖田等多种避灾生态农业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以合理利用退田还湖区的资源与空间,尽快形成具有避洪耐渍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现代农业复合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退田还湖 避灾生态农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