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estry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ina during 1973–2003 被引量:5
1
作者 胡小飞 代力民 +1 位作者 谷会岩 熊晓波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7-92,共6页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model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s an assessment indicato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Firstly,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domestic timber production, imports and expor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model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s an assessment indicato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Firstly,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domestic timber production, imports and export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from 1973 to 2003,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an apparent fluctuation in timber production during 1973-1995 but a decreasing trend during 1995-2002,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imber imports since 1995 especial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NFPP), an de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in timber exports since 1995. Secondly, this paper presented 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actual forest area demand in the sustainable yield and production approach in China from 1973 to 2003, which includes both import and export forest area dem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actual forest area demand simulated from the sustainable yield approach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from the production approach during 1978-1988 and a little lower during 1989-2003; however, the actual forest area demands simulated by these two model approaches were larger than calculations that expressed in conventional forest EF. Meanwhi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during 1978-1988 was unsustainable due to overexploitation of forest stocking volumes, and China's forestry moved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nce 1989 because forest resources are exploited at lower rates than they are regenerated. However, compared to forestry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China is still lower. Finally, based on the model results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estry EF and the key policies, including trade policy, economic policy and forest conservation programs. In addition,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reducing forestry EF and enhancing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Actual area demand Sustainable forestry China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渭河流域甘肃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吕啸 赵双红 +4 位作者 周冬梅 高雅娟 陈建坤 马静 朱小燕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36-46,共11页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渭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段内,渭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足迹的增速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增速,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增加,反映出该地区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态足迹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增加,反映出该区域存量资本被过度利用,且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对资源流量的占用水平上升,而水域和草地的占用水平下降。此外,生态足迹的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各产业产值与之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区域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已从基本平衡转变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适度人口比例实际人口的比例下降,人口增长空间减小,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稳定保障。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省公顷 渭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资源供需 环境经济 社会影响
下载PDF
水量-水质-生态需水综合视角下黄河流域水稀缺评估
3
作者 陆中桂 康哲 +1 位作者 李巍 黄明辉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1,共9页
基于水足迹方法从水量水质生态需水综合视角下对黄河流域的水稀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21年黄河流域的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为526.5亿m^(3)和3056.2亿m^(3);仅考虑水量和生态需水时,黄河流域的缺水压力较小,其中85.4%的地级市为低缺... 基于水足迹方法从水量水质生态需水综合视角下对黄河流域的水稀缺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21年黄河流域的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为526.5亿m^(3)和3056.2亿m^(3);仅考虑水量和生态需水时,黄河流域的缺水压力较小,其中85.4%的地级市为低缺水压力,仅10.1%的地级市处于极端缺水压力;纳入水质因素后,仅15.7%的地级市为低缺水压力,而64.0%的地级市处于极端缺水压力,水质因素显著加剧了流域的缺水压力。建议协同推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重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强化农业污染治理,以缓解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限制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水质生态需水 蓝水足迹 灰水足迹 水稀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Transaction Costs in Global Ecology Policy-Making 被引量:1
4
作者 Jan-Erik Lane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5年第3期126-136,共11页
Global environmental meeting, legislating a reduction in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or planet earth, is what mankind now hopes for, having realized the enormous dangers in the process of climate change. Global ... Global environmental meeting, legislating a reduction in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or planet earth, is what mankind now hopes for, having realized the enormous dangers in the process of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is no longer denied by the so-called cornucopians (e.g. Lomberg), but global policy-making originating in reunions of 190 governments or more stumble on collective action difficulties, spelled out in game theory. Paris will not succeed where Copenhagen failed, namely to arrive at a binding and enforceable global environment policy that will be implemented before it is too late. Instead, there will be massive transaction costs from negotiating and re-negotiating, endless voting, the making of promises exante and reneging ex post, as well as the futile attempts at any enforcement action, given state sovereignty. Mankind will have to learn how to cope with the outcomes of global warming, as resilience is the only h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action costs collective action consensus or unanimity opportunistic strategies total emissions and per capita emissions ecological footprint demand and supply
下载PDF
雾霾锁城:生态供求因素的传导机制与经验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勇 胡雅蓓 +1 位作者 寇冬雪 张彩云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60,共15页
选取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结合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IV-2SLS)方法实证分析生态供求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果显示:第一,尽管生态承载力对大气污染状态发挥了基础的物质禀赋作用,但生态承载力越大的... 选取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结合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IV-2SLS)方法实证分析生态供求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果显示:第一,尽管生态承载力对大气污染状态发挥了基础的物质禀赋作用,但生态承载力越大的城市环境治理成本越低,进而更易引发提升生态足迹的逆向选择而存在“生态承载力悖论”现象;第二,生态足迹通过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三条渠道作用于大气污染状态,其中技术效应起到抑制大气污染的作用,而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加重了大气污染,三者相结合引致生态足迹与大气污染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第三,各城市大气污染的非均衡状态是由各自生态问题背后潜伏的生态供求格差所致,并且生态亏损越多,大气污染程度越高。据此提出,一要将“生态承载力红线”纳入各项经济和环境政策,作为地区合理控制生态足迹的前置约束;二要追求绩效评估的环境公平,制定并实施环境公平的政策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供求格差 大气污染 城市环境治理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下载PDF
基于耕地“三生”功能的耕地生态供需差异研究——以吉林省辽河流域为例
6
作者 王盼盼 高佳 王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7-355,共9页
[目的]探究耕地生态供需差异特征,为有效保障耕地生态功能的持续供给,维护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吉林省辽河流域为例,基于耕地“三生”功能,综合耕地生产性足迹、生活性足迹和生态性足迹,改进生态足迹模型,明确... [目的]探究耕地生态供需差异特征,为有效保障耕地生态功能的持续供给,维护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吉林省辽河流域为例,基于耕地“三生”功能,综合耕地生产性足迹、生活性足迹和生态性足迹,改进生态足迹模型,明确研究区耕地生态供需差异。[结果]①辽河流域耕地生产性足迹、生活性足迹和生态性足迹差异较大,其中,耕地生活性足迹最大,生态性足迹最小。②辽河流域耕地利用处于显著的生态盈余状态,整体表现为“县(市)盈余,区赤字”的特征,造成耕地生态赤字的原因为耕地的生产性赤字。③辽河流域耕地生态供需状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整体呈“北盈南亏,梯次递进”的空间分异特征。[结论]构建基于耕地“三生”功能的生态足迹模型,能够更加全面地探索耕地生态供需情况。基于耕地的多功能,人类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差异显著。流域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其空间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供需 生态足迹 耕地“三生”功能 辽河流域 吉林省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s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China at county level 被引量:27
7
作者 LIU Dong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YOU Zh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5期833-844,共12页
A balanc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understanding are importa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an kind.Here,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has been used for measuring the dependenci... A balanc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understanding are importa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an kind.Here,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has been used for measuring the dependencie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China's ecological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come a global concern and is widely debated.In this stud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China'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Firstly,the ecological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was calculated and evaluated,and secondly,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ECCI) was derived for each county of China in 2007,and final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logical deficit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2007 of China at county scale.In general,more than four-fifths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less than one-third of the land area and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land area was inhabited by less than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demand-supply was unbalanced ranging from significant overloading to affluence from southeastern to northwestern part of China.It appeared to be more dominant in regions located at coastal areas which are attracted by migrants and had a generally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trends in China,ecological deficits in these regions will become more sev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supply-demand balance GIS China
原文传递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 被引量:91
8
作者 施开放 刁承泰 +1 位作者 孙秀锋 左太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72-1880,共9页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总体上从东到西呈现出从富裕到严重超载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耕地生态超载区与主城区分布具有较好的吻合性;(2)就县(区)数量而言,重庆市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盈余区和耕地生态平衡区;就人口数量而言,同样是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和耕地生态盈余区;就土地面积而言,耕地生态盈余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耕地生态赤字区面积最小。重庆市约3/5的人口分布在约4/5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土地面积上,而约2/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约1/5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土地面积上。可为重庆市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 重庆市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以三峡工程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1 位作者 于庆东 刘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26-2740,共15页
生态足迹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性分析中,但在生态补偿领域应用的较少。运用生态足迹思想,构建了6类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 生态足迹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性分析中,但在生态补偿领域应用的较少。运用生态足迹思想,构建了6类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模型,以此为基础,确立了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三峡工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工程建设6项正面影响的生态供给足迹为949.96×104hm2/a,换算成总经济价值为619.18×108元/a;三峡工程建设9项负面影响的生态需求足迹为188.98×104hm2/a,换算成总经济损失为123.18×108元/a。(2)发电产品、调蓄洪水和发电环境效益是三峡工程的主要正面影响,三者经济价值占总经济价值的95.06%;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是三峡工程的主要负面影响,两者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85.56%。(3)三峡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23.18×108元/a,水电开发业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两者承担了95.06%的生态补偿标准额度;河流生态系统和移民是主要的生态补偿对象,两者获得了91.39%的生态补偿额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构建的模型在三峡工程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供给足迹 生态需求足迹 生态补偿标准 评价模型 大型水电工程 三峡工程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思想的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肖建红 陈绍金 +2 位作者 于庆东 陈东景 刘华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696-6707,共12页
如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思想方法,以皂市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构建了5个生态补偿主体受益评估模型(生态供给足迹评估模型)和8个生态补偿对象受损评估模型(生态需求足迹评估模型),对皂市工程生... 如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思想方法,以皂市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构建了5个生态补偿主体受益评估模型(生态供给足迹评估模型)和8个生态补偿对象受损评估模型(生态需求足迹评估模型),对皂市工程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①皂市工程生态补偿主体受益值为88482.2974 hm2/a,货币化转换结果为6.2353×108元/a;生态补偿对象受损值为14946.4861 hm2/a,货币化转换结果为1.0533×108元/a;生态补偿主体受益值是生态补偿对象受损值的5.92倍。②以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和生态补偿对象为前提,提出了3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目前推荐第2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③第2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的生态补偿额为0.5238×108元/a,政府和水电开发业主是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其承担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52.50%和35.77%;移民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是主要的生态补偿对象,其获得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72.16%和15.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主体 生态补偿对象 生态供给足迹 生态需求足迹 皂市水利枢纽工程
下载PDF
中国1997—2006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春 孟伟庆 +3 位作者 鞠美庭 李洪远 张晓春 郝翠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5-80,共6页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中国1997—2006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从而定量测度近10年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根据结果对生态足迹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结果表明:10年来,中国的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由1997年...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中国1997—2006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从而定量测度近10年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根据结果对生态足迹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结果表明:10年来,中国的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由1997年的1.287hm2增长到2006年的1.941hm2,人均生态赤字从1997年的0.5969hm2增长到2006年的1.2670hm2,自然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在生态足迹的构成中,能源和水域的生态赤字最为严重,远未满足供需平衡;此外,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2.0148hm2降低到2006年的1.2098hm2,说明中国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较快,经济增长方式在向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供需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水利工程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计算 被引量:6
12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1 位作者 施国庆 邢贞相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8年第4期593-595,共3页
应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2002年中国水利工程生态供给足迹和生态需求足迹,结果表明:防洪和发电是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调蓄洪水生态供给足迹和水力发电生态供给足迹分别为9.63×107hm2和4.47×107hm2;而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则是... 应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2002年中国水利工程生态供给足迹和生态需求足迹,结果表明:防洪和发电是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调蓄洪水生态供给足迹和水力发电生态供给足迹分别为9.63×107hm2和4.47×107hm2;而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则是水利工程的主要负面影响,水库泥沙淤积生态需求足迹和水库淹没生态需求足迹分别为2.06×107hm2和9.65×105hm2.水利工程5项生态供给足迹总计1.47×108hm2,水利工程3项生态需求足迹总计2.16×107hm2,生态供给足迹是生态需求足迹的6.8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生态足迹 生态供给足迹 生态需求足迹
下载PDF
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淼 胡远满 +2 位作者 常禹 张薇 张文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85-1290,共6页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本文选用传统生态足迹法及其改进方法——"实际土地需求法",结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地区1982—200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时间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本文选用传统生态足迹法及其改进方法——"实际土地需求法",结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地区1982—200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时间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在研究时间段内呈缓慢上升趋势;实际土地需求法计算结果小于生态足迹法。1982—1998年,研究区每年向外输出大量木材,木材足迹与消费足迹计算结果相似。虽然生态承载力大于实际土地需求,但其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的资源利用方式并不合理,生态环境一直朝着不可持续的方向发展。1998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作用对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的作用尚未显现,应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实际土地需求法 可持续发展 岷江上游地区
下载PDF
城市水生态足迹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42
14
作者 周文华 张克锋 王如松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24-1531,共8页
以“水”为要素评价城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并以水资源短缺的北京市为案例城市进行剖析.探讨了城市水生态足迹的内涵和4种典型城市水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提出了基于城市生态需水量的水生态足迹的核算方法.对案例城市北京的研究结果表明... 以“水”为要素评价城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并以水资源短缺的北京市为案例城市进行剖析.探讨了城市水生态足迹的内涵和4种典型城市水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提出了基于城市生态需水量的水生态足迹的核算方法.对案例城市北京的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河湖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10.45×108m3,地下水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26.34×108m3;(2)北京市多年平均的水生态足迹为1.42.以上结果表明北京的水资源利用是不可持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足迹 最小生态需水 城市水资源 北京
下载PDF
三峡工程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计算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建红 施国庆 +1 位作者 毛春梅 邢贞相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6年第5期774-777,共4页
应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三峡工程生态供给足迹和生态需求足迹,结果表明:防洪和发电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调蓄洪水生态供给足迹和水力发电生态供给足迹分别为7.13×106hm2/a和4.19×106hm2/a;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则是三峡工程... 应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三峡工程生态供给足迹和生态需求足迹,结果表明:防洪和发电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调蓄洪水生态供给足迹和水力发电生态供给足迹分别为7.13×106hm2/a和4.19×106hm2/a;水库泥沙淤积和水库淹没则是三峡工程的主要负面影响,水库泥沙淤积生态需求足迹和水库淹没生态需求足迹分别为2.66×105hm2/a和1.06×105hm2/a.三峡工程4项生态供给足迹总计1.19×107hm2/a,三峡工程5项生态需求足迹总计4.02×105hm2/a,生态供给足迹是生态需求足迹的29.60倍.每MW装机容量的三峡工程生态供给足迹为653.85 hm2/a,生态需求足迹为22.09 hm2/a;每千人直接淹没人口的三峡工程生态供给足迹为140.63 hm2/a,生态需求足迹为4.75 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生态足迹 生态供给足迹 生态需求足迹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区生态足迹计算和分析——以韩江上游梅江区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正栋 周永章 +2 位作者 夏斌 盛莹 郑光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5-118,共4页
可持续性度量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以2003年梅江区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梅江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梅江区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58... 可持续性度量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以2003年梅江区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梅江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梅江区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58 3 hm2/cap,实有人均生态生产性面积为0.226 7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为0.731 5 hm2/cap。梅江区生态足迹及其赤字主要来源于能源、水域、耕地和草地类产品的消费,林地类产品和建设用地类产品出现了一定的盈余。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梅江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供给/需求 生态赤字/盈余 梅江区 韩江流域
下载PDF
从世界木材贸易看中国木材进口需求的森林生态足迹 被引量:5
17
作者 贺祥瑞 李巍 +2 位作者 葛琪 李赛标 陆婷婷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4,71,共4页
从实证角度对世界森林资源状况和中国木材原料进口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中、长期林产品市场变化及其政策选择。中国主要木材原料进口及木制品出口的"两头在外"格局仍在延续,中长期刚性需求依然存在,2007年原木进口高峰年为3709.08... 从实证角度对世界森林资源状况和中国木材原料进口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中、长期林产品市场变化及其政策选择。中国主要木材原料进口及木制品出口的"两头在外"格局仍在延续,中长期刚性需求依然存在,2007年原木进口高峰年为3709.08万m3。1995~2007年中国原木进口对出口国的森林生态影响较小,没有威胁到世界森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森林资源 木材贸易 中国进口需求 生态足迹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兴正 林爱文 +2 位作者 杨倩 嵇莹 邱丽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0期5008-5014,共7页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分别对中国2012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就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看东部、南部各省多处于盈...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分别对中国2012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就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看东部、南部各省多处于盈余状态,而北部、西部各省多处于赤字状态;从水资源生态足迹、GDP和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的相互关系来看,各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合理,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越高。为有效地分析这些差异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从大区域尺度对中国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宏观认识和分析,本文又将模型数据通过行政区划图展示,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期待有利于中国从整体上考虑水资源的宏观调度和分配,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川滇生态屏障区生态承载力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江玲 徐京华 +1 位作者 甘泉 徐庆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7年第6期54-58,共5页
利用供需模型对2010年川滇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监测,通过计算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数据,并构建供需平衡模型(ECCI)估算和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以生态盈余为主且云南省的生态承载力优于四川省,... 利用供需模型对2010年川滇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监测,通过计算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数据,并构建供需平衡模型(ECCI)估算和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以生态盈余为主且云南省的生态承载力优于四川省,其中处于生态盈余指数均值达0.35,处于生态赤子的5个县指数均值达1.78,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的4个县指数均值达0.97。从县域尺度分析发现:若尔盖县及红原县人均生态足迹均高达14hm^2/人,区域内草地退化严重,处于严重超载。从生态承载力的构成分析发现: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达2.94hm^2/人,化石能源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达0.452.94hm^2/人,均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出现了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指数 川滇生态屏障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梁 梁川 李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4-47,57,共5页
以小尺度特定区域的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0.485587hm2,扣除生物多样性面积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05190hm2,表明松华坝水源区尚有大量生态盈余,经济发展... 以小尺度特定区域的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0.485587hm2,扣除生物多样性面积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05190hm2,表明松华坝水源区尚有大量生态盈余,经济发展空间比较大。但目前该区域的水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冲突,需进一步转变传统的靠工程措施治理污染的思想,水源区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向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为主,并增强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实现经济发展并促进环境保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源区 水源保护 生态足迹需求 生态承载力 经济社会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