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nomic polarized trends,function and expanded boundaries of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被引量:5
1
作者 段学军 虞孝感 Josef Nipper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6期733-749,共17页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concept of Economic Polarized Area comes into being as an effective vehicle to agglomerate the economic elements and sustain the economic lifeline of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r...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concept of Economic Polarized Area comes into being as an effective vehicle to agglomerate the economic elements and sustain the economic lifeline of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region's specific development mode and construction form the concept is working in such a way that it will contribute to guid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peting with other regions 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Due to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last 30 years,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starts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Economic Polarized Area. But,compared with other world-class Economic Polarized Areas,the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ability of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to drive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till very low and the competitive power is still very limited.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Economic Polarized Area of the Yangtze Delta may extend the economic hinterland of the core area of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will lighten the pressures from the limited resource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s core area. With regard to the reasonable boundaries of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controversial arguments in political and academic circles. Starting from the idea of increasing the competitive power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the paper firstly is discussing the requirements to become a world-class Economic Polarized Area. In a second step an analysis of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and econom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cities of an "extended" Yangtze Delta Reg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in particular considering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se "newly included" cities.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study is,that the Region should be expanded from the number of 16 cities to 37 cities,and the appended cities should be divided up into two categories:Wenzhou,Jinhua,Yancheng,Huaian,Maanshan,Wuhu,Tongling,Chaohu,Hefei,Chuzhou,Xuancheng should be taken as Preferred Extending Area,and Suqian,Xuzhou,Lianyungang,Lishui,Quzhou,Chizhou,Anqing,Bengbu,Huangshan,Suzhou (Anhui Province) should be taken as Retained Qualificatio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Polarized area function expanded boundaries Yangtze Delta Region
下载PDF
Study on Planning and Design Mode of Eco-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Base in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被引量:2
2
作者 魏朝俊 徐芳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6期24-26,共3页
Guided by the Planning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traffic and geographic conditions of the Eco-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Base in the study area were analyzed, and design principles proposed as "adaptation... Guided by the Planning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traffic and geographic conditions of the Eco-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Base in the study area were analyzed, and design principles proposed as "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scientific planning, benign circ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tailed planning and design was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Specificall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focus on traffic design, water, power and gas supply design, and also architectural design; while functional areas should be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south section to central and then north section. It was to establish a design and planning mode that can be widely appl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NING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agricultural BASE PLANNING of functional area Widely-applicable MODE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响应过程
3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陆汝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 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是纾解国土空间冲突的关键路径。该研究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和融合发展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城镇、乡村地域功能水平,以及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各市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呈上升趋势,城镇地域功能形成“点-团-面”的分布格局,区域差异逐渐收窄;乡村地域功能呈“簇团”状分布格局,上中下游的地理梯度分异现象突出。②长江经济带各市城乡地域功能由融合过渡型向融合提升型突变发展,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特征,由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向以核心城市群为组团的分布格局演进,东西部极化加剧、省域内部差异扩大。③长江经济带城镇与乡村地域功能相互促进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先后历经需求融合、引导融合和自发融合等阶段,融合发展过程呈现由融合过渡到融合提升再到融合优化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上游地区以政策引导发展为契机,吸引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上游地区转移,集中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镇、乡村地域功能双提升。②中游地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地域功能的辐射带动效应,拉动乡村地域功能发育。③下游地区需促进城镇的生产、生活活动逐步向乡村转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助推城乡地域功能优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功能 城乡融合发展 时空格局 响应过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加快川渝毗邻地区功能平台建设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4
作者 杨锐 《商业经济》 2024年第8期26-30,共5页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驱动下,四川和重庆已进入高质量融合式发展新阶段,两省市毗邻地区成为一体化发展前沿阵地。以十大功能平台为抓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多层次规划政策的融合和协同...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驱动下,四川和重庆已进入高质量融合式发展新阶段,两省市毗邻地区成为一体化发展前沿阵地。以十大功能平台为抓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多层次规划政策的融合和协同,加快多主体利益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提高多方面基础支撑的效能和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 功能平台 一体化
下载PDF
济南都市圈乡村地域功能空间格局及乡村类型划分研究
5
作者 汪泳杞 刘庆芳 宋金平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2期47-62,共16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乡村多元价值为导向构建济南都市圈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泰尔指数分析都市圈内区域差异,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2019年济南都市圈乡村地域在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四方面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划分... 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乡村多元价值为导向构建济南都市圈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泰尔指数分析都市圈内区域差异,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2019年济南都市圈乡村地域在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四方面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从各类功能特征来看,粮食生产功能呈现“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发展功能整体呈现“局部领先,点状发散”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保障功能呈现“等级均衡,片状聚集”的空间分异特征,生态功能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异特征;(2)济南都市圈乡村地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乡村地域功能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相关性;(3)都市圈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划分为4种类型:经济发展主导功能区、粮食生产主导功能区、社会保障主导功能区、生态主导功能区,各主导功能区在研究区空间地域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异特征和区域发展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功能 乡村类型 城镇化 经济圈 济南都市圈
下载PDF
Chinese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Dynamic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ce 被引量:10
6
作者 SUN Caizhi LI Xin +2 位作者 ZOU Wei WANG Song WANG Ze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China's coastal area and its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lying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method, the study establishes a kernel density function and its decomposition using a marine econo... This study focuses on China's coastal area and its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lying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method, the study establishes a kernel density function and its decomposition using a marine economic per capita as the index of the model to depict the dynamic evolution law and the internal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Chinese marine economy during 1996–2013.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rate was introduc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marine economy's development. In this way, space and time dimensions fully characteriz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marine economy. Additionally, the influence of growth and ine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can be analyze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hinese marine economy as a whole has been growing, and regional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coordinated. In addition, the marine economy began to develop even more rapidly after 2004.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first, the most influential mean effect, followed by, second, the variance effect, and third, the least influential residual effect. The biggest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marine economy i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marine economy in the coastal area. Meanwhil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inequality, provinces at higher development levels are more dispersed. Furthermore, the existence of the residual effect weakens the influence of the mean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marine economy continuously increase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level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capital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human research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oes not pass the significant test. The differe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levels and development speed is also very apparent; namely, the provinces with higher development levels generally displayed faster development speeds while those with lower development levels showed slower development speeds across the four period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ormation diffusion kernel density function decomposition marine economic output per capita coastal area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效应评估 被引量:14
7
作者 侯孟阳 席增雷 +1 位作者 张晓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7,共14页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渐进双重差分(DID)评估该生态政策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质量,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的双赢局面,这一结论在反事实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够通过国土空间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及要素集聚效应促进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效应在不同的功能区类型、不同的地理空间及不同的分位数水平上存在异质性。水土保持型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型、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均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共同提升,水源涵养型、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仅提升了环境质量,防风固沙型及西北地区则仅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分位点的上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环境质量的正向作用逐渐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逐渐降低。该研究有利于生态政策可持续性实施的经验积累和制度完善,可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稳定经济增长的均衡协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环境质量 经济增长 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模型 双赢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评价与问题区域识别 被引量:12
8
作者 郭宇 姚亦锋 +1 位作者 王振波 任传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69-2582,共14页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阵地。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以水系统为纽带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加权法、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究2018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绿色发展及各子系统耦合协...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阵地。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以水系统为纽带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加权法、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究2018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绿色发展及各子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绿色发展的问题区域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呈由下游、中游至上游递减趋势;各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数表现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2)绿色发展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值位于0.365—0.656之间,多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的临界区间,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3)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长江中上游地区绝大部分城市绿色发展主要受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和生活问题限制,且长江中上游地区各省会或直辖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绿色发展带动能力不足。从主体功能区视角来看,优化开发区以生态问题为主,仅上海和嘉兴两市;重点开发区以生态和生产问题为主,集中于武汉都市圈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限制开发区以生产和生活问题为主,主要位于省际边界型城市地区。最后综合问题识别结果,分别对长江经济带各主要问题区域绿色发展路径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评价 主体功能区 耦合协调 问题区域识别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高铁站区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汪德根 汤娟 +1 位作者 朱梅 徐银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7-1328,共12页
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成为推动高铁站区有序建设、与城市良性互促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高铁站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识别高铁站区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发展类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长... 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成为推动高铁站区有序建设、与城市良性互促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高铁站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识别高铁站区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发展类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可分为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3种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且表现出节点滞后、场所滞后、节点与场所同步等3种相对发展度特征。②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低耦合–节点滞后型、低耦合–场所滞后型、拮抗–节点滞后型、拮抗–场所滞后型、磨合–节点滞后型、磨合–同步发展型、磨合–场所滞后型7类,且呈低水平开发、不可持续、待优化提升3种状态;空间分布呈城市群群际分异显著,而群内城际为“中心趋同,边缘散乱”特征。通过本文研究为推进高铁站区合理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区 节点–场所功能 耦合协调类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敏 徐明杰 左倬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6,32,共7页
为系统了解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源污染状况,针对性解决长江经济带城市降雨径流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的城市下垫面和功能区的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对比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不同下垫面和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污... 为系统了解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源污染状况,针对性解决长江经济带城市降雨径流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的城市下垫面和功能区的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对比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不同下垫面和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污染物指标,并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污染物的降雨径流平均浓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主要来自路面,且远高于屋面和绿地;城市功能区降雨径流污染浓度最高的是交通区,其次是商业区和工业区,居住区最低;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市)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越高。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源污染状况,可为长江经济带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综合治理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下垫面 功能区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用电数据的城市经济画像分析系统开发与验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仲汉 黄屏发 王登政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470-477,共8页
用电数据与城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用电数据与地图数据结合,设计并研发了城市经济画像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区域的电力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特征,可实现城市网格化功能区划分、城市用电分布的热力图展示、城市用电情况... 用电数据与城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用电数据与地图数据结合,设计并研发了城市经济画像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区域的电力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特征,可实现城市网格化功能区划分、城市用电分布的热力图展示、城市用电情况的综合统计分析.以福建省用电数据为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价值.该系统可为政府区域规划、电网规划、工商业企业选址等活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大数据 用电数据 城市经济画像 功能区 聚类
下载PDF
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原理及对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吴文恒 牛叔文 董晓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1-319,共9页
都市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经济是都市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距离衰减规律、万有引力原理、中心地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原理及网络结构理论等对都市圈建设的指导作用。... 都市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经济是都市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距离衰减规律、万有引力原理、中心地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原理及网络结构理论等对都市圈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兰州都市圈为例,阐释了部分原理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兰州都市圈的空间界定、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及网络经济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经济发展 功能分区 网络经济 兰州都市圈
下载PDF
从极化区的功能探讨长江三角洲的扩展范围 被引量:22
13
作者 段学军 虞孝感 Josef Nipper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极化区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形式,日益成为集聚经济要素和支配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命脉的巨大载体,承担着引领国家经济发展、参与世界竞争的功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初具极化区的特征。但... 极化区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形式,日益成为集聚经济要素和支配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命脉的巨大载体,承担着引领国家经济发展、参与世界竞争的功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初具极化区的特征。但是,与其它世界级极化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带动能力仍然不足,国际竞争力还很有限。通过扩展极化区范围,可以扩大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的腹地,缓解极化区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理范围,各界意见纷纭,争论较多。基于"长三角"作为世界极化区的要求,从极化区的科学概念、条件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完善极化区功能的目标出发,通过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分析,结合区域一体化的现实性,研究了扩大"长三角"的合理范围,得出了应把温州、金华、盐城、淮安、马鞍山、芜湖、铜陵、巢湖、合肥、滁州、宣城等城市作为扩展优先选择区,把宿迁、徐州、连云港、丽水、衢州、池州、安庆、蚌埠、黄山、宿州等城市作为扩展保留资格区,从而把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6个城市逐步扩大到37个城市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区 功能 长江三角洲地区 扩展范围
下载PDF
广东省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设想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人群 林幸青 许自策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3,共6页
生态—经济功能区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区,主要目的在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全国各地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学界必须高度关注的新课题。广东省目前把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东翼沿海、... 生态—经济功能区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区,主要目的在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全国各地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学界必须高度关注的新课题。广东省目前把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东翼沿海、西翼沿海、北部山区四大经济区域,对区域空间规划布局,制订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但新时期形势发展也显示这种划分的不足一面,有进一步优化必要。文章在分析现行省内经济区域划分存在问题基础上,认为省内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按照“中心城市带动,生态环境协调,突出区域主导功能,河流流域上下游协调,保持县级行政界域完整”五个划分原则,提出广东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建立省内生态—经济功能区两个设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空间结构 优化 生态-经济功能区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城市不同功能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污染评价 被引量:36
15
作者 祁士华 王新明 +2 位作者 傅家谟 盛国英 闵育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7-342,共6页
以WHO的苯并(a)芘标准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春季区域性背景为依据 ,对区内主要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功能区 ,冬春季节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含量及... 以WHO的苯并(a)芘标准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春季区域性背景为依据 ,对区内主要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功能区 ,冬春季节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含量及污染程度较夏季的高 ;同为冬春季节 ,商业、居民集中和交通复合功能区的PAHs污染最为严重 ,交通或居民集中单一功能区次之 ,工业区较轻 ;同为夏季 ,工业区的PAHs污染程度较大 ,而商业或交通单一功能区较小。还提出了一个尝试性多参数公式。并建议在常规大气环境监测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控多环芳烃 大气气溶胶 功能区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贾文雄 宋凤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4期21-26,共6页
分析了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发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种群结构比较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使得系统生产能力很低 ,N、P、K不平衡 ,经济效益低下。据此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优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分析了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发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种群结构比较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使得系统生产能力很低 ,N、P、K不平衡 ,经济效益低下。据此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优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提高其功能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西地区 农业生态系统 结构 功能 投入产出
下载PDF
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蔡俊 项锦雯 董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以1981-2014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应用协整理论计量分析了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两者都是二阶单整序列。2)两者是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建成区扩张水平lnJCQ每上升1%,经济增长水... 以1981-2014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应用协整理论计量分析了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两者都是二阶单整序列。2)两者是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建成区扩张水平lnJCQ每上升1%,经济增长水平lnGDP就会上升2.57%。3)二阶差分D(lnJCQ,2)与D(lnGDP,2)的长期均衡对短期偏离的调整力度分别达到41%与-36%。4)城市建成区扩张是经济增长的Grange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5)对于lnJCQ一个标准差的冲击,lnGDP响应较强烈,而对于lnGDP一个标准差的冲击,lnJCQ反应较弱。6)lnJCQ对lnGDP的解释力度达79.66%,而lnGDP对lnJCQ的解释力度仅6.66%。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成区扩张将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城市建成区扩张。这有助于形成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保持国民经济健康较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扩张 经济增长 Grange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功能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叶磊 段学军 欧向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81,共7页
功能多中心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区域空间结构,在经济全球化与新劳动分工的影响下正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与全新的功能多中心指数综合分析判断本区域功能多中心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极化-扩散效应的演... 功能多中心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区域空间结构,在经济全球化与新劳动分工的影响下正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与全新的功能多中心指数综合分析判断本区域功能多中心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极化-扩散效应的演算进一步验证前述结果的科学性.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以核心城市为动力源,联合其他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很强的等级规模分布,区域城镇体系十分完整,具备向功能多中心发展的基本条件;长三角地区功能多中心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多来自区域高端产业的大规模集聚,后者则来自区域中低端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多中心 社会网络分析 极化效应 扩散效应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林子 田健 +2 位作者 赵玉婷 王凯 李小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2-229,共8页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的思路,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提出了“框架一致、权重不同”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采用基于专家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标的权重,识别不同分区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或优先解决的问题。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开展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表明,绿色发展各目标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性或优先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当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评价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指标体系 主体功能区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云南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响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童彦 朱海燕 施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5年第1期57-59,107,共4页
采用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计量研究,定量识别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以耕地资源的消耗为代价,但长期... 采用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计量研究,定量识别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以耕地资源的消耗为代价,但长期来看,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促进耕地资源的增加;另一方面,耕地资源的增加在短期内会抑制经济的增长,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的依赖会逐渐降低,因此建议从提高经济效率与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经济发展 VAR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云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