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dent biology and management: Current status, opinion and challenges in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LIU Xiao-hu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830-839,共10页
China experiences serious agricultural damages from rodents, and, correspondingly, researchers in China are actively studying rodent biology and management. Follow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ly-based rodent pe... China experiences serious agricultural damages from rodents, and, correspondingly, researchers in China are actively studying rodent biology and management. Follow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ly-based rodent pest management and extension of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recent efforts in rodent control technologies are mainly focused on eliminating side effects of rodenticides and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echniques. Considering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rodents to test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is a promising design for understanding rodent populations in local ecosystems and for developing ecologically-based rodent management. Using ecological phenotypes and applying advanced techniques of molecular biology,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might be useful for illustrating the deep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fluctuations in rodent populations. However, facing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odents as pests and their roles as keystone species in many ecosystems, 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local thresholds to balance rodent management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odent control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ent rodent management rodent BIOLOGY
下载PDF
3种抗凝血类杀鼠剂在喀什农区防治害鼠效果及对家禽的安全性评价
2
作者 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 杨森 +4 位作者 宋英 李宁 刘晓辉 王大伟 郭永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6-323,327,共9页
为确定适于防治南疆农区鼠害的抗凝血类杀鼠剂,在喀什地区疏勒县采用夹捕法、食饵法、粉迹法评估了杀鼠醚、溴敌隆、溴鼠灵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灌胃法给药测试3种杀鼠剂对家鸡Gallus domestiaus和鸽子Columba livia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连... 为确定适于防治南疆农区鼠害的抗凝血类杀鼠剂,在喀什地区疏勒县采用夹捕法、食饵法、粉迹法评估了杀鼠醚、溴敌隆、溴鼠灵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灌胃法给药测试3种杀鼠剂对家鸡Gallus domestiaus和鸽子Columba livia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连续投放毒饵10 d后,与溴敌隆防治区相比,杀鼠醚防治区的阳性粉块和无毒小麦取食量的下降幅度均无显著差异,但无毒小麦取食量下降的农户比例更高;且防治后褐家鼠比例更低,防治期间毒饵消耗量更高。连续单独投放溴敌隆30 d的灭鼠效果可达90.9%,但10 d溴敌隆与20 d溴鼠灵联合防治防效仅为65.9%。灌胃法测试表明,对当地家禽类的毒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杀鼠醚、溴敌隆和溴鼠灵。因此,建议优选毒性较低的杀鼠醚或溴敌隆用于南疆农区鼠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类杀鼠剂 南疆 鼠害防治 家禽 安全性
下载PDF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n rodent impacts and cultural perceptions of ecologically based rodent management in 3 Afro-Malagasy farming regions 被引量:2
3
作者 Natasha L.CONSTANT Lourens H.SWANEPOEL +8 位作者 Samual T.WILLIAMS Voahangy SOARIMALALA Steven M.GOODMAN Apia T.MASSAWE Loth S.MULUNGU Rhodes H.MAKUNDI Mashaka E.MDANGI Peter J.TAYLOR Steven R.BELMAIN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6期578-594,共17页
Rodents generat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smallholder farmers in Africa that directly impact household and livestock damage,food security,and public health.Ecologically Based Rodent Management(EBRM)seeks sustainable ... Rodents generat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smallholder farmers in Africa that directly impact household and livestock damage,food security,and public health.Ecologically Based Rodent Management(EBRM)seeks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the mitigation of rodent damage through assessments of rodent population dynamics,agro-ecosystems,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We adopt a comparative approach across 3 rural Afro-Malagasy smallholder farming regions in South Africa,Tanzania,and Madagascar to assess the household impacts of rodent pests and current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rodent control measures.We conducted focus group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in different study site locations.Rodents assert multiple impacts on Afro-Malagasy farmers demonstrating recurrent and emerging agricultural and household costs,and public health impacts.We identify a significant knowledge gap in educating communitie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EBRM approaches in favor of acute poisons that are perceived to be more effective.Cultural issues and taboos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ocial acceptance of rodent hunting as well as biological control using indigenous predators.We advocate for an enhanced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io-cultural belief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rodent practice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underlying social acceptance.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the perspectives of target communities to inform the design of EBRM initiativ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agro-ecosystem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programmatic su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rica BELIEFS crop damage ecologically based rodent management farmer survey
原文传递
Soci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rodent pest management
4
作者 Florencia G.PALIS Grant SINGLETON +1 位作者 Zenaida SUMALDE Mahabub HOSSAIN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174-183,共10页
Rice production in Vietnam is threatened by rodent pests,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mpact reported from 1990through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Pre-harvest rice losses are typically 5–10%, with losses of >20%... Rice production in Vietnam is threatened by rodent pests,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mpact reported from 1990through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Pre-harvest rice losses are typically 5–10%, with losses of >20% occurring insome years in some regions. Farmers’ rodent control practices are generally reactive and rely essentially on chemicaland physical methods. Ecologically-based rodent pest management (EBRM) was developed in the late 1990s tomanage rodents in rice-based farming systems in Vietnam and other parts of South-East Asia. EBRM combinesboth cultural and physical rod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synchrony of cropping, short 2-week rat campaignsat key periods in key habitats, increasing general hygiene around villages, and use of a communitytrap-barrier system. Although EBRM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economically profitable, the successful adoption ofthis set of technologies requir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issues relating to the adoptionand sustainability of EBRM in lowland irrigated rice fields in the Mekong Delta in Vietnam. We particularly explore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maintain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BRM works and does not work. Positive indications of sustained use of community-based EBRM include: a policy pronouncement from the prime minister directing the use of integrated rodentmanagement;the use of existing cooperatives for developing community actions;budgetary allocation fromprovincial and local governments;diffusion of EBRM to province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that are not involved infarmer participatory field trials;and the adoption of EBRM by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World VisionVietnam, in their area-development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rodent management cultural mechanisms ecological rodent management social mechanisms
原文传递
Farmers’knowledge,attitudes,and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rodent management in the upland and lowland farming systems of 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5
作者 Peter R.BROWN Khamouane KHAMPHOUKEO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165-173,共9页
Rodents are a serious constraint to poor farmers in the upland and lowland farming systems of the Lao People’sDemocratic Republic and have been described as the pest they have least control over. To better understand... Rodents are a serious constraint to poor farmers in the upland and lowland farming systems of the Lao People’sDemocratic Republic and have been described as the pest they have least control ov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seproblems a baseline survey of farmers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ir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with respectto rodent management. A structured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2 villages across Luang Namtha, Luang Prabang,and Houaphan provinces. Twenty farmers from each village were interviewed (a total of 240 farmers). Farmersnoted that the main factor limiting production was pests (70%), with rat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pest(98%). The mean yield loss was estimated at 19% (range 0–100%). Trapping and rodenticides were commonlyused by farmers. Farmers believed that it was important to control rats and believed that rats could only be controlledif farmers worked together. However, 65% of farmers conducted rodent control by themselves, and 92% offarmers believed that rodenticides were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The main constraints identified were the highcost of some control methods and the need to get farmers to work together as a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ision making farmers’beliefs PEST rice rodent management upland crop
原文传递
鼠类危害的环境生态修复探讨 被引量:13
6
作者 韩崇选 杨学军 +2 位作者 王明春 张宏利 杨清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4-128,共5页
阐述了鼠类危害的环境生态修复的含义和理论发展。应用功能高效、结构和谐、持续控制和经济合理的鼠类危害的环境生态修复原理,从系统论和创新的观点等8个方面论述了害鼠生态调控修复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 鼠类 危害 生态修复 调控
下载PDF
鼠害治理条件下鼠类群落变动的生态过程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堰铭 樊乃昌 +1 位作者 王权业 景增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在高寒草甸鼠害治理过程中,因治理方式、强度以及环境的差异,鼠类群落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次生植被地区,灭杀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后,经补播、封育、灭杀残存高原鼢鼠等综合治理,5年内,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灭... 在高寒草甸鼠害治理过程中,因治理方式、强度以及环境的差异,鼠类群落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次生植被地区,灭杀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后,经补播、封育、灭杀残存高原鼢鼠等综合治理,5年内,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灭杀前(P<0.05),根田鼠和甘肃鼠兔种群数量剧烈波动,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年间波动大,群落不稳定;仅使用药物灭杀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3年后,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灭杀前无显著差异(P>0.05),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在灭鼠当年下降,以后各年间变动不显著。原生植被地区,使用药物灭杀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上升,围栏封育措施,对高原鼠兔种群的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但对高原鼢鼠作用不显著(P>0.05);单一药物灭杀高原鼠兔,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变化,灭杀3年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灭杀前无显著差异(P>0.05),高原鼢鼠显著增加(P<0.05)。人工大量捕杀高原鼢鼠,非围栏封育地区,高原鼠兔种群显著增加(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程 鼠害治理 鼠类群落
下载PDF
我国农业鼠害发生状况及防控技术进展 被引量:34
8
作者 郭永旺 王登 施大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9,共8页
我国的农业鼠害发生十分严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区均有发生。每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2 000~4 000万hm2,造成的粮食损失可占总产量的5%~10%。草原鼠害发生也遍及青海等13个草原大省(自治区),每年草原受灾面积达2 500~4 300万hm2... 我国的农业鼠害发生十分严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区均有发生。每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2 000~4 000万hm2,造成的粮食损失可占总产量的5%~10%。草原鼠害发生也遍及青海等13个草原大省(自治区),每年草原受灾面积达2 500~4 300万hm2左右,严重危害面积1 500~2 300万hm2。近年,我国农业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斐然。农田鼠害的防治可占到发生面积的50%~80%,农户鼠害的防治数占到发生总数的80%以上。草原鼠害防治面积占严重危害面积的1/3。鼠害监测预警体系的软硬件建设被不断推进。毒饵站技术,抗药性监测等技术措施被用来优化传统化学灭杀法,以减少其环境副作用。不育控制,TBS技术和生态管理等新型可持续鼠害管理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推广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指导相关鼠害防治方法实践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优化策略等陆续推出。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来控制鼠害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鼠害 防治进展 预测预警 毒饵站 抗药性 不育控制 TBS 生态治理
下载PDF
我国鼠类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天宇 郭惠琳 刘丽娟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5年第5期437-443,共7页
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家鼠防治始于1956年,除四害成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灭鼠防病的意义深入人心,老鼠作为四害之首得到较好的控制。1966-1976年,爱国卫生运动陷入停顿,灭鼠工作无人过问。1976年以后,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 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家鼠防治始于1956年,除四害成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灭鼠防病的意义深入人心,老鼠作为四害之首得到较好的控制。1966-1976年,爱国卫生运动陷入停顿,灭鼠工作无人过问。1976年以后,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类杀鼠剂的相继问世,毒饵的成品化规模化进展明显,科学试验普遍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1985年,全国家鼠鼠情监测网络和抗药性监测网络正式开展工作。2000年至今,灭鼠达标成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的必备条件,这一举动,大大促进了我国鼠类控制工作。在与鼠类长期的斗争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综合治理的科学方法来控制鼠类。在完全掌握鼠类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强调完善防鼠设施,控制鼠类的食物来源,清除鼠类的孳生场所,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其中抗凝血类杀鼠剂仍然占主导地位,将鼠类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目前新的杀鼠剂研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杀鼠剂的剂型、毒饵盒、毒饵站以及鼠类监测设备品种繁多,取得相当大的进步。鼠类对抗凝血杀鼠剂抗药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传统的摄食试验向测定抗凝血酶原时间和抗性基因检测转变。鼠类监测方法和密度控制水平以及药效评价方法等国家标准的制定,使鼠类控制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防治 抗凝血类杀鼠剂 防鼠设施 环境治理
下载PDF
航空器发现鼠类处置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天宇 刘永有 +2 位作者 曹建中 王正 曾召鹏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2年第4期287-289,295,共4页
目的了解航空器上的老鼠种类和危害及其处置方法。方法采用鼠夹、鼠笼和粘鼠板监测与控制航空器发现的鼠类,辅之以粉迹法调查鼠类活动情况。结果入侵航空器的鼠类中小家鼠比较常见;正确使用鼠夹、鼠笼和粘鼠板可成功捕获航空器上入侵的... 目的了解航空器上的老鼠种类和危害及其处置方法。方法采用鼠夹、鼠笼和粘鼠板监测与控制航空器发现的鼠类,辅之以粉迹法调查鼠类活动情况。结果入侵航空器的鼠类中小家鼠比较常见;正确使用鼠夹、鼠笼和粘鼠板可成功捕获航空器上入侵的鼠类。结论航站楼鼠类的监测与控制是航空器鼠类综合管理(IPM)的重要组成部分;粘鼠板、鼠夹和鼠笼捕杀是航空器鼠类处置较理想的手段,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杀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器 鼠类 综合管理
下载PDF
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管理中的生态阈值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韩崇选 杨学军 +3 位作者 王明春 卜书海 张宏利 杨清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6-161,共6页
以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啮齿动物群落和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人工林群落生态阈值概念。采用系统分析法,组建了刺槐、油松、侧柏被害模型和飞播造林 30d种子损失模型,并以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最大允许损失指标偶联求得林区啮齿动物... 以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啮齿动物群落和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人工林群落生态阈值概念。采用系统分析法,组建了刺槐、油松、侧柏被害模型和飞播造林 30d种子损失模型,并以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最大允许损失指标偶联求得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管理中的生态阈值模型。结果表明,群落总密度和地面鼠的单因子群落生态阈值刺槐最大,油松次之,侧柏最小;鼢鼠和田鼠在高允许损失率下为刺槐>油松>侧柏,而在低允许损失率下为油松>侧柏>刺槐;草兔为油松最大,侧柏最小;飞播造林中的单因子群落生态阈值不仅决定于地面鼠的总密度,而且还决定于群落各组分的构成,尤其是松鼠和田鼠的种群密度。秦巴山地和桥山天然次生林区林木被害死亡率预测值小于常规造林的最大允许损失率,其余林区林木被害死亡率的预测值超过了常规造林的最大允许损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群落结构 群落管理 允许损失率 生态阈值
下载PDF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鼠害类型、现状和防治策略 被引量:25
12
作者 周立志 李迪强 +1 位作者 王秀磊 马强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87-96,共10页
通过座谈、访问和实地考察等形式 ,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鼠害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对鼠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鼠害治理的原则和方法。三江源地区共分布有啮齿动物 31种 ,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黑唇鼠兔和高原鼢... 通过座谈、访问和实地考察等形式 ,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鼠害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对鼠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鼠害治理的原则和方法。三江源地区共分布有啮齿动物 31种 ,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黑唇鼠兔和高原鼢鼠 ;三江源地区鼠害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 ,其次与全球气温变化、天敌的减少、不当灭鼠方式等因素有关。采取以生态防治为主的生态管理措施是进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鼠害治理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自然保护区 鼠害类型 治理对策 生态管理
下载PDF
盘坡地区草场鼠害的综合治理 被引量:23
13
作者 景增春 樊乃昌 +1 位作者 周文扬 边疆晖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2-38,共7页
为探索在高寒草甸草场上实现对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长期、稳定、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产力的提高,于1986—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所在的门源县风匣口地区严重退化的矮嵩草草甸牧场上开展了化学灭... 为探索在高寒草甸草场上实现对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长期、稳定、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产力的提高,于1986—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所在的门源县风匣口地区严重退化的矮嵩草草甸牧场上开展了化学灭鼠、补播牧草、围栏封育、控制放牧、化学灭杂及残鼠控制等一系列试验研究,并在盘坡地区800ha草场范围内实施上述综合治理措施。经过两年的观察,综合防治区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青藏高原草场鼠害的综合治理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草场 鼠害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典型草原鼠类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利清 杨玉平 +2 位作者 董维惠 解永凤 张福顺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81,共7页
2007~2011年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示范区(东乌珠穆沁旗恩和宝力格苏木)和对照区(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力格苏木),对鼠类数量变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对照区鼠类群落鼠种数多于示范区;对照区不同年份占群落捕获量比例较大的鼠种不同,而示... 2007~2011年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示范区(东乌珠穆沁旗恩和宝力格苏木)和对照区(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力格苏木),对鼠类数量变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对照区鼠类群落鼠种数多于示范区;对照区不同年份占群落捕获量比例较大的鼠种不同,而示范区大部分年份占群落捕获量比例较大的鼠种为黑线毛足鼠;对照区易形成危害的布氏田鼠数量2007年较高的时候,示范区相对低,仅在2007年9月出现,且该月布氏田鼠和黑线毛足鼠数量较为接近;对照区优势鼠种为布氏田鼠,示范区优势鼠种为黑线毛足鼠和长爪沙鼠;对照区短耳仓鼠和草原鼠兔呈极显著正相关,示范区布氏田鼠与五趾跳鼠呈极显著正相关;对照区5年中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各年变化的大小顺序一致,且均与优势度指数各年变化的大小顺序相反,而示范区5年中多样性指数分别与均匀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各年变化的大小顺序不一致,且仅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各年变化的大小顺序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综合技术治理 鼠类群落
下载PDF
家畜放牧对草地啮齿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5
作者 苏军虎 南志标 纪维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6-148,共13页
本文综述了截止2015年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家畜放牧对啮齿动物的影响。放牧家畜的践踏和排泄物等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影响了啮齿类空间利用等,家畜采食影响了啮齿类食物资源及其丰度,采食还引起植物营养成分改变及次生防御化合物的产生,... 本文综述了截止2015年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家畜放牧对啮齿动物的影响。放牧家畜的践踏和排泄物等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影响了啮齿类空间利用等,家畜采食影响了啮齿类食物资源及其丰度,采食还引起植物营养成分改变及次生防御化合物的产生,而植被高度变化导致了啮齿动物捕食风险的增加和生活史策略的改变。这些方面的影响与综合作用改变了啮齿动物的微栖息环境、分布、食性,以及领域、采食和挖掘等行为,繁殖和生活史特征;影响了啮齿动物的种群结构、种群数量消长及其调节过程;改变了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种间相互作用,引起其群落演替。在综述上述各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放牧对啮齿动物影响的作用途径及其方式,放牧条件下草-畜-鼠耦合机制,不同放牧制度对啮齿动物的影响以及整合现代学科发展的相关探索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啮齿动物 影响机制 进展
下载PDF
以防鼠设施为主的综合防制城市家鼠试验 被引量:7
16
作者 易建荣 林锦炎 +5 位作者 麦振全 黄浩泉 雷德金 庄敏 胡永成 阴伟雄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索省力、省药、简单、易操作的灭鼠达标巩固措施。方法:比较以防鼠设施为主,通过鼠情咨询,结合定时、定量投放灭鼠药,与经常性投放灭鼠药和突击灭鼠方法的巩固效果。结果:试验区与对照区鼠密度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且从19... 目的:探索省力、省药、简单、易操作的灭鼠达标巩固措施。方法:比较以防鼠设施为主,通过鼠情咨询,结合定时、定量投放灭鼠药,与经常性投放灭鼠药和突击灭鼠方法的巩固效果。结果:试验区与对照区鼠密度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且从1996年初至1997年底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3%)以下,但试验区投入的劳力、药物和工作时间均较对照区的少,且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以防鼠设施为主的方法可节省劳力,且经济、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鼠 巩固措施 综合治理
下载PDF
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试验──Ⅰ.主要结果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镜辉 岳木生 +13 位作者 刘起勇 李健 王谷生 刘文 肖尊清 郑连光 孙援越 汪波 刘建新 吴桂月 王美云 周翠贞 倪明延 汪诚信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的措施。方法:比较综合防制与单纯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从1996年5月至今维持在国家规定标准(3%)以下;药物区除投药后1~2个月内鼠... 目的:探讨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城镇居民区家鼠的措施。方法:比较综合防制与单纯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且从1996年5月至今维持在国家规定标准(3%)以下;药物区除投药后1~2个月内鼠密度暂时下降外,大多数月份均在6%以上,且从未下降到3%以下的国家标准;空白区除试验开始后药物杀灭使鼠密度下降外,从第2个月起一直超过6%,大多数月份在12%~13%。结论:综合防制不仅可以取得与单纯药物相同的甚至更好的灭鼠效果,且可减少或避免药物对环境的污染、人畜误食及二次中毒、灭效维持时间不长、鼠类易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耗费大量人、财、物力等副作用或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居民区 家鼠 生态学方法 综合治理 灭鼠
下载PDF
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多次贮藏 被引量:11
18
作者 肖治术 张知彬 +1 位作者 路纪琪 程瑾瑞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4-99,共6页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多次搬运和贮藏是极为复杂的行为过程 ,既是对自己贮藏物进行管理、防御竞争者盗食的一种策略 ,也是盗食其它个体贮藏物的一种食物利用方式。此外 ,啮齿动物多次贮藏种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植物种子的多阶段扩散过程 ,因...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多次搬运和贮藏是极为复杂的行为过程 ,既是对自己贮藏物进行管理、防御竞争者盗食的一种策略 ,也是盗食其它个体贮藏物的一种食物利用方式。此外 ,啮齿动物多次贮藏种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植物种子的多阶段扩散过程 ,因而对植物更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多次贮藏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多次贮藏种子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种子多次贮藏 贮藏物管理 盗食 种子扩散 植物更新
下载PDF
2000年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1
19
作者 施大钊 钟文勤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8-252,共5页
20 0 0年我国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分别发生不同程度的草原鼠害 ,经济损失巨大。对鼠害发生区的草原以及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造成严重破坏。草原鼠灾发生的主要特点是 :害鼠以小型群居鼠类或地下生活的鼠种为主。草原害鼠... 20 0 0年我国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分别发生不同程度的草原鼠害 ,经济损失巨大。对鼠害发生区的草原以及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造成严重破坏。草原鼠灾发生的主要特点是 :害鼠以小型群居鼠类或地下生活的鼠种为主。草原害鼠加剧了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进程。过度或不合理放牧是鼠灾“爆发”的诱发成因。本文提出防治鼠害发生的对策 :建立健全鼠灾预警系统 ;推广综合防治示范区 ;讲究合理用药与用药安全 ;加强对牧工的培训 ,合理安排草场载畜量 ;统筹安排畜牧、环境保护与卫生部门的经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草原 鼠害 成灾原因 防治对策 2000年
下载PDF
布氏田鼠鼠害生态治理方法的设计及其应用 被引量:26
20
作者 钟文勤 周庆强 +4 位作者 王广和 孙崇潞 周丕义 刘文智 贾永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4-212,共9页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草场的主要害鼠。根据作者对该鼠栖息地选择特征及其为患形成原因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地围栏育草区的危害现,状从生态系统原理,提出以协同调整鼠害草场中主要成员(草-畜-鼠)生态经济结构关...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草场的主要害鼠。根据作者对该鼠栖息地选择特征及其为患形成原因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地围栏育草区的危害现,状从生态系统原理,提出以协同调整鼠害草场中主要成员(草-畜-鼠)生态经济结构关系为主的治理策略。并从优化围栏管理和轮牧途径组建了协调育草和治鼠的生态工程方法。1987—1989年经352公顷鼠害草场中应用的结果表明,在免除化学防治的条件下,此法不仅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布氏田鼠鼠害,而且能从复壮鼠害草场植被的整体目标上获得综合的生态经济效益,三年投入与产出比达1:7。即使在该鼠种群数量趋于增长且气候干旱的年份,其生态效应仍相当明显。如1987年治理区比对照区增产39.61%,布氏田鼠密度亦相应下降78.16%。在实现多层次(生产者—消费者)的协同调整、有效发挥自然结构因子的综合控害功能以及提高草场整体的生态经济效益方面,显示了目前其他防治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田鼠 鼠害 生态 治理 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