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of the lithosphere from joint inversion in wester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2
1
作者 Wen Shi Shi Chen Jiancheng Han 《Earthquake Science》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The western China lies in the convergence zone between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It is an ideal place to study the lithosphere dynam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s on the continental Earth.The lithospheric strength is a ... The western China lies in the convergence zone between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It is an ideal place to study the lithosphere dynamics and tectonic evolutions on the continental Earth.The lithospheric strength is a key factor in controlling the lithosphere dynamics and deformations.The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T_(e))of the lithosphere can be used to address the lithospheric strength.Previous researchers only used one of the admittance or coherence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T_(e) in the western China.Moreover,most of them ignored the internal loads of the lithosphere during the T_(e) calculation,which can produce large biases in the T_(e) estimations.To provide more reliable T_(e) estimations,we used a new joint inversion method that integrated both admittance and coherence techniques to compute the T_(e) in this study,with the WGM2012 gravity data,the ETOPO1 topographic data,and the Moho depths from the CRUST1.0 model.The internal loads are considered and investigated using the load ratio(F).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 can yield reliable T_(e) and F valu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_(e) and F distributions,we suggest(1)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could be the front edge of the plate collision of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2)the southern and part of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have a strong lithospheric mantle related to the rigid underthrusting Indian plate;(3)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y be experiencing the delamination of lithosphere and upwelling of asthen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joint inversion western China gravity anomaly lithospheric strength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admittance analysis of lithospheric elastic thickness over the Louisville Ridge 被引量:1
2
作者 Minzhang Hu Hui Li +2 位作者 Chongyang Shen Lelin Xing Hongtao Hao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6年第2期117-125,共9页
Using bathymetry and altimetric gravity anomalies, a 1°×9 1° lithospheric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Te) model over the Louisville Ridge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is calculated using the moving window... Using bathymetry and altimetric gravity anomalies, a 1°×9 1° lithospheric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Te) model over the Louisville Ridge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is calculated using the moving window admittance technique. For comparison, three bathymetry models are used: 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s of the oceans, SIO V15.1,and BAT_VGG. The results show that BAT_VGG is more suitable for calculating T e than the other two models. T e along the Louisville Ridge was re-evaluated. The southeast of the ridge has a medium Te of 10–20 km, while Te increases dramatically seaward of the Tonga-Kermadec trench as a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Pacific and IndoAustralian pl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admittance analysis lithospheric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BATHYMETRY Gravity Louisville Ridge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岩石圈力学强度的贝叶斯估计
3
作者 潘宇航 陈石 +3 位作者 侍文 孙玉军 李永波 董冬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0-2231,共12页
本文基于复合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重力导纳和相关函数联合反演方法,结合贝叶斯统计推理确定最优的岩石圈挠曲参数模型,获取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载荷比F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确定性估计... 本文基于复合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重力导纳和相关函数联合反演方法,结合贝叶斯统计推理确定最优的岩石圈挠曲参数模型,获取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载荷比F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确定性估计.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各个构造单元的差异性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并利用热-流变结构等资料,给出了构造运动可能的深部动力源.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F呈现大面积低值分布,说明其现今岩石圈挠曲状态主要与地表载荷加载相关.此外,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存在显著差异,其力学强度差异与青藏高原向东挤出变形、热结构状态有一定对应关系.本文结果可为定量化研究青藏高原动力学问题提供有效的地球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岩石圈挠曲 有效弹性厚度 载荷比 贝叶斯估计
下载PDF
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赵俐红 姜效典 +1 位作者 金煜 金翔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中国西部是地球上陆地隆升最显著的地区 ,有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规模巨大的左行走滑位移的阿尔金断裂系和中亚地区最大的板块内部造山带———天山褶皱造山带 .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会聚带 ,本区是研究岩石... 中国西部是地球上陆地隆升最显著的地区 ,有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规模巨大的左行走滑位移的阿尔金断裂系和中亚地区最大的板块内部造山带———天山褶皱造山带 .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会聚带 ,本区是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的有利场所 .主要运用重力资料和地形资料来研究中国西部地区显著上地壳结构和其上地幔变形之间的关系 .依据岩石圈流变学的理论 ,在空间域采用垂直和水平受力的多个变刚度的三维有限差分方法来计算弹性板的有效弹性厚度 .模拟结果显示中国西部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从 6~ 10km的造山带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变到大于 6 0km的古陆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 .青藏高原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平均为 30km ,塔里木盆地的有效弹性厚度为 4 0~ 5 0km ,南、北天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别为 10~ 15km和 30km左右 ,阿尔金断裂在东经 90°以西部分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要小于 90°以东部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弹性板 有效弹性厚度 流变学 中国西部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综述 被引量:25
5
作者 付永涛 李继亮 +3 位作者 周辉 王义天 吴运高 吴峻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是表示岩石圈抵抗挠曲变形能力的参数。通过计算该参数,可以获得不同地区、不同构造省的岩石圈挠曲强度,并可以进行区域的比较。本文详细地介绍了T_e的计算方法、研究模型和控制因素。由于T_e与岩石圈热结...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是表示岩石圈抵抗挠曲变形能力的参数。通过计算该参数,可以获得不同地区、不同构造省的岩石圈挠曲强度,并可以进行区域的比较。本文详细地介绍了T_e的计算方法、研究模型和控制因素。由于T_e与岩石圈热结构、流变结构、力学结构紧密相关,T_e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岩石圈强度的定量认识,而且可以获取岩石圈热结构、力学结构空间变化的信息,以及对地幔对流等动力学问题做出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热结构 力学结构 大陆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胡敏章 李建成 +3 位作者 李辉 徐新禹 申重阳 邢乐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2-555,共14页
本文引入滑动窗口导纳技术(MWAT),计算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首先,基于SIO V15.1海底地形模型,模拟研究了MWAT法计算Te的精度,表明当Te〈5km时,误差在±1km以内,当Te≥5km时,相对误差在10%以内.分别采用GEBCO、SIO ... 本文引入滑动窗口导纳技术(MWAT),计算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首先,基于SIO V15.1海底地形模型,模拟研究了MWAT法计算Te的精度,表明当Te〈5km时,误差在±1km以内,当Te≥5km时,相对误差在10%以内.分别采用GEBCO、SIO V15.1和BAT_VGG海底地形模型,构建了西北太平洋Te,通过对获得的洋壳密度参数和实测导纳与模型导纳之差的均方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AT_VGG模型更适用于Te计算.西北太平洋Te均值为13.2km,标准差为6.9km,以板块冷却模型为参考,主要分布在150℃~450℃等温线深度范围内.白垩纪和侏罗纪时期岩石圈Te分布在150℃~300℃等温线深度范围内,且未随海山加载时岩石圈年龄增大而增大,说明海山加载时岩石圈年龄不是影响其强度的唯一因素.南太平洋超级海隆活动,以及研究区域广泛存在的断裂带构造,都曾对本区域岩石圈演化产生过重要影响,可能是本地区岩石圈Te较小的构造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挠曲均衡模型 海底地形 重力异常 三维导纳分析
下载PDF
济阳坳陷济阳运动的动力学成因试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史卜庆 郑凤云 +2 位作者 顾勤 周瑶琪 吴智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56-363,共8页
济阳运动是济阳坳陷新生代发展演化过程中一次极为重要的构造变动,具有区域性、块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济阳运动的形成是深部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在近地表构造的反映。在沙四段沉积末期随岩石圈之下的热异常逐渐加大,岩石圈热结构发生变化... 济阳运动是济阳坳陷新生代发展演化过程中一次极为重要的构造变动,具有区域性、块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济阳运动的形成是深部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在近地表构造的反映。在沙四段沉积末期随岩石圈之下的热异常逐渐加大,岩石圈热结构发生变化,有效弹性厚度逐渐降低,模拟结果认为降低幅度可达8km,岩石圈的变形机制由弹性变形向塑性蠕变转变,这一转变导致的盆地地形变化响应可能是济阳运动形成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运动 济阳坳陷 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变形机制 动力学成因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敏章 金涛勇 +3 位作者 郝洪涛 李忠亚 王嘉沛 张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9-987,共19页
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基于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和SIO V15.1地形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0~100 km,四川盆地和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最大,达50~100... 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基于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和SIO V15.1地形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0~100 km,四川盆地和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最大,达50~100 km;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川滇菱形块体大部、滇西等地区岩石圈强度弱,有效弹性厚度一般小于15 km;羌塘块体东部的玉树—德格附近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于40 km;滇南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10~30 km,大于云南北部地区.研究区域有效弹性厚度分布特征与岩石圈结构关系密切.四川盆地、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内部结构稳定,因而岩石圈强度大.川滇菱形块体等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小的地区与壳内低速、低阻/高导层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推测壳内岩石的部分熔融软化可能是造成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强度较弱的重要原因.羌塘块体东部的局部高力学强度岩石圈则可能是高原形成过程中的残留克拉通.根据本文计算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特征,结合地震学、大地电磁等研究成果,认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缘挤出后受四川盆地等阻挡,造成下地壳软弱物质在理塘—稻城—丽江一带堆积,少部分物质可能穿过鲜水河断裂带的康定—道孚地区向北运动,但大部分物质向南运动,在受到滇南块体阻挡后一支流向西南的腾冲方向,另一支流向东南的攀枝花—东川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下载PDF
大洋和大陆边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研究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付永涛 李安春 秦蕴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9-75,共7页
大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在 (45 0± 15 0 )℃等温面内 ,并且随着加载时岩石圈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大洋岩石圈的挠曲刚度强烈地依赖岩石圈的热结构。一些海隆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降低 ,可能是岩石圈经历过热活化 ,岩石... 大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在 (45 0± 15 0 )℃等温面内 ,并且随着加载时岩石圈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大洋岩石圈的挠曲刚度强烈地依赖岩石圈的热结构。一些海隆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降低 ,可能是岩石圈经历过热活化 ,岩石圈热年龄降低的结果。大西洋一些群岛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小于理论值 ,则反映了岩石圈结构的不同。在海沟 ,板块的挠曲也是影响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因素 ,它降低了岩石圈的强度。在被动大陆边缘海陆岩石圈交界处 ,向陆的方向 ,岩石圈弹性厚度比同年龄的大陆或大洋岩石圈的小 ,表明强度明显降低 ;向大洋方向 ,岩石圈的弹性厚度与正常的大洋岩石圈弹性厚度吻合。在活动大陆边缘的挠曲前陆盆地和造山带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变化较大 ,部分地区受先前的岩石圈低强度影响 ,而表现出岩石圈强度的弱化。同时 ,这种方法还广泛地用于大洋中脊岩浆侵位、地幔流动、南太平洋超级海隆的动力学机制、大陆边缘的变形和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挠曲刚度 大洋 大陆边缘 变形 动力学机制 流变结构 力学性质
下载PDF
曾母盆地西部岩石圈特性与有效弹性厚度:来自构造模拟的约束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洁冰 周祖翼 +2 位作者 吴能友 钟广法 王嘹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7-384,共8页
曾母盆地是南海南部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保留了南海新生代共轭边缘演化历史以及性质的重要信息。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是了解大陆地壳张裂时岩石圈强度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选取曾母盆地西部的三条典型地震剖面,在构造解释的基础上,... 曾母盆地是南海南部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保留了南海新生代共轭边缘演化历史以及性质的重要信息。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是了解大陆地壳张裂时岩石圈强度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选取曾母盆地西部的三条典型地震剖面,在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按照挠曲均衡原理,通过对三条剖面的反演模拟,对Te进行了敏感性测试。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梁模型对三条剖面进行了正演模拟,来模拟盆地的形态以及主要地层单元的展布。模拟结果与实测剖面的对比表明,Te值取3~5km较为合理,盆地西部的脆性/韧性地壳转换深度为15km。正演和反演模拟中的拉张因子β具有不同的构造含义,正演模拟拉张因子β代表了脆性上地壳的拉伸程度,反演模拟的拉张因子则表示整个岩石圈的拉张作用,拉张因子同时呈向北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母盆地 有效弹性厚度 岩石圈 构造模拟
下载PDF
2015年尼泊尔M_S8.1地震的地壳重力均衡背景与地表形变响应特征 被引量:21
11
作者 付广裕 高尚华 +2 位作者 张国庆 佘雅文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00-1908,共9页
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地壳均衡背景及其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的印度板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9km,加载主要来自地幔;地震以北的拉萨地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2km,加载主... 对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地壳均衡背景及其引起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的印度板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9km,加载主要来自地幔;地震以北的拉萨地块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2km,加载主要来自地表.(2)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以南地区的地壳均衡异常大约为-100mGal(10-5 m·s-2),但其北部的地壳均衡异常则为300~400mGal,尼泊尔MS8.1地震发生在地壳均衡负异常向正异常过渡的高梯度带上.(3)尼泊尔MS8.1地震使震中周围地区的地壳整体向南运动,最大水平位移超过1.5m,分布在震中东南.震中以北的同震垂向位移总体为负值,最大下降幅度超过0.5m,同震重力变化总体为正值,最大超过60μGal(10-8 m·s-2);震中以南的垂向位移总体为正值,最大升幅超过0.7m,同震重力变化总体为负值,最大降幅超过-120μGal.(4)尼泊尔MS8.1地震使"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产生沉降,最大同震降幅超过120mm,震后松弛效应将使"世界屋脊"持续缓慢下降.该强震使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降低了2~3mm,有可能被GPS、InSAR等现代大地测量工具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EGM2008重力场模型 球体位错理论 喜马拉雅山脉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与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18
12
作者 胡敏章 郝洪涛 +12 位作者 韩宇飞 赵云峰 刘金钊 郑兵 张新林 张毅 李忠亚 王嘉沛 汪健 尹鹏 吴云龙 韦进 吴桂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35-3149,共15页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T_(e)为0~100 km,横向差异明显,且与块体构造关系密切.巴颜喀拉块体以北的柴达木块体T_(e)值高达50~80 km,以南的羌塘块体大部分区域的T_(e)大于20 km,五道梁以南出现局部大于30 km的高值区,玉树—德格地区出现局部大于40 km的高值区.巴颜喀拉块体T_(e)为0~20 km,较其南北块体明显偏小,更易于发生形变,从而在南北“夹持”下发生物质东向运动,是青藏高原中部物质东流的主要区域.地震易发生在岩石圈强弱变化的过渡地带(T_(e)变化梯度带),以及T_(e)较小区域的断裂带上.本次地震即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T_(e)低值区,震中附近有效弹性厚度约为15 km.震前流动重力变化分析表明,2015年以来3~5年的累积重力变化自西向东呈负-正-负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大致以震中为界形成了垂直于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主要反映了震前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过程中出现的深部构造运动态势.2018年以来的重力变化主要呈围绕震中形成西正-东负的弱区域性变化特征,显示震中地区已处于高应力应变的“固化”状态,地震即发生在重力变化零值线拐弯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 重力均衡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重力场变化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重力场和岩石层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石 徐伟民 +2 位作者 石磊 卢红艳 郭凤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2-703,1,共12页
继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2013年4月20日又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属龙门山断裂带.根据最新的重力和地形资料,采用岩石层弹性板模型,计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二维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并从岩石层的力... 继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2013年4月20日又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属龙门山断裂带.根据最新的重力和地形资料,采用岩石层弹性板模型,计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二维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并从岩石层的力学特征分析了穿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的重力剖面特征;结合以往在该地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岩石层的力学变形问题.结果表明,以龙门山为界,四川盆地所在的扬子板块弹性厚度为33(±4)km,龙门山西北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弹性厚度为13(±4)km,两侧岩石层存在明显的力学强度差异.包括两次地震震中范围的龙门山断裂带南部区域的有效弹性厚度值小于北部地区,说明该区域的岩石层更容易发生变形,可以解释在构造上具备强震发生的岩石层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 重力异常 龙门山断裂
下载PDF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重力均衡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光亮 申重阳 +3 位作者 黎哲君 王嘉沛 谈洪波 赵炳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56-968,共13页
基于SIO(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最新全球重力和高程模型,计算了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荷载比.结合大地热流、地震速度结构、地震活动和断裂构造分布等,分析了地壳均... 基于SIO(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最新全球重力和高程模型,计算了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荷载比.结合大地热流、地震速度结构、地震活动和断裂构造分布等,分析了地壳均衡状态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地质构造单元间的差异及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布格重力变化范围约为-500~0 mGal(1 mGal=10-5 m·s^-2,下同),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区域形成弧形重力梯度带,近年来的中强地震活动频发于该梯度带不同部位,应与其应力依次释放有关;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其变化范围约为-80^+100 mGal,且大部分区域处于±20 mGal以内的被认为处于重力均衡的状态,重力非均衡(正或负)多出现于块体边界带附近,地震多发生在靠近块体边界的均衡重力异常(正或负,主要为正)区域内;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为10~65 km,不同构造单元之间Te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较低的T e值出现在龙门山构造带附近,T e值为20 km左右,岩石圈荷载加载比为0.5~0.8,表明现今的岩石圈挠曲状态主要由莫霍面加载形成.进一步分析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部挤压增生与横向流动同时发生,是造成该区域地震发生与重力均衡异常高值重合、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大地热流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本文获得的地壳均衡特征及岩石圈有效弹性强度结果,加深了对巴颜喀拉东部及邻区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均衡重力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布格重力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袁炳强 Yvette H.Poudjom Djomani +1 位作者 程顺有 陆关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9-272,共4页
大陆范围内Te值有很大的范围 ,不同构造单元有不同的Te值。Te值的大小与岩石圈的热结构 (热年龄 )、壳幔耦合等因素有关。同时Te值和地壳厚度、地表有关矿产的分布。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计算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关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地质理解 被引量:13
16
作者 付永涛 范守志 施小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5-593,共9页
简要回顾了岩石圈均衡理论的发展及岩石圈区域均衡和挠曲理论在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中起的作用,阐述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和特征。强调Te的研究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紧密结合,即通过岩石圈挠曲理论和区域均衡原理,对地形和重力... 简要回顾了岩石圈均衡理论的发展及岩石圈区域均衡和挠曲理论在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中起的作用,阐述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和特征。强调Te的研究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紧密结合,即通过岩石圈挠曲理论和区域均衡原理,对地形和重力资料进行谱分析计算,来获取岩石圈的物理性质信息。计算的Te(和相应的挠曲刚度)是岩石圈等效的强度,与爆破地震、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观测到的岩石圈和地壳厚度不同,它们之间只有通过岩石圈的屈服刚度包络面(YSE)才能比较。大洋和大陆岩石圈YSE的理论计算,表明Te值显著小于地震学的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尤其对于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热年龄和应变率均可显著影响岩石圈的强度。本文还以滇西为实例介绍了对相干值曲线计算的新认识和当前岩石圈Te研究的最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屈服刚度包络面 区域均衡 谱相干法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6
17
作者 焦述强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2,共5页
介绍了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及研究状况,并对其动力学意义作了探讨。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不仅受板块热结构(热年龄)的控制,同样也受壳幔边界性质(拆离或耦合)、力学地壳厚度及其与地幔厚度比等因素控制。Te反映了地形、... 介绍了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概念及研究状况,并对其动力学意义作了探讨。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不仅受板块热结构(热年龄)的控制,同样也受壳幔边界性质(拆离或耦合)、力学地壳厚度及其与地幔厚度比等因素控制。Te反映了地形、板块边界力及岩石圈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有效弹性厚度 壳幔拆离 动力学 热结构 板块边界力
下载PDF
利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中国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亭 傅容珊 黄金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77-1886,共10页
本文用数值实验方法验证了,在Moho地形导纳法(MDDF)中使用先由重力数据反演的Moho面相对起伏数据,能较传统的重力地形导纳法获得更高的反演精度.之后作者应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获得了精度较高的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本文用数值实验方法验证了,在Moho地形导纳法(MDDF)中使用先由重力数据反演的Moho面相对起伏数据,能较传统的重力地形导纳法获得更高的反演精度.之后作者应用Moho地形导纳法(MDDF)反演获得了精度较高的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结果显示:(1)中国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从东向西大体上呈阶梯状上升;(2)Te与岩石圈地震-热厚度、地表热流、上地幔顶部的地震波速度等数据密切相关;(3)在中国中东部,Te较低的区域以及Te的高低值转换带对应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但在西部,Te与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弹性厚度 岩石圈 Moho面起伏 反演精度
下载PDF
卡罗琳板块及其附近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安 付永涛 李安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80-3290,共11页
本文利用卡罗琳板块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海水深度数据,结合滑动窗口导纳技术(MWAT),计算了该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本文使用Multitaper(多窗谱)方法对功率谱密度进行估计,基于实际的海底地形,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 本文利用卡罗琳板块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海水深度数据,结合滑动窗口导纳技术(MWAT),计算了该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本文使用Multitaper(多窗谱)方法对功率谱密度进行估计,基于实际的海底地形,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MWAT方法较真值的改正,MWAT方法计算的结果偏小20%左右.研究结果显示卡罗琳板块及其附近地区的Te变化范围为1-34km.研究区域包括了海山、海底高原、俯冲带、扩张洋脊等多种构造,对它们的岩石圈强度的研究为认识西太平洋地区岩石圈的构造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Te与加载时的岩石圈年龄、地表热流相关.Te与海底地壳年龄之间的关系显示Te主要位于板块冷却模型的450℃的等温线深度以上.西太平洋的Magellan海山和Marcus-Wake Guyots(MWG)地区的Te主要分布在加载形成时板块冷却模型的200℃的等温线深度附近,较低的等温线可能受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研究区域内海洋地壳的热流与Te之间存在一定的反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弹性厚度 挠曲 卡罗琳板块 岩石圈 滑动窗口导纳技术
下载PDF
大陆弹性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对岩石层形变和大地水准面的动力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熊熊 许厚泽 +1 位作者 徐建桥 傅容珊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4期1-10,共10页
用岩石层—地幔力学、热学耦合模型,以俯冲带为例,研究大陆岩石层不同的有效弹性厚度对岩石层形变和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动力影响。数值结果显示大陆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的作用象一低通滤波器,它抑制岩石层形变和大地水准面起伏的高频分... 用岩石层—地幔力学、热学耦合模型,以俯冲带为例,研究大陆岩石层不同的有效弹性厚度对岩石层形变和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动力影响。数值结果显示大陆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的作用象一低通滤波器,它抑制岩石层形变和大地水准面起伏的高频分量。随着有效弹性厚度的增加,岩石层的形变和大地水准面起伏不仅幅度减小,其形状变化也被平滑。模拟结果表明,在进行大陆岩石层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中,只有充分考虑大陆弹性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的动力影响,才能更客观地描述研究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岩石层 厚度 岩石层形变 大地水准面 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