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新品种川农16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郑有良 兰秀锦 +4 位作者 魏育明 周永红 刘登才 杨俊良 颜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194-197,共4页
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创制的新材料 87- 4 2 9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川育 12为亲本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川农 16 ,在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平均增产 14 2 %、14 0 %和 12 7%。结果... 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创制的新材料 87- 4 2 9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川育 12为亲本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川农 16 ,在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平均增产 14 2 %、14 0 %和 12 7%。结果分析表明 ,川农 16的丰产性、稳产性、穗容量和成穗率均属四川小麦育种的新突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性状 小麦 育种 品种 穗数型 成穗率 川农16品种
下载PDF
水稻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的QTL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孙佩 才宏伟 卫晓轶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5,共4页
为了探明水稻分蘖数的基因定位,以来自云南的地方品种Ch5—10(母本、水稻、偏籼性)和Ch6-11(父本、陆稻、偏粳性)为亲本,利用由SSD方法得到的RIL9群体构建连锁图谱,进行水稻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的QTL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和... 为了探明水稻分蘖数的基因定位,以来自云南的地方品种Ch5—10(母本、水稻、偏籼性)和Ch6-11(父本、陆稻、偏粳性)为亲本,利用由SSD方法得到的RIL9群体构建连锁图谱,进行水稻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的QTL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和2010年其检测到9个QTLs(P〈0.01),分别位于第5、6、9、10染色体上。各位点贡献率为9%~18%。其中qMTN-6为主效QTL,可以在2个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稳定表达,贡献率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陆稻 最高分蘖数 有效分蘖数 QTL分析
下载PDF
每穴插秧苗数不同对松辽122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3
作者 包红霞 耿文良 《北方水稻》 CAS 2020年第6期13-16,共4页
以水稻新品种松辽122为试验材料,每穴插秧苗数为1~7苗,随机区组,3次重复,试验田酸碱度pH值6.5,中等肥力,施纯氮(N)肥量18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松辽122产量随着穴插秧苗数的增加而提高,但这一升高趋势从处理4以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处... 以水稻新品种松辽122为试验材料,每穴插秧苗数为1~7苗,随机区组,3次重复,试验田酸碱度pH值6.5,中等肥力,施纯氮(N)肥量18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松辽122产量随着穴插秧苗数的增加而提高,但这一升高趋势从处理4以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处理1到处理4的产量增幅较大,达24.2%,而从处理4到处理7的产量增幅变小,仅为8.4%;产量与有效穗数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r=0.99**,其他三个因素(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成穗率随穴插秧苗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通过本研究得出,每穴插3~4苗最为合理,每株秧苗的有效分蘖数量和有效穗数适宜,主要是在主茎上进行一次分蘖,而且分蘖也较早,穗粒结构合理,成穗率较高,能获得最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122 每穴插秧苗数 产量 有效穗数 成穗率 有效分蘖
下载PDF
施磷水平与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娄梦玉 薛华龙 +6 位作者 郭彬彬 汪江涛 昝志曼 马超 郭大勇 焦念元 付国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82-1593,共12页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产量、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明确维持冬小麦持续高产的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施磷量,为冬小麦高效磷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了...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产量、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明确维持冬小麦持续高产的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施磷量,为冬小麦高效磷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了连续3年小麦田间试验,试验设P_(2)O_(5)0、90、180和270kg/hm^(2)4个磷水平,分别记为P_(0)、P_(90)、P_(180)、P_(270)处理,研究了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磷素吸收与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磷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处理间均呈P_(270)>P_(180)>P_(90)>P_(0),而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高达9.8-10.2 t/hm^(2),比P处理高17.3%~18.2%(P<0.05),与P处理相比高出4.2%~11.5%,但差异不显著;(2)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冬小麦茎、叶、颖壳及穗轴和籽粒的磷含量处理间多呈P_(270)>P_(180)>P_(90)>P_(0);籽粒磷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水平下籽粒磷积累量最高,为57.0~61.1 g/m^(2);与P相比,P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籽粒磷积累量,提高幅度为27.7%~39.0%;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磷农学利用效率均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与P相比,P_(180)、P_(270)水平下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40.0%~41.1%和35.3%~36.1%、62.1%~64.7%和58.6%~62.8%,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施磷水平呈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磷水平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年施PO194.2~197.4 kg/hm^(2)时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25.5~25.8 mg/kg,产量最高为9752~10349 kg/hm^(2)。[结论]适宜的施磷量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和成穗数,提高茎、叶、颖壳及穗轴的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量及向籽粒的转移,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在供试区域,获得冬小麦最高产量的施PO量为194.2~197.4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5.5~25.8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磷水平 有效分蘖 籽粒含磷量 茎叶含磷量 土壤有效磷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烯效唑浸种对甘蔗分蘖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范业赓 陈荣发 +6 位作者 周慧文 闫海锋 翁梦苓 丘立杭 黄杏 周忠凤 吴建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16-22,共7页
【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 【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6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新植蔗SPAD值分别比CK增加20.5%、21.1%、27.2%,差异极显著,分蘖率分别比CK增加48.96%、119.74%和169.90%,差异极显著;4个处理中,以2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有效茎数和产量最高,其中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59640条/hm^2和102.22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32%和8.48%,宿根蔗的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72894条/hm^2和105.56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12.45%和16.05%。新植和宿根蔗的蔗糖分并不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论】用20 mg/L烯效唑浸种,可有效提高新植蔗苗期+1叶的SPAD值,可提高新植蔗的分蘖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产量,提高宿根蔗的发株率和产量,说明烯效唑浸种浓度不宜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浸种 分蘖率 发株率 有效茎数 产量 甘蔗蔗糖分
下载PDF
水稻突变体W33高位分蘖特性利用价值研究
6
作者 霍川 王世全 +1 位作者 沈俊宏 曾洪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30期7-12,共6页
为探讨水稻突变体材料W33高位分蘖特性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以野生型水稻恢复系R818及其高节位分蘖突变体W33为试验材料,用盆栽试验研究R818和W33的植株、分蘖和穗部性状差异,用大田栽培控制性试验比较R818和W33分蘖、产量构成性状... 为探讨水稻突变体材料W33高位分蘖特性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以野生型水稻恢复系R818及其高节位分蘖突变体W33为试验材料,用盆栽试验研究R818和W33的植株、分蘖和穗部性状差异,用大田栽培控制性试验比较R818和W33分蘖、产量构成性状及子粒产量差异,测得参试材料各性状数据。结果表明,生长前期W33和R818株高、主茎叶均长无明显差异,中后期二者株高、主茎叶均长渐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W33单株平均分蘖数是R818的7.5~8.8倍,平均有效穗数是R818的8.6倍,分蘖平均成穗率与R818相当,但单穗穗长、枝梗数和着粒数明显低于R818,而千粒重与R818无明显差异;W33和R818单株籽粒产量均随密度增大而降低,并以最低密度条件下最高,最高密度条件下最低;尽管W33单穗产量明显低于R818,但在相同栽插密度条件下,W33和R818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F=3.7868<F0.05,1,4);在一定密度范围内,W33能充分发挥其旺盛的分蘖力和较高的成穗率优势,以弥补单穗产量较低的缺陷,其群体产量最终达到与R818相当的水平。说明W33旺盛的分蘖力和较高的分蘖成穗率特性在水稻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分蘖特性 分蘖数 有效穗数 利用价值
下载PDF
武育粳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蒋国民 潘国璋 +5 位作者 吴德生 卞悦 庄细跃 胡国强 潘浩坤 庄兆林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31-36,共6页
1990~1991年在金坛县尧塘镇下庄村对单季晚粳武育粳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两年实收单产分别为10 237.5kg·ha^(-1)和10 707.0kg·ha^(-1),较大面积单产分别高34.88%和34.19%。该示范方在主要技术环节上实现了4个转变... 1990~1991年在金坛县尧塘镇下庄村对单季晚粳武育粳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两年实收单产分别为10 237.5kg·ha^(-1)和10 707.0kg·ha^(-1),较大面积单产分别高34.88%和34.19%。该示范方在主要技术环节上实现了4个转变:(1)栽培策略由穗粒并重转变为稳定适宜穗数主攻大穗,使其总颖花量达44 999.55万朵·ha^(-1);(2)由小株方形密植、主茎成穗为主,转变为宽行条栽稀植,以分蘖成穗为主,使成穗率达89.95%;(3)前、中、后期的氮肥施用比例由7.5:1.5:1.0转变为6:1:3,并增施磷、钾肥,N:P_2O_5:K_2O比例为1:0.39:0.46;(4)中期搁田由总茎蘖数超过预期穗数10%左右时一次重搁转变为达预期穗数苗时进行多次轻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施肥 高产 栽培 水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