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fer of the zp3a gene results in changes in egg adhesiveness and buoyancy in transgenic zebrafish
1
作者 Yu-Qing Cao Yong-Xin Wang +5 位作者 Yan Zhao Jia Zhang Xian He Ping Xie Jun Chen Yu-Hua Sun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and spawning habits play key roles in the evolution of endemic East Asian cyprinids.However,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gulation of spawning habit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We rece...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and spawning habits play key roles in the evolution of endemic East Asian cyprinids.However,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gulation of spawning habit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We recently identified zona pellucida(Zp) as the top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 between East Asian cyprinids that produce adhesive and semi-buoyant eggs,suggesting that Zp protein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gulation of egg type.In this work,we generated transgenic zebrafish in which oocyte-specific expression of zp genes from rare minnow(Gobiocypris rarus),an East Asian cyprinid laying adhesive eggs,was driven by a zebrafish zp3.2 gene promoter.We found that the transgenic eggs obtained partial adhesiveness and exhibited alteration in hydration and buoyancy.Abnormal metabolism of vitellogenin(VTG) may contribute to enhanced hydration and/or buoyancy.Our work shows that expression of the exogenous zp3a gene from an adhesiveegg producing fish is sufficient to induce changes in both egg adhesiveness and buoyancy in zebrafish,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zp genes in the regulation of spawning habits.Our results thu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how endemic East Asian cyprinids may have adapted to the Yangtze river-lake system via changes in spawning hab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na pellucida protein ADHESIVE BUOYANCY HYDRATION egg envelope
下载PDF
南方鲶卵巢滤泡细胞和卵膜生成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耀光 谢小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南方鲶的卵巢滤泡细胞源于卵巢基质细胞,从发生到退化分为零散卵泡膜细胞期、单层扁平卵泡膜细胞期、多层扁平卵泡膜细胞期、立方形颗粒细胞期、柱状颗粒细胞期、颗粒细胞分泌期和颗粒细胞退化期。精孔细胞由发育中的滤泡细胞分化形成... 南方鲶的卵巢滤泡细胞源于卵巢基质细胞,从发生到退化分为零散卵泡膜细胞期、单层扁平卵泡膜细胞期、多层扁平卵泡膜细胞期、立方形颗粒细胞期、柱状颗粒细胞期、颗粒细胞分泌期和颗粒细胞退化期。精孔细胞由发育中的滤泡细胞分化形成。初级卵膜源于卵母细胞,次级卵膜由晚期滤泡细胞分泌形成。本文还对滤泡细胞和卵膜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鲶 卵母细胞 滤泡细胞 精孔细胞 卵膜
下载PDF
香鱼成熟卵母细胞过熟进程中卵膜结构变化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汤先念 苗亮 +5 位作者 李明云 安钦 王成义 陈炯 史雨红 陆新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9-1183,共5页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l)俗称留香鱼、海胎鱼,日本人称为鲇鱼,是我国一种小型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已在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地陆续开展了人工养殖。香鱼系裸卵巢,适当成熟卵母细...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l)俗称留香鱼、海胎鱼,日本人称为鲇鱼,是我国一种小型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已在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地陆续开展了人工养殖。香鱼系裸卵巢,适当成熟卵母细胞排入到腹腔中,经历96h后仍能受精孵化,其受精率与孵化率分别还有10.83%和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鱼 成熟卵母细胞 过熟 卵膜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乌苏里白鲑洄游群体性腺发育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培伦 刘伟 王继隆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4-38,共5页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对洄游至黑龙江抚远江段的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nsis)性腺发育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苏里白鲑洄游群体包含生殖群体和非生殖群体两部分,其中生殖群体约占78.01%,非生殖群体占总数的21.99%。乌苏里白鲑雄...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对洄游至黑龙江抚远江段的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nsis)性腺发育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苏里白鲑洄游群体包含生殖群体和非生殖群体两部分,其中生殖群体约占78.01%,非生殖群体占总数的21.99%。乌苏里白鲑雄性非生殖群体精巢发育处于精原细胞向精母细胞分化阶段,内含大量初级精母细胞及少量精原细胞;雄性生殖群体精巢发育处于精子形成阶段,精小囊破裂,大量精子细胞向精子转变,其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雌性非生殖群体卵巢内卵母细胞发育处于第Ⅱ时相及少量处于第Ⅰ、Ⅲ时相,处于第Ⅲ时相的卵母细胞最明显的特征为出现多层油球和单层滤泡细胞;雌性生殖群体卵巢内卵母细胞处于第Ⅳ时相晚期及第Ⅴ时相,营养物质积累基本完成且部分卵母细胞已发育成熟。乌苏里白鲑成熟卵膜分为2层,外层为特殊的蘑菇状凸起结构,厚度约7.8~13.9μm,内层为放射带,厚度为22.8~30.8μm,该卵膜结构有别于其它硬骨鱼类。477尾乌苏里白鲑样本中,雌雄比列为1∶0.95,这一结果历史资料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白鲑 性腺 精巢 卵巢 卵膜
下载PDF
长江南源小头裸裂尻鱼人工繁殖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伟 赵良元 +3 位作者 赵伟华 郭伟杰 乔强龙 刘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3,共6页
小头裸裂尻鱼为我国特有鱼类,仅分布在青藏高原,是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鱼种。2020年6月,以在长江南源当曲海拔4819 m处选取的16尾(2雌14雄)性腺处于V期的小头裸裂尻鱼为研究对象,在海拔4767 m处原位孵化1.1万受精卵。孵化条件为:日节律... 小头裸裂尻鱼为我国特有鱼类,仅分布在青藏高原,是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鱼种。2020年6月,以在长江南源当曲海拔4819 m处选取的16尾(2雌14雄)性腺处于V期的小头裸裂尻鱼为研究对象,在海拔4767 m处原位孵化1.1万受精卵。孵化条件为:日节律众数水温区间为8.3-16.0℃,溶解氧>5 mg/L,pH值为(7.7±0.2),盐度为(0.13±0.1)psu,氨氮浓度<0.1 mg/L,总悬浮固体含量为(3±0.5)mg/L。结果表明:亲鱼性腺成熟度佳,V期卵径为(2.4±0.2)mm,雄鱼全长约为雌鱼全长((40.3±3.5)cm)的1/2,体重约为雌鱼体重((435.2±67.5)g)的1/10。授精水温为16.3℃,受精率为99%;孵化第10天(238-240 h)积温3057 h·℃时发生大规模出膜;实施关键出膜水温19℃后,出苗率达到80%,出膜仔鱼长度为0.9-1.0 cm。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有利于该鱼类的自然种群恢复、人工保种,以及研究其胚胎发育的物候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头裸裂尻鱼 性腺成熟 人工繁殖技术 水温节律 关键出膜水温
下载PDF
华东安蕨卵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杨耐英 戴锡玲 +1 位作者 王全喜 曹建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92-1799,共8页
核心薄囊蕨是蕨类植物中的进化类群,但对受精作用具有显著影响的卵发生研究仍较少,该文利用超微技术对其中蹄盖蕨科的华东安蕨卵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薄囊蕨植物卵发生的科学资料,为理解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及演化机制奠定基... 核心薄囊蕨是蕨类植物中的进化类群,但对受精作用具有显著影响的卵发生研究仍较少,该文利用超微技术对其中蹄盖蕨科的华东安蕨卵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薄囊蕨植物卵发生的科学资料,为理解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及演化机制奠定基础。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华东安蕨的幼卵和沟细胞在颈卵器中紧密联接;随后,在卵细胞上方出现了分离腔和临时细胞壁,但在卵细胞中间孔区处卵细胞和腹沟细胞始终联接在一起;分离腔中的无定形物质沉积在卵细胞的质膜外形成了1层加厚的卵膜,而在孔区处没有形成卵膜,该位置最后形成了受精孔。在进一步的卵发生过程中,卵细胞核变得高度不规则,形成了大量的核外突和核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安蕨 卵发生 卵膜 受精孔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卵膜和腹肢的形态及卵附着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吉桥 刘晶 +1 位作者 姜静颖 张东升 《水产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32-36,共5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华绒螯蟹(Erioheir sinensis)卵膜和雌体腹肢的形态观察表明,雌蟹腹肢原肢底节、内肢和外肢呈背腹椭圆型,具有致密的刚毛。内肢和外肢基部的刚毛比末端密,紧贴腹部的一侧没有刚毛。繁殖期间,卵附着于原肢底节和内肢... 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华绒螯蟹(Erioheir sinensis)卵膜和雌体腹肢的形态观察表明,雌蟹腹肢原肢底节、内肢和外肢呈背腹椭圆型,具有致密的刚毛。内肢和外肢基部的刚毛比末端密,紧贴腹部的一侧没有刚毛。繁殖期间,卵附着于原肢底节和内肢的刚毛上孵化,外肢刚毛呈羽状,三叉式分布在外腹肢上。卵排出后向刚毛移动过程中与腹肢表面和刚毛上的黏液接触后,卵的表面逐渐被黏液包被。随着卵的移动黏液粘稠部分产生卵柄,附着到刚毛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卵膜 卵附着 黏液腙
下载PDF
狭鳕早期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静 卞晓东 +1 位作者 樱井泰宪 张秀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7-261,共15页
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活体观测、拍摄了狭鳕受精卵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详细描述记录不同发育时相胚胎的形态特征、发育时间等。选取6个发育期(未受精、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胚体发育期、将孵化前期)的照片,利用Image J软件... 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活体观测、拍摄了狭鳕受精卵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详细描述记录不同发育时相胚胎的形态特征、发育时间等。选取6个发育期(未受精、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胚体发育期、将孵化前期)的照片,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不同发育期的卵径,以探讨狭鳕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径的变化。此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4个胚胎发育期(未受精期、2细胞期、原口关闭期、孵化前期)受精孔及卵膜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狭鳕产浮性分离卵子,卵膜单层、透明光滑,卵黄均匀,无油球,卵径1.45~1.58 mm。在水温(6.3±1.24)℃,盐度34时受精后约1 h胚胎形成,24 h后进入囊胚期,61 h后进入原肠胚期,134 h后进入器官形成早期,161 h后心脏开始跳动,319 h后开始孵化。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狭鳕卵子的直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亚显微观察显示,狭鳕受精孔为Ⅱ型,受精孔前庭平坦,但受精孔孔道较长。未受精时,受精孔开放,卵膜上多皱褶,卵膜壁孔不明显;2细胞期时,受精孔被卵周液分泌物阻塞,卵膜皱褶减少,卵膜壁孔明显;原口关闭期时,受精孔呈半开放状态,卵膜褶皱增多,卵膜壁孔不明显;即将孵化期时,受精孔完全塌陷,卵膜表面十分粗糙,卵膜壁孔明显。由此可见,狭鳕卵子卵径、受精孔和卵膜结构的动态变化都与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紧密相关,其对提高卵子受精率、卵子在海底正常发育和散布,卵子发育过程中防止多精受精和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鳕 胚胎发育 卵径 受精孔 卵膜 壁孔
下载PDF
鸭绿沙塘鳢胚胎壳膜结构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吉桥 史建国 +1 位作者 姜玉声 黄燕平 《水产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卵壳膜由卵柄和卵体两部分构成。卵柄基部为丝状纤维围成的直径200μm、高12.5μm的"圆盘状"结构,使卵子黏附在附着物上。卵柄基部正中有一直径为20μm的凹陷受精孔。卵...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卵壳膜由卵柄和卵体两部分构成。卵柄基部为丝状纤维围成的直径200μm、高12.5μm的"圆盘状"结构,使卵子黏附在附着物上。卵柄基部正中有一直径为20μm的凹陷受精孔。卵柄丝为圆柱体。未受精卵子的系丝表面光滑,呈发散状向外扩散。随着胚胎发育,受精卵的系丝逐步拉长,直径变小,脆性增加。卵壳主要分为两层:内层具有卵膜孔,肌节出现后内膜孔直径为0.2~0.5μm,眼点出现后达到0.9~1.22μm,破膜前期为0.4μm,平均每100μm2有卵孔38个;卵膜外层规则地排布有直径为0.30~0.63μm的孔径。文中讨论了卵壳膜和受精孔的结构与受精卵孵化生态环境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沙塘鳢 卵膜 扫描电镜
下载PDF
莫桑比克非鲫卵壳膜形成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爱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5-389,T001,共6页
于1986年9-12月对取自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实验鱼网箱中的莫桑比克非鲫,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卵子发生中印壳膜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卵母细胞的生长,在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之间先后出现3层结构,即Z1,Z2和Z3;初步确定:Z1可能由颗粒... 于1986年9-12月对取自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实验鱼网箱中的莫桑比克非鲫,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卵子发生中印壳膜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卵母细胞的生长,在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之间先后出现3层结构,即Z1,Z2和Z3;初步确定:Z1可能由颗粒细胞分泌形成,z2和z3由印母细胞分泌形成,最终z1,z2和Z3融为一体成为卵壳膜。对印亮膜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特殊的生殖习性——衔卵孵化的关系的分析认为,衔卵孵化导致卵壳膜的厚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桑比克非鲫 卵壳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黄、渤海区不同生态类型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形态
11
作者 卞晓东 万瑞景 +2 位作者 金显仕 张秀梅 马骞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9-702,共14页
黄、渤海区分布的硬骨鱼类鱼卵几乎涵盖了所有鱼卵生态类型。本研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技术对近年来黄、渤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期间采集的15种不同生态类型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以阐明其亚显微结构并总结提炼可用于... 黄、渤海区分布的硬骨鱼类鱼卵几乎涵盖了所有鱼卵生态类型。本研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技术对近年来黄、渤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期间采集的15种不同生态类型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以阐明其亚显微结构并总结提炼可用于鱼卵形态分类的特征,同时将相应鱼种产卵场环境因子引入到卵膜形态特征的认识中,以揭示其生境适应性。结果显示不同生态类型或不同鱼种卵膜形态不尽相同,浮性鱼卵和口含鱼卵卵膜较薄,沉性鱼卵和具卵膜丝鱼卵卵膜较厚;浮性鱼卵卵膜表面壁孔密度、卵膜外表面呈现的蚀刻或特殊结构以及受精孔形状类型,沉性鱼卵卵膜黏膜层表面结构、受精孔形状类型,具卵膜丝鱼卵卵膜丝数量、着生位置及受精孔形状类型,口含鱼卵受精孔区形状及周边附着丝数量等均可用于鱼卵形态分类。鱼卵卵膜和受精孔区亚显微结构差异与鱼种系统分类地位、产卵场环境和地理分布区相关联。鱼卵卵膜表面结构可以作为区分鱼类科或属的性状,卵膜壁孔密度、表面呈现的蚀刻或奇异结构是鱼卵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受精孔结构则一般具有物种特异性。卵膜结构与厚度可反映鱼卵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而卵膜表面的许多特殊结构和装饰被认为是鱼卵应对产卵场环境的保护和适应性策略。本研究将为黄、渤海区硬骨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个体发生和鱼卵形态分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卵膜 受精孔 亚显微形态 生态类型 生境适应性
下载PDF
香鱼成熟卵母细胞过熟进程中卵膜超微结构变化
12
作者 徐玉敏 苗亮 +5 位作者 李明云 安钦 李笑萌 穆方申 侯红红 陈炯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5-7,共3页
香鱼成熟卵母细胞能较长时间维持受精能力,但随时间延迟受精能力逐渐降低直至消失。为探索其机制,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香鱼卵母细胞过熟进程中卵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处于滤泡内时,成熟卵母细胞表面的放射膜(Zona radiate,ZR... 香鱼成熟卵母细胞能较长时间维持受精能力,但随时间延迟受精能力逐渐降低直至消失。为探索其机制,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香鱼卵母细胞过熟进程中卵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处于滤泡内时,成熟卵母细胞表面的放射膜(Zona radiate,ZR)分为3层,从外到内依次是放射外膜1(ZR1)、放射膜2(ZR2)、放射膜3(ZR3),其中ZR1最厚;放射膜外有一层胶膜(Jelly coat,JC)。排出后的成熟卵母细胞放射膜ZR1消失,仅ZR2和ZR3两层,但放射膜外面的胶膜层依然存在,此时ZR2很薄,ZR3层次明暗分明,包含明暗相间的各5条带并且完全不透明,在与卵膜垂直的方向上形成亮区(Light region,LR)和暗区(Dark region,DR)。随着排卵后的时限延长,至48 h后,卵的胶膜层消失,放射膜压缩,内部出现孔道(Pore canals,PC);60 h后胶膜层孔道数量增多,孔径变大;至96 h时孔道变长,贯穿ZR3的1/2;至104 h时ZR2基本解体,孔道继续伸长并贯穿ZR3,至此成熟卵母细胞彻底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鱼 卵母细胞 过熟 卵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包膜乳酸菌剂对东乡黑羽绿壳蛋鸡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曲湘勇 杨清丽 +1 位作者 杨霞 申光荣 《饲料博览》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试验选取健康且日龄相同、体重和产蛋性能相近的150日龄的东乡黑羽绿壳蛋鸡120羽,随机分成A、B、C、D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A组为对照组,饲喂全价基础日粮,B、C、D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全价基础日粮中添加包膜乳酸菌制剂10、20和30 ... 试验选取健康且日龄相同、体重和产蛋性能相近的150日龄的东乡黑羽绿壳蛋鸡120羽,随机分成A、B、C、D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A组为对照组,饲喂全价基础日粮,B、C、D组为试验组,分别在全价基础日粮中添加包膜乳酸菌制剂10、20和30 mg·kg^(-1),饲喂28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D组的产蛋率分别提高了9.29%、7.80%(P<0.01);平均蛋重分别提高4.12%、4.04%(P<0.01);且料蛋比分别降低了10.56、14.60%(P<0.05),B组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效果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B、C、D组蛋黄色泽分别提高了9.30%、36.05%、41.86%(P<0.01),哈氏单位分别提高了3.37%、7.10%、7.70%(P<0.01),且C、D组极显著高于B组(P<0.01)。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包膜乳酸菌能够有效改善绿壳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乳酸菌 产蛋性能 蛋品质 绿壳蛋鸡
下载PDF
非细胞体系核重建过程中两类膜泡在环形片层及核被膜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博 翟中和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41-53,共13页
非洲爪蟾卵经钙离子载体A 23187激活后,在10,000g下离心得到爪蟾卵提取物。Lambda DNA加入上述提取物可构建出染色质结构,并在染色质表面重建核被膜,同时在染色质外的区域形成环形片层。核被膜与环形片层有相似的发生途径,它们都是由两... 非洲爪蟾卵经钙离子载体A 23187激活后,在10,000g下离心得到爪蟾卵提取物。Lambda DNA加入上述提取物可构建出染色质结构,并在染色质表面重建核被膜,同时在染色质外的区域形成环形片层。核被膜与环形片层有相似的发生途径,它们都是由两类在形态、大小、膜结构上有明显差别的膜泡融合而来。首先是直径200nm的圆形小膜泡相互融合成双层膜片层,同时核孔复合体在双层膜上大量装配,以这些双层膜片层为基础,光滑的大膜泡与之融合导致环形片层的扩张与核被膜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爪蟾 非细胞体系 环形片层 核被膜 膜泡
下载PDF
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200nm膜泡与环形片层及核被膜上核孔复合体形成的关系
15
作者 张博 翟中和 《电子显微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157-162,共6页
将LambdaDNA引入活化的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在由磷酸肌酸与磷酸肌酸激酶构成的ATP再生系统的参与下,在这种非细胞体系中能够围绕由LambdaDNA诱导形成的染色质重建核被膜结构,同时在染色质外出现类似核被膜结构... 将LambdaDNA引入活化的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在由磷酸肌酸与磷酸肌酸激酶构成的ATP再生系统的参与下,在这种非细胞体系中能够围绕由LambdaDNA诱导形成的染色质重建核被膜结构,同时在染色质外出现类似核被膜结构的环形片层。在这两种膜结构中核孔复合体的形成都与直径200nm左右的单层圆形小膜泡密切相关,这些小膜泡可以附着在染色质表面或独立于染色质之外相互融合成扁平囊状的双层膜片层,双层膜进一步融合形成核孔,与此同时,核孔复合体在核孔上完成装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爪蟾卵提取物 核孔复合体 环形片层 核被膜 膜泡
下载PDF
怀头鲇胚胎发育过程卵膜形态结构变化及对孵化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伟 战培荣 陈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1-248,共8页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解剖镜,对黑龙江水域怀头鲇(Silirus soldatovi)成熟卵膜层次构造和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中卵膜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并比较未脱黏和人工脱黏卵受精卵膜的表面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受精卵膜的胶膜表面由一层薄而致...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解剖镜,对黑龙江水域怀头鲇(Silirus soldatovi)成熟卵膜层次构造和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中卵膜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并比较未脱黏和人工脱黏卵受精卵膜的表面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受精卵膜的胶膜表面由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组成,上有微孔构造。未脱黏受精卵膜表面胶膜光滑致密,多孔隙,内有小梁相连,随胚胎发育逐渐膨胀、展开、变薄,破膜期自然脱落。人工脱黏几乎全部脱去鱼卵的胶膜层,从而使卵失去黏性。脱去胶膜层的受精卵膜表面由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紧密嵌合而成,表面粗糙,胚胎发育过程中颗粒形状变化不大,但颗粒层逐渐变薄而且疏松,直至胚胎破膜而出:胚胎发育后期颗粒层有过早脱落和破洞出现。同时对活体鱼卵进行连续比较观察,讨论了卵膜结构及动态变化与孵化效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卵 胚胎 卵膜 发育 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