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载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大中 高洁 +4 位作者 解方园 张翮 鲁莹 邹豪 钟延强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19-223,251,共6页
目的建立药物测定方法,并制备共载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PLGA纳米粒。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建立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测定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共载纳米粒,通过调节两药的投药比,优化处方,考察纳米粒的... 目的建立药物测定方法,并制备共载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PLGA纳米粒。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建立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测定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共载纳米粒,通过调节两药的投药比,优化处方,考察纳米粒的粒径、形态、包封率、载药量以及体外释放。结果阿霉素在1~4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0.021C+0.002,r=0.999 5;依克立达在0.5~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120 742.462 6C+1 974.570 4,r=1.000 0;通过处方优化,共载纳米粒的粒径约为50nm,分布均一,呈圆形,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包封率分别为56.58%、51.66%,载药量分别为1.48%、1.85%,两药摩尔比约为1∶1;体外释放缓慢。结论分别建立了方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的阿霉素和依克立达的检测方法,并且制备了分散性好、粒径较小的纳米粒,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依克立达 纳米粒 紫外分光光度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多柔比星与依克立达联载纳米粒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体外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杨佳 程丽芳 +4 位作者 杨书 胡青 张倢 宿露 陈大为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9-385,共7页
目的制备pH、还原双重敏感的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的纳米载体PSSP,用于联合携载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及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ELC),同时对其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载体进行结构表征;... 目的制备pH、还原双重敏感的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的纳米载体PSSP,用于联合携载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及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ELC),同时对其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载体进行结构表征;共聚焦显微镜考察载药纳米粒在细胞内的释药情况;流式细胞术和MTT实验分别考察联合载药纳米粒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成功制备联合载药PSSP/多柔比星/依克立达纳米粒,并通过细胞实验证实p H、还原双重敏感性。共聚焦定位实验表明载体进入细胞后主要集中在溶酶体,在其酸性条件下促发释药并扩散入核。罗丹明123外排实验表明,依克立达可显著增加MCF-7/ADR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蓄积量。并且PSSP/多柔比星/依克立达纳米粒对MCF-7/ADR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大于游离药多柔比星以及PSSP/多柔比星纳米粒。结论多柔比星和依克立达联载纳米粒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显著提高,且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增强,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克立达 多柔比星 pH-还原双重敏感 多药耐药逆转
原文传递
依克立达双重敏感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逆转多药耐药的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佳 程丽芳 +2 位作者 程亮 宿露 陈大为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8-293,共6页
将聚乙二醇(PEG)以二硫键连接到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表面构建还原-pH双重敏感纳米载体(PSSP),再用其包载多药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1)。所得载药纳米粒(PSSP/1)平均粒径(19.3±3.4)nm,z电位(+1.83±0.13)mV,载药量和包封... 将聚乙二醇(PEG)以二硫键连接到聚酰胺-胺(PAMAM)树状大分子表面构建还原-pH双重敏感纳米载体(PSSP),再用其包载多药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1)。所得载药纳米粒(PSSP/1)平均粒径(19.3±3.4)nm,z电位(+1.83±0.13)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0.9)%和(82.3±3.5)%。体外释放试验表明,PSSP/1纳米粒的释放具有明显的还原和p H敏感性。通过体外毒性试验考察1或PSSP/1纳米粒与多柔比星(2)联合用药对乳腺癌耐药细胞系MCF-7/AD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表明,1和PSSP/1纳米粒均能显著增强2对MCF-7/ADR的细胞毒性,呈现出耐药逆转效果。逆转效率随PSSP/1纳米粒中1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并且,PSSP/1纳米粒的耐药逆转效果优于游离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克立达 多柔比星 还原-p H双重敏感 逆转效果 多药耐药
原文传递
共载多西紫杉醇/依克立达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4
作者 李昀 郝堂娜 于忠辉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制备共载多西紫杉醇(DTX)/依克立达(ELC)白蛋白纳米粒(DTX/ELC Co-loaded NPs),并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DTX/ELC Co-loaded NPs;首先以三氯甲烷-无水乙醇配比、油相-水相配、白蛋白浓度、pH值、微射流压力... 目的制备共载多西紫杉醇(DTX)/依克立达(ELC)白蛋白纳米粒(DTX/ELC Co-loaded NPs),并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DTX/ELC Co-loaded NPs;首先以三氯甲烷-无水乙醇配比、油相-水相配、白蛋白浓度、pH值、微射流压力、微射流循环次数、有机溶剂挥发时间作为考察的处方和工艺变量,以白蛋白纳米粒的粒径分布作为评价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对DTX/ELC Co-loaded NPs制剂性质影响的关键性变量;再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关键性变量,得到最佳处方工艺。采用动态激光散射仪测定白蛋白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超滤离心法测定纳米粒中两种药物的包封率,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通过动态反向膜透析法考察DTX/ELC Co-loaded NPs在磷酸盐缓冲液(pH7.4、pH6.0)中的药物释放特性。结果白蛋白浓度、微射流压力和微射流循环次数是影响DTX/ELC Co-loaded NPs粒径大小的关键性变量。经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白蛋白纳米粒的最佳处方工艺为:白蛋白浓度为60 mg·mL^(-1),微射流压力为1.4×10^(4)psi,微射流循环次数为6次。根据最优处方工艺制备3批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47.6±15.8 nm,Zeta电位为-22.1±1.1 mV,DTX、ELC的包封率分别为95.6%±1.3%、97.5%±2.3%。DTX/ELC Co-loaded NPs中两种药物在药物释放前期均较快,后期较为平缓,具有缓释效果。结论所用处方设计科学合理,工艺可行,可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依克立达 白蛋白纳米粒 超高压微射流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Box-Behnken实验设计 超滤离心法 药物释放
原文传递
共载依克立达和阿霉素的PBM-Hz-PEG纳米粒制备与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伟 焦子熠 +3 位作者 罗薇 朴密洋 吴红 乔友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1期2028-2034,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依克立达(ELC)和阿霉素(DOX)的联合抗肿瘤效果,确定最佳联用比例。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苹果酸苄基酯(PBM)为载体包封两种药物,得到一种酸敏感纳米胶束。方法:以L-天冬氨酸为原料通过内酯开环法制备PBM,并以酸敏感的腙键...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依克立达(ELC)和阿霉素(DOX)的联合抗肿瘤效果,确定最佳联用比例。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苹果酸苄基酯(PBM)为载体包封两种药物,得到一种酸敏感纳米胶束。方法:以L-天冬氨酸为原料通过内酯开环法制备PBM,并以酸敏感的腙键(Hz)连接PEG,得到嵌段聚合物PBM-Hz-PEG,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动态透析法制备纳米胶束,测定纳米胶束的粒度、分散系数(PDI)、临界胶束浓度(CMC)及其载药量(DL)、包封率(EE)。动态透析法模拟胶束的体外释药性能,采用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系考察载药纳米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①ELC能够增敏DOX,二者摩尔比为1:3时有最强肿瘤抑制作用。②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嵌段共聚物PBM-Hz-PEG成功合成。③空白纳米胶束的粒径为69.67±11.55 nm,PDI为0.245±0.026,CMC值为3.9μg·mL^(-1);载药纳米胶束粒径略大,粒径在96.92~113.47 nm之间,ELC和DOX的载药量与投料比一致。④载药纳米胶束在pH 7.4和pH 6.0时的药物释放率曲线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证实载药胶束具有良好的酸敏特性。结论:ELC和DOX联用有较强的肿瘤抑制作用,PBM是二者的优良载体。该PBM-Hz-PEG纳米胶束载药率高,其特有的酸敏性能够有效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具有肿瘤组织富集释放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智能释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苹果酸苄基酯 依克立达 阿霉素 腙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