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instability of electro-active polymer cylindrical shells
1
作者 Jiusheng REN Chengmin WA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6年第8期1067-1076,共10页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finite deformation elasticity, electro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instability of an incompressible electro-active polymer (EAP) cylindrical shell, which is subjected to an internal pressure a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finite deformation elasticity, electromechanical responses and instability of an incompressible electro-active polymer (EAP) cylindrical shell, which is subjected to an internal pressure and a static electric field, are studied. Deformation curves and distribution of stresses are obtained. It is found that an internal pressure together with an electric field may cause the unstable non-monotonic deforma- tion of the shell. It is also shown that a critical thickness for the shell exists, and the shell may undergo the unstable deformation if its thickness is less than this critical value.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the electric field, axial stretch, thickness, and internal pressure on the instability of the shell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tive polymer (EAP) electromechanical instability finite deformation elastic theory non-monotonic critical thickness
下载PDF
Quaternary phosphonium polymer-supported dual-ionically bound[Rh(CO)I_(3)]^(2-)catalyst for heterogeneous ethanol carbonylation
2
作者 Zhou Ren Yang Liu +4 位作者 Yuan Lyu Xiangen Song Changyong Zheng Zheng Jiang Yunjie D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606-617,共12页
A single-Rh-site catalyst(Rh-TPISP)that was ionically-embedded on a P(V)quaternary phosphonium porous polymer was evaluated for heterogeneous ethanol carbonylation.The[Rh(CO)I_(3)]^(2-)unit was proposed to be the acti... A single-Rh-site catalyst(Rh-TPISP)that was ionically-embedded on a P(V)quaternary phosphonium porous polymer was evaluated for heterogeneous ethanol carbonylation.The[Rh(CO)I_(3)]^(2-)unit was proposed to be the active center of Rh-TPISP for the carbonylation reaction based on detailed Rh L3-edge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XANE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and Rh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EXAFS)analyses.As the highlight of this study,Rh-TPISP displayed distinctly higher activity for heterogeneous ethanol carbonylation than the reported catalytic systems in which[Rh(CO)_(2)I_(2)]^(-)is the traditional active center.A TOF of 350 h^(-1)was obtained for the reaction over[Rh(CO)I_(3)]^(2-),with>95%propionyl selectivity at 3.5 MPa and 468 K.No deactivation was detected during a near 1000 h running test.The more electron-rich Rh center was thought to be crucial for explaining the superior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Rh-TPISP,and the formation of two ionic bonds between[Rh(CO)I_(3)]^(2-)and the cationic P(V)framework([P]^(+))of the polymer was suggest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firmly immobilizing the active species to prevent Rh lea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ethanol carbonylation Single-site catalyst Carbonylation active center [Rh(CO)I_(3)]^(2-) Ultrastable dual-ionically bound immobilization Porous ionic polymer
下载PDF
Advanced Electro-active Dry Adhesive Actuated by an Artificial Muscle Constructed from an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Reinforced with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cages 被引量:8
3
作者 Qingsong He Xu Yang +4 位作者 Zhongyuan Wang Jin Zhao Min Yu Zhen Hu Zhendong Dai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3期567-578,共12页
An advanced electro-active dry adhesive, which was composed of a mushroom-shaped tibrillar dry adhesive array actuated by an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IPMC) artificial muscle reinforced with nitrogen-doped carb... An advanced electro-active dry adhesive, which was composed of a mushroom-shaped tibrillar dry adhesive array actuated by an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IPMC) artificial muscle reinforced with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cages (NCNCs), was developed to imitate the actuation of a gecko's toe. The properties of the NCNC-reinforced Nation membrane, the elect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CNC-reinforced IPMC, and the related electro-active adhesion ability were investigated. The NCNCs were uniformly dispersed in the 0.1 wt% NCNC/Nafion membrane, and there was a seamless connection with no clear interface between the dry adhesive and the IPMC. Our 0.1 wt% NCNC/Nation-IPMC actuator shows a displacement and force that are 1.6 - 2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cast Nafion-IPMC. This is due to the increased water uptake (25.39%) and tensile strength (24.5 MPa) of the specific 3D hollow NCNC-reinforced Nation membrane, as well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CNCs and the sulfonated groups of the Nation. The NCNC/Nation-IPMC was used to effectively actuate the mushroom-shaped dry adhesive. The normal adhesion forces were 7.85 raN, 12.1 mN, and 51.7 mN at sinusoidal voltages of 1.5 V, 2.5 V, and 3.5 V, respectively, at 0.1 Hz. Under the bionic leg trail, the normal and shear forces were approximately 713.5 mN (159 mN·cm^-2) and 1256.6 mN (279 mN·cm^-2), respectively, which satisfy the required adhesion. This new electro-active dry adhesive can be applied for active, distributed actuation and flexible grip in rob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tive dry adhesive bionic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 Nation membrane carbon nanocage
原文传递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wo 4-(2,6-Di(pyrazin-2-yl)pyridin-4-yl)benzoate-Based Chain Complexes
4
作者 王志宏 郝瑞 +1 位作者 祝爽 赵小军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803-810,共8页
Two new one-dimensional chains extended by alternate benzenedicarboxylate(BDC) and 4-(2,6-di(pyrazin-2-yl)pyridin-4-yl)benzoate(L-) connectors, {[Cu(L)(BDC)(0.5)]·3.5 H2 O}n (1) and {[Zn(L)(BD... Two new one-dimensional chains extended by alternate benzenedicarboxylate(BDC) and 4-(2,6-di(pyrazin-2-yl)pyridin-4-yl)benzoate(L-) connectors, {[Cu(L)(BDC)(0.5)]·3.5 H2 O}n (1) and {[Zn(L)(BDC)(0.5)] ·H2 O}n (2), were solvothermally synthesized. Complex 1 is in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 = 9.6456(14), b = 11.1160(16), c = 12.0414(18) A, α = 106.266(3), β = 92.277(3), γ =108.104(3)°, V = 1166.6(3) A3, Dc = 1.603 g·cm(-3), Mr = 563.00, Z = 2, F(000) = 578, μ = 0.996 mm(-1), the final R = 0.0575 and wR = 0.1386 for 3704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gt; 2σ(I). Complex 2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28.607(5), b = 8.9767(16), c = 19.705(4) ?, β = 125.396(3)°, V = 4125.0(13) ?3, Dc = 1.674 g·cm(-3), Mr = 519.79, Z = 8, F(000) = 2120, μ = 1.242 mm(-1), the final R = 0.0487 and w R = 0.0907 for 2944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gt; 2σ(I). Resulting from the narrower band gap and broader response to visible light, the CuII-chain exhibits better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towards the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 and methylene blue than those of ZnII-ch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 6-di(pyrazin-2-yl)pyridin-4-yl)benzoat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crystal structure coordination polymer
下载PDF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小品 常龙飞 +2 位作者 李超群 卞长生 朱子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47-1052,共6页
文章针对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IPMC)的松弛效应,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其PID的参数自整定功能;采用Matlab/Simulink分别对模糊PID控制系统和常规PID控制系统进行仿真... 文章针对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IPMC)的松弛效应,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其PID的参数自整定功能;采用Matlab/Simulink分别对模糊PID控制系统和常规PID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响应时间为0.2 s,远小于常规PID控制系统的1.5 s,模糊PID控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比常规PID控制系统降低了74.5%,稳态误差降低了65.6%;采用STC51单片机对模糊PID控制系统和常规PID控制系统进行了IPMC末端输出位移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比常规PID控制系统降低了77%,稳态误差降低了49%。该文设计的模糊PID控制系统对IPMC末端输出位移的控制效果比常规PID控制系统有了显著改进,对IPMC材料的应用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智能材料 电致动聚合物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松弛效应 模糊控制 PID控制
下载PDF
电活性聚合物微型发电机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明 林桂娟 宋德朝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13-2420,共8页
通过实验分析了电活性聚合物在静电场中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内部机理,研究了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原理,定量分析了电活性聚合物产生的电能。运用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分析了Yeoh模型、Mooney-Rivlin模型和Ogden模型的不同应变能函数,建... 通过实验分析了电活性聚合物在静电场中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内部机理,研究了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原理,定量分析了电活性聚合物产生的电能。运用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分析了Yeoh模型、Mooney-Rivlin模型和Ogden模型的不同应变能函数,建立了电活性聚合物变形特性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电活性聚合物在不同状态下的力学特性,构建了能量收集方程及运动学方程。最后,基于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原理,采用丹佛斯生产的电活性聚合物材料建立了风力发电机实验装置平台。实验结果表明:电活性聚合物在10%应变状态下,充电电压为1200V时,一次循环收集的电能为13.7mJ。这些实验为电活性聚合物致动器、传感器和微型发电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 微型发电机 Mooney—Rivlin模型 应变能函数
下载PDF
电活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及发电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林桂娟 宋德朝 +1 位作者 陈明 王克胜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8-913,共6页
依据电活性聚合物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机理,研究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原理.采用Mooney-Rivlin模型建立了电活性聚合物变形特性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力学特性.并分析了电活性聚合物在静电场中的受力情况,能量收集方程及运动学... 依据电活性聚合物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机理,研究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原理.采用Mooney-Rivlin模型建立了电活性聚合物变形特性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力学特性.并分析了电活性聚合物在静电场中的受力情况,能量收集方程及运动学方程.采用丹佛斯生产的电活性聚合物材料,构建电活性聚合物风力发电机实验平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结果证实了电活性聚合物发电的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 Mooney-Rivlin模型 能量收集 风力发电机
下载PDF
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基本原理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林桂娟 刘刚 宋德朝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6-799,803,共5页
剖析了电活性聚合物在静电场中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内部机理,主要针对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原理进行分析研究。在不考虑能量损耗的理想前提下,探讨电活性聚合物在发电过程中3种能量循环过程。最后,采用丹佛斯生产的电活性聚合物(DEAP)材... 剖析了电活性聚合物在静电场中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内部机理,主要针对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原理进行分析研究。在不考虑能量损耗的理想前提下,探讨电活性聚合物在发电过程中3种能量循环过程。最后,采用丹佛斯生产的电活性聚合物(DEAP)材料,建立了电活性聚合物发电机实验装置平台,分析恒电荷状态下收集能量过程。试验验证了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原理。实验结果表明,作为新型智能材料的电活性聚合物在发电应用领域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DEAP) 能量收集循环 麦克斯韦应力 恒电荷
下载PDF
以磺化聚酰亚胺为基材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玉邯 王喜 +1 位作者 高连勋 金日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5,共4页
以磺化聚酰亚胺(SPI)作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的基体材料,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新型IPMC,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金属铂和银成功涂镀到SPI基材上,镀层厚度为12μm;并对以SPI和Nafion膜为基材制备的IPMC材... 以磺化聚酰亚胺(SPI)作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的基体材料,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新型IPMC,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金属铂和银成功涂镀到SPI基材上,镀层厚度为12μm;并对以SPI和Nafion膜为基材制备的IPMC材料的含水量、表面电阻和电制动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的Nafion为基材的IPMC材料相比,以SPI为基材的新型IPMC材料的含水量明显高于Nafion基材制备的IPMC,并且电致动性能更好,产生的尖端位移远远高于Nafion基材制备的IPMC,并且灵敏度更高。这些性能显示磺化聚酰亚胺有望替代Nafion膜作为电活性聚合物的基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聚酰亚胺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电活性聚合物
下载PDF
电活性聚合物发电机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桂娟 张欣波 王克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176-3182,共7页
为了推动电活性聚合物(DEAP)的发电产业化,本文根据电活性聚合物材料的电致大应变特性,分析了该材料的应力应变及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电活性聚合物的有效工作区域,揭示电活性聚合物在静电场中机电耦合及能量转换的内部机理,并研... 为了推动电活性聚合物(DEAP)的发电产业化,本文根据电活性聚合物材料的电致大应变特性,分析了该材料的应力应变及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电活性聚合物的有效工作区域,揭示电活性聚合物在静电场中机电耦合及能量转换的内部机理,并研究了该材料的发电机理。最后,仿真研究了能量转换效率与应力应变的关系。根据能量循环过程,提出了恒电荷能量收集模型。采用丹佛斯生产的硅树脂超弹性材料,构建了DEAP发电实验平台,采用仿真及实验研究验证了电活性聚合物发电机理。仿真结果表明:电活性聚合物工作在应变为25%,激励电压为1.3kV时,能到达最大的能量密度,约为5.8mJ/cm3。实验结果表明:应变越大,收集能量越大,与理论分析越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DEAP) 能量转换 恒电荷 发电机理
下载PDF
介电型EAP驱动的转动关节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斌 王化明 吴孟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1-544,共4页
基于介电型电活性聚合物(EAP)的优点,设计、实现了该材料驱动的转动关节。根据介电型EAP的变形原理设计、制作了圆柱形驱动器,其输出最大位移约为11mm,伸长应变达到33.8%,并对输出力-位移特性进行测试。基于该型驱动器实现了转动关节,... 基于介电型电活性聚合物(EAP)的优点,设计、实现了该材料驱动的转动关节。根据介电型EAP的变形原理设计、制作了圆柱形驱动器,其输出最大位移约为11mm,伸长应变达到33.8%,并对输出力-位移特性进行测试。基于该型驱动器实现了转动关节,转角约为±13°,堵转力矩为19.6mN.m,将转动关节应用于爬行机器人,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型电活性聚合物 驱动器 转动关节 爬行机器人
下载PDF
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非接触式驱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大伟 张彦华 谢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9-122,132,共5页
非接触式驱动是将能量直接作用于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上,驱动其回复初始形状的驱动方法。从电驱动、激光驱动和磁场驱动等方面概述了非接触式驱动的实现方法、原理,综述了近年来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非接触式驱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非接... 非接触式驱动是将能量直接作用于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上,驱动其回复初始形状的驱动方法。从电驱动、激光驱动和磁场驱动等方面概述了非接触式驱动的实现方法、原理,综述了近年来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非接触式驱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非接触式驱动的可能应用领域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形状记忆 非接触式驱动 电驱动 激光驱动 磁场驱动
下载PDF
纤维素基电致驱动纸智能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立杰 付强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0-73,共4页
利用压电理论中的正压电与逆压电效应,针对纤维素基电致驱动纸(Electro-active paper--EAPap)的智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样品在0.15-0.35V/μm电场强度下,产生了逐步增大的驱动效应;0°,45°以及90°三种... 利用压电理论中的正压电与逆压电效应,针对纤维素基电致驱动纸(Electro-active paper--EAPap)的智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样品在0.15-0.35V/μm电场强度下,产生了逐步增大的驱动效应;0°,45°以及90°三种样品在0.35V/μm电场强度下,45°样品产生了最大的平面内应变,达到428×10^-6m/mm。同时对三种样品的正压电效应进行了测定,45°样品在弹性区和塑性区的压电常数分别为53.2pC/N和504.0pC/N。利用XRD验证了电场激励前后样品的结晶度产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技术 电致驱动聚合物 电致驱动纸 压电理论 纤维素
下载PDF
电活性聚合物发电实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桂娟 张欣波 王克胜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5-49,共5页
依据电活性聚合物电致大变形特性,揭示其机电耦合规律及能量转换机理.采用丹佛斯生产的硅树脂电活性聚合物材料,构建电活性聚合物风能发电机实验平台,在不同激励电压,不同行程,不同频率下,开展大量恒电荷收集能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应... 依据电活性聚合物电致大变形特性,揭示其机电耦合规律及能量转换机理.采用丹佛斯生产的硅树脂电活性聚合物材料,构建电活性聚合物风能发电机实验平台,在不同激励电压,不同行程,不同频率下,开展大量恒电荷收集能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应变与激励电压越大,发电装置收集能量越大,当行程为30 mm,激励电压为1 700 V时,收集能量达到36.2 mJ,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 机电耦合 能量转换 恒电荷
下载PDF
电活性聚合物能量转换机理及实验研究
15
作者 林桂娟 张欣波 王克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1-836,共6页
基于介电高弹聚合物理论构建电活性聚合物发电过程的数学模型,以揭示硅树脂电活性聚合物在电致大变形过程中的机电耦合规律及能量转换机理;根据能量收集的循环过程建立了恒电压、恒电荷、恒电场和恒电流条件下的能量收集模型及混合能量... 基于介电高弹聚合物理论构建电活性聚合物发电过程的数学模型,以揭示硅树脂电活性聚合物在电致大变形过程中的机电耦合规律及能量转换机理;根据能量收集的循环过程建立了恒电压、恒电荷、恒电场和恒电流条件下的能量收集模型及混合能量收集模型;针对机电能量的转换效率对比分析各种模型的性能;同时,搭建风能发电机实验装置并进行恒电荷条件下发电过程的能量收集实验.结果表明,恒电荷条件下的能量收集模型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 压电性能 能量收集模型 恒电荷
下载PDF
电活性聚合物薄膜大变形的力学响应分析
16
作者 崔磊磊 栗丽 肖保辉 《价值工程》 2014年第14期303-304,共2页
本文以Artificial Muscle Inc.开发的一款电活性聚合物作动器为原本,探讨了电聚合物薄膜圆环模型在受到集中力作用时的大变形问题。通过该模型变形的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电活性聚合物薄膜的变形是非常不均匀的,... 本文以Artificial Muscle Inc.开发的一款电活性聚合物作动器为原本,探讨了电聚合物薄膜圆环模型在受到集中力作用时的大变形问题。通过该模型变形的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电活性聚合物薄膜的变形是非常不均匀的,这说明作为该种模型的作动器,电活性聚合物薄膜变形时材料的利用率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薄膜 大变形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离子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调节器的动态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宇 冯志华 贺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共3页
离子金属聚合物复合物(IPMC)同时可以用来制作驱动元件和敏感元件,具有质量轻、驱动电压低的特点。介绍了一种IPMC特性的测试平台,通过激光传感器实现对条形IPMC端部变形的非接触测量,同时使用一套数据采集设备对驱动电压、电流、传感... 离子金属聚合物复合物(IPMC)同时可以用来制作驱动元件和敏感元件,具有质量轻、驱动电压低的特点。介绍了一种IPMC特性的测试平台,通过激光传感器实现对条形IPMC端部变形的非接触测量,同时使用一套数据采集设备对驱动电压、电流、传感器的输出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对一种IPMC样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浸润时间与活性之间的关系;对元件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使用实验数据对IPMC元件进行了建模,得到了一个近似的二阶系统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巧材料 离子金属聚合物 电致动聚合物 调节器 传感器
下载PDF
软体机器人的分类与加工制造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尤小丹 宋小波 陈峰 《自动化仪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9,共5页
对软体机器人的分类和加工制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软体机器人可以分为有缆驱动式软体机器人和无缆驱动式软体机器人,其采用电活性聚合物、聚合凝胶等作为致动器。软体机器人的制造包括柔软本体制造、柔性致动器制造和可伸展电子电... 对软体机器人的分类和加工制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软体机器人可以分为有缆驱动式软体机器人和无缆驱动式软体机器人,其采用电活性聚合物、聚合凝胶等作为致动器。软体机器人的制造包括柔软本体制造、柔性致动器制造和可伸展电子电路制造,采用了形状沉积法、智能微结构等新型制造方法。软体机器人是仿生机器人研究的延续,也是一种新兴的机器人,对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 驱动方式 电活性聚合物 智能材料
下载PDF
周期载荷下电活性聚合物圆柱壳的动力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成敏 任九生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6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不可压电活性聚合物圆柱壳在内表面周期载荷作用下的运动与破坏等动力响应问题.通过对所得描述圆柱壳内表面运动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和动力学定性分析,发现存在临界载荷和临界电压;当周期载荷的平...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不可压电活性聚合物圆柱壳在内表面周期载荷作用下的运动与破坏等动力响应问题.通过对所得描述圆柱壳内表面运动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和动力学定性分析,发现存在临界载荷和临界电压;当周期载荷的平均载荷值小于临界载荷及外加电压小于临界电压时,圆柱壳的运动随时间的演化是拟周期性的非线性振动.反之,圆柱壳将被破坏.讨论了外加电场和载荷参数对临界值和圆柱壳运动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性聚合物 非线性常微分方程 拟周期振动 临界载荷 破坏
下载PDF
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立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6,共6页
综述了2009年以来国内外在形状记忆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热致感应型、电致感应型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情况。在热致感应型中,出现了双向记忆复合材料。应用方面,研究人员发现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 综述了2009年以来国内外在形状记忆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热致感应型、电致感应型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情况。在热致感应型中,出现了双向记忆复合材料。应用方面,研究人员发现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自修复。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向,指出了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在应用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复合材料 热致感应型 电致感应型 应用 瓶颈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