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within-year variation of snow-cover elevation in mountainous regions, eastern Tibet
1
作者 Jie Gao XuDong Fu +2 位作者 TongLiang Gong GuangQian Wang Hao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5期400-407,共8页
Fluctuating snow-covered elevation (FSCE) was conceptualized and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within-year variation of the border between snow-covered and snow-free area in mountainous regions. Two parameters, namely me... Fluctuating snow-covered elevation (FSCE) was conceptualized and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within-year variation of the border between snow-covered and snow-free area in mountainous regions. Two parameters, namely median of snow flee period (Tm) and snow free duration (AT), were defined to quantify FSCE. A regression model of FSCE was developed for the Lhasa River Basin, Niyang River Basin, and Changdu region in eastern Tibe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now-products data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25km×25km shows that: (1) Tm correlates weakly with geographical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having the yearly mean value of July 31; (2) △T correlat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verage elevation of the snow-products cell, having the yearly mean value of nearly five months (i.e., 151 days); (3) the region begins snow disappearance in late April and finishes snow coverage in mid November, being snow-free from late June to mid September and snow-covered from December to March in the next year. In addi- tion, snow-products with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will be helpful to characterize FSCE in smaller spatial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ctuating snow-covered elevation (FSCE) eastem tibet median of snow-flee period duration of snow-flee period
下载PDF
Scientists Use Palaeobotanical Evidence to Estimate Early Miocene Elevation in Northern Tibet
2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年第4期239-240,共2页
The area and elev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ime has directly affected Asia’s topograph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ian monsoon,and modified global climate—but in ways that are poorly understood.Charting th... The area and elev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ime has directly affected Asia’s topograph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ian monsoon,and modified global climate—but in ways that are poorly understood.Charting the uplift history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that link elevation and climate irrespective of time and place.While some palaeoelevation data are available for southern and central Tibet,clues to the uplift history of northern Tibet remain sparse and largely circumstantial.L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Miocene uplift Plateau elevation sparse understood poorly fossil monsoon
下载PDF
西藏高原带(线)状工程高程拟合精度分析
3
作者 吴勇 李友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72-76,共5页
在西藏高原地区进行带(线)状工程的高程测量面临比平原地区更为复杂的挑战。为了迅速获得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精确高程数据,本文针对某具体工程案例,采用了多项式曲线拟合、最小二乘平面拟合、三次样条曲线拟合和二次曲面拟合等4种单一... 在西藏高原地区进行带(线)状工程的高程测量面临比平原地区更为复杂的挑战。为了迅速获得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精确高程数据,本文针对某具体工程案例,采用了多项式曲线拟合、最小二乘平面拟合、三次样条曲线拟合和二次曲面拟合等4种单一拟合模型,以及结合重力场模型的“移去-拟合-恢复”法混合模型计算拟合高程,分析评估各种拟合方法的精度。经对比分析,单一模型中三次样条拟合模型在高原地区带(线)状工程高程拟合精度最好,且满足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本文为类似西藏高原地区工程项目在高程拟合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带(线)状工程 高程拟合 三等水准测量精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斌涛 陶和平 +2 位作者 史展 宋春风 郭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6,共6页
土壤可蚀性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作用的敏感性,是进行土壤侵蚀评价和预报的重要参数。收集了青藏高原1 255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采用模型计算和面积加权分析方法确定了每一个土壤亚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合青藏高原1∶100万土壤类型图,分... 土壤可蚀性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作用的敏感性,是进行土壤侵蚀评价和预报的重要参数。收集了青藏高原1 255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采用模型计算和面积加权分析方法确定了每一个土壤亚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合青藏高原1∶100万土壤类型图,分析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230 8,低可蚀性、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较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面积分别占该区面积的5.60%,18.23%,24.35%,44.02%和7.80%。土壤可蚀性以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二者分布面积之和达1.77×106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8.37%;较高可蚀性、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西部的羌塘高原、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河谷中。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在横断山区最为显著,土壤可蚀性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分异影响了土壤的理化特性,进而决定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的垂直分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空间分布 海拔梯度 土地利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特性 被引量:26
5
作者 罗大庆 王军辉 +1 位作者 任毅华 朱登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0-35,共6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期。不同海拔间结实母树的比例和数量差异较大,结实母树比例在25%~80%之间,平均为45%;结实母树数量128~483株·hm-2,平均为230株·hm-2;单株结实球果数量24~366个,平均为157个。林分及树冠空间结实特点为:林冠层树木结实,下层和林内母树不结实;单株树冠上层结实,下层不结实;树冠南面结实较多。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相比,急尖长苞冷杉的球果长度略短,宽度居中;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单果种子数量较高。不同海拔间的比较表明,急尖长苞冷杉林垂直分布的中、低海拔球果和种子发育程度较高,反映在球果和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出种量以及饱满度均优于高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藏东南 色季拉山 海拔梯度 球果 种子特征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26
6
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1 位作者 刘合满 钱登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3-166,171,共5页
为探讨不同海拔梯度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林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海拔植... 为探讨不同海拔梯度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林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和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沿海拔梯度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即随海拔的升高,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逐渐变大。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总有机碳量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有机碳含量越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碳 海拔梯度 西藏
下载PDF
藏东南察隅河流域不同海拔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 被引量:9
7
作者 侯磊 周尧治 任毅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1-498,共8页
在藏东南察隅河流域选取海拔分别为3 313.5、2 891.1和2 476.4 m的3个村庄,对268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不同海拔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状况,并对居民的感知状况与海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为3 313.5、2 891.1和2 476.4 m的村... 在藏东南察隅河流域选取海拔分别为3 313.5、2 891.1和2 476.4 m的3个村庄,对268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不同海拔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状况,并对居民的感知状况与海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为3 313.5、2 891.1和2 476.4 m的村庄中,分别有91.7%、88.9%和97.7%的居民认为当地气候发生了变化,其中又有91.7%、95.5%和97.7%的居民认为气候变化明显。不同海拔居民对温度的感知强烈,分别有75.0%、100%和48.3%的居民认为夏季变暖,41.7%、100%和49.4%的居民认为冬季变冷,但大部分居民对湿度的感知不强烈。随着海拔降低,认为以前气候比现在好的居民比例增大(分别为50.0%、56.5%和61.4%),认为冰川面积增加(分别为8.3%、13.6%和45.5%)、河流水量增加(分别为46.7%、56.0%和79.1%)、农作物病虫害增加(分别为33.3%、58.3%和72.7%)的居民比例增大,认为以前气候比现在好的居民比例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分别有75.0%、74.1%和72.7%的居民认为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在感知气候变化的途径中,自身经历是最主要的途径(分别为83.3%、100%和90.9%)。当地政府应当进行相应的宣传指导,帮助当地居民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隅河流域 感知 气候变化 海拔 西藏
下载PDF
藏南宁金抗沙西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正位 谢平 +3 位作者 申旭辉 曹忠权 洪顺英 荆凤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8-126,共9页
宁金抗沙西麓断裂位于亚东-谷露裂谷系南部.本文利用15 m分辨率的ETM+遥感影像和2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地质考察,重点研究了该断裂的详细结构和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习性.依据与热隆盆地的关系,该断裂主要分为三段,热隆盆地... 宁金抗沙西麓断裂位于亚东-谷露裂谷系南部.本文利用15 m分辨率的ETM+遥感影像和2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地质考察,重点研究了该断裂的详细结构和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习性.依据与热隆盆地的关系,该断裂主要分为三段,热隆盆地以北为北段,热隆盆地边界断裂为中段,热隆盆地以南为南段.该断裂在强烈正断的同时兼具有左旋走滑运动,自中更新世以来,主要有三期活动,活动开始时间分别为384 ka1、08 ka和34 ka,累积水平活动速率分别为4.8 mm/a5、.5 mm/a和6.4 mm/a.断裂自中更新中期以来的垂直断错速率为1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宁金抗沙 断裂 数字高程模型 遥感
下载PDF
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氮含量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8
9
作者 付刚 孙维 +2 位作者 李少伟 何永涛 沈振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3-1097,共5页
气候变暖影响着高寒植物的生长及其碳含量和氮含量。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和氮含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2008年7月在西藏当雄县草原站沿着海拔梯度(即4 300、4 500和4 700 m)布设了一个模拟增温实验(增温方法采用开... 气候变暖影响着高寒植物的生长及其碳含量和氮含量。为了探讨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和氮含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2008年7月在西藏当雄县草原站沿着海拔梯度(即4 300、4 500和4 700 m)布设了一个模拟增温实验(增温方法采用开顶式生长室,开口和底部直径分别为1.00和1.45 m,高度为0.40 m)。通过统计分析三海拔高度上的高寒草甸的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的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探讨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增温显著降低了海拔4 300 m 2011年7月10.5%(2.43 g·kg-1)的氮含量(F=14.95,P=0.018),显著增加了海拔4 300 m 2011年7月12.1%(2.27)的碳氮比(F=22.67,P=0.009);显著增加了海拔4 700 m 2012年7月16.3%(4.44 g·kg-1)的氮含量(F=17.03,P=0.015),显著降低了海拔4 700 m 2012年7月8.6%(1.24)的碳氮比(F=12.60,P=0.024);对三海拔2011年7月(4 300 m:F=0.89,P=0.400;4 500 m:F=0.28,P=0.627;4 700 m:F=2.65,P=0.179)和2012年7月(4 300 m:F=0.000 4,P=0.985;4 500 m:F=4.21,P=0.109;4 700 m:F=2.40,P=0.196)的碳含量都无显著影响;对海拔4 300 m 2012年7月(氮含量:F=0.13,P=0.736;碳氮比:F=0.10,P=0.764)、4 500 m 2011年7月(氮含量:F=0.01,P=0.912;碳氮比:F=0.12,P=0.750)和2012年7月(氮含量:F=0.48,P=0.525;碳氮比:F=0.004,P=0.951)以及4 700 m 2011年7月(氮含量:F=0.78,P=0.428;碳氮比:F=0.01,P=0.942)的氮含量和碳氮比都无显著影响。因此,模拟增温对高寒草甸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和观测年份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碳氮含量 海拔梯度 开顶式生长室 藏北高原
下载PDF
陕甘宁青地区的地形变特征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邢西淳 邵辉成 +1 位作者 李炳乾 毛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80-86,共7页
分析了陕甘宁青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1)地壳形变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 ,不同地区地形变活动强弱与其至主要边界断裂带的距离存在相关性 ,主要边界断裂带附近地区相对活动强烈 ,远处则减弱。 (2 )不同时期各断... 分析了陕甘宁青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1)地壳形变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 ,不同地区地形变活动强弱与其至主要边界断裂带的距离存在相关性 ,主要边界断裂带附近地区相对活动强烈 ,远处则减弱。 (2 )不同时期各断层地形变活动强弱不同 ,既和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有关 ,又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 ;断层垂直形变的逆继承性构造运动的活动时期远小于继承性构造运动的活动时期 ,且不同区域地壳构造运动发生转折的时间不尽相同 ,同时断层形变前兆异常亦存在时空差异性。 (3)多场地、大范围的断层活动异常可能与强震活动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变特征 强震活动 大地垂直形变 平均升降差异 青藏块体东北缘
下载PDF
基于LiDAR的青藏高原山坡小流域地形提取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鹏飞 柳林 +4 位作者 乔骁 周杰 刘金涛 李晓鹏 韩小乐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5-160,共6页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精度和分辨率影响着地形分析的结果,这种影响在高原、高山地带尤为明显。以拉萨河夺底沟小流域一处山坡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剖面对比3种DEM数据对实际地形的还原效果。分析表明:SRTM和ASTER GDEM地形数据在青藏高原...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精度和分辨率影响着地形分析的结果,这种影响在高原、高山地带尤为明显。以拉萨河夺底沟小流域一处山坡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剖面对比3种DEM数据对实际地形的还原效果。分析表明:SRTM和ASTER GDEM地形数据在青藏高原高山区存在高估山谷谷底高程、漏失地形要素的现象,使用LiDAR技术获取的DEM则可以准确反映实际地形。针对8种分辨率(1,2,5,10,15,20,25,30 m)的LiDAR DEM,使用局部方差均值分析坡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地形属性,发现低分辨率DEM在高山地区会遗失大量地形信息,造成地形平坦化和山坡微地形改变。为避免高山地区地形特征失真,给出了坡度和曲率研究适用的最小分辨率阈值:在坡度研究中使用的DEM分辨率应<5 m,曲率研究的最优分辨率为1 m。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高山区,使用LiDAR技术提取高分辨率DEM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坡地形 LIDAR 数字高程模型 青藏高原 分辨率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分布的纬向效应和高度效应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梅学 姚檀栋 小池俊雄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29-332,共4页
利用GAME- Tibet 野外观测期间所得藏北高原不同地点土壤温度资料, 对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分布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夏季土壤温度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效应,而冬季土壤温度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效应。年... 利用GAME- Tibet 野外观测期间所得藏北高原不同地点土壤温度资料, 对藏北高原土壤温度分布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夏季土壤温度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效应,而冬季土壤温度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效应。年平均土壤温度分布是纬度效应和高度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土壤温度 纬度效应 高度效应 土壤
下载PDF
拉萨河谷上段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种群的海拔梯度性变异 被引量:4
13
作者 拉琼 张文驹 +2 位作者 欧珠朗杰 吴千红 索朗白珍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广生态幅的小乔木,在拉萨河谷地区的海拔3500—4200m范围内均有分布。前人工作多集中在江孜沙棘果实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其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江孜... 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广生态幅的小乔木,在拉萨河谷地区的海拔3500—4200m范围内均有分布。前人工作多集中在江孜沙棘果实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其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江孜沙棘沿海拔梯度的群落组成和表型变异的规律。为此,在拉萨河谷上段沿海拔梯度由东向西设置了4个样带:3850m、3950m、4050m和4200m,每个样带设置2至3个10m×10m的样方进行研究。首先,详细记录了每个样方内林下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样方内的沙棘盖度、海拔、样方与河岸的实际距离,并用DCA[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去势对应分析)]排序方法对群落及其组成物种进行排序分析。随机抽取了每个样方内的20个江孜沙棘植株个体,测定其胸径、基径、株高和叶片长度,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些变量和海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孜沙棘在拉萨河谷内的主要生境分为4种类型,即:河边砾石滩地、河阶草滩、河边草甸和河边林缘,样方排序结果主要受海拔的影响;同时,江孜沙棘植株的基径、胸径和高度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减小,而叶片长度与海拔之间无显著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江孜沙棘而言,海拔所代表的综合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和表型有显著的影响,而局部光照可能也是影响其表型特征的重要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孜沙棘 海拔梯度 群落排序 表型变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沈振西 付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59-1263,共5页
定量化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分利用能力的影响。基于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2010—2014年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 300、4500、4 700 m)上的高寒草甸的水分利用效... 定量化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水分利用能力的影响。基于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2010—2014年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 300、4500、4 700 m)上的高寒草甸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湿度、空气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异。相关分析表明,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亏缺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共同解释了海拔4 300 m处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异,其中土壤温度的贡献最大;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则分别解释了海拔4 500 m和4 700 m处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异。因此,环境温度主导着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且暖干化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提高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水分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水分利用效率 藏北高原 气候变化 海拔梯度
下载PDF
海拔升高对高原居民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拉巴桑珠 刘铭 索朗央珍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196-1198,1201,共4页
目的了解久居3600 m海拔的居民到海拔5000 m地区作业6个月后对精神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高原某单位66名入驻海拔5000 m地区作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66名被调查的人员到海拔5000 m地区作业6个月后,分别有39.4%和... 目的了解久居3600 m海拔的居民到海拔5000 m地区作业6个月后对精神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高原某单位66名入驻海拔5000 m地区作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66名被调查的人员到海拔5000 m地区作业6个月后,分别有39.4%和48.5%发生夜间多梦现象和平时担惊受怕的情况;而半夜惊醒和失眠报道率分别高达87.9%和93.9%;有16.7%的调查对象分别报告在高原期间曾有过情绪失控,并有10.6%的自感患有精神疾病。结论海拔升高对工作人员的整体精神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多有报道多梦、半夜惊醒、失眠、担惊受怕等情况,尤以失眠、半夜惊醒情况为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健康状况 西藏 海拔升高
下载PDF
多源多时相数据空间分析及其在西藏墨脱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楚江 王丽园 朱庆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3,共4页
提出了多时相DEM的高程变化与DOM影像变化分析协同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地表变迁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种方法在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表变化相当活跃的西藏墨脱地区得到了应用,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快速精确的地表稳定性分析... 提出了多时相DEM的高程变化与DOM影像变化分析协同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地表变迁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种方法在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表变化相当活跃的西藏墨脱地区得到了应用,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快速精确的地表稳定性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数字高程模型 影像匹配 灾害地质 西藏墨脱
下载PDF
拉萨地区晚第四纪地壳的抬升与拉萨河的向南迁移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正位 曹忠权 +2 位作者 谢平 金花 洪顺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307-314,共8页
根据数字高程模型、遥感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拉萨地区在近南北向挤压的作用下,与NWW向的主构造格架断裂走向相一致,近东西向的分水岭和沟谷沿南北方向相间分布。自分水岭附近的山顶剥蚀面至盆地,坡度由平缓、较陡、平缓逐渐过渡,反映了... 根据数字高程模型、遥感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拉萨地区在近南北向挤压的作用下,与NWW向的主构造格架断裂走向相一致,近东西向的分水岭和沟谷沿南北方向相间分布。自分水岭附近的山顶剥蚀面至盆地,坡度由平缓、较陡、平缓逐渐过渡,反映了山顶剥蚀区、强剥蚀区、堆积区的依次变化,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气候控制的地貌剥蚀、堆积过程。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拉萨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整体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掀斜,造成北侧剥蚀较强,下游河流得以携带更多的泥沙物质,北侧冲、洪积扇汇入拉萨河的物质较南侧多,加之地壳自北向南的掀斜,使得拉萨河拉萨段向南迁移,堆龙曲河口冲积扇也向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 地壳抬升 洪积扇 数字高程模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东部山区积雪高程的年内变化特征及其量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洁 傅旭东 +3 位作者 巩同梁 王光谦 王远见 王皓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6-253,共8页
引入变动积雪覆盖高程(FSCE)描述积雪/裸地下垫面分界线在多年平均意义下的年内变化特征,通过参数无雪期中期Tm和无雪期持续时间ΔT对其进行量化,建立了藏东拉萨河流域、尼洋河流域和昌都地区的FSCE回归模型.统计分析表明,在25km×2... 引入变动积雪覆盖高程(FSCE)描述积雪/裸地下垫面分界线在多年平均意义下的年内变化特征,通过参数无雪期中期Tm和无雪期持续时间ΔT对其进行量化,建立了藏东拉萨河流域、尼洋河流域和昌都地区的FSCE回归模型.统计分析表明,在25km×25km雪产品栅格分辨率下,研究区域内近80%的面积上,积雪的时空分布可以通过FSCE刻画:1)无雪期中期Tm的多年平均值为一年的7月31日,与地理地形因素相关性较弱;2)无雪期持续时间ΔT的多年平均值约为5个月(151d),与栅格平均高程显著负相关;3)一年的4月下旬积雪开始消融、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无雪期,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为积雪覆盖期.将来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雪产品数据,将有助于揭示小尺度上的FSCE精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动积雪覆盖高程(FSCE) 藏东 无雪期中期 无雪期持续时间 回归
下载PDF
青藏±400kV格尔木换流站建筑节能及防风沙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文娟 陈乐 陈正时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2年第2期40-43,共4页
格尔木换流站是青藏±400 kV直流输电工程送端换流站。格尔木地区海拔高、风沙大、强日照、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给建筑构造设计带来诸多难题。对换流站建筑物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建筑的外墙、门窗、钢结构屋盖的保温、防... 格尔木换流站是青藏±400 kV直流输电工程送端换流站。格尔木地区海拔高、风沙大、强日照、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给建筑构造设计带来诸多难题。对换流站建筑物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建筑的外墙、门窗、钢结构屋盖的保温、防风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为青藏±400 kV直流输电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后续恶劣环境换流站工程建筑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联网 ±400 kV直流输电 格尔木换流站 高海拔 强日照 建筑节能 防风沙 节能门窗 外保温墙体
下载PDF
西藏春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初报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玉婷 《西藏农业科技》 2018年第3期33-35,共3页
通过对油菜新品种"京华165、大地95、藏油12号"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进行分析,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依据。起到了新品种示范宣传,展示优良新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
关键词 西藏 春油菜 新品种 海拔 示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