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丁苯橡胶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分析
1
作者 崔小明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CAS 2024年第4期15-21,共7页
分析了我国丁苯橡胶(SBR)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2023年,我国SBR的生产能力为1887 kt/a,表观消费量为1554 kt,预计2028年的生产能力和表观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200 kt/a和1700 kt。未来我国SBR产能将过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今后要慎重新建... 分析了我国丁苯橡胶(SBR)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2023年,我国SBR的生产能力为1887 kt/a,表观消费量为1554 kt,预计2028年的生产能力和表观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200 kt/a和1700 kt。未来我国SBR产能将过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今后要慎重新建或者扩建新产能,建议在完善现有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橡胶 乳液聚合丁苯橡胶 溶液聚合丁苯橡胶 供需现状 发展分析
下载PDF
羟基官能化ACR的制备及其在PBT改性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马建心 王国梁 +5 位作者 杜中杰 王武聪 金华 邹威 王洪 张晨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9,共6页
采用种子乳液法合成了以微交联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橡胶核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功能单体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壳层的羟基官能化聚丙烯酸酯橡胶粒子(ACR-OH)。将ACR-OH与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混合后加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 采用种子乳液法合成了以微交联聚丙烯酸丁酯(PBA)为橡胶核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功能单体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壳层的羟基官能化聚丙烯酸酯橡胶粒子(ACR-OH)。将ACR-OH与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混合后加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利用在熔融共混过程中ACR粒子表面羟基与TGIC中环氧基团的反应以及TGIC与PBT端羟基反应的协同作用,得到ACR与PBT具有良好相容性的改性PBT树脂(PBT/TGIC/ACR-OH)。考察了ACR-OH和TGIC添加量对PBT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良好的相容性,羟基官能化ACR的加入可以有效改善PBT的韧性。以100份PBT树脂为基准,当ACR-OH和TGIC的添加量分别为20份和2份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达到20.45 kJ/m2,是纯PBT(2.43 kJ/m2)的8.4倍;同时,在多官能度TGIC的辅助作用下,当ACR-OH和TGIC的添加量分别为8份和2份时,改性PBT表现出较好的刚韧平衡,其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分别为10.87 kJ/m2和42.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羟基官能化聚丙烯酸酯橡胶粒子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相容性 冲击强度 拉伸强度
下载PDF
辐射乳液聚合羧基型丙烯酸酯橡胶的性能评价
3
作者 汪辉 邓江 +2 位作者 汪自力 苏有顺 李人广 《特种橡胶制品》 CAS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评价了辐射乳液聚合羧基丙烯酸酯橡胶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压缩永久变形以及耐油性能,并与国外牌号的丙烯酸酯橡胶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辐射法丙烯酸酯橡胶加工性能优异,焦烧时间合适,硫化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大... 评价了辐射乳液聚合羧基丙烯酸酯橡胶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压缩永久变形以及耐油性能,并与国外牌号的丙烯酸酯橡胶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辐射法丙烯酸酯橡胶加工性能优异,焦烧时间合适,硫化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大,交联网络完整,其硫化胶力学性能和耐油性能优异;其热空气老化性能和压缩永久变形能与国外品牌丙烯酸酯橡胶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乳液聚合 羧基丙烯酸酯橡胶 力学性能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 压缩永久变形 耐油性能
下载PDF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HEROISM,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4
作者 RobertG.Gilbert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9-193,共5页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istory of polymer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which will be illustratedfor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first period was when emulsion polymers were originally produced,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istory of polymer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which will be illustratedfor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first period was when emulsion polymers were originally produced, and was developed asan attempt to copy natural rubber latex. Indeed, the natural proces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synthetic process of emulsionpolymerization, which in fact does not even need an emulsion to be present: the term is a misnomer! The results werefunctional but limited. In the second period, the first theories appeared, and a huge range of products was madefor surface coatings, adhesives, commodity polymers such as SBR, neoprene, etc. The work of the outstanding pioneers wasbased on limited types of experimental data, and some suppositions are now seen to be incorrect. Nevertheless, manyexcellent products were made and have evolved to many materials currently in everyday use. The third period of emulsionpolymerization is now dawning. The scientific efforts of many teams over previous decades, aided by the advent of newphysical techniques for investigation, have resulted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s of emulsion polymerizations.Some examples from the author's group involve creating novel materials using controlled seed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from natural rubber latex and other polyenes. Latex topology and controlled free-radical chemistry can be combined toproduce a) a comb polymer with hydrophobic backbone and hydrophilic 'teeth', or b) with sufficient in situ compatibilizerbetween two otherwise incompatible polymers to yield a spatially uniform material down to the nanostructure level, and c) toproduce controlled nano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rubber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Natural rubber DMAEMA Polybutadiene polyisoprene grafting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performance of miktoarm star copolymers of styrene and butadiene
5
作者 张海燕 可勇 +2 位作者 姚明 赵素合 张兴英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2期280-284,共5页
A novel multifunctional macromolecular organolithium initiator (PD-Sn-(RLi)3) was prepared via living anionic polymerization and used for the synthesis of miktoarm star copolymers in cyclohexane. The average molec... A novel multifunctional macromolecular organolithium initiator (PD-Sn-(RLi)3) was prepared via living anionic polymerization and used for the synthesis of miktoarm star copolymers in cyclohexane.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polydispersity index, microstructure and unit composition of the miktoarm star copolymer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GPC and 1H-NMR. Performances of the miktoarm star styrene-butadiene rubbers were investigat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the blend rubbers such as the tin-coupled star-shaped random copolymers of styrene-butadiene rubber(S-SBR)/natural rubber (NR) blend rubber and S-SBR/Cis-1, 4-polybutadiene rubber (Cis-BR) blend rub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onic polymerization multifunctional macromolecular organolithium initiator miktoarm star copolymer styrene-butadiene rubber
下载PDF
乳聚丁苯橡胶的技术发展方向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滔 魏绪玲 +5 位作者 杨海龙 王万程 邱冠钧 徐典宏 王永峰 朱晶 《弹性体》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92,共5页
介绍了国内丁二烯原料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分析了电动汽车轮胎的发展的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电动汽车轮胎将向高承载、低滚阻、更耐磨和轻量化发展。随着化工产业新发展,乳聚丁苯橡胶在性能、牌号等方面出现了更多的需求,介绍了国内乳聚丁... 介绍了国内丁二烯原料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分析了电动汽车轮胎的发展的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电动汽车轮胎将向高承载、低滚阻、更耐磨和轻量化发展。随着化工产业新发展,乳聚丁苯橡胶在性能、牌号等方面出现了更多的需求,介绍了国内乳聚丁苯橡胶新牌号的开发情况,特别是乳聚丁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十四五”重点发展乳聚丁苯橡胶技术的六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聚丁苯橡胶 技术发展 技术方向
下载PDF
提高转化率对乳聚丁苯橡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陆书来 张欣颖 +5 位作者 东升魁 张柳 李永茹 隋军 张冠英 王军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0-173,共4页
以吉林石化公司有机合成厂的乳聚丁苯橡胶(SBR)生产配方为标准配方,研究了聚合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分析了提高转化率对SBR的生胶门尼黏度、结合苯乙烯含量、凝胶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胶乳黏度等基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吉林石化公司有机合成厂的乳聚丁苯橡胶(SBR)生产配方为标准配方,研究了聚合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分析了提高转化率对SBR的生胶门尼黏度、结合苯乙烯含量、凝胶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胶乳黏度等基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标准配方条件下,延长聚合反应时间,转化率可以达到70%。转化率为70%时所得SBR与转化率为62%时所得SBR相比,前者的生胶凝胶含量和胶乳黏度均增大了1倍,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和Z均相对分子质量均高于后者,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且前者的生胶结合苯乙烯含量能够达到产品标准,而生胶门尼黏度和在50 m in时的300%定伸应力偏高于产品优级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橡胶 乳液聚合 标准配方 转化率 性能
下载PDF
提高乳聚丁苯橡胶转化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8
作者 陆书来 宋岩 +5 位作者 张柳 东升魁 李永茹 隋军 张冠英 王军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5-249,共5页
以吉林石化公司生产的丁苯橡胶(1500)为研究对象,以12 h内聚合转化率达到(70±2)%、产品性能与转化率为(62±2)%者相当为目标,研究了引发剂、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电解质、单体配比与纯度及乳化剂等对丁苯橡胶聚合的影响,测定... 以吉林石化公司生产的丁苯橡胶(1500)为研究对象,以12 h内聚合转化率达到(70±2)%、产品性能与转化率为(62±2)%者相当为目标,研究了引发剂、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电解质、单体配比与纯度及乳化剂等对丁苯橡胶聚合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转化率丁苯橡胶胶乳的机械稳定性及丁苯橡胶生胶和硫化胶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原材料品种和规格的前提下,于氧化剂用量110%(以标准配方所用质量为100%计,下同)、还原剂用量100%和助还原剂用量110%,硫醇初始量与补加量的质量比为100/20、补加时机在反应开始后2 h,电解质用量为110%~115%、初始时一次加入,丁二烯与苯乙烯的质量比为(72.0/28.0)^(72.5/27.5),乳化剂初始量与补加量的质量比为100/10、补加时机在反应开始后2 h的条件下,在12 h内可以使丁苯橡胶1500的聚合转化率提高到(70±2)%,并确保其产品性能全部达到国标优级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聚丁苯橡胶 转化率 聚合速率 门尼黏度 物理机械性能
下载PDF
原位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晋涛 范宏 +1 位作者 卜志扬 李伯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6-39,共4页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凹凸棒石(AT)纳米复合材料。凹凸棒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乳液聚合速率,但对最终聚合产物的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影响不大。凹凸棒石以长0.5~5μm、直径为20~50nm的棒状纤维均匀...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凹凸棒石(AT)纳米复合材料。凹凸棒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乳液聚合速率,但对最终聚合产物的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影响不大。凹凸棒石以长0.5~5μm、直径为20~50nm的棒状纤维均匀的分散在SBR基体中。在硫化过程中,凹凸棒石纤维与橡胶形成互穿网络结构,增加了橡胶的交联密度。随着凹凸棒石的填充量增加,纳米复合材料的300%定伸应力和拉伸强度与纯SBR相比均提高了20%~100%,其补强效果明显高于等量的炭黑N330,还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 凹凸棒石 纳米复合材料 原位乳液聚合
下载PDF
国产溶聚丁苯橡胶T2000 R的微观结构及基本性能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萍 孙学红 +2 位作者 袁媛 孙举涛 赵树高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20-125,共6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凝胶渗透色谱-激光光散射-自动黏度在线检测仪、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手段对国产溶聚丁苯橡胶(SSBR-T2000 R)的微观结构及其基本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并与乳聚丁苯橡胶(ESBR-1502)作了对比...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凝胶渗透色谱-激光光散射-自动黏度在线检测仪、动态力学性能分析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手段对国产溶聚丁苯橡胶(SSBR-T2000 R)的微观结构及其基本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并与乳聚丁苯橡胶(ESBR-1502)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与ESBR-1502相比,SSBR-T2000 R具有分子量分布窄、数均分子量较高、重均分子量明显低、支化度低的特点;其链结构中顺式-1,4-结构含量高、反式-1,4-结构、1,2-结构含量低;热稳定性高于ESBR-1502;玻璃化转变温度比ESBR-1502低,说明其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高弹态动态模量较低,但其动态损耗因子和动态生热低于ESBR-1502;其硫化特性为焦烧时间较长,而正硫化时间较短;用密炼机加工胶料,SSBR-T2000 R的耐屈挠龟裂性优于ESBR-1502,且压缩生热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聚丁苯橡胶 乳聚丁苯橡胶 微观结构 基本性能
下载PDF
核壳改性剂增韧聚苯醚/聚苯乙烯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性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立新 任建楠 +2 位作者 任亮 张明耀 张会轩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28,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核壳比为50/50(聚丁二烯/聚苯乙烯,PB/PS),粒径分别为120 nm和350 nm的PB-g-PS接枝共聚物,而后将PB-g-PS弹性体与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同时作为改性剂增韧聚苯醚(PPO)/聚苯乙烯(PS)共混物,考察了基体组成(PPO/PS...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核壳比为50/50(聚丁二烯/聚苯乙烯,PB/PS),粒径分别为120 nm和350 nm的PB-g-PS接枝共聚物,而后将PB-g-PS弹性体与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同时作为改性剂增韧聚苯醚(PPO)/聚苯乙烯(PS)共混物,考察了基体组成(PPO/PS)和橡胶粒子尺寸对HIPS/PPO/PS/PB-g-P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体中PPO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屈服强度显著提高。HIPS中Salami结构橡胶粒子和亚微米尺寸橡胶粒子在PPO/PS基体中分散状态较好,协同增强了共混物的韧性;随着PB-gPS橡胶粒子尺寸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逐渐增加而拉伸屈服强度无明显变化,同时共混物的冲击断裂方式逐渐由脆性断裂向韧性断裂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聚苯醚 聚苯乙烯共混物 橡胶粒子尺寸 力学性能 形态结构
下载PDF
乳聚三元共聚橡胶的制备及单体配比对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育林 王永峰 +2 位作者 梁滔 赵志超 李波 《弹性体》 CAS 2012年第2期58-61,共4页
通过乳液聚合合成了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集成橡胶(E-SIBR),通过红外和核磁测试对产品进行表征,并详细研究了聚合过程中单体配比的变化对聚合物微观结构单元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集成橡胶 乳液聚合 单体配比 三元聚合
下载PDF
低温乳聚丁苯橡胶反应器的稳态模拟 被引量:3
13
作者 田文德 王子镐 姚飞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乳聚丁苯橡胶(ESBR)是最早实现工业化和产耗量最大的合成橡胶胶种,对ESBR反应器的模拟一直是一难题。今在组分浓度分配、分析数据计算以及模型算法方面对现有反应器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能用于现场模拟的聚合釜模型。通过抽象为数个串... 乳聚丁苯橡胶(ESBR)是最早实现工业化和产耗量最大的合成橡胶胶种,对ESBR反应器的模拟一直是一难题。今在组分浓度分配、分析数据计算以及模型算法方面对现有反应器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能用于现场模拟的聚合釜模型。通过抽象为数个串联聚合釜的方法建立了置换塔模型,并确定了串联数目。讨论了总固体含量(TSC)和门尼粘度(ML)的模拟值与分析值间的差距,分析了引发剂、调节剂用量对ESBR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和预测反应器的操作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聚丁苯橡胶 乳液聚合 稳态模拟 置换塔模型 全混釜
下载PDF
补加乳化剂提高丁二烯/苯乙烯的聚合速率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书来 付愉 +5 位作者 张柳 林志勇 李永茹 东升魁 隋军 张冠英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8-412,共5页
以丁二烯/苯乙烯乳液聚合反应10h、转化率达到70%为研究目标,在分析了标准配方条件下提高转化率对反应时间影响的基础上,考察了补加乳化剂对反应后期聚合速率及胶乳黏度、粒径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与采用增加初始乳化剂法进行了对比,并... 以丁二烯/苯乙烯乳液聚合反应10h、转化率达到70%为研究目标,在分析了标准配方条件下提高转化率对反应时间影响的基础上,考察了补加乳化剂对反应后期聚合速率及胶乳黏度、粒径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与采用增加初始乳化剂法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补加乳化剂提高反应后期聚合速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增加初始乳化剂用量可以显著提高聚合速率,但胶乳黏度明显增大,且机械稳定性降低;补加乳化剂有利于提高反应后期的聚合速率和胶乳的机械稳定性;乳化剂补加量越大,反应后期的聚合速率越快;当乳化剂补加量相同时,在反应时间为2~4h,补加时机越早,反应后期聚合速率越快;补加乳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剂初始量100%,补加量10%,补加时机为反应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聚丁苯橡胶 转化率 聚合速率 乳化剂
下载PDF
镶嵌型乳胶粒子的合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效玉 石淑先 +2 位作者 寇奕 董汉鹏 夏宇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6-150,共5页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等单体或它们的混合物为硬单体 ,天然胶乳为弹性组分 ,经多步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了在天然胶乳的粒子上镶嵌硬聚合物相的互穿网络型乳胶粒子 .考察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等单体或它们的混合物为硬单体 ,天然胶乳为弹性组分 ,经多步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了在天然胶乳的粒子上镶嵌硬聚合物相的互穿网络型乳胶粒子 .考察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油酸等乳化体系 ,过硫酸钾、过氧化苯甲酰热引发体系及异丙苯过氧化氢 -四乙烯五胺、叔丁基过氧化氢 -四乙烯五胺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研究了交联剂用量对互穿结合率、溶胶含量的影响及溶胀时间、硬单体组成、乳化剂种类对乳胶粒子形态的影响 ,确定了适宜的聚合配方和工艺条件 .透射电镜观察乳粒形态结果表明 ,单一使用极性或非极性单体 ,仅得到核 -壳结构乳液 ,而采用不同极性单体复合、溶胀、互穿 ,得到的是镶嵌硬聚合物型乳粒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嵌型乳胶粒 天然胶乳 种子乳液聚合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合成 丙烯腈
下载PDF
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SBS导电复合材料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永梅 王向阳 +1 位作者 过俊石 谢洪泉 《合成橡胶工业》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9-33,共5页
在15~20℃下,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做乳化剂和掺杂剂,苯胺(浓度为0.2 mol/L)在溶有SBS 的有机溶剂中聚合24h,可制备聚苯胺(PAn)/SBS 导电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可热成型或溶液成型,所得试样表现出不同的逾渗域值:前者的 PAn-DBSA 质... 在15~20℃下,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做乳化剂和掺杂剂,苯胺(浓度为0.2 mol/L)在溶有SBS 的有机溶剂中聚合24h,可制备聚苯胺(PAn)/SBS 导电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可热成型或溶液成型,所得试样表现出不同的逾渗域值:前者的 PAn-DBSA 质量分数为20%,后者为15%;当 PAn-DBSA 质量分数相同时,后者的电性能优于前者。PAn-DBSA 质量分数低于30%时,复合材料呈典型的热塑性弹性体特征:扯断伸长率大于600%,永久变形小于50%。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试样通过二次掺杂处理可提高电导率约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聚苯胺 导电橡胶 乳液共聚 复合材料
下载PDF
炭黑在锡偶联型SSBR中的分散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珍 赵素合 《合成橡胶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8-230,共3页
通过与ESBR做对比,对锡偶联型SSBR 的炭黑分散性作了研究。Payne效应、电阻率及透射电子显微镜3种方法均证明锡偶联型SSBR的炭黑分散性比ESBR 1502高,说明锡偶联结构有助于炭黑的高度分散,从而使胶料生热大幅降低。
关键词 锡偶联型 溶聚丁苯橡胶 乳聚丁苯橡胶 炭黑 分散性 电阻率 SSBR
下载PDF
国产溶聚丁苯橡胶T 2000 R的基本加工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学红 孙举涛 +1 位作者 张萍 赵树高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11-216,共6页
通过开炼机、密炼机、橡胶加工分析仪、毛细管流变仪考察了国产溶聚丁苯橡胶(SSBR,牌号为T2000R)的基本加工性能,并与乳聚丁苯橡胶(ESBR,牌号为1502)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开炼机辊筒温度控制在35—50℃,且前辊温度稍低... 通过开炼机、密炼机、橡胶加工分析仪、毛细管流变仪考察了国产溶聚丁苯橡胶(SSBR,牌号为T2000R)的基本加工性能,并与乳聚丁苯橡胶(ESBR,牌号为1502)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开炼机辊筒温度控制在35—50℃,且前辊温度稍低于后辊温度,缩小辊距时,SSBR—T2000R包辊良好;为使SSBR—T2000R的密炼机混炼达到良好效果,密炼机温度开始应控制在60~80℃,且需采用增强剂或生胶分批加入的混炼工艺;与ESBR-1502相比,在较低温度(小于77℃)、低剪切频率(小于30s^-1)的条件下,如混炼、压延工艺,SSBR—T2000R混炼胶的剪切黏度和剪切模量较低,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在挤出工艺中,SSBR—T2000R的剪切黏度较ESBR-1502稍高,应提高其加工温度,以100-130℃为宜。可使挤出物外观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聚丁苯橡胶 乳聚丁苯橡胶 混炼 流变性能 挤出 加工性能
下载PDF
有机硅氧烷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映平 孙燕 谭海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25-33,共9页
采用接枝共聚制备有机硅氧烷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着重考察偶联剂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胶乳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有机硅氧烷种类及用量等对有机硅在接枝共聚反应中的转化率和接枝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探索有机硅氧烷改... 采用接枝共聚制备有机硅氧烷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着重考察偶联剂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胶乳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有机硅氧烷种类及用量等对有机硅在接枝共聚反应中的转化率和接枝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探索有机硅氧烷改性天然胶乳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VD4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转化率和接枝率均比D4的要高;与其他偶联剂相比,A-171的接枝率也较高;随着有机硅单体用量的增加、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温度升高,有机硅单体的转化率和接枝率都升高。有机硅氧烷改性天然胶乳的适宜工艺条件:胶乳浓度为50%,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4h,偶联剂A-171用量为1.2%(占橡胶的质量百分率,下同),有机硅用量为15%,引发剂用量为1.0%。IR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硅氧烷与天然橡胶分子链存在接枝共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胶乳 接枝改性 乳液聚合 有机硅氧烷
下载PDF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集成橡胶合成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宝勇 魏绪玲 +1 位作者 王小见 张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46,50,共8页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共聚集成橡胶SIBR是一种高性能绿色橡胶。介绍了集成橡胶的概念和结构,详细论述了SIBR的合成方法,包括阴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自由基乳液聚合,并对其应用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展望了SIBR合成和应用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集成橡胶 阴离子聚合 配位聚合 自由基乳液聚合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