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框架结构梁柱抗震内力调整研究
1
作者 汤繁华 《重庆建筑》 2024年第7期61-64,共4页
框架梁端剪力调整之前,应先计算控制截面内力,后进行梁端弯矩调幅,使结构更加安全。框架结构梁柱抗震内力调整在手算一榀框架计算中是一个难点,且容易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根据具体计算实例,归纳出框架梁柱抗震内力调整计算的基本步... 框架梁端剪力调整之前,应先计算控制截面内力,后进行梁端弯矩调幅,使结构更加安全。框架结构梁柱抗震内力调整在手算一榀框架计算中是一个难点,且容易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根据具体计算实例,归纳出框架梁柱抗震内力调整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计算出在框架梁端弯矩正负号判别、弯矩最不利组合、最大剪力设计值确定等位置容易出现错误,并结合实例予以纠正。框架柱的抗震内力调整顺序是先进行“强柱弱梁”的调整,再进行“强剪弱弯”的调整,中柱在进行“强柱弱梁”的内力调整时,因其需要同时考虑节点左右梁端的弯矩,节点上下柱的线刚度,计算量大,采用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简单明了,误差很小,对边柱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内力调整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下载PDF
Effects of End-Bend and Curved Blades on the Flow Field and Loss of a Compressor Linear Cascade in the Design Condi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KAN Xiaoxu WU Wanyang +1 位作者 YANG Ling ZHONG Jingju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801-810,共10页
Curved blade and end-bend blade are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passive control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compressor cascade,and their applicability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A highly-l... Curved blade and end-bend blade are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passive control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 compressor cascade,and their applicability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A highly-loaded compressor linear cascade in the design condition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n this paper.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se methods on the flow loss of the cascade by redistributing the vortex structures.Results show that:the curved blade could reduce the flow loss to 2.55%,while the end-bend blade and the end-bend+curved blade increase it to 10.58%and 2.19%,respectively.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curved blade weakens the strength and scale of Concentrated Shedding Vortex(CSV),which accounts for 59.2%of the total flow loss.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end-bend blade exacerbates the low-energy fluid clusters from the end wall and wake into CSV.Finally,the end-bend+curved blade can take their own strengths,but it enhances the twisting motion of Passage Vortex(PV)and CSV,which makes it fail to reduce the flow loss.Therefore,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se methods on the flow loss of a compressor cascade are much clearer.In addition,we also predict the potential danger of the end-bend blade in the negative incidence conditions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 for future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OR linear cascade flow LOSS vortex structure curved BLADE end-bend BLADE design condition
原文传递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nd-bend Cantilevered Stator in a 2-stage Axial Compressor 被引量:9
3
作者 Songtao WANG Xin DU Zhongqi W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O. BOX 458, Harbin 150001, Chin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19-125,共7页
Leading edge recambering is applied to the cantilevered stator vanes in a 2-stage compressor in this paper. Differentcurving effects are produced when the end-bend stator vanes are stacked in different ways. Stacking ... Leading edge recambering is applied to the cantilevered stator vanes in a 2-stage compressor in this paper. Differentcurving effects are produced when the end-bend stator vanes are stacked in different ways. Stacking on theleading edge induces a positive curving effect near the casing.When it is stacked on the centre of gravity, a negativecurving effect takes place. Th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flow field is redistributed when theend-bend stators with leading edge stacking are applied. The variations in the stage matching for the mainstreamand near the hub have an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2-stage compressor. The isentropic efficiency and thetotal pressure ratio of the compressor are increased near the design condition. The compressor total pressure ratiois decreased near choke and near stall. The maximum flow rate is reduced and the stall margin is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compressor end-bend blade stacking stage matching
原文传递
指榫参数和端压压力对橡胶木指接材抗弯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贾晓娟 黄素涌 +4 位作者 王建和 缪本浩 龚蒙 肖岩 卫佩行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6,23,共7页
以橡胶木规格锯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指榫参数(齿长S型12.5 mm和L型25.0 mm)和端压压力(1.50、1.85、2.20 MPa)对指接橡胶木规格锯材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型齿橡胶木指接材的抗弯强度(MOR)(平均值49.5 MPa)明显高于L型齿橡胶木指... 以橡胶木规格锯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指榫参数(齿长S型12.5 mm和L型25.0 mm)和端压压力(1.50、1.85、2.20 MPa)对指接橡胶木规格锯材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型齿橡胶木指接材的抗弯强度(MOR)(平均值49.5 MPa)明显高于L型齿橡胶木指接材的MOR(平均值45.3 MPa),证明使用短齿指接是可行的;齿长对抗弯弹性模量(MOE)无显著影响,但对MOR影响显著;根据不同齿型的端压趋势图情况,可推断L型齿橡胶木指接材的较优端压压力为2.20 MPa,S型齿橡胶木指接材较优端压压力为1.8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接 指榫类型 抗弯强度 端部压力 齿长
下载PDF
小角度缠绕复合材料护岸管桩抗弯性能试验与设计
5
作者 张恒 方海 +2 位作者 王肖淳 夏国龙 徐双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6,共7页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护岸管桩。该护岸管桩由纤维缠绕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缠绕管制成。通过四点弯曲试验,得到试件的破坏模式以及荷载-位移关系,以此分析缠绕角度±55°、±15°以及是否浇筑混凝土对护岸管桩抗弯...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护岸管桩。该护岸管桩由纤维缠绕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缠绕管制成。通过四点弯曲试验,得到试件的破坏模式以及荷载-位移关系,以此分析缠绕角度±55°、±15°以及是否浇筑混凝土对护岸管桩抗弯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缠绕角度由55°减小为15°与浇筑混凝土都能极大提高复合材料护岸管桩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复合材料护岸管桩嵌固端深度计算公式推导,并给出护岸管桩的设计流程以及应用建议。这为之后复合材料护岸管桩应用于护岸工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岸管桩 复合材料缠绕管 四点弯曲试验 嵌固端深度 设计流程
下载PDF
国内外规范“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分析与对比
6
作者 马铭湖 许名鑫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6期95-99,109,共6页
对广东省地方标准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我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美、欧、日规范关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规定进行介绍,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楼板作用等各规范关于“强柱... 对广东省地方标准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我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美、欧、日规范关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规定进行介绍,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楼板作用等各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规定的差异进行比较,指出广东《高规》在内力调整措施上与其他规范不同,在抗震性能设计中通过构件重要性系数和承载力利用系数实现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更容易调整超强地震下引人的柱梁安全系数比指标,并给出框架梁端翼缘宽度范围内楼板钢筋的具体规定,减少梁配筋量。基于各规范设计规定,结合Pushover分析及动力弹塑性分析以6层RC框架结构作为对象进行计算分析,对梁柱钢筋用量、柱梁安全系数比、梁柱损伤及耗能情况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RC框架结构各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规定的效果,该算例广东《高规》的柱配筋量、柱梁安全系数比较大,在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方面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现浇楼板 柱梁安全系数比
下载PDF
不同弯曲段长度对超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受力特性影响分析
7
作者 焦玄烨 党发宁 高俊 《陕西水利》 2024年第10期18-22,共5页
传统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在水平水压力推动下心墙易产生水力劈裂,通过将两端坝肩处心墙向上游起拱,能够减小心墙中的拉应力及拉应力区域面积,避免心墙产生水力劈裂破坏。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心墙两端不同弯曲段长度对沥青混凝... 传统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在水平水压力推动下心墙易产生水力劈裂,通过将两端坝肩处心墙向上游起拱,能够减小心墙中的拉应力及拉应力区域面积,避免心墙产生水力劈裂破坏。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心墙两端不同弯曲段长度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应力及变形影响。计算中采用Duncan-ChangE-B模型作为坝体及心墙材料的本构模型,对大坝填筑和水库蓄水过程进行模拟,将心墙两端弯曲段长度分别取为心墙沿坝轴线长度的10%、15%、20%,以获得不同弯曲段长度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和坝体的位移、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首先坝体的变形及应力均在允许范围之内,当心墙两端弯曲段长度取为心墙沿坝轴线长度的20%时,能最佳改善沥青混凝土心墙的受力特性,坝体填料和心墙材料满足强度要求,结果可为结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端不同弯曲段长度 拉应力值 拉应力区域面积
下载PDF
基于三参数模型的方钢管柱-H型梁单向螺栓端板连接节点承载力研究
8
作者 刘伟 韩志鹏 +1 位作者 徐季漩 段忠花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24,共15页
单向螺栓可较好地解决封闭截面内使用普通螺栓带来的施工不便和焊缝连接易发生脆性断裂等问题。为探索方钢管柱与H型梁单向螺栓端板连接节点的承载性能和影响因素,分别对梁柱平齐式端板连接节点和梁柱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进行静力加载试... 单向螺栓可较好地解决封闭截面内使用普通螺栓带来的施工不便和焊缝连接易发生脆性断裂等问题。为探索方钢管柱与H型梁单向螺栓端板连接节点的承载性能和影响因素,分别对梁柱平齐式端板连接节点和梁柱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进行静力加载试验。试验通过校准有限元模型,发现两组数据吻合度较高,对此通过改变方钢管柱、H型梁和端板的截面参数与单向螺栓的直径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进行承载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梁高度、柱壁厚度和螺栓直径对梁柱平齐式端板连接节点和梁柱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都有较大影响;梁柱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和极限弯矩还受端板的宽度和厚度的影响。最后基于三参数模型拟合出初始刚度、极限弯矩和形状系数的近似公式,为此类节点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向螺栓 端板连接 初始刚度 极限弯矩 形状系数 三参数模型
下载PDF
CFN-聚合物砂浆端锚RC箱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9
作者 钟正强 陈子慕 +2 位作者 郭凯军 王贺龙 刘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6-91,共6页
为改善碳纤维网格(Carbon Fibre Net,CFN)加固系统的加固效果,充分发挥CFN材料力学性能,在钢筋混凝土箱梁的底部和端部依次布置CFN,共设计1片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梁和4片加固梁,然后进行四点弯曲静载试验,从破坏形态、荷... 为改善碳纤维网格(Carbon Fibre Net,CFN)加固系统的加固效果,充分发挥CFN材料力学性能,在钢筋混凝土箱梁的底部和端部依次布置CFN,共设计1片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梁和4片加固梁,然后进行四点弯曲静载试验,从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CFN应变变化规律等方面研究端部锚固类型(X形、U形)及层数对RC箱梁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端部进行锚固后,梁的抗弯性能和底部纤维利用率显著提高,其中两层X形箍加固梁抗弯性能最佳,所有加固梁开裂荷载提升幅度大于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的提升幅度,底部网格利用率最大提高了84.8%;当钢筋屈服后,相同层数下X形箍加固梁的刚度高于U形箍加固梁,但增加X形箍的层数对抑制刚度退化现象影响较小;与X形箍外侧相比,X形箍内侧材料性能更易发挥,实际工程中建议将在跨中附近粘贴X形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抗弯性能 试验研究 碳纤维网格 端部锚固
下载PDF
行人-车辆碰撞中六岁儿童下肢损伤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海岩 黄盛一 +3 位作者 李琨 崔世海 贺丽娟 吕文乐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0-1061,共12页
为揭示汽车-行人碰撞事故中车辆前端结构和速度对儿童行人下肢损伤的差异成因及损伤机理,本研究应用符合我国体征且具有详细解剖学结构的六岁儿童行人损伤仿生模型(TUST IBMs 6YO-P),设置了32组涵盖4类常见车型和8种碰撞速度的汽车-行... 为揭示汽车-行人碰撞事故中车辆前端结构和速度对儿童行人下肢损伤的差异成因及损伤机理,本研究应用符合我国体征且具有详细解剖学结构的六岁儿童行人损伤仿生模型(TUST IBMs 6YO-P),设置了32组涵盖4类常见车型和8种碰撞速度的汽车-行人碰撞仿真,分析下肢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响应,采用非线性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对下肢损伤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碰撞速度对儿童下肢长骨骨折和膝关节损伤有直接影响,汽车前保险杠高度影响股骨的损伤程度和膝关节弯曲角度,扰流板离地高度影响胫、腓骨损伤的严重程度。分析膝关节弯曲角度和韧带断裂数据,得出当膝关节弯曲角度分别超出25.9±0.9°、38.6±0.7°、43.2±0.2°时,撞击侧内侧副韧带(MCL)、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发生断裂,基于碰撞速度和前保险杠高度建立的膝关节弯曲角度预测模型,经反求验证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膝关节损伤。综合儿童行人下肢长骨骨折评价参数和所建立的小腿弯矩预测模型,发现碰撞速度高于17.94 km/h将会造成儿童小腿骨折。该研究为行人安全法规制定、行人保护装置研发、AEB系统设计和数字化测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前端结构 碰撞速度 六岁儿童行人 膝关节弯曲角度 下肢弯矩 非线性回归
下载PDF
双孢菇采摘动力学研究及其采摘机械手设计
11
作者 黄铭森 杨潇 +3 位作者 张成龙 李洪昌 吴海东 王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6-70,98,共6页
为确定一种适用于双孢菇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方法,基于力传感器及惯性测量单元对不同采摘方法下的双孢菇采摘力动力学开展研究。试验的采摘方法包括人工采摘以及三种简化采摘方法(包括折弯、扭转及提拉法)。结果表明,在人工采摘过程中,双... 为确定一种适用于双孢菇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方法,基于力传感器及惯性测量单元对不同采摘方法下的双孢菇采摘力动力学开展研究。试验的采摘方法包括人工采摘以及三种简化采摘方法(包括折弯、扭转及提拉法)。结果表明,在人工采摘过程中,双孢菇围绕其X、Y、Z轴均发生较大角度变化,设计一种相近于人手灵活度的采摘机械手较为困难;对于三种简化采摘方法,折弯法相较扭转、提拉法更为简单有效,且所需采摘力最小3.1 N±2.1 N,其到达菌柄断裂的临界采摘时间、采摘角度分别为0.9 s±0.4 s、12.2°±6.8°。以期为双孢菇采摘机器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菇 采摘 动力学 采摘机械手 折弯
下载PDF
四点弯曲下3D端钩钢纤维混凝土开裂截面受力和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礼程 陈湘生 +3 位作者 雷江松 郑爱元 王雪涛 邓一三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540-1547,共8页
通过使用DIC非接触测量设备对四点抗弯试验下的3D端钩钢纤维混凝土梁构件表面变形情况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横向应变沿梁构件高度的变化规律;并基于损伤模型使用ABAQUS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反分析,得出了抗弯构件开裂截面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 通过使用DIC非接触测量设备对四点抗弯试验下的3D端钩钢纤维混凝土梁构件表面变形情况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横向应变沿梁构件高度的变化规律;并基于损伤模型使用ABAQUS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反分析,得出了抗弯构件开裂截面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D端钩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弯荷载变化幅度较为缓和,具有良好的抗弯韧性;弯曲过程中,梁构件的横向应变沿高度呈线性分布,验证了平截面假定的正确性;钢纤维掺量能够影响弯曲过程中中性轴的位置,纤维掺量越高纯弯梁构件的弯拉区裂缝开展越缓;数值模拟的荷载-挠度曲线与试验结果较为匹配,且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均显示裂缝在挠度为0.5mm时就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展,模拟结果表明了裂缝的主要发展阶段集中在峰值点到挠度为0.5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端钩钢纤维混凝土 四点抗弯试验 损伤模型 开裂截面
下载PDF
敞车底架端梁成形工艺分析及弯曲模设计
13
作者 王兴辉 《模具工业》 2023年第11期19-24,共6页
根据6 mm厚且材质为Q450NQR1高强度耐候钢端梁的结构特点,设计了3种成形工艺方案,从总工步数、材料利用率、模具制造费用、生产效率、投产周期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确定试制和小批量生产以及最终1次弯曲成形的工艺方案。模具经实际验证:存... 根据6 mm厚且材质为Q450NQR1高强度耐候钢端梁的结构特点,设计了3种成形工艺方案,从总工步数、材料利用率、模具制造费用、生产效率、投产周期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确定试制和小批量生产以及最终1次弯曲成形的工艺方案。模具经实际验证:存在中部乙字弯高度不够问题,采取了在模具上增加挠度的措施;对初期理论展开尺寸不精确的问题,采取反向修正措施。经改进后,再次试制零件,满足了图纸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梁 弯曲成形 模具结构 抗侧向力 数控切割
下载PDF
柔性立管第二端垂直铺设设计与应用
14
作者 卢维强 段立志 +2 位作者 杨春 王杰文 周健伟 《石油工程建设》 2023年第2期68-74,共7页
以中国南海流花某油田FPSO的柔性立管第二端铺设工程应用为例,描述利用垂直铺设系统铺设柔性立管第二端的工艺流程。重点介绍柔性立管第二端通过垂直铺设系统导向轮和传递至FPSO的施工步骤,建立柔性立管第二端数值模型,分析其通过垂直... 以中国南海流花某油田FPSO的柔性立管第二端铺设工程应用为例,描述利用垂直铺设系统铺设柔性立管第二端的工艺流程。重点介绍柔性立管第二端通过垂直铺设系统导向轮和传递至FPSO的施工步骤,建立柔性立管第二端数值模型,分析其通过垂直铺设系统时的受力情况;同时,研究了工程应用中绞车钢丝绳存在的干涉问题和解决方案。研究成果解决了柔性立管较长第二端垂直铺设问题,并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应用,可为类似的柔性立管铺设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柔性立管 第二端 防弯器 垂直铺设
下载PDF
轻型飞机翼肋支柱端与端部配件的配合强度实验
15
作者 曹嘉佳 王佳庆 《机电工程技术》 2023年第12期15-18,共4页
飞机翼肋支柱能够支撑机翼,在飞机受到强大的气流阻力时,也可以帮助缓解飞机所承受的张力和气流压缩力。因此,优化机翼支柱设计可以大大提高飞机飞行过程中可承受的压力,从而提高飞行的安全性。翼肋支柱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支柱端与端部... 飞机翼肋支柱能够支撑机翼,在飞机受到强大的气流阻力时,也可以帮助缓解飞机所承受的张力和气流压缩力。因此,优化机翼支柱设计可以大大提高飞机飞行过程中可承受的压力,从而提高飞行的安全性。翼肋支柱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支柱端与端部配件之接的连接配合,支柱与端部配件使用点焊连接。设计2种不同的支柱端连接方式:实验a是将铝质支柱端通过点焊直接固定在铁板上;实验b是将支柱一端套上一个铁袖套,同样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在铁板上。通过实验分析对比其承受力和横向弯曲挠度。结果表明:实验a的设计方案能够更好承受住压力,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加有利于对飞机机翼支柱设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支柱端 连接配合 气流阻力 点焊连接 横向弯曲挠度
下载PDF
端弯控制扩压叶栅角区分离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杜鑫 焦映厚 +1 位作者 张龙新 王松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9-314,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端弯叶片技术对角区分离流动的控制机制,应用商业软件Numeca对某地面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末级静叶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对比分析了采用端弯叶片技术与弯叶片技术后对原型叶栅壁面压力场以及出口总压损失分布的影响。研究结... 为了进一步揭示端弯叶片技术对角区分离流动的控制机制,应用商业软件Numeca对某地面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末级静叶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对比分析了采用端弯叶片技术与弯叶片技术后对原型叶栅壁面压力场以及出口总压损失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端弯叶片技术与弯叶片技术均能缓解端部角区分离流动。与弯叶片相比,相同弯角的端弯叶片具有相同的驱动附面层向叶展中部的迁移能力。端弯叶片通过合理地调整弯高与弯角沿流向的变化,有效地控制了端区附面层的发展,因此端弯叶片具有更好的控制角区分离以及降低静叶总压损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压气机 端弯 弯叶片 角区分离
下载PDF
中厚板轧制轧件头部弯曲模拟计算 被引量:12
17
作者 程晓茹 胡衍生 +1 位作者 李虎兴 宋耀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28-230,239,共4页
在建立中厚板轧制轧件头部弯曲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 ,计算分析了中厚板精轧过程上下辊转速比、压下率、来料厚度和材质对轧件头部弯曲的影响 ,并给出了轧件头部弯曲控制参数上下辊转速比和压下率的最优控制范围。
关键词 中厚板轧制 轧件头部弯曲 人工神经网络 模拟计算
下载PDF
中厚板轧制轧件头部弯曲预报模型 被引量:15
18
作者 程晓茹 胡衍生 +1 位作者 李虎兴 宋耀华 《轧钢》 2001年第6期9-11,共3页
分析了中厚板轧制中轧件头部弯曲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以现场实测数据为基础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轧件头部弯曲预报模型 。
关键词 中厚板轧制 轧件头部弯曲 人工神经网络 预报模型
下载PDF
轧制润滑和辊速差对热轧U型钢板桩轧制头部翘曲影响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升 张振兴 +3 位作者 周庆鹏 王盼盼 杨光 杨雪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3,共3页
按照1:10相似比利用铅试样在实验室轧机上对热轧U型钢板桩的轧制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改变4种轧制润滑条件、0.6~1.0的5种辊转速差等轧制条件,得出轧制条件与U型钢板桩头部翘曲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孔型轧制产生的翘曲程度初步... 按照1:10相似比利用铅试样在实验室轧机上对热轧U型钢板桩的轧制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改变4种轧制润滑条件、0.6~1.0的5种辊转速差等轧制条件,得出轧制条件与U型钢板桩头部翘曲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孔型轧制产生的翘曲程度初步由辊速差引起,但孔型轧制的翘曲程度也随轧制润滑条件不同而变化。为了改善孔型轧制引起的翘曲缺陷,在其他参数不变下可选用0.65的辊速比与未经润滑的轧辊表面参数相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钢板桩 轧制润滑 辊速差 头部翘曲
下载PDF
挂面弯曲折断率仪器测定方法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姜松 徐馨 +1 位作者 陈章耀 赵杰文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4,共4页
为构建挂面弯曲折断率仪器测定方法,用三点弯曲法测定了4种挂面的弹性模量;用压杆法测定了挂面端部轴向位移量与端部转角之间的关系,并与挂面压杆力学模型的端部转角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端部转角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均小于5... 为构建挂面弯曲折断率仪器测定方法,用三点弯曲法测定了4种挂面的弹性模量;用压杆法测定了挂面端部轴向位移量与端部转角之间的关系,并与挂面压杆力学模型的端部转角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端部转角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均小于5°,挂面端部轴向位移量与端部转角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合格挂面弯曲折断率的端部轴向位移量应大于12mm.用端部轴向位移量的测定方法评价挂面弯曲折断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面 弯曲折断率 弹性模量 压杆力学模型 端部轴向位移量 端部转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