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ransgenic DREB Toybean Dongnong50 on Diversity of Soil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1
作者 Zhang Chun-miao Dong Lei +1 位作者 Jin Yu Qu Juan-ju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1期1-11,共11页
Drought is a bottleneck for worldwide soybean production which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as the climate continues to worsen. 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DREB) is a kind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regulate... Drought is a bottleneck for worldwide soybean production which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as the climate continues to worsen. 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DREB) is a kind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stress tolerance-related gen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high salinity and cold stress in plant. Soybean with DREB gene possesses the drought resisting capability which is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yield. However, the potential risk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GMP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s still in debat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ransgenic DREB soybean on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the diversity of nif H gene in pot experiments planted transgenic soybean and near-isogenic nontransgenic soybean under normal water condition and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 was analyzed by PCR-DGGE and seque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genic soybean under normal water condition decrease the diversity of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n the seeding stage and flowering stage, but had no notable effect in other stages. Under drought stress, transgenic soybean reduced the diversity of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n the flowering stage, but had no notable effects on other stages. Phylogen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7, g13, g15 and g19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lphaproteobacteria, g12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zonexus, others were related to Betaproteobacteria and Burkhold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genic soybean DREB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NIFH PCR-DGGE
下载PDF
Antithrombo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2
作者 Hiromasa Ooe Masaru Kato +7 位作者 Kanae Hyodo Keiko Nakashima Hiroshi Ashigai Kyoko Kato Toshinori Sasaki Yuko Fukushima John C. Giddings Junichiro Yamamoto 《Health》 2014年第18期2433-2443,共11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ntithrombot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orally available antithrombotic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Research Methods & Procedures: Antithrombotic...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ntithrombot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strains of orally available antithrombotic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Research Methods & Procedures: Antithrombotic activity, antiplatelet reactivity and/or thrombolytic activity, were measured in seven strains of LAB and LAB cell-free-extracts (LAB filtrates) using the shear-induced platelet reactivity/thrombolytic activity, The Global Thrombosis Test (GTT), with non-anticoagulated rat blood in vitro. Subsequently, the most potent antithrombotic strains identified in vitro were assessed in vivo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in mouse carotid arteries using a helium-neon laser-induced thrombosis model. Result: Five strains out of seven LAB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KW 3100,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NBRC 3961, Lactobacillus pentosus JCM 8333, Leuconostoc oeni Elios 1, Pediococcus pentosaceus NK-2) promoted significant endogenous thrombolysis in vitro. In addition, one strain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NBRC 3961)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shear-induced platelet re-activity. Three antithrombotic strains,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NBRC 3961, Leuconostoc oeni Elios 1, and Lactobacillus pentosus JCM 8333, were further assessed in vivo.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filtrates, and the cells per se of these LAB, modulated antiplatelet activity and/or thrombolytic activity, and that the antithrombotic mechanism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protein content (60% - 70% of dry matter).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some strain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could usefully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of oral antithrombotic probio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THROMBOTIC LACTIC Acid bacteria Shear-Induced THROMBOSIS Global THROMBOSIS Test (GTT) LASER-INDUCED THROMBOSIS endogenous THROMBOLYSIS
下载PDF
抗(感)赤霉病谷子品种内生菌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毛亚楠 田菲菲 +3 位作者 刘婷婷 韩欣芃 郝志敏 李志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3,共9页
旨为揭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多样性特征,初步明确内生菌群落结构与宿主品种、器官类型及病害抗感特性的相关性。选取抗赤霉病的冀谷22、红谷、陇谷11号和感赤霉病的小青谷、石榴子、嫩选16号共6个谷子品种,取其根、茎、叶... 旨为揭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多样性特征,初步明确内生菌群落结构与宿主品种、器官类型及病害抗感特性的相关性。选取抗赤霉病的冀谷22、红谷、陇谷11号和感赤霉病的小青谷、石榴子、嫩选16号共6个谷子品种,取其根、茎、叶片、叶鞘、成熟谷穗,提取DNA,针对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PCR扩增,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内生菌物种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供试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粘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低。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成熟谷穗群落丰富度较高,叶片、根、成熟谷穗多样性较高;而感病品种则是根和茎群落丰富度较高,茎和叶鞘多样性相对较高;PCoA分析则表明,器官类型比品种对内生菌群落结构影响更大。物种组成分析表明,谷子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受到不同品种及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器官所含内生菌种类相差较大。感病品种小青谷、石榴子和嫩选16与抗病品种冀谷22、红谷和陇谷11的内生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大,抗病品种在叶鞘时期都具有NB1-j菌门,成熟谷穗都具有酸杆菌门。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器官对谷子内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器官类型比品种对内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谷子赤霉病 内生菌 多样性
下载PDF
蒙古黄芪内生细菌产IAA菌株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
4
作者 刘垒 郭凤霞 +5 位作者 陈垣 周洋 李红玲 李琴 李国藩 王辉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寻蒙古黄芪内生菌的促生功能,挖掘优异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前期从蒙古黄芪品系甘芪1号根中分离纯化的20株内生细菌菌株(B1~B20,GenBank序列收录号OM938262~OM938281)为研究对象,以纯培养液为对照(CK),利用Salkowski显色... 【目的】探寻蒙古黄芪内生菌的促生功能,挖掘优异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前期从蒙古黄芪品系甘芪1号根中分离纯化的20株内生细菌菌株(B1~B20,GenBank序列收录号OM938262~OM938281)为研究对象,以纯培养液为对照(CK),利用Salkowski显色法对产吲哚乙酸(IAA)功能菌株鉴定,然后对优异菌株的培养条件进一步进行优化研究。【结果】甘芪1号根可培养内生细菌菌株,有12株菌株较CK有明显Salkowski显色反应,测量各菌株产IAA浓度依次为B16>B18>B10>B20>B8>B13>B11>B3>B4>B6>B1>B17,产IAA浓度范围为2.74~26.48 mg/L,平均10.10 mg/L,其中B16高稳产IAA(GenBank OM938262),平均产IAA浓度高达26.48 mg/L,极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产IAA的水平。培养条件优化显示,B16菌株培养最适温度为15~25℃,在浓度为0.1%~7%的NaCl培养基均能正常生长,最适NaCl浓度为1%,最适pH为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培养条件优化后B16增殖及IAA产能较优化前分别极显著提高28.6%和53.5%。【结论】蒙古黄芪根内生细菌中产IAA菌株比例较高,是优异豆科药用植物微生物资源宝库,且筛选到一株高稳产IAA菌株B16,经过培养条件优化可达到40.658 mg/L,是有较大的生态调控利用潜力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内生细菌 吲哚乙酸 菌株筛选 培养条件优化
下载PDF
大豆根瘤内生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进荣 段玉玺 +1 位作者 陈立杰 薛春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56,共3页
从辽宁、吉林、山东等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400 株大豆根瘤内生细菌,通过测定细菌菌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的影响和对二龄幼虫(J2)的毒性作用,筛选出4 株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有强烈抑制性的菌株,1 株对J2 有一定毒性的菌株。... 从辽宁、吉林、山东等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400 株大豆根瘤内生细菌,通过测定细菌菌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的影响和对二龄幼虫(J2)的毒性作用,筛选出4 株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有强烈抑制性的菌株,1 株对J2 有一定毒性的菌株。其中r030060、r030121、r030260、r030398对胞囊的孵化相对抑制性分别达62.20%、67.50%、67.50%、5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内生细菌 大豆根瘤 毒性作用 二龄幼虫 抑制性 孵化 菌株
下载PDF
马铃薯内生固氮菌的分离及其促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磊 袁梅 +3 位作者 孙建光 樊明寿 高淼 郑红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9-145,共7页
内生固氮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促生菌,占据着植物组织内有利于营养供应和微环境适宜的生态位,能更好的发挥促生功能,促生机制包括固氮、解磷、产植物生长素、产ACC脱氨酶、产铁载体及拮抗病害等。本文从连作3年马铃薯根筛选获得8株内生固... 内生固氮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促生菌,占据着植物组织内有利于营养供应和微环境适宜的生态位,能更好的发挥促生功能,促生机制包括固氮、解磷、产植物生长素、产ACC脱氨酶、产铁载体及拮抗病害等。本文从连作3年马铃薯根筛选获得8株内生固氮菌,其中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terium)3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和泛菌属(Pantoea)2株。促生特性研究发现:菌株Brevibacterium sp.GWR4具有较高固氮酶活性[16.206nmol C2H4/(mg蛋白质·h)],与圆褐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菌株Pantoea spp.GWR2、GWR3具有极高的产IAA能力,分别为186.07、162.21μg/m L,GWR2兼具产ACC脱氨酶活性[3.74μmol/(mg蛋白质·h)],GWR3兼具溶解无机磷的能力;菌株Brevibacterium sp.GWR5可以拮抗尖孢镰刀菌MLSOF(Fusarium 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MLS-QB(Fusarium solani),兼具溶解有机磷和产IAA能力;Bacillus spp.GWR7、GWR8兼具固氮和产IAA能力。盆栽试验显示,分别接种Pantoea sp.GWR3,Brevibacterium spp.GWR4、GWR5和Bacillus spp.GWR7、GWR8后小白菜鲜重显著高于未接菌对照处理。可见,这5株菌兼具多种促生特性且对小白菜具有较好的促生效果,有望进一步研究开发成为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内生固氮菌 促生特性 多功能菌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内源优势腐败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6
7
作者 叶日英 孙力军 +4 位作者 王雅玲 何国炜 徐德峰 刘唤明 张永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25-1430,共6页
为了确定凡纳滨对虾在冷藏条件下内源优势腐败菌的种类,实验采用了细菌分离纯化法,将分离得到的内源腐败菌菌株进行分解蛋白质对比实验,筛选出分解蛋白质能力较强的菌株,进一步采用细菌自动生化系统鉴定法以及16S rRNA序列测定法进行鉴... 为了确定凡纳滨对虾在冷藏条件下内源优势腐败菌的种类,实验采用了细菌分离纯化法,将分离得到的内源腐败菌菌株进行分解蛋白质对比实验,筛选出分解蛋白质能力较强的菌株,进一步采用细菌自动生化系统鉴定法以及16S rRNA序列测定法进行鉴定,实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在冷藏条件下的内源优势腐败菌是短杆菌属细菌,可以通过控制短杆菌属细菌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虾内源保鲜技术。细菌自动生化系统鉴定结果的相似度为98.8%,16S rRNA序列鉴定结果的相似度为99.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内源优势腐败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菠菜内生固氮菌的分离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泽 徐齐 +3 位作者 袁梅 张磊 高淼 孙建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1,共6页
内生固氮菌具有促生、病原菌的防治及生物固氮等作用,并且占据着植物组织内有利于营养供应和微环境适宜的生态位,是重要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从菠菜根内分离筛选优势内生固氮菌7株,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5株,红球菌属(Rhodococcus)... 内生固氮菌具有促生、病原菌的防治及生物固氮等作用,并且占据着植物组织内有利于营养供应和微环境适宜的生态位,是重要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从菠菜根内分离筛选优势内生固氮菌7株,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5株,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各1株。菌株Pseudomonas sp.BCE6和Pseudomonas sp.BC-E8固氮酶活性较高,分别为(13.19±0.32)和(12.11±0.96)C2H4nmol/(mg protein·h),与圆褐固氮菌(ACCC11103)的固氮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菌株Pseudomonas sp.BC-E7具有固氮酶活性[(8.42±0.03)C2H4nmol/(mg protein·h)]、产IAA能力[(59.58±4.15)μg/m L]、ACC脱氨酶活性[(5.067±0.376)μmol/(mg protein·h)],拮抗立枯丝核菌ACCC36124(Rhizoctonia solani)、麦类赤霉病ACCC36272(Gibberella zeae)等4种常见土传病害。菠菜内生固氮菌Pseudomonas sp.BC-E7是一株多功能内生菌,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内生固氮菌 假单胞菌属 功能特性 多功能菌
下载PDF
两种不同土壤条件下可培养甘蔗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春锦 史国英 +4 位作者 曾泉 岑贞陆 宋娟 杨丽涛 李杨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1-148,共8页
为明确不同土壤条件对甘蔗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对分别种植在红壤土和水稻土的4个甘蔗品种的内生固氮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利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来源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红壤土的甘蔗组织中分离筛选获得23个内生固... 为明确不同土壤条件对甘蔗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对分别种植在红壤土和水稻土的4个甘蔗品种的内生固氮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利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来源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红壤土的甘蔗组织中分离筛选获得23个内生固氮菌株,它们在基于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上属于9个不同的菌属;而从水稻土的甘蔗组织中获得59个内生固氮菌株,分类上属于19个不同的菌属。群落生态学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水稻土的甘蔗内生固氮菌的群落丰富度指数(dma)、多样性指数(H')以及均匀度指数(Jsw)均明显高于红壤土,表明水稻土条件下的甘蔗内生固氮菌群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和均匀;而相同土壤条件下4个甘蔗品种间的内生固氮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并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生态条件是影响甘蔗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条件 甘蔗 内生固氮菌 多样性
下载PDF
一株降低烟草中特有亚硝胺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汪安云 黄琼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914-1920,共7页
从白肋烟TRM品种叶片中分离得到一株能降低白肋烟烟草中特有的亚硝胺(TSNA)含量的内生细菌菌株,该菌株能还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16SrDNA序列进行同源比较,鉴定该菌株为根瘤土壤杆菌属,定名为Agrobateriumt... 从白肋烟TRM品种叶片中分离得到一株能降低白肋烟烟草中特有的亚硝胺(TSNA)含量的内生细菌菌株,该菌株能还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16SrDNA序列进行同源比较,鉴定该菌株为根瘤土壤杆菌属,定名为Agrobateriumtumefaciens.该菌株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最佳培养基为TSB,最适pH值为7.0~8.0.在采收前一天,对白肋烟品种TN86进行菌株喷洒处理;检测晾制期间TSNA、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晾制前期,TSNA含量比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晾制30d时,TSNA含量达到最大;在晾制末期,喷洒菌株处理的烟叶中TSNA含量有明显的降低,比同一时期对照烟叶中TSNA含量降低了81.3%;常规化学成分及烟叶感官质量与对照相似,都达到了优级白肋烟标准.通过分析该菌株对硝酸盐、亚硝酸盐及TSNA的影响,推测该菌株可能通过还原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含量减少,从而降低了TSNA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NA 根瘤土壤杆菌属 16SrDNA 菌株鉴定
下载PDF
蝴蝶兰根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可分泌IAA细菌的筛选 被引量:6
11
作者 潘丽晶 陈继敏 +2 位作者 张妙彬 何润 蔡晓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16期148-152,共5页
为从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根部分离出可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内生细菌,通过探讨蝴蝶兰根部表面消毒的最佳条件,采用分离培养法、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分析,对蝴蝶兰根部内生细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A... 为从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根部分离出可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内生细菌,通过探讨蝴蝶兰根部表面消毒的最佳条件,采用分离培养法、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分析,对蝴蝶兰根部内生细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A培养基分离出的6株细菌分别属于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Dyella和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R2A培养基分离出的20株细菌分别属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和Dyella;分离获得的26株内生细菌中,具有分泌IAA功能的有23株,占分离总菌数的88.5%。综合来看,蝴蝶兰根中存在可分泌IAA不同种属的内生细菌,为进一步研究内生细菌与蝴蝶兰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内生细菌 分离培养 16S RDNA IAA
下载PDF
冰核细菌对枇杷幼果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国华 牛先前 方树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用冰核细菌(INA细菌)接种早钟6号枇杷,经不同低温和不同时间处理后,检测IAA、GA3、ABA和ZT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感染INA细菌后枇杷幼果中IAA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GA3和ZT含量无明显规律性;ABA含量与ABA/GA3... 用冰核细菌(INA细菌)接种早钟6号枇杷,经不同低温和不同时间处理后,检测IAA、GA3、ABA和ZT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感染INA细菌后枇杷幼果中IAA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GA3和ZT含量无明显规律性;ABA含量与ABA/GA3比值试验组的峰值均高于对照,但出现峰值之后,两者均迅速下降,且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明显快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细菌 枇杷幼果 内源激素
下载PDF
施用烟草黑胫病生防菌LL对烟草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祖红 赵银朵 +6 位作者 曾嵘 赵明富 张芬芬 陈龙 张拯研 李永忠 文国松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9,共5页
以对黑胫病表现不同抗性的3个烟草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烟苗接种黑胫病原同时施用生防菌LL,并以各自只接病原作为对照,来测定分析不同移栽时间内烟株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变化情况,探究该生防菌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IA... 以对黑胫病表现不同抗性的3个烟草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烟苗接种黑胫病原同时施用生防菌LL,并以各自只接病原作为对照,来测定分析不同移栽时间内烟株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变化情况,探究该生防菌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IAA、GA、CTK含量在前期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后期差异则不明显,且IAA、GA、CTK含量始终表现为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而ABA含量变化刚好相反,3个品种的ABA含量前期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后期差异不明显,ABA的含量表现为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可见,该生防菌可以通过调节烟株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来提高烟株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黑胫病 微生物菌剂 抗性 内源激素
下载PDF
利用聚磷菌快速内源性反硝化脱氮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罗宁 罗固源 +1 位作者 吉方英 许晓毅 《重庆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4,58,共4页
从部分聚磷菌在缺氧状态下的反硝化吸磷现象出发 ,探索了利用经过厌氧释磷 ,菌体内含有大量 PHB的聚磷菌进行快速内源性反硝化脱氮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 :聚磷菌在厌氧段充分有效释磷后 ,在缺氧段初期 3~ 5 min内 ,就能将 30~ 4 0 m... 从部分聚磷菌在缺氧状态下的反硝化吸磷现象出发 ,探索了利用经过厌氧释磷 ,菌体内含有大量 PHB的聚磷菌进行快速内源性反硝化脱氮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 :聚磷菌在厌氧段充分有效释磷后 ,在缺氧段初期 3~ 5 min内 ,就能将 30~ 4 0 mg/ L的 NO- 3内源性反硝化脱氮去除 6 5 %~ 7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除磷 反硝化 内源反硝化 反硝化聚磷菌
下载PDF
5株发酵剂对熏马肠成熟过程中内源菌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蕊婷 卢士玲 +2 位作者 李开雄 马宇霞 邓红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49,共5页
使用经实验室分离鉴定的4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1;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2;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3)及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采取不同的纯菌及复合添加组合(4... 使用经实验室分离鉴定的4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1;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2;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3)及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采取不同的纯菌及复合添加组合(4株葡萄球菌分别与植物乳杆菌1∶1的比例)作为发酵剂,在发酵和成熟的不同时期取样及提取熏马肠中细菌的总DNA,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发酵剂对内源微生物在熏马肠成熟全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发酵剂添加组合的熏马肠菌相分布呈现不同变化,但是随着成熟时间的增加,优势菌趋于明显,Weissella sp.,Lactobacillus sp.,Enterococus faecium,Enterococus faecalis始终存在于菌相中。其中F组(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2)的抑菌效果明显,内源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尤其是对Lactobacillus plantarum,Pseudomonas sp.,Enterococus faecalis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马肠 发酵剂 PCR-DGGE 内源菌
下载PDF
三种提取乳酸菌中内源性质粒DNA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艳霞 石泉 +2 位作者 包秋华 张和平 格日勒图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36-39,共4页
采用3种不同抽提质粒DNA的方法普查了6株不同乳酸菌的内源性质粒DNA,并对3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在相同条件下,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结果显示:效果最佳者为改进的Anderson-Mckay方法,其次为液氮反复冻融方法,最差者为改进的碱裂解方法。... 采用3种不同抽提质粒DNA的方法普查了6株不同乳酸菌的内源性质粒DNA,并对3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在相同条件下,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结果显示:效果最佳者为改进的Anderson-Mckay方法,其次为液氮反复冻融方法,最差者为改进的碱裂解方法。为抽提革兰阳性细菌乳酸菌类的内源性质粒DNA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内源性质粒 抽提方法
下载PDF
几种食用乳酸菌内源性质粒DNA的普查、消除及其稳定性试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格日勒图 张延超 +1 位作者 王艳霞 张和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共4页
以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牛乳中分离的11种野生乳酸菌为材料,分别应用核酸电泳技术、药物敏感试验和SDS-变温质粒DNA消除等方法,进行了内源性质粒DNA的普查、消除及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11种野生乳酸菌均被检测出不同大小的质粒DNA的可... 以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牛乳中分离的11种野生乳酸菌为材料,分别应用核酸电泳技术、药物敏感试验和SDS-变温质粒DNA消除等方法,进行了内源性质粒DNA的普查、消除及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11种野生乳酸菌均被检测出不同大小的质粒DNA的可疑条带,可分为大于23 kb和小于23 kb两个型;经SDS-变温方法消除质粒DNA后,除3种乳酸菌不宜生长而被淘汰以外,在剩余8种乳酸菌中,小于23 kb型的条带全部被消除,个别大于23 kb型的可疑条带也能被消除,与药物敏感补充试验所得到的结果基本相符;已被消除质粒DNA的8种乳酸菌经过转接培养20代,显示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为筛选和建立新型基因工程受体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内源性质粒DNA 普查 消除 稳定性
下载PDF
内碳源短程反硝化启动及EPD-ANAMMOX耦合工艺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小玲 张萌 +1 位作者 陈紫薇 张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1-611,共11页
接种普通活性污泥,以乙酸盐为碳源,控制进水COD/P为150:1,在A/O SBR反应器内富集培养了聚糖菌;采用逐渐提高SBR厌氧末硝酸盐投加浓度的方法,将聚糖菌驯化诱导为反硝化聚糖菌结果.SBR厌氧末排水中COD与缺氧末排水基本相同,COD平均去除率... 接种普通活性污泥,以乙酸盐为碳源,控制进水COD/P为150:1,在A/O SBR反应器内富集培养了聚糖菌;采用逐渐提高SBR厌氧末硝酸盐投加浓度的方法,将聚糖菌驯化诱导为反硝化聚糖菌结果.SBR厌氧末排水中COD与缺氧末排水基本相同,COD平均去除率达到86.74%,总氮去除率达到98%以上.然后缩短SBR的厌氧及缺氧时间,即可启动内碳源短程反硝化(EPD)系统,缺氧末亚硝酸盐转化率(NTR)平均值为65.96%;表明内碳源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EPD-ANAMMOX)耦合工艺运行的30d内,COD去除负荷及去除率分别为0.337kgCOD/(kgMLSS·d)及87.21%;总氮去除负荷及去除率分别为0.222kgN/(m^(3)·d)及86.12%,出水中NO_(3)^(-)-N浓度低至4.2mg/L,NO_(2)^(-)-N和NH_(4)^(+)-N浓度接近于零.通过高通量测序,EPD-SBR稳定运行期的污泥与接种污泥相比,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聚糖菌属Competibacter丰度从0.001%增加至25.06%,其它聚糖菌属Defluviicoccus、Contendobacter、Sphingobium以及Amaricoccus的总丰度从0.14%增加至0.431%,表明Competibacter是SBR反应器内内碳源短程反硝过程的主要功能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碳源短程反硝化 亚硝酸盐转化率 反硝化聚糖菌 厌氧氨氧化
下载PDF
多级缺氧·厌氧·好氧交替SBR脱氮除磷系统运行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开銮 张燕秋 黄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43-2844,2854,共3页
[目的]研究多级缺氧、厌氧、好氧交替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脱氮除磷的启动过程。[方法]以人工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缺氧、厌氧、好氧多级交替SBR工艺进行了脱氮除磷。[结果]SBR工艺的运行参数为缺氧75 min→厌氧35 min(包括进水)→好氧1... [目的]研究多级缺氧、厌氧、好氧交替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脱氮除磷的启动过程。[方法]以人工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缺氧、厌氧、好氧多级交替SBR工艺进行了脱氮除磷。[结果]SBR工艺的运行参数为缺氧75 min→厌氧35 min(包括进水)→好氧120min→缺氧75 min→厌氧35 min(包括进水)→好氧120 min→缺氧75 min→厌氧35 min(包括进水)→好氧120 min→沉淀30 min,此时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85.0%、80.0%和85.0%。[结论]为污水的脱氮除磷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脱氮除磷 DPB 内源呼吸
下载PDF
重建口咽胃内环境预防重症患者内源性感染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伟权 熊杰 商薇薇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重建重症患者口咽胃内环境的有效护理措施,以降低内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监测患者口咽部及胃内的pH值、细菌生长变化及行痰培养。观察组根据各部位pH值及细菌培养监测结... 目的探讨重建重症患者口咽胃内环境的有效护理措施,以降低内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监测患者口咽部及胃内的pH值、细菌生长变化及行痰培养。观察组根据各部位pH值及细菌培养监测结果给予相应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酸化胃内容物、选择性肠道去污染等措施清除感染源;对照组予ICU常规护理。结果护理干预后第3、7天,观察组口咽部及胃内的pH值及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患者入院7d时,观察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危重症患者口咽胃内的pH值及细菌变化监测,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防止菌群异位定植与移位,可显著降低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口咽 内环境 内源性感染 pH值 细菌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