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异变”时空下民族“隐言”的表达--以《中国文艺》为中心 |
高姝妮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掌理沦陷区工作:战地党政委员会研究(1939.3-1943.2) |
汪效驷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3
|
上海沦陷区青年民众的日常生活评析——以颜滨日记《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为中心 |
刘源
|
《西部学刊》
|
2024 |
0 |
|
4
|
商人、商团与商业投机——日伪统治时期的南京为个案 |
张福运
谷德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5
|
八年沦陷期间北平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
孙冬虎
王均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 |
2
|
|
6
|
抗战时期沦陷区城市青年的生存与心态——以北平、上海两位青年的日记为例 |
李秉奎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0
|
|
7
|
日伪时期江南沦陷区的职业教育概述 |
谢涛
周竞风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8
|
沦陷语境中的民族意识与文化坚守——编辑者对《万象》影响的考察 |
冯昊
史育婷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9
|
东北流亡文学与沦陷区文学比较研究(1931—1945年) |
范庆超
于静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10
|
论抗战时期日伪在湖北沦陷区的文化控制模式 |
张泰山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11
|
沦陷语境中的民族意识——编辑者对《中国文艺》影响的考察 |
冯昊
史育婷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2
|
论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化的作用 |
李惠康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3
|
日伪新民会与华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
杨琪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4
|
抗战时期东北沦陷区留日学生群体的结构分析 |
魏善玲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15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战区教育研究 |
黄昊
柴懿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6
|
抗战时期沦陷区殖民文化建构研究 |
方艳华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7
|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奴化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
吴洪成
张华
|
《衡水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8
|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若干问题 |
逄增玉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3
|
|
19
|
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化的特点——奴化思想教育 |
李惠康
|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
2004 |
2
|
|
20
|
日本侵华时期河北沦陷区的教师教育 |
吴洪成
钱露
|
《衡水学院学报》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