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Utilizing D-Optimal Experimental Design of Oral Capsules Containing Enteric-Coated Pellets of Lansoprazole and<i>in vivo </i>Bioequivalence
1
作者 Anh Quang Luong Thang Ngoc Vu +3 位作者 Dang Hoa Nguyen Sultan M. Alshahrani John Mark Christensen Chien Ngoc Nguyen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17年第5期153-171,共19页
An optimized formulation of capsules containing Lansoprazole enteric-coated pellets using D-Optimal design with a polynomial statistical model were prepared by using Eudragit?L100 as an enteric coated polymer to provi... An optimized formulation of capsules containing Lansoprazole enteric-coated pellets using D-Optimal design with a polynomial statistical model were prepared by using Eudragit?L100 as an enteric coated polymer to provide resistance to simulated gastric acid dissolution in buffer media. D-Optimal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level for three coating layers that were applied to formulate the enteric-coated pellets including a drug loading layer, a sub-coating, and an outer enteric coating. Dissolution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prepared Lansoprazole capsules. Less than 5 percent of Lansoprazole was released in 60 minutes in an acidic dissolution medium (pH 1.2) and greater than 90 percent of active ingredient was released in the next 60 minutes in a buffer dissolution medium (pH 6.8). The Lansoprazole capsules were stable with no observable change i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accelerated and normal storage conditions for 6 and 18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Cmax, Tmax, AUC0-t, and AUC0-∞ were determin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D-Optimal design optimized capsules of LPZ to healthy beagle dogs and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to Gastevin? capsules as a reference (KRKA, Slovenia) using the non-compartmental method with the aid of WinNonlin 5.2 software.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 two formulations did not demonstrate bioequivalence using a 90% confidence interval range (80% - 120%) of Cmax, AUC0-t, and AUC0-∞.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max was found at the 0.95 significance level using the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D-Optimal Experimental Design provided definitive direction for an optimal formulation of capsules containing enteric-coated pellets of lansoprazole loaded within the coating of pellets that provided similar bioequivalence to Gastev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SOPRAZOLE D-Optimal pellets enteric-coating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下载PDF
脉冲电压作用下多介质球间放电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胜利 郑彩红 +1 位作者 李劲 向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38,共2页
试验观测了电极中多介质球间的放电形态 ,研究了脉冲波形、介质含水量对放电的影响 ,定性分析了放电光谱。
关键词 脉冲放电 介质球 脉冲电压 高电压
下载PDF
生脉复律汤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安辉 缪灿铭 林凯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5期1046-1047,共2页
目的:观察生脉复律汤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60例,分别应用生脉复律汤加常规药物及步长稳心颗粒加常规药物分组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生脉复律汤组的有效率为83.3%,步... 目的:观察生脉复律汤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60例,分别应用生脉复律汤加常规药物及步长稳心颗粒加常规药物分组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生脉复律汤组的有效率为83.3%,步长稳心颗粒组的有效率为8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亚组分型提示生脉复律汤治疗快速型心房纤颤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步长稳心颗粒组(P<0.01),且疗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生脉复律汤能够有效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且对快速型心房纤颤的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生脉汤 疗效 步长稳心颗粒
下载PDF
膜控微丸: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新兴产业方向 被引量:7
4
作者 高春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11-616,共6页
膜控微丸作为一种新型的剂量分散型调释制剂,具有比常规制剂更佳的治疗效果。它的粒径大多分布在0.5~1.0 mm,终剂型为胶囊剂或微丸压片剂,可实现药物的恒定释放、定时脉冲释放或肠道定位释药等。膜控微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优势显著... 膜控微丸作为一种新型的剂量分散型调释制剂,具有比常规制剂更佳的治疗效果。它的粒径大多分布在0.5~1.0 mm,终剂型为胶囊剂或微丸压片剂,可实现药物的恒定释放、定时脉冲释放或肠道定位释药等。膜控微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优势显著。随着新型释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膜控微丸在新产品研发中的角色正被广泛关注,已成为缓控释制剂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膜控微丸的典型特性和应用,及其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并分析其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控微丸 功能性包衣辅料 控释 脉冲释放 定位释放 微丸压片
下载PDF
法莫替丁脉冲控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莉 陈大为 +1 位作者 高子彬 张宇洋 《药品评价》 CAS 2004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制备以法莫替丁为模型药物的脉冲控释胶囊;探索制备脉冲微丸的方法。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速释微丸。应用有机酸诱导机理制备脉冲微丸,于丸芯中加入有机酸,EudragitRS100为包衣材料,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将两种微丸混合后制成脉... 目的制备以法莫替丁为模型药物的脉冲控释胶囊;探索制备脉冲微丸的方法。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速释微丸。应用有机酸诱导机理制备脉冲微丸,于丸芯中加入有机酸,EudragitRS100为包衣材料,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将两种微丸混合后制成脉冲控释微丸胶囊。结果脉冲控释胶囊的体外释放分为两步:速释微丸迅速溶出,胶囊的释放度30min达50%;脉冲微丸于5h左右开始溶出,累积释放度13h时达95%。脉冲微丸的时滞由丸芯中酸量及包衣膜厚度共同决定;而时滞后的释药速率则主要由前者控制。结论采用有机酸诱导机理可制备理想的脉冲微丸;与速释微丸混合即可制成释药两次的法莫替丁脉冲控释微丸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莫替丁 时间药理学 脉冲微丸 挤出滚圆造粒 有机酸诱导型释药系统
下载PDF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钼精矿中多种元素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小莉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3年第1期41-43,共3页
详细论述了压片法及熔融片法测定钼精矿的分析条件。其中压片法通过大量采用同一矿区的生产样品经化学定值后作为校准样品建立校准曲线,因此粒度效应和矿物效应基本上可忽略。详细地讨论了元素之间谱线干扰、背景和脉冲高度选择。使用... 详细论述了压片法及熔融片法测定钼精矿的分析条件。其中压片法通过大量采用同一矿区的生产样品经化学定值后作为校准样品建立校准曲线,因此粒度效应和矿物效应基本上可忽略。详细地讨论了元素之间谱线干扰、背景和脉冲高度选择。使用经验系数法校正基体效应,可准确测定钼精矿中的钼、硫、铁、铜、铅、锌等11种元素。在熔融片法中主要讨论了元素谱线的选择及其相互之间的干扰,经理论α系数校正后,可准确测定不同钼矿中的多种元素,其适用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精矿 压片 熔片 粒度效应 矿物效应 谱线干扰 脉冲高度分析
下载PDF
茶碱两次脉冲释药微丸的研制及体外释放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明星 陈大为 王耀华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05年第4期189-198,共10页
目的制备茶碱两次不等剂量脉冲释药微丸并考察体外释放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速释丸芯,用流化床包衣技术,以水溶胀性材料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 E-7-19010)为外包衣控释... 目的制备茶碱两次不等剂量脉冲释药微丸并考察体外释放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速释丸芯,用流化床包衣技术,以水溶胀性材料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 E-7-19010)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并考察溶胀层种类、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后增加的质量、介质pH值以及微丸粒径等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对所制得的第二次脉冲释药微丸再进行包衣,即在其外层继续包上茶碱层和普通薄膜衣制备两次脉冲释药微丸,并考察了微丸中第一剂量茶碱的体外溶出度、含量均匀度及两次脉冲释药微丸体外溶出度。结果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后增加的质量以及微丸粒径等对第二剂量脉冲释药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受溶出介质pH值的影响。结论两次脉冲释药微丸中的第一脉冲释药在45 min内能够达到理想的溶出度,其含量均匀度符合要求,时滞时间达到8.5 h开始第二剂量脉冲释药,时滞后3 h释药达到80%。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茶碱层和普通薄膜衣对茶碱第二次脉冲释药速率几乎没有影响,只是时滞延长了0.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学 茶碱 脉冲释药微丸 挤出滚圆 流化床包衣
下载PDF
复方卡托普利脉冲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放度考察
8
作者 李武营 樊轻亚 游国叶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制备卡托普利脉冲微丸及氢氯噻嗪缓释微丸,考察制剂体外释放度影响因素;方法依据时控爆破系统原理,利用底喷式流化床包衣设备,通过调节脉冲微丸溶胀层增重、控释层增重、致孔剂用量及缓释微丸包衣膜增重及熟化处理时间等因素,考查... 目的制备卡托普利脉冲微丸及氢氯噻嗪缓释微丸,考察制剂体外释放度影响因素;方法依据时控爆破系统原理,利用底喷式流化床包衣设备,通过调节脉冲微丸溶胀层增重、控释层增重、致孔剂用量及缓释微丸包衣膜增重及熟化处理时间等因素,考查微丸释放度影响因素。结果脉冲微丸以L-HPC为溶胀层,Surelease为控释层,分别增重为16.20%和22.84%;以HPMCE3为致孔剂,用量为水分散体固含物量的5.52%,体外释放时滞约为5h;缓释微丸以Eudragit NE30D为包衣材料,缓释层增重为10%,致孔剂乳糖用量为1.5%(聚合物的1.5%);后处理时间为12h;两主药体外释放过程均接近一级。结论该方法制备的复方脉冲缓释微丸符合脉冲释放制剂要求,外观光滑圆整,衣膜致密,工艺操作简便、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氢氯噻嗪 脉冲 缓释微丸 释放度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脉冲释药微丸在人体内γ-闪烁显像示踪研究
9
作者 郭涛 郑春丽 +3 位作者 隋因 宋洪涛 孙学惠 王治国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钠脉冲释药微丸的体内过程。方法 采用γ -闪烁显像示踪技术观察脉冲释药微丸在胃肠道转运和崩解释药的情况。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口服脉冲释药微丸在人体内实现了 3h时滞后的脉冲释药。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脉冲释药微丸 γ-闪烁显像示踪 胃肠道转运 崩解释药
下载PDF
聚烯烃类粒料气力输送槽车的开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腾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03年第2期19-23,共5页
聚烯烃类产品的散装化运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对高密度聚乙烯 (HDPE)粒料进行的正压密相栓流气力输送实验研究 ,获得了输送这种物料的压力降和固气比计算式 ,进而研制出罐体容积 50m2 、水平输送距离 70m、垂直输送高度 30m、输送... 聚烯烃类产品的散装化运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对高密度聚乙烯 (HDPE)粒料进行的正压密相栓流气力输送实验研究 ,获得了输送这种物料的压力降和固气比计算式 ,进而研制出罐体容积 50m2 、水平输送距离 70m、垂直输送高度 30m、输送量 1 5t/h、物料卸余率低于 0 .3 %的HDPE粒料气力输送槽车。这种国产化槽车的开发成功 ,填补了国内空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PE+粒料 气力输送 正压 密相 栓流 槽车 开发
下载PDF
杭钢炼铁厂球团竖炉电除尘器脉冲供电试验
11
作者 王荣成 李济吾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8,共3页
杭钢炼铁厂为了解决球团竖炉电除尘器因服务年限较长而产生的反电晕现象,采用脉冲供电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提高除尘效率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 球团竖炉 电除尘器 电源 脉冲供电
下载PDF
兰索拉唑双相释药微丸胶囊的制备
12
作者 于淑香 张金玲 +4 位作者 张传力 李东洋 董玉萍 欧仁珊 张兰平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9-1134,共6页
目的 研究兰索拉唑双相释药微丸胶囊剂的制备方法。方法 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兰索拉唑含药微丸,用流化床包衣法分别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和肠溶脉冲微丸,然后将两种微丸按固定比例填充至空心胶囊内。用体外释放度法观察肠溶微丸累计释放... 目的 研究兰索拉唑双相释药微丸胶囊剂的制备方法。方法 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兰索拉唑含药微丸,用流化床包衣法分别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和肠溶脉冲微丸,然后将两种微丸按固定比例填充至空心胶囊内。用体外释放度法观察肠溶微丸累计释放量。结果 优化处方:载药丸心中碳酸镁用量15%,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用量20%;肠溶微丸中隔离衣层增重9%~10%,肠溶衣层增重〉41%;肠溶脉冲微丸溶胀层包衣增重50%~60%,控释层包衣增重50%,肠溶衣层增重〉41%,后干燥时间为4 h。结论 以肠溶微丸技术制备兰索拉唑双相释药微丸胶囊,工艺可行,重复性良好,质量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离心造粒 肠溶微丸 肠溶脉冲微丸 双相释药
下载PDF
右旋兰索拉唑脉冲肠溶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雄飞 王洁敏 +2 位作者 孙奥琪 方瑜 曹德英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3-437,共5页
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微晶纤维素丸芯分别进行上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包衣,制备了两种在肠内释放速率不同的微丸(微丸A和微丸B),再按照一定比例装入胶囊,制成右旋兰索拉唑脉冲肠溶胶囊。以主药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优化隔离层... 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微晶纤维素丸芯分别进行上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包衣,制备了两种在肠内释放速率不同的微丸(微丸A和微丸B),再按照一定比例装入胶囊,制成右旋兰索拉唑脉冲肠溶胶囊。以主药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优化隔离层增重,微丸A的肠溶层增重以及微丸B的肠溶层包衣液组成、增塑剂种类和包衣增重。结果表明,在隔离层增重15%,微丸A的肠溶材料采用Eudragit L30D-55、增重为40%,微丸B的肠溶材料采用Eudragit S100、加入10%枸橼酸三乙酯做增塑剂、增重为50%的条件下,能制得在酸中2 h基本不释药、在p H 7.0磷酸盐缓冲液中1 h和4 h分别基本释放完全的微丸A和微丸B。将微丸A和微丸B按照主药含量25%∶75%的比例混合,装入2号胶囊壳,所得胶囊与市售胶囊体外释药行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兰索拉唑 脉冲 肠溶 释放度 微丸
原文传递
阿莫西林脉冲缓释片的研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雯 陈超 +1 位作者 赵爱丽 闫志猛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2-629,共8页
以三脉冲阿莫西林缓释片Moxatag~(775 mg)为参比制剂,采用湿法制粒工艺制备脉冲(1)胃溶颗粒,挤出滚圆工艺制备高载药量丸芯、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脉冲(2)和脉冲(3)肠溶微丸。以药物累积释放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含药丸芯组... 以三脉冲阿莫西林缓释片Moxatag~(775 mg)为参比制剂,采用湿法制粒工艺制备脉冲(1)胃溶颗粒,挤出滚圆工艺制备高载药量丸芯、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脉冲(2)和脉冲(3)肠溶微丸。以药物累积释放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优化了含药丸芯组成、脉冲(2)微丸肠溶包衣层中增塑剂的用量、脉冲(2)和脉冲(3)微丸肠溶包衣层增重及固化条件。将含药量分别相当于整片剂量(775 mg)45%、30%及25%的脉冲(1)胃溶颗粒、脉冲(2)和脉冲(3)肠溶微丸以及适量辅料混匀,采用直接法压片,再外包胃溶型衣制得自制缓释片。采用相似因子(f_2)法评价了自制缓释片与Moxatag~释放曲线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含药丸芯优选低取代羟丙纤维素作为成丸促进剂;采用Eudragit L30D-55,在增重20%、包衣液中增塑剂枸橼酸三乙酯占干聚合物量30%的条件下,能制得在pH 4.0介质中2 h基本不释药、在pH 6.0介质中15 min释药大于80%的脉冲(2)微丸;采用易信克肠溶型薄膜包衣预混剂,在增重40%的条件下,能制得在pH 6.0介质中2 h基本不释药、在pH 6.8介质中15 min释药大于80%的脉冲(3)微丸。所得自制缓释片与Moxatag~释放曲线相似,提示二者体外释药行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 多脉冲 胃溶颗粒 肠溶微丸 微丸压片 释放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