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t marsh vegetation patterns,soil elevation and tidal channels using remote sensing at Chongming Dongtan Nature Reserve,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ZHENG Zongsheng ZHOU Yunxuan +1 位作者 TIAN Bo DING Xianwe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6-34,共9页
The analysis of vegetati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has always been a study hotspot in ecology. A number of biotic, hydrologic and edaphic facto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phytes within salt m... The analysis of vegetati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has always been a study hotspot in ecology. A number of biotic, hydrologic and edaphic facto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phytes within salt marsh.Since the exotic species Spartina alterniflora(S. alterniflora) was introduced in 1995, a rapid expansion has occurred at Chongming Dongtan Nature Reserve(CDNR)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Several important vegetation-environment factors including soil elevation, tidal channels density(TCD),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 were extracted by remote sens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field measurement. To ignore the details in interaction between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proces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discussed at a large scale of the whole saltmars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cirpus mariqueter(S. mariqueter) can endure the greatest elevation variance with 0.33 m throughout the marsh in CDNR. But it is dominant in the area less than 2.5 m with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reaching 98%. S. alterniflora has usually been found on the most elevated soils higher than 3.5 m but has a narrow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apid decrease of S. mariqueter can be explained by stronger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S. alterniflora on the high tidal flat. FVC increases with elevation which show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levation(r=0.30, p〈0.001). But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FVC indicates that vegetation is not well developed on both elevated banks near tidal channels from the whole scale mainly due to tidal channel lateral swing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r=–0.20, p〈0.001) was found between FVC and TCD, which shows vegetation is restricted to grow in higher TCD area corresponding to lower elevation mainly occupied by S. mariqueter communities. The maximum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this species reaches to 97% at the salt marsh with TCD more than 8 m/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vegetation patterns chongming dongtan Nature Reserve salt marsh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下载PDF
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2
作者 徐永宜 苏敬华 +3 位作者 黄宇驰 丁勇成 李宇霖 黄沈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44,52,共10页
为了解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21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采集了崇明岛内河16个点位的鱼类样本并同步监测河流环境因子,分析了夏、秋两季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现场调... 为了解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21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采集了崇明岛内河16个点位的鱼类样本并同步监测河流环境因子,分析了夏、秋两季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7种,分属7目12科40属,其中鲤形目占61.70%,淡水型鱼类占82.97%,杂食性鱼类占约40.43%,鲫(Carassius auratus)、刀鲚(Coilia nasus)、达氏鲌(Culter dabryi)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为优势种。研究表明:夏、秋两季各采样点鱼类物种数变化范围在6~18种之间,丰富度指数D在1.14~3.72,多样性指数H′在1.07~2.43,均匀度指数J′在0.58~0.93。等级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岛内河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的时空异质性。冗余分析(RDA)表明,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水温、TP、BOD 5、pH关联显著。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口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为长江大保护成效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崇明岛内河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1
3
作者 王红丽 肖春玲 +5 位作者 李朝君 李艳丽 张文佺 付小花 乐毅全 王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22-1528,共7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不同植被类型和冲淤性质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3种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以及与碳代谢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分析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 为了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不同植被类型和冲淤性质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3种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以及与碳代谢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分析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潮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光滩,即高潮滩具有较强的有机碳汇聚能力。3种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其特征表现为:芦苇型沙质土-A区([4.34±1.30)g·kg-1]<芦苇/互花米草混合型粘质土-B区([7.35±1.63)g·kg-1]<芦苇/互花米草型粘质土-C区([9.17±1.18)g·kg-1],A区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异系数最大为52%,C区最小为22%,而且有机碳空间分异受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以及土壤含水、含盐量的影响。芦苇型沙质土-A区有利于微生物的呼吸、代谢与繁殖,具有较高的有机碳代谢能力,而芦苇/互花米草型粘质土-C区则更有利于有机碳的保留。研究结果用于阐明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有机碳保留能力,进而为湿地的管理与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湿地土壤 有机碳 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崇明东滩人工湿地越冬水禽行为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桑莉莉 葛振鸣 +3 位作者 裴恩乐 徐骁俊 姜姗 王天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0-945,共6页
2006年12月上旬—2007年2月下旬,在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鱼-蟹塘)对7种优势种水禽的昼间(6:30—17:30)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和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以停伫行为为主,分别... 2006年12月上旬—2007年2月下旬,在崇明东滩堤内次生人工湿地(鱼-蟹塘)对7种优势种水禽的昼间(6:30—17:30)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和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以停伫行为为主,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4.09%、45.45%和54.55%;白骨顶(Fulica atra)、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取食行为较活跃,分别占全天行为的32.58%和35.00%;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和银鸥(Larus argentatus)游水活动分别占全天行为的44.70%和31.82%。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与水禽活动呈正相关,与风速负相关,湿地内水位由于变化不大而对越冬水禽行为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禽 行为 环境因子 崇明东滩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生物活性差异性及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士萍 张文佺 +3 位作者 李艳丽 乐毅全 王少平 王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滩涂湿地土壤生物活性和生态环境效应,以及不同农业利用模式对围垦滩涂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在崇明东滩选取堤内为不同农业利用模式、堤外为不同类型湿地的3个实验样区。分别采取湿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微生物量、... 为了解不同类型滩涂湿地土壤生物活性和生态环境效应,以及不同农业利用模式对围垦滩涂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在崇明东滩选取堤内为不同农业利用模式、堤外为不同类型湿地的3个实验样区。分别采取湿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微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分析不同类型土壤的生物活性和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3类堤外湿地土壤中,沙质型的芦苇湿地土壤(A区)有利于微生物的呼吸、代谢与繁殖,具有较高的有机污染物净化能力,而粘土型的芦苇/米草混合湿地土壤通过微生物呼吸作用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高的碳积累能力以及氮磷等农业污染物的转化、吸收能力。堤内通过框围养鱼、水稻耕种以及果蔬种植等程序式农业利用模式,围垦滩涂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可以得到逐步提高,同时在上述各农业利用阶段可分别获得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湿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湿地 土壤 生物活性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崇明东滩潮沟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勇 何中发 +1 位作者 黎兵 赵宝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219,共8页
在长江来沙量减少的新形势下,研究崇明东滩潮沟地貌的发育与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数据、表层沉积物采样数据和滩涂高程测量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提取了潮沟现状以及影响因子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线... 在长江来沙量减少的新形势下,研究崇明东滩潮沟地貌的发育与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数据、表层沉积物采样数据和滩涂高程测量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提取了潮沟现状以及影响因子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和因子分析等手段定量分析了潮沟发育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潮滩植被、底质类型是影响崇明东滩潮沟发育的主导因素,潮沟密度与植被绿度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及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0 6、-0.891 9与0.873 4;人类活动也对潮沟时空分布发育特征造成了一定影响;潮沟发育与地形、沉积速率关系不甚密切。在长江口来沙量减少的背景下,该区潮沟地质景观不会出现大的改变;要维护滩涂的稳定性,制约潮滩发育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控制植被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沟 影响因素 遥感 分形 上海崇明东滩
下载PDF
崇明东滩旱作农田土壤磷素流失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7
作者 钱晓雍 沈根祥 +2 位作者 黄丽华 顾海蓉 Massimo Pugliese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4-338,共5页
对采用不同施肥和地表管理方式的梨园和菜地磷素的流失进行监测,研究了崇明东滩旱作农田土壤磷素的流失负荷、流失途径及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分析了不同施肥和地表管理方式对农田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旱作农田土壤磷素径... 对采用不同施肥和地表管理方式的梨园和菜地磷素的流失进行监测,研究了崇明东滩旱作农田土壤磷素的流失负荷、流失途径及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分析了不同施肥和地表管理方式对农田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旱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流失、渗漏流失和泥沙流失浓度均超过水体富营养化总磷浓度临界值;土壤磷素流失以泥沙流失为主,泥沙总磷流失负荷占总磷流失总负荷的70.7%~82.2%;磷素流失主要发生在6、8和10月,这3个月总磷流失负荷占全年总磷流失总负荷的71.6%~73.0%。对磷素流失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旱作农田土壤磷素流失与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径流量、径流水中总磷浓度等因素相关显著。与常规对照方式相比较,保持表土植被、覆盖地膜和精确滴灌,可减少旱作农田径流和泥沙产生量,降低总磷流失浓度,梨园和菜地总磷流失负荷消减率分别可达20.6%和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磷素流失 影响因素 面源污染 富营养化防治
下载PDF
崇明岛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小静 侯玉兰 +1 位作者 王东启 王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2-841,共10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岛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观测,并分析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崇明岛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CH4和N2O的显著排放仅出现在水稻生长季,且透明箱与暗箱...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岛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观测,并分析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崇明岛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CH4和N2O的显著排放仅出现在水稻生长季,且透明箱与暗箱测得通量季节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水稻田是CH4和N2O的排放源,是CO2的吸收汇;冬小麦生长季农田表现为CH4的吸收汇,是CO2和N2O的排放源.整个稻麦轮作周期内,CH4、N2O以及暗箱CO2(即呼吸排放CO2)通量与各温度因子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CH4通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C/N比值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另外,稻田CH4通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土壤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稻田N2O通量与NO-3-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H4 N2O 稻麦轮作 环境因子 崇明岛
下载PDF
崇明岛“闸控型”河网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颖纯 姜德刚 李建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6-372,共7页
为研究崇明岛"闸控型"河网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以2010年各季节崇明岛河网水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环境因子与藻类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崇明岛河网水环境中营养盐水平较高,氮污染尤为严重... 为研究崇明岛"闸控型"河网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以2010年各季节崇明岛河网水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环境因子与藻类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崇明岛河网水环境中营养盐水平较高,氮污染尤为严重.长江引水进入岛内河网水环境后,营养盐(除SiO3-Si)、Chl.a含量和营养状态都出现了明显的升高.与长江引水相比,河网内藻类群落Chl.a贡献比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硅藻比例的下降以及蓝藻和绿藻比例的上升.尽管水温、pH、浊度以及营养盐中的TN、TP、NO3--N、DOC的变化均与Chl.a含量显著相关,但藻类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较大差异.蓝藻的增加主要与水温和TP含量的升高有关;绿藻与TN、NO3--N的关系最为密切;硅藻的变化只与浊度存在明显正相关,营养盐并不是硅藻生长的促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 河网 富营养化 营养状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崇明岛典型河道水体中叶绿素a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慧琴 侯进菊 +2 位作者 翁辰 江涛 张秋卓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69-1375,共7页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最棘手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分析水体中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选取崇明岛典型河道团旺河水体为研究对象,布设7个采样点,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最棘手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分析水体中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选取崇明岛典型河道团旺河水体为研究对象,布设7个采样点,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对各采样点进行叶绿素a、水温、透明度、TN、TP、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水质因子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河道中叶绿素a浓度及相关环境因子随季节变化较为显著,叶绿素a浓度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季(42.33μg?L^(-1))>春季(31.68μg?L^(-1))>秋季(20.88μg?L^(-1))>冬季(11.70μg?L^(-1))。SPSS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与总氮、总磷及温度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建立了叶绿素a的多元回归方程:Y=377.873X_1-0.507X_2+0.505X_3-21.834(r^2=0.911),验证方程ρ计算(Chl-a)=2.503+0.905×ρ实测(Chl-a)(r2=0.946)表明,该回归方程能够准确地预测团旺河水体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可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预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崇明岛典型河道 预警
下载PDF
崇明北湖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GAM回归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佳 黄清辉 李建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91-1295,共5页
以崇明北湖为例,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对该湖的叶绿素a浓度与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总磷和水温之间存在较好的非线性关系(P<0.05),叶绿素a浓度与总磷之间的关系先为单调递增,当总磷浓度达到0.12mg/L时... 以崇明北湖为例,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对该湖的叶绿素a浓度与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与总氮、总磷和水温之间存在较好的非线性关系(P<0.05),叶绿素a浓度与总磷之间的关系先为单调递增,当总磷浓度达到0.12mg/L时,变为单调递减;不同总氮浓度区间上,总氮对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不同,氮浓度为0.6~1.8mg/L时,对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不大;水温在24~26℃时,叶绿素a浓度最高.叶绿素a浓度与氮磷比之间也存在较好的非线性关系(P<0.1),氮限制时,叶绿素浓度与氮磷比呈反比;磷限制时,叶绿素a浓度随着氮磷比单调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模型 广义加性模型(GAM)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崇明北湖
下载PDF
崇明东滩人工湿地春季水鸟群落结构及其生境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姚 谢汉宾 +3 位作者 曾伟斌 汤臣栋 钮栋梁 王天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0-504,共15页
崇明东滩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辽阔的滩涂和丰富的湿地资源,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然而崇明东滩也是上海促淤圈围重点区域之一,且围垦后滩涂用作多种农业、工业发展,导致当地植物群落和滩涂湿地结构的改变,从而直接... 崇明东滩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辽阔的滩涂和丰富的湿地资源,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然而崇明东滩也是上海促淤圈围重点区域之一,且围垦后滩涂用作多种农业、工业发展,导致当地植物群落和滩涂湿地结构的改变,从而直接造成了鸟类生物多样性的明显下降,因此东滩湿地保护人员采取了修复和优化的治理措施,但治理同时也将自然滩涂改造成人工湿地。本研究将改造后自然滩涂作为研究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水鸟群落结构及其生境关系的研究区域,并把研究区域分为4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捕鱼港优化区即一期工程(已修复)、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即二期工程(修复中)、人工鱼蟹塘、耀全农场。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这4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中鸟类群落特征并寻找影响鸟类对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同时考虑修复优化工程的保育功能,对不同管理模式下的人工湿地进行研究,从而对湿地改造提出科学的建议。由于前期大量研究表明春季鸟类数量和种类较丰富,能够较好地反映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现状。因此从2013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大潮期和小潮期分别对上述4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进行了鸟类及其生境因子调查。此次鸟类调查采用样点法,共统计到水鸟2357只,隶属于6目11科45种,其中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红骨顶(Gallinula chloropu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环颈鸻(C.alexandrinus)、牛背鹭(Bubulcus ibis)、鹤鹬(Tringa erythropus)、林鹬(T.glareola)等25种鸟为优势种。非参数检验分析表明,春季这4类人工湿地水鸟种类、密度、多样性均有显著性差异,一期工程内水鸟的种类、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都为最大。对生境因子与鸟类群落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根据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得出裸露浅滩面积、水域面积、生境小岛个数是影响水鸟分布的关键因子,为此对鸟类栖息地优化区的修复及其完善提出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重要驿站 人工湿地 鸟类群落 生境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鹤群数量和活动时间的白头鹤越冬生境分级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文慧 李秀珍 +4 位作者 姜俊彦 张骞 张运清 黄星 谢作轮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7-1284,共8页
崇明东滩作为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白头鹤(Grus moracha)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影响,白头鹤种群的越冬适宜生境也随之变化,给白头鹤种群的保护及... 崇明东滩作为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白头鹤(Grus moracha)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影响,白头鹤种群的越冬适宜生境也随之变化,给白头鹤种群的保护及区域环境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本文从4种重要的生境因子(覆被类型、植被盖度、淹水深度、大堤距离)着手,研究了环境变量对鹤群行为方式的影响,并且利用鹤群数量以及鹤群活动时间作为参比标准对环境因子的适宜性进行量化。结果表明:白头鹤在崇明东滩的适宜越冬生境面积为697 hm2,次适宜生境面积为469 hm2,微适宜生境面积为282 hm2,非适生境面积352 hm2,白头鹤适宜生境和非适生境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38.7%和19.6%,其余生境超过区域总面积40%。白头鹤在崇明东滩堤外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比重较大,这为扩展鹤群的适宜生境面积提供了可能。文章提出了关于白头鹤种群保护及扩大鹤群适宜生境面积的措施及办法:在次适宜和微适宜生境区投放饵料以扩大其适宜生境面积,同时加大对本土物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的恢复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白头鹤种群 越冬生境 生境因子 适宜性
原文传递
崇明岛环岛芦苇地上部分固碳能力估算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瀚强 王淑琼 +1 位作者 方燕 李恺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9-543,共5页
2011年3-10月,基于实地样方采样和实验室测定,调查崇明岛环岛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带中芦苇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研究芦苇地上部分的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崇明岛芦苇地上部分年固碳能力为0.28-1.02 kg/(m^2·a... 2011年3-10月,基于实地样方采样和实验室测定,调查崇明岛环岛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带中芦苇的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研究芦苇地上部分的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崇明岛芦苇地上部分年固碳能力为0.28-1.02 kg/(m^2·a),平均年固碳能力为(0.67±0.19)kg/(m^2·a),其低于长江口湿地保护区(崇明岛东滩、杭州湾)芦苇的年固碳能力,但高于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湿地芦苇的年固碳能力;芦苇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气象灾害和人为干扰,收割区域的芦苇群落生物量(p=0.021)和茎秆密度(p=4.6×10^-6)显著高于未收割区域;芦苇分布主要受土壤盐度限制;芦苇表现型与人为干扰和土壤盐度密切相关;芦苇生长的中后期是受环境因子影响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固碳 环境因子 崇明岛
原文传递
城市人工林空气负离子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关蓓蓓 郑思俊 崔心红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9,共7页
由于空气负离子存在瞬时性,1 h或2 h的间断性监测很难准确反映其变化趋势。为获得空气负离子的实时变化趋势并准确分析其影响因子,以上海崇明岛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单层结构人工林空气负离子实时监测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表... 由于空气负离子存在瞬时性,1 h或2 h的间断性监测很难准确反映其变化趋势。为获得空气负离子的实时变化趋势并准确分析其影响因子,以上海崇明岛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单层结构人工林空气负离子实时监测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曲线,但峰值出现的具体时间和大小因优势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人工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均值大小次序为夏季((1 476±17.1)ions/cm^3)>冬季((1 310±25.2)ions/cm^3)>春季((1 197±12.6)ions/cm^3)>秋季((1 089±12.7)ions/cm^3);5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年均值大小次序为池杉林((1 405±16.5)ions/cm^3)>混交林((1 269±18.1)ions/cm^3)>臭椿林((1 259±23.2)ions/cm^3)>水杉林((1 257±210)ions/cm^3)>香樟林((1 093±16.6)ions/cm^3);在一定范围内,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与优势树种树高和环境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温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当光照度小于20 000 lx时,林分负离子浓度与光照度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相对湿度和光照度是影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通过比较优势种光合作用日变化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相似的"M"形双峰曲线,认为植物光合作用也是影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离子 城市人工林 环境因子 实时监测 上海崇明岛
原文传递
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小飞 侯立军 刘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4-1294,共11页
以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示踪结合泥浆实验,研究了从低潮滩向高潮滩变化的土壤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DNRA)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的潜在速率为0.17~0.71 nmol·g^(-1)·h^(-1),表现为低... 以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示踪结合泥浆实验,研究了从低潮滩向高潮滩变化的土壤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DNRA)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的潜在速率为0.17~0.71 nmol·g^(-1)·h^(-1),表现为低潮滩位较高、高潮滩位较低的空间变化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酸盐异化还原成铵潜在速率与氧化还原电位、可溶性有机碳、硝酸盐和硫化物呈显著相关性.此外,nrfA基因丰度与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潜在速率呈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可溶有机碳和总有机碳是影响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潜在速率和nrfA基因丰度的关键性环境因子,分别贡献了总变异的78.8%和50.3%.通过估算得出,东滩湿地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将硝酸盐转化成铵盐的潜力为2.5~10.4 t·km^(-2)·a^(-1),贡献了长江口每年无机氮输入量的0.68%~2.85%,因此,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在控制河口湿地氮赋存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河口潮汐作用导致的湿地环境特征与有机质和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影响着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进而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动态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 氮同位素 影响因素 环境意义 东滩湿地
原文传递
崇明东滩DT孔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开胜 孟翊 张军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3-1182,共10页
崇明东滩是典型的河口型沙岛边缘的潮滩地貌,2007年在崇明岛东滩采集了深50m的DT孔岩芯,对崇明东滩DT孔沉积物粒度组成及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并参照该孔沉积物环境磁学参数和有孔虫组合特征,详细阐述了崇明东滩DT孔13.0kaB.P.以来的沉积特... 崇明东滩是典型的河口型沙岛边缘的潮滩地貌,2007年在崇明岛东滩采集了深50m的DT孔岩芯,对崇明东滩DT孔沉积物粒度组成及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并参照该孔沉积物环境磁学参数和有孔虫组合特征,详细阐述了崇明东滩DT孔13.0kaB.P.以来的沉积特征,将DT孔划分出7个沉积层次:该孔沉积水动力强弱变化,自层1→层7依次按较弱→较强→较强→最弱→最强→较强→较弱规律演变;该孔沉积环境自层1→层3为还原环境,层4→层7为氧化环境,且氧化性自下而上逐渐增强。通过对该孔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并与长江口北支CY孔及南汇鹤鸣孔(Hm)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崇明东滩DT孔所反映的长江口沉积环境演变规律,自层1至层7依次为:滨海沼泽-浅海→河口湾→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河口沙坝→潮汐水道→潮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沉积特征 有孔虫组合 沉积动力 环境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