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主动脉联合常规一站式胸痛三联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诊疗中的价值
1
作者 屈婷婷 曹乐 +5 位作者 李雅楠 陈丽虹 樊钢练 程燕南 郭银霞 郭建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联合常规胸痛三联CT血管成像(triple rule-ou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TRO-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 482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414例患者接受传统的TRO-CTA扫描,1 068例患...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联合常规胸痛三联CT血管成像(triple rule-ou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TRO-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 482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414例患者接受传统的TRO-CTA扫描,1 068例患者在临床医师的要求下接受包括腹主动脉的TRO-CTA扫描(TRO-CTAwAA)。两组患者主动脉期的扫描范围不同:常规TRO-CTA只扫描胸主动脉,TRO-CTAwAA扫描整个主动脉,其余所有的扫描参数均相同。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主动脉主要血管异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穿透性溃疡、壁内血肿、血管闭塞和血栓形成)的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对两组辐射剂量(CTDIvol和DLP)和扫描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TRO-CTAwAA组的主动脉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TRO-CTA组(35.1%vs. 4.8%,P<0.001)。在TRO-CTAwAA组中,有26.5%的血管异常在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上均可检出,另外8.6%只发生在腹主动脉上。两组间辐射剂量相比,TRO-CTAwAA组的总DLP明显高于常规TRO-CTA(P<0.001)。两组扫描时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10)。结论 腹主动脉联合常规TRO-CTA检查,可显著提高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血管异常的检出率,不增加检查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一站式胸痛三联cta 腹主动脉cta 检查流程
下载PDF
3D-Slicer重建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2
作者 苏慧 黄舒心 +4 位作者 吴玥 姬将 文萌萌 薛晓娟 肖新广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9-11,共3页
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 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工作站处理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7例患者69个动脉瘤共夹闭63个,术后CTA除5例图像质量不佳,余均可轻清晰显示瘤夹位置、残余瘤体、载瘤动脉瘤通畅性;术后CTA见2例夹闭不全,2例新发动脉瘤,9例血管广泛痉挛显影浅淡;脑出血3例,脑积水5例,脑梗死1例,以上结果与放射科工作站一致。两种方法重建3D-CTA对于夹闭后载瘤动脉瘤管径大小呈现无统计学差异,且一致性高。结论 3D-Slicer软件对于夹闭术后CTA的图像后处理结果令人满意,可作为一种备选的工具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血管造影术 图像后处理 3D-Slicer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3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军 王海亮 +2 位作者 王世杰 刘丽丹 刘占川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34-936,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相比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方面的可靠性。方法选健康成年犬解剖显露颈动脉后用缝合线部分缩窄颈动脉建立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行CTA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颈动脉狭窄率<...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相比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方面的可靠性。方法选健康成年犬解剖显露颈动脉后用缝合线部分缩窄颈动脉建立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行CTA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颈动脉狭窄率<95%时CTA与DSA所测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当狭窄率超过≥95%时CTA会夸大狭窄程度。结论CTA具有微创、安全、费用低、准确、高敏感度等优点,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价和随访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DSA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CTA图像冠状动脉狭窄量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巧榆 杨冠羽 舒华忠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中由软斑块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狭窄精确量化方法.首先,在沿冠状动脉中心线的三维数据图上,对专家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进行切割和阈值化.其次,利用模糊C均值法分割出血管腔... 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中由软斑块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狭窄精确量化方法.首先,在沿冠状动脉中心线的三维数据图上,对专家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进行切割和阈值化.其次,利用模糊C均值法分割出血管腔区域,计算血管每个横截面的血管腔面积检测值,通过起讫位置的检测面积拟合得到参考值.然后,通过比较血管横截面面积的检测值和参考值来确定分段中最狭窄的位置及其狭窄比率.最后,利用该方法对13个病人的CTA数据进行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专家给出的狭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对CTA中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的狭窄区域进行精确量化,狭窄比率的平均绝对差和均方根差分别为2.21%和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C均值 狭窄量化 软斑块 血管分割 cta
下载PDF
64层双源CT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吕秀玲 李炯 +1 位作者 康少锋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44-145,96,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工作站对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分别为35例、4例、1例。结论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所获取图像,有助于放射影像医师更有效、准确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疾病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部动脉cta血管成像 成像技术
下载PDF
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TA、冠脉造影及OCT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博 盖鲁粤 +3 位作者 陈韵岱 李萍 王志国 孙志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07-408,F0003,共3页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CTA、冠脉造影、OCT的表现。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例,在行冠脉造影前均行64排CT(Somatom Definition)冠脉CTA检查,明确罪犯病变;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Lightlab),分别分析冠脉CT、冠脉造影和OC...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CTA、冠脉造影、OCT的表现。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例,在行冠脉造影前均行64排CT(Somatom Definition)冠脉CTA检查,明确罪犯病变;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Lightlab),分别分析冠脉CT、冠脉造影和OCT影像学结果。结果冠脉CTA均提示为软斑块,斑块最低CT值均小于100Hu,1例伴有轻度钙化,斑块负荷较重,均呈正性重构;OCT示2例有极薄的纤维帽(分别为50μm和40μm),纤维帽后有大的脂核。结论冠脉CTA对于血管壁较宏观的观察较有优势,冠脉造影可以动态观察血管的情况,OCT可细致观察血管壁、斑块和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脉cta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下载PDF
CTA影像头部骨骼组织提取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春红 艾亮 许光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2-988,共7页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影像单纯根据灰度信息无法良好地分离血管组织和骨骼组织.结合CTA影像的灰度特点,提出基于改进的三维区域生长算法的骨骼组织外轮廓提取和基于改进的Snake模型的骨骼提取算法.首先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改进区域...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影像单纯根据灰度信息无法良好地分离血管组织和骨骼组织.结合CTA影像的灰度特点,提出基于改进的三维区域生长算法的骨骼组织外轮廓提取和基于改进的Snake模型的骨骼提取算法.首先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改进区域生长判定条件的准确性,提出三维区域生长的快速的骨骼区域种子点提取方法,使得它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骨骼组织区域.之后选取Snake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增加了影像能量信息项,使得该模型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并和传统算法进行对比,证实所提出的骨骼组织分割提取算法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提取 三维分割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 区域增长 医学影像分割
下载PDF
依据BMI值减少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
9
作者 袁利 李建军 +3 位作者 李岩 王振平 杨凯 赵应满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依据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并使用i DOS3技术来减少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辐射剂量。方法对我院2013年10~12月289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行CCTA检查,按不同BMI值分为三组,其中BMI<25者168例(A组);25<BMI<30... 目的探讨如何依据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并使用i DOS3技术来减少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的辐射剂量。方法对我院2013年10~12月289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行CCTA检查,按不同BMI值分为三组,其中BMI<25者168例(A组);25<BMI<30者105例(B组);BMI>30者16例(C组)。每组患者分别降低辐射剂量的30%(方案1)、40%(方案2)及50%(方案3)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i DOS3技术。对不同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及C组的图像质量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80±0.47)分、(3.69±0.51)分和(3.37±0.62)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P=0.858>0.05)。结论在降低不同百分比辐射剂量条件下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不同BMI患者的图像质量虽然均有所降低,但均符合诊断要求。因此,对不同BMI值人群可采取不同的扫描条件,可达到既使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又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急诊三维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的应用
10
作者 周厚杰 刘宏斌 +2 位作者 郭强 郝建忠 庄奇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年第19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三维CTA(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08年间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行急诊三维CTA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诊三维CTA可绝大多数清晰显示颅内1~4级脑... 目的探讨急诊三维CTA(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08年间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行急诊三维CTA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诊三维CTA可绝大多数清晰显示颅内1~4级脑血管异常,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等。结论急诊三维CTA检查能快速发现颅内血管病变异常,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诊 三维cta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下载PDF
64排螺旋CTA成像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左开荣 陈力 +3 位作者 李伦成 李政雄 张春兰 周艺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期52-53,共2页
目的研究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A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且统计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数据资料。结果 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目的研究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采取64排螺旋CTA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本次回顾性分析且统计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纳入以及参与诊治的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数据资料。结果 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检查时发现,受累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管壁增厚现象,且管腔闭塞或者狭窄,管腔狭窄存在一定向心性,且不少合并狭窄后扩张的临床症状,且经过多重图像后处理方法能够对受累的大血管以及其分支血管的闭塞情况、狭窄程度或、侧支血管产生形成进行清晰显示;通过Lupi-Herrea分类法发现,6例I型患者、2例Ⅱ型患者、3例Ⅲ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CT结果。结论将64排CTA成像技术应用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能够对大动脉炎累及分支管壁以及主动脉情况进行显示,三维重建技术可对病变范围以及病变程度进行清晰展示,是首选的一种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疾病的影像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a成像 多发性大动脉炎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X线计算机 Lupi-Herrea分类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和大螺距技术在主动脉CTA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萌 盛杰鑫 +1 位作者 薛斌 赵雪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0期138-139,168,共3页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双能量扫描和大螺距扫描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期疑似主动脉病变行CTA扫描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A组使用双能量扫描;B组使用大螺距扫描;C组采用常规CTA扫描...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双能量扫描和大螺距扫描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期疑似主动脉病变行CTA扫描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A组使用双能量扫描;B组使用大螺距扫描;C组采用常规CTA扫描。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结果各组主动脉兴趣区内CT值及SN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CNR高于B、C组,差异显著(P<0.05);B组主动脉搏动伪影小于A、C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TDIvol、DLP、ED均低于C组,且B组低于A组(P<0.05)。A、B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组(P<0.05)。结论主动脉CTA扫描中采用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和大螺距扫描,可提升图像质量,减少辐射剂量,获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双能量 大螺距 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
下载PDF
肝脏CTA图像肋骨和脊椎骨分割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洁 赵于前 +1 位作者 唐建 姚爱萍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215-217,共3页
肋骨和脊椎骨的分割是从肝脏CTA(即肝脏CT血管造影)图像中准确分割出肝脏的重要预处理工作,一般考虑阈值分割方法,但该方法常常导致分割不全或过分割。提出了一种将形态学方法和阈值法结合起来的肋骨和脊椎骨分割方法。利用局部解剖学知... 肋骨和脊椎骨的分割是从肝脏CTA(即肝脏CT血管造影)图像中准确分割出肝脏的重要预处理工作,一般考虑阈值分割方法,但该方法常常导致分割不全或过分割。提出了一种将形态学方法和阈值法结合起来的肋骨和脊椎骨分割方法。利用局部解剖学知识,构建四种图像边界特征线,然后通过二值形态学处理方法实现肋骨和脊椎骨的分割。这样既适应了由于不同图像的肋骨和脊椎骨灰度值不同的复杂性,也消除了由于其他器官灰度值相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分割出肝脏CTA图像中的肋骨和脊椎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值处理 形态学重构 CT血管造影(cta) 肋骨和脊椎骨分割
下载PDF
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对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冰 刘艳东 马晓海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通过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不同钙化积分负荷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5月100例拟行CAG检查的患者进行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CTA检查。Agatston积分及钙化容... 目的通过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不同钙化积分负荷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5月100例拟行CAG检查的患者进行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CTA检查。Agatston积分及钙化容积以血管段为单位统计,并以四分位法分成不同钙化积分负荷组,分析不同钙化积分组每段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并与CAG结果对照,统计不同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CTA诊断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当钙化容积≤79 mm^3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和96.7%;钙化容积≥80 mm^3时,分别为100%和90.9%。在钙化积分≤65分的冠状动脉段中,与冠脉造影比较,诊断准确性较高,而钙化积分>180分的冠状动脉段中,诊断准确性较差。结论不同钙化斑块负荷对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不同,钙化病变的体积大小及斑块内钙化成分含量的多少是影响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积分 cta 冠状动脉 多排螺旋CT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下载PDF
头颈部CTA联合人工智能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新壹 余佳强 +2 位作者 刘玉凯 张健 余东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471-475,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应用人工智能(AI)对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6~92岁,平均年龄68.26岁(标准差5.25岁)...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应用人工智能(AI)对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6~92岁,平均年龄68.26岁(标准差5.25岁);单侧肢体无力19例,口角歪斜14例,语言不清13例,昏迷8例,肢体运动不协调6例。所有患者头颈部CTA原始图像均上传星云工作站,并由两名主治医师对图像进行手动后处理及上传AI工作站,分别重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对比AI重建与手动重建的图像质量及时效性。结果头颈部CTA对脑卒中患者诊断中,AI重建的VR图像3分为75%,2分为23.3%,1分为1.7%;MIP图像3分为76.7%,2分为23.3%;CPR图像3分为85%;2分为15%;手动重建VR图像3分为80%;2分为20%;MIP图像3分为81.7%,2分为18.3%;CPR图像3分为95%,2分为5%。手动后处理与AI重建方法VR、MIP、CPR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处理图像所需时间为(2.33±0.15)min,手动处理图像的时间为(12.33±2.30)min,AI的处理时间明显少于手动处理时间(P<0.05),AI较手动时间增益率为83.3%。结论AI后处理图像质量与手动后处理图像质量相近,但AI后处理图像时效性更好,有利于为脑卒中患者治疗赢得更多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 人工智能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operative effec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被引量:11
16
作者 Xuxin Zhang Junhong Guan Duo Chen Yongjie Yang Xiangtai We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58-360,共3页
BACKGROUND :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s always regarded as the golden standard for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however, the procedure is complex, traumatic, expensive and easy to induce vascul... BACKGROUND :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s always regarded as the golden standard for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however, the procedure is complex, traumatic, expensive and easy to induce vascular complication.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3D-CTA) can make up deficiencies of DSA; therefore, it is used in clinical therapy wider and wider.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3D-CTA on disruption and hemorrhag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pre- and post-operation and compare with the effect of DSA. DESIGN : Auto-control contrast observation SETTING :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 A number of 106 patients with disruption and hemorrhag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3 to April 2006.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cranial operation and consent. There were 47 males and 59 females aged from 3-76 years with the mean age of (47±13) years. Among them, 82 patients had extensiv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7 had hemorrhage at longitudinal fissure, and 17 had hemorrhage at ambiens cistema and lateral fissure. Moreover, intraventricular hematocele was accompanied on 13 patients and hematom on 9 patients. METHODS: (1) 3D-CTA examination: 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 CT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thickness was 1 mm and interval of reconstruction was 0.8 mm. Localizing section was plainly scanned as the standard of canthus line. Scan ranged from 30 mm below sella to 50 mm above sella. Non-ion contrast medium of Omnipaque 350 (concentration of iodine was 350 g/L) was inserted into anterior vein of elbow with 18G trochar retained with high-pressured injectoc pum. The speed was 4.5 mL/s and the total volume was 80-100 mL with the means of 90 mL. Scan started at 10-20 s after injection of contrast medium. Original image was dealt with Leonardo workstation and retreated with Syngo software. Volume rendering and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ed images, (2) All 106 patients suffered from occlusion of aneurysm clamp. Before operation, 3D-CTA was undertaken and DSA was followed. After operation, patients were rechecked with 3D-CTA. MAIN OUTCOME MEASURES: Comparisons between 3D-CTA and DSA. RESULTS : All 106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1) Examination of 3D-CTA and DSA: Among 118 patients with aneurysm, 110 were checked with 3D-CTA and the detected rate was 93.2% (110/118). Among other 8 cases, 3 were negative and checked again with DSA; 1 had pericallosal aneurysm, 1 ophthalmic aneurysm, and 1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of aneurysm. 3D-CTA results of other 5 cases were suspicious, and then, they were regarded as having aneurysm with DSA. Before operation, correlation among site, body, neck of aneurysm and peripheral anatomic structure were shown sufficiently. After operation, 82 patients were rechecked with 3D-CTA, which was complete occlusion, precise, unobvious constriction, emphraxis or remains as compared with 3D-CTA those pre-operation. (2) Characteristics of 3D-CTA: With multiple vessels and angles, 3D-CTA obser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eurysm neck and carried artery and showed thrombosis in cavity of aneurysm, calcification of aneurysm wall and peripheral structure of vessel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DSA could not detect the reactions mentioned above. It could delete image of cranium, simulate image of operative route, eliminate artifact induced by metal, but not distinguish blood stream direction. Meanwhil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was always poor during circle of Willis artery showing. CONCLUSION: (1) 3D-CTA is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operation and non-invasive showing vascular stereo structure and correlation. Therefore, it is significant for diagnosis and designing plan of operative approach and focal location pre-operation and evaluating effect post-operation. (2) 3D-CTA does not completely replace DSA o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operative effec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下载PDF
CTA与MRA在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瘤诊断及破裂出血风险预测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翠兰 郭书丽 +3 位作者 王延岗 逯书娟 闫红军 贠红雨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7期84-87,共4页
目的:探析颅脑不同部位动脉瘤进行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的诊断价值,以及预测不同部位3~5 mm的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收治的128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动脉瘤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距离,将... 目的:探析颅脑不同部位动脉瘤进行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的诊断价值,以及预测不同部位3~5 mm的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收治的128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动脉瘤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距离,将其分为3.0~5.0 mm组(96例)和≤3.0 mm组(32例),分别采取3D-CTA及3D-MRA方式进行检查,观察所有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检查方式的结果。诊断结果以介入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方法用于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和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肿瘤,3D-CTA检查诊断符合125例(97.7%),3D-MRA诊断符合92例(71.9%),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8,P<0.05);3D-CTA法检测动脉瘤瘤体颈宽、纵径等指标与3D-MRA检查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t=9.82,P<0.05);3D-MRA与3D-CTA检查在3~5 mm组动脉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73,P<0.05),在≤3 mm组动脉瘤两种检查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P<0.05),两种检查方法总体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8,P<0.05);经手术证实,动脉瘤破裂出血90例,3D-CTA检查法预测动脉瘤破裂出血79例(87.8%),3D-MRA检查法预测动脉瘤破裂出血63例(70.0%),两种检查方式预测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P<0.05)。结论:MRA和CTA检查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评估其破裂出血的风险,但CTA检查的三维形态和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观察 破裂出血 颅内动脉瘤 核磁共振造影 CT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一种新的肝脏CTA图像肋骨和脊椎骨分割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驰 冷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年第02Z期1166-1167,1173,共3页
肋骨和脊椎骨的分割是从肝脏CTA图像中准确分离肝脏的重要预处理步骤。常规闽值分割方法在移除肋骨和脊椎骨的同时也可能移除对比度高的肝脏脉管或其他组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形态学操作和解剖学的肋骨和脊椎骨镜面分割法。... 肋骨和脊椎骨的分割是从肝脏CTA图像中准确分离肝脏的重要预处理步骤。常规闽值分割方法在移除肋骨和脊椎骨的同时也可能移除对比度高的肝脏脉管或其他组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形态学操作和解剖学的肋骨和脊椎骨镜面分割法。首先进行一系列数学形态学操作,构造两条特征边界线及其中央对称线,然后镜像对称线左边部分,最终利用解剖学知识实现肋骨和脊椎骨的分割。50组分割实验表明新方法可以适应不同分割复杂度,高效准确地将肋骨和脊椎骨分割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cta) 镜像变换 阈值处理 二值形态学重构 肋骨和脊椎骨分割
下载PDF
CTA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
19
作者 文宏志 郑文斌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年第6期596-599,共4页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后病人的病死率上升,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成为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CTA、DSA等检查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所增加。目前,CTA作为相...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后病人的病死率上升,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成为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CTA、DSA等检查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所增加。目前,CTA作为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该文将综述CTA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下载PDF
CTA观察女性髂内动脉分型和子宫动脉起源及角度的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叶裕丰 黄益 +4 位作者 夏红 郭真真 何翠文 郭冬梅 李淑明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对研究女性髂内动脉分型和子宫动脉起源及角度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因各种盆腔病变在我院行盆腔CTA检查的108例患者,通过Start Vitrea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参照A... 目的探讨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对研究女性髂内动脉分型和子宫动脉起源及角度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因各种盆腔病变在我院行盆腔CTA检查的108例患者,通过Start Vitrea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参照Adachi等的分型标准对髂内动脉进行分型及对比分析,并对子宫动脉的起源及角度进行研究。结果髂内动脉分型情况:Ⅰ型占61.2%(132/216)、Ⅱ型占9.7%(21/216)、Ⅲ型24.1%(52/216)、Ⅳ型4.7%(10/216)、V型占0.5%(1/216)。此外,子宫动脉起源以臀下阴部干最常见(40.1%),其次是髂内动脉主干和阴部内动脉,所占比例分别为19.3%和18.4%;子宫动脉的夹角小于30°约占62.3%,其开口显像的最佳角度多常见于15°~30°。结论术前行CTA检查可以清楚地了解髂内动脉分型和子宫动脉起源及角度,对介入治疗及盆腔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女性 髂内动脉分型 子宫动脉 起源 夹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