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近海水域夏季和冬季浮游病毒丰度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梁彦韬 汪岷 +2 位作者 白晓歌 孙军 乔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1-418,共8页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海域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浮游病毒在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浮游病毒丰度(VirusDirectCount,VD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季该水域...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海域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浮游病毒在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浮游病毒丰度(VirusDirectCount,VD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夏季该水域VDC的变化范围为1.21×106个/ml—1.54×107个/ml,平均值为6.16×106个/ml;冬季VDC变化范围为3.45×105个/ml—2.60×106个/ml,平均值为1.45×106个/ml。夏季VDC是冬季的4.25倍,夏季VDC显著高于冬季(P=0.000)。水平分布方面,夏季表层、10m和潜水体VDC大致显现出由胶州湾及湾口附近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趋势,胶州湾站位VDC明显高于其他站位(P<0.05);冬季表层、10m和潜水体VDC的水平分布特点为胶州湾、鳌山湾、崂山海域、胶南海域和日照海域为VDC较高区域,崂山以东海域为VDC较低区域。垂直分布方面,夏、冬两季各站位表层VDC都明显高于底层和10m层及潜水体(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QD09两层VDC昼夜变化的观测发现,夏、冬两季表层和10m层VDC昼夜都有明显波动。夏季两水层VDC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值均在夜间,最低值均在18:00,最高值都约为最低值的3倍;冬季两水层VDC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一致性,VDC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倍。对夏、冬两季VDC与Chl-a、水温、盐度、浊度、溶氧浓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VDC仅与Chl-a呈显著正相关(P<0.01)冬季VDC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与Chl-a、盐度、浊度、溶氧浓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分别为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病毒 efm VDC 青岛 近海域
下载PDF
大连市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病毒的丰度 被引量:7
2
作者 于佐安 李文姬 +3 位作者 张明 李华琳 刘项峰 李大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1-917,共7页
2008年7月—2009年6月,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FM),对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和广鹿岛两个虾夷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浮游病毒丰度在虾夷扇贝养殖海区内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上,养殖筏... 2008年7月—2009年6月,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FM),对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和广鹿岛两个虾夷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浮游病毒丰度在虾夷扇贝养殖海区内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上,养殖筏区内站位(C1、G1、C2、G2、C3、G3)表层、10 m层和底层的浮游病毒丰度表现为近岸水域高于远岸水域(P<0.05);在垂直分布上,站位(C2、G2、C3、G3、C4、G4)浮游病毒丰度高于10 m水层和底层(P<0.05),10 m和底层差别不大,离岸最近站位(C1、G1)浮游病毒丰度没有垂直分布的变化。在季节变化上,春夏两季的浮游病毒丰度高于秋冬的浮游病毒丰度,而夏季的浮游病毒丰度最高。利用多元相关分析可知,两个海岛的虾夷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病毒丰度与叶绿素a(Chl.a)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温呈正相关(P<0.05),与盐度、溶氧浓度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浮游病毒 荧光显微技术 养殖海区
下载PDF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分析北黄海夏季浮游病毒的分布 被引量:8
3
作者 白晓歌 汪岷 +3 位作者 梁彦韬 江雪娇 王芳 杨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9-613,共5页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2006年夏季北黄海水域31个站点的病毒丰度进行了检测,对浮游病毒丰度在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上进行了探讨。北黄海水域浮游病毒直接检测量(Virus Direct Count,VDC)为(...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2006年夏季北黄海水域31个站点的病毒丰度进行了检测,对浮游病毒丰度在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上进行了探讨。北黄海水域浮游病毒直接检测量(Virus Direct Count,VDC)为(1.58×10^6~1.38×10^7)/mL,平均为5.86×10^6/mL。在水平分布上,表层、30 m和底层水在辽东半岛头部附近出现了病毒较高区域,近海水域的病毒丰度较中部水域高(P〈0.05)。在垂直分布上,表层浮游病毒丰度高于30 m水层和底层(P〈0.05)。在昼夜变化上,表层水体中浮游病毒量有明显的变化,10 m水层和30 m水层的病毒丰度昼夜变化较明显,底层病毒丰度昼夜趋势平缓。利用多元相关分析可知,北黄海夏季浮游病毒丰度与站位总水深(P〈0.01)和盐度(P〈0.05)成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温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浮游病毒 荧光显微技术
下载PDF
河北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洪波 刘述锡 +1 位作者 林凤翱 冯志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55,共7页
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间,分4个季度调查了河北省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结果显示:河北近岸海域聚球藻蓝细菌丰度为4.46×103个/mL(0.79×103~16.19×103个/mL),生物量(以碳计,下... 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间,分4个季度调查了河北省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结果显示:河北近岸海域聚球藻蓝细菌丰度为4.46×103个/mL(0.79×103~16.19×103个/mL),生物量(以碳计,下同)为1.31 mg/m3(0.84~17.47 mg/m3),季节分布特征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为4.43×102个/mL(0.84×102~17.47×102个/mL),生物量为1.11mg/m3(0.21~4.37 mg/m3),季节变化变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年平均为5.32%(1.84%~8.91%),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温度在较冷季节(冬春季)里是影响聚球藻蓝细菌生长和分布的控制因素。总之,在近岸环境里,微微型浮游植物并不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沿岸 微微型浮游植物 分布 荧光显微镜
下载PDF
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汪岷 梁彦韬 +3 位作者 白晓歌 江雪娇 王芳 乔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3-418,共6页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n的变化范围为(8.58×10^3~8.54×10^5)mL,平均值为2.39×10^5/mL;Euk的变化范围为(7.80×10^2~3.02×10^4)mL,平均值为4.54×10^3/mL。Syn丰度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出现高值区域,胶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各水层Syn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Euk丰度在胶州湾内及湾口为高值区域,胶南海域表层和10m水层出现高值区域;崂山东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为Euk丰度低值区域;各水层Euk丰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24h昼夜连续变化的观测发现,夏季Syn、Euk都有明显昼夜波动。对Syn,Euk与Chl-a、水温、盐度、电导率、浊度、溶氧浓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yn,Euk与Chl-a、浊度呈正相关,与盐度、电导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荧光显微技术 青岛近海 丰度
下载PDF
青岛近海及其临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6
6
作者 汪岷 梁彦韬 +3 位作者 白晓歌 江雪娇 王芳 乔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28-2434,共7页
微微型浮游植物(0.2~2.0μm)是海水中最小的自养浮游生物,在世界各海域广泛分布,并在海洋有机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 微微型浮游植物(0.2~2.0μm)是海水中最小的自养浮游生物,在世界各海域广泛分布,并在海洋有机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冬季该海域以富含藻红素(Phycoerythrin-rich,PE)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细胞占优势,微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Euk)次之,而富含藻蓝素(Phycocyanin-rich,PC)的聚球藻细胞数量很低,未发现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的存在.Syn的变化范围为8.97×103~1.95×105cells.ml-1,平均4.67×104cells.ml-1;Euk的变化范围为1.95×102~1.01×104cells.ml-1,平均2.39×103cells.ml-1.Syn丰度在胶南以南海域出现高值区域,在即墨海域和崂山东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Euk丰度在日照海域出现高值区域;崂山海域为低值区域;各水层Syn和Euk丰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的24h昼夜连续变化进行观测发现,Syn、Euk丰度都有明显昼夜波动.相关性分析表明:Syn与温度、电导率呈正相关,与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Euk与盐度和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约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荧光显微技术 青岛近海 丰度
下载PDF
武汉东湖超微藻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建 林婉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71-76,共6页
论述了武汉东湖超微藻年数量、叶绿素含量、生产量分布;于室内模拟了不同光强与不同浓度P营养对超微藻光合性能的影响,同时与国外海洋与淡水超微藻的生产力、生物量和各自所占百分比进行了比较.文中还就东湖超微藻分布特点与生态环... 论述了武汉东湖超微藻年数量、叶绿素含量、生产量分布;于室内模拟了不同光强与不同浓度P营养对超微藻光合性能的影响,同时与国外海洋与淡水超微藻的生产力、生物量和各自所占百分比进行了比较.文中还就东湖超微藻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超微藻 荧光显微计数 微藻 生态学
下载PDF
细胞凝集素探针对典型赤潮生物的定量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辉 武模戈 +2 位作者 雷红灵 赖红艳 侯建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9-292,共14页
采用14种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细胞凝集素探针对23株典型的有害赤潮生物进行了检测,结合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探针标记区分和识别目标藻的特异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DBA可以把裸甲藻(Gymno... 采用14种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细胞凝集素探针对23株典型的有害赤潮生物进行了检测,结合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探针标记区分和识别目标藻的特异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DBA可以把裸甲藻(Gymnodinium)GIXM01株与其他裸甲藻区分开;SBA、WGA和PNA探针能定性或定量地区分形态相似的裸甲藻GMDH01和TPXM01。PHA-E和SJA能分别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DH04、ATMJ02株系与同种其他的藻株区分开;PNA也能从同种其他株系中识别塔玛亚历山大藻ATDH01,ATDH02,ATDH03株系;UEA I能从同种藻株中识别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JN、ATCI01藻株;RCA120可以区分产毒水平不同的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的ASPGX01和ASPGX02。DBA、SBA、PNA和LCA探针能定性和定量区分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PMDH01和PMXM01;而PNA探针仅能定量区分原甲藻属(Prorocentrum)PDDH01与PMXM01。用WGA探针结合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等检测手段可以把探针标记的目标裸甲藻GSPXM01和TPXM01从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donghaiense)和微小原甲藻(P.minimum)等组成的混合样品中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凝集素探针 赤潮种类 检测 流式细胞仪 荧光显微镜 荧光分光光度计
下载PDF
辽东湾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旭光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7年第7期67-74,共8页
本研究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分4个季节调查了辽东湾海域的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结果表明:夏季辽东湾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1.89×104 cell/mL。秋季次之,冬季居第三位,春季最低。夏季比其他3个季节的聚... 本研究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分4个季节调查了辽东湾海域的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结果表明:夏季辽东湾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1.89×104 cell/mL。秋季次之,冬季居第三位,春季最低。夏季比其他3个季节的聚球藻丰度要高一个数量级。夏季辽东湾的微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3.79×103cell/mL,秋季次之,冬季与春季相差不大。夏季比其他3个季节的微微型真核藻类丰度要高一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微微型浮游生物 荧光显微镜 丰度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病毒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苑 武洪庆 +2 位作者 李洪波 徐晋 肖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6-92,共7页
运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2007年6~8月胶州湾14个站点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检测,分析了病毒在不同月份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变化,发现胶州湾浮游病毒的丰度在0.48×107~22.78×107个/mL之间,平均值为(5.72±4.72)×107个/mL,... 运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2007年6~8月胶州湾14个站点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检测,分析了病毒在不同月份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变化,发现胶州湾浮游病毒的丰度在0.48×107~22.78×107个/mL之间,平均值为(5.72±4.72)×107个/mL,7月份病毒丰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月(P<0.01)。病毒呈现从湾内至湾口至湾外递减的趋势,病毒垂直分布变化不明显。病毒-细菌比率(VBR)范围为3.90~150.72,平均值42.05±28.55,处于较高水平。利用多元相关性分析发现,病毒丰度与异养细菌丰度、聚球藻蓝细菌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05(P<0.01),0.265(P<0.01)和0.604(P<0.05),确定系数R2分析表明,异养细菌和叶绿素a对浮游病毒丰度的影响基本相当。病毒丰度与温度、盐度无明显相关性。对VBR的分析表明,调查区域藻类病毒占总浮游病毒的比例较高;通过VBR与异养细菌丰度的负相关性分析,认为胶州湾噬菌体的宿主菌种群较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病毒 荧光显微镜计数 SYBR Green-I 胶州湾
下载PDF
江苏沿岸海域浮游病毒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6
11
作者 段翠兰 李洪波 +2 位作者 邹勇 邹宏海 张永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1-977,共7页
在2006.7—2007.12期间,采用SYBR Green I染色-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对江苏沿海海域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四个季度的调查,同时调查还包括细菌丰度、叶绿素a浓度。浮游病毒水平分布呈现中间高,两侧低。苏北浅滩海域病毒含量最高,最高值为47.... 在2006.7—2007.12期间,采用SYBR Green I染色-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对江苏沿海海域浮游病毒丰度进行了四个季度的调查,同时调查还包括细菌丰度、叶绿素a浓度。浮游病毒水平分布呈现中间高,两侧低。苏北浅滩海域病毒含量最高,最高值为47.90×106个/mL;吕泗海域最低,最低值为0.03×106个/mL。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秋季相当。垂直分布也变现为明显的季节变化,除秋季外,表层浮游病毒丰度高于底层水体。浮游病毒与细菌丰度比(VBR)为0.30—180.08,平均为18.35。春季浮游病毒与叶绿素a、细菌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74(P<0.01);而在秋季,浮游病毒只与细菌有较强的相关性(r=0.79,P<0.01),这说明不同季节,浮游病毒的主要宿主会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沿海 浮游病毒 荧光显微镜 病毒-细菌比
下载PDF
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中浮游病毒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段翠兰 胡志新 +4 位作者 邹勇 陈光芸 陈静 王一鸣 张永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7-941,共5页
为揭示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分布规律,了解其在微食物环中的生态功能,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间,采用SYBR Green I荧光显微计数法,研究了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水体中病毒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太湖... 为揭示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分布规律,了解其在微食物环中的生态功能,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间,采用SYBR Green I荧光显微计数法,研究了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水体中病毒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丰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网围养殖区的病毒丰度较高,为(3.52±0.28)×107 ind./m L,敞水区的病毒丰度较低,为(4.06±0.90)×106 ind./m L;(2)浮游病毒的丰度也具有显著的时间差异,秋季浮游病毒的丰度为(2.83±0.74)×107ind./m L,显著大于春季(3.11±0.67)×106ind./m L;(3)太湖水体中浮游病毒的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异养细菌丰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太湖水体浮游病毒以浮游藻类病毒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浮游病毒 荧光显微镜 叶绿素A 病毒-细菌比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病毒荧光计数法的优化
13
作者 维妙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6-526,共11页
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有效定量是研究其数量变动和生态功能的前提。现行的海洋沉积物病毒定量主要采用荧光染色计数法,但对技术流程中一些处理方法的定量效能尚待验证。本研究利用不同类型海洋沉... 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有效定量是研究其数量变动和生态功能的前提。现行的海洋沉积物病毒定量主要采用荧光染色计数法,但对技术流程中一些处理方法的定量效能尚待验证。本研究利用不同类型海洋沉积物对荧光计数法进行了效能评估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将沉积物采样后染色封片直接计数或-20°C保存为最佳,保存3个月后未见丰度降低。而不同类型的沉积物经液氮闪冻后于-80°C冷冻保存后的定量效能不同:沙质沉积物保存1个月后病毒丰度下降1个数量级;泥沙质沉积物保存1个月后丰度降低了约27%,2个月后则下降了60%。对焦磷酸钠最优终浓度实验结果显示,使用3mmol/L终浓度获得的病毒计数定量效能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5mmol/L终浓度。水浴超声分离在常温下的定量效果更优,在水浴中添加冰块导致获取的沙质沉积物中的病毒丰度下降约37%。研究发现:处理中用稀释替代离心不仅可降低沉积物颗粒的干扰,而且定量效能更高;离心处理获取的沙质和泥沙质沉积物中的病毒丰度较稀释处理低约40%。对海洋沉积物中原核生物的定量效能与病毒有相似的结果。据此,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沉积物病毒荧光计数法的操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病毒 原核生物 定量效能 荧光计数法
下载PDF
香溪河库湾浮游细菌和病毒计数方法比较研究
14
作者 程斯婷 赵以军 廖明军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1年第2期40-43,50,共5页
液氮速冻后转入-80℃保存是流式细胞仪计数浮游细菌及病毒的样品保存之标准条件。以荧光显微镜计数法为参照,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温和冷冻保存(-20℃冷冻2周后转入-80℃保存)的香溪河库湾水样分别计数了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丰度。结果显示,... 液氮速冻后转入-80℃保存是流式细胞仪计数浮游细菌及病毒的样品保存之标准条件。以荧光显微镜计数法为参照,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温和冷冻保存(-20℃冷冻2周后转入-80℃保存)的香溪河库湾水样分别计数了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丰度。结果显示,利用流式细胞仪计数香溪河库湾水样中的浮游细菌丰度与荧光显微镜计数法等效(P>0.05);流式细胞仪计数浮游病毒丰度高于荧光显微镜计数结果2.0±0.1倍(Z=-4.704,P<0.01),且具有强正相关(r=0.979,P<0.01)。计数结果间的差异与其他环境中样品标准保存方法下计数结果相近,表明温和冷冻保藏条件对流式细胞仪计数香溪河库湾水样中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丰度结果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病毒 浮游细菌 流式细胞仪 荧光显微镜 样品保藏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Direct Microbial Count Procedures for Planktonics and Sessiles Enumeration
15
作者 Barbara Speranza Angela Racioppo +2 位作者 Antonio Bevilacqua Milena Sinigaglia Clelia Altieri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年第21期2033-2037,共5页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direct microbial count procedures applied on systems containing both planktonics and sessiles was tested. The direct count pour plate was compared with direct...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he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direct microbial count procedures applied on systems containing both planktonics and sessiles was tested. The direct count pour plate was compared with direct epifluorescent microscopic enumeration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udied techniques in giving information about microbial activity or viabilit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andard plate count procedure is the most sensitive method to estimate viable and cultivable planktonic cells. On the other hand, direct enumeration by epifluorescent microscopy may become an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to count sessile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Viable COUNT BIOFILM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LUOROCHROMES
下载PDF
Nanoscal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evolution for increased efficiency in polymer solar cells monitored by electric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16
作者 Denghua Li Han Yan +3 位作者 Chao Li Yanlian Yang Zhixiang Wei Chen W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360-368,共9页
Control of blend morphology at multi-scale is critical for optimizing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of plastic solar cells.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hysics of photoactive layer in the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 Control of blend morphology at multi-scale is critical for optimizing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of plastic solar cells.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hysics of photoactive layer in the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it is necessary to gain understanding of morphology and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onic property.Herein we repor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anoscale structural,electric properties of bulk heterojunction(BHJ)solar cells and the annealing-induced PCE change.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CE of BHJ solar cells are dramatically improved(from1.3%to 4.6%)by thermal annealing,which results from P3HT crystalline stacking and the PCBM aggregation for interpenetrated network.The similar trend for annealinginduced photovoltage and PCE evolution present as an initial increase followed by a decrease with the annealing time and temperature.The surface roughness increase slowly and then abruptly after the same inflection points observed for photovoltage and PCE.The phase images in electric force microscopy indicate the optimized P3HT and PCBM crystallization for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formation considering the spectroscopic results as well.Fro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photovoltage,blend morphology,and PCE,we propose a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film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under different annealing conditions.This work would benefit the better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morphology and local electric properties of solar cell active layers for improved P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太阳能电池 扫描探针显微镜 纳米结构 进化 电子 聚合物 表面光电压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