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Unilateral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of Hippocampus on Rapid Kindling—Induced Seizure Development in Rats
1
作者 Lucas Toibaro Magdalena Pereyra +6 位作者 Julieta Pastorino Ariela Smigliani Florencia Ocariz Germán Ortmann María Milagros Galardi María Belén Gori Silvia Kochen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12年第2期174-180,共7页
Since the last decad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ho do not become seizure-free with the current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and cannot undergo resective surgical ... Since the last decade deep brain stimulation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ho do not become seizure-free with the current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and cannot undergo resective surgical procedure. However, the optimal stimulation parameters remain undetermined and active research in humans and animals is necessary.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nilateral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LFS) of hippocampus on seizure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hippocampal rapid kindling method (hRK) in rats. We used male Wistar rats implanted with electrodes in the ventral hippocampus. All rats underwent hRK (biphasic square wave pulses, 20 Hz for 10 seconds) during three consecutive days (twelve stimulations per day). The control group (hRK;n = 6) received only RK stimulus, while the treated group (LFS-hRK;n = 8) received also LFS (biphasic square wave pulses, 1 Hz for 30 seconds) immediately before the RK stimulus, during three consecutive days. At the end of behavioral testing on day 3, 62% (P < 0.05) of the animals receiving LFS treatment were still not fully kindled staying in stages 0-III (P < 0.01). The number of stimulations needed to achieve generalized seizures (stage IV-V of Racine sc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in the LFS group with respect to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mulative daily afterdischarge duration were observed between both group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eemptive LFS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hippocampus-kindled seizures and delay the progression and secondary generalization of focal seiz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pocampal RAPID kindling epileps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otective EFFECT
下载PDF
Hippocampal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Inhibites the Progression of Rapid Kindling-Induced Seizure in Rats
2
作者 Belen Gori Magdalena Pereyra +6 位作者 Lucas Toibaro Carola Brescacin Gerardo Battaglia Julieta Pastorino Ariela Smigliani Milagros Galardi Silvia Kochen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13年第2期71-76,共6页
Epileps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e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Pharmacoresistant epilepsy patients are poorly controlled or their seizures are refractory to drug treatment. Resective surgery is frequently a promis... Epileps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e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Pharmacoresistant epilepsy patients are poorly controlled or their seizures are refractory to drug treatment. Resective surgery is frequently a promising therapy in this population, however, not all the patients meet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Deep brain stimul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clinical studies and animal studies a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but the optimal stimulation parameters remain an issue.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nilateral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HFS) of hippocampus on seizure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hippocampal rapid kindling method (hRK) in rats,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with those of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previously published by our group. We used male Wistar rats implanted with electrodes in the ventral hippocampus. All rats underwent hRK (biphasic square wave pulses, 20 Hz for 10 seconds) during three consecutive days (twelve stimulations per day). The control group (hRK;n = 7) received only RK stimulus, while the treated group (HFS-hRK;n = 9) received also HFS (biphasic square wave pulses, 130 Hz for 30 seconds) immediately before the RK stimulus, during three consecutive days. At the end of behavioral testing 78% (p 0.01) of the animals receiving HFS treatment were still not fully kindled staying in stages 0 -III (p 0.01). HFS group needed a higher number of stimulations to achieve stage III (p 0.05) with respect to control group.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mulative daily afterdischarge duration were observed. HFS did not 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LFS in any of studied parameter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unilateral HFS applied on hippocampus effectively inhibited the epileptogenic process induced by hippocampal rapid kindling.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about hippocampal rapid kindled animals stimulated with HFS and LFS (5 Hz), we found no conclusive information on which treatment is most 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POCAMPAL RAPID kindling epileps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下载PDF
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建立及海马病理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平 刘红朝 +4 位作者 舒凯 陈旭 吴俊 雷霆 李龄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45-447,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方法及海马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手术,向Wistar大鼠杏仁核(前囟后2.2 mm、旁开4.8 mm、颅骨平面下深8.5 mm)植入微电极。术后7 d予以电刺激(50Hz、0.8mA),观察点燃过程中大鼠行为学...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方法及海马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手术,向Wistar大鼠杏仁核(前囟后2.2 mm、旁开4.8 mm、颅骨平面下深8.5 mm)植入微电极。术后7 d予以电刺激(50Hz、0.8mA),观察点燃过程中大鼠行为学表现及脑电表现。HE染色、GFAP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大鼠海马及杏仁核区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点燃率为88.6%。大鼠在0.8mA刺激电流强度下,(19.89±3.64)d可以达到点燃要求。海马的病理改变为:海马区锥体细胞神经元缺失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结论:杏仁核靶点参数进行立体定向手术植入电极是可靠的,单侧杏仁核在频率50Hz、0.8mA细电流刺激下,可以达到点燃要求。点燃模型的大鼠行为学表现、脑电表现及海马病理学改变与人类颞叶内侧型癫痫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杏仁核 海马病理变化 电点燃癫痫模型 大鼠
下载PDF
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对大鼠穿梭箱被动回避反应的记忆保持能力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诸葛正兵 方琦 +1 位作者 金春雷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对大鼠穿梭箱被动回避反应的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方法:大鼠每24h进行一次电刺激直至完全点燃,然后利用穿梭箱系统检测慢性电点燃癫痫对大鼠被动回避反应的记忆保持能力的作用;另一组动物于训练前5min给予杏... 目的:探讨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对大鼠穿梭箱被动回避反应的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方法:大鼠每24h进行一次电刺激直至完全点燃,然后利用穿梭箱系统检测慢性电点燃癫痫对大鼠被动回避反应的记忆保持能力的作用;另一组动物于训练前5min给予杏仁核电刺激诱发癫痫大发作,观察癫痫的急性发作对记忆保持能力的作用。结果:在被动回避反应训练过程以及测试第1天,慢性点燃癫痫组和对照组动物进入暗箱的反应潜时没有明显差异;在测试第5天,慢性点燃癫痫组动物进入暗箱的反应潜时比对照组动物明显增加。另外,癫痫的急性发作使大鼠在测试第1天和第5天进入暗箱的反应潜时明显缩短。结论:慢性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可使大鼠被动回避反应的记忆保持能力增加,而癫痫的急性发作减弱了大鼠的记忆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杏仁核 疾病模型 动物 点燃效应(神经病学) 电刺激 慢性病 记忆障碍/病因学
下载PDF
大鼠电点燃癫痫和低频率电刺激癫痫灶点对自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捷 楼国东 +4 位作者 岳佳星 侯伟伟 潘建春 张世红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观察癫痫发生过程和低频率电刺激癫痫灶点对自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法:在大鼠杏仁核植入双极电极,恒流电刺激制备电点燃癫痫模型。在癫痫进展的不同阶段(局灶性癫痫发作和全身性癫痫发作)行坐骨神经和隐神经切断术,制备自... 目的:观察癫痫发生过程和低频率电刺激癫痫灶点对自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法:在大鼠杏仁核植入双极电极,恒流电刺激制备电点燃癫痫模型。在癫痫进展的不同阶段(局灶性癫痫发作和全身性癫痫发作)行坐骨神经和隐神经切断术,制备自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对大鼠在神经损伤后63 d内的自噬行为进行等级评分。大鼠分为对照组(n=7),局灶性癫痫组(1~3级,n=5),全身性癫痫组(4~5级,n=7),局灶性癫痫加低频电刺激组(n=4),全身性癫痫加低频电刺激组(n=4)。低频电刺激施加在癫痫灶点杏仁核,从神经切断术后开始至术后第21天。结果:局灶性癫痫组的大鼠自噬行为等级在术后第40~63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等级进展的曲线下面积由对照组的308.2±51.57下降到45.80±24.64,自噬发生时间比对照组延迟约32 d,没有1例动物在术后第63天表现出高分值自噬行为,而对照组的高分值发生率为71.4%;全身性癫痫组的大鼠自噬行为与对照组相比仅在开始时间上有明显差异,延迟约16 d;不论是局灶性癫痫还是全身性癫痫的大鼠,在其杏仁核施加低频电刺激后,自噬行为的进展和严重程度均与对照组相似。结论:局灶性癫痫大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敏感性显著降低,低频电刺激杏仁核可以抑制这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核/代谢 疾病模型 动物 电刺激 神经痛 癫痫 部分性 癫痫
下载PDF
微电极刺激大鼠杏仁核建立慢性癫痫动物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史焕昌 毛诗贤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建立杏仁核点燃的大鼠慢性癫痫模型。方法:在3.6%水合氯醛麻醉下,用漆包镍镙双极螺旋电极植入Wistar大鼠杏仁核,术后第7天,用微电极刺激大鼠杏仁核,记录脑电活动,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当脑电图上有发作后电位,即2~5Hz爆发性的... 目的:建立杏仁核点燃的大鼠慢性癫痫模型。方法:在3.6%水合氯醛麻醉下,用漆包镍镙双极螺旋电极植入Wistar大鼠杏仁核,术后第7天,用微电极刺激大鼠杏仁核,记录脑电活动,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当脑电图上有发作后电位,即2~5Hz爆发性的尖波或棘慢波,波幅大于200μV,持续3s以上,同时按Racine分级法大鼠的行为表现达到4级或5级时可视为大鼠癫痫模型点燃成功。结果:34只Wistar大鼠被点燃。癫痫发作模式具有规律性、容易辨认、可重复诱发,癫痫发作程度可以量化的优点。6只为亚临床发作(即有典型的脑电图的棘波放电表现,但是行为不足4~5级)。结论:通过微电极刺激Wistar大鼠杏仁核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癫痫慢性点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刺激 大鼠 杏仁核 慢性癫痫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适用于电刺激抗癫痫参数筛选的动物模型研究
7
作者 矫健航 于海驰 +2 位作者 王洋 任鹏飞 吴敏飞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904-907,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电刺激抗癫痫参数筛选的大鼠模型。方法实验收集了麻醉状态下13只SD大鼠躯体感觉运动皮层的脑电信号。致癫药物戊四唑用以诱发并维持癫痫发作状态。在给予诱导剂量的戊四唑后可观察到痫样棘慢波脑电活动,继续给予维... 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电刺激抗癫痫参数筛选的大鼠模型。方法实验收集了麻醉状态下13只SD大鼠躯体感觉运动皮层的脑电信号。致癫药物戊四唑用以诱发并维持癫痫发作状态。在给予诱导剂量的戊四唑后可观察到痫样棘慢波脑电活动,继续给予维持剂量戊四唑可将该棘慢波放电保持在稳定水平。结果在戊四唑以10 mg·kg^-1·min^-1速度泵入大鼠体内150 s后受试动物均可成功诱导出痫样棘慢波放电活动,继续给予0.21 mg·kg^-1·min^-1维持剂量戊四唑泵注2 h,棘慢波放电的频率和功率保持在稳定水平。结论戊四唑诱导的棘慢波发作模型可通过持续经静脉给药维持在稳定水平。在持续2 h的稳定期内对不同的电刺激参数进行优化筛选可显著减少实验相关时间和经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发作 动物模型 戊四唑 电刺激
下载PDF
不同波形低频率电刺激对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的作用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陶安风 许正浩 +4 位作者 吴承昊 汪仪 侯伟伟 张世红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5-322,共8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脉冲波形的低频率电刺激对海马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的作用差异。方法:采用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小鼠癫痫模型,观察正弦波、单相方波、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对模型小鼠癫痫行为发作及后放电持续时间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时...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脉冲波形的低频率电刺激对海马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的作用差异。方法:采用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小鼠癫痫模型,观察正弦波、单相方波、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对模型小鼠癫痫行为发作及后放电持续时间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时间点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发作等级(2.85±0.27 vs 4.75±0.12,P<0.05)、减少大发作概率(53.6% vs 96.5%,P<0.01)和缩短后放电持续时间[(16.22±1.69)s vs (30.29±1.12)s,P<0.01],而单相方波和双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30 s没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常用的单相方波低频率电刺激15 min能降低小鼠海马电点燃发作等级(3.58±0.16,P<0.05)、减少大发作概率(66.7%,P<0.01);但对海马后放电持续时间及大发作持续时间无影响(均P>0.05)。此外,电点燃刺激前预先给予或结束后3 s内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P<0.05或P<0.01) ,而电点燃刺激结束10 s给予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则无上述抗癫痫作用。结论:低频率电刺激抗癫痫作用受波形参数的影响,其中正弦波低频率电刺激能有效抑制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治疗 电刺激疗法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低频率电刺激抑制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刺激模式依赖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扬 汪仪 +1 位作者 许正浩 陈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9-545,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模式的低频率电刺激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大鼠的抗癫痫作用。方法:采用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观察开环模式(电点燃前给予)、闭环模式(电点燃后立即给予)以及不同形式闭环模式(全程给予、癫痫早期给...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模式的低频率电刺激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大鼠的抗癫痫作用。方法:采用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观察开环模式(电点燃前给予)、闭环模式(电点燃后立即给予)以及不同形式闭环模式(全程给予、癫痫早期给予)的低频率电刺激对大鼠癫痫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闭环模式中全程给予低频率电刺激能降低大鼠电点燃癫痫形成过程中的癫痫发作等级(P〈0.01)及缩短后放电持续时间(P〈0.05)。闭环模式中癫痫形成早期给予低频率电刺激能降低大鼠电点燃癫痫形成过程中的癫痫发作等级(P〈0.05),主要表现在对癫痫0~3级发展过程的抑制(均P〈0.05)。而开环模式给予低频率电刺激不能抑制癫痫的发作(P〉0.05)。结论:低频率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存在刺激模式依赖效应,这一结果可为深部脑刺激应用于临床治疗癫痫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疗法 癫痫/治疗 杏仁核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大鼠杏仁核快速电刺激点燃癫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鑫 王丽琨 伍国锋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5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癎模型。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制作杏仁核点燃癫癎模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5组:A 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刺激频率16 Hz ,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0个;C组刺激频率16Hz、波宽1.0m...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癎模型。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制作杏仁核点燃癫癎模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5组:A 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刺激频率16 Hz ,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0个;C组刺激频率16Hz、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60个;D组刺激频率60Hz,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0个;E组采用刺激频率60Hz,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60个进行实验。利用这种不同频率、强度、串长电刺激杏仁核的模式寻找出最快速有效且稳定的点燃癫癎模型的方法。结果:在全部大鼠中成功点燃23只(点燃成功率为72%),然而在4种不同电刺激方法中,B组、C组、D组、E组的点燃成功率分别为100%、87%、87%和11%,B组与各组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大鼠杏仁核电刺激可快速建立癫癎模型,采用刺激频率16Hz、波宽1.0ms、强度0.5mA、串长10个的刺激参数,杏仁核快速点燃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核 电刺激 点燃 癫癎模型
下载PDF
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新财 孙蒙蒙 +1 位作者 呼奶英 王德广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986-991,共6页
目的比较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模型,探讨不同类型癫痫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海马癫痫模型组(EP-Hi组,n=16)、杏仁核癫痫模型组(EP-PAmy组,n=16)、假手术组(仅麻醉后切开头皮,插入电极但... 目的比较大鼠海马和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模型,探讨不同类型癫痫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海马癫痫模型组(EP-Hi组,n=16)、杏仁核癫痫模型组(EP-PAmy组,n=16)、假手术组(仅麻醉后切开头皮,插入电极但不做电刺激,n=8)。海马和杏仁核模型进行电刺激,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完全点燃之后2 h和35 d,将所有的实验大鼠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内c-Fos、NeuN的表达。结果行为学检测:杏仁核癫痫模型组(EPPAmy)的发作症状较海马癫痫模型组(EP-Hi)典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EP-PAmy组和EP-Hi组海马各区及皮质各区c-Fos阳性表达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EP-Hi组海马各区c-Fos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高于EP-PAmy组(P<0.05),而皮质各区c-Fos阳性表达细胞数增加的程度较低(P<0.05);与sham组相比,EP-PAmy组和EP-Hi组海马及皮质各区神经元核蛋白(NeuN)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EP-Hi组海马各区NeuN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低于EP-PAmy组(P<0.05),而皮质各区NeuN阳性表达细胞数减少的程度较低(P<0.05)。结论电刺激EP-PAmy的发作以及c-Fos、NeuN在海马各区和皮质各区的表达与EP-Hi是有差异的,从而表明EP-PAmy的神经环路对脑区的影响与EP-Hi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动物模型 电刺激 C-FOS 神经核蛋白
下载PDF
海马电刺激对耐药性颞叶癫痫大鼠CA1区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伍国锋 洪震 +1 位作者 高宾丽 周凤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13-518,共6页
目的建立多药耐药性颞叶癫痫模型,以海马CA,区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变化为观察指标,探讨海马电刺激治疗耐药性颞叶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80只制作慢性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制作成功后用经典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 目的建立多药耐药性颞叶癫痫模型,以海马CA,区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变化为观察指标,探讨海马电刺激治疗耐药性颞叶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80只制作慢性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制作成功后用经典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进行筛选,根据癫痫大鼠对药物的反应区别出耐药癫痫大鼠及药物敏感大鼠,将筛选出的耐药性癫痫大鼠分为海马刺激组(n=6)及耐药对照组(n=6),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观察海马电刺激后脑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变化。结果进行海马电刺激2周后,刺激杏仁核诱发的癫痫发作明显减轻,海马刺激组与耐药对照组Racine分级分别为(2.32±0.38)级和(4.45±0.42)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600,P=0.000),后放电各项参数也明显改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果表明,海马刺激组钠通道电流峰值及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偏移,海马刺激组钠通道失活后恢复时间[(17.94-0.6)S]较耐药对照组[(16.3±0.3)S]明显延长(t=-25.420,P=0.000)。结论海马电刺激可以抑制钠通道电流,其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钠通道电流而降低脑细胞兴奋性,从而减少癫痫性电活动的产生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叶 海马 电刺激 钠通道 抗药性 多药 点燃效应 神经病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脑皮质电刺激对癫痫大鼠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13
作者 姚庆和 张华 +1 位作者 高国栋 张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49-952,共4页
目的 观察重复脑皮质电刺激对氯化铁诱发慢性癫痫大鼠模型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运动感觉区脑皮质注射氯化铁建立慢性癫痫大鼠模型,给予脑皮质低频(1 Hz)低强度(0.1 mA)和低频(1 Hz)高强度(1.0 mA)、高频(100 Hz)低... 目的 观察重复脑皮质电刺激对氯化铁诱发慢性癫痫大鼠模型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运动感觉区脑皮质注射氯化铁建立慢性癫痫大鼠模型,给予脑皮质低频(1 Hz)低强度(0.1 mA)和低频(1 Hz)高强度(1.0 mA)、高频(100 Hz)低强度(0.1 mA)和高频(100 Hz)高强度(1.0 mA)不同的重复电刺激,检测电刺激前后脑皮质后放电阈值、后放电时程和行为学评分.假刺激慢性癫痫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 后放电阈值低频低强度组(2.10±0.38)mA与对照组(1.50±0.33)m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评分和后放电时程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为学评分与后放电阈值的比值低频低强度组(1.88±0.60)和低频高强度组(2.18±0.38)与对照组(3.22±0.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重复低频低强度脑皮质电刺激可以升高氯化铁诱发慢性癫痫大鼠模型的脑皮质后放电阈值,降低脑皮质兴奋性,提示合适参数的脑皮质电刺激对氯化铁诱发大鼠癜痫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电刺激 大脑皮质 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脉冲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复杂部分性发作的影响
14
作者 常红升 刘强耀 +3 位作者 沈鼎烈 晏勇 王学峰 杨峰 《卒中与神经疾病》 1998年第4期183-185,共3页
目的:定量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NS)对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频率16Hz,波宽1.0ms,串长10秒,强度3.5mA 的恒流,方波脉冲电反复刺激18只实验组大鼠的颈迷走神经,同时观察其部分... 目的:定量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NS)对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频率16Hz,波宽1.0ms,串长10秒,强度3.5mA 的恒流,方波脉冲电反复刺激18只实验组大鼠的颈迷走神经,同时观察其部分点燃过程中0~3级行为及杏仁核放电的变化。结果:VNS 可抑制大鼠的复杂部分性发作。发作强度的降低先于发作频度的降低。在 VNS 次数积累到一定量后发作频度才获显著性下降(P<0.05)。杏仁核平均后放电时间始终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VNS 对大鼠复杂部分性发作的抑制可能主要通过阻抑痫灶放电的扩布而实现,对痫灶本身的放电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电刺激 癫痫 部分性发作
原文传递
比较脑皮层不同部位电惊厥阈值与神经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雪鹏 郝卫成 +1 位作者 孙美珍 刘玉玺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21期2362-2368,共7页
目的通过皮层不同部位的电刺激,测定大鼠惊厥阈值,比较各组皮层的惊厥阈值;观察比较各部位阈值稳定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分别在额叶皮层、颞叶皮层、小脑皮层安放电极造模,作为刺激组,对照组仅安... 目的通过皮层不同部位的电刺激,测定大鼠惊厥阈值,比较各组皮层的惊厥阈值;观察比较各部位阈值稳定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分别在额叶皮层、颞叶皮层、小脑皮层安放电极造模,作为刺激组,对照组仅安放电极不予刺激,使用直流电每日2次刺激大鼠额叶、颞叶、小脑皮层,当各刺激组阈值稳定后,采用SNK-q检验比较各组的皮层惊厥阈值,之后处死各组大鼠,用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损害情况,同时计数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数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SNK-q检验对各组神经元数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实验开始第1~2天时,大鼠三个刺激组皮层的惊厥阈值高,额叶皮层组阈值在1100μA上下,颞叶皮层组阈值在1200μA上下,小脑皮层组阈值在2100μA上下,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的皮层阈值持续降低,并最终稳定在一个基线水平,但其基线各不相同,额叶皮层组阈值波动于(511.00±10.97)μA左右,颞叶皮层组稳定在(440±12.46)μA左右,小脑皮层组稳定在(1300±53.63)μA左右,3组间进行比较,小脑与额、颞叶皮层组的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颞叶之间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刺激组大鼠脑海马CA3区神经元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排列紊乱,对照组高倍镜下观察神经元数目为(36.33±6.13)个,额叶皮层组、颞叶皮层组、小脑皮层组神经元数目分别为(22.79±1.01)、(17.78±1.40)、(26.00±1.70)个,与对照组相比,额叶、颞叶、小脑皮层组神经元个数较少,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刺激小脑皮层组时大鼠出现的症状与额、颞叶皮层组的表现不同,额、颞叶皮层组表现出典型的痫样抽搐,如点头、前肢及后肢抽搐及全身的强直阵挛等,而小脑皮层组表现为四肢、躯干的强直痉挛以及奔跑跳跃等。结论 (1)对于同样强度的电流刺激,颞叶与额叶皮层对电刺激比小脑皮层更敏感,更容易形成病理性通道,而颞叶与额叶之间对刺激的易感性大致相同;(2)病理改变可累及海马,颞叶刺激灶对海马损害最严重,额叶次之,小脑刺激灶对海马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皮层惊厥阈值 神经元损害 电点燃模型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