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haze episod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China 被引量:15
1
作者 Wenguang Li Xingang Liu +6 位作者 Yuanhang Zhang Kang Sun Yusheng Wu Rui Xue Limin Zeng Yu Qu Junling 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36-249,共14页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continuous haze,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from 15 October to 19 November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uper-Station in Hesh...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continuous haze,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from 15 October to 19 November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uper-Station in Heshan of Guangdong province.Five haze episodes occurred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2014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region. The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gas data,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optical parameters of the aerosols were obtained. Among these events, the second haze episode,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M2.5 of 187.51 μg/m^3, was the most severe. NO^3-was always higher than SO_4^(2-), which indicated that motor vehicl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aze, even though the oxidation rate from SO_2 to SO_4^(2-)was faster than that of NOXto NO_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ourly averages of Na+and K+during the haze episode and clean days was small, implying that straw combustion and sea sal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haze, and the backward trajectories of the air masses also conformed with this result. The air pollutants were difficult to disperse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PBL) height. Relative humidity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haze by leading to hygroscopic growth of the diameter of aeros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e episodes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PRD
原文传递
北京市四季典型污染过程PM_(2.5)酸度与二次硝酸盐形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友峰 景宽 +8 位作者 沈秀娥 王琴 王陈婧 富佳明 张博韬 张健 曹阳 张珂 刘保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67-4178,共12页
基于北京市城区点位2022年观测数据,运用ISORROPIA-Ⅱ模型分析冬季霾、春季沙尘、夏季高臭氧与秋季PM_(2.5)与臭氧复合污染共4次典型污染过程PM_(2.5)的酸度特征,获得气溶胶pH值与硝酸盐快速增长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气溶胶pH值... 基于北京市城区点位2022年观测数据,运用ISORROPIA-Ⅱ模型分析冬季霾、春季沙尘、夏季高臭氧与秋季PM_(2.5)与臭氧复合污染共4次典型污染过程PM_(2.5)的酸度特征,获得气溶胶pH值与硝酸盐快速增长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气溶胶pH值为中度酸性,四次污染过程pH值范围分别为3.59~5.07,3.70~7.76,2.44~6.15和2.80~4.69.4次污染过程气溶胶pH值呈正态分布,pH值中位数分别为4.60、4.59、3.91和4.09.冬季霾污染过程气溶胶水含量最高,其气溶胶pH值最大.春季沙尘污染过程气溶胶pH值呈双峰分布,受到人为源与天然源共同影响.夏、秋两次污染过程PM_(2.5)酸性分别为最强和次强,可能与大气氧化性增强促进酸性气体被氧化有关.夏季气温高气溶胶pH值低,HNO_(3)倾向于向气相分配,硝酸盐占比最低(22%);秋季气溶胶pH值昼低夜高,有利于硝酸盐的夜间积累,硝酸盐占比与冬、春两次污染过程相当(27%~28%).北京大气气态NH_(3)充分富余,HNO_(3)与NH_(3)的中和(均相)反应为NO_(3)^(-)的主要生成机制,气溶胶中NH_(4)^(+)也相对富余,气溶胶中(NH_(4))_(2)SO_(4)、NH_(4)NO_(3)和NH_(4)Cl均可以充分耦合.研究显示,较高的气溶胶水含量和气溶胶pH值是污染期间硝酸盐快速增长的原因,针对气态前体物NH_(3)和NO_(x)的进一步减排是控制北京大气细颗粒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典型污染过程 ISORROPIA-Ⅱ模型 气溶胶pH值 二次硝酸盐生成机制
下载PDF
塔河油田加里东中期第Ⅲ幕岩溶作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严威 王兴志 +3 位作者 张廷山 丁勇 刘存革 吕海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1-416,共6页
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期次的研究一直处于从未间断和不断更新的状态。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震学等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存在加里东中期第Ⅲ幕岩溶作用。其表现为在桑塔木组顶面发育近南北走向的古河流侵蚀沟谷、志留系覆盖区内... 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期次的研究一直处于从未间断和不断更新的状态。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震学等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存在加里东中期第Ⅲ幕岩溶作用。其表现为在桑塔木组顶面发育近南北走向的古河流侵蚀沟谷、志留系覆盖区内桑塔木组地层的残留厚度呈现为北薄南厚等一系列识别标志。该幕岩溶的主要作用层位为中—下奥陶统纯灰岩地层,主要作用区域为西北部古地貌高处,在桑塔木组尖灭线以北地区呈现为暴露风化壳岩溶,以南地区则主要表现为沿断裂发生的岩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加里东中期 岩溶 第Ⅲ幕 识别标志 桑塔木组
下载PDF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幕式裂陷作用对铀成矿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鲁超 焦养泉 +2 位作者 彭云彪 杨建新 陈法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83-3491,共9页
二连盆地包括马尼特坳陷早白垩世具有幕式裂陷特点。裂陷幕不同阶段控制铀储层的垂向分布并且控制砂岩型铀矿的垂向分布。在马尼特坳陷西部,有利的储矿层位、有利的铀储层的成因类型和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都与盆地的幕式演化密切相关... 二连盆地包括马尼特坳陷早白垩世具有幕式裂陷特点。裂陷幕不同阶段控制铀储层的垂向分布并且控制砂岩型铀矿的垂向分布。在马尼特坳陷西部,有利的储矿层位、有利的铀储层的成因类型和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都与盆地的幕式演化密切相关。赛汉组为断拗转换期,为最有利的铀储层发育层位;裂陷幕的末期通常伴随弱构造反转,多幕弱构造反转形成的构造斜坡控制古水文地质系统并控矿;不同裂陷幕阶段之间的不整合面和剥蚀作用是氧化带和砂岩型铀矿发育的有利时期;幕式裂陷决定了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的时空配置。根据二连盆地幕式裂陷不同阶段的构造、沉积特征可以明确重点勘探层位、找矿类型和有利找矿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式裂陷 砂岩型铀矿 赛汉组 马尼特坳陷 二连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幕式成藏规律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谭明友 张云银 +1 位作者 宋传春 刘国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31,共4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田的形成经历了多幕成藏、多期改造及后期调整的过程。根据主要构造幕、主要生油期、主要输导体系以及主要油气田成藏期,初步划分出5幕主要油气成藏期,即印支Ⅱ幕(T末)、燕山Ⅱ幕(J末)、燕山Ⅳ幕(K末)、喜马拉雅Ⅱ幕(E末... 准噶尔盆地油气田的形成经历了多幕成藏、多期改造及后期调整的过程。根据主要构造幕、主要生油期、主要输导体系以及主要油气田成藏期,初步划分出5幕主要油气成藏期,即印支Ⅱ幕(T末)、燕山Ⅱ幕(J末)、燕山Ⅳ幕(K末)、喜马拉雅Ⅱ幕(E末)、喜马拉雅Ⅲ幕(N末)。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东道海子北凹陷北斜坡、玛湖凹陷东南部、陆梁油田北部以及昌吉凹陷东北斜坡等将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主要目的层是侏罗系-白垩系,以隐蔽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幕 成藏期 幕式成藏 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充填演化模式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林 陆永潮 +3 位作者 邢凤存 胡小辉 杨帅 王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96-2206,共11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的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组合类型、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延长组内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延长组)、2个二级层序(长10-长7、长6-长1)、4个三级层序(长10-长9、长8-长7、长6-长4+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的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组合类型、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延长组内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延长组)、2个二级层序(长10-长7、长6-长1)、4个三级层序(长10-长9、长8-长7、长6-长4+5、长3-长1),建立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分析延长组各个三级层序构成及充填发育过程中的幕式构造演化、物源供给条件、湖平面相对变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延长组层序充填发育模式,指出每期幕式构造演化下形成的三级层序中的体系域及沉积构成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依据盆地单期及完整多期构造演化下,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发育的层序结构及其沉积构成特征,认为多幕式的构造活动分异性以及复杂的构造分布格局是以上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层序地层 沉积充填 幕式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太平洋地区两个铁锰结壳的生长幕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武光海 周怀阳 +3 位作者 张海生 Irine PULYAEVA 凌洪飞 刘捷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7-588,共12页
通过对3块中太平洋铁锰结壳样品进行的生物地层学及其结构构造、元素地球化学剖面的综合研究发现,铁锰结壳的生长主要集中于两个形成环境存在差异分别由不同因素控制的形成阶段,一个是约25Ma以来其形成环境氧化程度由南极底层流(AABW)... 通过对3块中太平洋铁锰结壳样品进行的生物地层学及其结构构造、元素地球化学剖面的综合研究发现,铁锰结壳的生长主要集中于两个形成环境存在差异分别由不同因素控制的形成阶段,一个是约25Ma以来其形成环境氧化程度由南极底层流(AABW)控制的对应于结壳新壳层的生长幕,另一个是渐新世之前其形成环境氧化程度由环赤道表中层洋流和高密度温盐表层水下沉控制的对应于结壳老壳层的生长幕,而在早、中渐新世处于两种环境的转换期,也正好是海退期、大洋低生产力期、低CCD和生物碳酸盐低产率期,形成结壳生长的主要生长间断。该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太平洋的古海洋、古环境演变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形成环境 生长幕 古海洋学 太平洋
下载PDF
涟源凹陷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 被引量:12
8
作者 旷理雄 郭建华 +3 位作者 朱锐 罗小平 祁开令 周小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1-256,共6页
涟源凹陷属于典型的改造型盆地,是湘中坳陷最有利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对改造型盆地涟源凹陷主要目的层石炭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气藏形成时间和期次... 涟源凹陷属于典型的改造型盆地,是湘中坳陷最有利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对改造型盆地涟源凹陷主要目的层石炭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气藏形成时间和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第一类为单一液相或气/液比小于15%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第二类为气液两相含烃盐水包裹体,单一液相包裹体大小一般3~4μm,其它包裹体大小一般1~7μm;流体包裹体特征反映出该区气藏成藏期有两期,即第一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20.8~126.2℃,对应成藏时间为早三叠世,第二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54.4~169.7℃,对应成藏时间为晚三叠世,其中主要成藏期为晚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 天然气充注 涟源凹陷 改造型盆地
下载PDF
乌尔逊凹陷滑脱型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懋新 杨树锋 +1 位作者 陈汉林 李清仁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97-600,共4页
乌尔逊凹陷伊敏期构造演化以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的发育为特征,这一构造样式的形成是构造的幕式活动、乌西断裂持续的低角度倾滑和夹持在3个刚性基岩块体之间的区域构造位置等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期构造演化活动强烈、持续时间长... 乌尔逊凹陷伊敏期构造演化以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的发育为特征,这一构造样式的形成是构造的幕式活动、乌西断裂持续的低角度倾滑和夹持在3个刚性基岩块体之间的区域构造位置等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期构造演化活动强烈、持续时间长,对于乌尔逊凹陷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等诸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 滑脱型构造样式 油气成藏 构造演化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油气保存
下载PDF
晚三叠世卡尼期梅雨事件(CPE)在陆相盆地中的沉积学响应——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相博 朱如凯 +10 位作者 惠潇 苏明军 邱振 黄军平 张艳 王菁 刘化清 李士祥 李树同 杨占龙 郭精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1-526,共16页
卡尼期梅雨事件(CPE事件)是三叠纪地球上最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之一,而气候环境突变对内陆湖盆沉积物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以我国陆上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全球古气候、事件沉积... 卡尼期梅雨事件(CPE事件)是三叠纪地球上最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之一,而气候环境突变对内陆湖盆沉积物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以我国陆上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全球古气候、事件沉积、陆相盆地烃源岩发育机理及异整合面等最新研究进展基础上,对延长组沉积与成藏问题重新思考与研究,取得了如下3点新认识:1)重新厘定了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卡尼期时限,明确了延长组CPE事件的沉积响应,认为卡尼阶底界大致相当于延长组长7与长8之间的地层界限,顶界相当于长4+5与长3之间的地层界限,CPE事件大致与“长7黑色页岩事件”沉积相对应;2)在卡尼期及CPE事件期间,延长组沉积期湖盆表现为“快速湖侵、震荡式缓慢湖退”特点,十分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3)受卡尼期古气候及CPE事件影响,延长组内部发育上下两个由于气候环境突变而形成的异整合面,它们对油气分布均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该研究对于深入探讨延长组湖盆形成演化机理、沉积层序充填演化特征及指导油气勘探实践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尼期梅雨事件(CPE) 古气候 沉积响应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长组下部幕式成藏特征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元昊 刘池洋 +1 位作者 王秀娟 独育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7,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优质烃源岩在大量生烃时产生较强的异常高压,在盆地西北部长7段与下部长8段地层之间存在10MPa以上的过剩压力差,这成为石油向下运移的主要动力。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表明,超压导致源岩及其下部地层发生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优质烃源岩在大量生烃时产生较强的异常高压,在盆地西北部长7段与下部长8段地层之间存在10MPa以上的过剩压力差,这成为石油向下运移的主要动力。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资料表明,超压导致源岩及其下部地层发生流体压裂,流体以混相通过裂隙快速排出。在长7段烃源岩和长8段、长9段储层中发现的沸腾油气包裹体,是油气幕式排烃、幕式充注的直接证据。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主要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幕式充注过程,主要成藏时期为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幕式成藏 流体压裂 沸腾油气包裹体 成藏期
下载PDF
鹤岗盆地晚侏罗世石头河子组沉积环境及幕式聚煤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子荣 姜剑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6-61,共6页
鹤岗盆地是一中—新生代内陆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上侏罗统石头河子组是一套非海相含煤地层,充填于盆地底部,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五个亚段和26个含煤旋回。底部第一亚段沉积期以冲积扇、辫状河环境为主;第二亚段以河流环境... 鹤岗盆地是一中—新生代内陆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上侏罗统石头河子组是一套非海相含煤地层,充填于盆地底部,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五个亚段和26个含煤旋回。底部第一亚段沉积期以冲积扇、辫状河环境为主;第二亚段以河流环境为主;第三亚段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环境为主;第四亚段演化为河流环境;第五亚段则以河流、冲积扇环境为主。垂向上五个亚段对应于盆地的填平补齐—扩张—稳定沉降—差异沉降—收缩五个演化阶段。富煤带位于同沉积中心的侧翼,一般含砂率60%~70%的区域含煤性最好。含煤旋回受控于盆地周期性地快—慢沉降,聚煤作用发育于每期幕式沉降的缓慢稳定沉降阶段。厚—特厚煤层都与湖泊三角洲冲积平原大面积沼泽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河子组 沉积环境 聚煤作用 幕式沉降 煤矿床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演化模式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敏 刘建 +2 位作者 林小云 熊山 牛斌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3-962,共10页
川西坳陷东坡气藏主力产层为沙溪庙组,其圈闭类型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多为致密砂岩储层,但断层发育,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断砂匹配样式与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有重要影响。基于前人已有的认识,通过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动力演化、气水分... 川西坳陷东坡气藏主力产层为沙溪庙组,其圈闭类型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多为致密砂岩储层,但断层发育,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断砂匹配样式与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有重要影响。基于前人已有的认识,通过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动力演化、气水分布特征及生烃期次分析,结合构造演化、成藏幕次等研究,认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受构造古隆起、断砂配置、储层物性、构造演化影响,形成了"构造控向、断砂控运、储层控藏、演化控调"的成藏演化模式,同中存异,高庙子地区古构造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中江地区岩性控制作用占主导。沙溪庙组气藏间歇性充注具"燕山期三幕成藏,喜山期调整改造"的成藏特征,多期构造演化和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了含气饱和度,导致沙溪庙组气藏分布、气藏产能差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演化模式 成藏动力 幕式成藏 气藏 沙溪庙组 川西坳陷
下载PDF
江汉盆地西南缘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雪玲 刘中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6,共5页
通过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指出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油气主运移方向是由北边的主生油凹陷(梅槐桥凹陷)向南(复兴场、采穴区带)运聚;利用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荧光分析等方法技术,对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成藏... 通过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对比分析,指出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油气主运移方向是由北边的主生油凹陷(梅槐桥凹陷)向南(复兴场、采穴区带)运聚;利用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荧光分析等方法技术,对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存在2期充注期:下第三系荆沙组沉积早期和下第三系潜江组沉积中、晚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成藏模式:源内—断鼻—相控油气成藏模式(自生自储)、源内—断鼻—断控油气成藏模式(下生上储)以及源边—断块—断裂和相控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江汉盆地西南缘
下载PDF
三角洲平原上网结河的发育与聚煤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代钊 张鹏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龙潭组上段(24#煤顶板到12#煤)是盘县地区含煤最好的层段,对该区西北部本段地层的研究表明其中发育有网结河体系。河道沉积由多层叠置的鞋带状砂体组成,湿地沉积主要由菱铁质泥质岩夹薄层板状细砂岩(决口扇沉积)和煤组成。... 龙潭组上段(24#煤顶板到12#煤)是盘县地区含煤最好的层段,对该区西北部本段地层的研究表明其中发育有网结河体系。河道沉积由多层叠置的鞋带状砂体组成,湿地沉积主要由菱铁质泥质岩夹薄层板状细砂岩(决口扇沉积)和煤组成。河流的发育和聚煤作用都显示幕式性,可能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网结状河道被认为是海侵期对低位下切河谷充填过程中经侧向冲裂水道并相互连通形成的;稳定、连续的厚煤层发育于河道大范围废弃后的海侵晚期,其次是高水位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结河 聚煤作用 海平面变化 三角洲平原
下载PDF
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成藏期次及时间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丽娜 叶加仁 +1 位作者 田杨 王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49,共6页
基于圈闭形成时间法推测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为上始新统潜二段沉积初期,利用烃源岩生排烃吏法分析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成藏的最早时间为晚始新世,应用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潜江凹陷潜江组共经历了晚始新世一早渐新世(37... 基于圈闭形成时间法推测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为上始新统潜二段沉积初期,利用烃源岩生排烃吏法分析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气成藏的最早时间为晚始新世,应用流体包裹体资料揭示潜江凹陷潜江组共经历了晚始新世一早渐新世(37~32Ma)、早渐新世一中中新世(32-14Ma)及中上新世一现今(3~0Ma)共3期油气充注过程,并以第2期早渐新世一中中新世油气充注最为重要,且自蚌湖向斜带和潜北陡坡带至周矶向斜带再至斜坡带,油气充注时间有逐渐变晚的趋势。由此得出,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圈闭形成时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等多种方法可较为有效地确定具有复杂构造一沉积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含油气盆地(凹陷)的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江凹陷 潜江组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次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马鞍塘组上部黑色页岩成因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涛 李勇 +1 位作者 董顺利 胡文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7,共10页
通过剖面实测、黄铁矿粒径分析、页岩有机碳同位素、锶同位素、黏土矿物种类和含量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的测定,综合研究四川盆地马鞍塘组上部黑色页岩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页岩段草莓状黄铁矿直径4μm、U/Th≥0. 75共同揭示其沉积于贫... 通过剖面实测、黄铁矿粒径分析、页岩有机碳同位素、锶同位素、黏土矿物种类和含量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的测定,综合研究四川盆地马鞍塘组上部黑色页岩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页岩段草莓状黄铁矿直径4μm、U/Th≥0. 75共同揭示其沉积于贫氧—缺氧水体中。化学蚀变指数CIA集中在80~90,层位中部w(87Sr)/w(86Sr)具有最小值0. 707 550,I/S突然增大,均表明源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板块构造活跃,气候湿热,降雨量激增。有机碳同位素的突然负漂移(最大2‰),表征火山活动造成的大气圈有大量轻碳注入。该套黑色页岩是龙门山前陆盆地发育的早期沉积记录,具有全球一致性的前陆盆地地层沉积建造模式,其形成机制主要受控于前陆盆地导致的构造挠曲沉降,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全球性的卡尼期洪水事件CPE这一气候扰动事件。东特提斯域边缘(松潘甘孜海盆)上升洋流、超级季风气候和降雨增加导致的陆源营养物质注入,促进了盆内水体表面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水体的分层缺氧条件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有机地化数据表明黑色页岩生烃潜量大。马鞍塘组黑色页岩是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的潜力勘探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成因机制 龙门山前陆盆地 马鞍塘组 卡尼期洪水事件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岭地区幕式成藏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郭少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油气运聚期次、成熟度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利用有机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盆地模拟技术的精细时-温埋藏史、古地温史恢复来研究油气运聚期次、成熟度,可有效地指明成藏史。作者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岭地区有... 油气运聚期次、成熟度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利用有机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盆地模拟技术的精细时-温埋藏史、古地温史恢复来研究油气运聚期次、成熟度,可有效地指明成藏史。作者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岭地区有机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的研究表明,油气运聚具有3 期幕式成藏的特点:第一期为85. 8 Ma(姚家组沉积末期);第二期为78.6 Ma(嫩江组沉积末期);第三期为66 Ma(明水组沉积末期)。由于有机包裹体丰度及有机组分含量较低,加之后期构造破坏,不利于现今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均一温度 拉曼光谱 幕式成藏 东岭地区 松辽盆地 东岭地区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新疆西滩低温浅成热液金矿床 被引量:7
19
作者 姬金生 薛春纪 丰成友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西滩金矿床是近年西安工程学院发现的重要金矿床之一。该矿床是以含金玉髓质石英为基本矿石建造的脉状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幔源火山岩( 石炭系安山岩),成矿流体中H2O 主要为大气降水,岩浆活动是成矿流体起源及演化成矿的热... 西滩金矿床是近年西安工程学院发现的重要金矿床之一。该矿床是以含金玉髓质石英为基本矿石建造的脉状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幔源火山岩( 石炭系安山岩),成矿流体中H2O 主要为大气降水,岩浆活动是成矿流体起源及演化成矿的热动力;成矿温压条件均较低,从矿物组合及成矿学特点,把该矿床归为火山岩区冰长石绢云母型低温浅成热液矿床;但特殊之处是成矿作用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中,与岛弧安山岩的成岩年龄有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幕 低温浅成热液 金矿床 热液矿床
下载PDF
可保煤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与聚煤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炎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共5页
滇中地区存在着众多的与走滑断层作用有关的褐煤盆地,可保煤盆地是其中的一个小型断陷盆地,新第三纪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成国层序构成,在详细研究盆地的沉积体系和沉积-构造构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控盆的构造因素和沉积作... 滇中地区存在着众多的与走滑断层作用有关的褐煤盆地,可保煤盆地是其中的一个小型断陷盆地,新第三纪地层主要由冲积扇、湖泊、沼泽成国层序构成,在详细研究盆地的沉积体系和沉积-构造构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控盆的构造因素和沉积作用,将可保煤盆地的演化划分为5个沉积-构造幕,揭示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沉积充填和聚煤作用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沉积体系 聚煤作用 构造演化 煤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